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体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47

档案管理体制

档案管理体制篇(1)

[关键词]

档案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析;难点解析

1档案管理概述

档案管理,简单的可以将它定义为记录历史人物,记录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价值的有效工具,记录人的活动及其活动的内容。档案的组织者是个人,因为记录者各有不同,因此档案记录的内容也是千变万化的。档案管理体制是我国全部档案制度的载体,其分为分期式档案管理和集中式档案管理两种对立的管理体制,它们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分级集中对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档案事业进行管理。

2档案管理体制中的重难点问题

2.1领导体制问题

我国国内的档案管理部门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包括行政管理部门、档案馆、档案室等多个部门。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党和政府召开会议并颁布相关的文件,也较为明确地规定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体制。但是我国有些偏远地方的档案管理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导致它们的领导体制较为混乱、复杂。

2.2机构设施问题

在档案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机构设置是较为重要的步骤,然而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机构设置的缺点也日渐显现出来。主要的问题是其职能过于固守僵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行政事务牵连,因为行政隶属造成事务隶属。此外,我们发现档案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的程序较为烦琐,这也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3档案管理体制改革重难点的分析

3.1实现党政合一

国家的职能与党政的职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这个缘故,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国家和党对档案管理提出的工作目标各不相同,虽然政府和党分别直接作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但是这并不能够表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另外,档案管理工作在社会上普遍认为是较为神秘的工作,因此造成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很难为社会的相关企业或者部门利用,导致档案管理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档案管理也不能发挥它自身的职能。

3.2实现政事分离

企业为了追求更好的效率,实现更高的目标,谋求更远的发展,每个体系就会出现多个方面体系功能,以推进该体系的高效发展。目前我国政事不分离的管理模式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档案管理改革的工作中,努力实现政事的分离,避免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停滞、资源浪费等不良的现象。

3.3防止集权过度干涉

总体来说,在档案管理经营的工作中,统筹规划,分工明确就能够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尽管这一明确的管理方式提升了工作的进程以及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管理形式单调乏味、封建保守,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束缚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

4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需要对档案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蓬勃稳定的发展。以下是对档案按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

4.1政府的职能应该适当的转变,最终实现政事之间的完美分离

政府要把档案馆以及负责进行档案管理监督的有关部门分开设立,使它们各自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使两者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明确的分离。这样相关的行政部门在管理的时候就能做到有条有理,对档案管理工作就能进行系统的规划以及调配,对档案管理起到应尽的职能。

4.2档案管理工作要及时适应行政运行方式的转变,不断改进,以确保行政管理体系能够履行管理职能

如果要保证档案管理工作高效的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思想应该发生相应的调整以及转变,树立符合时展要求的管理理念以及高尚的管理精神,建立正确的服务观念,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以更好的提升。

4.3档案管理最好使统一化管理工作得以落实

实践出真理,因此很多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果对档案进行统一化管理,会推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发展。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坚持统一管理的工作思想,主旨是增强档案资料的统一性。

4.4领导体制得到改革

在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中,需要实行“垂直领导”,“分类管理”的原则对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进行改革。前者是指档案管理部门不受当地政府机构的控制,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后者是指档案管理部门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管理,它重视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以及性质,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优势实现对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保障档案管理能够实现统一化管理模式。

4.5对档案管理机构实施改革

档案管理机构应该实现一体化的文档文件管理模式,为了顺应这种改革的需求,地方档案管理就需要做好定位,将文档文件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机构的具体职能发生相应的转化,地方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规则条令以及行政法规,使其在档案管理事业单位得以真正的落实。其次,档案管理工作应该进行执法检查监督的活动,对企业的违法案件进行相应的处罚。最后,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合并一些其他的企业机构或者部门,积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利用科技强大的力量推进档案管理的工作进程。

5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及策略

5.1加强档案资源的整合与统一管理,使“大档案”得以构建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为实现档案统一化,对档案信息集中化管理。实践证明,加强档案资源的整合与统一管理能够有效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档案工作长期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问题,这种管理模式的有效建立促进了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档案管理的改革必须坚持档案管理统一化的思想,以确保我国档案工作的完整与安全。“大档案”的有效建立,能够使档案管理事业形成真正的综合性档案馆,打破了档案开发、利用、接受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制约,通过合理规整,实现档案管理机构设置方面的精准性与统一性的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档案资源的科学配置进行逐步的优化,实现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愿望。

