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7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1)

一、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职业规划的作用和重要性逐,并且开始关注教师职业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师职业规划,教师才能明白自己在教育道路上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让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应对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面对各种新的挑战,教育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如果教师仍然以自己一成不变的想法和思路去思考问题,以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教师的教育生涯中必定是充满了重重阻碍的。因此,教师的职业规划是非常有意义有必要的。对于身处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们来说,由于受到区域条件、经济条件等等的限制,对于职业规划的了解和重视更加缺乏,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需求更应该受到重视。

那么,什么是教师职业规划呢?所谓“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生涯中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崇高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再加上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手段,进而实现其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师职业规划的认识,缺少教师职业规划的动力

很多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缺乏对于教师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他们总觉得这个话题离自己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不了解这项活动的意义所在。少数教师虽然有所了解,但是也并非出自本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而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学校的要求或者职称评定的条件。因此,很多教师并没有足够动力和积极性去开展教师职业规划的活动。

2.缺乏教师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农村普通高级中学由于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教师接触到职业规划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能够获得专业的指导的机会也不多。上级主管部门缺乏针对农村高中教师的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对于教师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也不足。因此,教师缺乏针对职业规划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规划方法和职业规划实践和反思能力的指导。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缺少有效的支持。

3.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难以匹配

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职业规划受到社会和学校的种种局限,例如薪资偏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学习晋升机会贫乏等,教师对于自身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都觉得模糊不清,因此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职业规划相对落后。而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这迫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手段,以此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地处农村的普通高中因其自身发展条件有限,也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教师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但是目前,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中大部分仍然是为了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倾向于先满足自己对现实的物质利益的追求,狭隘地追求个人前途,这明显与学校的发展要求无法协调一致。

(二)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的对策

1.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规划方案和管理政策

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从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耍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规划指导方案,研究出可行的管理机制,从而为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规划提供政策指导,把握农村教师的职业规划的发展方向,引导其往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道路上发展。

2.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规划管理体制

教师的日常活动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进行,而工作环境对于教师职业规划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农村普通高中,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要想通过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还应为教师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调动教师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农村高中开展的“青蓝工程”、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教学基本功大赛、资深教师评优活动以及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活动,都对于本校教师的职业规划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此外,学校的管理机制对于教师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职业规划的活动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从而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强的职业规划指导。对于他们在这项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学校也要制定出一定的奖励政策。农村普通高中通过对教师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才能引导教师向正确、完善、持续的方向发展,促进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形成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采取积极主动的职业规划行为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师的主体意识不可缺少。只有通过教师的主体意识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形成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名农村高中教师,面对物质资源的不足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必须能够坚守教师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底线,从自己的思想意识根源上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校为教师制定的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将自己的职业规划系统化。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早已不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更要在“经师”的基础上成为“人师”要想实现这种转变,职业规划就必不可少。作为新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新教师岗前培训,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工作环境和岗位职责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从教的优势及不足,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参加学校的职业规划培训活动,教师可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教师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再次,由于社会环境、学校要求和自身情况的不断地变化,教师职业规划也必须随之变化。因此,作为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也要有职业规划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观念,教师的职业规划不可能一次或者两次就完成,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2)

一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独立学院在该门课程的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指导思想不科学

当前,很多高校领导由于还没有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不正确的错误观念。首先是认识的庸俗化。很多人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对教育对象传授一些相关的就业技巧,最终使得个体成为能够“成功择业”的人,也就达到了“安置学生”和完成上级下达的就业指标的目的。其次是方法的短期化。在“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下,很多高校等到大四学生临近毕业前,才通过专题讲座、求职报告、职业介绍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在无法知道自己究竟适合选择什么样职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只能随大流或者频繁跳槽。最后是目标的功利化。很多高校在追逐高就业率的过程中,往往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职业意识培养”,把学生仅仅作为“职业搜寻的工具”来对待和培养,从而导致高校各种“考证热”、“考研热”和“留学热”现象此起彼伏。

2教育内容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联系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心理、思想和行为,又涉及理想、信念和目标,甚至还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测评、职业咨询、素质拓展等专业化的要求。然而,从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却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和发展。很多教师唯教材是尊,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只是照本宣科把讲授完既定的教材内容作为基本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和第七学期,而不是把该课程看成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从而严重地违背了过程发展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和课业负担,而不会对他们的职业观和价值取向产生任何积极的引导。

3教育方法不恰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遵循着“我究竟是谁―――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的逻辑,从而有效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最合理的生涯规划设计,最终选择最符合自身特质的职业。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内在规律要求,在方法的选择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授课模式,缺乏针对学生自身需求的体验性教学。比如,有的教师完全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仅仅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效果自然难以尽如人意。另外,很多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成大班制教学,甚至把不同年级的学生拼凑到一起听课,导致教师无法全面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客观实际、专业特征和阶段需求,空洞抽象、泛泛而谈的知识传授只能导致学生的无聊与反感。

4教育环境不优越

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简单地被视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从而导致高校在政策、资金、设备和人员等方面投入不足,形成严重的“瓶颈”制约。一是缺乏政策支持。虽然有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正式文件和明确要求,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加上目前对它存在一些误读,从而导致人们只关注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二是缺少资金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由选修课逐步转变成全校性的必修课,必然要求增加资金投入,用于保障教学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这不可避免要同高校当前的“中心工作”产生矛盾。三是缺少设备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一张讲台、一支粉笔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是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测评软件等方面专业的设施。四是缺乏人才支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必须要求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而我国高校当前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是由辅导员和政治教师来兼任。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重要启示

长期以来,行为主义理论始终强调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获取知识的被动灌输对象。然而,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学派却认为,知识是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建立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2]为此,该理论不仅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强调更要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来成功地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关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思想,必将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产生许多重要的启示。

