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经济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5 17:27:39

民营企业经济

民营企业经济篇(1)

    2经济增长中产业法的调整与政策取向

    从上世纪8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来自于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如产业法)上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生俱来及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若干缺陷两大方面的因素。根据科学发展观及十一五规划的内涵,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产业政策建议:(1)加强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产业政策倾斜和体制创新。(2)对创新型增长方式经济实行财税扶持政策。(3)实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5)优化民营企业的产权和资本制度结构。(6)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品牌发展战略。(7)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并享受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减轻税赋,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具体包括如下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进行产业法调整的领域:投资(金融融资)、税收优惠导向、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平移、高新技术创新、环保产业、完善产业政策政府进行宏观政策导向、开拓国际市场。

    3对制约民营经济增长各个环节的调整建议

民营企业经济篇(2)

1988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同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写到:“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从此,民营经济的范畴不仅扩展到“私营经济”,而且以私营经济为主要内容。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6条中指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由此,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由“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进一步成长,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民营经济将逐步成为中国民族经济的主体力量。

二、发展民营经济与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要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客观上要求解决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形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在民营经济不发展的条件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会遇到种种困难,换句话说,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机制。

第一,转变政府部门职能,在直接关系上,需要解决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行政性产权关系,二是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行为边界和约束机制。行政性产权既是传统计划经济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也是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职能定位、行为边界和约束机制难以完善的经济原因。国家所有制实际上是政府所有制。由于政府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庞大行政系统,所以,每个上级行政机构都是财产的所有者,每个下级行政机构都是财产的管理运作者,而相对于整个政府系统而言,国有企业又只是财产的经营运作者。这种格局决定了国有企业从而国有财产不仅是政府行政部门的经济基础,而且是政府行政部门运作的主要内容。由此,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各种行政机制直接监管国企运作以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国企也努力通过行政机制从政府部门争取资金,技术、人员、债务减免、市场准入等一系列“优惠”,由此,形成了行政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复杂联系,也决定了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是一项极为困难也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

政府部门是整个经济社会的行政主体,其政策和行为本应面向全社会各种经济主体,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经济成分。但是,在行政性产权严重存在的条件下,政府行政部门的法规政策既不协调又时常相互矛盾,由此引致了一系列不符合“三公原则”也不利于职能转变的现象产生:

其一,一些主管经济的政府部门,立足于为国企服务,或者将由此形成的法规政策贯彻于非国有企业,或者忽视公平地为其他经济成分服务。例如,投资项目的立项管理本来是面对国有经济部门的,但因没有出台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这方面制度,所以,非国有企业的投资也需按照行政审批权限划分,由政府行政部门层层审批,又如,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经省级政府批准本来是针对国有企业的,但是,因缺乏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相关规定,所以,非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需经省级政府批准。

一些主管部门的设立,只服务于国有经济,不服务非国有经济,结果给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相关活动设立了制度障碍,甚至使非国有财产“流入”国有经济部门。90年代初,在政府系统内新设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现已并入财政部门)以确认并维护国有资产的权益,随后该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使非国有资产权益的确认和维护处于缺乏政策保障的境地。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根据当时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企业发行股票的申报材料中必需有一份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具的资产确认文件,由此,民营企业上市面临一个制度障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只负责国有资产的确认不负责非国有资产的确认,而民营企业因没有国有资产又无法取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确认文件,所以,无法申请发股上市。为了绕过这一制度障碍,取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确认文件,一些民营企业只得将一部分非国有资产“转为”国有资产。又如,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但在现实中,作为土地管理的行政部门——国家土地管理局只为国有土地办理确认等各种手续,不为非国有土地办理这些手续,由此形成了国有土地的权益可以由政府行政系统予以维护、而非国有土地的权益缺乏维护机制的格局。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城镇建设扩展中,城市政府可利用行政权力以征用费的低价从农民手中将原属集体所有制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然后,再以远远高于征用费的价格将土地使用权(征用费与土地使用权出让费二者的价差可达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工商企业及其他法人,而农民集体既无权将土地所有权转让给除国有以外的任何主体,也无权在未将土地所有权改为国有的条件下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中国证监会规定,企业发行股票的申报材料中必需有一份由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产权文件,而乡镇企业要取得这一文件,就必需先按照征用费价格将集体的土地所有权转变为国有,然后,再在国有土地估价入股、购买土地使用权和租赁国有土地这三种方式中选择获得这一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在这些现象中,再次发生了非国有资产“流入”国有经济部门的现象。

其二,为了推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又不得不扶持非国有经济部门,由此,又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非国有企业而不利于国有企业的法规政策。例如,对非国有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而对国有企业的税收则严加监管,使得国企税赋明显高于非国企;又如,国有企业的人事工薪由政府主管部门审定,使得国有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显而易见,在行政性财产关系条件下,要理清行政机构与国有企业(从而国有经济)的关系是极其困难的,要弄清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行为边界也是极为困难的,要形成对这些行政机构的经济社会约束机制更是困难。20多年来的国企改革实践证明,仅靠在国有经济内部改革是极难改变行政性产权关系的,只有大力发展包括民营财产关系和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切断国有企业(及其财产)与政府行政部门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财产关系与政府行政关系的分离和分立,才能有效改变行政性财产关系。因此,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步速和程度,将主要取决于民营经济及其他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进程。

第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在中国,直接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按照市场规则展开经济实践程度(包括时间、空间与深度等)和经验积累程度,二是市场规则形成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程度。1992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实践中,市场规则快速成长,正逐步成长为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机制,但同时,计划经济机制也在强力发挥作用,不仅严重限制(甚至抑制)了市场规则的顺利形成,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计划经济是运用行政机制组织经济活动以实现政府目标的经济格局。在这种格局中,政府经济目标服从于行政目标并导向着经济运行,由此引致如下一些现象发生:其一,由于政府行政机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庞大系统,各个政府部门从不同方面直接或间接地管理着国有企业的各项事务,所以,政府目标通过各级行政系统贯彻到国有企业的结果是,行政目标、行政机制从而计划经济机制不仅成为宏观经济的主导机制,而且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微观运作的主要机制。其二,等级制和等级管理既是行政运行的重要机制又是维护行政关系的重要机制,由此,将行政关系落实到国有企业必然发生按行政等级的权限来管理国有企业的结构(即令各家国有企业按其行政级别分属对应的行政机构管理)。在这种结构中,国有企业的经营运作在严重的行政约束中展开,很难说清究竟应以市场为导向还是应以行政目标为导向。其三,信息封闭传递是行政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每个上级监控下级的重要机制,由此,极容易发生两类现象:一是在信息不透明的条件下进行“暗箱”操作,并将这种行为延伸至市场操作,使市场运行发生扭曲,二是行为标准依行政等级的高低而界定,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又各有所好,使得国有企业时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行政机制并非经济机制(实际上是一种超经济强制的机制),等级关系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分属不同的范畴、无法融合,为此,要改变计划经济机制对企业运作从而国民经济运行的严重制约,推进市场原则的成长,就必须使企业运作切实摆脱行政关系的约束。但在现有国有经济范围内,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来做到这一点,是极为困难的。改革企业运行机制必须跳出以行政关系为主要框架的国有经济范畴,由此,国有资产应逐步退出完全竞争的产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应逐步改变为非国有企业。这一进程的实现,既取决于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步速,也取决于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进入国有企业的步速和程度。市场经济是以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才能真正改变计划经济机制支配国民经济的格局,有效推进市场机制的形成,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

第三,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直接受到国有资产调整、企业领导调整、职工就业、企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国企改革难以迈出步子。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国有经济范畴内又举步维艰,与此相比,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是一条现实之路。