5.2推动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发展

档案所有权的多样化发展是由经济市场作为动力源泉,档案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发展也随之产生了。我们了解到,国家档案实行的是集中化管理,在保证国家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也满足了档案所有权的权力需求。对非国有企业以及投资企业的档案而言,他们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以实际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依据,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这样的企业实施开放政策,允许该企业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其档案进行自主化管理模式,借鉴同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形式,采取集中化管理、分散管理以及集中、分散管理想结合的管理模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5.3实现文档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文档文件实现一体化管理可以解决管理体制以及业务等诸多问题。档案管理工作以文书管理工作作为根本,文书管理又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延伸和发展,如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推动文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降低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并且保证了入馆档案的质量。

6结论

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配合时代的发展步伐,并结合公共的行政改革需求,以持续发展作为改革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改革的核心动力,最终实现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完善。

作者:伍国芹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与难点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4(21):58-59.

档案管理体制篇(2)

1.2安全性要求医院档案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往往只有一份孤本,而且年代越久远的档案,其价值往往越大。但由于社会的和自然的原因,档案材料不免遭到损毁。因此,尽可能地延长档案的寿命,保护其安全,避免医院档案中的机密泄露,就成为档案管的基本任务之一。

1.3科学性要求现代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是对医院档案的简单出纳和保管,而要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遵循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把档案管理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进行科学管理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1.4规范性要求规范性要求,也就是医院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要求。档案管理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各个档案管理系统之间,档案管理系统和其它文献管理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正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实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共享。要达到规范性要求,除了要制订各项医院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并贯彻实施外,还可通过法规手段来实现。

1.5经济性要求在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尽可能用最少的投资达到最大的效益,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手段,都要考虑它是否经济实用,能否用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大多数档案机构经济条件有限,经济因素往往在档案管理系统运行中起决定作用。

1.6现代化要求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将各种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制技术、视听技术等应用于档案管理中,可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2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医院档案管理活动与其它文献管理活动一样,包含了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是一种信息控制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医院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所以,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对外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封闭期,然而医院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并由此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2医院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就医院档案的流转程序而言医院,档案管理过程可分为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两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所起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价值,服务对象不同,医院档案管理方式也有不少差异。在档案室阶段,档案具有凭证价值,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为本单位日常工作经常查考,具有过渡性;在档案馆阶段,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作用降低,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进入永久保存时期。这个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某个单位服务,而是要有意识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地提供档案为整个医院的各项工作服务。

2.3医院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医院档案是在其形成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档案历来为形成者所有与控制,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关系。目前普遍采用的在档案整理中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的作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3.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人们对档案管理的意识,档案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医院的档案管理与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是紧密相连的。随着医院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档案工作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档案工作人员是医院档案工作的管理者,对医院的档案工作实施全面的管理,在档案管理中起着领导、决策、指导、监督作用。因此,建立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富有创新能力的档案管理队伍,并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档案的价值及档案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自觉参与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当务之急。

3.2完善医院档案管理的体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多数医院原来的档案管理没有独立的机构,造成档案管理没有自,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医院应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医院档案管理的职能机构,确立档案室在医院中的地位,实现档案管理从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的转变,从而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档案信息的综合开发。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医院各级部门要严格把关,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医院应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科室管理责任书之中,与科室主任工作实绩考核奖惩挂钩,明确科室主任对科室档案工作的管理责任,抓好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3实行档案标准化管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根本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先进设备的配置,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标准化。医院档案的标准化是指现代化档案管理要符合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各个项目都要求标准化,符合各标准的规定。档案要做到标准化是指现代化医院档案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从初步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都要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档案完整,避免漏失档案的内容。

4结论

档案从几千年来的纸质载体到21世纪的电子载体,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意识到管理模式,从工作手段到工作方法,从工作规范到质量标准等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研究知识经济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探索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下的医院档案管理对策,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强化医院的档案管理,丰富医院档案管理的理论内容,促进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宋东亮,顾宏革.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的发展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1.3

[2]潘习龙,徐莉,赵茜倩等.医院改革——医改的关键环节[J].国医院管理,2008,28(5)

