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安全与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48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1)

(一)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现实回应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交汇点上,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上,全世界范围内的不稳定因素依旧存在,贫富差距、贸易保护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正在不断威胁世界人民的安全。而就国内的形势来看,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全面了解与深刻体会,他们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不断加强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不仅是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及时回应,更是提高小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关注度的体现,为小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举措

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我国教育就是要培养新时代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因此,重视开展历史教育、国情教育、世情教育,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安全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的保障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安全领域内涵深刻、边界清晰、层次分明,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两个层次,其中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属于高级层次,而科技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核安全处于基础层次。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了国家安全治理应该遵循的思维,为学校实施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同时,加强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也是对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落实与践行。

二、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困境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在2018年4月正式以文件形式提出,距今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仍在探索与完善中,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发展面临许多现实困境。

(一)缺乏对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充分重视

在当前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并没有形成层次性、系统性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少学校缺乏对国家安全教育的充分重视,导致国家安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一些小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薄弱,对国家安全概念模糊,加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将国家安全教育付诸实践就举步维艰。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帮助小学生了解中国版图,并结合中国的名胜古迹加深小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与民族认同感。但教材仅停留在了解与欣赏层面,并未重点围绕“国家”概念增强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难以唤起小学生对个人生活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情感认知。

(二)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对比国家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强制性与系统性,国家安全教育作为新时代被重点关注的教育却缺乏健全与完善的课程体系与机制。从学科建设上看,德才兼备的国家安全教育学科带头人较少,课程建设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动力;从内容上看,国家安全教育还未被正式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大纲之中,缺乏全国或地方性的教材、多媒体资料以及相应的资源;从方式上看,国家安全教育的渠道与形式较为单一,仅局限于教师传统讲授以及单纯宣讲;从考核上看,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细致的评价标准,没有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日常考查之中。因此,国家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体现得不明显,不利于达到其教育目标。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围绕我国法律展开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等国情介绍。其中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提到了宪法第二章的规定,公民具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但该内容仅有一页,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好与公民其他义务的辨析,课程结构简单,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考评机制,难以引起小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三)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并非仅限于学校,而需要协调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就目前的教育来看,部分学校将国家安全教育当作学校的事情,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的重要作用,未形成国家安全教育协同机制。当前各学段小学生教育都积极推行综合实践课程,提倡“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模式。但一些学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依旧停留在校内的简单宣讲,小学生难以切身体会国家安全的意义与重要价值,更难以将保卫国家安全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行动。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文明富强的发展历史,旨在培育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丰富且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却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形式也往往局限于学校课堂,未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如红色基地、博物馆等,学生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三、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

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为切实推进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实施对策。

(一)融合国情教学与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国情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国情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将国情教学与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相融合能有效促进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深入研读现有教材,寻找教材与国家安全教育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国情教学中。此外,教师在国情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创设情境,通过反映国家安全形势的相关资料和新闻,拓展学生思维,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融会贯通。

(二)把握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规律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情感基础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品质,核心要义是坚定“四个自信”,实践平台是追梦圆梦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学校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规律,培养小学生的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促进小学生对党、对国家形成理性认知,常怀真挚情感。在推进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使小学生坚定对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度认同,自觉成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拥护者。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2)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目前,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少年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分析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与各方疏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及其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技能缺乏有关。小学生可塑性强,是培养安全习惯、学习防灾知识和掌握逃生技能的关键期。

一、当前小学生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1.当前社会没有足够重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小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变化。据了解,全国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仅2007年公布了《2006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形式分析报告》。这一系列研究报告不跟进或不向社会公开,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重视于口号式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大众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安全形势进行充分的把握和应对。

当前,各地众多安全事故发生时,人为逃避责任,往往隐瞒实情、封锁消息,加之群众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使得肇事人逍遥法外。例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应当把学校周边地区作为重点治安巡逻区域,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周边地区增设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这一规定显然还没有完全落实。如,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发生的惨案,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服务和保障方面存在不足。

