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性质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1 16:44:24

民营企业的性质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1)

所以,作为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因素——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当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良好的运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助力企业实现其最高目标。

(一)与时俱进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帮助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急速发展,各类各型企业迅速成长,中小民营企业也亟待跟上时代的潮流。由此,与时俱进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帮助个体资本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最大化地实现资本优化配置,以适应个体发展符合宏观大环境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个体企业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看准市场的潮流,认清自我的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大环境需求的战略目标,靠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来带领自己向前迈步。如此一来,作为企业管理工作核心一环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群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来进行。

(二)效力良好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除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意外,一个有雄厚实力和光明前途的优秀企业还应该在其自生的软实力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这样的企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行政管理在企业的各类管理实践中具有服务型、保障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质,它也需要与时俱进,紧密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企业可以通过招聘专业的高水平行政管理人员,或是对现有员工进行专项的培训来提升自己的行政管理水平。而企业在注重其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包括企业其他组织的其他部门也会随之提升其整体水平,进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适配的行政管理水平能够使企业进入良好循环式地发展

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会在长时期的发展中遇到挫折,企业及其员工也是如此。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资本较少、职能配备不全、人员流动性大、市场份额较少等现实原因,更加容易被市场的发展大潮所涤荡。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小民企能够跨过这些困难那么它们将会更加坚固地存在于市场大潮之中,其实力也必将随着时间而增强。所以,与企业成长速度相适配的行政管理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这一作用尤其能在企业与政府的合作中体现出来,很多中小民企会常常与政府接触以争取更好的外部资源,以营造和维护企业内部的组织环境。因此,适配的行政管理能够给企业以良好的保障,以使他们进入发展的良好循环之中。

二、行政管理以其独特性和必要性存在于中小民企之中

当今国内市场上的中小民企基本可归为生产类、开发类、服务类和销售类。而这四类企业的经营发展都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企业中基础部门普遍可划分为HR、财务、行政和业务。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并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则运作。而这四个部门之中行政部门的工作可谓范围最广、内容最繁杂,承担这企业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调协。总体来说,企业中的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对企业实现他们的经营目标而提供服务和保障。

当今社会上的中小民企的行政管理基本具有以下特质:一是中小民企里的行政部门必须与其他效益部门相依相存,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二是企业的行管工作更加注重其落地性、有效性和实践性,这一点与一般的公共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不同。公司中,尤其是中小民企中的行政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实用高效同时还要求经济实际。三是企业中的行政管理还多少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

三、现今中小民企中的行管人员应具备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企业,特别是人员配备不全的中小民企中的行政管理工作综合性较高,复杂程度也很高,所以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人品:公正无私稳重灵活

中小民企中的行管人员应该公正无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奉献精神。他们应当有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繁杂而琐碎的工作中最快最准地找到事情的突破口;他们应当秉持公正无私地态度来待人处世,能心平气和地做好本职工作,且致力于提高整个组织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胆识:勇于创新眼界高远

中小民企中的行管人员应当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同时还附有大局观念,懂得统筹协作,勇于创新。在企业当中,可能由于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应当与企业站在同一角度,拥有较高的眼界,适时地配合企业的发展而做出改变,而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如此,一位好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在善于在日常的繁琐工作中寻找创新点,并且在企业需要实现跨越式进步时给予配合与支持。

(三)身质:健康活力孜孜不倦

中小民企由于其人员配置上的缺陷,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大管家”不仅需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常常需要到其他部门进行支援。因此,好的行管人员需要有大局观念,秉着服务组织的精神,拥有旺盛的精力。

(四)能力:知识丰富专业扎实

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人员是组织中的“大管家”,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了解升至熟知其他业务部门的知识。比如行政管理人员有时需要协助人事部门来对员工进行专业上的培训,如果行管人员不了解培训的内容,那么他们就无法对培训的结果进行审查和评估。

此外,行管人员还应该懂得沟通的技能、协调的技能,还有综合的能力、分析的能力……总的来说,行政管理人员犹如一只蜘蛛,他们拥有多只脚,每只脚都具有不同的技能,且能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帮助企业织出完美而牢不可破的网。(作者单位:1.昆明理工大学;2.西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春霞.试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1:122-123+121.

[2]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改革与战略,2010,01:52-54.

[3]王耀华.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77.

[4]赵奇玮.论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与人员素质[J].经营管理者,2011,17:41.

[5]任跃敏.中国现行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问题剖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06:10.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2)

1.对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理解

1.1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不同于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

为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潮流,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国有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先后经历了扩权让利、实施利改税和拨改贷、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战略性重组、完善出资人制度几个阶段的探索性改革,实现了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国有企业依然存在效率低、负债率高、资金流失等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

本文谈的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是指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携手民营企业或本企业的员工,创新理念,共同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利用资本纽带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企业和员工联系起来。同时,经营中引入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机制,发挥国有和民营两种企业的优势,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是把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权、支配权、经营权交给个人,直接结果是国有资产的减少,是政府主导的企业的被动行为。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是保持国家控制不变的基础上实施的产权多元化经营,国有资产不变甚至还会增加,是市场主导的企业自主行为。

1.2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实现途径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实现途径有国有企业重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两种途径。

(1)重组民企。国有企业在发展中根据需要会并购重组一些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以现金或无形资产出资,对民营企业增资扩股或与民营企业共同投资重新设立公司,国有企业在重组完成后的新公司取得控股权,民营企业原有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等有效资源转移到新公司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经营特色同时也移植到新公司。采取这种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形式,不但双方容易接受,还能保持民营企业的经营优势。

(2)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常因思想保守、机制不灵活等原因,陷入困境。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实施产权改革,允许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投资参股。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变成股东后,身份转变,思维也随之转变,像其他民营企业那样,他们会推行一些民营化的经营理念,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2.实施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企业间的竞争,特别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还不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都面临生存发展的压力。当务之急是联合国有和民营企业,整合国内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股权为纽带的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可以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快速有效的联合起来,这对于扩大我国企业规模和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2.2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

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从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标志的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企业利用先天的优势,挺身而出,形成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由此引发“国进民退”的争论。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它们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应该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相互扶持,融合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

2.3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一些国有企业集团有较多的业务和企业,处在竞争性业务领域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机制不灵活、劳动生产率低、管理落后等原因,市场竞争中输给民营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对这些企业实施产权改革,允许企业员工参股,实施民营化经营,是被实践证明的改善国有企业经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可行办法。

3.如何较好的开展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破除旧观念,大胆创新,在治理、机制、人事、管控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布置,既要保证国有控制,又要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势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企业能快速健康的发展。

3.1法人治理

实现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前提是通过产权纽带,把国有和民营联结起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同时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确保战略可控。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必须坚守的首要原则就是国有控股,国有一方所占股权要等于或大于51%。在法人治理结构设计上,为保证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服从于国有一方的发展战略,董事会成员构成中,国有一方推荐人数要多于1/2,董事长由国有一方委派,监事会成员中,一般要有一名职工监事,监事长也有国有一方委派。为保证公司稳定经营,除财务总监由国有一方推荐外,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一般还是民营企业原有人马或是变成股东的原管理人员。

3.2投资决策

为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国有控股方可以在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开展董事会试点,在投资额度、投资范围、投资审批上适度放权,简化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避免贻误市场战机。为防止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国有控股一方应对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加强指导和监督,在投资项目立项、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并定期开展风险审计。

3.3人事薪酬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要把民营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来,避免出现国有企业用人腐败的一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时,一般不会对人员进行大变动,经营者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的措施,选拔聘用适合的人才。在用人上,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激励机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严格的目标奖惩责任制;在分配理念上,提倡能力主义和团队协作,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引入民营企业灵活的人事薪酬机制的同时,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还应彰显诚信、规范经营的国有企业特色,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面。

