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探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54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1)

通过调查发现,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实效性不大。主要表现在:选材内容不符合本地实际,学生操作、理解有困难;无相应的配套教学用具及资源;教学时间安排上一课时完不成指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内容的本质:综合性与操作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的学校干脆不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或者是室外活动根本就不进行,整体现状令人担忧。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可以说对师生双方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实施,提高教学实效性。

1.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和教学研究,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因为这一内容不考试,就不引起重视,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实践操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就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弄懂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编排意图,把握其本质。但是仅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开展相关的专题教学研究,组织相关培训,组织赛课及其他形式的观摩交流活动,建立相关专题研究的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数学教师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在选取综合与实践的素材时,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人,有的素材适合城市学生实践操作,有的则适合农村,有的又都觉得不是很适合,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解决:(1)要求教师在认真研读教参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改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可以自行设计和选取适合本地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认真组织并加以实施;(3)教材编写者、教研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设置一些不同的题材供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4)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

3.教学中把握本质,有效实施

“综合与实践”其本质是重在实践与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它不是单一的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2)教学中选好问题,做好活动的规范设计,注意活动的操作性,注重细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加以引导,活动过程中进行正确评价,因此,绝不能将这一内容上成“看图说话”。

(3)活动过程要明确体现探究性,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包括思维的经验以及操作的经验,让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师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反思与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2)

综合与实践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数学教学方式,它在教学中以数学内容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有效地丰富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为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发展,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尊重W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全面提升。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些或是裁剪一些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图形,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同时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画的或是剪的是什么图形,然后教师再给出合理的评价,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成绩感和满足感,使学生更投入到数学教学中,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让数学教学效率更高。

二、关注活动组织,采用多样化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在这些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丰富课堂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见到的钟表进行回顾,想想电子表、秒表、时钟等计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时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计时的方法查看在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或是观察每节课下课时时钟的指针变化,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了解得更为清晰透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钟表资料,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使学生不仅扩充了视野,还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以探索为主线设计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实践,即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有效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功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对学生作出指导,使得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对去探索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课堂中对学生手把手进行教学的模式,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126+80=?计算时,有的学生可能采用笔算的形式对其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也可能像之前学过的两位数的计算一样对其进行拆分,还有的学生可能采取另外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发挥自己的大脑智慧,自主进行学习,使得学生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还能促进学生大脑智力成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四、关注学生综合发展,整合多学科设计实践活动

采用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实践设计各种数学教学活动,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数和代数》相关内容时,在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综合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比如《万以内数的认识》《一位数乘三位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都可以设计到实践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能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也能让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更为全面、透彻,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习进行整合,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其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采用综合与实践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新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教师应该努力抓住机遇,在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展得更为完善,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3)

一、目前中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于当下中国的教育来说,虽然开始进行不同城的的改革,然而一些院校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重视度却并不够,一些院校的教师在任教过程中往往将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带而过,甚至还有的教师将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和带头,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更多的任教时间,甚至删除综合实践教学内容,这一些问题都足以彰显出校园和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学校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考学,教师认为学生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并不作为学业和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它,并且受制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分数高就行,其余都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教师视野狭窄,没有真正理解小学数学中开设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没有深刻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给学生与学校带来的种种好处,从而不能真正地培养人才,这也就造成了对小学数学综合教学的重视不足等问题的出现。[1]第二,对于现如今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中国的数学教育在近十年内并无太大的变化,这也就造成了一些教师认为一直遵从这种教育是没问题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一直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任教时间可能多达十数年,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也是循规蹈矩,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综合实践数学课程,同时也无法认识到综合实践的小学数学课程给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和小学数学带来怎样的好处,更有的教师将其认为是一个知识点,粗略地讲给学生后让学生自行领悟,就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不重视,所以说要想让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有条不紊地执行下去,首先就需要让教师进行一个清楚的定位。[2]

二、改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4)