其一,对国有企业来说,国有资产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问题——资产存量盘活和资本金(数量和结构)调整。在国有经济范畴内将优良资产向某些国有企业集中,是有可能优化这些国企的资产结构、提高其资产质量的,但就国有资产总量来说,不仅资产存量没有多少改变从而并未真正盘活,而且资本金结构也难有实质性改善。实践证明,国有资产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国有资产的介入。通过将国有资产向非国有经济部门转让来实现国有资产存量的盘活,通过非国有资本向国有企业的注入来实现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并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的不足,是国有资产调整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调整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不能不重视发挥民营经济及其他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

其二,国有企业领导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弱化行政机制和企业家市场的形成。从弱化行政机制来说,在现有国有独资范围内,要减弱行政机制对国企领导人的制约是极为困难的。一个可选择的路径是,通过大量引入非国有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国有独资格局,使企业从基础性财产关系上脱离行政约束。从企业家市场形成来说,只有在非国有资产的基础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遴选成长为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才可能在竞争中成长成熟。显然,离开民营经济及其他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要实现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整,使他们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当困难的。

其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职工下岗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就个量而言,一个国有单位下岗的职工有可能在另一个国有单位重新就业,但就总量而言,国有部门下岗的职工不可能都在国有部门重新就业。因此,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根本出路,是使这些下岗职工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中再就业。事实上,90年代以来,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主要不是靠国有部门而是靠非国有经济部门解决的。国有企业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改革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期待它们来解决大量职工下岗的再就业问题是不切实际的。相比之下,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才是基本的政策选择。

其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一资本金的充实和产业选择。对国有企业发展来说,要靠政府财政不断投资来补充营运资本已陷入近乎无望的境地,由此,资本金的充实不得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从非国有经济部门中取得。这一机制决定了,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部门实际上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继续发展必须有效解决其产业定位问题,即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产业中撤出、向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集中,这在客观上要求,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应足以“填补”国有企业从竞争性产业撤出所留下的产业“空位”,否则,国有经济难从竞争性产业中撤出,国有企业在公共品产业中的发展能量也将受到制约。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既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经济力量,也是深化体制改革、市场机制形成的重要经济条件,就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出路将是转变为民营企业。

三、民营经济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国经济活动的主题。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加速经济发展更是紧迫。小平同志曾精辟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受到资金供给、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秩序等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制约。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一,资金供给。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政府财政资金供给为主的格局转变为由居民供给为主的格局。2001年6月,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7.1万亿元,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已达8.5万亿元以上。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每年消费剩余的货币高达1万亿元以上,所以,他们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还将继续大幅增加。与此相比,政府财政收入虽大幅增加,但可用于投资的数量依然相当有限。1998—2000年的3年间,在发行了建设国债的条件下,“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数额突破了1000亿元并在2000年达到2000亿元左右,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的比重仍未超过7%,在国有经济部门的1.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达到近1600亿元,也仅占10%左右。事实上,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而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又主要来自于城乡居民存款和各类机构存款。城乡居民将大量资金存入金融机构并通过贷款而转化为投资资金,给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隐患:

从实体经济面来看,大量运用贷款资金从事经济活动,不仅引致众多企业普遍存在资本性资金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现象,而且,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中大量运用贷款资金从而新建项目一旦竣工,也只能在高负债条件下投入营运的情形频繁发生。高负债运作,在直接关系上,引致三方面情况发生:一是经济行为进入短期化轨道。其内在机理是,贷款资金有着确定的还本付息期限,这决定了企业只有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经营运作获得充分收益才能按期还款,由此,寻求短期见效的经营对象或投资项目就成为企业营运的一个重要目标。企业运作的短期化极容易扩展为经济运行的短期化,使国民经济发展落入短期化轨道。二是经济活动中信用秩序难以保障。在市场经济中,资本金是企业用以担保其商业信用的基本财产。债务人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经协调无效就应进入破产程序,破产实际上“破”的是资本性财产。在高负债条件下,企业的资本性资金数量已远不足以抵偿债务性资产的偿还(事实上处于无产可破的境地)。在缺乏资本性财产基础的格局中,商业信用得不到应有的财产关系支持,违约者难以受到财产约束的惩治,要维护和健全信用秩序是极其困难的。三是经济运作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资本性财产是企业获得债务性资金的财产基础,高负债意味着企业已失去继续获得债务性资金的资格。这样,在严格实行抵押贷款(或担保信贷)制度的条件下,企业要继续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资金(或通过发行债券从社会获得债务性资金)就极为困难,由此,企业扩展的余地受到严重限制,另一方面,在大量运用贷款资金进行项目建设中,一旦项目竣工并投入营运,要通过从金融机构借款来解决公司营运中的流动资金短缺或后期工程建设等都将遇到困难。高负债,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企业发展资金已缺乏保障,对产业来说意味着产业发展资金已缺乏保障,对国民经济来说则意味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资金供给方面将难有充分保障。

从金融面来看,城乡居民资金大量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银行并通过贷款方式投入实体经济部门,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造成了三方面问题:其一,防范居民挤兑。1988年,在价格改革闯关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曾面对严重的全国性挤兑风潮,因此,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有着“笼中虎”一说。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运行态势平稳,挤兑风潮没有发生,但居民存款余额从1988年12月的3822亿元增加到2001年底的7.47亿元,无疑意味着一旦经济社会生活中发生不利于稳定的大事件,挤兑风险将更加严重。鉴此,防范挤兑一直是各家银行忧心忡忡并着力采取措施的一个重点。其二,贷款质量不高。各类工商企业存款数额较少而贷款数额巨大,这一方面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通过往来资金账户监控工商企业的信用能力从而继续发放贷款存在诸多困难,另一方面意味着一旦工商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已放出的信贷资金就将转变为不良贷款。90年代以后,随着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化解这些不良债权成为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三,金融资金严重闲置。为了防范信贷资金风险,1995年以后,在实行《贷款通则》的背景下,各家金融机构对工商企业实行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制度,使相当多高负债企业难以继续得到贷款资金,但同时在银行体系中也严重发生了存差(存款大于贷款)现象。到2001年10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0.9万亿元、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存差3.1万亿元,这不仅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年利息损失达到2000多亿元,而且意味着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受到明显制约。

要改变城乡居民将货币资金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金融机构,就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将这些资金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性投资资金。城乡居民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资本金的过程,本身就是民营资本增长的过程和民营经济的增长过程,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货币资金由贷款性供给向资本性供给转变的重要机制。

第二,经济效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效率高低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快慢。90年代中期以前,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资金效率明显高于国有经济部门,固然有着商品供不应求的原因,但也有着非国有经济部门资金运作机制优于国有经济部门的因素。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尽管有一批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马”,也有一些非国有企业进入惨淡经营行列,但就总体而言,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经济效率依然明显高于国有经济部门。从资金--产出角度看,1999年“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和“三资企业贷款”余额为9666.2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734.3亿元的比重仅为10.31%;2000年上述三项贷款的余额为9764.6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9371.1亿元的比重降低为9.83%。但在同期的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从1999年的51.18%上升为2000年的52.66%。非国有经济部门用10%左右的资金提供了5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这足以显示其经济效率的状况。

