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信息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6 07:37:23

民营企业信息化

篇(1)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265-0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很多的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因此都积极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而且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转型的时期,因此很多的地方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的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总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在2015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数量占到了全国所有企业总数的86%,而三分之二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民营企业转型难的问题已经凸显,因此很多的民营企业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都在努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的运转效率以及信息沟通机制,在我国对于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也很多的,但是较国外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因此本文的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ξ夜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民营企业信息化现状

现阶段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我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以上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数量很多,但是规模不大,在2013年-2015年,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比例分别为83.57%、89.68%、93.63%,而未能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民营企业占民营企业数量的16.43%、10.33%、6.37%,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普及还是很广泛的,但是在应用方面还不是很好,现在已经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民营企业有一半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基础应用的阶段,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民营企业属于单机应用,还不能实现“无纸办公化”和“电子办公化”,其中在所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民营企业中,搭建了基础网络的民营企业占到了47.73%,主要是邮件的收发和信息的查询以及OA等,同时,进行系统建设的民营企业占比达到了31.74%,系统使用主要是财务系统、企业的官网、邮箱以及办公自动化,能够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整合到一起的民营企业仅仅占比为15.63%,因此可以看出,高级信息化建设的民营企业数量还是不多,基金有2.83%的民营企业能够实现全面、成熟的信息化建设。

现在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不是“有”和“没有”的问题,而是信息化建设水准高低的问题,随着民营企业上市的冕宁县加强,而且融资渠道的逐渐宽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能够达到高级信息化建设水准的民营企业还是寥寥无几。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加强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很有必要,找出制约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当下的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

很多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知识文化水准并不是很高,因此除了企业的一般业务之外,很难去针对民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一定的关注,如果领导者没有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安么企业的中下层领导以及员工更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很多的民营企业只有在业务发展的一定的程度或者成本实在太高的时候方可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放能够对信息化建设有所考虑,或者看到其他的民营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方面的建设,自身的也进行效仿,很少有管理者能够自主的对本企业的经营进行信息化建设,而且由于重视不够,在政策、制、资金方面的投入也不够,因此这是导致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迟迟得不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2.2 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民隐企业本身的运营资金就不是很足,再加上融资渠道不是很广泛,企业融不到相应的资金,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是很强,利润空间很小,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的传统企业经营出境更加的困难,行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的激烈,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这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因此,很多的民营企业有心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导致了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保障,最后导致了信息化建设迟迟比佳落后。

2.3 民营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民营企业的在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很多的民营切规模小,组织架构比较加单,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没有那么多的职能部门,更不可能将企业的信息化方面的管理工作单独的设立成一个部门,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管理都是内部人员兼职进行,所以,专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根本不足,比如很多的民营企业网站管理和维护一般都是市场部人员兼职管理,财务信息系统都是财会人员兼职管理,对于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也只是找维修公司进行维修,根本没有企业自己的专业管理人员,因此在组织、人员等方面民营企业做得还不够。

2.4 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方面存在问题

很多的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是找当地的科技公司进行制作,比如在网站的制作之前,都是寻找当地比较知名的网站设计公司,但是一个地区的网站设计公司比较出名的不多,因此导致了一个地区的民营企业网站都出自一个网站设计公司,所以很多的民营企业的网站都出现了类似现象,网站的雷同使得民营企业缺乏差异化的企业形象,没有针对民营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所以很多的IT供应商为了利润,只是简简单单的设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不能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运营的效率。

2.5 民营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现在我国政府尽管在民营企业信息化提出了加快的建设的意见,但是相关的支持政策做得还不够,比如与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使得很多的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病毒攻击、非法入侵等问题的时候没有法律保障。同时我国也没有针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税收、财政和金融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缺少的就是资金,资金的不充实导致了民营企业靠自己根本无力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导致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比较缓慢,同时,我国针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比如支付手段、配送体系等等都很落后,很的中介结构以及高质量的咨询结构还没有形成,因此这些外部环境都是制约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的主要因素。

3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

民营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审时度势,更多的了解当下市场的行情以及企业管理的相关信息,加强对民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制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按步骤进行改善,加强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准,同时地区的行业协会也要加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鼓励民营企业不断得完善信息化建设,同时,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定期对企业自身的中低层管理人员进行开会,说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鼓励企业的员工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改进的意见,培养企业全员的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3.2 扩展融资渠道,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民营企业在每年的营业收入中应该留出一部分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属于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民营企业应该根据现阶段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因此对于当前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要做好准备,不断的扩展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困难,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技术,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3.3 引进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

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重新的构建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得切的组织架构与信息化建设相符合,同时设立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团队,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设立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民营企业的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工作、监督、以及制度的制定、人员的管理等等,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应该招聘专业的信息技术相对精湛的员工,对企业自身的信息化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同时也要定期对内部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建设

民营企业影噶根据自身所属的行业、经营的产品以及目前经营的处境进行信息化建设,不萌满目的随从或者任意而为,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不能人云亦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符合了自身的经营实际情况,方可真正的起到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基恩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网站的建设、OA的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及财务系统的设计等方面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方可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

3.5 完善民营企业信息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国家应该不断地完善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引导,同时,民营企业应该加强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的一定的支持,解决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鼓励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等合作,扩展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政府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进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营造合理的竞争环境,为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论

民营企业走信息化的道路是经济发展形势所趋,也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快速的信息化转型,提高民营企业对信息化的使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我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通过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民营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方面存在问题、民营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为了能够有效的促进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了做好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企业流程进行调整与重组、民营企业信息化要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加强民营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完善民营企业信息化的良好外部环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的一定借鉴,由于本文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

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加强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素. 民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 福建质量管理, 2016(1).

篇(2)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递增效应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的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为此,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以专利数衡量)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近80%,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仅有20%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强调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产生递增效应写作论文。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软件产值已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信息化则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在推动信息经济壮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加速实现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递增效应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认为,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民营企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信息化可以从加强控制优化结构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即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基础上的一种控制行为。民营企业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以信息传递和监督下层为主要任务的中层管理机构功能将逐渐减少,相应地,企业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主管的出现成为必然。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方便,实现组织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了决策的执行和反馈环节,减少信息在各个环节上的停留时间。与之相反,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信息系统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够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总之,高层控制能力的增强,中层扩大管理的独立性,都取决于对信息的拥有。信息化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来说,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使决策者同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也可以使员工直接同企业高层决策者进行沟通,使员工参与感、责任感增强,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各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形成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可以从有效降低成本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综合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民营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能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民营企业能够减少库存量、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可以大大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促使民营企业成本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民营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民营企业的竞争方式,给民营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民营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信息化可以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也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信息化可以加快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民营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和机会。这些新的思路和技术,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民营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民营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民营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民营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现状及障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信息化还是停留在购买电脑设备,使用财务软件,以及一些办公软件等层面。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但这类软件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CRM系统,至多算是现有财务软件的一种延伸,即销售管理软件。之所以财务软件会受到民营企业重视,一方面是该软件的使用,能够立竿见影地让企业管理者看到收益,另一方面也与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有关,在政策压力之下,加上民营企业多少也希望自己的企业管理规范化一些,于是便开始注意信息化改造。