2001年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行,综合实践活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今,距开设这门课程已有十余载了,这一课程从出现到繁荣,再到如今的反思与探索,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笔者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见解。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研究领域

(一)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素养,不仅包括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方式,反思不正确的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为展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问题;2.制定计划;3.收集资料,处理采集信息;4.构建学习成果;5.作品展示交流,讨论完善;6.作品评价。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则需要信息技术为每一阶段提供支持。因此,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综合实践活动既要突出“综合”,又要体现“实践”,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确定研究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发现及探究过程,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亲身经历活动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有效从学科知识的学习迈向对生活世界的探索。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封闭的教学模式变得开放化,把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生存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然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不容乐观。过去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劳动与技术教育被误认为就是单纯的劳动,忽视了技术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将其与其他三个领域相整合,渐渐改变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其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如今,劳动与技术教育已成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内涵和要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多元评价能够很好地诠释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感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丰富学习方式,摆脱传统教育一味灌输的不良方式,让综合实践课回归到社会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组织学习内容,建立起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如:选择让学生心动的综合实践主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前便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真正地热爱学习,使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行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经历来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从而由衷地喜欢这一学科。

(二)综合实践要与德育相结合

综合实践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普遍缺少合作探究意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并且目前学校所开展的德育课程多处于枯燥说教阶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率不高。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有效整合,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前提,密切联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尤其在综合技能的运用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将德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强其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综合实践课与德育课的双赢。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达成共识,共同支持,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因素。家庭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集合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教师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家长则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做到和谐统一,学生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虽推行十余载,但至今仍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

(一)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虽实施多年,但很多学校并未真正将其转换为实践课,并未真正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仍旧处于书面化的传授模式,学生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教师受固有课程模式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

由于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不能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导致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处于学科教学模式,学生并未真正体会到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Q问题的乐趣。

(三)受应试教育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认识不断转变、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大部分家长并非这样认为。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无足轻重的一门课,语文、数学等科目才应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他们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并未认识到该课程的研究意义。

四、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具有规划、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学校只有健全制度,才能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转换教师角色,摆脱传统教学禁锢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在活动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三)更新观念,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都涉及课后学生的调查研究,单单依靠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家长更新观念,积极配合。家长要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成为教师的好帮手、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者,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要挖掘家长专长,为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牵线搭桥,尽义务,尽职责,尽全力指导学生,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进行。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全力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搭建一座桥梁,给学生创造一个改变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正视实践活动中的不足,积极改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5)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93-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促进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跟语文基础课(教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课程。

一、明确探究主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首要步骤。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却熟视无睹的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或引导观察、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探究的主题,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以即时捕捉一些突发性问题进行研究……如学习了《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学生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顺势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可见,对学生而言,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更受学生欢迎且易实施。

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探究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发表看法,集思广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确定好解决问题的行动步骤。教师可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差异,引导学生组建研究小组;进而引导学生从研究学习的具体内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活动过程及所需要的大致时间,进行全盘考虑,制定出可行的研究计划。这样做既是尊重个性、优势互补,又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计划性,因而有利于研究实效的提高。

二、开展探究活动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虽然不能代替学生去参与活动,却可以为他们指明方向,提供方法和工具,使其活动顺利进行。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实践内容,如低年级的“我的家”,中年级的“对联赏析”等。其次,要联系生活,加强实践。学习内容的确定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可以利用四季的变迁开展活动,也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立探究的主题。再者还要体现综合注意整合,要关注语文目标的综合和各学科的综合还有学习方式的综合等。

三、体验探究价值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学生自主参与问题探究与解决的全过程,亲身探究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例如在“淮安名人之多少”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淮安名人,增强学生对家乡名人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产生建设家乡的行动。当目标明确之后,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75-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呢?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活动的要求要

1、立足语文学习。尽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首先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注重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真正做到“学生活中的语文,过语文的生活”。