1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

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就成为了当前高等院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行为主义理论的普遍影响,一般都是主张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客观事实,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创新能力薄弱。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做到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客观需求为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其次,必须实现由单一性指导向综合性指导的根本性转变。很多高校仅仅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狭义理解为“职业教育”,而没有认识到它还包括与大学生相伴一生的“生涯教育”。鉴于此,高校必须从个人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通过职业测评和规划系统,运用包括心理测量在内的各种手段,测评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分析学生的职业思想状况,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

最后,必须实现由功利性指导向发展性指导的基本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仅仅关注获得某个职位的基本条件,而不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抱负的实现,高校必须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学历、资质和证书,而是鼓励学生努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教育模式的转换是课程建设的内在需要

自从美国学者Bruce R. Joyce和Marsha Weil在其所著的《Models of Teaching》(《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一词以来,理论界对不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但是,只有建构主义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3]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第一,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要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既要钻研教材,也要全面了解学生,要形成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现实需求等方面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情况对讲课内容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第二,教师从单一灌输转变为积极引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引导和帮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对话式”、“讨论式”、“协作式”等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来。

第三,媒介从孤立隔绝转变为双向互动。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经验的获取离不开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创设,他人的观点意见可以丰富自己的意义建构。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合作和协作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某一任务或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会学生要学会自我表达、学会聆听、学会理解、学会接纳、学会反思、学会揣摩和学会洞察,最终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

3教育方法的改变是课程建设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内容体系设置,也没有统一标准的个体发展目标,这就使得很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导致教育效果的不尽人意。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方法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该门课程建设的成败。建构主义强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的观念对于我们改进具体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方法要具有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严重地违背了个体的差异性规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调控者,教育对象阶段性需求不同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差别。为此,要求根据年级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大一学生开展自我评定,组织和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大二学生开展职业设计规划,指导和鼓励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对大三学生开展职业尝试,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对大四学生开展技能培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

其次,教育方法要具有有效性。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化的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为了达到通过创设情境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可以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这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和团体辅导。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来提供文字、声音和图像,形成一种仿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着手解决真实性的问题。团体辅导则是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成员间心与心之间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最后,教育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建构主义承认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建构自身的可扩充知识网络,客观上就需要教师不断采用各种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为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个别指导以及情景表演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压你服”的教学方式,坚决避免采用给予式、命令式、替代式的教学方法。

4教学环境的创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不仅靠教师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是处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作用下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要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理论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过程的情境建构、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

第一,加大投入力度,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基本的物质保障,没有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持续投入,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大量与就业相关的宣传活动,建立起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相应的书籍资料和测评软件,完善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配备相应的学生活动场所,从而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加快培训工作,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者基本上都是从政治课教师、辅导员、招生工作人员转岗而“半路出家”的,不具备深厚的心理学、咨询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能够熟练运用咨询技术、咨询技巧的能力。为此,高校对师资应分批派遣外出参加相关专业体系的培训学习,鼓励他们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相关资格证书,才能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实现“意义建构”,就离不开创设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首先,完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测评;其次,搭建活动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规划大赛、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和创业活动,在校园内不断掀起关注就业、参与创业的高潮;最后,拓展实践平台,加大与毕业校友和社会企业的联系,通过设立“校友论坛”、“企业家讲坛”等活动,邀请诸多成功校友和一些知名企业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经验报告会,进一步拓展实习实践、实习和就业的渠道。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3)

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依托,积极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对于拓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联系

通过前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发现这两者在内容、目标等方面有较多契合点。

(一)两者内容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主要为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公民群体,其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作为研究主要内容,将“大学生自身获得以职业发展为主线的全面成长教育”,因此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条件,更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群体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不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两者目标契合。在目标上,两者关注的都是人的理想、人的精神追求、人的价值取向、人的道德规范;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目标也是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作为大学生可以践行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学校一直高度重视。但是,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题的环境下,学生们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接收新鲜事物能力和渠道多样,以传统的课程讲授为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甚至个别同学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再加之部分高校领导、负责老师、授课老师等对该工作的重视不足,意识淡薄等现象,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效果始终不明显。

(二)内容安排不合理。目前高校在大三、大四阶段主要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来进行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课程内容主要是以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导致其时效性、针对性不强。理论性的教育内容和大三大四即将进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内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系列知识,无法引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重视,使得大学生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时间上、内容上都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无法发挥其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三)师资专业化水平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和学工系统的老师,大部分集中在一线辅导员身上。虽然辅导员作为最了解学生的教师群体,但是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专业性、个人实践经验共享性、规律把握性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要个性化的服务,而非全部是全局性的教育,所以目前的师资队伍很难给予学生具体有力的、针对性的指导。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研究

通过研究,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设计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通过设计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标体系,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指标与大学生本科教育分年级教育的阶段特征及相关要求相结合,设计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通过以上模式的设计,希望能够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从意识上大学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能更重视,从时间和内容安排上都能更合理、更完善,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者队伍专业化水平也能逐步提高,能够真正指导实现科学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耀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0).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4)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基础上,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随着课改逐渐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涵义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教师职业是门特殊职业,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具有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教师职业也是一门专业,需要掌握系统的学科和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接受长期专业训练。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进行自我规划、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

2.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构及原则

(1)中小学教师应根据个人特点、社会要求和学校愿景,做出有计划、有系统、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般而言,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处于适应期,思索如何把在师范院校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5~10年教龄的教师处于成长期,渴望能力得到提升;11~20年教龄的教师其教学能力、风格和心态都趋向成熟,处于稳定期,对教师专业的发展程度很满意;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处于衰退期,职业发展停滞不前,若不能突破瓶颈,这种状态将持续到退休。

