民营企业的定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39

民营企业的定义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1)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文化

探究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离不开人们对文化的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文化”一词,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周礼》一书有“观乎其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此文后被简化为“文化即人文化成”之说。在古代西方,“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e一词,主要指经过人类培育、培养、学习、耕作而发展起来的事物或方式。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对文化作了一个科学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这可以说是一个最早的较为科学的文化定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何为企业文化呢?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里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以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文化信念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将企业的各种力量聚集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管理之下,齐心协力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内在结构来分析,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也就是企业物质文化;二是制度层,也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三是精神层,也就是企业精神文化,它包括企业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文化信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重庆力帆集团的老总尹明善曾感慨到,人有德性,企业也有德性。国外的百年老店,卖的就是一种道德,靠雷打不动的质量和信誉而立足天下。当今的知识经济说白了就是文化经济、道德经济。做企业做不出这种效果来,企业难免短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企业文化中,企业道德文化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据笔者的理解,企业道德文化就是指企业在现行的法律规范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它约束了企业行为、内化了企业责任与义务。就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文化的关系而言,它们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道德文化,企业道德文化又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的道德问题

探讨民营企业的道德问题,实质就是探讨民营企业主的个人道德。民营企业主在创办、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过程中,受经济体制、法律体制、金融体制、社会环境、个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有时可能存在一些非道德的东西,其表现为:

第一,有些民营企业主与权力走得太近,缺乏应有的政治道德。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推行的富民政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的缺陷,民营企业主们深感权力的重要,他们当中有些人做出了一些有损公民政治道德的行为。

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主想快速“先富”,走“官商勾结”的路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捷径。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官商勾结侵吞公共资产的案件比比皆是。有学者统计,这20多年来,中国新增利润的1/3被寻租者拿走了。中国的gdp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但新增的财富相当多地流入特权官员或与权力相勾结的民营企业主手中。在这场权力寻租过程中,那么多免了租金或少交了租金的民营企业主们究竟拿到了多少好处,了解行情的人都知道,这部分好处肯定大于或等于租金。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主在发家致富后,其私有财产的合法性缺乏法律依据,它们很难得到安全保障。民营企业主们为了保全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靠近权力,如何借助权力,否则,他们手中掌握的私有财产就有可能受到强大的“公权”的挤压和剥夺,有时甚至还有人身安全的危险。目前,舆论非常关注的民营企业家孙大午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第二,有些民营企业主牟利思想过重,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就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性质而言,牟取利益是民营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它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员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有所不足。他们当中有些人不能正确摆正企业与社会、资本与劳工的关系,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逃避税收和社保费;较少考虑职工利益和环境保护问题,将利润建立在压榨、剥削企业职工的收入与福利、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有些人甚至为富不仁,缺乏起码的诚信与道德观念,向消费者提供虚假服务和不合格的商品,骗取非法利益,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甚少。 

第三,有些民营企业主财富心态过重,缺乏应有的人格和道德品质。随着财富的积累和膨胀,有些民营企业主的心态也变得膨胀起来,他们当中有些人无视法律,并且随意践踏法律,认为“有了钱就可以摆平一切”;有些人无视经济规律,认为人有多大胆就能干多大事,盲目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个人财富的增长;有些人无视个人道德的发展,凭借着对财富的个人占有,放纵自己的言行,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随着一个又一个民营企业主案件的发生,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怎么了?

三、加强民营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

企业道德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它与精神文明一样,都应遵循“重在建设”的方针。

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强民营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其重点应放在:

第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民营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辟论述,阐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民营企业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这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实现民营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虽说民营企业是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组织,但是它们毕竟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前提,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或道德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为统领,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企业道德文化。

第二,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把遵守市场法则与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它具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它与其它的企业组织和企业形式一样,都应遵守社会主义市场法则,维护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在民营企业的市场行为中,由于民营企业的私人占有性质,所以在民营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中,民营企业主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实际上就是民营企业主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化表现。民营企业主在建设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法律和道德观念,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做一个爱国、敬业、守业的企业家,做奉献社会、富于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社会贤达。

第三,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民营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民营企业主的发家致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富民兴企政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营企业主在实现先富之后,应通过自己的榜样示范、激励和帮扶作用,带动他人实现共同富裕。当然我们在强调民营企业主的帮扶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民营企业主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把自己的财富无限地捐赠出来,而是要求民营企业主在自己的能力、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社会、对他人进行一定的反哺,从而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担负起实现先富与共富的社会责任。

第四,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把遵守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社会主义道德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民营企业主是企业的所有者、组织者和经营者,其生产经营行为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为人民服务是其核心,集体主义是其根本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民营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它也应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努力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善待企业员工,建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劳资关系,不把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建立在损害企业员工正当的利益基础之上。同时,民营企业主还应关心员工生活,关爱困难员工。

第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把追求自身的政治进步与推进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空前的政策环境与法律环境,民营企业主的个人财富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主也在积极追求思想上、政治上的进步,有些民营企业主已经有了多个社会兼职,成了实实在在的“红色资本家”。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民营企业主应积极响应、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主动地在企业内部建立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党、团员工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企业发展与企业员工思想政治上的进步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团结和谐、富有朝气的道德文化氛围。这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根本要求。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2)