与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相对成熟比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缺乏信息战略规划模型。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民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是民营企业实现信息战略的整体规划方案。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没有结合本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把信息化战略提高到改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位置和水平。没有信息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民营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动力;二是缺乏个性需求。民营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行方式表现差异,而信息系统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企业规模来设计的,与民营企业的特点需求难以相符;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首先需要有领导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不利;四是缺乏统一规范与标准。民营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号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时,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避免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认清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找到症结所在。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客观。这里主要指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的障碍因素。一是资金障碍。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是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首要障碍。信息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应该说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信息化活动开展的规模大小和先进程度。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看,灵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部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职能系统,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与传递,这种信息系统显然具有信息收集来源广、信息存储种类多、信息处理迅捷和信息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民营企业很少引进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即使个别企业建立了起来,也由于系统规划和设计欠周密,其系统的可靠性较差,生命力脆弱,很难发挥作用。加上在后期的人员培训、技术跟进、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持续信息化投资支持不够,影响了信息化进程;二是环境障碍。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这同样很容易转化成为经济实力和信息能力的巨大悬殊。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这样的信息环境是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三是政策障碍。即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创办的信息服务机构既少且素质差,民营企业获取经济、财政、税收和改革等内容的信息渠道较窄。

(二)主观。一是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困惑。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紧迫性和积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无法以货币计量,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投资建设的成功案例也不多,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将疑。当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信息化方案摆在民营企业家面前时,难免让人产生一连串困惑,如高额的投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盈利能力,或者给客户增加多大的附加值,以及如何鉴定这些价值回报。信息化为民营企业带来的更多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无形的收益,很难简单地用数字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收益。二是竞争意识较低。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信息开发和服务机构,即使建立了信息机构的民营企业,也是让有关部门兼管或设一名兼职信息员。个别民营企业虽有独立的信息机构,但人员少且设备差,制度不健全,造成无所作为,这些障碍信息化的主观性因素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心理。一是在获取信息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保守心态,造成了民营企业接受外界的信息有一种天然的心理阻挠。这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信息漫天飞,信息源本身的混沌度、信息量、信息密度以及信息新度等对人的刺激强度、信息信度等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多少有一些不大适应。同时,信息的交互式、大容量和多媒体传播,也给民营企业造成过多的眼花缭乱和心理疲劳。特别是各种过时信息和虚假信息使一些民营企业家、经营者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承受了过多的信息欺骗或伤害,从而思维过度引申,产生了对一些信息极端不信任的错误思维,信息兴趣锐减,在信息吸收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态度,进而形成个体心理障碍。二是在使用信息系统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对系统甚至计算机怎么使用还很陌生,不知道计算机怎么操作,对这个系统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领导者身上,既怕自己不会操作,又怕别人操作了灵活,使用比自己熟练。实施信息化后,上级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下级的各种经营情况和指标,为提高对下级部门监督力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就担心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受到“损失”,由利益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就产生了。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事变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一旦发现流程再造有可能触动自己的“奶酪”,其心理障碍就产生了。

(四)供应。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使民营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是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少信息化方案供应商一味把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实现产品销售为目的,只看重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民营企业的生产特点相适应,达到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障碍。从技术方面看,技术不成熟也是一个障碍。这种不成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IT行业新的技术、标准一直在不断完善;二是软件开发商在发展中后期新技术的开发和跟踪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需要,出现相对落后现象。各软件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开发机构,均存在其跟踪新技术的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的开拓,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逐步落后。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薄弱的技术环节,存在需要提高的技术应用领域。信息化实施肯定有一个功能边界和实现的程度,可有时候销售人员为了能拿到项目,对客户随意承诺,这些承诺都可能有一些是目前技术本身比较难以解决或者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随意的承诺最终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开发商自身的被动。此外,也由于这些关键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最终让民营企业失去信心。信息化实施是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贴身的服务。可以说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所销售的就是服务。可是实际情况却由于开发商的地域、人力、技术等种种原因,个别供应商不能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和系统维护及升级,使民营企业推进信息化持消极态度。对一个新的供应商软件公司来说,开始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订单,不会感觉人力的紧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发展,突然发现现有项目的实施、老项目的维护和新项目的开拓出现了人力不够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服务质量降低、现有项目工期推迟,不可避免出现应付客户的现象,影响了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若干对策

现代民营企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并从不间断地在跟信息打交道。民营企业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和信息密切相关。与原材料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价格、产地、市场的供求状况等;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使用量、生产流程等;与销售及服务有关的信息,如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目标人群,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信息在民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无时不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连接着民营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像是民营企业内流动着的“血液”,民营企业一旦缺少了这种血液,就随时有瘫痪的危机。要把这些“血液”运用好,让它能系统地、有效地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就必须推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改造,让民营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强化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民营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促进信息技术与民营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民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民营企业总体上信息化主体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要创造企业效益,就要重视和强化信息化主体竞争意识,努力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民营企业一旦决定实施信息化,就要按照信息化改造要求稳步推进。一是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而过渡到另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计算机系统是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不打算实行标准化管理,还没有迫切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来管理企业,信息化改造是难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层、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创造,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反复论证逐步明确、细化才能成功,因此信息化改革中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和民营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步进行的,不能期望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房忙碌一年半载就能突然得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在民营企业领导的重视下,把系统开发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来开发,以便于开发和试运行。在诸多子系统中,应注意首先选取那些使用效果明显又易于开发的子系统,其运行效果会增强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改造的信心。同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要整体上的组织与控制。系统化改造工作量一般很大,民营企业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把握和控制改造过程,使之有条不紊,做到合理安排,按计算机特点组织改造,整体控制。信息化开发和运行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和问题,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注意对系统分析员的选拔和培养。要注意规范信息、规范计算机的软硬件平台和规范管理模式。二是要做好信息化改造的准备工作。要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统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落实信息化改造资金。在进行信息化改造时,民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顺利实施。三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民营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四是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这包括:①利用ASP。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民营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民营企业综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民营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②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民营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民营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民营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强化供应商服务质量,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篇(3)

对于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宏观方面说,信息化有利于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说,民营企业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有利于节约生产材料,降低库存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有利于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利用;有利于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共享和利用[1]。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有些行业应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企业已经超过30%,但局域网的应用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电子商务的应用也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而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资料表明,目前真正实现信息化较高级应用的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5%。也就是说,国内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5%左右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障碍表现在:

1.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存在观念误区。中国相当大比例的民营中小企业都是以订单(销售)为生存基础的,有单子才能活命,没单子就倒闭,平均寿命也就三至五年。在生产规模未达到一定层次基础上,信息化手段往往无法显示出其在大量烦琐的生产过程中准确高效的优势。企业的拥有者、管理者认为客户、渠道才是企业生存的源泉,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民营中小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方面仍然比较狭窄,认为信息化就是购置几台计算机硬件,运用一些基本的应用软件,用电脑打字、玩游戏、聊天、看新闻;认为网络联通后就等于实现了信息化。把信息化简单理解为“上网”,或者偶尔浏览一下网页也就完成了信息化的进程。

2.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资金短缺问题。首先,民营企业收款难,资金拖欠问题严重,自有资金周转较慢,有限的资金大多用在扩大生产、建设中。面对生存的压力、资金的短缺,让他们拿出精力和金钱来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企业融资困难,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高。银行内部缺少向民营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提供贷款方面缺少积极性。而企业外部也缺乏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筹集资金的渠道。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大多将信息化放在第二步考虑。

3.民营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常常缺乏高水平的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人才,企业也常常面临人才外流问题的困扰。这主要是因为缺乏高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保持机制。民营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交流、应用,而民营企业由于对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绩效评估不合理,因此本身提供的环境往往留不住这些人才。据统计,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信息化素质较国有企业、外企低。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每百名员工中,信息技术人员还不到一人。