(2)遵循原则。①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职业规划是为更好地发展专业化而量身打造,但同时必须符合社会和学校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在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时应处理好个体特点与社会要求的关系。②发展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规划应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则希望渺茫,失去信心,过低则太易达到,起不到作用。同时,规划是对未来目标的计划,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职业效能和人生境界。简言之,尽力而为且量力而行。

二、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对中小学教师的必要性

1.中小学教师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自我实现和增强幸福感的有利工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需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调动工作积极性,减少盲目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专业发展,也关乎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运用教育智慧,获得学生好评,感受到作为教师受到的尊重与欢乐。它既是对职业成就的肯定,也有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陶行知说过,教师最大的幸福是培养出令自己崇拜的人。

(2)帮助处于职业“高原期”的教师走出困境。上世纪70年代末,“高原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它指职业生涯到了某个点,上升的职业空间最小的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经济收入一般,社会地位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社会对教师期望加大,长此以往,教师对未来感到迷惘、疲惫;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不能成为领导,从而使其觉得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职业情感逐渐淡漠,职业生涯“高原期”随之产生。

2.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及教师本身对规划不够重视

(1)社会未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未把它列入议事日程,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2)学校认为职业规划是教师自己的事,不关心也不介入,很少组织专题培训来提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教师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没有系统规划,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对策

1.教师应有职业规划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应表现出自觉能动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主人翁。成功的职业规划要求教师基于自身的特点,符合社会和学校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

2.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提倡每位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1)帮助教师树立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教师对工作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提供职业规划的培训或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其他教师教育机构都要把职业规划列入培养或培训的内容,满足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和技巧等的需求。

(3)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载体,如教学观摩、培训、反思性教学、校本教研、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活动。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确立职业规划的标准,将教师职业规划的态度、实践和绩效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

中小学教师是新课改的主力军,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教师本身对教师职业发展应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应积极提倡并给予支持,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本涛.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及对策再探讨[R].“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历史、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11).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5)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到目前为止,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建筑类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①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②要更加重视与业界的密切合作;③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④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从国家的战略重点足以看出,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训在我国教育中重要地位。

1.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1.1 职业道德定义

任何独立的职业,都必须有职业道德的约束。意大利诗人但丁:“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曾断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所要求的恪尽职守、艰苦创业的精神,它对西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种规范和动力的作用”, 即恪守职业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兵家有将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中医有医德 “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西方医德有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教师则有“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

199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中指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对我国公民的精神文明和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2 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首先,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由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的。陈秉昭先生在为《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城市规划是政府行为”,“城市规划应当超出单纯工程学科的范畴,吸收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充实和完善城市规划学科”。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其决策本身既是一种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又是一种公众委托的公共权利。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规划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认为公共领域的规划与市场理性观念无关, 而主要对应于社会理性的概念,市场运行所依赖的“市场理性”与城市规划原则所依据的“社会理性”并不完全分离。城市规划并不反对追逐效率,但城市规划本身又不以此为目标,而是把解决市场追逐效率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己任。由此,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已经充分论证,只有以社会公正、正义、公平,也就是弗里德曼所说的“社会理性”的核心为出发点和准则,才能更好地解决市场追求效率所带来的问题。

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要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城乡统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统筹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这决定了城乡规划必然具有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求规划师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职业道德的核心。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任主席,曾任美国规划协会主席山卡赛(Sam Casella)曾指出,职业道德是贯穿于城市规划职业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全部过程中的。制定《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是对于规划师的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向外界宣示规划师的价值观,是出于一种对规划师职业保护的考虑。美国加州伯克莱市规划局长巴雷特(Carol Barrett)在《实际工作中规划师的日常职业道德》(2001年版)一书开头的一段话:“虽然并不期望规划师成为全社会的最佳榜样,但是当一个职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上升时,公众对于该职业的期望也会上升。公众对规划师的信任,其实是把更多的责任加到规划师的身上,他们期望规划师成为具有无懈可击的职业行为的楷模。

规划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和逻辑上的复杂性决定了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仅有主观上的意识形成是不够的,它是规划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是规划师责任感、洞察力、思考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或者接近所谓“好”的行为的标准。

2.我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服务政府和社会,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行业,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十分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这一问题更为迫切。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更明显地转向公共政策,对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国来说,城乡规划越来越要求强化宏观调控作用,而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方向更具借鉴意义。

本人从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方面、日常专业课教学、实践环节以及教师们的言传身教等方面对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时采取的方法进行探讨。

2.1 理论教学环节的培养教育

2.1.1 公共课设置

全国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中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对普遍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对大学生现阶段培养提出了要求和目标;对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进行初步的培养。

天津大学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法制安全教育”等4.5学分相关必修课程。但这些内容并不是针对城市规划师这个特殊职业开设的,而是一个适用于各行各业的通用课程。地今后的规划师培养中还需在普遍问题中增加行业特殊规定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教育。

2.1.2 形势与政策分析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按照学校规定,结合专业特色和要求,在各年级开展形势任务课。课程以讲座形式,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老师,为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前景、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内容。

2.1.3 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同济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务处形势政策课等现有资源为基础,开设“设计类专业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具有坚韧、乐观、负责任、诚信的社会适应能力”

2.1.4 专业课日常教学要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课中,老师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并以自身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教给学生理性、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规划设计避免主观和随意,每一个设计和判断背后都要有足够的事实和分析作基础。另外在建筑学专业开设了建筑师职业教育课程,其中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而城市规划专业在这里存在一项空白。