2.学校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政府部门、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安全非常重视,各学校的安全硬件设施也是比较到位的。但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总抱有侥幸的心理,对学校布置的安全任务以应付居多,对学生教育力度不够。如,每天晨检不到位,安全演练不重视,安全教育不开展,常规排查不落实,安全漏洞不整改,对于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视而不见等。如,有的小学生自行车带人、有的家长助力车带着两个甚至三个小学生,而教师看到却不管,因此,教师未树立“全员安全员”的意识。

3.学生家长安全知识匮乏

家长与孩子间充满信任,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知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当前,部分家长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教育经验,不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小学生玩火、电等危险项目时只会受到责骂、责打,却不告诉他们不能玩的原因及危害,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也有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吃穿和成绩,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推脱给学校和社会。而且家长自身还带着小孩闯红灯,影响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因此,孩子的安全成长,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回归生命本义的呼唤,更是培养学生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易盲目行事,自身的安全意识往往不强。主要表现为:在校内外活动只顾好玩、不计后果;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明辨善恶能力差;不注意用电、用火、用气和出行安全,存在侥幸心理;意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可能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带来危害。因此,必须通过多途径的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目前,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有的学生染上恶习,以大欺小,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校园外的不法分子、对社会不满者以及心理变态的人层出不穷,骚扰学生、校园暴力的例子接二连三。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巧妙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保护小学生的迫切需要。

3.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落实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

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具有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开展安全教育,从学校的角度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小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必须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小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

三、增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高,学校、家庭、社会等都是对其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能促进其良好安全习惯的顺利养成,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导力量

业务过硬的安全教育团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能够促进小学生安全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建设需要一批专业的、过硬的安全教育团队。这一团队应该由若干名优秀的安全干部、一整套负责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组成。

学校开展全面的小学生安全教育,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1)把学校举行各种活动的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如,实践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2)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的施工场所,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实验室、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等;(3)研究四季的险情变化,挖掘安全教育题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结合实际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四是开展地震、火灾、踩踏、食品、交通等各类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教给学生基本的逃生技能及自救、互救方法;五是发动全体师生兼任校园安全员,一旦发现校园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等及时告知学校领导。

2.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及其家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小学生的终身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虽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有着润物无声的示范作用。家长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安全教育。如,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生活中,正确使用电器;离家前,检查水电、煤气;空闲时,引导孩子正确逃生等。

3.家校合作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全方位落实小学生安全教育,强化家长的安全责任,学校应举办培养小学生安全习惯为专题的家长学校,把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办法及行政法规等告知每一位学生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印发《告家长书》,要求家长加强周日、节假日和寒暑期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通过家访、发送手机短信、电话联系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避免孩子意外事故的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另外,学校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落实留守小学生监管责任,与留守小学生的监护人签订校外监管责任书。

同时,学校积极履行告知义务,把学生在校的有关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如学生生病、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等,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社会媒体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补充

除了学校、家长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外,还需要社会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单、简报等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各种媒体的力量,营造安全宣传氛围。比如,推出动画片等小学生喜欢的节目时,有意识地植入公益广告。社会媒体只有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安全引导,才能激发起他们模仿的天性。只有长期坚持这种教育方式,就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安全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视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加强安全教育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行为以及安危情况直接关系着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为了让小学生茁壮成长,我们要将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3)

接下来是火灾。告诉我们怎样会引发火灾很多都是我们不注意细节引发了火灾,如:台灯、蚊香、电热毯、电取暖器等不规范的使用都会引发火灾,接着讲了遇到火灾时的处理办法。当发生火灾时要学会自救,迅速逃生。

第三,介绍了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如何治疗传染病,特别是如何养成并保持良好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传染病,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4)

港闸区实验小学 三(1)班 倪天予

今天早晨,我认真观看了江苏教育频道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传染病防治知识》,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人的生命太脆弱了:那么多人因为车祸而丧生;那么多人因为火灾而离世;那么多人因为地震而死亡;又有那么多人因为传染病而卧床不起。我们应不应该重视它们呢?