3.险防范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高。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企业,要吸收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人员精简、工作效率高、成本费用控制较好的长处,摒弃铺张浪费、人浮于事、内耗大、执行力弱等弊病,以保持较高的运营效率。同时,要引入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流定期监督分析,防范资金风险;通过考察EVA,分析企业创造的真正价值;通过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合理纳税,支持社会活动,建立与各主管部门良好的关系。

3.5激励约束

获得收益,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在赋予经营层相对较大权利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经营层努力为企业创造效益。如,并购的时候与民营企业老板签订一份对赌协议,以其持有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的股权做质押,保证公司未来几年国有资产收益达到一定额度。另外,每年要与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签订经营责任书,经营指标除了收益指标外,还要包含经营性现金流、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指标,以全面监督企业的运营,保证企业的运营质量。

3.6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运作成败。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文化差异较大,加上文化具有惯性,国有和民营两种不同体制的企业文化在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碰撞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可以通过组织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赴国有控股方参观考察,观摩感受国有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安排部分骨干经营管理人员赴国有控股方所属单位挂职锻炼,体会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式;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国有控股方的集体活动,感受国有企业大家庭的友好和和谐气氛等等措施,从视觉到行为再到理念的逐渐渗透,形成服从和遵循国有控股方的总体战略和核心理念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3)

1 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1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民营企业是否按照市场的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运营和发展,关键在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经济一般共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本质的认识和实践。近年来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量事实证明,许多违背市场经济规则,不择手段大发不义之财的违法行为,绝大部分发生在民营企业中,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充分印证了加强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1.2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最终是要通过企业来实现的。面对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能力水平,转变发展观念,主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数量价格的低水平向质量品牌的高层次竞争转变,依靠高科技进步,依靠科学管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1.3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现在一些民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对职工缺少应有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引发和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虽然其中有制度、政策不完善方面的因素,也与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有关。因此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必要。

2 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2.1 政治思想素质差,诚信意识缺失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成为富人多年后,思想素质并没有提高,法律意识淡薄、妄自尊大,甚至违法经营,为了自己企业的生存,不惜采取抢注别人商标、假冒别人产品、制伪造劣、以次充好、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多种多样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2.2 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外,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偏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者中文盲占0.3%,小学占6.4%,初中占31.4%,高中为41.7%,大专与本科占19.5%,研究生为0.7%,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的管理培训。又据2002年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懂英语和计算机。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少。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思想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状况显然是难以与目前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的。

2.3 缺乏战略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考虑,什么赚钱干什么,投机思想严重。另外,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体制上都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据调查,我国现有97.2%的民营企业属于这种类型,58.8%的经营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定夺,缺乏来自内、外有效地监控、反馈和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据统计,世界上1 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与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有关。据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短寿现象也很突出,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周期只有2.9年。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生死兴衰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有着直接关系。

2.4 缺少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信任危机

民营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短视”,明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但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不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训人才,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因此,在忠诚与效率之间,经常陷入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二是“忽视”,在企业需要人才时,往往迷信所谓“能人”的引进,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人才使用;三是“歧视”,民营企业大多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因而在多数民营企业中,重要职位是由家族成员担任,据资料统计,民营企业经营者中重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比例高达40%。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过于看重自我的能力,疑心较重,尤其是对家族外的员工。尽管他们在口头上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加相信经验,对引进的人才视作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在这些民营企业里,人才看不到成长的空间,最终只有把企业当作跳板跳槽而去。如此恶性循环,受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民营企业自身。

3 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对策选择

3.1 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目前,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强化,逐步升华。一是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原则,化解矛盾,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二是把党建工作与培育企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党组织与企业间“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民营企业中发展和培植新生力量、把党的种子播下去,把发展党员作为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注重培育发展民营企业经营者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理论教育,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水平,促进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民营企业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开拓进取的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党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3.2 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的培训

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是个综合性的范畴,提升素质离不开时间的磨练,也离不开系统性、针对性的知识培训。按照“政府组织指导,企业需求主导,社会舆论倡导,典型示范引导”的要求,根据他们的不同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借鉴国内外人才培训的好经验,充分运用菜单式选课、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式教学、对策研究等现代培训教学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开阔企业经营者的眼界,使其形成开放型的思维,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和在国际环境中的生存适应能力。通过培训学习,激发和调动民营企业经营者深入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力争把企业做好做大作强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增强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科技专业知识水平,培育现代企业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3.3 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大而持久,没有文化的依托是不可想象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严格的约束功能,良好的导向功能以及协调沟通功能和提高素质的催化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民营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的率先垂范和倡导,他们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开展理念革命,促使自己从思想上形成最高理念,认清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的新知识,明德修身,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具有渊博知识、辩证思维、敏锐洞察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4 加快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

目前有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样非常有助于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职业化建设,让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更加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式,也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民营企业经营者。

3.5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政府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碍的要求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对此要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扶持,为民营企业经营者创造一心一意干好事业的环境,让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资源向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流动。消除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规定和不合法、不合理的做法。采取各种形式,在全社会树立民营企业经营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的观念,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和各种经济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三是强化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对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根本,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合理评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经营业绩,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尽快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尊重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浓厚氛围,促进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和高素质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4)

熊彼特说过,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是保持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支柱。他们能够识别并抓住机遇,然后将这些机遇转化为具体的想法,并通过消耗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最终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企业家的特质就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且能够导致企业绩效的素质特征及能力水平,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使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但是从整体看,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较之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还亟待提高。据统计,在一年内破产倒闭的民营企业中,有80%以上的是由于民营企业家决策的失误。可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概述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2010年对安徽省民营企业调研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1、年龄和性别特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以男性为主,其比例占到了调查人数的91.9%,而女性企业家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很少见,只占总调查人数的8.1%。另外,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年龄调查发现,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只占调查总数的14.8%。通过对以上这两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由一批年富力强的男性企业家构成。

2、文化特质。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是决定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方面。根据安徽省工商联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文化素质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民营企业家占到了总数的80.3%。可见,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3、职前角色与就职方式特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在担任民营企业董事长或经理前,大多从事的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其所占比重为59.3%。可见,以前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是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主要来源。另外,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其比例占到了总数的67.8%,其次是通过董事会任命,占总数的14.5%。这说明创业是安徽省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主要途径。

(二)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特质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且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的集合,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运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项重要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调研所得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是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两项品质(其所占比例分别是63.9%和59.7%)。这表明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对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等企业家精神品质的认同度最高,把它们视为经营企业首要追求的企业家精神。

(三)安徽省民营企业家对压力的感知

民营企业家的心理状况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压力情况也是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文化变迁及政府政策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安徽省工商联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有5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很大,有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大,而只有4.9%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小和没有压力。

这说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当然,一定的程度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可以对民营企业家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就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造成他们的幸福感下降,这最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绩效。 转贴于

二、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特质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只有认清这些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使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的年龄和性别问题

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7.67岁,而且有72.2%的民营企业家年龄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则很少,民营企业家队伍缺乏年轻血液。另外,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缺少女性的民营企业家,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二)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企业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

(三)民营企业家来源问题

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而通过董事会任命的只占总数的14.5%。自己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们未必就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如果是通过董事会选拨任命的民营企业家,其肯定是具有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这样应该更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家压力过大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承受压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有95.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到压力过大或压力较大。短期内民营企业家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会促进民营企业家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会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最终影响民营企业的效益。

三、打造安徽省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几点建议

为了弥补安徽省民营企业家以上素质存在的的不足,以及保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能持续成长,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养年轻人才成为企业家,消除性别歧视。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培养企业中的年轻人才的管理能力,并大胆地启用年轻人才担任企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应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专门培训。安徽省的高校应大力发展适合安徽省民营企业的EMBA教育,民营企业家应该积极的参加EMBA培训,让更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营企业家接受管理知识的系统教育。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培养对象接受MBA教育,提高安徽省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建立职业经理人选拔机制。由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有大部分是通过自己创业而成为企业家的,而这部分人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企业管理的专门培训的,对于一些管理问题他们可能无法合理的予以处理,这样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应该注重从企业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培养出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民营企业家。

第四,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民营企业家压力。针对目前企业家压力大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企业家要主动给自己减压;适当地放权,以减少工作量;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帮助企业家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为企业家化解压力。

参考文献

1、 A.L.Minkes.Managers as entrepreneurs:a view from Asia[J].Technovation,1995(3).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南出版社,2000.