4.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方面存在问题。民营中小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其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成组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但目前国内的一些it方案提供商只是把自己的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产品卖出为目的,他们看重的只是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真正帮助企业改进生产管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的生产特点相符合,起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企业信息化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5.民营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对民营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针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与规范;缺乏鼓励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另一方面,整个针对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支付手段和配送体系滞后;缺乏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中介结构和高质量的咨询机构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使民营企业认为现在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限制了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解决民营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相关对策

1.做好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体规划。民营企业在规划信息系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用,避免追求华而不实。二是要可靠,一旦实现了信息化,那么企业的生产、管理都不可能再倒退到原有的模式上去。如果信息化系统不可靠,时不时的老出问题,那么对企业来说,将是无法承受的。三是易升级扩展,企业要发展,技术也在更新,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是在变化的,因此在规划时,一定要做到既满足眼前的需要,又能兼顾将来的升级发展。最好是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各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发挥一定的效益,又可以相互搭接,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四是要安全,必须确保信息的安全。信息安全是指在信息的生产、传输、处理、存储过程中,不被丢失、破坏、盗用和非法修改等。

2.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企业流程进行调整与重组。民营企业的业务流程隐蔽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企业自身难以了解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模型来分析和重组企业业务流程,从而发现流程中的瓶颈,进而优化之。对于由于流程引起的权利再分配问题,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妥善解决。对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动态变化,系统设计时应尽量考虑采用模式与软件系统相分离的方式来实现。it厂商能够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开发出量体裁衣的内部企业应用软件,让企业决策者能够真正了解到信息化的作用,要拿出货真价实的解决方案让民营企业决策者们看到实际效果,才会引起他们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

3.民营企业信息化要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民营企业由于在人才、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在规划确定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实施。如果条件具备的企业,当然可以一次到位,但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分阶段、一步步地落实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选择一些占用资金少、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的模块实施。比如,可以先实现互联网的接入,在互联网上发布本企业的主页,宣传企业的形象,介绍自己的产品,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可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这对民营企业是很重要的。这在目前来说,都花费不了多少资金,技术上也不复杂,如果自己没有主页的制作和维护人才,也可以暂时委托别人来完成。采用成熟一个条件,就落实一步的方法,不断地创造条件,循序渐进,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规划确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4.加强民营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对民营企业而言,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防止和抵御人才流失越来越成为企业信息化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首先,企业应广开门路,招贤纳士。如加强与高校结盟,为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人才。其次,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对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才,采用智力入股或技术入股以增强持股的技术人才对企业的凝聚力,稳定人才。还要逐步在职工技术晋级、干部考核时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技能放到考评内容中去。再次,加强对广大员工的it技能培训。提倡个人自学为主,同时企业内部也进行一些简单实用、面向广大工人的计算机与网络培训,将广大员工的it技能培训当做重要项目来建设。最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学习型组织,激发起群众性的学习热情,大大刺激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梯队。

5.完善民营企业信息化的良好外部环境。首先,应加强政策导向,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政府应尽快颁布与完善相关的信息化法规和政策,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目标、相关技术标准与信息规范,不断增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使民营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积极投入资金,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民营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目前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网络传输速度慢、费用高,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弊端逐渐显现。政府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最后,应建立完善民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政府应不断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将政策、法律、金融、战略咨询等都纳入信息服务体系的范围之内,为现代民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保障[2]。

篇(4)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指以档案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内各相关部门业务流程打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从而有效提高档案存储及查询利用效率,以此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在企业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过程中,运用的信息技术及解决方案的总和。例如:使用计算机系统完成档案归集、整理以及借阅利用,建立数据库编制数字化索引目录等,通过上述方法打通企业内部档案信息交流途径,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民营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拥有完全的经营自,相比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政府机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民营企业自负盈亏,对自身资产具有完全的处置权。在档案管理方面,民营企业同样拥有完全自。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的档案管理方法。

1.民营企业更注重档案的应用价值及开发价值

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框架下具有完全自,企业所有资产包括企业档案均为企业私有,在档案管理方面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应用价值及开发价值的档案上面,如企业专利、注册商标等。民营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资料,如有需要民营企业甚至于可以出借其使用权乃至出售其所有权。如江西景德镇市“景德镇华御瓷业有限公司”建立的基础就是一份估价为800万元的“珐琅彩瓷器生产工艺”档案。

2.民营企业对于档案管理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对于各部门在岗位设置、人员安排上更多考虑投入产出比。对于直接创造利润的部门尽可能多的配置资源,而对于诸如档案管理之类的不能直接创造效益的部门,往往不受决策者的重视,许多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甚至不设专门档案管理机构,而将企业档案交由其他部门代为保管。以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为例,2009年浙江省调查统计,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开展档案工作的仅占总数的50%,而对于1074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已开展档案工作的占81.2%,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的占72.8%。

三、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档案管理部门运行效率,还要兼顾与企业内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合作,更要顾及到档案利用部门的实际需要,共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主动参与企业运作流程的塑造,通过及时改变档案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来适应企业需要。针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现状及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实际需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达到如下目标:①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与本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同步,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与其他信息化办公系统兼容;②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化标准,实现各门类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统一规范;③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实现诸如纸质档案、音像资料等实物档案的数字化转换,进而将新生成的具有统一格式的数字化档案统一存储于专用服务器内;④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网络化,在企业内部形成共享的知识库,挖掘潜在的集体知识,提高检索利用效率;⑤实现档案资源开发智能化、利用普及化,打破门类限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强化知识的积累;⑥提高管理自动化程度,节约资源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四、民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在信息化背景下理顺档案业务流程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流程已不能适应当前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需求,企业应对原流程进行全面分析,融合信息网络技术,对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造,设置新的流程并配置适当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并制定管理规范。档案工作业务流程主要指移交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接、档案管理部门内部对于档案的处理以及档案管理部门与档案利用部门之间的衔接。为了理顺档案业务流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业务分工;②根据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约定档案交接工作的技术规格,如档案格式、归档标准及归档时间等;③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档案的数字化保存形式及利用机制;④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档案开发利用的范围、形式,并建立安全规范。

2.实现各门类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传统以纸质档案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由于缺乏信息化手段,造成了档案库房内大量档案信息“沉睡”,利用效率较低,同时由于缺乏交流也造成了档案工作重复建设。在档案信息化改造过程中,为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应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体系内,使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其他业务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3.拓展档案服务能力

民营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想要发展壮大不被市场抛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也有相同的要求,想要在民营企业内存在进而发展壮大,就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能够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档案部门来说,想要在民营企业内得到重视,就必须要为企业积累更多的有形或无形的知识储备,并提高知识储备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这就要档案管理部门主动拓展档案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拓展服务内容,数字化信息时代要求信息提供者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就档案服务来说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改变等档案利用部门上门来查阅档案的服务模式,主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整合数据,针对具体用户的具体需要提供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资源,实现精准服务。②拓展服务方式,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一般包括提供档案阅览、档案借出、档案复印及开具档案证明等,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固定资产,且比较耗时而效率较低。民营企业对于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一般不够,上述工作往往不能有效展开。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依托信息化优势,主动拓展服务模式,向相关部门主动宣传新的高效档案利用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操作培训,使各部门充分掌握信息化档案利用方式,从而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率。