当我们骑自行车电瓶车时,记得在机动车道靠右行驶。12岁以下儿童不得骑自行车上路,16岁以下儿童不得骑电动车上路,没有车铃和车闸的自行车禁止上路。

发生火灾时,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蹲下逃生。如果发现门把手是热的,说明室外有火,应该用床单堵住门缝,不停地给门浇水降温。同时要拨打电话“119”,拿着鲜艳的毛巾站在窗边,不停摇晃,引起救生人员注意尽快救援。实在不行,顺着窗边的水管爬下去。

地震时,手要抱着脑袋,逃到墙角。地震中途会停一会,利用这段时间逃到空旷地带。地震后不要回去拿东西,因为会有毁灭性更大的余震发生。

有流行病毒发生时,一定要戴上口罩才能外出。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中小学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止教育》---观后感

港闸区实验小学 三(1)班 陈嘉怡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治教育》。

地震时,大家都要躲在桌子下面,等地震小了就用书包放在自己的头上一个接着一个走,快速逃离现场。

我从本片中了解了今年爆发的禽流感,导致患者尤其严重。此类禽流感多是由于春季候鸟迁徙,将病毒带给人类,所以用高温煮熟煮透的禽类才能食用。我们还要经常扫地,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当发现有了传染病立刻治疗。

节目中还讲了怎样预防火灾,火灾发生时应怎样正确逃生。看了这节目,我懂得了不能玩火;不能私自放鞭炮,烟火;不能在取暖器上烘衣服等。当火灾发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不能走电梯,应该弯着腰,快速地走下楼梯。假如在高层的人不能跳楼,可以爬落水管下来,也可以扔轻的物体让别人来救你。

节目的最后还讲了关于溺水和交通安全的事情。

通过这个节目,我了解了中小学生安全和传染病的知识,知道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

观后感

港闸区实验小学 三(1)班 樊奕辰

今天下行,我和爸爸一起在电脑前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与传染病防治教育》节目,主要讲的是:1、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在不同的场所应该怎样避险?2、有哪些传染病?怎样预防这些传染病?3、怎样预防火灾发生?当发生火灾应该怎样正确逃生?4、有哪些交通方面的安全知识?

通过观看节目,我知道了: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不要慌张,听从指挥,弯着腰,有秩序地逃离现场,如条件允许应用湿毛巾捂着鼻子。如果你在高楼上,不能坐电梯逃生,可以拿一个比较鲜艳的东西,在窗前朝着外面甩动,发出求救信号。

在道路上,红灯停,红灯行,如果人行走的话,有斑马线就走斑马线,没有斑马线就靠右行走。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5)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6)

接下来是火灾。告诉我们怎样会引发火灾很多都是我们不注意细节引发了火灾,如:台灯、蚊香、电热毯、电取暖器等不规范的使用都会引发火灾,接着讲了遇到火灾时的处理办法。当发生火灾时要学会自救,迅速逃生。

第三,介绍了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如何治疗传染病,特别是如何养成并保持良好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传染病,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08-03

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及其他安全事故,这其中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1]不难看出,学校安全问题仍然很突出,小学安全教育的开展刻不容缓。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1.工具设计: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并辅之以访谈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学生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所在地区等;第二部分是实际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学生对于学校所开展的安全教育的评价等;第三部分是安全知识调查,主要从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方面对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教师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调查、安全教育的开展方式与内容的调查以及教师对于安全教育开展现状的评价和建议。

2.调查过程:分层抽取了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邢台、沧州四市的城市、县城与农村小学共18所,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1份,有效回收率为90.1%;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77份,有效回收率为77%,并对15名小学校长、20名小学教师、20名小学生以及8名家长进行了访谈。

3.样本统计: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涵盖了河北省小学生的各种层次和类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符合教育统计的要求。考虑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填写问卷,故在调查中没有选取。