相比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课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则在专业核心系列必修课程中设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这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2.2 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教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目前安排的实习有:建筑认知实习、居住区实习、总体规划实习等等。其中,以真实的城市规划项目作为实习内容的总体规划实习最具特色,是目前国内各建筑类高校中唯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学生实践培养的学校。实习过程中,要求在带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整体规划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从前期的现场勘察、部门资料收集,到后期的文本、图鉴、附件的最终成果制作等各环节的实践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对工作性质与使命的认识和职业道德的启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3 学院理论研讨工作

学院教师定期进行的教学理论研讨工作中,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讨论,对比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教育,总结经验。

学院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对城市规划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遵守社会公德和城市规划职业道德”。

3.国外有关经验借鉴与启示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功,促使其形成了相应的比较完善的大学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世界各国又都非常重视城市规划职业道德的研究与建设,形成各有特点又反映城市规划人员共性的城市规划人员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城市规划人员道德规范建设的综合比较、研究分析,从中借鉴国外城市规划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为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3.1 国外经验

3.1.1 英国城市规划教育

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通过制定详尽的城市规划教育评估指导大纲来规范大学城市规划教育。1991年皇家学会通过的教育评估大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①知识要素;②技能要素;③价值观念要素;④专门化领域;⑤规划院系的质量。

3.1.2 美国城市规划教育内容

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为美国规划院校提出的学生培养标准中,提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其中关于规划师职业价值观的要求有五个要点,包括:(1)规划师的工作必须体现社会公正、公平,为市民提供经济福利,在使用资源时要讲求效率。(2)理解在民主社会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重视、保证公众参与。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保证集体的利益和公众的权利。(3)尊重多元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识形态的共存。(4)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蕴藏在建筑环境中的重要的社会文化遗产。(5)遵守专业实践和专业行为中的职业道德,包括规划师和业主的关系,规划师和公众的关系,注意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市民参与的地位。

该标准还提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职业道德的规划师,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的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此承担责任。他们应该促进重要的价值观的提升和实现。”通过规划教育,“学生应该能发现这些价值观,并对其重要性以及影响进行辩论,讨论它们和具体规划工作的关系” 。

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在审核规划师的注册时,要求规划师以签字形式承诺忠诚于AICP提出的“职业道德规则(Code Of Conduct)”;在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内还建立有“职业道德委员会”,负责处理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事件并提供咨询建议。

3.2 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从国外大学对城市规划道德规范教育的研究和要求可以看出,首先要制定一个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事件并提供咨询建议,并且使这种体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使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人员认识到:城市规划职业需要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而这种声誉和地位的取得,不是靠手中的权力与经济实力,最根本的是要靠城市规划职业毫无私利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是城市规划这个职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规划职业的基本价值观,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对整个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对于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

4.我国高等教育中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要加强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在现有的规划教育体系中,应该增加切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规划师职业的特点、规划师的社会责任、规划师的价值观、规划师职业道德等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各专业课程中制定明确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城市规划从来就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作为规划编制者也好,作为规划管理者也好,规划师经常会被卷入到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矛盾中去。通过相关学习内容的案例,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利益冲突、怎样在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找到制衡点、作为规划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是什么,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从容面对这种利益的冲突,恪守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4.1 树立职业榜样与法律法规教育结合(爱岗敬业-办事公道)

规划师需要在社会各方之间调停和平衡,具有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综合化的任务,这就对学校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除了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需要以前辈带后辈的学徒式教育方式,对规划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培养。

学生观摩在前辈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体会规划师在工作中保持职业道德,保持公平公正的尺度把握问题,前辈规划师的工作态度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本科生阶段的专业导师制和实习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这种培养方式。

在专门的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中,学生应除了更多和更早地接触行业内的优秀工作者的思想和事迹外,对于行业内频频出现的“规划局长落马”一类的负面事件,也应作为前车之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将来工作中潜在的困难和考验。

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中国的规划相关法律机制正在发展和不断完善。法律对于规划行业非常重要,起到了对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的辅助和规范的作用。学校的教育也应该重视法律法规的普及,以及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规划师成为一个普遍具有法律意识和立法参与意识的群体,中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才能更加健全,从而分担背负在职业道德上的过多压力。有助于规划师自我约束、培养职业道德的同时,也为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却遇到困难的规划师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事依据,从而为规划师们打造可靠的支持体系。

4.2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服务群众)

近来,在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无论规划学者还是学生言必称“以人为本”,但并不能深刻切实的贯彻到规划方案中。盛行的科学主义和强调科学的“无价值观干涉”(value free)主张科学与价值观分离,排斥人文的、情感的、道德伦理的知识和思考。于是,许多规划师缺乏人文精神,逃避价值判断,听从业主、甲方的无理要求,间接侵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对规划师的培养教育,还必须大力加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二者结合才能培养出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人生而平等,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人本意识对个体而言,是一种高级精神需求,人们只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但是,不同需求之间可能会有冲突,取舍的过程没有惟一的答案,个体、社会对人本情怀的认可、重视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它的执行。

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源于对社会结构、利益分配、以及对国家的主体(人民)、政府、体制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多元文化和广泛观点的尊重;源于对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等科学观念的信仰;源于对个体之于集体,公民之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的哲学思辨。实行强调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育对于规划师培养是当务之急,然而现状上却非常落后。大学教育大多以理工知识体系为主,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缺乏对于哲学、社会学、多元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对培养一个人格独立健全的人是非常不利的,也就更无法培养一群有着高尚职业道德的城市规划师了。

4.3 深入社会(奉献社会)

西方的城市规划大多以空间的合理配置为课题,着力营造更加适宜人居的城市微环境,而中国的城市规划承担的历史使命远远大于西方。规划之于中国,已经成为政府引导和调控发展的核心手段,决定了非常广义层次上的合理配置,关系到最广泛群体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特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背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