针对如因职能不到位而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再发展,资源制约导致民营企业外迁,对民营经济的过度干预影响了民营经济的活力等问题。政府需要适时进行制度创新,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竞争优势,推进民营经济的再发展。为此,第一,政府应进一步转变其职能,充分发挥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其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能力,尤其要在改善政府资源配置机制、民营企业准入、税收政策、法律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的空间和服务支持平台;第二,提高政府效能,降低民营企业发展的商务成本,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第三,创立学习型政府,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政府支持;第四,寻求新的治理模式。义乌民营经济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必须寻求新的治理模式,可以建立由地方政府、市场机制和民间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多元化治理模式,既能提升政府的管理效能,又能满足民营经济的制度需求,也是克服制度供求失衡的管理模式。为此,要着眼于制度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的革新,并着眼于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与民间行业协会、民间行业协会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协调。

(二)鼓励创业、创新的宣传制度

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精神,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新创企业的创业者、创业者团队或现有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的管理者,是创新型创业的主体,他们的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创业成功最为关键的要素。政府要在鼓励创业、创新的制度安排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业精神,大力营造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使勤于创业、吃苦致富的人在社会上得到尊重,使更多的人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使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新的社会风貌,形成鼓励和提倡个人奋斗的良好氛围,培育敢于冒险、敢于制胜、容许失败、永不言败精神的创新型创业家,积淀创业家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因此,可以建立以政府牵头,联合新闻媒体,进行创新发展的经常性宣传教育制度。

(三)鼓励创新企业组织制度

民营企业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规模、不同行业要求,选择适当的财产组合形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一是可以由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将各自的生产要素集聚起来,折价入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创业企业通过向其他社会法人增资扩股,使其核心产业成为符合《公司法》要求,但却依然由家族控制的上市公众公司模式。三是专业化企业群落中的优势家族企业,利用自身在资金、品牌、技术、营销上的优势,将布局相对集中的其他弱势家族企业整合为产权独立,但统一经营、统一品牌或统一进货渠道的新型合作模式等。

(四)完善政府服务于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

民营企业缺乏与现有金融体制“接轨”的条件,因而政府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义乌政府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关措施,这无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直接信用担保与间接支持民间担保的界定与联系,政府担保体系的稳定资金来源以及切实消除担保中的所有制歧视,政府担保运作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不引起重视,将妨碍政府担保对民间担保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致“寻租”和“再生”旧体制的弊端。因此,在政府担保方面,应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突出其政策性和服务性,既要适应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又要防止其自身商业化倾向。

(五)发挥引导机制

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引导,是义乌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由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向协作互助、错位竞争转变;二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由传统型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实现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三要积极扶持、促使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企业集团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励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制中采取有效方式承包、租赁、购买公司;四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规划作用和引导作用,营造一个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鼓励其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境产业、第三产业,鼓励其投资于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五要引导民营企业拓展国际视野,鼓励义乌的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要敢于到国际市场去较量,不仅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民资与外资在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的合作,还应当跨国并购,还应当要创世界品牌,还应当要成为中国的跨国公司,加快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六要引导自主创新发展。只有依靠科技、知识、人才的支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多地关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

(六)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一是培育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的制度是建立民营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需要从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建设和职业规范建设人手,为走出家族局限的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提升服务质量。首先简化办照、办证手续凡申请开办民营企业的,可直接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办,除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实行许可证或专项审批之外,其他规定不作为登记注册的依据,各有关部门要简化手段,缩短办证时间;其次是税务部门要积极为其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允许从事批发业务的民营企业使用大额发票等;再次是金融部门要在汇兑结算、存取现金等方面提供便利,允许其以财产作抵押力、抵贷款。

二、义乌民营企业成长与政府制度安排关系的理性分析

民营企业创业投资不是政府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民营企业创业投资方面就无所作为,要使民营企业的创业投资成功,从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设置相应的制度安排:一是为民营企业创业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鼓励创业;二是建立和完善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种能吸纳风险、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机制,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退出机制;三是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企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企业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政府如何扶持它,从政策上的扶持、资金上的支持、人力资源的扶持、管理技术上的扶持,对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应该看到,民营经济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决定了其发展中的局限性,如何做火做强,如何应对国际竞争,如何发展其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等。当这一系列问题可能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时,政府就不应再遵从单纯的“无为”角色,而应积极发挥其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提升其竞争力。由此,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营经济发展特点等情况灵活做出政策选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照搬成功经验,也不能违背市场规律,更不能不尊重本地的客观现实,义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很好地实证了以上的观点。客观地分析,义乌民营企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活力和对市场的推动力,除了义乌地方经商传统及民众的文化心理等影响因素外,地方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也是主要的原因。可以这样认为,义乌政府的制度安排影响了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的状况。义乌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产生起步阶段。当时义乌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乡、村、联、个“四个轮子一齐转的工业发展战略,政策方面的支持有利促进了家庭式加工企业的产生。二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到1998年末,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引商转工、工商联动”的发展战略,开发建设了15个工业小区和2个工业基地,培育服装、袜业、饰品、毛纺、拉链、彩印等优势行业,一些民营企业在此阶段迅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1999年初至2001年,为提升阶段。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发展思路,开发建设了“一区五园”,促进了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在此阶段成长了像浪莎、新光、真爱、伟海等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四是2001年至今,为接轨国际阶段。市委、市政府做出了“贸工联动”的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政策提升产业水平,鼓励、扶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和引导企业增强技改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展技术改造,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在此阶段,进一步增强了几大行业的优势及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义乌民营企业的发展,表明义乌政府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其服务型有所作为的角色,即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制度安排服务于民营企业。主要表现为通过积极的政策支持为地方民营经济的生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长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引导地方市场规模扩张和业态升级,为其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和走向国际化搭建平台、完善基础设施等。这里的有为表现为政府提供前瞻性的规划和引导,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同时始终掌握市场建设的主动权,在提升市场规模、优化交易环境、国际化地位等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而其服务型则表现为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具体的经营中坚持民营化、市场化。体现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有机结合,义乌政府强有力的制度安排正是义乌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必须明确,政府的服务,不仅是指政府服务于民众、企业和市场,而且是指他们真正做到了凡是市场能够有效调节和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主动参与,重在制定规则,加强管理。凡是市场不能有效调节和解决的事情,政府不仅主动参与,而且还要根据民众、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切实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3)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07-02