二、现实问题与原因

1.安全教育资源明显匮乏。(1)学校缺乏安全教育课程。许多小学并没有重视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安全教育的开展仅仅停留在学科渗透层面。调查显示,只有25.5%的学校有固定的安全教育课程,38.9%的学校偶尔开设,而35.6%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然而,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安全知识影响却非常显著。在学生问卷第三部分安全知识调查当中,接受过安全教育课程学习的学生全对率为87%;偶尔接受的全对率42.9%;没有接受的全对率仅为15.1%。(2)学校缺乏安全教育专职教师。调查显示,93.1%的农村、城镇小学和69%的城市小学没有专业的安全教育教师,82.6%的学校都是班主任来讲授安全教育。但是在小学中班主任一般身兼数职,不仅要进行班级管理还要承担其他教学任务,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教育的开展。(3)学校缺少安全保卫人员。调查中发现,88.7%小学都没有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仅有的就是门口登记处的“老爷爷”或是“老奶奶”,这其实是学校安全管理环节的一个严重缺陷。学校安全管理人员不到位,保卫工作的人力资源匮乏,是造成小学校园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安全教育活动备受挤压。(1)安全教育边缘化。调查发现,安全教育在小学当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小学阶段,学生也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所以学校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应试”开展。在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程的时间”时,42.6%的教师选择“偶尔随机开设”,40.7%的教师选择“集中到某一时间段开设”,只有16.7%的教师选择“每学期均有开设”,由此可见,安全教育在大多数学校当中并没有被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安全教育的地位被边缘化。(2)安全教育形式化。小学的安全教育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现实指导意义,学校开展安全教育不是教给学生真正实用的安全知识与技能,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并且许多小学将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安全规章制度的管理,而这些规章制度缺乏操作性,没有与学校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规章制度很难奏效。

3.学校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学校将安全管理误解为“自由限制”。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在校安全,就限定了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范围以及活动类型。在对某小学进行调查时发现,操场上的单双杠旁边挂着“危险器械,请勿攀爬”的警示牌。当在随后对学生的访谈中问到“你们会不会玩操场旁边的单双杠”时,结果所有学生都回答“老师不让我们玩,那个有危险,有同学从上边摔下来过”。这点引起了课题小组的关注,在对其他的学校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即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安全”,限制了学生的许多自由,安全管理实际变成了一种自由限制。

4.学校疏于周围安全管理。每当放学时间,小学校门总是被卖零食、卖玩具等商贩包围。这些食品大多是三无食品,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并且商贩的拥挤易导致交通混乱,对学生的安全造成隐患。在调查时还发现,许多小学周围都有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这些都是明显违反国家相关法规的现象。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一些事物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周围的环境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当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监督管理,取缔非法经营的网吧及小摊,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真正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三、区域之间的安全教育差异显著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区域之间安全教育的差异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农村安全教育较之城市与县城更为薄弱。85%的农村小学都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也没有固定的安全逃生演练。并且农村小学生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与城市、县城小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在安全知识调查当中,城市小学生全对率可达76.%,县城小学生的全对率为68%,而农村小学生的全对率仅为42.5%。(2)农村安全教育与城市和县城的安全隐患各有不同。农村、县城与城市小学生在食物中毒、失火、溺水等安全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村小学生较之县城和城市小学生更易发生食物中毒、溺水等安全问题,而城市小学生和县城小学生则更易发生交通安全问题。

四、改进对策与建议

1.完善安全教育监督、评价体制。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完善的监管与督导。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监管力度,将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督导内容,定期对相应的硬件设施、规章制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进行检查,并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定期汇报公示制度。国家应建立较完善的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应注重通过权威性机构对学校安全教育进行权威性的评估,所有安全教育的评估主要依据安全教育的课程标准,评价学生安全素养的获得和发展。[2]安全教育的评价可以重点从学校安全设施、教师安全教育素质以及学生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掌握情况等教育效果方面进行。既要注重理论的考核,更要重视实际操作,建立起多角度、全方位的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2.加大对安全教育的投入与支持。(1)配齐完善安全设施。在调查的15所小学当中,7所小学的走廊、教室没有完好的消防栓。对于这些最基本的安全设施,每所学校都应具备,并且要定期检查这些设施是否完好无损。(2)聘请专业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因此,安全教育应该配备专业教师,教给学生专业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提高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同时,应该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不断完善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保证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国家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合格的安全教育师资,以满足未来学校安全教育的需要。(3)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安全教育只凭学科渗透或是主题活动等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安全教育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安全教育只有通过开设课程,才能向学生讲授更加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3]小学生还不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对安全知识形成一个初步完整的建构,所以安全教育课程在小学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安全教育的课程开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的课程要有层次,理论要联系实践。除了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学校也应该遵循《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自救、自护和逃生的实践演习活动。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时刻强化安全意识,重视对安全技能的培训,对提高全校师生的自我救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促进地区间公平。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与城市、县城相比,十分薄弱。加强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对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许多农村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相应的配套教材,以及消防安保等安全防护设施。因此,对于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应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斜,缩小地区差异,确保所有小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都能拥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人力方面,应该重视对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师资的配置。教师是整个安全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影响着安全教育的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措施来鼓励优秀教师去农村支教,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学。在财力、物力方面,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种安全教育的配套设施。