篇(5)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17-03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力最直接地依赖于产品的竞争力,而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或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则依赖于技术的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的高低则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则无非是物化了的企业理念的存在形式。可以说,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总之,理念决定着制度的建立,制度决定着技术的发挥,技术决定着产品的好坏,所以拥有正确的理念,企业才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也就是说,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体系才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不断变化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实行的个性机制,是以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企业的面貌和风格,而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再造指的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以系统整合思路为指导,通过对企业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分析,重新组合和设计企业文化流程,以达到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再造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对企业文化体系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包括分析原有的企业文化运作的过程是否合理,审视企业文化是否以流程作为其运作核心。企业文化再造的目的则在于不仅要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要使企业的绩效有显著的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作为中国新兴的经济力量,不可否认其具有超凡的活力和超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但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平均2.9年的寿命,各路专家众说纷纭,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和探源。有观点认为,未能有效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创业短路的主要原因;也有认为,企业家的素质和接班人问题才是民营企业宿命之痛的直接原因。有的专家直指大多数民营企业初创成功的偶然性,其核心产品的匮缺是其难以为继的另一主因;也有专家更深入地指出,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些民营企业短命的根本原因。

(一)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展开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原来的以数量和质量的消费为导向发展到以品牌和文化的消费为导向这一层次。也就是说,消费者已经更加注重商品核心功能以外的富有文化内涵的附加功能。由此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演变成为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例如,海尔集团的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把产品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认为,海尔集团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并且能够长盛不衰,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良好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信得过,而其品牌口号“真诚到永远”更是能引起消费者的认同。这是同行业竞争对手所无法比拟的。

(二)从民营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1.家族式企业管理的局限性。中国的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模式为主,这就从根源上导致其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民营企业,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处理问题时总是“人治”化成分居多,这种做法可能加大决策失误的风险。家族的血缘关系具有强烈的排外倾向,限制了优秀人才的吸纳,这大大限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

2.民营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创业早期,为了在市场中求得一席之地,民营企业像游击队,在市场上捕捉任何可能的一个市场机会,迅速获利后就转移目标。即使到了企业发展的成熟期,也不免在对各种行业的涉入上仍然维持这种心态。

3.企业家和员工素质制约。企业家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但民营企业大多从简单的作坊式经营起步,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亟待提高。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创造者、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但民企很少对员工进行培训,更缺乏对其职业生涯的规划,致使员工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难以提高,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可以看出,在信息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从根源到表面,从意识到行为等各方面都暴露出其不适应性,而最本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再造。

二、信息化条件下民营企业文化发展新趋向

民营企业发展在面临外部环境压力的同时又积极适应内部条件的转变,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文化再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那么,能够适应信息化市场竞争环境的民营企业新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以科技为本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和谐文化

企业经营者包括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对于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都认识到是否发挥人才的作用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性要素。因此,民营企业要真正得到发展,在重视科技的同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理念。

(二)不断进取的学习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和产品一样都在频繁更新换代,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并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

(三)不断开拓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中国的民营企业更应该把创新变成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意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这才是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四)不断完善的融合文化

信息时代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就是融合体。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导致竞争的内涵发生变化,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相辅相成,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企业融合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体。企业文化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成就“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

三、再造策略——在流程再造中催生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

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用户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改进企业流程的一种企业哲学,包括了技术再造、组织结构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和人的再造。这其中文化再造应该成为其他流程再造的精神支撑,而企业整体的业务流程再造可以催生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分析原有流程,寻找再造切入点

企业文化再造的过程是将其原有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转化为过程型的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流程效率。因此,对原有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要对原有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都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形象层面上的文化,找出原有企业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流程再造的切入点。

从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精神文化方面,经常倾向于本位意识,向员工灌输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却忽视了企业服务社会、员工服务集体这种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对企业的发展所能形成的巨大推动力;制度文化方面,我们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一个特点,就是制度的阶层区别比较明显,即很多民营企业都拥有分别针对普通员工、基层、中层及高层管理人员所不同的制度规范,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整体凝聚力的形成;形象文化方面,民营企业在进行市场宣传时,经常潜意识地突出经营者个人或家族的形象,没有完全有效地对产品及企业文化进行广泛的推广,这与信息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消费意识是不相适应的。

当然,民营企业在进行原有流程分析时,应在细化了的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每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的功能和利弊进行分析,还要对持续时间、相互关系、责任感、问题区域、绩效考核等因素进行重点把握。

(二)系统地改造或重新设计流程

在对原有的流程及其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后,企业文化再造便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重新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再造的方式。企业文化再造最为普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改良型的改造,即系统文化改造法,就是对原有的流程进行辨析分解,系统地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优点在于能短时间内提高绩效且风险较小,但创新程度较低;另一种是革命性的再造,即全新设计法,就是将原有的流程抛弃,重新设计全新的流程。虽然存在一些固有的风险,但所设计出来的全新流程所具有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未来的强劲核心的竞争力。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再造的方式,一方面应该考虑原有流程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再造的要求与风险。

用系统化的改造法改进原有的流程,科学的方法应该参照刘光明的《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一书中提到的ESIA程序:Eliminate(清除),对原有流程及构成要素的非价值增加部分予以清除;Simplify(简化),将原有流程的部分环节及要素根据现有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适当简化;Integrate(整合),对某些分解不合理的流程进行整合,使流程整体性、连贯性更强;Automate(自动化),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提高流程运作的效率。按照以上的四个步骤坚决执行,才能根本上改变原先流程中的不合理环节,使系统化的改造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对新流程的具体实施与管理

完成新流程的设计滞后,企业要为之创造付诸实施的条件,即在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员工行为中全面系统体现企业文化再造所确定新体系,并将这一新理念,新流程不断强化,让员工在实践中进一步地认同和融合、使新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完善。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体上,从高层到基层都应具有创新和实践的精神,从而拥有人力资源和组织上的强大保证;还必须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文化的成功再造提供技术保证。

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具体实施和管理中应注意几个环节的把握:一是要成立优秀的领导团队,打破以往完全的家族式管理人员组成的情况,适当引入基层员工,来共同制定企业文化再造的目标和内容,并指导再造的具体实施;二是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企业高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沟通,使企业新的愿景规划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使再造的新企业文化深植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不断根深蒂固;三是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勇于尝试新流程,发展新理念,主动寻找方法去完成再造规划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提高绩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实践工作持续进行。

(四)在实践中评估与调整

对企业文化再造的评估和调整,是根据文化的特点、总体规划要求及客观执行情况,对新流程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衡量、检查和评估,进而调整偏差、降低负效应,使企业文化再造向健康、稳定、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成分相对复杂、在再造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的实际情况来讲,客观地评估和及时的调整对于文化再造尤为重要。

对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评估,首先,应该设立评估目标,建立理想化的参照体系;其次,要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三,要通过沟通协商,达成评估共识;最后还应该正确使用评估结果,使之对再造后的企业文化的分析更加精确。

对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调整,应该把现实和规划相比较,查找差异,确定调查对象,并明确调整的指导者,并建立激励来保证实现。这其中应该充分发挥民主与集中的辨证作用,才能通过调查使文化现实向文化期望靠拢,是全体员工在文化意识与文化行为上向文化期望的方向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营企业应尽快变革家族血缘文化,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由家族治理走向专业化管理,建设以人为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速度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和融合文化,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创新,从不断学习中壮大发展,并适应当今多元化的合作与竞争,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学林.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文化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

[2] 孙孝科.信息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4,(6):1.

[3] 叶守礼.企业管理(第二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3-105.

[4] 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 杨长虹,张亚明.企业流程再造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16-17.

[6] 张耀辉.论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J].新经济周刊,2006,(4):38-40.

[7] 陈丽君,孟雪梅.基于企业战略的业务流程重组[J].现代情报,2006,(7):170-172.