3、丁栋虹.企业家精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5)

熊彼特说过,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是保持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支柱。他们能够识别并抓住机遇,然后将这些机遇转化为具体的想法,并通过消耗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最终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企业家的特质就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且能够导致企业绩效的素质特征及能力水平,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使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但是从整体看,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较之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还亟待提高。据统计,在一年内破产倒闭的民营企业中,有80%以上的是由于民营企业家决策的失误。可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概述

(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2010年对安徽省民营企业调研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具有以下基本特质:

1、年龄和性别特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以男性为主,其比例占到了调查人数的91.9%,而女性企业家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很少见,只占总调查人数的8.1%。另外,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年龄调查发现,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只占调查总数的14.8%。通过对以上这两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由一批年富力强的男性企业家构成。

2、文化特质。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是决定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方面。根据安徽省工商联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文化素质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民营企业家占到了总数的80.3%。可见,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3、职前角色与就职方式特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在担任民营企业董事长或经理前,大多从事的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其所占比重为59.3%。可见,以前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是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主要来源。另外,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其比例占到了总数的67.8%,其次是通过董事会任命,占总数的14.5%。这说明创业是安徽省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主要途径。

(二)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特质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且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的集合,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运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项重要特质。

根据安徽省工商联调研所得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是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两项品质(其所占比例分别是63.9%和59.7%)。这表明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对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等企业家精神品质的认同度最高,把它们视为经营企业首要追求的企业家精神。

(三)安徽省民营企业家对压力的感知

民营企业家的心理状况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压力情况也是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社会文化变迁及政府政策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安徽省工商联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中,有5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很大,有4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大,而只有4.9%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较小和没有压力。

这说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当然,一定的程度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可以对民营企业家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就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造成他们的幸福感下降,这最终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绩效。

二、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特质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只有认清这些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使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的年龄和性别问题

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7.67岁,而且有72.2%的民营企业家年龄在40岁-55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则很少,民营企业家队伍缺乏年轻血液。另外,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缺少女性的民营企业家,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二)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在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企业家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

(三)民营企业家来源问题

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的就职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创业为主,而通过董事会任命的只占总数的14.5%。自己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们未必就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如果是通过董事会选拨任命的民营企业家,其肯定是具有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这样应该更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家压力过大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群体承受压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有95.1%的民营企业家感觉到压力过大或压力较大。短期内民营企业家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会促进民营企业家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会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且持续时间久,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身心健康,最终影响民营企业的效益。

三、打造安徽省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几点建议

为了弥补安徽省民营企业家以上素质存在的的不足,以及保持安徽省的民营企业能持续成长,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养年轻人才成为企业家,消除性别歧视。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培养企业中的年轻人才的管理能力,并大胆地启用年轻人才担任企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应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专门培训。安徽省的高校应大力发展适合安徽省民营企业的EMBA教育,民营企业家应该积极的参加EMBA培训,让更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营企业家接受管理知识的系统教育。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培养对象接受MBA教育,提高安徽省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建立职业经理人选拔机制。由于目前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家有大部分是通过自己创业而成为企业家的,而这部分人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企业管理的专门培训的,对于一些管理问题他们可能无法合理的予以处理,这样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应该注重从企业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培养出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民营企业家。

第四,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民营企业家压力。针对目前企业家压力大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企业家要主动给自己减压;适当地放权,以减少工作量;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帮助企业家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为企业家化解压力。

1、 A.L.Minkes.Managers as entrepreneurs:a view from Asia[J].Technovation,1995(3).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南出版社,2000.

3、丁栋虹.企业家精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代红,牛丽琴,李苑凌.中国成功民营企业家素质特征研究[J].企业活力,2006(7). 转贴于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6)

民营企业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成败。没有真正的素质就没有真正的成功。本文基于对民营企业家的角色认知的分析,构建了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模型,并针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提出素质提升的多条路径。

一、 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的构建

1. 素质的内涵。素质在管理学中的应用来自于一个名词“competency”。根据麦克兰德的观点,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与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且可测量;包括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和技能。波业兹(1982)提出,素质是个人具有的潜在的特征,这些潜在的特征使其工作产生有效的或是出色的绩效。胡姆斯特拉(1990)认为,素质是动机、特性、自我定义、态度或价值、知识内涵、或是认知技能或行为技能,是任何可以用来明确地区分优秀业绩和普通业绩者或者区分有效业绩者和无效业绩者的个体特点。泰德等人(2000)将素质界定为那些可以归因为对组织有效性做出积极或者消极的贡献的个人预期工作行为中可以确定的方面,是一种未来导向的工作行为。

由此可见,素质是个体的潜在的基本特征,素质的高低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业绩表现,高素质往往与高绩效相联系,高素质是高绩效产生的潜在因素。

2. 角色认知的涵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个体扮演每一社会角色可分为三个阶段:角色占有、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角色占有是整个角色扮演的基础。角色认知是指个体按照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对与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不断加工处理,在心理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反应模式(即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的模式)的过程。地位相同而外在的角色行为模式存在着差异是由角色认知的不同造成的。角色认知在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角色实践就是个体把角色认知内容表现为外在行为的过程。

3. 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的构建。在中国情境下,很多民营企业家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担负着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任。基于角色认知的分析,将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模型划分为核心素质和基础素质两部分,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核心素质包括知识素质、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1)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指民营企业家的身体健康状况。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靠民营企业家一人在支撑,一旦民营企业家因意外情况而离开工作岗位,企业的发展就要遭遇严重危机。如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的英年早逝是企业的重大损失。(2)心理素质。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承受能力,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民营企业从创立起,就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面临生存的压力和破产的风险,民营企业家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开创企业的辉煌。(3)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在进行企业经营时所遵循的信念和做法。遵纪守法和坚持诚信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品德素质。曾经的劣质奶粉事件、过期产品回炉事件、假酒事件等都说明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在诚信方面的缺失。(4)知识素质。知识是对相关领域信息的掌握度,是能力的基础。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规划家,需要一系列的相关管理知识、营销知识、经济学知识等作为其决策和管理的基础。民营企业家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加以学习利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5)社会素质。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企业家作为企业的代表人物,必然要与外界环境进行协调沟通。企业家除了进行组织内部的管理外,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曾经的具有悲剧色彩的2003年的孙大午事件和陈远豪事件就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关系处理的争论,引发了对企业家定位的思考。(6)能力素质。对民营企业家而言,除了像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一般能力外,更需要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民营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民营企业铸就成功的根本。(7)个人魅力。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是非常艰辛的,但员工却愿意跟随民营企业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和个人修养。个人魅力是上述各项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反映了个人在上述各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的素质。