一、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全党、全社会的共同需要

(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冲击。在这场经济寒流的袭击下,我国南方不少民营企业效益下滑,经济运营陷入困境,濒临破产。为了挽救民族经济,避免大量民企倒闭带来的严重后果,地方政府动用大量财政资金,通过注资等形式,帮助民企度过难关。民营企业在感受到政府温暖的同时,痛定思痛,认识到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致富机会增加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更大的经济风险,没有党的引导、支持,规模小、竞争力弱的民营企业很难独力抵御市场的负面效应。因此,不少民企开始转变思想,由害怕被政府监控转为欢迎在企业设立党组织。这种转变,反映了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形势下寻求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基础仍相对薄弱,经不起大风大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民营企业急需政府保驾护航。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问题民企,在政府救助后重获新生,显示了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显示了现行机制下政府救助的滞后性。事后救助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也不利于民企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政企合作,防患于未然,帮助民企解决潜在的发展隐患。目前状况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通过民营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的日常引导,帮助其健康成长为成熟的民族经济。

(二)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民营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但由于民营企业是自主发展的经济形态,高度的自主性必然带来内部从业人员复杂,鱼龙混杂等弊病。加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在引进了更多国外高新技术的同时,大量有害社会主义的腐朽思想也涌入我国。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现行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载体,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错误思潮大量涌入,民营企业内部成分复杂,缺乏明辨正误的能力,社会主义信仰有待坚定。这就客观上给敌视社会主义的另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都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巩固,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线,如果丢掉这一战场,必然危及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只有在新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紧密团结属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民营企业主,密切联系作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民企职工,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的基本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调动一切社会力量,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民营企业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经济力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形势下,我们更需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帮助其渡过难关,引导其健康发展,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功能

(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的党组织与政府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党组织应利用这一优势,在获知相关政策信息后,及时做好宣传工作,将宏观环境的有效信息提供给民企决策者,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主作出顺应政治环境的正确决策,而且也有利于政府政策法令的贯彻实施。民企党组织还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开展广泛的形势政策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每个职工形成自觉自愿的社会主义信仰,提升整体职工的政治道德素质,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民营企业形成健康、科学的企业文化。在好的企业文化下,人人团结互助,必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人人遵纪守法,即可有效遏制个别民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的不法行为。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密切党组织与民营企业的联系,不仅可以使民企在党的有效监管下,依法经营,科学决策,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且还可以使政府及时了解到民企的运营情况、意向动态,从而更好地为民企提供服务。当然,监管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以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培养优秀党员职工,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

民营企业党组织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配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定期党内学习机制,对民企的党员职工进行持续培养,不仅提升其政治素质,而且提高其业务能力,让党员在企业中真正发挥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在持续培养的同时,开展不定期党性教育,调动党员自发地在生活中、生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普通职员积极生产、共同进步。经过党组织精心培养的党员职工,在企业中将发挥良好的辐射效应。在政治上,作为堡垒,向周围职员宣传党的知识;在道德上,作为榜样,带动普通职员和谐共处、互帮互谅;在业务上,作为骨干,提升全体职工的生产能力。在这样的健康氛围下,在党组织和党员职工的良好带动下,民营企业必将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

(三)指导工会工作,协调劳资矛盾,保障职工权益

在民营企业中,职工处于相对的弱势,党组织应指导工会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帮助职工树立法律观念与维权意识;另一方面,要在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出手救助,保障职工权益。在劳资双方发生矛盾时,党务人员要保持冷静头脑,客观分析事态,不偏不袒,既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要体谅企业主的实际困难,并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别有用心的人伺机破坏生产、危害国家。民营企业党组织应积极帮助工会开展工作,促使劳资双方达成谅解,使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运营。

三、科学开展民营企业党建工作

(一)恰当定位民营企业党组织职责

民营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党组织作为民营企业的辅助机构,一定要恰当定位,做到既不越权,也不失职。首先,在企业主进行经济决策时,党组织负责提供准确有效的政策信息,如若形成成熟观点,则以建议的形式,向企业主推荐好的发展计划。在有关企业经济发展的事务上,党组织切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发号施令,强令企业主执行。因为民营企业是企业主的个人财产,党组织没有足够的权限左右其发展,只能以建议者的身份为其献计纳策。其次,在监督企业合法经营时,党务人员要懂得运用合适的工作方法,要靠党员发动全体职工的力量来共同抵制违法经营,要采取正面引导为主的教育方法,促使企业主自觉走上依法经营的康庄大道。而不能与企业主硬碰硬,互相对抗,以上级的姿态监视企业运营。过于刚性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导致企业主对党组织的敌视,抵制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在处理劳资纠纷时,党组织应明确自己的指导作用,让工会作为行为主体出面解决争端,而不能越俎代庖,包揽一切。

(二)合理安排党务人员

上级党组织应尽量选择党性纯、党务熟,并具备相关生产领域专业知识的优秀党务人员担当民营企业党组织的负责人。这样的全才型负责人,不仅可以指导党员职工提升政治素养,塑造党性;而且可以培训党员职工的业务能力,提升其生产技能;还有利于精简民企党组织规模,减少派驻成本。