1998~2000年的3年间,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努力扭转国有企业大幅亏损的局面,使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量在2000年底达到了2100多亿元,相当多的国企扭亏为盈。但是,这种国企解困是在全社会耗费了巨大成本的条件下发生的:其一,减息。1996年5月至1999年6月连续7次降息,1年期贷款利率从12%下降到5.85%,减少了6.15个百分点,按此计算,对国有工业企业来说,2000年仅17019.3亿元的“工业贷款”和27931.2亿元的“中长期贷款”就减少利息支出2764.45亿元,更不用说1996年底国有工业企业盈利数额尚达600多亿元。这实际上意味着在3年扭亏期内,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非但没有提高反而继续呈下落走势。其二,冲账。从1996年起,国有商业银行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一些中心城市的“优化资本结构”,冲减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其数额为1996年100亿元,此后每年增加100亿元,到2000年这笔资金的累计总额达到1500亿元,银行实际上为国企承担了“1500亿元(1+利率)”的债务负担。其三,发股。1998年起开始使用1997年度股票发行指标。为了支持国企解困,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发股指标重点向国企倾斜,由此,3年间国企通过A股发行融入了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而非国有企业发股上市受到严重限制。其四,剥离。1999年设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剥离出1.4万亿元的不良债权交给资产管理公司运作处理,由此,对应减少了国企的债务负担(包括利息)。

不论对国家来说还是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率的高低都既反映了也决定着市场竞争力的高低。国有经济部门的低效率决定了,它难以担负入世后在中国市场中层开的国际竞争重任,为此,实现国有经济从竞争性产业中退出,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已是势在必行。在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产业过程中,对应的市场“空位”将主要由民营经济来填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实现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民族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机制。

第三,经济结构。从产业角度来说,经济结构主要由产业部门结构、产业区域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等构成。尽管目前主要的重化工业、交通通讯、金融等部门依然以国有经济为主,但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显示了如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重化工业比较集中且实行国有体制的地区(如东北、西北等)经济效益较低,企业亏损严重;二是为了解决发展所需的资本金和市场机制,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包括航空、电信、石化、钢铁等)通过在境内外发行股票,迈出了转向民营经济的第一步;三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较好、速度较快,反之,民营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四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设立和发展主要选择了民营方式,风险投资公司也基本采取民营的运作方式;五是民营经济通过投资参股、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途径“入主”于国有企业,推进了这些国企的体制改革。

民营企业经济篇(3)

1、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总量继续扩张。1—8月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总户数累计15001户。其中民营企业累计1350户,个体工商户累计13651户。1—8月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累计注册资金324314万元,同比增加51176万元,增长18.7%。其中民营企业累计注册资金228642万元,同比增加35233万元,增长18.2%;个体工商户累计注册资金95672万元,同比增加15943万元,增长19.9%。注册资金在100—500万元间的企业381户,同比增加99户,增长35.3%;注册资金在500—1000万元间的企业64户,同比增加10户,增长18.5%;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39户,同比增加6户,增长18.2%。1—8月新增民营企业230户,新增注册资金24729万元;1—8月新增个体工商户1566户,新增注册资金7734万元。

2、安置就业人数多。据统计,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安置就业人数4万余人,极大地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3、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对财税增长贡献增加。1—8月民营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4938万元,同比增长89%,实现增加值94882万元,同比增长59%;其中民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3704万元,同比增长94%,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71150万元,同比增长59%。1—8月民营经济纳税总额26985万元,占财政同期入库数的61%,民营企业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已达25个。

4、民营经济促进返乡创业,带动全民创业成效显著。为策应县委、县政府提出“强工兴城争进位,立足生态促赶超,为建设区生态经济强县”目标的奋斗,我们突出抓好返乡创业这一重头戏,带动全民创业,收效明显。目前,园区经济65%为返乡创业企业,个体工商户85%为返乡人员所办,返乡创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景程实业、亚达实业、欧博制造、永强服装等一批返乡创业企业在园区崛起,成为县域经济的“领头雁”、“带头羊”。

尽管我县民营经济自己跟自己比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县差距明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实力不强,骨干企业不多;二是企业中普遍存在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缺乏人才,缺乏熟练工人;四是未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二、主要措施与作法

一是狠抓投资软环境建设。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出台《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及时表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学有对象、赶有典型,开展了十强民营企业的评定和十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评选活动,在县有线电视台新闻中开辟发展“突出返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专栏,及时报导先进人和事。

二是创立品牌,加强内引外联工作。牢固树立品牌拉动的发展观念,倾力打造“生态牌、16万人外出务工的人力资源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牌”三个品牌,造声造势,加强内外联络,提升了非公有制经济竞争力,加快了我县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是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待遇。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供政治舞台,了解政策,参与决策。目前,我县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共选出了1名省人大代表,3名市人大代表,4名市政协委员,9名县人大代表,47名县政协委员,构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共谋发展的政治平台。

三、当前我县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县而言,由于历史上缺乏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落户,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支柱和中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尽管碰到不少困难,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社会继续朝着更好更快的目标发展。全省、全市同全国一样,咬定发展不放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年一个新台阶,这就为我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同时,我县享有西部开发政策延伸县、财政省直管县、生态经济区规划县的优惠政策,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条件。

第二,全县上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氛围在增浓、信心在加大。自从省委、省政府提出学习浙江经验,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富民兴赣的战略构想以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实际提出“生态立县、招商兴工”、“突出返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以来,全县上下议创业、思致富、谋发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话题,经济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为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

第三,我县有十几万人在外务工,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其中有许多人有了一技之长,创办了企业,积累了资本,广交了朋友,并有丰富的管理和销售经验,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批人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必须利用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近两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返乡创业,回报家乡,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生力军。

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挑战。当前,周边县(市、区)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已成百舸争流之势,这对我县是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人家大发展,我们小发展,差距在拉大,对于我们这个工业不强、区位不优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而言,要缩小差距,要进一步发展,难度极大,在各个方面是考验和挑战。

四、下步工作安排

1、加强宣传,进一步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氛围。积极宣传党的十七大有关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精神,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补充意见》等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作用,大力报道返乡创业典型,进一步搅动全民创业思想,掀起新一轮大发展浪潮。

2、培植“草根经济”,形成返乡创业的大潮。既要积极引进县外资金,又要充分利用县内资本。实行更优惠、更诱人的政策“引凤返巢”,变“孔雀东南飞”为“孔雀故乡回”。我县16万外出打工人员,通过在外磨炼,有的已是高级管理人才,走进白领阶层;有的已是千万富翁,腰缠万贯。他们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我们要充分做好“乡情吸引”这篇文章,通过向外地企业人士发慰问函、邀请函和上门走访等方式,邀请他们“常回家看看”,加深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他们回乡创业的热情,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大好局面。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要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让更多爱乡人士扎根,投身家乡的经济建设事业。

3、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目的是要促进中小企业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转变,从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注重科技进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转变,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县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形成优势”的思路,充分利用财政、金融、担保、培训、人才等资源,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催生一批规模企业,做大一批优势企业。

4、抓好工农对接,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以工哺农的大龙头。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打造有规模、有品质、有效益的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珍珠贝类产业要做优做强,水产加工养殖要再迈大步,资源开发项目要整合提升。积极支持农副土特产品注册商标,培育发展区域品牌。要让工业的发展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让工业的发展拉动对农业的需求,并为农业发展注入标准化、组织化等先进经营理念,培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多方联动,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一是要想办法重新启动担保公司,实行资本化运作,提高担保能力,扩大融资规模。二是搭建平台,促进政银企合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推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互动,每季度开展一次银企恳谈会,企业将好的项目推介给银行,银行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创新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三是鼓励优势企业形成企业载体,实行互相联保,渡过融资难关。

6、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一个企业家可以带好一个大企业,一个大企业可以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善待民营企业家,并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营造一方创业乐园。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民营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培训,克服家族式、经验型的低水平粗放管理,引入专业化、科学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向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迈进,促进全县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提高。

五、建议

民营企业经济篇(4)