[8] 丁华伟.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J].科技创业月刊,2006,(8):143-144.

[9] 保罗·F·利维.哈佛商业评论——文化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源于1999年,该理论的核心即是指在民营企业管理中应将会计信息转化为管理信息资源,并在管理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优化管理方式,为企业经济运行提供大量的信息,且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下就是对辽宁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对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信息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即是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对会计管理模式进行重整的过程。且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会计模型建设中的优势,最终实现高度的自动化管理。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完善后,企业内部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进而便于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另外,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中,管理人员可利用网络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实时报道,从而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系统清晰的了解到公司经营状况,且可更好的展开业务的开发。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参考,即当企业经营者在做相关决策时,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来准确做出相应管理决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努力朝着构建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前进。

二、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辽宁民营企业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企业规模较小,但是机制灵活性较强;第二,由于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行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即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第三,目前,辽宁民营企业还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从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要想真正落实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突破较大的阻碍。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表明,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因而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转变,辽宁民营企业也开始逐渐提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且将其设定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在目前民营企业经营中,多数民营企业为了降低会计信息化建设资本的投入,其在购买相关软件的过程中,更为注重软件的成本价格,因而通常会忽视财务软件的质量问题。最终导致民营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法较好的凸显出企业个性化需求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灵活性。

在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中显示,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会计职责委托给记账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该方式的实现为民营企业节省了一部分开支,但是其也导致在民营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频繁出现信息泄露的现象。因而,民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特点对其内部管理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推动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三、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特征

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环节,最终有效提高了民营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的效率;第二,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信息化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在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会计信息数据都是通过人为统计而形成。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会计人员逐渐提高了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且将其化为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民营企业会计信息最显著的特征即为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其缺乏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工作态度较为消极的现象,此现象的发生导致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落实不到实处,即最终致使其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

从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从而导致该项工作的开展始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应提高对其的关注。

四、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宏观环境不完善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宏观环境不完善就是其存在的问题之一,首先辽宁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且其基础设施配套也较为匮乏,从而导致辽宁民营企业在此环境下发展的较为缓慢。另一方面,辽宁部分民营企业的网络技术水平较低,从而导致其在发展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无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推进其发展。其次,辽宁地方政府未根据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而导致民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再次,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不完善,导致辽宁民营企业无法获知自身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最终导致企业无法完成进一步的扩展。

2.会计信息化产品缺乏

目前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还缺乏一定的产品辅助。信息化产品市场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产品,但是服务提供商在生产产品过程中为了确保自身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大多数产品的设计都是在满足产品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忽视了产品的使用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从而导致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无法满足企业业务流程的需求。其次由于产品服务提供商未开展相应的后续维护工作,因而当民营企业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中产品的使用出现问题时,其无法及时获取到信息,最终导致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在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应完善自身商品生产环节,为民营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的产品,促使企业在会计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中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并由此稳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3.缺乏会计信息化人才

辽宁民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还缺乏一定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民营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较大。即要求民营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既要全面掌握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人员未全面掌握到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从而导致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会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财务信息丢失的现象发生。且由于会计人员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较弱,最终致使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第二,当前会计人员还存在着对财务软件使用认知不全的现象,此现象导致财务软件出现故障时,会计人员无法对其问题的产生进行及时解决,最终导致财务信息数据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4.会计信息化使民营企业有泄漏财务信息的担忧

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还存在着担忧财务信息泄露的问题,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会计信息整合中。此类技术的应用,促使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实现了共享性、开放性。其为民营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且便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但是,与此同时,企业财务信息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还处于发展初期,因而其技术也较为有限,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的信息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甚至阻碍了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五、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强化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此,要求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且在内容的构建中应明确规定出民营企业会计部门内部的管理,并实现对其内部结构的有效规范,促使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能够落实到个人,最终形成高效率的会计信息化发展。其次,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中,其工作内容只能由会计工作人员本人来完成,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促使其他业务人员通过终端机即可完成会计工作内容中的相关操作。随着会计工作规模的改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应根据其特点对制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促使其他业务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规范自身的操作。再次,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促使企业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由一人办理即可,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就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因而要求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必须对其转变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增强中小民营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意识

为了强化辽宁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民营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意识。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辽宁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新媒体网络等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从而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注。且要求政府部门在宣传的过程中应将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利益进行讲解,最终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第二,为了增强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意识,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现状构建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的构建来规范会计人员操作行为。另外,在规章制度内容构建中应明确表明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重点目标,最终强化企业领导者实现会计信息化意识,并由此将其付诸于实践;第三,要求民营企业应通过对成功经验的分析与总结,构建出符合本民营企业的强制性措施,并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其执行,最终深化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实现会计信息管理。

3.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系统

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系统是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效对策。目前,辽宁民营企业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中更为注重其对企业内部管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化建设效果评价的关注。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系统的构建,可促使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对评价系统中数据的统计,对民营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实施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达到最佳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效果。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系统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此,首先应对辽宁省内企业会计信息化绩效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最终确定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绩效评价目标。其次,应根据企业的业务战略对会计信息化评价系统进行有效调整,并将其贯穿于民营企业整个生命期;再次,应构建科学化的参考评价体系,辅助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评价系统的实施。

4.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化信息技术水平与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因而为了加强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民营企业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培养更多会计信息化人才。为了推广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意识,辽宁省民营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定期安排企业会计人员参加相应的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会计人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最终促使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财务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问题时,可凭借自身的信息化技能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且由此降低问题的产生对企业财务信息安全造成影响。其次,辽宁省高校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对其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优化,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最终促使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

5.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

在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是至关重要的。民营企业具备内部规模较小、资金流动性较弱等特点。因而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民营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其必须在满足民营企业成本效益的原则上,开发适合其发展的软件。对于此,要求民营企业在选择软件开发公司的过程中,应对其公司的售后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产品应用过程中出现任何故障,都可及时向售后服务反映,且实现对问题的及时解决。其次,辽宁民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应逐渐实现与软件开发商的良好合作,以便软件开发公司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其产品特点是否符合民营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需求。

综上可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辽宁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辽宁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会计信息化建设意识,并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对于此,要求企业必须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并培养更多高素质会计信息化人才,为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完成打下良好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彦文.小微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3):31-33.

篇(7)

对于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宏观方面说,信息化有利于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说,民营企业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有利于节约生产材料,降低库存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有利于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利用;有利于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共享和利用[1]。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有些行业应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企业已经超过30%,但局域网的应用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电子商务的应用也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而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资料表明,目前真正实现信息化较高级应用的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5%。也就是说,国内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5%左右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障碍表现在:

1.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存在观念误区。中国相当大比例的民营中小企业都是以订单(销售)为生存基础的,有单子才能活命,没单子就倒闭,平均寿命也就三至五年。在生产规模未达到一定层次基础上,信息化手段往往无法显示出其在大量烦琐的生产过程中准确高效的优势。企业的拥有者、管理者认为客户、渠道才是企业生存的源泉,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民营中小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方面仍然比较狭窄,认为信息化就是购置几台计算机硬件,运用一些基本的应用软件,用电脑打字、玩游戏、聊天、看新闻;认为网络联通后就等于实现了信息化。把信息化简单理解为“上网”,或者偶尔浏览一下网页也就完成了信息化的进程。

篇(8)