4.加强合作,形成安全教育联动机制。安全教育联动机制就是指开展安全教育时要广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团体等各方合作,多方共同参与到安全教育的开展。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校的环境相对简单,学生大部分时间仍旧在家中度过,所以家庭也应该担起安全教育的重任。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各方面知识,内容广、范围大、专业知识多、理论性强。要想实现安全教育目标,教育、宣传、管理等部门应当共同协作,密切配合。[4]安全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事务,同时也应该是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宣传部门等的责任。如,可以按片区划分,一个派出所承担就近的几所学校安全教育责任,例如定期派警务人员向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向学生讲授安全教育课程,积极协助学校进行安全管理等。社会各部门应该全力支持与配合安全教育的工作,从而使其全面、有效展开。

5.进行超安全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超安全教育”是指,安全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三者协调共生、相互促进,营造健康、安全的学生成长氛围,最终使学生身心愉悦、平安成长,从而更好地达到安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安全教育的开展,不是封闭的、独立的,而是与整个教育体系相生相融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减少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当遇到冲突时能够做好自我调节,避免过激行为。加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由此引发不必要的安全问题。而安全教育的实施当中,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所以学校应该对此有所侧重。比如,学校可以配备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处,使学生真正得到关爱,使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心健康地发展。

学校也应该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在校园内布置安全提醒,表现出对学生生命的关怀,给学生安宁的心境和健康的发展空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5]所以当儿童处于注重安全、尊重生命的环境中,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安全习惯。

参考文献:

[1]柯艺灿.浅谈新形势下学生安全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4).

[2]郝篆香,蔡敏.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实施及其启示――以南卡罗来纳州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1,(11).

[3]王秀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研究――以辽宁省S县小学生安全教育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8)

安全意识对于义务教学来讲至关重要,教育安全事故频发,会严重阻碍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推广。因此,体育教学不仅要加重在小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还应深刻反思相关安全教育问题,探讨对安全隐患的规避方法以及应对策略。

1 小学体育教学常见的安全问题

小学生天性好动,所以体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非常受欢迎和关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体育教学内容和结构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以传教式为主的书面课程教学并不适用于体育教学,具有实践的体育活动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学的主体[1]。但是伴随着多样化体育活动而来的是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常见的安全问题有以下几个:

1.1安全意识低下

老师和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经常会因为忽视安全隐患而出现安全事故,如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现场安全检查工作、活动安全措施培训等,由于教师的安全意识低下,以及体育课时安排问题,老师通常无法完成上述安全检查与培训内容。同时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也不会意识到相关的安全问题。

1.2体育设施检修不到位

现如今,因为体育设施问题造成的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越来越多,体育活动设施作为学校教育建设中的重要工程,其检修工作不容忽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利用活动设施来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能力,如果体育器材安全性不高,则学生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事故。

1.3课前准备不足

与其他课程相比,学校对体育课程绩效成绩的评测标准相对较低,所以体育教师并不会像其他授课老师一样过分专注于课前备课内容,这种体育活动预备教案准备不充足现象也是导致体育安全事故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上体育课之前,老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舒展运动,让学生各器官处在动能状态,如果直接上课则学生会很容易因为激烈运动造成器官伤害。