第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为目标,科学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正值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时期。各级政府较强的投资能力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带来建筑业的巨大需求。同时,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虽将继续进行,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住宅建设随着购房群体的经济实力水平的提高,对建筑业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环保、节能、减排、低碳等绿色生态经济对建筑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当然“,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也面临着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快速提升、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不配套、高级建筑人才匮乏等新的瓶颈。为此“,十二五”期间,民营建筑业的发展要以产业化发展为基本途经,以提高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基本手段,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基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在行业规模、企业发展目标、从业队伍、技术发展、环境发展等方面制定明确的目标。同时要紧紧抓住建筑行业产业化这一目标确定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行业发展活力;提高专业化发展能力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技术进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好“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对行业发展管理提高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才聚集能力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作为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观察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以此作为制定建筑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外部条件。要研究超前的对策,迎接挑战,在竞争中谋求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建筑业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出台实施要注意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筑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不但在于宏观动态的可变因素多,而且还在于相互间的联系性和制约性,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专家们的论证,不断完善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方案;三是建筑业规划的制定要注重调查研究,务实进取。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吃透,把问题找准,这样才能减少制订规划的盲目性,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制定好科学性、超前性较强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筑业经济转型提供持续动力和活力

启东的建筑企业经改革改组和资产重组,南通二建集团、启东建筑集团和启安建设集团等都建立起了集团母子公司体系,经多年运作形成了协同发展、共同壮大的格局。每个子公司都自成体系,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发展的经济实体。在创新体制机制实践中,南通二建集团不断健全母子公司组织体系,完善企业本部、地区总部、区域公司和项目部的组织框架,建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实力、调动经营者和主要骨干积极性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子公司的达标考核力度,推动子公司向更高层面的发展。同时建立了内部资本市场。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资金信贷额度相互调剂,服从集团整体发展需要,资金实行风险抵押、有偿使用,参照银行信贷模式,加上企业自有资金的高速循环、期限灵活、回收有保障、相互无风险的特点,真正发挥了内部资本市场的独特功能。启东建筑集团首先从完善改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入手,通过与各子公司签订内容全面、约定详细的《内部履约协议书》,进一步完善母子公司体制,使下属单位真正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法人实体,增强子公司的法律和经济责任,提高了各子公司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通过制订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流程督促企业有章可循。近年来先后制订了经营管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等16项经营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标准组织施工生产。再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用人用工、绩效考核、经济分配、财务管理、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职责明确,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目前启东建筑集团各下属子公司都形成了由经理、经营科和项目经理、工程科、质管科组成的二级管理体制,科学管理实现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建筑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民营建筑企业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加快经营机制的改革。要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股份为纽带,调动企业经营层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健全母子公司组织体系,完善企业本部、区域公司、子公司和项目部的组织框架,加大对子公司的达标考核力度,推动子公司向更高层面的发展。集团母公司要逐步增强科研开发功能、工程总承包功能和投融资功能。二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各集团公司以资产增值为前提,通过调整考核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调整股权结构,逐步推动集团及各法人子公司的股权向经营骨干层集中。适宜、合理的股权设置,激发了管理层的创业热情,增强了企业“人、财、物”集中调控的能力。三是要积极推进项目管理机制创新。要认真总结项目股份制、项目抵押承包制等成功经验,提高员工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核算考核,按照岗位责任,明确责任成本指标,坚持绩效考核与项目的全员薪酬利益挂钩。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实现企业从侧重职能管理向侧重流程管理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传统的人、财、物管理向人本管理、品牌管理、风险管理和诚信管理转变,实现企业管理的新飞跃。

第四,全方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建筑业转轨变型的新跨越

民营企业经济篇(5)

一、肯定成绩,激发斗志,在回顾总结中振奋精神

刚刚过去的20*年,全乡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务实工作,在20*年经济较高增幅的基础上,呈现出增速加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亮点增多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经济形势持续好转,体现为“三个稳步提升”。一是经济指标稳步提升,20*年,全乡财政收入完成1358万元,增幅20.1%,民营企业入库税金完成4263万元,增幅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27元,增幅8%,完成招商引资6000万元,增幅100%;二是工业总量稳步提升,全年新上投资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达9200万元,全乡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余个;三是经济运行质量平稳提升,老企业通过引资、融资、技术引进、合作等方式,大都提高了技术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钨、钼、锌、氟深加工项目上有新突破,拉长了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之势已经显现。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体现为“四个成效”。一是以“二拆、三化”为重点,四条公路主干线约90公里的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明显改观;二是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示范村按“三清七集中”和“三化一中心一建”的要求,达到了房屋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服务中心建设、建沼气池的示范村标准;三是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成效明显。完成了22个村80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完成了农村D级危房改造和学校硬件建设,完成了乡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工程及4个村的人畜吃水工程,实施了67户移民搬迁任务,对18个村的村室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建成了2900平方米的敬老院,建成了*幼儿园,完成了519户沼气池建设任务;四是全乡29个行政村的集中整治取得初步成效。按照“三清七集中”的具体要求,在全乡29个行政村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初步的改观。

(三)旅游服务业发展持续升温,体现为“三个突破”。一是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充分利用洛栾旅游快速通道、311国道及龙峪湾、通天峡景点的优势条件,旅游服务业发展实现质和量的进步;二是旅游服务区规划实现新的突破。聘请*园林设计院,对南沟三个村的旅游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为三个村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了蓝图。三是与旅游要素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新的突破。20*年,在进一步搞好*特产博览中心营销活动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确定了三个配套项目:投资500万元的旅游纪念品加工基地及自驾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嵩坪老年公寓建设项目,投资300万元的庄子旅游宾馆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必将进一步提高我乡旅游服务的水平和效益。

(四)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体现为“三个力度加大”。一是小城镇经营管理力度加大,20*年被命名为*市小城镇管理明星乡镇;二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全乡群众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变,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党风廉政建设等项工作力度加大,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党风政风建设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为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综观20*年的工作,我们得出五条十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一是坚持了咬定民营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开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四个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既定工作思路。二是咬定发展不放松,克服困难上工业项目、旅游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三是党政一班人团结务实、高效廉洁,坚持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村组干部团结协作,干事创业。四是坚持了重点工作、重点工程6个领导小组负责制和班子成员重点工程分包责任制。五是抓社会稳定和工作认识到位、责任到位、领导到位,将其确实放到第一责任的位置去抓,并把案件交办和限期办结作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二、领会精神,认清形势,从思想上形成合力

县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年全县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做好我乡今年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概括起就是:“一个统领、三大战略、四个坚持、五个突出”。“一个统

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三大战略”就是“工矿兴县、旅游强县、特产富县”,“四个坚持”就是始终坚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不动摇,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动摇。“五个突出”就是突出发展工矿深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力促资源类工矿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回收转变;突出发展非资源依赖型企业,在发展非资源依赖型项目上实现新突破;突出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增强品牌意识和效益意识,努力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在发展商贸流通和文化娱乐业上再上新台阶;突出发展农副特产品加工业,在规模、品种、特色、品牌上做文章,促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目前,我乡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民营经济不断状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处处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文明和谐的繁荣景象,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今年经济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目前我乡各方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工作作风不实,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少数村两委不协调,形不成工作合力;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乡域内大型规模企业少,骨干财源有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还很突出,一些历史遗留或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影响了我乡发展和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影响村级组织运转;乡级财政收入还很薄弱,满足不了当前群众需要;国家产业调控政策及土地的从严控制,环保门槛的增高,也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难度。虽然这些因素和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乡经济发展,但我们更要看到发展中的有利条件:首先,中央、省、市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内外资企业税赋一致,部级贫困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伏牛山生态旅游圈,*高速路向*延伸等,为我乡发展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其次,我乡地处洛栾快速通道上,紧邻县城,区位优势明显,县工业园区在*兴建为我们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座的各位务必认清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倍加珍惜当前的发展机遇,高点定位,自我加压,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昂扬的斗志在全乡迅速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