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民营企业家上述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在初创期,强调的是政策和个人胆识、魄力,创业者对于企业成长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发展期,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成熟期需要的是市场。

二、 中国民营企业家素质的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是在政府启动、政策拉动和国家政策不健全的情况下,拾遗补缺成长起来的,这与真正的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与真正的企业家在素质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基于上述素质模型的分析,民营企业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心理素质方面。民营企业家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在对待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上,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如企业里的造神运动、企业英雄主义、轻度妄想症和赌徒心理等(陈文轩,2000),极易导致理想主义情绪的产生,导致企业文化的空泛,企业管理的虚化。

2. 品德素质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家缺少诚信,企业产品质量差,逃税漏税,可能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丧失了长期发展的可能。还有部分民营企业家,在其暴富之后,开始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挥霍无度,对社会风气形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3. 知识素质方面。民营企业家中有不少是从农民、城乡个体工商户成长起来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学习和不断学习,使得他们没有学习到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应有的生产经营知识,基本上靠经验摸索来管理,摸着石头过河,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很多盲目性。

4. 社会素质方面。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壮大的特殊历程,造成了在民营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官商纽带。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控制着一些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机会,而民营企业的经营还远远没有达到自我保证的程度。在这种状况下,民营企业希望通过寻找政府关系,获得一些机会和资源,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许多民营企业都在依赖政府,依赖政治。

5. 能力素质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其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等管理方式,限制了外部优秀人才的进入,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民营企业家本身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缺乏相应的战略规划决策能力、预测能力等,盲目决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其生产局限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 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的途径

1. 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素质的途径。(1)强化身体健康意识。身体健康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民营企业家需要强化身体健康的意识,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具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高效率地管理企业。(2)思想观念的转变。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转变自己固有的对事物的看法,并要随着自身地位的提高,所处的社会角色的不同,及时转换角色认知,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3)部分性格的改变。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民营企业家要想带领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民营企业家由于其出生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存在很多独特的性格,特例独行,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孙大午事件和陈远豪事件就说明了民营企业家部分性格需要改变。(4)不断学习知识,强化实践,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作为民营企业家,既要关注最新的管理知识经验,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更要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随着一批年轻的知识型民营企业家的不断崛起,给老一批的民营企业家敲响了警钟。(5)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坚持质量第一,顾客之上的观念。诚信经营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之道,只有坚持诚信,强化社会责任感,才能不断赢得顾客的信任,获得企业长久的发展壮大。(6)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魅力。民营企业家个人魅力的大小及个人威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对领导者的态度,对企业发展的期望。因此,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提高个人魅力来赢得广大企业员工的爱戴,上下团结一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共同奋斗。

2. 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和改善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国家发改委2005年了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还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同时对民营企业家的失败采取宽容机制。(2)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培训,考虑当地情况,有计划地进行短期辅导或培训,还可以结合干部挂职锻炼等进行国内培训、出国培训和考察,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3)创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民营企业家一人决策的现象将被公司治理结构所代替,这需要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民营企业家的顺利转型。一般而言,民营企业家对事业成就、名誉和社会地位的期望及重视程度较高,可以对其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体现工作成就感的制度加以激励。(4)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家市场。建立民营企业家市场,是在民营企业现代管理方式下,通过积极推进企业家市场信息化、社会化和职业化,把具有创新意识、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挑选到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上,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7)

(一)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分析

现实的民营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市场份额及利润的差异,其基本原因是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异质性特征。这种异质性体现在:一是民营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异质性。构成核心能力的同种要素在不同企业不同使用方式下的效率是不同的;企业核心能力要素制约与影响市场竞争,从而引致其他企业模仿,但核心能力要素的不完全模仿性,致使民营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异质性;不同的核心能力要素组合给企业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不同的企业所控制的生产性资源组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而使核心能力要素组合呈现异质性。二是企业组织惯例的异质性。企业是一个由组织惯例所组成的层级结构。组织惯例是一个组织的抽象的做事方式或重复的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组织进行审慎思考和实施的能力,在组织发挥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企业其组织惯例具有异质性。三是核心能力形成和积累过程的异质性。企业核心能力是在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与协作过程中个人知识和组织共同知识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社会复杂性;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是参与各方进行长期合作专用性投资的结果,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长期进行合作专用性投资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专用性;企业核心能力在积累过程中鲜明的路径依赖性,路径的差异性使得核心能力具有异质性。

(二)市场需求的异质性

人的异质性决定顾客的异质性,顾客的异质性形成市场需求的异质性。市场需求的异质性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它源于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及市场环境的异质性。市场主体的异质性表现在:一是收入差异。收入的静态与动态差异导致个人消费需求会出现差异化及发展的动态性。二是价格变化差异。价格水平的变化引起消费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引起消费需求的差异。三是人口特征的差异。不同特征人口的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如不同国家的人口、不同省市的人口、农村与城市人口、北方与南方的人口等。四是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差异影响市场需求的差异。市场客体的异质性。市场客体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交易的对象,表现为客体类型的多样性、客体价格的波动性等。市场环境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多变性、相关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并且对于不同企业,由于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差异,更使得市场环境异质性加剧。

(三)异质性是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的基础

异质性是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的基础。任何企业具有的核心能力异质性都是能适应特定市场异质性的核心能力,离开特定的市场需求异质性,核心能力无法创造出与市场匹配的价值。正如同一个人的能力是特定的、有限的,他(她)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发挥作用。市场需求异质性与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匹配互动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民营企业持续发展要求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匹配市场需求的异质性。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只有匹配市场需求的异质性,才能让核心能力发挥作用,企业产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转化为发展的持续动力。如,美国铱星公司耗资50亿美元,花去12年时间,研制出可以在全球任何角落进行通话的移动电话,它在质量和功能上的确无比伦比,但是其昂贵的销售价格和通话费用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用得起。尽管其产品非常好,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最终使其在2000年宣告破产。这个例子说明美国铱星公司尽管具有在质量和功能上强大核心能力的产品,但是由于市场不能接受价格如此高昂的移动电话,同时对大多数普通的消费者而言,某些功能有是如此多余的,派不上用场的。从而使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无法与市场异质性匹配互动、相互加强,从而导致企业失败。如果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与市场需求异质性的匹配一致,则是市场需求异质性与核心能力异质性形成良性互动的条件,民营企业就会在与核心能力异质性匹配的异质性市场上不断获取利润,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在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与市场需求异质性的匹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对发展核心能力充满信心,随着核心能力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核心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当核心能力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原有市场提供给企业核心能力发挥的空间又会出现不足,就会制约企业核心能力的继续成长以及企业对市场的预期要求。这时,企业就会突破原有市场,在一个新的异质性市场上进行经营活动。一旦由此获得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与市场需求异质性的新的匹配条件,那么企业就能形成与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异质性匹配的核心能力。如此循环反复,从而推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四)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互动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第一、市场需求是推动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不是机器设备等静态优势,静态优势可以通过购买、引进模仿等形成。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要维持一定的需求增长,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市场的扩大,必然包含市场需求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核心能力要适应这种变化,创造利润,才是现实的核心能力。否则,只是一种虚拟的能力。因此,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必然是市场需求。第二、市场需求是检验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唯一准则。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最重要体现是市场效果,这是检验核心能力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作为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物化体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最终要通过商品回到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是检验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优劣、成败的分水岭和试金石。超越市场需求,忽视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脱离市场的实际成长过程,得不到市场认可的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将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

二、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的障碍

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其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以达到拥有市场份额、实现利润的目的,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障碍或核心能力障碍使这两种异质性不是天然就会产生并能有机结合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相互匹配的障碍问题。