城市规划师需要给城市建设指引方向,而城市、地区的建设与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之间又有着双向的、密切的联系。这种双重的关联性使得每一名城市规划师肩负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任何疏忽的、不透彻的、不合理地规划工作都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师应该具有深入体察社会情况、熟悉规划对象、掌握时代趋势的职业素质,并把这种工作态度作为职业道德规范来保守。

在规划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建立深入社会的观念,拒绝死守刻板的理论分析的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客观、务实的工作习惯;同时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有掌握时代动向的能力和意识。总之,应该培养规划师走出办公室,走进社会,走出国门,这样才能让他们心系社会,形成自己处于时代中的使命感,从而从动机上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4.4 结合传统文化(奉献社会)

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古典文学和哲学的教育基本空缺,建筑、城市规划专业的老师们大多也以海外留学归国为主,习惯了以国外理论和价值观为主体进行思考和教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因此影响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

诚然,古典的东西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但是也不应该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时候忽视了本土的文化中有利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关于入世、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道德修养和坚守自我原则的内容和教导。

《礼记・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指引了一个知识分子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传统文化中很多教义对规划师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培养、肩负特殊社会使命的群体有是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符合中国社会中普遍公认的价值观,有利于规划师在将来的工作中建立符合社会特点的职业道德观。

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城市文化学、城市哲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应加强城市法规、城市管理、政治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政策、法律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是城乡建设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的一项尝试,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领未来的规划师们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培养公共利益意识,促进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计》

[2]雷翔.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秉昭作序

[3]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1996,An Urbanizing Word: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1996,城市化的世界:全球人类住区报告1996[M].沈建国,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参考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1-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6]参考陈燕文.一个美国规划师的职业道德观――与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前主席山卡赛先生一席谈[J].城市规划,2004(01),3:66-72

[7]转引自张庭伟.转型期间中国规划师的三重身份及职业道德问题[J].规划师,2004(28),3:66-72

[8]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A].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C].2004.

[9]章兴泉.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启迪[J].国外城市规划,1995(2):48-50

[10]AICP-ACSP.Accreditation Handbook 2000[Z].转引自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 (2).

[11]AICP-ACSP.Accreditation Handbook 2000[Z].转引自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 (2).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6)

中国分类号:G455

随着国家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师范就业市场原有的市场定位平衡被不断打破,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竞争不断加剧,师范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做好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理性地评价自己,获得相对准确的定位,全面地发展自己,为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要性

1.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为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理念。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客观上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个不相协调的音符。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师范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更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变传统被动适应市场为主动开发未来市场,积极开展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及职业目标的实现,满足他们的自身切身利益,这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影响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个性化的人格培养模式的缺失,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大学时代是个体成长的特殊阶段,在这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大学生最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的现象时常出现,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诚信意识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很多大学生很难长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充满活力地学习与生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师范类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发掘他们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注自我生命的质量与发展,更好地体现出生命的意义,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因此,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3. 培养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客观需要

师范类大学生当初在选择教师这份职业理想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树立的职业理想还比较模糊,甚至是脆弱的,需要不断坚定这份信念。师范类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对教师这份职业理想进行再次审视,对自己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与职业理想。师范类大学生在校期间是教师职业的准备期,为未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蕴含有认知性信念、学习活动信念、教师角色信念等,这些是师范类大学生今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每一位师范类大学生在接受师范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培养自身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坚定教师教育信念,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职业理想。

4.加强师范院校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师范类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师范院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就是学校帮助师范类大学生在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积极开展师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等,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避免职业选择的单一性、盲目性,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愿望,选择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充分显示与发展自己才能的教学岗位,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帮助师范类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和解决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对于转变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观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实现师范类毕业生充分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全面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状况,本研究对两所院校的师范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当前,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对“你认为大学生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否重要?”的回答中,14.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35.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重要,49.7%的学生选择一般和不重要。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关注与了解,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师范院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应用上看还缺乏自主规划意识,主观能动性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2. 职业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实践能力

在对“你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的回答中,22.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愿意,36.4%的学生选择了愿意,41.3%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和不清楚。师范类大学生职业准备不充分,主观能动性不强,实践活动参与性相对较少,缺乏在校期间针对职业岗位的实践经历。虽然也有一些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但因为计划的可实施性不强,未能有效的实施和完成,还缺乏对理想职业的全面认识,以至不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凸显特色,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明晰课程性质,凸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范特色。师范院校应该根据师范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需求,突出就业指导课的师范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内容上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一方面重视学科性、学术性,另一方面也重视师范性、实践性,使师范类大学生既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又要有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要重视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特点,切实从高校实际出发,编写出高质量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材。要注重教育类课程的创新研究,建构课程理论建设的基础,加大通识类教育课程的设置,重视师范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合理准确定位,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形式要打破单一、理论化的封闭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引领课程主线、掌控思想方向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性,合理准确定位,形式丰富,使课程实现良好的效果。

3. 引培结合,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队伍水平

师范院校应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的结构,专职人员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组成,兼职人员主要以行政人员、辅导员以及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组成,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通过开展系统的相关培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可以聘请、引进校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导师等充实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通过不定期开展系列活动,提供各种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服务。另外,通过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重点培养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的专业水平,切实推进他们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4. 重视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平台