三、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从工作上明确方向

关于20*年经济工作,乡党政班子多次研究,确定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统揽工作全局,咬定民营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开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四个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团结务实,锐意创新,艰苦创业,为实现强乡富民目标而努力奋斗。围绕上述工作思路,今年我们在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工业强乡这个核心,突出抓好民营企业发展。

1、以XX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整合各方面积极要素,构建我乡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在去年完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今年要尽快完成建设规划和环评治理方案,尽早启动一期工程,加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园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和吸收能力。强力推进*工业园区的土地资源,载体优势,环境容量,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使之早日成为我乡乃至我县又一个招商引资新平台和项目建设主阵地。

2、拓展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法,不断提高招商实效。一要不断拓展招商领域,把招商的触角延伸到更大的范围,既要重视引进资金,更要重视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人才;既要重视引进资源优势型项目,更要重视引进非资源依赖型项目;既要重视矿产品加工业的引资,也要重视农业和旅游服务业项目的引资。既要重视吸引外资,又要重视启用内资,尤其重要的是启用能人;二要创新方法,重点抓好五个并举:一是走出去招商与以商招商并举,既要安排专人主动走出去,实行全方位多渠道招商,又要善于依靠现有客商凭其自身优势引商上项目;二是诚信招商和诚信养商并举。招商时恪守诚信为本,不欺商,以诚信商,招来后以诚信相待,不失诺,主动积极为其服务,以诚信安商。诚信养商,实为招商。三是专业招商与分散招商并举,今年要借助上级部门在外开展的招商活动“借台唱戏”,大力宣传*的区位优势,提高*的知名度,同时要自行组织一些富有创意、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四是政府招商与全民招商并举。鼓励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招商上项目,并对招商者按县委政府政策给予奖励兑现。五是招商项目库建设和优惠政策制定并举。结合产业政策和*优势,做好招商项目的论证入库,避免盲目招商;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招商的效果。

3、调优产品结构,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目前,我乡工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有色金属初收加工项目多,而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少,旅游服务项目少,非资源依赖型项目如农产品加工项目更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敌。从长计议,我们必须做到:(1)特别重视矿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引进,旅游服务项目的引进,非资源依赖型项目的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引进,农业项目的引进。(二)老企业要通过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或通过资金技术的合作,调优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的产品领域,不断

做大做强。(三)在招商引资中,需下大功夫引进高科技、大块头项目,使其尽快成为财源支柱。另外,要重视企业面貌形象和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形象面貌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和品位,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内涵。新上企业要把企业形象面貌建设列入计划,老企业要适时改观,新老企业都要注重企业内部及周围环境建设,使职工有一个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对外有一个美好形象。

4、加强力量,强化服务。今年乡党委政府将加强领导力量,加强工作力量,把招商引资项目做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做为全面工作的核心,乡、村、组各级干部,乡直各单位全体干部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讲大局、识大体,强化全方位服务意识,强化诚心服务意识,强化换位思考意识,服务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要教育引导群众,保持纯朴、厚道的本色,支持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

党委政府将继续坚持对贡献大、带动作用强、合法经营的企业负责人给予重奖,在政治上给地位、给名份。

(二)围绕旅游服务这个重点,突出抓好旅游产业化发展。

旅游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围绕旅游发展服务业在我乡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说,旅游产业上的每个链条都可以增加群众的收入。为此,今年乡政府将加强领导力量和重视程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力度,完善设施,提高原有景区质量和品位,按照县经济会确定的旅游产业化“六个亿工程”的要求,重点在服务项目上做文章。一是要结合*园林设计院对南沟三个村的旅游规划,严格进行有序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避免随意建设和目光短浅行为,对不符合规划设计的建筑一律无条件拆除。二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策略。家庭宾馆按照外观朴素自然,内设豪华舒适的标准,加强星级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竞争力,尽量扩大规模;在营销方面加强与旅行社合作,探索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街餐饮和住宿条件,适应旅客需求,增强吸引力,提高入住率,增加效益;三是围绕旅游要素,在项目开发建设上充分利用招商平台,引进旅游项目,多上旅游项目。目前在抓好三个在建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继续引进新的项目,并提前做好金牛岭水库旅游开发的相关工作,为今后大开发、大效益打好基础。

(三)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突出抓好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和主题。它包涵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我们过去和现在所进行的工作都归属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许多目标任务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但有些目标任务是短时可以实现的。长期目标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做,短期任务要集中力量拿下。今年的新农村建设要抓好干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包括民居建设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益建设规划、社区服务中心规划。各村都要以村或以组、自然村为单位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规划,为以后的整治、建设打基础。二是继续认真开展“三清七集中”专项治理活动。主要是清洁家园、清理垃圾、建材杂物规范堆放、村庄内残垣断壁的治理。建垃圾池和垃圾集中填埋场。并要形成长效保持机制。三是示范村要按标准建设治理到位。四是全乡建设沼气池1900座。在落实以上四项工作时,各村特别是示范村要依据国家土地法规,进行“空心村”整治。五是要抓好特产及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目前,特产和劳务仍然是许多农民生存的依靠和增收的途径。首先,我们要尊重群众意愿,更加重视外出考察,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加强信息和市场调查,引导农民在特色经济方面扩大规模;在巩固食用菌、板栗、山芋肉、沙梨、芋头、猕猴桃、大路中药材的基础上,依托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各村因地制宜尽量发展能够就地转化增值、适销对路的品种;通过抓信息网络、抓订单、抓基地、抓中介和服务等措施,不断优化调整输出结构,加强科技培训,让农民走最便捷的输出渠道,做最适宜的工作,享受最优厚的待遇,逐步探索中长期培训之路,实现持续增收。六是进一步抓好小城镇建设管理。目前,我乡小城镇一些设施还不尽完善,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公厕还没有建设到位,*还没有建设到位。今年,要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力度,要认真搞好南出口和*建设,搞好公厕、垃圾填埋场建设,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有计划逐步解决污水排放等设施,真正把小城镇完善起来。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坚决制止脏、乱、差反弹,真正达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管理。绿化苗木的管理要严格责任制,要与管理人员的利益挂钩,栽得上,保得住,出效果。原大清沟街,政府投资保证管理到位,完善绿化和其它设施,保持街道整洁。总之,对小城镇要管理到位、投入到位、设施建设到位,要保证效果,保持小城镇良好形象,使这个发展平台永远靓起来。

(四)围绕社会和谐这个大局,突出抓好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及经济环境治理工作。

1、稳定工作要盯死。保持社会稳定是各级干部的第一责任。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和氛围就不可能专心致志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这项工作往往被许多同志所忽视,有些同志为了一个合情合理或合法的目的,而采取了不合法不合情理的方法和途径。出现了影响较大的。这是不正确的,这很有可能形成一种风气,对以后的工作也会产生后遗症,我们要坚决摒弃。在充分重视稳定的同时,我们必须制定强硬的措施,有效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责任。各种稳定组织和人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硬起手来抓落实抓兑现,并认真宣传落实新的《条例》,确保大局稳定。今后乡党委、政府将把稳定工作做为考核各村、各单位的重要指标予以奖惩。一旦出现不稳定的案事件,一定追查责任,奖惩兑现。各级干部必须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一颗爱民之心,处理群众纠纷,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绝不允许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形成不稳定因素。我们要树立抓财务管理就是抓稳定的思想,我乡许多不稳定都是由于财务不清造成的。要采取措施切实解决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前后不接问题,从源头堵住不稳定因素。