(一)核心能力障碍对市场需求异质性的制约

核心能力障碍对市场需求异质性的制约主要体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核心能力消散。核心能力消散是指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形成条件的消散,主要来自模仿障碍失灵和先动者优势失效两个方面的原因。企业核心能力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难以模仿,但是难以模仿不等于不能模仿。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有赖于模仿障碍的存在,但是模仿障碍由于法定保护方式的时间限制、政府政策的变动、规模经济效应的弱化、无形障碍的消除等原因也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因此,后来者可以利用技术突破或重大转折过程中出现的市场机会进行“创造性地破坏”,由此摧毁市场先动者的优势。尤其在日趋成熟的国内市场上,进入者必须优势领先者手中夺取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形时有发生。如,深圳的新天下集团,它的“神舟”电脑产品在创业之初的力量十分渺小,然而,通过创造性的发明,仅几年的发展就成为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向IBM、DELL、联想等国际品牌抗衡的知名公司,并严重削弱了这些巨头公司的市场优势。第二、核心能力刚性。“核心能力容易形成核心能力刚性,其中最普遍但也是最不被人意识到的原因之一是过分强调目标。人们总是屈从于从一个简单概念,即好东西多多益善。从前有益的活动大规模地展开,结果过犹不及,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之所以产生核心能力刚性,主要是由于企业成员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惯性、厌恶风险的倾向、与市场环境变化相脱节。由于核心能力刚性的存在,使核心能力既是一种优点,也是一种缺点。因为它是竞争优势,是战略竞争能力的来源;但当它不再具有竞争优势时,如过分地强调则为组织的惰性埋下种子,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障碍。

(二)市场障碍对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制约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而顺畅的市场环境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由于市场壁垒导致的市场需求被迫转移或者压制以及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市场障碍将严重制约着核心能力异质性的提升以及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一、市场壁垒对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制约。市场壁垒是指对投资主体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市场、对在位厂商的经营管理过程障碍或者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起抑制作用的因素。市场进入的规模经济壁垒、政府管制进入壁垒和市场退出壁垒,以及市场退出的沉淀成本壁垒和关联性壁垒,使得民营企业进入或退出行业受到制约,影响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培育。第二、市场需求不足对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制约。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民营企业需不断扩大市场,但是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需求的饱和都意味着不对已有产品范围进行扩张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对需求进行多样化扩展,加快需求的增长速度就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多样化的速度越快,对企业员工的要求就越高,多样化的投资就越多,利润率就必然要降低;同时,多样化带来的竞争对手和竞争压力也会大大增加,导致民营企业的竞争环境趋于不利,如此多的关联因素就使得需求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这样一来,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就不能保持与市场异质性匹配的程度,市场与核心能力之间不能正向相互加强,共生互动,制约核心能力异质性的发展。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8)

一、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现状剖析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领导中心制和程序中心制。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受制于企业规模,普遍采取管理风格都是以领导为中心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的管理也是模糊的,率性的,人性化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家性格特质。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管理往往采用程序管理方法,用详尽的流程来规范公司的运营。前者最大的缺陷是人性化管理与企业资本产生了本质上的矛盾,后者往往促使各部门在繁琐的组织结构隐蔽下,使得各项程序官僚化,信息沟通受阻,团队缺乏应有的凝聚力,企业的管理往往偏离了人性化管理即有的轨道。

而在人才培育方面,因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制,各类综合型、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许多民营企业自身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培育人才。但是,人们就业于民营企业中,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很难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上,短期化行为非常明显。据调查,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针对这些现象,许多民营企业主也采取了较多的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改善人才管理方略,如员工持股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工艺流程再造、岗位责任制、工作环境设计、组织结优化、团队协作激励,等等,但这些措施收效却不太大。

当前民营企业员工这种心态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发生转移,而人们这种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转移又源于社会和企业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机会几乎没有。当然,社会环境新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拜金主义的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传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在逐步发生异化。就业于民营企业的员工就很难做到与企业共生死,共命运。

学院式教育使得人性教育机会不断减少,而人的技能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大学毕业后,人性教育机会极少。本质上,人们的人性教育经过了这样长的时期,在工作中就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所从事的工作,相反,当前许多人在民营企业并没有继承曾经受过的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而是陷入了狭隘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潮中。

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的缺失并没有涉及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作用方向都是员工的使用价值,即如何把人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至,至于人的内在价值根本就没有采取措施来启发和激励。虽然美其名曰人本管理,实际上,这些人本管理都是人才使用方式的改变,无非是通过制度化将形式管理进行固化。这种不触及人的内在本质的管理,其作用和影响是短暂的,其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所以,程序化管理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弊端。

二、人性化管理应引入到民营企业管理中权威机构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的20%。可见人性化管理对民营企业的递增效应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实行人性化管理,也是现代民营企业实现企业扩张,自我壮大的捷径之选。

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总结起来,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方面。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激励分为三个阶段,一种是被激励,第二是自我激励,第三是激励别人。人性化管理就是企业要通过并创造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进行自我激励,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激发员工的人性中积极的一面,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三、职业中心制是人性化管理必然过程

大部分中国人缺少人文精神,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文主义的崇尚、对民主自由的理解、对封建专制的排斥、对客观事实和科学原则的承认、对人的深层次需求的了解。事实上,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人文精神,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社会精神,是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对于一个落后的社会而言,整个社会都缺乏这种精神;对于一个文明社会而言,整个社会都充满着这种精神。纵观世界各国,这种精神越多的国家、其经济也就越发达,而这种精神越少的国家、其经济就越落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绝不是由地理位置、能源矿产及自然资源等因素决定,而是由这种精神因素决定。同样,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更是由这种精神所决定。

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的就是这种精神。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员工为什么接受企业岗位后,热情不高,效率不高,有责任不敢承担,有任务不敢接,即使交代他如何去做,他还是不愿做,做了但还是做不好,等等,其实问题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人性的消极特质在起作用。相反,有些员工能力虽然平平,但是如果上级交代一项任务,哪怕该项任务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还是能够独自完成这项任务,而不需要上级的任何交代,这是人性的积极特质在起作用。

因此,民营企业在经过领导中心制与程序中心制后,要使得人性化管理能够积极稳妥地推广实施,必需得经历职业中心制的必然过程。

在职业中心制过程中,人性化管理上并不是要教会员工如何去开展工作,交代任务如何去完成,而是应重视人性的正确引导,通过职业规范来加以引导,通过情、理、法来感化,同时在职业化条件下,通过员工的自我约束,达到自省、自清、自律的管理要求,即员工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积极地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去,从而促使职业规范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要求。

如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能从人性哲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有能力的员工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能力平平的员工也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并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所有员工在民营企业工作并不是为了任务而工作,而是在民营企业中实现做人的价值。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还用担心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成效吗?