强化师范技能,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教师职业准备。师范类大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师范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师范院校应该强化师范类大学生“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的训练与考核,并对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加强进一步指导,培养他们个性化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注重实习环节,突出师范类大学生教育实习效果。教育实习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序列化的体系,应该贯穿于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师范院校一定要做好实习的准备和实施工作,在教育实习模式上应该多样化,在实习内容上应该综合化,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应该稳定化,并倡导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便进一步突出教育实习效果。要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题活动,营造生涯教育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信心。还要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师范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业是最高形式的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也是解决大学生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师范院校创业教育一定要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来加强大学生创业形势教育、创业方法教育、创业价值观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创业思维训练,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7)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各高校进一步更新就业工作思路,逐渐实现由单纯注重“就业率”,向狠抓“就业力”带动“就业率”转变;在就业指导方面,也由求职前应急性举办应聘技巧培训的“产品包装式”,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并贯穿全过程的“产品设计式”转变。职业生涯规划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及其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然而,笔者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实效性不强问题还比较突出。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有52.3%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步骤、方法模糊不清。对老师布置的生涯规划任务,照抄照搬网络上现成的东西,或随意拼凑,敷衍了事,不做深入的思考,规划设计书缺乏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对前途迷茫,进取心不强,学习热情不高,行为较散漫,热衷于恋爱,迷恋于网络,生活上讲求攀比和享受,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较差。这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制约学校整个学风建设。

职业发展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合适的职业目标,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才具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但许多学生在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看不到生涯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对就业形势,以及对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支撑下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性目标,不做科学的分析,造成中、长期规划目标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

职业测评软件落后,测评不科学。职业测评软件是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前,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价值观、性格特质等进行测评的必要工具。目前,许多学校都购买了职业测评软件,但是有的学校购买的是质次价廉的低档次测评软件,即使一些学校购买了国内知名的品牌软件,由于购买较早,没有及时投入一定的财力进行升级换代,软件相对落后,影响测评效果;另外,对职业测评结果理解、使用的非科学性,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不强的表现之一。

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更缺少大师。目前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在数量上不成问题,但普遍缺少职业指导的专职教师,更缺乏职业指导的大师。现有的职业指导队伍中,大部分来自闲置的基础课教师,或其他行政人员转岗而来,或来自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且多是兼职。由于自身就业工作实践经验不多,职业经验不足,又缺乏职业指导知识的正规培训,因此,不具备较强的专业化指导技能,职业指导的效果较差。

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简单,缺乏吸引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均属于经验课程(主要是直接经验)。①调查发现,一些教师不了解职业指导课程的特殊性,教学中以传统式的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联系实际少,学生参与不多,课程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差,学生逐渐丧失对职业指导课的兴趣。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不强的成因分析

从学生层面分析。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特殊性制约着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成熟较晚,对自己的未来关注不够,目标模糊;还有的学生不愿意受“生涯规划”的束缚,向往和追求“自由”、“宽松”大学生活;一些同学即便有了较好的生涯设计,也不能落实到行动中去,生涯设计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另一方面,学生(包括家长)传统就业观导致职业期望过高。一些学生和家长对“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新就业制度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危机意识不强,就业观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把就业目标锁定在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上;在就业地域方面,习惯定位在东部城市、发达城市、大城市。加上受“官本位”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期望值过高,过于理想化。

另外,由于就业中的不正之风存在,部分学生认为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完全由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决定,与个人素质和职业生涯设计无关,从而忽略职业生涯设计。

从学校教育层面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起步较晚,各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重视程度、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与指导的方法、途径等方面大多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需不断拓展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也是导致工作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对策

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强化学生就业的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学校在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第一课或者说极其重要的一课,就是让同学们认清当今总体上严峻的就业形势,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真正内涵,更新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忧患意识,强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进而才能深层强化学生的自我生涯规划意识。其次,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学校应该利用课堂、专题讲座以及校报、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各种途径和媒介,广泛宣讲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确只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确立科学的人生目标,获得成功的职业发展。

培养学生大众化就业观。首先,要摒弃教师、家长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精英化择业观”,实现“精英化择业观”向“大众化就业观”的根本转变,②引导学生从“天之骄子”走向“普通劳动者”;其次,要用现实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当然,学生大众化就业观是个长期培养、逐渐形成的过程,为此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付出耐心、细心和恒心。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第一,要把好“入口”关。选拔有高尚职业道德、有丰富职业经历和就业工作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和心理学基础的教师做职业指导工作。第二,把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纳入到年度学校整体教师培训计划。每年拿出必要的资金,选派一定数量的职业指导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培训。第三,有效发挥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作用。有计划组织开展教师业务培训、经验交流活动。第四,开展职业指导教学科研活动。鼓励每一位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总结实践经验,积累教学案例,撰写科研论文,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突出实践性,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是集理论课、实践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尽管教师的经历、能力和素质都不一样,但是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有其遵循的一般规律:在知识运用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搜集、积累他人事业发展的间接经验,总结提炼已辅导过学生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更要善于利用自己人生经历中亲身感悟的直接经验,对学生进行体验性、经验性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课堂游戏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能力提高上,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毕业生双选会、毕业生质量调查、市场需求调研等“实战”性工作环节,不断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就业主管部门应经常提炼学生在生涯规划和求职择业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从事就业市场开发、调研等实践工作的教师与从事职业指导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联合进行教研活动,以丰富职业指导课教师实践经验。

规范开展职业测评,科学使用测评结果。利用科学的职业测评软件系统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手段。因此学校应不惜财力,保证测评系统的先进性、科学性。但是,任何一种先进的测评系统,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的;其测评结果也不是可以教条化生搬硬套的灵丹妙药。工作中,要避免过分依赖和迷信测评结果,片面夸大测评结果的作用。

目前,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③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适应当今就业形势,高校应该承担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责任。只要各高校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开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抓住高校学生的特点,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殊规律,一定能开辟高校积极、务实、高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新局面。(作者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注释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8)