2、生态环境保护要抓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深刻理解并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下大力气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强力推广非氰化物浮选法,从根本上解决钼选矿企业的污染问题。严禁有重污染隐患企业带病生产,禁止引进重污染项目,不允许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现象视而不见。各类企业负责人,要正确认识,认真对待环境保护问题,并教育好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污染治理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作为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通过和科研院校、先进企业联系,寻求根治之策,舍得治污投资,真正把污染治理到位。在企业内部环保设施操作管理上,要教育培训好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并且责任要明确,措施要得力。确保废气、废水、废渣达标排放。对造成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企业和当地有关人员的责任。

3、安全生产不放松。安全意识一刻也不能削弱,安全检查一刻不能停止,安全生产一刻也不能放松。在全面抓好各行业安全工作的同时,要重点抓好矿山及尾矿库安全。要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要严格安全执法检查,严格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安全生产抵押金制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实行严管、重罚,使企业不敢出事故,不能出事故,出不起事故。

4、经济环境治理要抓实。我乡经过近几年的经济环境治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四乱”、“四霸”行为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经济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影响着*的对外形象。目前,*乡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兄弟乡镇相比,反差已经很大,如果由此下去,我们将丧失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乡又是资源匮乏乡,之所以由穷乡发展到今天就是我们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经济环境也是资源,也是生产力。治不好,谁想来作难,谁想来费钱、受气。为*的长远经济发展考虑,我们要在经济环境治理上下大功夫,必须坚定信心,狠下心来狠抓经济环境治理,对经济发展中的“四乱”、“四霸”行为,不管是谁,不管有什么背景,都要严惩不怠,决不姑息迁就。

(五)围绕组织保障这个根本,突出抓好以党建为核心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要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继续以争创“五好”乡镇党委,“五好”支部,争创“冷水沟式”村党支部、“杨岳式”党员为载体的双创活动,不断增强全乡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当好表率,不断增强谋划发展的能力,抓好落实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带好队伍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是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继续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能力和自身素质,突出抓好案件的查处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氛围。

三是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精神文明也是生产力,要做好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移风易俗,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诚信、守法意识,促进我乡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全乡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强化领导,创优机制,从组织上提供保障。

20*年,我乡的经济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创优机制,转变作风,营造环境,卓有成效地

推进工作的开展。

(一)要强化领导。各党支部一定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切实解决在党员和党组织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切实让党员思想上受到触动,观念上有转变,素质上有提高。让党组织切实提高战斗力、凝聚力、感召力,真正成为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成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乡、村、组各级干部和党员要牢固树立为民意识、谋发展意识、保稳定意识、职责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尽心尽力。支部村委要摆正位置,处好关系,加强团结,搞好协作,把党支部村委会建设成为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创优工作机制。我们必须坚持重点和重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半年或全年工作观摩制,领导班子和单位负责人联系重点企业责任制,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制,稳定工作分包责任制,领导包案责任制,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首问责任制,工作督查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一些推进工作的机制,目的在于形成优者上、劣者退,干事创业的受奖、消极怠工的受惩处的工作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民营企业经济篇(6)

1、重视不够。不少民营施工企业往往注重承接业务,而认为会计核算只不过是简单的记帐、算帐而已。

2、财务力量薄弱。财务机构在企业各部门中处于附属机构的地位。

3、外部监管缺失。

二、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成因

1、招投标成本居高不下

投标工作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环节。由于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又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民营施工企业为了承接项目,忙于找信息、搞投标、找关系,恶性竞争,标价越压越低。投标过程中发生的标书制作费、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等成本支出约占施工企业当年完成产值的1%左右,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2、项目部管理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措施

民营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大多依项目而临时组建。由于施工项目的唯一性,不存在一模一样的项目,导致项目部的管理力量往往跟不上。具体表现在:

⑴材料浪费惊人,企业缺少必要的材料消耗内控制度。

⑵人工费支出无计划。

⑶施工机械配置不当。设备长期闲置,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

⑷分包队伍良莠不齐。建筑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分包单位往往不是最好的,有的甚至鱼目混珠。

3、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定额与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等。就合同管理来讲,对项目工程承包合同管理还算可以的话,面对大量的分包合同、材料购销合同、员工聘用合同、机械租赁合同就疲于应付了。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作为成本管理基础的信息如施工项目招投标信息、建筑材料价格信息、用工信息等,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定额和预算管理在施工企业更是头等大事,因为工程最后决算,是盈是亏,全在于此。

三、如何加强民营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1、招投标工作要有的放矢

民营施工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万不可见标就投,要有足够的把握,经过充分的测算,标价降低幅度的确定,要以本企业正常管理能力条件下不发生亏损为原则。对项目的真实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再对具体的投标工作反复测算其可行性,要学会规避风险。同时对其费用采用与标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规范其开支范围和数额,并且落实到人。

2、加强材料费管理

材料费是施工项目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成本的60-70%,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而要演好这一重头戏,各项目要推行限额领料及三级收料制度。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给予奖励,超出则由其自行承担;其次是要推行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门卫清点数量,其次是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通过该方法不仅控制了收发料中的“短斤缺两”现象,而且使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此外,要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

3、做好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项目部要组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项目部领导班子,择优筛选技术素质较高且工作稳定并作风顽强、敢打硬仗的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和人员,劳务价格要适中,实行动态管理。

4、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盘活机械存量

民营施工企业对必需的施工机械要量力而行,适时购置,在充分了解其性能的基础上加以精心保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可以通过专业机械租赁公司,长期或短期地租赁钢管、塔吊等机械,并在现场加以合理安排利用,防止闲置浪费。

5、建立合格分包商名录和档案。

及时根据最新情况加以增减,把不合格的分包单位拒之门外。除了严格对分包队伍的资格审查外,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工程价格。

民营企业经济篇(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磨砺中,经营理念不断成熟。对这些地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分析及总结,可以为其他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经验。

一、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现状考察

宁波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著名品牌。近年来,当地政府每年都评选百强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宁波企业成长的缩影。为了考察宁波企业经营理念,我们从这些企业网站上有关企业文化的宣传中,选择最能反映企业经营理念的关键词,并且将含义相近的关键词合并。在这100家民营企业中,有74家在网上比较完整地表述其经营理念。本文对这74家民营企业表述经营理念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统计的结果(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及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如下:“以人为本”(28.38%);“创新经营”(21.29%);“质量第一”(19.25%);“品牌经营”(17.23%);“用户第一”(17.23%);“诚信经营”(15.20%);“科技为先”(15.20%);“规范管理”(10.13%);“多元化”(8.1l%);“持续发展”(7.9%);“稳健经营”(4.5%)“国际化经营”(4.5%)。为进一步获取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证据,除通过互联网收集典型企业的相关资料外,我们进一步对一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洞察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对该地区150家一般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认为其过去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下(按选择的频率排列):重视客户的需求与满意度(53%),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40%),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与先进的产品(35%),企业家的精神力量(33%),具有优质的人力资源(21%),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16%),具有良好的背景与关系(7%),具有较强的财力背景或擅长资本运营(6%)。调查说明,宁波一般企业过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对客户、市场、科技、人才的重视,这也说明宁波百强企业所宣扬的理念基本上可以反映其内在的理念,是这些企业对过去经验的一种总结。

二、宁波民营企业10大经营理念

(一)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是企业迅速做大的重要途径。从宁波较大的企业集团成长过程来看,这些企业在稳定主业或基本稳定主业的前提下,一般在创业5年后,就涉足到其他行业。

(二)诚信为立业之基

宁波民营企业的诚信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一是从企业经营口号上,在经营理念表述上,直接提出“诚信经营”的占20%;二是从企业家的座右铭上得到印证。2004年,宁波市政府表彰了50位民营企业家。《东南商报》的记者分别采访了这些企业家的人生格言、经营理念及业余爱好。其中相当多的企业家的人生格言就是“诚实做人,诚信经商”。