对于进驻民营企业开展党务工作的人员,其工资应由政府负责发放。因为这部分人员只负责开展党务工作,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不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工资自然不能要求民营企业来承担。对于党员较多、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可派遣全职党务工作者长期固定办公,建立党组织,对党务人员发放全额工资;对于党员较少、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则派遣退休党员干部定期去企业视察、了解基本情况,设立临时办事点,对其给予适度补贴。这样的弹性派驻机制,不仅有利于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助于减轻政府相应的财政负担。

(三)建立民营企业党组织定期交流制度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可供遵循的规章制度,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各民企党组织间的良性互动,定期举办交流会议,彼此交换心得体会,共同探索基层党建经验;另一方面,还应建立民营企业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的定期汇报机制,以供上级党组织及时了解基层党建情况,加以研究,积累党建经验,进一步开展党建工作。此外,民营企业党组织还应与当地政府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政府第一时间获悉民营企业基本情况,以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business.省略/2009-07-27/n265499662.shtml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4)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民企党建工作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应如何结合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工作。

一、民营企业以及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况

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了国营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经过了发展阶段、改造的阶段和消灭的阶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策略之后,民营企业随之重生与发展;紧接而来的是国家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的坚持与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民营企业的重生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致力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不能将两者的发展对立起来,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民营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比较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能够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吻合,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本质的原因。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这两个原因决定了民营企业在新时期能够迅猛发展。

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立是借鉴我国已有的公有制企业中基层党组织设立的标准来进行的。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符合党的章程、符合党的建设标准,不能够违背党的建设要求,危及人们的利益。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建立也是以企业主的支持为建立依据的。民营企业中党员的参与加强了民营企业与党之间的联系,促进民营企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党不断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党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的物质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基层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的落实和完善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而促进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贡献。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实现其政治领导的重要形式,也是其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并且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己的重要一环,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不断的完善我国党的建设工作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性。

二、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紧密相联,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营企业中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距离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够满足中国共产党巩固其阶级基础、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的要求,同时也离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工作进程有较大差距。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

(1)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覆盖的范围较小,并且许多党员是“隐性”的。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发展较快,但是民营企业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仍然不够标准。民营企业中党员的人数逐渐增多,每年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党员在民营企业员工中的比例也随之提高。但是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覆盖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党员的队伍,没有将其他的非党员员工纳入其中,这就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利于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和谐、美好的工作氛围,容易分成帮派和小集体,不利于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不仅仅是这方面,在党的基层组织中许多党员并没有发挥其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仅仅只是冠着一个党员的名分,毫无建设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中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缓慢。

(2)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缺乏制度建设,并且没有完善与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督。民营企业中的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过程缺乏制度的指导与约束,并且也没有成文的规范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为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决策的根据。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专门的部门和组织进行监督,容易形成组织涣散、无组织纪律的现象,有损共产党员的形象和名誉。缺乏监督机制的监控,还会导致基层组织建设人员,没有责任意识和制度意识,不利于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进程。

(3)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中的党员缺乏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识,没有始终贯彻党的理念于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基层组织建设中党员没有认识到自身身份的严肃性,没有起到良好的模范先锋作用,反而还,随意性大。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时刻谨记党的相关理念,没有将党的相关知识积极运用与借鉴于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来,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4)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没有紧密联系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没有将民营企业的需要和要求放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第一位。民营企业基层组织建设脱离了企业的实际,两者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不高,不利于党的组织建设活动的实施与开展。

三、解决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1)积极扩大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覆盖范围,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仅仅是民营企业中党员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民营企业中其他非党员员工的责任与义务,是民营企业全体员工的任务。加强党员工作者与非党员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加快基层组织建设的进程。同时还要让党员工作者认识到其身份的独特性,要积极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带领其他员工共同为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而奋斗。

(2)加强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制定和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制度和规范化的文件对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完善监督机制,让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加符合标准,提高民营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的效率。

(3)不断培养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中的党员的基层组织建设意识,让其始终贯彻党的理念于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要定期组织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者的培训,加强其对党的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党性修养,提高建设工作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员工也应当积极运用相关的知识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不断的用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民营企业中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应当结合企业的组织机构,发展并建设党组织,政企结合,才能既强化了党组织,又有利于企业经营生产,同时党员也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党员作用。

(4)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要紧密联系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民营企业的需要和要求放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第一位。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时刻关注民营企业的实际动态,要紧密的与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这些方面结合,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的是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是为了促进这三方面更好的发展。在进行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过程中,要以民营企业现实的需要和要求为基准,制定符合民营企业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的基层组织建设方案。

(5)民营企业主应首先成为企业党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这样才能确保党建工作与企业日常运营的良好结合。此外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注,及时了解建设动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与企业的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结论

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前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管理方式的改善,与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重大关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也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好的组织与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民营企业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乎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方式,是民营企业落实中国共产党相关方面的政策与路线的集中体现。

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下,我国民营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其建设的发展,因此要不断的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扫清障碍,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利霞.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03).

[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课题组,李新生,张诺夫,温敬元,刘明.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08).

[3]蒯正明,杨新宇.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探析[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10).

[4]李玉民.关于企业党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 科技与企业. 2012(21).

[5]王倩.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义和措施[J]. 青春岁月. 2012(23).

[6]王熹.新时期加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以科学发展观开创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5).