如今的信息社会,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一场信息的竞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对一般的经营风险和国际市场陷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掌握信息,并可以有效地化解和规避。但对民营企业而言,对信息的渴求十分迫切,但由于其实力有限,出于资金的考虑,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还非常薄弱,他们获取信息方法落后,信息闭塞。导致企业拥有的信息很不充分、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而且,在境外拓展的民营企业规避风险手段少,抗风险能力弱,往往成为国际市场交易的受害者。因此,民营企业国际化中尤其需要政府信息方面的扶持与帮助。政府部门是企业信息的最大来源,这不仅因为它在搜集信息时具有国家强制力,更因为政府部门具有最为庞大严密的信息采集网络。政府信息公开是信息社会中的必然选择。但从现实情况看,民营企业对政府的信息需求与政府的信息供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应该公开的信息未能公开,大部分信息没有被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使民营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服务,以致使信息资源大量浪费,给社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损失。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对政府信息服务的需求

笔者选择了浙江省嘉兴平湖市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由于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仍然在依靠原始的方法获取信息。如80%左右的民营企业通过亲朋好友、社交活动、报刊、电视、广播、订货会、展销会等获取信息;50%左右的民营企业每年会派人出国考察,在参观考察中发现市场、捕捉商机;也有40%左右的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但60%的企业对国外企业信息网络不了解。由此看来,民营企业市场接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得到国际经营所需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从而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信息的需求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将其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宏观信息、国际市场销售和预测信息、竞争对手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企业表现信息、金融和财务信息等。(如图1)

图1民营企业各类信息的需求比重

1、宏观信息。由于企业创新活动依托于国家的国情国力和国际创新趋势等大环境,因此宏观信息对于指导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90%的企业需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国际惯例与国家(东道国)的法律、法规信息和政策走向、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信息。这对于把握企业所处的市场大环境和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国际市场销售和预测信息。国际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也多种多样,95%的企业急需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销售信息,91%的企业需要国外同类产品的预测信息。说明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谨慎心理,通过这些信息,企业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并为产品生产、推销作决策参考。

3、竞争对手信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在于竞争,目前每个企业都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数量、地域分布、生产规模与能力、资金情况、技术水平与装备、产品性能与价格、市场占有、经营策略与手段、服务情况等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信息。89%的企业都说非常需要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信息,说明许多民营企业都在为规避竞争风险、以便扬长避短而努力。

4、技术信息。60%的企业需要同类产品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与本企业生产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等信息,还包括引进技术的熟练程度、配套能力、预期效益以及开发更新所依赖的技术标准、要求、决窍、设备、人员、成本等方面的信息。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信息也在不断更新,这更扩大了企业对技术信息的需求。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在分析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以及如何在行业中领先提供充分的指导作用。

5、人才信息。75%的企业急需有国际贸易经验、懂国际市场营销、懂外语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才。经济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人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创新人才,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处于世界技术的领先地位,是因为它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

6、企业表现信息。65%的企业需要这方面信息。企业做得好不好,企业的客户满意度、竞争力表现、品牌表现等都是重要的测量角度,而这些信息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的经营层面的各种问题,有效检验企业产品对市场的适应程度,从而更好的维持企业健康的发展。

7、金融和财务信息。80%的企业需要利率、通胀率、外汇汇率变化及货币兑换比率信息,以便捕捉最佳的产销时机。66%的企业需要本行业的资本需求与投入状况、产品销售数量、销售成本、价格信息,以及本行业的投资收益水平,以便企业正确决策、经营和管理。

三、强化政府的信息服务与创新

1、更新政府服务观念,充分公开政府信息

首先要更新政府的观念与意识,正确全面的定位政府信息服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服务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把信息服务作为政府行政的常规内容,而不仅仅是某一部门的工作。其次政府掌握的信息,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都应无条件公开,降低民营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政策、法律制度,整治和处罚那些截留或分割政策信息的不良行为。第三,拓展信息服务内容,强化信息分析、预测功能,增强信息服务的能动性,加快信息向社会和企业服务的转化。

2、加强信息服务时效性,拓宽信息服务渠道

要加强政府信息服务时效性,要建立全天候的信息通道和信息窗口,使民营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能迅速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要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由于在上网人口中经常浏览政府网站的人数比例还不够高,因此,除政府网站之外,可通过在非政府网站如新浪、雅虎进行信息公开服务。还有,也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强其它形式的信息公开服务,如手机短信、电子屏幕、街头触摸屏、专栏性电视节目等,形式立体化信息公开模式。另外,可利用我国的外交资源建立权威信息咨询机构,成立海外市场服务中心,加强外交部门与民营企业的交流,以组团考察或举办投资洽谈会等方式为企业寻找投资信息。

3、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方式,建立民营企业“走出去”信息服务新增长点

政府信息服务应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竞争提供条件。(1)根据民营企业的外向度有选择、有重点地建立一些数据库,如民营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企业技术进步数据库、民营企业商情数据库,并向民营企业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服务。(2)为民营企业建立信息专供、信息查询和信息调研等服务体系。政府信息服务的对象也要从大规模无差异的信息公开向个性化针对转变,一对一的信息交流取代传统普及型信息传播,建立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双向交流支持系统。(3)开展在线信息服务,可在因特网上检索、收集各企业的经营信息、产品样本信息、市场行情信息、产品政策信息;可根据因特网上设置的虚拟展台、电子商店等进行市场调查,跟踪企业发展动向;也可在因特网上设置虚拟空间,技术贸易信息、增加信息交流途径、加强信息服务的互动性。

4、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扶持力度,助推民营企业信息化

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有效风险防范体系与运作系统。针对民营企业实际,制定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服务指导,提供即时的信息指导,帮助国外受困的企业及时化解经营风险。有关部门要及时境外投资指南,避免民营企业到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克服投资的盲目性。积极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上网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帮助企业制订和采用通用性强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民营企业获得商务信息的能力,助推民营企业信息化。由于民营企业信息系统本身的弱质性,其信息需求的实现,需要政府从资金、人才、技术上给予支持,也需要政府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并建立相应的法律监督和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汪世启.强化政府信息服务功能 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

篇(9)

如今信息时代的社会里,信息已经成为除资金、材料、设备和人员以外的一项主要的资源,在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总要,能够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现代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对于信息的使用能否充分发挥出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发展背景下,要想促使企业加快自身的发展就需要对市场变化的能够善于应付,在市场信息的获取利用上得到更好的分配使用。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1.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民营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是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一个阶段,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必须要依赖于信息化的实现,这样才能避免企业管理瓶颈,为企业的管理流程,管理结构,管理效率等各项指标的改善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而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发展情况与实际需要,把ERP、MRPn当作运营的重要业务,采取SCM、CRM等项目这样以保证协调好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作业流等各环节之间的作用,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改善。据2009全国工商联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中,信息化对企业相关指标的作用如表1所示:

2.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

民营企业由于不受国家的资金支持,在运行中实现更大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难度。要想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位置,就需要率先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先发制人,采取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措施,而有效的策略必须要建立在信息化实现的前提上。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信息资源实施有效地处理与利用,这样才能让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时能够把握机遇,在加快企业规模扩大及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为企业运营实现国际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受到企业研发水平的影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尽快完成研发与生产的智能化、敏捷化、柔性化和精益化,可以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经济利益与发展空间。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现状与需求分析