(三)创新为企业发展之本

宁波民营企业在经营理念的表述中,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如,巨鹰集团提出,“质量是生命、人才是关键、创新是灵魂、发展是出路”;博威集团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做保障,以管理增效益,以创新促发展,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利时集团又是这样表达其创新观的:“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希望所在。自主创新包括管理、技术、文化、团队等多种要素,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四)创造品牌为强企之路

宁波驰名商标的拥有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以至于宁波拥有“品牌之都”的美称。如,杉杉集团意识超前的品牌经营理念及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信守着这一信念,成为宁波民营企业中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还在集中精力如何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获得市场份额的时候,杉杉集团就意识超前地从单纯地经营产品转型到创造、经营品牌。1989年,郑永刚上任伊始,就在厂里拉出横幅——“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并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在中国服装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品牌发展战略。

(五)质量第一观念

重视质量的理念既是近代宁波商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教育下该理念在宁波企业不断得到强化,质量管理的理念不断系统与深化。在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述中,直接将质量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理念占了25%。在公司的理念体系中,保证产品的质量都是作为企业最为基础的经营目标与经营原则纳入到企业的理念体系与文化制度。

(六)以人为本

宁波民营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刻的。70%的企业在经营理念的表述开端,就直接用“以人为本”的概念。宁波较大的民营企业对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理解是比较全面、具体的:不但强调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而且也强调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即人才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本身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强调职工对企业价值的分享。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体现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关爱员工的人本管理理念。

(七)效率第一

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商机。正是在强烈的效率观的催生下,过去20年间,宁波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像雅戈尔、杉杉、罗蒙已成为中国服装界最为响亮的名牌。

(八)崇尚科技,服务商业

宁波民营企业崇尚科技,他们对科技设备的引进不遗余力,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改善产品的质量、功能,科技也成为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在宁波百强民营企业中,波导集团提出“科技兴业”的理念;爱尹美集团坚持“科技创质量”的理念;罗兹集团信奉企业的发展应以“科技先导”的理念,帅康则认为“科技是基石”;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天邦集团强调“科技、质量、服务的统一”,突出了科技对于提高质量、完善服务的重要支撑作用。

(九)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理念包括进入国际市场的强烈愿望、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的心态、以国际一流的企业作为标杆来评价自己。在行动上,体现在国际市场的开发、国际品牌的创造、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宁波较大企业明确提出了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经营战略。

(十)淡化家族制

相当多宁波企业能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较早地接受产权改革的观念,并且务实地改良企业制度。他们通过产权改革,淡化了家族制,为企业的成长配备了适应的企业制度。95%以上的民营企业都是从家族制的形式起步的。宁波民营企业对家族企业制度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的典型理念可以概括为“淡化家族制”。 转贴于

三、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经营”为灵魂的较系统的经营理念

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系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第一层次是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理念。具体表现为“诚信经营”与“品牌经营”的两个方面。宁波民营企业提出“质量(品质)第一,速度(效率)制胜,技术为先”等三个理念,来保证市场理念的贯彻,这是经营理念的第二层次。而要保证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服务效率及技术含量,宁波民营企业认为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与经营理念(体现在管理中对员工利益、情感、主动性的尊重,要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经营理念体系的第三层次。在民营企业发展的特定背景与自身特点的条件下,宁波民营企业强调通过改良和创新企业制度来激发企业人力资本(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企业经营理念的第四层次是“改良或淡化家族制,创新产权制度”。而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中,其经营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创新经营”。二是宁波100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的表述中,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比如他们比较系统地归纳总结了企业发展的法宝——强调“创新、品牌、人才、科技”的四维一体。

(二)传统继承性与时代性共存

宁波民营企业现有经营理念一方面体现了对宁波优秀经营理念的继承。同时,经营理念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比如,强调“创新”的经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可见,宁波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充分地体现现代化的新趋势,比较鲜明地反映时代对企业经营的要求,以及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

(三)人文特征相对突出

宁波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人文特征突出,比较鲜明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同时,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从这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总结与宣传来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在百强企业中,80%的企业在企业网站上,都有专门的区域来宣传企业文化,且企业文化的内容的体系性、实用性都较强。从其文字表达上,很多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非常朴实。

(四)实用性突出

在经营理念的表达形式上,强调通俗易懂,直接而不含蓄,简明扼要,其中不少理念就是经验总结的通俗表达。宁波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达之所以如此强调通俗易懂,关键原因就在于宁波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就是希望引入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手段来提高效率,产生实效,而不是作为一种装饰。

四、对民营经济后发地区提升企业经营理念的启示

(一)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催生企业优秀经营理念的经营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

民营企业经济篇(8)

一、如今国内纺织工业所面临的形势

(一)纺织工业面临的有利形势

1.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实体经济发展在国内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在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科学技术上孕育着重大的突破,信息技术、新能源革命,这两种方向将主导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的发展,未来无可争议地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的纺织工业赶上了这个潮流,在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中或许会有新的机遇。

2.国家不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政府将会使用更多的投资来进行民生的改变,调整人们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内需;信贷资金也会将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中和中小企业上,方向向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为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

3.纺织工业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骨干企业以及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纺织工业的风险应对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断提升。

(二)纺织工业面临的不利形势

1.自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缓慢,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欠缺。带动纺织工业的出口贸易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经济形势更加复杂。

2.我国央行对存贷款利率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这将对纺织工业中的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3.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结构上存在的矛盾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再加上这几年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扬、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纺织工业的经营成本将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

二、如何做好纺织工业的建设

(一)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如今国内外的形势复杂,纺织工业要想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全面复苏,寻求新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措施,而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必然会成为这些措施中的一种。《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有“28项关键技术以及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纺织工业要进行这些技术的应用和不断突破,加大功能强、高性能、差别化纤维的纺织品的开发力度,加快企业需求的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升级,依靠科技的能力不断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

(二)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纺织工业要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检查、信息化推广等多个方面于一体的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纺织工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这种公共服务体系,为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管理水平走向高端水平,形成

转贴于 http://

一个专业的联盟体系,扩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让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三)推进减排节能工作

纺织工业要做好减排节能工作,不断淘汰落后的产能,以印染和化纤等工作作为行业的重点,在整个行业中大力推行高效率、高性能、减排节能的新工艺等各种新技术、新装备。让行业的减排节能工作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四)推进产业的转移

要鼓励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科学地发展纺织产业,建立出新型的纺织产业集群或是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和根据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特点,进行升级式的产业转移。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建立一个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平台,让纺织工业的区域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五)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在国内外,很多的产业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意识,纺织工业同样要加强自主的品牌意识的建设,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纺织业中的民营企业要总结其他行业的品牌和本行业中的品牌在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先进经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要在行业中形成一种百花齐放、鼓励创新的良性气氛,形成一种良好的、多元化的创意生态环境,努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纺织工业品牌元素健康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三、结束语

如今是个竞争的时代,纺织工业要想在这个时代得到好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明白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形式,并为行业量身定做出一套合适的发展路线,特别是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因自身资本所限,更是要有一套合适的发展规划,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民营企业经济篇(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我们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民营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政府限制其发展,到提倡和激励其发展,直到今天大力发展的过程,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为:

形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但是民营经济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在中国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其中国有企业约20万户,另外的98%均为民营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2800万。非国有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60%。自1980年以来,非国有部门产值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

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就天然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而民营经济就业持续增长。实践表明,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是民营企业增加了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不甘示弱,积极参与。在上海确认的1743户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有312户,占总数的17.9%。在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一区六园”内,民营高科技企业占主要部分。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已从过去的配角转换为主力军,目前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60%。