四、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管理受古代优秀的文化精髓影响比较深,要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即要注重人的自然一面,也要顾及到企业的实际。而情、理、法双轨制管理建设是符合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情、理、法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架构,法是基础,离开法就不能谈情和理。所以社会的人都应该守规矩,应该崇法务实。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也典章制度。法提升到理,规矩如果定的合理,大家就乐于遵守。制度要时时求其合理,才是合理化的管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道”的阐述最完整的是《道德经》,东汉以后多说理。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道理,中国人常用道理来批判一切。"这是什么道理?""看起来各有各的道理"。"岂有此理?"可见中国人很重视理。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效地,地效天,天效道,道法自然”,道不会僵化,比较可以变通,而理也是可以变通的。“宏理犹可讲,妙理不可言”。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性化管理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天有天理,物有物理,物比较没有变化,人却有变化,因此,管物比较可以科学化,而管人就要相当艺术化,所以艺术性是人性化管理的特质。

因此,人性化管理必需在情、理、法中取得平衡。

五、民营企业加强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思路

对某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的人性管理,可能效果难于在短期内发挥,因为,人们的人性教育并不仅是民营企业的责任,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已经影响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如是社会各界不重视人们的人性教育,一个民营企业要想在本民营企业中通过对员工的人性管理就能取得明显效果,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人的道德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是,完全可以推论,哪一个民营企业先进行了人性管理,该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就会少一些矛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人是民营企业的核心,是民营企业最革命的因素。民营企业的人性管理就是要培育、激发员工的积极人性,使员工自觉接受“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民营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精神。民营企业业主应以心待人,以诚待人,将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员工的不同思想统一到民营企业所设定的人性文化之中,那么,我国民营企业必将赢得新的机遇,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的目标在于让员工快乐地工作,鼓励员工主动行善,培养员工独立思考,倡导员工相互帮助。要实现这样的人性哲学,就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精心而长期的设计,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付出许多努力创造环境和机会,也需要员工积极配合。而且,这种人性哲学的提升,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面俱到,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1、在活动中培养。民营企业应筹划一些群体性活动,让所有的员工都积极参与。员工在活动中会潜移默化地领悟人性的积极特质。通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民营企业急需的人性特质。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既让员工主动参与,改善心情,同时又能使员工有所体会和感悟。

2、在会议中熏陶。会议的形式也要多样,集体会议、小组会议、读书会议、管理专家的宣讲会议等都可以。会议形式不管怎样,关键的是要对员工积极人性特质进行熏陶,而且,会议气氛一定要搞好,既要传达会议精神,又要鼓励员工提意见、发表看法和轻松愉快,因为,会议精神只有在轻松愉快中才能被消化吸收。

3、在工作中随时随地教育。一是民营企业管理者发现员工有某方面的过错时能及时时行教育,这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鼓励员工互帮教育,即当某员工有过失时,其他员工能主动教育该员工。只要管理者和大多数员工对有过失的员工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习惯,员工的行为就总会朝着民营企业既定的目标,员工就会少犯错误,员工之间也就会建立互信、互帮、互让的良好氛围,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就会得到加强。

4、在民营企业文化上倡导。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实则是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建立在人性哲学基础上的,不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而是一种充满积极人性的民营企业精神。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是表面上的东西,只要民营企业培养员工具备人性的积极特质,那么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其影响力就是持续的、长久的,其凝聚力就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就应把这种积极的人性特质培育、激发作为建设和设计的重点,从人的本质特性上提炼民营企业精神。

5、在客户中渲染。这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以积极的人性特质处理各项业务。接待客户时,要把客户作为我们家的客人一样对待,这样就能向客户中渲染民营企业精神,并感化客户的心灵,让客户感觉到我们的民营企业不是在做业务,而是在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家的生活方式。要让客户感觉到每个员工对待民营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家庭一样认真负责。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如果能这样,那么客户必然会喜欢这样温馨的“家”,必然会常到这个家来做客,那么民营企业的业务就会越做越多。

6、在困难中鼓励。当员工处在人性的消极一面时,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要主动帮助,像兄弟姐妹一样为其摆脱阴影,走出人性的消极领域,重塑人性的积极特质。人性的教育基础人人都有,只要及时相劝和帮助,身处人性消极一面的员工就会很快实现转变,融入民营企业大家庭中,与兄弟姐妹并肩作战。

7、在制度上激励。人性的培育、激发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于用金钱实现的。例如,员工的一个微笑值多少钱,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值多少钱,谁能进行量化,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但是,如果在制度上适当地引导也不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关键是制度的内容设计上要能够体现这种民营企业精神。例如,可设计一些部门和气奖、客户关系奖、员工协作奖、主动工作奖,等等。只要认真去体会,这种制度还是可以设计出来,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2005年3月第1版。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磨砺中,经营理念不断成熟。对这些地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分析及总结,可以为其他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经验。

一、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现状考察

宁波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著名品牌。近年来,当地政府每年都评选百强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宁波企业成长的缩影。为了考察宁波企业经营理念,我们从这些企业网站上有关企业文化的宣传中,选择最能反映企业经营理念的关键词,并且将含义相近的关键词合并。在这100家民营企业中,有74家在网上比较完整地表述其经营理念。本文对这74家民营企业表述经营理念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统计的结果(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及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如下:“以人为本”(28.38%);“创新经营”(21.29%);“质量第一”(19.25%);“品牌经营”(17.23%);“用户第一”(17.23%);“诚信经营”(15.20%);“科技为先”(15.20%);“规范管理”(10.13%);“多元化”(8.1l%);“持续发展”(7.9%);“稳健经营”(4.5%)“国际化经营”(4.5%)。为进一步获取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证据,除通过互联网收集典型企业的相关资料外,我们进一步对一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洞察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对该地区150家一般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认为其过去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下(按选择的频率排列):重视客户的需求与满意度(53%),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40%),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与先进的产品(35%),企业家的精神力量(33%),具有优质的人力资源(21%),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16%),具有良好的背景与关系(7%),具有较强的财力背景或擅长资本运营(6%)。调查说明,宁波一般企业过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对客户、市场、科技、人才的重视,这也说明宁波百强企业所宣扬的理念基本上可以反映其内在的理念,是这些企业对过去经验的一种总结。

二、宁波民营企业10大经营理念

(一)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是企业迅速做大的重要途径。从宁波较大的企业集团成长过程来看,这些企业在稳定主业或基本稳定主业的前提下,一般在创业5年后,就涉足到其他行业。

(二)诚信为立业之基

宁波民营企业的诚信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一是从企业经营口号上,在经营理念表述上,直接提出“诚信经营”的占20%;二是从企业家的座右铭上得到印证。2004年,宁波市政府表彰了50位民营企业家。《东南商报》的记者分别采访了这些企业家的人生格言、经营理念及业余爱好。其中相当多的企业家的人生格言就是“诚实做人,诚信经商”。

(三)创新为企业发展之本

宁波民营企业在经营理念的表述中,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如,巨鹰集团提出,“质量是生命、人才是关键、创新是灵魂、发展是出路”;博威集团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做保障,以管理增效益,以创新促发展,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利时集团又是这样表达其创新观的:“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希望所在。自主创新包括管理、技术、文化、团队等多种要素,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四)创造品牌为强企之路

宁波驰名商标的拥有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以至于宁波拥有“品牌之都”的美称。如,杉杉集团意识超前的品牌经营理念及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信守着这一信念,成为宁波民营企业中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还在集中精力如何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获得市场份额的时候,杉杉集团就意识超前地从单纯地经营产品转型到创造、经营品牌。1989年,郑永刚上任伊始,就在厂里拉出横幅——“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并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在中国服装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品牌发展战略。

(五)质量第一观念

重视质量的理念既是近代宁波商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教育下该理念在宁波企业不断得到强化,质量管理的理念不断系统与深化。在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述中,直接将质量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理念占了25%。在公司的理念体系中,保证产品的质量都是作为企业最为基础的经营目标与经营原则纳入到企业的理念体系与文化制度。

(六)以人为本

宁波民营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刻的。70%的企业在经营理念的表述开端,就直接用“以人为本”的概念。宁波较大的民营企业对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理解是比较全面、具体的:不但强调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而且也强调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即人才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本身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强调职工对企业价值的分享。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体现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关爱员工的人本管理理念。