[7]吴艳霞.从党建项目制谈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1).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5)

我国法律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营企业”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其出现时间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即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不可否认,民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中国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家税收的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法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管理体制和公司机制的不成熟,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09年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再到现在影响巨大的瘦肉精事件,无一不折射出我国民营企业在安全生产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思考:民营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文章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基本理论出发,进而考察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为我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寻求一个合理的立法构架和实现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和内容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关怀和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缘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但是这一概念的滥觞并非是理论界探寻的结果,而是实务界的诉求。现代大型企业的出现及规模化经营趋势是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一大动因。虽然企业的社会良知的运动日渐蓬勃,但是法律对公司所采取的放任态度却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如公司法人人格和有限责任的滥用,公司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而导致的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实务界的诉求必然导致理论界对传统公司法理论的思考,各界学者也在为企业承担追求经济利益之外的责任寻找理论上的出口。企业社会责任正是在对传统企业目标的理论的不满中发展起来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

对于企业责任的性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有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也有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基于一定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的企业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是企业在遵守法律要求而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所应担负的道德上的义务;还有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含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其中法律责任是前提,在责任体系中占据最高的位阶,经济责任是基础、道德责任是补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事实和客观上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企业所采取的一些行为兼具自身与社会双重影响属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一种企业自身对人类社会所承担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对企业组织的外在要求。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组织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从世界各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的内容上来看,应当说其既包涵了法律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出对企业从给社会本位角度提出的更高价值期待。学界一般将法律责任理解为第二性的义务,即法定义务不履行所引起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或者说“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惩罚性特点,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更大部分的是要求企业本身基于公序良俗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是一种自律性。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超越了法律的规范,应当属于社会自治或社会性规制的范畴,是无法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企业对政府的责任表现为: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公司支持政府的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服务社会。(2)企业对职工的责任。企业对职工的责任表现为:按照法律和劳动合同实现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支付报酬、保障休息,还包括企业对员工的社会保障。(3)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表现为: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规范要求,不得以次充好,不得出现欺诈消费者的情况;完善售后服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实现。(4)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表现为:诚实信用,不滥用企业人格,不无故拖欠债务。(5)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表现为:节约资源,不浪费;合理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大力支持环保公益事业;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企业的这项责任的内容最为广泛,包括了向社会公益事业诸如医院、社会福利院、贫困地区等提供捐赠,招聘残疾人、生活困难的人、缺乏就业竞争力的人到企业工作,为教育机构提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等,举办与企业营业范围有关的各种公益性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等。

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下,随着企业社会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和确立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不仅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法律体系的演变规律。

1.衡平法理念。衡平的原意就是法院在解决争讼时,有一定的根据公平正义原则进行裁决的权力,主旨是法官有权根据个别案件的具体情况,避免因适用法律条款而使处罚过于严峻和公平地分配财产,或合理地确定当事人各自的责任。衡平法对普通法的两大特殊贡献就是司法自由裁量权和民事藐视法庭行为。大陆法系不承认判例法,只能将英美法系的衡平法救济手段内化于其单一的法律系统内。随着两大法系的融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内核都无不渗透着现代化下的衡平法思想智慧的火花。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也是基于衡平法思想追求的实质正义、社会正义精神的体现。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忽略应该承担的相应社会责任,只顾追求自身利益、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就打破了衡平法一直追求的衡平理念,不仅损害相关的利益人的利益,对企业发展也是大为不利的。因此,衡平法理念成为了企业立法的重要立足点,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最深厚的理论根源。

2.法的利益价值理论。法理意义上的利益,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利义务的配置。如果说法的内容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那么对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调整和规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利益。当一个国家对反映权利义务关系的法进行修改时,就会预示着国家对某一方面的利益格局要进行重新调整。公司法既然确立了社会责任,那么就是肯定了公司的营利性和社会性的二元目标,就意味着对企业的格局要重新进行调整,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关注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在关注眼前的利益的同时也要放眼于长远利益;在关注局部利益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利益。法律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无非就是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同时也要看清一旦违反法律规定追求不该属于自己利益的背后所要付出的代价,令企业望而却步,自觉承担义务。因此,利益价值理论也是对衡平法理念的进一步延伸。

三、我国民营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一)确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正接受着更为激烈的挑战,在我国,虽然《公司法》第五条规定了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其属于道德性规范,不具有可诉性,其适用范围也很有限。因此,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应对来自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挑战,制定中国本土化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起有效评价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评价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在对民营企业制定评价体系时不仅要求整个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和评价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而且还需要联系企业承担责任的现状,要求过高的指标脱离企业承担责任的实际能力则缺乏评价的意义。同时,评价不仅仅客观度量企业实际现状,其重要意义是能够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灌输正确的责任意识,在经营过程中把握好社会责任的层次性问题,明确企业首要和次要任务。确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从而使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并且在违反义务时,有相应的惩罚标准与之相对应。这样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减少企业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利于企业自身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衡平法理念,为我们研究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提供了良好的视角。衡平法追求的是实质正义,是一种社会精神的体现。正如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生产厂家出于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降低奶粉的生产成本,并且向其中掺杂了对人身体会造成危害的三聚氰胺有毒物质,致使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侵害。虽然这起事件中,企业追求到了其想要的利润,但是同时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这就是衡平法理念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好体现。

事后的法律规制、惩罚可以使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但是企业带给社会的危害和影响力是无法弥补的,这也影响了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目标。所以对企业违义务的行为的事前预防尤其重要,一方面企业违义务的代价构成了对企业的威慑;另一方面由于法律规定不妥当时,当企业违义务的违法成本小于违法行为带来的收益时,在法律上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对企业试图侵害社会利益带来一定的约束,给企业遵守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带来一定的激励。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问题学界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其理论基础基本上已经被衡平法理念、法的利益价值理论、社会法学理念以及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的交融所包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确立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江合宁,汪林峰.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社会责任的若干法律思考[J].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成都学术研讨会:164~170