1.民营企业信息化现状

由于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地域分支趋势的不断加强,企业只有制定出高效运作的信息化平台,才能给企业的日常处理、营销分析、公文流转、财务管理等带来方面,为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提供需要的电子化服务。当前很多民已经积极实施了各种ERP、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等方面信息化运营策略。(1)组织架构,很多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追按开设了专门的信息部,并在更高管理层级上设置信息中心总监甚至首席信息官(CIO),这样是为了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2)人才储备,大部分民营企业为了给信息化的实现做好有效的准备都开始进行人才招聘,将多数信息方面的优秀人才运用到企业中,其中很多人且经验丰富,还有“海归”等优秀人才;(3)资金使用,企业每年都会设置相应的资金运用到信息化建设中,常常运用到了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供应链信息互联、销售网点扩展、POS的联网及信息应用保障等方面;(4)建设效果,很多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生产经营决策管理”和“电子商务”,各种系统得到了有效使用,如:EXCHANG-ESERVER邮件管理系统、面向全国的业务分销系统、零售商业运营和计划管理系统以及企业网站等。

2. 民营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1)网络通信需求

由于内部经营数据传送的实时性、数据量逐渐得到发展,使得广域网的使用要求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网络带宽和网络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备份电路的需求变多;考虑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零售门店必须定期将数据传至总部,这会造成因为店数量大、分布广,产品使用多样等等,常常会使得互联互通存在很大的障碍,这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案进行处理。

(2)网络应用需求

管理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进行业务交流合作,应该采取远程电视电话会议等信息技术方式实现;总部与全国各地的分布进行业务交流时也会运用到更多的语音通信,且又不得不利用VOIP降低通信成本;管理部门监管各个门店时应该利用远程的网络化视频监控才能实现;为了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也要成立呼叫中心;促进电子商务市场的扩大,应该建立在企业网站服务功能变强的前提下;企业内部的沟通交流应该实现管理系统和办公系统的广泛使用。

(3)整体服务需求

由于数据集中的广泛开展,核心网络在各类业务系统中不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了维护业务系统的安全进行,就需要对网络的使用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服务器代维代管、网络及IT维护外包的需求不断增多;对网络改造、升级、优化的需要也愈加强烈;对于数据集中、灾备系统的需要正逐渐增强。

(4)移动办公需求

员工通信工具移动化的实现更加要求了更多的移动化的通信方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办公是需要,例如:无线上网、移动邮箱、移动OA、移动监控等。运用这些功能时企业应该结合现有的ERP、CRM等系统,在建立好一个完整综合的信息平台下才能实现办公效率的提高,这样才能确保民营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占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三、民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

(1)初始时期

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其重点在于强调个体、私人企业为主,这种性质的企业存在的不足包括了资金缺乏、人员不足、技术落后、生产不稳定、市场风险大等等,使得很多企业在建立之后的不久因盈利问题而被迫倒闭。在管理上,企业的家族特征使得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配合出现矛盾,直到我国中后期的科技型企业与国企改制型企业不断融合到了人民营企业中才有所改善,使得很少数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

(2)适应时期

当民营企业在市场上逐渐站住脚后,很多企业开始对自身的发展及运行方式进行思考。但由于技术上的缺乏,使得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工业机器维修经验不足,使得产品的质量大受影响,这就造成了企业损失很多客户,在市场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和营销资料时逐渐使用了计算机,在财务管理的MIS系统、办公自动化的OA系统信息化运营方面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 稳定时期

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市场资源和客户关系,保证生产经营的稳定阶段。该时期由于技术路线明确,产品定型,目标客户锁定,使得企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大的改进,从传播阶段转变为控制阶段,有的企业已近建立了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并设置网站、邮箱,方便了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4)成长时期

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其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上升,产品质量提高,各种专利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资金筹措、产能发掘、市场维护、劳资关系、客户关系、银企关系等依旧存在着很多的利益矛盾,企业为缓解这些矛盾大量使用计算机硬件,建立了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帮助。

(5)成熟时期

企业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后,使得其销售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企业不再仅仅重视自身的产品销售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企业的信誉、品牌上,为获得更多社会群体的支持而不断努力着,这是成熟企业的最显著表现。对于发展较好民营企业,在运营制度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很大的协调性,逐渐被企业的经营着、管理者所支持。而企业也渐渐逐步与社会资本融合,把自己的发展模式推向社会市场,这不仅满足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能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四、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

1.信息化人才较少

企业发展靠科技,而科技发展则需要依靠不同的人才。与国企、外企相比,民营企业的职员在文化水平、人文素质、职业技能方面显得相对落后些。职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坚持的是经验主义,很多情况下对于业务的操作、发展策略等难以分清,在信息化方面的一些知识理论基本上是无法理解。这些对于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是很不利的。在思想认识上,很多员工仅仅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实施文档操作、简单数据管理看作为信息化。这明显存在这信息化知识的不足,反应企业信息人才的缺乏。

2.信息技术力量薄弱

企业要想研发出完善、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投入很大的人力与财力资源。但这些对于民营企业却是致命的打击,由于企业得不到国家的资助,其资金完全来源于自身的积累,如果为了实现信息化而购买昂贵的设备,将直接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利,导致资金严重缺乏,若资金得不到很好的周转将直接造成企业倒闭。加上民营企业在信息化认识的不足,造成企业对员工的信息化训练无法正式进行。

3.企业内部制度执行不到位

内部制度执行不到位是影响民企信息化实现的重要原因,如果企业没能按照制定好的信息计划进行运营,就算具备了技术、资金、人才等各项条件依旧难以实现信息化。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误解,认为成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网站就表示信息化的实现。这种错误的观点常常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在信息化过程中给民营企业造成的影响更加深了,尤其是在内部管理、运作模式等方面更为突出。据2009全国工商联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所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满意度评价见表2。这说明了信息化的实需要积极转变民营企业的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只有当这些在民营企业在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才能发挥出最好的作用。

4.企业IT规划不完整

多数民营企业在认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常常将其规定为“实用主义”。企业都希望能够以最少的资金消耗来获得更大的使用效果,从而就爱你过系统建设目标限制在了能够满足当前企业发展需要上。这些就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行,使得信息化收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难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当企业发展几年以后,这种原有的信息体系就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如果重新建立体系则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很不利的。

五、对策

1.第三方咨询的引进

企业、厂商、第三方咨询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期能够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由中立的第三方咨询担任企业的顾问,帮助企业进行咨询及信息的收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信息化执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就弥补了民营企业在信息化理解和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了稳压,使得企业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风险,在三方之间的监督、分工下尽早完成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为三方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中小民营企业也能照着此种模式来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第三方咨询工作涉及到了战略诊断、流程分析、流程优化等过程,能够从多个角度为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提供帮助,保证企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2.信息化建设的加大投入

(1)资金方面。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使得民营企业与同行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加,造成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周转不利等,这些将会给信息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企业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来筹集能够满足发展需要的资金,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证。②队伍方面。企业对内部员工要给予重视,尤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管理人员信息知识及技能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发展能否取得理想的成效。企业管理要比技术更加有意义,企业要想完全转变管理方式,就需要从自身的组织考虑分析,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电脑信息系统,为企业创立一套完整、有效、实用的服务方式。

3.企业共同努力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完成不能仅仅依靠管理阶层的工作,而是需要企业上下职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点,信息化的建立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许多企业的运营方式看,实现信息化的有效进行,应该加大企业内部执行力度。建立由一把手主管、各主要业务部门一把手参加的“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来统筹、负责民企信息化工程的决策和协调工作。

4.根据企业战略,做好IT规划

企业战略分析是IT规划的前提,主要涉及到了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分析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的特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运作模式、业务活动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揭示现状与企业远景之间的差距,确定关键问题、探讨改进方法。