(七)效率第一

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商机。正是在强烈的效率观的催生下,过去20年间,宁波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像雅戈尔、杉杉、罗蒙已成为中国服装界最为响亮的名牌。

(八)崇尚科技,服务商业

宁波民营企业崇尚科技,他们对科技设备的引进不遗余力,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改善产品的质量、功能,科技也成为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在宁波百强民营企业中,波导集团提出“科技兴业”的理念;爱尹美集团坚持“科技创质量”的理念;罗兹集团信奉企业的发展应以“科技先导”的理念,帅康则认为“科技是基石”;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天邦集团强调“科技、质量、服务的统一”,突出了科技对于提高质量、完善服务的重要支撑作用。

(九)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理念包括进入国际市场的强烈愿望、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的心态、以国际一流的企业作为标杆来评价自己。在行动上,体现在国际市场的开发、国际品牌的创造、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宁波较大企业明确提出了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经营战略。

(十)淡化家族制

相当多宁波企业能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较早地接受产权改革的观念,并且务实地改良企业制度。他们通过产权改革,淡化了家族制,为企业的成长配备了适应的企业制度。95%以上的民营企业都是从家族制的形式起步的。宁波民营企业对家族企业制度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的典型理念可以概括为“淡化家族制”。 转贴于

三、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经营”为灵魂的较系统的经营理念

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系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第一层次是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理念。具体表现为“诚信经营”与“品牌经营”的两个方面。宁波民营企业提出“质量(品质)第一,速度(效率)制胜,技术为先”等三个理念,来保证市场理念的贯彻,这是经营理念的第二层次。而要保证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服务效率及技术含量,宁波民营企业认为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与经营理念(体现在管理中对员工利益、情感、主动性的尊重,要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经营理念体系的第三层次。在民营企业发展的特定背景与自身特点的条件下,宁波民营企业强调通过改良和创新企业制度来激发企业人力资本(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企业经营理念的第四层次是“改良或淡化家族制,创新产权制度”。而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中,其经营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创新经营”。二是宁波100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的表述中,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比如他们比较系统地归纳总结了企业发展的法宝——强调“创新、品牌、人才、科技”的四维一体。

(二)传统继承性与时代性共存

宁波民营企业现有经营理念一方面体现了对宁波优秀经营理念的继承。同时,经营理念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比如,强调“创新”的经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可见,宁波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充分地体现现代化的新趋势,比较鲜明地反映时代对企业经营的要求,以及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

(三)人文特征相对突出

宁波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人文特征突出,比较鲜明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同时,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从这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总结与宣传来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在百强企业中,80%的企业在企业网站上,都有专门的区域来宣传企业文化,且企业文化的内容的体系性、实用性都较强。从其文字表达上,很多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非常朴实。

(四)实用性突出

在经营理念的表达形式上,强调通俗易懂,直接而不含蓄,简明扼要,其中不少理念就是经验总结的通俗表达。宁波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达之所以如此强调通俗易懂,关键原因就在于宁波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就是希望引入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手段来提高效率,产生实效,而不是作为一种装饰。

四、对民营经济后发地区提升企业经营理念的启示

(一)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催生企业优秀经营理念的经营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

民营企业的性质篇(10)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7-0016-04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一些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的民营企业遭受重创,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十年,如昙花一现便迅速瓦解了。导致民营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除了受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营风险大、产权结构单一、决策盲目等因素影响外,财务稳健性差、抗风险能力弱也是一些民营企业致命的弱点。因此,确保财务稳健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务稳健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小,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强。财务风险控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已有的文献看,许多学者从公司治理[ 1 ]、内部控制[ 2 ]、终极控制权[ 3 ]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抵御财务风险、确保财务稳健的途径。但很少有人从政治关联、政府支持的角度探讨民营企业财务稳健问题。

财务风险即资金流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周转不顺畅,收不抵支,甚至资不抵债等。资金流是物质流的货币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物质流的有效运动[ 4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拥有最新、最全、最真实的信息,无疑会对物质流运动起到有效促进作用。由此认为: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与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相关,可以从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角度寻求控制财务风险的手段。政府掌握着一些经济资源的分配大权[ 5-6 ],得到政府支持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包括资金、物质和信息资源,从而改善民营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提高财务稳健性。而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民营企业获取更多政府支持的有效手段。为此,笔者提出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论题,研究探讨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利弊关系,以期为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建立政治关联更好地获得政府支持、增强财务稳健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政府支持的功效:取得政府资源,增强财务稳健

(一)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与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

1.资金流是财务稳健之形式

民营企业财务稳健性直接通过其资金流状况反映出来。资金流顺畅,资金收支平衡,则财务稳健;若资金流受阻,常常出现支付困难,则财务风险大,财务不稳健,长此以往将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直至破产。从资金流入来看,企业财务是否稳健取决于能否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入。资金流入的渠道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提品或劳务获得经营收入,要求企业加快商品销售和资金回笼;其二是通过筹资获得资金,需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而市场占有率低、自身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困难一直困扰着一些民营企业,影响其财务稳健。从资金流出来看,企业财务是否稳健取决于投资的有效性,要求企业投资于高回报的项目,若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资金无回报流出,对于资本不太雄厚的民营企业来说,可能动摇其财务稳健之根本。

2.物质流是财务稳健之基础

物质流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运动循环过程,企业再生产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通过原材料等物资供应、在产品的生产加工、产成品的销售环节,收回资金并获得利润。资金流和物质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物质流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确保资金流顺畅、财务稳健。若在物质流运动过程中,出现物资供应中断、产品滞销等问题使物质流受阻,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则资金流也受阻,影响财务稳健。企业资金短缺而不能足额提供再生产各环节所需的资金,将进一步阻碍物质流运动。物质流循环的关键点是产品销售环节,民营企业一方面要经营适销对路的商品,另一方面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信息流是财务稳健之向导

信息流是指信息的传播与流动。信息流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上下级之间的指令传达;信息流在企业外部表现为企业与投资人、供销商、政府、债权债务人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从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得信息的过程。信息流是物质流和资金流体系的神经系统,指引着企业物质流和资金流运动的方向。从企业内部来看,实现信息共享,使各部门实时获取信息并作出快速反应,可实现管理潜能的最大化,加速资金流和物质流周转,提高财务稳健性;反之则降低财务稳健性。从企业外部来看,外来信息常常是企业进行筹资、投资等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如依据金融市场信息进行筹资决策,依据商品市场信息进行营销决策,依据投资环境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等。如果信息高度完整和准确,就可以大大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使资金流向更为安全且高回报的项目,确保投资稳健;如果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就可能引导企业决策失误,加大投资风险,甚至导致资金流断裂。

(二)政府支持与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

1.政府支持与资金流

政府支持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资源分配直接增加企业资金流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减少企业的资金流出。通过政府支持获得资金净流入的增加,对于资本不太雄厚的民营企业增强其财务稳健性,无疑有着很好的提升功效。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加,用于政府支持的资金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主要形式有:(1)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具有无偿性,但有的资金会限定用途,有的对资金使用绩效会有要求。如研究开发补贴用于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政策性补贴给予农业、环保业等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2)税收优惠。税收优惠的形式主要有:减税、免税、退税、投资抵免、税前还J、亏损结转抵补和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减除或减轻了民营企业纳税负担。(3)贷款支持。贷款支持的形式主要有: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贷款支持为民营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资金支付风险。

政府支持采用的形式不同,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的影响机理也有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