2 规避小学体育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上文对小学体育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可知,小学体育安全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应当高度重视。

2.1重视着装安全,提高安全意识

教师应按照不同体育活动要求规范小学生的着装,如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必须穿运动装,运动鞋。如果学生不符合运动衣着标准,教师可以另行安排其他活动让学生运动。同时,老师应该多向学生宣讲体育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预防安全隐患的意识,锻炼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2.2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体格特征,在与家长做好充分沟通的情况下,适当的安排体育教学活动,针对体质特殊的学生老师应当予以特殊照顾,切勿让学生因为安全问题受到伤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都能影响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学习用品选用、活动规范设置、体育设施检修等几个方面全面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作用[3]。

2.3加强对学生自由活动的监控

自由活动期间,小学生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老师应针对这方面问题,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让学生在控制环境中,落实相应的安全活动,完成安全任务。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因此学生在自由活动期间,老师应创建多个活动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这种活动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以个人为单位产生“循环监管效应”。

2.4做好准备工作

在上体育课之前,教师应按照规范要求带领学生做适当的热身运动,通过规范性、规律性、有效性的热身动作,让学生处于最佳的运动状态。与此同时,教师应尽可能的按照体育活动的规范运动量制定活动规则,并依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转变的特征,制定一系列活动维护方案,在保证学生有充足活动时间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由成长的能力。

3 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每个小学生身体成长特征不同,所以教师应结合参差不齐的身体状况,创建一个科学的体育活动,同时还应按照教育规定适当添加热身运动、安全知识宣讲、小组式活动等教学项目,最大限度提高体育教学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9)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安全教育是各部门的管理者对安全教育工作进行有计划的宣传、指导及调控活动,保证人们在学习、工作以及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安全教育是对人们在学习、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约束。安全教育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教育、安全行为教育、安全管理教育、安全制度教育。本文所阐述的安全教育是指所有身体活动的安全教育,包括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安全教育,尤其是交通安全、地震、洪水(溺水)、火灾、台风等情况下的应急避险和自救、突发事件的自救和逃生。

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重要性。安全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和做好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既是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可行性。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它广阔的教学空间,丰富的教学器材,灵活的教学手段,更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四、安全教育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各教学水平的体现形式

(一)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体育教师,不能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安全教育局限理解为安全管理,最可贵的是授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安全教育模块的原则是实用性以及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结合任意一种安全教育观念、制度或行为,以恰当的体育项目为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二)中小学不同教学水平实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形式和内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并在不同的学习领域水平目标中确定了不一样的“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如水平二,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水平三,说出不同的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办法;水平四,注意安全运动;水平五,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水平六,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现是不同的。作为体育教师,不要把体育的安全教育局限于安全的管理,应通过情景模拟进行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应急生存能力等。

五、结论与建议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篇(10)

一、引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中小学校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不但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及家长的利益,危及社会的稳定。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关注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筑牢校园安全“防火墙”,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我国中小学生的安全现状怎样?安全教育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善和强化?我们近期借WWF社会实践的机会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现在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比较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有所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得到增强。如我们在陕西宁陕县旬阳坝小学调研时观察到,为了安全起见,那里的楼道里贴着“安全第一,靠右行走”的标语,而且扶梯以一条粗白线为“三八线”,白线右边的箭头朝上,左边的箭头朝下,规定孩子们上楼时靠右行走,下楼时靠左行走,那里的孩子们也严格遵守此规定。尽管如此,安全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安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因时因地制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才能使中小学的安全教育问题得以解决,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二、我国中小学生安全现状

首先,学校安全事故种类较多。据教育部2007年2月公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分析报告》,全国各地在2006年上报的各类学生安全事故中,交通、溺水、踩踏、房屋倒塌等事故灾难占59%;斗殴、自杀、火灾等社会安全事故占31%;龙卷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占10%。