六、实例分析

奥康集团以生产销售各式皮鞋皮具为主。其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制鞋行业前茅。随着奥康营销网络迅速壮大,如何在做好信息量密集的销售环节的管理,将地处各方、与最终消费者最贴近的分销网络集中管理起来,企业决策层的关注点最终集中到了分销环节。

1999年奥康找了一家软件公司,希望他们能根据奥康所提出的要求开发出一套适合的系统。虽然该系统解决了货号的全国统一编码、仓库的分库位管理以及条形码的应用等问题。但是,部分软件不符合实际需要,系统缺乏整体考虑,软件需要经常修改,并且很不稳定。直到2005年,伯骏终于从众多国际知名软件厂商中脱颖而出。随后两个月500多家店铺全部启用POS系统。截止到当年年底,总部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

选择伯骏的原因。奥康的目标是将信息化推行到3000家门店,而目前的软件供应商能满足此需求的微乎其微;伯骏基于三层技术架构,结合C/S和B/S两种模式的运作,有效提高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系统的远程管理功能屏蔽了异地数据交换产生的数据丢包问题;伯骏摈弃花哨的操作界面及繁琐的流程,形成统一的界面风格、简单明了的使用操作性;伯骏的信息系统将细节扩展到奥康的每一个业务操作环节,与供应链上的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及时交换,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节点,都能实时共享信息,实现在线电子商务、在线物流追踪、在线帐务;通过系统建立的四通八达的企业数字神经,保证奥康管理决策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全面掌控信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七、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化运用于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为企业的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而开展需要消耗较大的资源,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承受压力。民营企业需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保证信息化的实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怡文,刘杰: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9

[2]明华:论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及其阶段性构建[J].经济纵横,2008,1

篇(10)

我国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尤其是近几年私营企业对我国GNP增加额的贡献连续达到60%以上,民营企业也已成为吸纳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宏观格局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民营企业要获得竞争力,就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而信息化战略正是民营企业获得高效管理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中小民营企业已开始了自己的信息化变革,不同程度的建立了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IT管理模式,并且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利用信息处理迅速的优势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量。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却发展缓慢,信息化有效程度不高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市场反应速度缓慢等,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大障碍,面临尽快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压力。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自身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经营方式的差距,而努力寻求优化管理模式的途径,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软件ERP/CRM等进行管理,然而面对市场上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知识和经验都较为缺乏的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往往会觉得如同雾里看花,不知所从或者盲目跟从,从而大大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功率低是摆在我们的面前而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整个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

科学的信息化规划是前提

科学的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强调信息化规划,最重要的动因来自于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综合性、系统性、变革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和要求。总体规划应动态的看待信息化建设全局,真正做到既分步实施成功,又能保证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保持信息系统的无缝紧密集成。现在,有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信息化规划,在没有对自己企业信息化进行很好规划的前提下,匆匆上马,甚至盲目听从软件商的建议,直接进入具体功能的实施。这样实施的后果是: 难以保证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最终效果,大大增加了实施的风险性,甚至导致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失败。

规划原则

首先,信息化规划应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从企业的战略出发而不是从系统的需求出发,可以避免脱离目标而进行实施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保证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 其次,信息化规划要注意可扩展性,要能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要能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IT技术、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都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原先做的信息化规划不适应新的情况。所以在做信息化规划时,要认真分析企业的战略与IT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并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在规划时留有适当余地。从业务的变革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变革出发,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从而避免实施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决策。信息化规划不应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死框框,企业要能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调整信息化规划。 再次,信息化规划要细致完全,全面、合理指导企业信息化。 最后,信息化规划要适合企业的规模发展。因为,不同的企业规模在信息化规划时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规划时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划。

借助咨询的力量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规划时,最好能借助专业公司的力量,在专业提供企业信息系统顾问的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企业搞信息化,实施的不仅仅是一个IT工程,更应是一项全面的管理系统改造工程,这里既需要精通信息系统的技术专家,更需要精通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咨询专家,帮助企业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造和调整。因为企业中的IT人才,基本处于执行层,是信息化的具体实施者,很难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企业高层领导虽对企业战略非常了解,但对信息化知识理解得不深、不全;而那些产品供应商,无论信息化水平多么高,规划能力多么好,都摆脱不了其最终目的--推销自己的产品,从而使咨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因此,采用专业的信息化咨询公司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专业的信息化咨询公司及其专业人才,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需要,提出符合企业现状和发展要求的信息化规划。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财力有限,要在短期内实现是不可能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从基础到高端的过程,应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必须要与内外环境相适应,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在选用某种应用软件时,应从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拓展战略的高度出发,以业务为导向来引入信息化系统。第一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做好企业信息化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建立企业的信息网络。一是做好企业自身资源的数字化,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系统。二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人员进行各类不同档次的专业培训。第二阶段:建设企业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在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一是企业内部的资源计划系统ERP,二是向外企业信息、实现双向互动的外部网站。第三阶段:建立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直接增值应用,完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

引入项目管理有效控制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管理信息化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在复杂环境中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信息化实际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的良好管理和控制是信息化建设得以成功的保障。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并不只是简单地把系统装上就可以了,它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因为结构调整和流程优化必然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必定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和工作习惯,信息技术的采用也会使一些人产生畏惧和抵触心理。实施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准备起来也会比较复杂,调整和优化流程也会需要较长的周期,现代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需要一段磨合期。因此,信息系统的实施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然要经历一段相对漫长且变数较多的周期,企业相应地也要树立一定的风险意识,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一定要有效规避风险措施,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建立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强化项目的时间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提高项目实施小组的整体运作效率,尽可能降低项目的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成功。

信息化项目风险

由于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更是一个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项目的风险也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风险。包括项目的技术结构、项目的规模以及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和经验。项目的技术结构设计过于复杂,项目的信息处理结构化程度过低,都会直接影响项目实施方对技术的把握,从而影响项目的质量,以及企业对技术的理解和消化。项目的规模过于庞大,则会造成资源配置和进度控制的困难。此外,项目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直接决定项目开发的水平。 二是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人员的组织有效性,项目时间、资源的计划确定性和可控性,以及项目质量监控的力度和立场。项目各类角色如何有效组织,并协同发挥积极因素是一个项目组织的课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而项目进度的计划和项目预算是否具有确定性直接影响项目的可控程度。最后,项目监控的力度和立场在实际过程中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 三是系统风险。系统在这里指的是由信息化相关要素组成的动态联系的有机体系。主要指的是企业自身的组织规范化、组织的观念转变、组织责任与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一个信息化项目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观念体系做保障,很难想象项目不会面临风险。

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保证信息化项目成功

信息化建设既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立足本单位实际兼顾长远发展的规划,也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每个阶段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按确定的计划和方案推进。在项目规划阶段,重视第三方专业咨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第三方IT监理;在项目评估阶段,重视第三方的验收评估。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全过程地为项目管理保驾护航,减少项目风险。 重视项目前期的进度计划和成本预算,强化过程的进度监控和成本控制;重视项目前期的需求分析和目标量化,强化过程的质量测试和阶段性评估控制。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强化技术能力,同时选择有技术优势和经验的开发商合作,以减少技术风险;重视企业自身的管理规范化,同时积极与开发方以及第三方专家组成高效的项目管理小组,对项目实施有效控制,以减少管理风险;重视企业观念的转变和组织体系的转变,为项目顺利推行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西部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要有较为明确的实施目标以及远景规划,从管理工作及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组织,而不是简单的软件采购行为,以确保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实施,客观地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最终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

1.擦亮眼睛看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N],计算机世界报,2002-06-25

上一篇: 工程物资管理 下一篇: 机械转正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