2.政府支持与物质流

政府支持对民营企业物质流的影响形式也有多种。其一是政府无偿提供资产使用权,如行政划拨农田、林场等土地使用权,无偿提供办公场所,等等。这将大大降低企业投资资金及投资成本,对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的财务稳健尤为重要。其二是为民营企业产品销售提供便利。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条例,如重庆市政府要求“市级和各区县年度政府采购面向民营及中小企业采购的金额不得低于采购总额的30%,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中小企业的60%”。浙江省金华市政府要求“对80万元以下的项目采购,尽可能面向中小企业采购。不得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供应商的规模条件作为资格条件限制地方中小企业参与采购活动”。湖南省政府要求“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项目,在投标评审中分别给予中型、小微型企业3%、6%报价扣除”。这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中小民营企业可以优先中标。政府采购支持能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实现商品销售,加速物质流循环,提高财务稳健性。

3.政府支持与信息流

民营企业通过政府获得信息的常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通过媒体或网络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另一种是政府专门为企业服务而搭建的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如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产品供销信息服务平台等。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是企业共享的,民营企业需要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捕捉对己有用的信息,并据以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此外,民营企业还要善于与政府官员交流,从中捕捉政府尚未公开的前瞻性信息,抓住先机,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融资战略,既要充分利用有利信息为企业创造价值,又要及早采取措施规避不利信息的影响,尽可能降低企业损失,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政府支持的获得:建立政治关联

由于政府支持能够多途径、多方位地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民营企业总是期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一条捷径。

政治关联是指民营企业组织或者个人与政府或者拥有政治影响力的个人之间形成的某种特殊关系。政治关联的政治对象既可以是组织,如政党、政府部门、政治团体,也可以是个人,如政府官员、政治家、公务员等。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属于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高管成员是或者曾经是一位政治人物,另一种是有国有股参股的企业。由于本文探讨政治关联的目的是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联获得政府支持利益,因此本文所述政治关联只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可:其一是民营企业组织或个人与政府组织或个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包括官方联系和非官方联系);其二是这种联系可以为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提供帮助。根据政治关联的基本属性可以分成显性政治关联和隐性政治关联。

(一)显性政治关联

显性政治关联是指民营企业高管拥有一定的政治身份和地位,或者政府部门拥有民营企业一部分股权。民营企业建立显性政治关联的途径主要有:(1)民营企业高管争取被选举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这是建立显性政治关联的最佳方式。(2)民营企业高管争取在一些政府举办的社团组织(如工商联、妇联、青联等)中担任职务。(3)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包括共产党或派组织。一些民营企业忽略党组织建设,老党员脱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也不发展新党员,这样的企业与党政机关自然就少了一种天然的政治关联。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对内可以增强员工凝聚力,对外可以加强与党政机关的政治联系,提升企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4)民营企业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让政府官员或国资企业拥有民营企业的部分股权。政府官员或国资企业参股后,与民营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势必更加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

显性政治关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建立在法律和制度的标杆之上,是一种受到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关联;其二是一种正式的、公开的、官方的关联;其三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政治关联。具有显性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不仅在现行政策下可以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而且可能参与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

(二)隐性政治关联

隐性政治关联是指主要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即在民营企业员工和政府官员、政治家、公务员等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带有感彩的柔性关系。民营企业建立隐性政治关联的途径主要有:(1)民营企业高管或员工要善于利用亲戚、朋友、同学等人脉,谋求与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有些民营企业高管原来就在政府部门或国资企业任职,手中本来就掌握着各种各样的人际资源。(2)民营企业要到相关政府部门多走动、多汇报、常联系,这样可以加深本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印象,并培养良好的人脉关系,当政府支持项目实施时,能够被政府优先想起。(3)民营企业要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这样既可以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也可以引起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为进一步建立政治关联打基础。

隐性政治关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一种不受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关联;其二是一种非正式、非公开、非官方的关联;其三是一种带有感彩的人际关系。具有隐性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很有限,但通常可以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比其他民营企业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青睐和支持。

四、政治关联成本:降低财务稳健

民营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初衷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确保企业财务稳健。在这种双边关系中,民营企业是政府支持的受益者,而政府不可能心甘情愿只做利益的供给者,他们也需要从中受益。政府的利益需求主要是:让民营企业为政府政绩作贡献。为此,政府可能会干预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民营企业为满足政府意愿额外支付代价。民I企业为建立和维持政治关联而支付的代价称为政治关联成本。政治关联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企业资金流出量,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将带来不利影响。政治关联成本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一)直接支付成本

直接支付成本是指民营企业为建立和维护与政治关联方的关系而直接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为招待政府官员的餐饮费、交通费、旅游费、礼品费,为谋求政治关联而发生的公益捐赠费,等等。

(二)过度投资成本

过度投资成本是指民营企业因政治关联实施的投资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在我国现行考核体制下,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就业率,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DP。政府官员因此有强烈动机要求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增加就业人数。政府意愿加上政府支持的资金,很容易诱导民营企业进行非理性的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带来商品供应量的增加,行业竞争加剧。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过度投资会引起投资回报率下降甚至亏损。企业资金流和物质流的周转速度都会因过度投资而变缓,降低其财务稳健性。

(三)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指民营企业为政治关联多聘用员工而支付的薪酬。民营企业多聘用员工的动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政府完成就业率政绩指标而增加员工聘用数;另一种是带有政治光环的民营企业高管,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而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员工聘用数。企业员工聘用数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直接支付成本,而且可能因人浮于事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劳动力的间接支付成本。

五、结论与建议

财务风险常常危及一些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稳健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随着我国财力越来越雄厚,政府可分配资源越来越多,获得政府支持可以改善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稳健性,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民营企业来说,政府支持的效果更加显著。民营企业因此热衷于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期望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但是,在政治关联关系中,政府也是要求互利互惠的,民营企业因此要为政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支付各种政治关联成本,这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稳健又产生了负效应。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形成了政府“支持”和“掠夺”并存的局面,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也产生了正负相反的效应。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相互影响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需要“多管齐下”。以往的国内外文献研究财务风险管理对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其二是强调外部融资管理,争取资本市场融资。而对于如何从政府获取资源来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的问题关注较少。本文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对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的效果明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内部资源少使得内部资源管理效果极为有限,资本市场的门槛又将大部分民营企业关在场外,谋求政府支持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径。因此,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既要注重内部资源管理,拓展外部融资渠道,又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管齐下确保企业财务稳健。

第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政治关联获得政府支持。尽管我国政府用于支持企业的资源逐年增长,但可分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民营企业要想分到更大的“蛋糕”,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一条捷径。建立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不仅在现行政策下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青睐和支持,而且可能参与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并长期受益。民营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建立和培养政治关联,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合理方式。一般来说,大中型民营企业可以争取显性政治关联方式,而小微型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隐性政治关联方式。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民营企业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建立政治关联,要以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法律为原则,切不可采取行贿等违规手段。

第三,民营企业应该坚持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原则。民营企业通过政治关联,一方面可以获得政府支持增加企业收益,带来财务稳健正效应;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治关联成本,产生财务稳健负效应。一般来说,政府支持对财务稳健的影响表现得更直接、更快捷、更明显,容易被认可,如财政拨款;而政治关联成本对财务稳健的影响是间接、缓慢和隐蔽的,很容易被忽略,如过度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只有在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情况下,才能为民营企业财务稳健带来实质性的增强,反之则会带来实质性的减弱。民营企业切不可忽略政治关联成本,必须权衡利弊,在确保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前提下作出政治关联Q策。

【参考文献】

[1]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等.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2] 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60-68.

[3] 王永海,张文生.终极控制权与财务风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Z2):117-123.

上一篇: 社会政策的意义 下一篇: 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