2、重视活动的开放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实施开放性原则,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空。如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后,学生想开展“了解台湾”的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列出了好多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如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台湾的名胜古迹,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了解台湾的风味小吃,了解台湾的发展变化,了解台湾的环境,甚至还有学生提出了想了解大陆和台湾现形的关系问题……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途径也可多种多样,可以查阅书报、上网浏览,可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可以请教他人……呈现活动的成果更是可以丰富多彩:录像、照片、编辑小报、绘成图画……通过这些开放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形式

1、抓住教材中的异议点,组织开展辩论会。“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经常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前先让同学们根据话题确定正方反方,然后两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例如在教学《牛角尖里的老鼠》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这只老鼠吗?”结果大多数同学和我预设的一样,表示不喜欢,因为那只老鼠不听人家善意的劝告,一意孤行。我听了很满意。这时偏偏有几只小手举起来说喜欢,他们认为老鼠身上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适时抓住这一异议,让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会,不但使他们达成了共识:老鼠身上的这种“坚持不懈”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学生在争辩中也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2、结合教材中的风景名胜,让学生“导游”。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介绍了一些旅游景点。如《我爱三峡》、《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可设计一次当小导游的活动。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可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推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这样,不但在复述、质疑、解难中,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并能领略到最精彩的语言。

3、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办手抄报、演课本剧、成立写作小组、编作文选是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让每个学生将本人(本小组)办的手抄报贴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瓷砖上进行展评,这样锻炼了学生才智,展现学生才华。我班还从三年级开始就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作文选”,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在全班传阅。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学生都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优者更加努力,差者想努力赶上,下次争取发表自己的作品。

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开课五分钟”活动,“开课五分钟”指每堂课上课铃响后的前五分钟。把这五分钟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拿出,进行语文学习的专项活动,称之为“开课五分钟”活动。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各种内容与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准备,然后提前向老师报名。教师将报名按日课表排好活动次序,每堂课师生问好后,由轮到的学生上台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叙新闻、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佳作简介、好书推荐、名句赏析、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绕口令、词语接龙、对反义词、口头小作文、猜谜语、回答脑筋急转弯等。

“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我们给同学们演一段小品……”“我请大家猜几则谜语……”……短短的五分钟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巩固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带动了课外阅读;加快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资源,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科技制作、科学探索、创造科技和综合能力为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活动资料》是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料》在活动形式上包含五个系列:思维训练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学探索系列,创造科技系列和综合能力系列。这五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这样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遵循了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能够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也是提倡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前提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则是全新意义上的结合。从内容看,“主题”是从生活、社会实际中产生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事情或现象。从过程看,实现“主题”规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区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社会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自我服务内容在家庭中体现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务劳动或一技之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领悟劳动价值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走出学校建立起学校社区二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区,在服务于社会之时,不断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创造教育渗透于生活性活动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由于发明创造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综合,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活动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国策和能够在,如果学生仅有探究的兴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探究能力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8)

“综合与实践”在数学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意识的差异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就本校(农村小学)38位数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深入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9人中,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有效评价的仅有4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0.5%。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只是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上。

调查显示,由于教师意识和教学条件等因素,致使“综合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策略探寻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全新领域,它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整体的教学观。笔者以为,要切实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教师要从教材内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角度开展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体系,挖掘活动内涵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目标又不仅限于这三个数学本体知识。笔者整理了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后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数学本体知识为依托

纵观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的24个“综合与实践”内容,都是在学生学习相关数学本体知识后安排的实践活动。第一学段以单一知识点的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为主,原则上均以学生就近知识点安排活动。

(2)以生活问题为背景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挖掘教学素材。

(3)以参与实践活动为载体

从内容安排上来看,这一领域的教学都必须依赖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基础,如实物操作、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整理等。

(4)目标追求多元化

教学目标除了关注数学本体知识的巩固,更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同时,还关注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美的体验、环保意识、投资意识等。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要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教师必须挖掘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内涵,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实践活动,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2.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活动效能

“综合与实践”一般包括: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二是实践体验阶段;三是解决问题阶段;四是表达交流阶段。根据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要有所转变,教学时间、空间等要素均要体现灵活性和开放性。