[3]张新芳.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4]郭祥丽,严晓春.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三、建设大档案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海南大学实行大档案管理后,全校的档案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档案工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服务的功能得到充分保证,同时也为今后学校档案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大档案管理模式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下也遇到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1.机构设置不科学,弱化了档案部门依法管理行为。《档案法》第七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职责是:“监督、指导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第八条第一款规定:高校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和方针政策,综合规划学校档案工作。”目前,全国各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一是设立独立档案馆,一般列为学校直属业务单位或与图书馆、学报等单位一并定为教辅单位;二是设立非独立档案馆(室),挂靠校办或其他相关部门。两种设置的档案机构,都被排除在行政管理系列之外。建立了大档案的高校档案管理机构,也没有改变这种现状。准确地讲,档案馆没有行政管理权。有关档案工作文件要通过校办转发,档案工作会议也需要学校出面组织。由此可见,在现行高校档案管理体制下,档案馆本应依法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被不科学的“定位”完全弱化了。

2.职责与权力相分离所带来的困惑。实行大档案管理后,档案馆的业务职责与任务加大数倍,但相应的管理职权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管理权限仍仅限于对本单位的内部管理。只有职责,没有职权的档案馆,在对学校各立卷部门归档管理及其他文献档案收缴工作中处于一种尴尬境遇。

3.没有相关配套政策而引发出“山寨”收费现象。《办法》首次赋予高校档案服务社会的新功能,同时也明确“用于个人或者商业目的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收取费用”;《办法》还规定“高等学校对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但是,《办法》已经颁布实施近一年,各地方政府还没有出台针对高校档案管理的相关收费政策和档案人员的补助政策。而建立大档案后,随着高校档案的有效整合,极大扩充和丰富了的信息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利用者。于是,收费问题在没有一个统一规定和标准的情况下,各高校根据各自的政策采取了不同的收费标准。类似现象同样反映在对档案人员的工作补助上。

4.档案重要性被忽视的现象仍较普遍。主要反映在二级学院的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二级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大多是单位教学、科研骨干,主要精力放在业务上。档案法制观念淡漠,视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对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很少关心过问,档案工作被边缘化。

对策1:机构职能设置不科学和职责与权力相分离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要赋予档案管理机构依法治档的职能,管理权的问题也就落到了实处。建议高校参照地方政府档案局(馆)两块牌子一套A-5的做法,在校机关设置档案处(馆)。这样,档案管理机构就能够承担起对全校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责了。

对策2:行业收费是一个敏感且严肃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建议由省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通过调研提出一个收费与补助标准,报送物价部门审批,从根本上解决档案利用收费和档案工作人员补助不统一,不规范问题。

档案管理体制篇(3)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041-02

1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初步形成时期

在1949~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发展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党中央提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这期间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档案资料需要收集、整理及提供利用,因此就提出了建立企业技术档案管理体制问题。自1954~1965年国务院或国家档案局了一系列有关建立与加强企业技术档案资料管理体制的文件,根据这些文件和企业技术档案资料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初步形成过程。

(1)企业技术档案资料工作的内部管理体制问题:1954年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外技术资料图纸的申请和管理暂行办法》,1955年又作了补充规定。其中指出“中央各委、部、局所属各公司、厂、矿的技术档案资料管理机构,应由各该部门行政首长直接领导”。

(2)明确了企业技术档案资料工作的外部管理体制:1960年2月29日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和1964年3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档案工作的报告》,都对企业内部技术档案管理的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形式,以及企业外部对技术档案管理的领导和指导关系,作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这一时期,企业档案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一般在行政管理上由行政负责人,如办公室主任直接领导。而业务上归技术副厂长或总工程师主管,但也有一些企业由某一科(室),如技术科或设计科领导。企业档案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机构类型三种管理形式。两种机构类型为单独管理技术档案的独立的技术档案室和统一管理党、政、工、团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的联合档案室。三种管理形式为:①集中型,即由技术档案室或联合档案室集中保管本企业的技术档案或全部档案;②集中与分级结合型,即由技术档案室或联合档案室集中保管本企业全局性的机密性的重要技术档案,并负责制定本企业技术文件、档案的管理制度及监督其贯彻执行,而一般性技术档案则由有关的业务技术科(室)按统一要求分别保管;③分散型,即企业的技术档案或全部档案由各部门或个人自行管理。

2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恢复时期

1980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家经委、建委、科委和国家档案局实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专门设“科技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一章,其中除规定企业应接受“条块”的领导和指导、监督、检查外,还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形式,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关系作了比《通则》更明确更全面的规定。在专业主管机关对本系统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形式及其领导和隶属关系等方面也作了具体规定。

3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和探索时期

198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重点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机和活力。1986年国务院又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1987年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和科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为使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需要,制发了《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一文件的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档案统一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的确立。