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普及程度不高,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幼儿园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等薄弱环节。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在职前阶段是否对自己已经基本定向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这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力量――幼儿教师能否不断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良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准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感,提高教学效能感,减少或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这对于促进未来新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新疆幼教师资来源的质和量都令人担忧,随着幼儿园教师入职考试的正规化和完善化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寻求理想的工作环境的难度不断加大。面对比较艰难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新疆中职学校加强对幼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新疆中职双语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将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目前新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走向,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就业指导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新疆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本课题以巴州师范学校中专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13级、14级、15级三个年级共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中职幼师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职幼师生规划意识薄弱。其中二个问题的调查问卷显示如下,问题一:你了解职业规划是怎么回事吗?回答“不了解”的201个,占67%;回答“听说过,但不了解”的21名,占7%;回答“了解一点”的78名,占26%。问题二:你将来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回答“当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195人,占65%;回答“当幼儿园园长”的45人,占15%;回答“自己开办一所幼儿园”的12名,占4%;回答其他的48名,占16%。上面的调查虽然只是很小的范围,但目前新疆大多数学前师范教育单位反映的情况也大体如此。目前幼儿师范教育尚未将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来,学生尚未得到这方面系统的指导。即使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设置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只是零星的和分散的。大多数的幼师生未曾自觉地思考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没用职业规划方向的信息储备,更没有将对未来的简单构想上升到职业规划的自觉意识。

第二,中职幼师生认知方法简单,生涯定向模糊。认识自我是中职幼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增长,中职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他们的心理并不完全成熟,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够深刻,容易理想化,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不够全面。在职业准备阶段,即幼师专业学习阶段,中职生应当根据自己的知识及能力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学习目标,选择训练重点,规划各学科应完成的学业任务。然而很多中职幼师生在进校后因为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和方式变了,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于是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没有学习动力,因而也就没有学习效率。

第三,中职幼师生规划与行动的脱节。中职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其人生职业的定位就已经相对确定了,即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因为幼教职业的特殊性,幼儿园保教与教育相结合,这样的工作模式势必会让工作变得复杂,难度加大。然而,一部分的幼师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即使在二年级的幼儿园实习过程中逐渐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有了初步的职业规划,但是仍未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方案。有了目标却不思考如何实现目标的计划,目标也就束之高阁。

二、影响新疆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分析

第一,学校教育对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和学业发展空间。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所以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需要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他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水平,直接会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方向和他们喜欢的职业概率。而实际,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为期三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只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当中有所学习,这对于日后幼师生实习与就业的职业选择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幼师专业认同的教育引导并给与就业指导。

第二,家庭教育对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造就个人素质、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从幼年起,就受到家庭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行为模式。有些学生还从家庭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学到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家庭成员在个人择业和就业后的流动中,往往产生一定的干预或影响,也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影响。许多学生深受家庭中父母或亲戚的影响,他们从亲人的教育或态度中形成了对幼教职业的最初看法和认识,从而影响到对职业的选择。例如:大部分幼师生会觉得幼儿园环境优美,有基本的收入和报酬,相对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相对不是很疲劳,没有特别紧张的感觉,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从而选择幼教职业。

第三,环境变迁因素对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当今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变化快,因此,个人职业发展必须考虑职业环境需求和变化趋势。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第一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新疆的学前教育发展成效显著,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有幼儿园3955所,较2010年增加1392所。但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底子薄、起步晚,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幼儿园的数量,还是学前教育质量,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仍然迫在眉睫。在目前新疆良好的就业环境中,对中职幼师生来说,只有认清自我,认知社会,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多学知识,练就技能,抓住机遇,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迎接社会的挑选。

【参考文献】

[1] 刘淑玲.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9)

“十一五”期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将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毕业生,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尽管如此,这几年随着生源总数的减少,招生难度愈来愈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大多数职教生初次就业率虽然很高,就业率达到95%以上,有些专业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然而,事实上,职教生毕业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由于知识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拥有职业工作经验要求,而与机会失之交臂。职教生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断层,这就造成中职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跳槽的比例非常高。据统计,职教毕业生一年之内跳槽的达到50%,两年之内跳槽的占75%以上。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职业教育愈来愈重视对职教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比较完善,从小学就推行职业教育,并将职业教育思想贯穿终生。这些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早,同时职业教育体制健全,基本上各个中小学均定期进行各种职业规划教育,开展各类职业讲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讲座,并现场进行互动体验、讨论职业问题。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是空缺的,职业生涯教育的重任放在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因此教师加强对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加强和改进职教生德育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对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关注的主要是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专业与职业的连接较为忽视。而职业生涯教育恰恰跨越学校教育与职场世界之间的“鸿沟”,教师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关注每个社会化个体间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特征的发展,依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心理特质、身体条件而进行辅导。因此,生涯规划教育本身充分体现人的自我成长,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互动。

教师作为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塑造者,要利用职教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增强职教生对自我的认识,引导他们将独立自主的需求体现于职业生涯规划上,尝试初步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职教生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将有助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增强对专业的认识意识,制定在校期间和进入职场时的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成功跨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二、职教生是具有特殊性的群体

职业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才、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①职教生是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除了学习特殊、发展方向特殊外,还表现为年龄特殊。从年龄来看,大多处于16―19岁之间的青春期,既是职教生身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自我意识和思想智慧的增长期,又是确立人生理想、训练人格品行、培养道德责任感的关键期,更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1]

每年总有不少职教生申请转专业或者退学,主要原因是对专业不满意,对未来职业生源没有清楚的认识及专业选择。绝大多数选择专业依据是:一是盲目追随市场热点专业;二是偏重高收入行业;三是依靠传统经验,以性别、年龄等作为择业标准。所以中职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尤为重要。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更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通过工作社会探索更能“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通过职业价值观、生涯选择和生涯规划等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②

三、实施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方法

目前大部分职教生对职业生涯设计了解不多、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目标缺失现象严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学习没有动力,迷恋网络等现象十分严重。这将导致他们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以及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1.分层次实施职教生生涯规划辅导