[2]孙笑霞,夏立安.法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4

[3]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3):30

[4]王玲.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J].法学家.2006(1):136~142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6)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民营企业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的定义

关于民营企业的定义,主要从广义与侠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广义上,民营企业仅仅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与任何其他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它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可以归类民营企业为非国有独资企业。

狭义上,民营企业就是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是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人士,都习惯于用偏向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一名称,这就导致“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摆脱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成为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在进行经济发展初期向经济发展中期的转变,慢慢地科学、合理。但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第一,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形成方面来看,民营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以及管理水平较为低下;民营企业人才管理机制过于死板、不灵活;民营企业生存周期过短;企业管理者决策盲目,经营风险大、抗击风险能力较差;民营企业市场稳定性不高等。

第二,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发展现状如下有: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脚步跟不上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人才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力度不够;企业缺失人才观念;民营企业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等

二、民营企业难以吸引人才的原因

(一)企业规模小,资源缺乏

首先,大多数民营企业是社会工作人士利用自己的闲置资金投资创办的,所以无论在企业生产规模、人员配置、资本等方面都远远小于一般的大企业。这使得民营企业老板很难提供大多数人才所需要的高工资、高福利,因此企业难以吸引大部分的人才。

其次,民营企业是由老板自己投资注册创办的,资金有限导致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强,而且企业的稳定性又不高,生存周期过短等等都决定民营企业的人才就业发展风险比一般的大企业就业风险高。

(二)企业管理者人才观念的偏差

在人力资源方面,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对于人才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很多的民营企业家在人才观念上有着一定的偏离,对人才不够重视。甚至于很多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愿意在先进的技术、企业设备、厂房、原材料等一些可以看得见的硬件上做资金投资,而不愿意在人才管理和培训方面多做投资。他们认为人才是可动的、不稳定和有风险的,对于人才培育缺乏信心及投资力度不够导致人才看不到未来成长的空间,所以出现多数人才流失。看到人才大量流失的企业管理者更加缺乏对人才的信心,于是投资的更少。不断地这样循环下去,企业更难吸引人才,也更难长远发展。

(三)企业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薪酬和福利制度不灵活。民营企业一般缺乏科学、灵活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企业管理者在薪酬激励方面往往缺乏公正,有着较强的个人主观性,企业员工普遍对自己的薪酬现状不满,难以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其次,招聘和人才选拔不公正。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特色,大多数采取家族化管理的模式。在人才选拔方面也任人唯亲,减少了吸引人才的部分渠道,直接地限制了人才的吸引。

最后,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没有长远的人才战略规划,人事制度不公开透明化,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三、民营企业优秀人才吸引策略

民营企业面临用工难和人才流失的问题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定,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首先,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抛弃以前对人才偏差观念,充分重视人才,全方面的了解人才。从正确的人才选拔原则开始,民营企业应该抛弃以往任人唯亲的准则,不再以血缘和亲疏为标准;在人才发展方面,充分尊重人才,为招进来的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合理的配置人才,建立的人才流动机制,以减少人才流失。

其次,建立完善的招聘体系,在人才招聘方面必须有针对性,为公司招进优秀人才,才能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谋取利润。

(二)企业使用人才观念转变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总是与“任人唯亲”、“唯亲着用之”、“唯家族成员用之”等等不好的评语想挂钩,以至于现在民营企业开始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唯亲不用”。其实企业应该任人唯贤,不论亲疏,不论是否家族成员,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应该任用。不管是企业内部选拔还是外部聘进都要遵循“能者用之”的原则。

(三)其他政策

一方面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可以引进社会人才、聘用国外人才、聘用“海归”人才等;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把企业的所有员工聚集在一起,形成企业统一的价值观,让所有的员工为着统一的目标而努力。因此,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文化氛围,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

四、结束语

现在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对此现象的现状进行了概述,也分析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影响,并为解决民营企业人才问题提出建议,对研究民营企业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分析的可能不够完善,所以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赵曙明,成思危.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7)

1 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1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民营企业是否按照市场的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运营和发展,关键在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经济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本质的认识和实践。近年来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量事实证明,许多违背市场经济规则,不择手段大发不义之财的违法行为,绝大部分发生在民营企业中,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充分印证了加强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2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最终是要通过企业来实现的。面对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能力水平,转变发展观念,主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数量价格的低水平向质量品牌的高层次竞争转变,依靠高科技进步,依靠科学管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1.3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现在一些民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对职工缺少应有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引发和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虽然其中有制度、政策不完善方面的因素,也与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有关。因此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必要。

2 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2.1 政治思想素质差,诚信意识缺失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成为富人多年后,思想素质并没有提高,法律意识淡薄、妄自尊大,甚至违法经营,为了自己企业的生存,不惜采取抢注别人商标、假冒别人产品、制伪造劣、以次充好、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多种多样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2.2 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外,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偏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中文盲占0.3%,小学占6.4%,初中占31.4%,高中为41.7%,大专与本科占19.5%,研究生为0.7%,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的管理培训。又据2002年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英语和计算机。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少。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思想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状况显然是难以与目前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的。

2.3 缺乏战略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考虑,什么赚钱干什么,投机思想严重。另外,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体制上都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据调查,我国现有97.2%的民营企业属于这种类型,58.8%的经营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定夺,缺乏来自内、外有效地监控、反馈和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据统计,世界上1 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与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有关。据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短寿现象也很突出,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周期只有2.9年。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生死兴衰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有着直接关系。