形成了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以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从企业战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低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独特的品位和凝聚力以及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风险意识强、市场洞察力敏锐、敢于创新突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加速中西部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累计有8846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率先到老少边穷地区投资扶贫,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民营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寿命延长 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11月,我国私营企业数达297万户,注册资金超过33470亿元。在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中,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为18.8%,比1999年增长了7.8%。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的平均经营年数从1993年的5.91年延长到2002年的7.04年。

发展速度快且平稳 据统计,私营企业户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产值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税收以年均70%左右的速度增长,就业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

行业分布渐趋合理 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主导行业是制造业,近几年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已涉足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产值超过亿元的优秀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重组,建立公司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实现了跨越发展。在上海、深圳股市中民营企业尤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股市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国家取消了一些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政策,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体制的局限,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产品层次偏低,技术落后 虽然这几年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就单个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的情况。据对某省私营企业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先进性一般,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只有4.79%,中等水平的占41.01%,落后的占54.2%;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占36.23%,中等的占61.68%,落后的占2%。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来看,有18.13%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高,67.71%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一般,其余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短缺 从民营企业的人员状况看,一是人员素质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偏少,从业科技人员不到30%。特别是有些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不高,这包括他们的经营思想、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学识修养、职业道德等素质不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求。二是急需人才,尤以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最为急缺。34%的民营企业认为在引进人才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企工作,从而影响一些企业的生命力。

“空心”企业较多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常见。以上海为例,按照工商部门的调查,上海市现有留学生在郊区各区县创办企业11400多家,其中90%企业存在异地经营的“空壳”现象。这些企业的办公地点普遍设在一个房间内,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再在桌子上放一块公司牌匾,就成了一家公司,很少有人办公,有的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同企业联系,有的根本联系不到,成了断线的风筝。这是民营经济存在的顽症。

家族式管理方式 民营企业虽然有一部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模式,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仍按照家族式模式进行管理,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自办企业、自当总经理,有的还将技术、财务、营销“一把抓”,对招聘职业经理来“管家”不感兴趣、不放心,就是聘用职业经理,也不肯下放管理权利。这不仅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而且使很多员工纷纷跳槽,面临困境。

融资渠道不畅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近80%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民营经济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担保难、成本高,远远满足不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与此同时,风险基金也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意识也淡薄,因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明显不足。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融资难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

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还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技术创新。当今社会发展趋势,领导主流消费的越来越不是一般产品,而是名牌产品。所以民营企业要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创名优,创品牌。同时重视技术创新,采用国内成熟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领先技术,并通过自身消化和吸收后加以改进和创新,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要有较高素质,不仅学历层次要高,而且在经营思想、研究能力、学识修养、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都要高。不仅教育民营企业人员在平时加强自身学习,而且各省市县要有组织地定期举办企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学政策、学经营、学管理、学文化、学习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及时“充电”,提高综合素质,这应该是事关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

努力改革投融资体制。这是解决民营企业资金不足、商业贷款难、手续繁、风险基金有名无实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要加大对民营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拓宽民间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向对民营经济扩大贷款,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提高现有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贷款份额。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间投资,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

努力建立现代民营企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在体制上要进行创新,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采用公司制形式,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二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已建立的公司制企业,要进行整改,要彻底打破家族式的企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制度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经济篇(10)

与保守管理理念形成较强力度的挑战。传统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强调组织的稳固性,重视建立团队精神式企业文化,强调对员工进行遵守组织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企业文化建设固然有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功效,但同时亦削弱了员工的独立思维能力,导致员工缺乏创新能力,进而压缩了企业的创新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生存环境下,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是企业的创新式生存与发展能力。知识以其持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及市场创新的方式来挑战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反向迫使其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新理念。

(二)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诸要素的内在特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发生显著变化。民营企业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发展先机,须清醒地认知到知识经济对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管理环境的冲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变革诉求。其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开放式经济环境,传统的适应于稳定性经营环境的企业组织结构难以满足复杂经济环境的管理新要求。其二,技术进步在推动知识经济深化的同时,亦给民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主流民营企业在技术领域奉行模仿策略而摒弃自主研发策略,民营企业对山寨技术青睐有加而对自主创新型技术研发鲜有意向。

(三)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运营机制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所依存的宏观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冲击,民营企业需因势而动变革其经营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知识经济时代弱化了大规模生产所引致的民营企业规模效益优势,进而提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定制式生产经营新模式。大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经营将产品品质和成本放置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张颖,2013)。在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批量生产同类型产品则可以有效提升工人的操作熟练度,大幅提升产品的制造品质和生产效率,进而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批量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规模经济在给民营企业带来成本降低和效益增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产品生产工序流程日益繁复,最终影响到企业决策者和各部门员工精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动向。究其根源,在于此类民营企业固守传统的以生产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未能清醒的认知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导致了企业生产决策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诉求相分离的格局,最终弱化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的变革诉求

其一,知识经济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提出变革诉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蕴含于其关键员工身上的素养、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部分民营企业决策者缺乏对企业生存环境特征的必要认识,依旧采取月薪加奖金和福利的传统薪酬制度来激励员工。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致胜需以合理配置企业有限资源来增进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值,而这都依靠知识型员工这一知识载体来实现。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忽视了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与制定面向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政策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所有权者则吝啬于同知识型员工分享企业收益。这严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发挥其创造力并奉献其所掌握知识的积极能动性(张建华,2013)。其二,民营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在职教育活动的必要重视。知识更迭速度加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既有人才与技术储备的折旧速率加快。这给民营企业提出了重视对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在职培养的要求,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与能力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节奏。但当前民营企业乐于引进熟练技术人员,缺乏由企业出资培养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意愿。鉴于员工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专用性特征,且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故其亦缺乏主动垫资学习岗位所需技能的能动性。

二、知识经济驱动下民营企业管理变革的可行路径

(一)革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应当变革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管理新理念。其一,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新文化。优秀企业人才是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的载体。民营企业应当将人才作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并给予其以高度重视。虽然工业经济时代以梅奥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较高的认知,但受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者认知水平的限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未能得到有力践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上升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知识资源富集型企业将获得高于同行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柔性管理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柔性管理模式是适应变化性企业管理环境的管理策略创新,它要求管理者将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转变为非线性思维方式,从纷繁芜杂的混沌现象中挖掘出企业未来可能占据的市场空间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应对策略。柔性管理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确立以人性管理为指导理念,以重构相互尊重的平等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共享和虚拟整合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性合作和差异化资源的互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升华。

(二)健全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规范民营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秩序,提升组织运作效能的利器。民营企业应当在组织结构设计层面作出相应调整,以有效应对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新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当以知识经济为导向来健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多元化企业治理格局,以此强化民主监督,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杨臣,2010)。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知识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民营企业应当清醒的认知到企业内部知识精英们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心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促使企业内知识精英们在追逐其个人切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企业的利益最优化目标。民营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利用外部智库支持的方式来增强民营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产权结构不清晰和家族力量控制企业决策等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外力来健全企业组织结构,进而促使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决策机制正规化。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鼓励知识型员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化决策组织机制。民营企业应当重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通过遴选合格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来鼓励关键知识型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以充分利用其聪明才智和一线工作经验来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出如下变革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建立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顾客响应机制(ECRM)。民营企业应当摒弃对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及由此衍生的规模效益优势的盲目追逐,转而建立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式经营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从传统的价格和产品质量等消费诉求重点转移为对产品使用特性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以及对企业快速响应其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这要求民营企业应当应时而动,深入把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个性化诉求,并通过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优化企业运营流程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高效顾客响应机制系指民营企业应当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整条供应链系统响应终端市场需求的速度和能力。通过实施高效顾客响应机制,民营企业可以有效增加其客户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进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其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

上一篇: 中等职业教育法 下一篇: 民间借贷法律关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