档案管理体制篇(4)

二是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7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5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的大量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

三是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之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了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四是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强调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五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档案管理体制篇(5)

1.“会计委派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在这种形式下,委派对象大多是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直接管理,即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会计人员独立,并实行在单位之间定期轮岗制度。

2.“财务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不配备会计人员,只设报账员,将招考来的会计的行政关系等转到核算中心,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其服务单位的人事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将会计核算权从单位行政管理权分离出来,取消各单位银行账户,统一进行会计核算、报送财务报告,保管会计档案等财务活动,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委托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不变,委托单位有权向会计核算中心查询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结余等情况。核算中心是在双方签订的委托书所授权的范围内对单位资金享有财务核算权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权,无支配和使用权。

,会计委派制下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大致是:

一、委派会计受财政部门委派,直接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所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委派会计整理立卷,会计档案实体仍在原单位保存,即保持了原单位全宗的完整性。但这种模式到了基层,特别是乡村一级,会计档案管理方式却发生了变化。各村的财务全部由乡镇的委派会计统一核算、报账,各村形成的会计档案也集中在乡镇统一管理,不再向各村返回会计档案。

二、会计集中核算地区或部门,在会计核算中心形成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进行整理、归档、保管、提供利用。这其中,有的核算中心将委派单位的会计档案暂保管一年后向委托单位返回;有的则不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及时向委托单位返回,而是自行保管。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是新成立的机构,大多是租用或腾出几间房当做办公的地方,办公用房十分紧张,报销、办公挤在一起,没有专门的会计档案库房和专门的档案员,加之各单位的报账人员频繁往来,环境嘈杂,十分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其形成的会计档案也基本没有规范整理,混乱堆放在柜子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不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这不符合《档案法》特别是《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是委托单位委托被委托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形成的,尽管会计档案的实体由于保管单位的变更而变更,但他的所有权仍是委托单位,属于委托单位全宗的一个门类,应当保持一个单位全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七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五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大量的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

3.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制订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管理。

4.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管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5.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档案管理体制篇(6)

1.“会计委派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在这种形式下,委派对象大多是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直接管理,即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会计人员独立,并实行在单位之间定期轮岗制度。

2.“财务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不配备会计人员,只设报账员,将招考来的会计的行政关系等转到核算中心,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其服务单位的人事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将会计核算权从单位行政管理权分离出来,取消各单位银行账户,统一进行会计核算、报送财务报告,保管会计档案等财务活动,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委托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不变,委托单位有权向会计核算中心查询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结余等情况。核算中心是在双方签订的委托书所授权的范围内对单位资金享有财务核算权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权,无支配和使用权。

目前,会计委派制下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大致是:

一、委派会计受财政部门委派,直接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所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委派会计整理立卷,会计档案实体仍在原单位保存,即保持了原单位全宗的完整性。但这种模式到了基层,特别是乡村一级,会计档案管理方式却发生了变化。各村的财务全部由乡镇的委派会计统一核算、报账,各村形成的会计档案也集中在乡镇统一管理,不再向各村返回会计档案。

二、会计集中核算地区或部门,在会计核算中心形成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进行整理、归档、保管、提供利用。这其中,有的核算中心将委派单位的会计档案暂保管一年后向委托单位返回;有的则不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及时向委托单位返回,而是自行保管。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是新成立的机构,大多是租用或腾出几间房当做办公的地方,办公用房十分紧张,报销、办公挤在一起,没有专门的会计档案库房和专门的档案员,加之各单位的报账人员频繁往来,环境嘈杂,十分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其形成的会计档案也基本没有规范整理,混乱堆放在柜子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档案管理体制篇(7)

1997年9月,全国人大档案执法检查组在上海曾向市政府领导明确指出:“档案行政部门与城市建设等其他专业部门在档案工作上需要理顺关系。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一种行政行为只能有一个行政机构和执法主体,《档案法》并没有委托任何部门和机构行使执法权,任何部门不能替代。档案工作不应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对档案部门和其他专业部门的关系,政府应出面协调,依法定位。”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体制不顺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不乏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恐难一蹴而就地予以整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在肯定安徽省改革国家档案管理利用模式的批示中指出:“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举措。”

档案管理体制篇(8)