2.4 缺少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信任危机

民营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短视”,明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但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不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训人才,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因此,在忠诚与效率之间,经常陷入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二是“忽视”,在企业需要人才时,往往迷信所谓“能人”的引进,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人才使用;三是“歧视”,民营企业大多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因而在多数民营企业中,重要职位是由家族成员担任,据资料统计,民营企业经营者中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比例高达40%。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过于看重自我的能力,疑心较重,尤其是对家族外的员工。尽管他们在口头上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加相信经验,对引进的人才视作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在这些民营企业里,人才看不到成长的空间,最终只有把企业当作跳板跳槽而去。如此恶性循环,受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民营企业自身。

3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对策选择

3.1 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目前,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强化,逐步升华。一是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原则,化解矛盾,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二是把党建工作与培育企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党组织与企业间“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民营企业中发展和培植新生力量、把党的种子播下去,把发展党员作为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注重培育发展民营企业经营者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理论教育,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水平,促进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民营企业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开拓进取的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3.2 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的培训

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是个综合性的范畴,提升素质离不开时间的磨练,也离不开系统性、针对性的知识培训。按照“政府组织指导,企业需求主导,社会舆论倡导,典型示范引导”的要求,根据他们的不同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借鉴国内外人才培训的好经验,充分运用菜单式选课、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式教学、对策研究等现代培训教学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开阔企业经营者的眼界,使其形成开放型的思维,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和在国际环境中的生存适应能力。通过培训学习,激发和调动民营企业经营者深入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力争把企业做好做大作强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增强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科技专业知识水平,培育现代企业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3.3 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大而持久,没有文化的依托是不可想象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严格的约束功能,良好的导向功能以及协调沟通功能和提高素质的催化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的率先垂范和倡导,他们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开展理念革命,促使自己从思想上形成最高理念,认清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的新知识,明德修身,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辩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4 加快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

目前有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样非常有助于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职业化建设,让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更加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式,也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民营企业经营者。

3.5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政府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碍的要求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对此要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扶持,为民营企业经营者创造一心一意干好事业的环境,让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资源向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流动。消除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规定和不合法、不合理的做法。采取各种形式,在全社会树立民营企业经营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的观念,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和各种经济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三是强化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根本,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合理评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经营业绩,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尽快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尊重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浓厚氛围,促进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和高素质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8)

1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1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民营企业是否按照市场的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运营和发展,关键在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经济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本质的认识和实践。近年来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量事实证明,许多违背市场经济规则,不择手段大发不义之财的违法行为,绝大部分发生在民营企业中,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充分印证了加强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2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最终是要通过企业来实现的。面对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能力水平,转变发展观念,主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数量价格的低水平向质量品牌的高层次竞争转变,依靠高科技进步,依靠科学管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1.3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现在一些民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对职工缺少应有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引发和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虽然其中有制度、政策不完善方面的因素,也与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有关。因此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必要。

2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2.1政治思想素质差,诚信意识缺失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成为富人多年后,思想素质并没有提高,法律意识淡薄、妄自尊大,甚至违法经营,为了自己企业的生存,不惜采取抢注别人商标、假冒别人产品、制伪造劣、以次充好、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多种多样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2.2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外,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偏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中文盲占0.3%,小学占6.4%,初中占31.4%,高中为41.7%,大专与本科占19.5%,研究生为0.7%,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的管理培训。又据2002年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英语和计算机。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少。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思想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状况显然是难以与目前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的。

2.3缺乏战略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考虑,什么赚钱干什么,投机思想严重。另外,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体制上都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据调查,我国现有97.2%的民营企业属于这种类型,58.8%的经营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定夺,缺乏来自内、外有效地监控、反馈和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据统计,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与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有关。据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短寿现象也很突出,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周期只有2.9年。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生死兴衰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有着直接关系。

2.4缺少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信任危机

民营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短视”,明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但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不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训人才,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因此,在忠诚与效率之间,经常陷入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二是“忽视”,在企业需要人才时,往往迷信所谓“能人”的引进,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人才使用;三是“歧视”,民营企业大多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因而在多数民营企业中,重要职位是由家族成员担任,据资料统计,民营企业经营者中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比例高达40%。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过于看重自我的能力,疑心较重,尤其是对家族外的员工。尽管他们在口头上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加相信经验,对引进的人才视作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在这些民营企业里,人才看不到成长的空间,最终只有把企业当作跳板跳槽而去。如此恶性循环,受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民营企业自身。

3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对策选择

3.1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目前,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强化,逐步升华。一是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原则,化解矛盾,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二是把党建工作与培育企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党组织与企业间“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民营企业中发展和培植新生力量、把党的种子播下去,把发展党员作为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注重培育发展民营企业经营者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理论教育,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水平,促进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民营企业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开拓进取的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3.2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的培训

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是个综合性的范畴,提升素质离不开时间的磨练,也离不开系统性、针对性的知识培训。按照“政府组织指导,企业需求主导,社会舆论倡导,典型示范引导”的要求,根据他们的不同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借鉴国内外人才培训的好经验,充分运用菜单式选课、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式教学、对策研究等现代培训教学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开阔企业经营者的眼界,使其形成开放型的思维,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和在国际环境中的生存适应能力。通过培训学习,激发和调动民营企业经营者深入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力争把企业做好做大作强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增强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科技专业知识水平,培育现代企业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3.3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大而持久,没有文化的依托是不可想象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严格的约束功能,良好的导向功能以及协调沟通功能和提高素质的催化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的率先垂范和倡导,他们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开展理念革命,促使自己从思想上形成最高理念,认清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的新知识,明德修身,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辩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4加快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