其次,由于地理社会经济等原因,目前农村是校园安全事故多发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农村中小学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数和受伤数都明显高于城市。农村学生面临的安全隐患目前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最后,我国关于中小学生安全情况的报告很少。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安全情况的报告仅2006年予以公布。中小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如这一系列研究报告不跟进或不向社会公开,就不利于大众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安全形势进行把握和应对。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支持这一统计研究工作,严格统计评估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并将其向社会公布,为对策建议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进一步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维护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与中小学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缺少监督管理部门。据了解,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少量涉及校园安全工作的规定也分散在相关的综合性法律和规章中。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仅作为部门规章存在,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2006年9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没有执法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安全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实际协调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在法规效力不高的情况下,又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如教育部规定,中小学领导安全培训至少16学时,很多学校没有落实。

2.安全教育地位边缘化。

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相关部门没有给予安全教育足够的重视,导致其地位的边缘化。具体表现为:(1)重文化课轻安全教育。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是以升学率为标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将全部精力用于提高升学率。(2)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操作性。我国规定3月26日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要求各级学校必须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一些中小学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但安全教育仍然缺乏系统性。尽管一些中小学制定了大量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没能真正落到实处。

3.学校和社会对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教育部发出了相应的安全工作通知,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些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直接导致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又成为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安全工作不力的重要原因。对校舍、房屋等教育硬件的投资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危房又会产生。调查了解到,校园保卫的日常工资也是一份不小的投入,当前,学校没有“门卫”的编制,对于偏远地带的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实行起来更加困难。

4.安全教育的主体单一化。

学校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外部而言,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就内部而言,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单一,教育者只是学校教师。从外部看,不少学校的安全教育主要靠自己孤军奋战,难以得到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从内部看,不少学校把安全教育的职责仅仅落在政教处等学生管理部门,主要指定班主任来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四、解决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策略及建议

1.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和常规督导机构。

制定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及各种安全应急预案,并把所有的制度落到实处,让具体管理人员熟悉各自岗位的制度要求。同时加强学校门卫保安工作,建立健全门卫制度。选拔年轻化、知识化,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的保安人员,杜绝危及人身安全的人员及物品进入校园,防止伤害学生的意外事故发生。

此外,还要落实安全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第一,在学校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并结合校外的教育资源,组织相应的校外实习、参观和演练。第二,在中小学实行教师安全教育培训机制,使教师之间进行安全教育理论和经验的交流,以增强教师安全意识。最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要增强监管力度,对安全教育工作实施的内容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定期检查。要求学校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工作计划,加强学生自救训练的督导工作。

2.端正办学思想,开展多样化的安全教育。

学校教育在中小学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把安全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如饮食卫生安全与自救、火灾处置与自救、煤气泄露处置与救治、野外生存与自救、交通安全与伤病自救、地震应对与自救等。

此外,安全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关键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安全、有效的方式及途径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发生的机率,掌握逃避危险的技巧。因此,要改进和完善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让每个学生掌握逃生技巧。

3.高度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增加资金投入。

首先,保证学校基础设施安全,使各种设备、设施能正常使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修建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学生学习和活动环境;学校,尤其是有寄宿的学校要定期排查校舍,发现险情要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停止使用危房;专人专项负责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学校领导要在校园里积极营造学生安全教育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栏、信息简报等,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法规宣传、安全动态展示、事故图片巡展等活动,定时播出提示中小学生安全出行的宣传画面。

最后,重点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安全工作,尤其要加强食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努力做好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保障工作,禁止学生坐拼装车、报废车等有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

4.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强化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密切合作。(1)开设校级班级的安全教育讨论会。让学校领导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讨论,营造一种热烈学习安全教育知识的氛围。(2)组织家长参加安全教育讨论会。让家长支持并配合学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3)社会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学校、车站、道路等醒目的位置悬挂学生安全知识宣传挂图和横幅标语。公安部门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到各村、各校举行安全讲座,发放安全教育宣传图片资料等。(4)群众对于学生安全隐患要及时向相关责任部门反映,将损失降到最小。(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和落实校长及教师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利用远程教育和集中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学校领导人员和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五、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平安和谐校园,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习场所,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矜学,王有荣.学生安全教育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学习月刊,2009,(8).

上一篇: 档案管理体制 下一篇: 煤炭问题调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