在长期的发展中从事各种活动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如何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科学正确的管理的档案,并且积极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长远发展服务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广大档案工作者多年的理论探讨,单从档案工作的自身要求看,档案产生的主体、服务对象、工作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档案管理理念、技术手段、队伍素质必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建立起统一的、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1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背景

“制度”是规范人们办事程序和行为方式的规则,“体系”是制度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集合”,是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各项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管理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档案是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不但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业务活动、机构调整等行为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改革发展、经营决策等重大行为的决策依据以及维护合法权益的历史凭证,是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利用好档案,对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反思,如:制度的确立仅以档案工作的自身业务需要为导向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与这些制度相关的利益主体的需要,总是习惯于“为加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提高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质量,制订本规范”、“为加强本的档案保管和管理工作,特制订本规定”等等,来说明档案工作制度的建设目的或目标,缺乏与时俱进、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有的档案工作制度的制定没有充分征求和吸纳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显然,以这种理念确立的制度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和社会需求,缺乏制度应有的约束力、广泛的影响力和科学的执行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制度的贯彻落实,大大降低和弱化了制度的实施效力。

2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能“一概而论”, 也不可能有现成模式可以供“翻版”克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看到,在 “向管理要效益” 的大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存在与否,已不再取决于上级部门的行政指令和要求,而是取决于档案工作是否能在制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建立与制度融合为有机整体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的发展规划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是档案工作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

第一,从开发“管理层”入手。档案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是维护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凭证和依据,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目前,就本集团公司来看仍有不少下属的公司还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档案管理建设工作提到管理的议事日程,这与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究其根源就是这些公司的管理层重视不够,因此,首先必须提高负责人的档案管理意识,才能提高的档案管理意识,在全公司树立档案是资产、具有实用效益的观念。

第二,从管理“规范化”切入。提高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水平,“10号令”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要据此建立完善适宜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规范中特别要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是档案是规范管理的关键环节,档案资源收集不上来就谈不上管理。对于档案的收集工作,要在制度体系上给予保障,切实将档案收集工作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第三,从增强“适用性”着眼。并不是说所有类型的都要构建模式相同的体系,而是应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机制。笔者认为,一些小型只要有档案管理制度、有专门的库房和装具、配备有档案专业知识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能有效开展档案工作就可以。大型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关键是要保证档案收集及时完整、保管得当、利用有效,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标准在于是否能满足时展,是否符合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从提高“利用率”发力。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是档案管理是否引起管理层、员工重视的“生命线”。目前,仍有一些对档案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系统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分散保管在各个具体经办的职能部门,如财务档案保存在财务部、人事档案保存在人力资源部,而这些部门之间又互相封闭,导致的档案管理不能做到完整、准确、系统的收集,档案资源容易流失,不仅不利于档案的永久保存,还会给档案的管理留下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就是档案利用率不高,认为档案可有可无,“书到用时方恨少”,档案管理亦如此,只要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勾画”积累档案资源、丰富档案内容的“蓝图”,档案资源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档案管理体制篇(9)

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转型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档案管理体制改革,须从国家关于各项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厘清我国现阶段档案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明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构筑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档案管理体制,其直接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借鉴与苏联,同时照顾到我国特殊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以“集中统一”为指导建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国家档案局统一领导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对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进行统一领导、管理和宏观指导,同时负责部级的档案管理工作;地方档案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档案管理事务,接受本地方行政区域党和政府的领导并接受上级档案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可以说,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使得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同时负责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项职能,容易导致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认同模糊,也易于形成档案管理局和档案管理管法律责任不清,档案管理机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影响了档案管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非国有单位档案及私人档案的管理是否仍旧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仍存在争议,需要从体制上予以确定和解决;文件管理及档案管理被人为割裂,给档案管理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档案质量的参差不齐、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等,这些都是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是有效应对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档案管理体制,因此,今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档案管理资源,建立综合性的档案馆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对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彻底否定和推倒重建,而是在现有档案体制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改进使之更加顺应和符合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继续坚持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其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当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统一整合当前地方档案馆档案资源,建立省(市)一级的统一的综合性的档案馆,打破以往档案管理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真正实现地方档案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用,提升规模效益,提高地方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变革“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实行“局馆分离”

实行档案管理“局馆分离”是按照当前我国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同时也是基于当前我国档案管理现存问题而做出的,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和档案馆要进行分离,明确各自职能,各归其位。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馆要在机构、人事、管理等方面实行彻底分离,分离后,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将集中负责档案管理的统一领导、规划协调、监督指导等,而档案馆将承担其作为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将承担相关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事宜,实行“局馆分离”后档案馆将逐步摆脱原有的行政化运作模式,真正发挥其专职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文化单位职能,真正走向民众,走向社会。