目前有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样非常有助于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职业化建设,让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更加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式,也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新晨

3.5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政府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碍的要求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对此要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扶持,为民营企业经营者创造一心一意干好事业的环境,让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资源向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流动。消除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规定和不合法、不合理的做法。采取各种形式,在全社会树立民营企业经营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的观念,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和各种经济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三是强化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根本,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合理评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经营业绩,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尽快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尊重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浓厚氛围,促进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和高素质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9)

很多民营企业,重复着掘地找天、瓶中寻海的故事,不知道培育和整合内外部的资源,就是因为没有从一定的高度来确立自己的战略。没有战略上的方向和定位,仅凭过去的狭隘视角和经验,往往就会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在机会主义时代,民营企业优势主要体现在灵活的机制和体制方面,靠艰苦奋斗,靠敢打敢拼,靠抓住机遇去赚取了第一桶金。但许多民营企业错误地把机会主义时代的战术当作机会主义时代终结后再出发的战略继续坚持,在内外因素的困扰中,迷失了方向,迅速崛起后,又迅速地谢幕,这是很遗隧的。

民营企业发展已经到了仅仅依靠企业家的聪明或直觉无法把握的程度,更应理性地站在一定高度上有组织地开展战略研究。选择环境、选择行业、选择管理方法,这对于民营企业将起到关键甚至决定胜的作用。

民营企业的定义篇(10)

从机遇上看,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前,在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与不和谐因素,应该来说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发展,这只能说明我们现在发展的还不够,只有加快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通过发展以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前进中所遇困难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虽然民营企业在“块头”上现在还比较“小”,但是“小”并非不重要,按照城市化的目标,全国将要有至少有4—5亿人口走进城市,这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与工作,城市的道路、通讯、学校、住宅、医院以及各种娱乐、服务设施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就给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提供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从而有效地缓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也能够更好地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并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之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存在着独有的发展优势,它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不断增添活力,所以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必将会得到社会各方的更多关注与支持。纵观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民营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尽管在民营企业的群体当中,资本向投资者集中,财富向经营者集中,出现了贫富不均、劳资纠纷、诚信缺失等诸多背离社会和谐的行为。但是只要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法律保护民营企业合法经营而获得的财产,宏观经济政策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必定成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要在考虑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尽可能使企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把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所给予的期望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注和参与社会文明的建设。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在民营企业的群体中,还有的企业存在着生产经营行为与社会的要求明显不合迫,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的不够。其不良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内部员工缺乏诚信。有的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工作环境劣,劳保、福利待遇差,员工的合法收入及权益没有得到有效地保障。二是对社会的诚信度不高。有的企业顾客至上仅仅是一句口号,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有的企业利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有的企业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社会公益心淡薄。相当比例的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后,大量挥霍已聚钱财,缺乏回报社会的意识。现阶段部分民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最突出表现在于:拖欠与克扣员工工资;人为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偷工减料;对员工的安全生产保护措施不力,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企业老板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存在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三废”的处理不到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屡禁不止等等,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必须更新经营理念,转变经营观念,从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在思想认识上明确自身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应该肩负的责任,在行动上处理好企业内外的各方面关系,把企业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三者做到有机统一,真正把“两个文明”建设在民营企业中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我们的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三、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的载体。民营企业由于大多具有私营性质,对利润的追逐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企业缺乏正确的经营观念作指导,没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最终必不会被消费者接受,难以得到员工的支持,也不可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强化民营企业的责任意识,把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作为民营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使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企业内部讲,民营企业的管理应该突出“以人为本”。如果在企业中没有使员工的基本利益得到满足,就不可能使企业的员工有很高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工作的主动性,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企业就必然没有生命力。人们对企业管理的研究所得出的若干理论观点,无不与对人的研究有关,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如何盘人,解决对人的积极性调动问题,注重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公正、公开、公平合理地分配企业利润,主动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是客观现实对民营企业所提出的要求,建立一种员工与投资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利益所在。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平等对待员工,不出现员工歧视现象。伴随改革开放,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加大,在企业内部出现了劳动力的多元化现象,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国际、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往往会共聚一家企业,为了充分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就必须公平、同等地对待企业的每个成员,抛弃血缘、地缘、学缘等感情因素对员工管理的影响。二是强化对员工的培训责任。人的素质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决定企业未来的是人才而且是高素质人才,人才的流进与流出,除了物质需要方面的因素以外,还有企业能否给人才提供锻炼与发展的机会。凡是有责任感的企业不仅能够根据员工的素质提供相应地平台,而且还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与员工的期望,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三是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企业不仅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安全、人际关系融洽、压力适中的工作环境,而且还要根据本企业的情况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从而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四是合理分配企业的收益,做到企业与员工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以实现人与企业共振。

2、注重环境保护、弘扬循环经济发展主旋律根据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也明确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讲,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要解决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而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之一的民营企业,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其基本要求就在于:一是要有主动参与意识,积极采用新的生态生产技术,利用好废弃资源,尽可能地实现整个生产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与对环境的零污染;二是民营企业要以“绿色产品”的生产与研发为主要对象,这一方面是企业的发展机遇,是提高企业生存力、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为社会在作贡献,是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三是民营企业要主动治理环境污染,处理好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民营企业才能在得到社会各方面关爱的同时,得到全面提升。

上一篇: 汽修专业的就业方向 下一篇: 教育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