(1)在现实情境中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它是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主体的,而最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就是现实性的情境,也就是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所以教师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情境。

(2)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涉及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综合等活动,单纯地依靠课内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把教学延伸至课外。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安排合理的活动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确保学生在课外也能完成活动任务。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但相对于一般的解决问题而言,其更具有综合性。教学中要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的关系,恰当地运用个体研究与小组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层次和情境需求,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3.转移评价重心,关注活动过程

对学生“综合与实践”不以纸笔测试为手段,不追求量化指标,要强调过程性评价,要以“质”的评估为主。

(1)评价时要特别关注: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接着,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算出食堂至少要做出的米饭量:1.5×400+2×500+2.3×200=600+1000+460=2060(两)。这又一次将实际问题和众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深刻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量。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篇(10)

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音乐知识,还要注重让学生进行音乐实践,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刻理解,提高音乐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就需要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始,让他们主动探究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实践。

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音乐实践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获得更高音乐素质。

1.自主性音乐实践活动。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和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并通过欣赏音乐和演奏音乐,体会到音乐中的意境,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在音乐乐理知识不断积累的背景下,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使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更出色。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音乐思维获得创造性发展。

2.合作性音乐实践活动。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理利用竞争机制,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资源得到共享。既然是合作,就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想法。为了有效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合作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习惯。例如,进行音乐欣赏《龟兔赛跑》教学时,可以安排音乐故事表演,让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课本中给出了几个角色:小兔、乌龟、小熊、小猴子、小猫。除了这几个角色,教师还可以添加几个角色,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小组分工时,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优生与学困生综合在一起,给每个人有平等的机会。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配合,促进情感交流。

3.探究性音乐实践活动。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给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其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高尚的情趣,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小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歌词,然后让学生讨论:下大雨和小雨的区别。你能根据什么变化判断天空要下雨?学生通过小组分析和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说出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进行小组自学歌曲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学得更快。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一边哼唱一遍记忆歌词,还有的先把歌词记下来再学习演唱。等学生都能演唱出这首歌曲后,教师拿出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进行为歌曲配乐的音乐实践活动,小组之间通过倾听和探究,使歌曲的配乐演奏得更好。通过积极参与这种音乐实践活动,学生的音乐能力获得增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发挥创造性

1.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参与。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学习音乐的形式多样,可以欣赏音乐,可以演奏音乐,还可以倾听音乐说出自己的感受。在每一种学习方式中,音乐教师都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要学习的音乐知识。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能长时间保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感受音乐,体会音乐中的美,促进他们积极深入到音乐中,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通过音乐实践中的主动探索,对音乐知识掌握得更牢,促使自主探究。

2.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音乐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有趣的音乐实践互动,促使他们用心体会音乐中的情境,学会欣赏音乐和演奏音乐。创设游戏情境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玩耍过程中掌握音乐乐理知识,让枯燥的学习融入游戏的快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游戏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探索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能较快地融入到音乐情境中,感受和体育音乐中的意境。例如,教学《萤火虫》一课时,由于歌词简单易懂,我让学生先听一遍乐曲,然后进行模仿萤火虫的小游戏。学生根据歌词中的描写模仿萤火虫飞来飞去,在他们兴奋的表演过程中,我把歌词朗读出来,学生边听边表演,很快记住了歌词。然后让学生根据旋律把这首曲子演唱出来,这节课就在游戏中高效地完成了,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课堂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音乐学科有了兴趣,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地对音乐乐理知识进行探究,提高了音乐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的过程中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性。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音乐学习更感兴趣,能让他们较快地融入到学习中,积极探索学习内容,并能通过音乐学习逐渐掌握较强的音乐能力。教学中,音乐教师要组织小学生进行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充满乐趣的环境中走进音乐、喜欢音乐,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音乐思维获得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知识产权法教案 下一篇: 贫困学生资助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