(三)实现档案管理体制的多元发展,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活力

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依照计划经济时代特点而形成,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档案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各种非国有单位及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的出现使得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积极回应,因此对于这些非国有单位的档案管理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鼓励这些企业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情况下,赋予企业一定的档案管理自,地方档案行政部门及档案馆则负责对企业的档案管理进行直接或间接监督、指导,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理管理、使用档案。

三、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大力加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对进一步规范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释放档案管理工作活力,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健康发展都各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05:46~49.

档案管理体制篇(10)

档案管理是国家档案工作的一种组织制度,他包括对档案行政管理单位的制定,业务管理机构的设立和各级档案管理机构的从属关系、组织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集合体。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制定不同的指导监督方式,不同的管理制度,推行档案管理业务的多元化。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作为一种专业的管理体制,人们在研究他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从公共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只是一味的关注档案专业行政管理。通过这个切入点,我们结合管理科学、公用管理学等基本原理,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1]

一、档案管理进行改革的原因

(1)就其内部原因来说,首先,每个档案管理能否良好的使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自身的功能是否优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所要管理的事物范围也在逐步的扩大,所以说要想使政府的档案管理体制更好的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将档案管理的行政机构和机制进行改革。当然了,改革的档案管理体系必须要与当地的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应。

此外,档案管理体系建立后,完整的档案管理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档案管理监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所属的单位和员工的监督、对同级单位档案管理的监督、对下级单位档案管理的监督等。这样,完整的档案监督管理体制可以实现不同的监督形式,它与监督的对象共同的发展,使自己发展的更加完善。

(2)就其外部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科技的原因,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它也要求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是高素质,工作是高效率的,在档案管理的领域进行相应的创新。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原因,每个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档案管理体制也是上层建筑的要素,只有当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才能更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

(3)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为了能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通过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对有关档案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工作和职责进行合理明确的划分,因此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就要从制约和规范化各级不同档案的行政机构以及他们的职责和义务开始。

在科学的行政档案管理机制下,可以实现各级档案管理机构的合理配置,并且让他们之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灵活的运转,让他们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转。那些不够科学的档案管理体制只能给国家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带来阻碍,最后导致因为职责不明确、系统过于庞大而导致运转失灵,缺乏工作效率。[2]

科学的管理体制能够让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顺利的实现各自的职能,不同级别和专业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都拥有着自己的法定职能,这些职能的科学实现都需要有对应的制度作为最基本的保证。一个科学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是实现档案行政职能最基本的保证之一,他能够让所有的档案管理机构之间协调配合,并且高效完成任务,让他们各司其职,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我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1.推行档案及文件一体化的行政管理运行模式

我们实行文档管理一体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最有效的方式、最低廉的价格来对档案进行管理,并且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工作的需要。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始对文件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家,因此美国在对档案的管理工作上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美国在文件管理方面的管理以及整套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让档案工作人员对文件的生命周期进行控制,保证档案的完整性,让档案从非现行文件成为档案的过程中紧密衔接,保证了档案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相关机关也可以不必设置专用的文件管理机构,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因为几十年以来,一直都在实行相对比较集中的文档管理体制,所以美国的档案和文件的管理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我国档案管理现在还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档案也没有专门的机关进行管理,在我国推行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还有着很大的障碍。美国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为我国推行文档一体化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加强档案行政管理的集权性

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中实行的是一种分专业分级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管理权力的分散,各级档案的管理部门都隶属于各级党委政府。专业系统档案的管理部门制接受专业主管部门的指示,各级档案馆也只服从于各级的党委和政府。各级档案管理机关没有相互联系,各行其是。在法国档案管理权力恰恰相反,他们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国家档案局的局长兼职档案馆的馆长,其他隶属各级的档案管理都处于局长的掌控之下,国家档案馆、省级档案馆、市级档案馆都存在于国家的档案管理体系下,这对我们应当如何增强档案行政管理的集权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在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3]

三、总结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式可以看出,档案管理体制并未完全的将传统的体制摒除,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而实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其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明白任何一种体制都要在合适的时代和地方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效能。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构建有实际意义的档案馆、充分的实现它的价值、实现资源的统一、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干部档案集中管理 下一篇: 小学生安全与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