一般而言,分层次实施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主要是一、二年级侧重专业认识、注重生涯剖析,自我定位;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注重生涯设计;三年级的强化实践、就业指导,注重生涯导航,择业就业。

所以,职教生在校期间经历的职业生涯发展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认识和准备阶段:专业认知和自我定位。

一、二年级职教生年龄在16―17岁,即从选择职业学校到学习专业课程。主要是认识职业世界,认识职业学校,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与潜力,并积极接受教育与培训,获取职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规划职业生涯,为进入职业世界做准备。

一、二年级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自身情况,分析职业环境,确立职业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能够进入专业岗位的实践操作,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一些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感兴趣,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③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④

指导职教生填写霍兰德职业生涯兴趣测量表,测验结果是什么人格类型是否与自己感知的相符,从霍兰德人格类型词表中圈出能描绘自己的词。根据兴趣测评的职业类型与根据人格测得的职业类型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办。

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和培养规划,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运用SWOT分析法(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学会了解自己的优势弱势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结合课程设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意识,并付诸实践及加以检验,为今后中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积累可行性经验。

(2)决策与探索阶段: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训、实践。

三年级职教生年龄一般是18岁至19岁左右,即从选择实习单位到基本确定自己的职业点或升学。18岁左右主要是抉择,一部分同学在教师、家长或相关社会组织的帮助下,选择自己的实习单位与岗位,并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职业世界,检验自我的职业能力,逐步发现自我职业的兴奋点,确定自我相对满意的职业,开始进行正式职业的探索;另一部分同学想找到更合适、更理想的工作,参加高职高考,选择自己报考的专业,并努力学习。

三年级阶段对职教生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对教师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最繁重的一年,应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重点提高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和求职技能,搜集用人单位资料信息;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组织学生召开模拟招聘会,开展系列就业指导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了解应聘过程中的一般程序及注意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提高就业率。

在校三年是职教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根基阶段,其核心任务在于认识、准备和规划。这个时期,职教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质的飞跃,开始探索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临近毕业时,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正式选择;职业动机明显,对职业的理想化色彩减退,择业逐步具体化、实际化,除了对未来职业本身的认识外,还特别重视对自身素质的内省和估量,已能够比较客观地、恰当地评价自己和职业。大多数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家庭经济情况、个人的健康状况等来建构自己的职业期望。因此,此阶段的学习情况、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与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等将直接决定职教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达成度。

2.教师辅导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载体

自2004年开始,教育部开始,组织了以“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职业理想”为主题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把“职业生涯设计”竞赛作为一项主要内容。职教生职业生涯设计成为教师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教师制定近期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这些目标成为“可触的标高”,教师应习惯于不断地在设定标高与超越标高的循环往复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例如某校10级物流专业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职业生涯阶段目标:(18―20岁)在校期间打好专业基础,取得助理物流师资格证;(21―24岁)进入商贸企业比如超市、快递公司做仓管员或信息员,积累工作经验,掌握物流各个环节,考取物流师证书;(25―30岁)通过自学本科考试,进入中国知名物流企业,向更专业化水平发展;(31―35岁)积累资金和人脉,开拓市场,取得高级物流师;(36岁以后)组建团队创业,开物流公司,做老板。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到国外短期专业学习,缩短国内与国外的差距。这名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帮助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制订每个人生阶段的计划非常有益。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成功者”的心态,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四、辅导职教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所以,在职业教育阶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仅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且从更长远来看,确立职业生涯目标要把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国家意志与自身要求结合起来。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设置相应的教育目标,选择恰当的培养模式,进行个性化的全程辅导,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总之,依托教师对职教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实施则是进行教育的关键。要充分估计职教生每个年级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项目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从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上考虑,紧紧专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依托教师对职教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自我职业规划能力,这是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我、职业、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关键。

注释:

①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8号.

②廖丽华.对职教生进行生涯教育的必要性.校长阅刊,2006.8:190.

③陈桂川.兴趣与职业生涯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篇(10)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青年教师结合自身与学校发展的双重需求,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和专业特长以及所处环境,对教师职业进行分析,确立职业目标,设计成长计划,最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过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不仅是业务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德行的成长,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全面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帮助青年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规划一生的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和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院校的大力建设和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目前,高职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分布不合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和具有相当科研能力水平的教师比例偏少。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任教的青年教师占学校教师的大多数,这些教师很多都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基本上是由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和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教给学生的大多是本科院校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更重要的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示范,实践教学经验明显欠缺,这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所以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往往容易暴露出这个缺点。

同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高级职业技能水平的教师较少,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十分缺乏,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发明专利偏少,对高职院校科研的贡献也微乎其微,在国内外进行学术访问、学术交流则更少。另外,在自身综合素质方面,部分青年教师不能较好的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学院利益的关系,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缺乏大局观念。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意义

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实施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和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具有相对明确的人生追求,他们有活力、有热情、有创新、参与意识强,对知识的渴求兴趣浓厚,对职业的向往热情高涨,是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特点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了解学院的发展要求和方向,清楚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并行的能力和素质。制订好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相结合,实施与评价相结合,努力从新任教师转变成为具备“双师型”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化、专业化的骨干教师。确立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在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学习进修、科技创新、技术职称等多方面努力奋斗。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关键要严格执行职业生涯规划,找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途径,在学习、反思、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坚持不懈,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战略重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与学院发展密切相关,实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学院与教师共同的责任,关系到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关系到教师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力,分析差距,寻找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道路。同时,学院应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努力满足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和发展希望,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最具可塑性和发展性的宝贵资源,高度重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探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8,(02).

上一篇: 公司内部合同管理 下一篇: 幕墙设计经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