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研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1:41

英语教研论文

英语教研论文篇(1)

一、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简单回顾

英语写作是一项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动性技能。我国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写作学直到近年来才被当做一门科学而得到系统的研究。在过去30多年中,在发生认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冲击下,英语写作教学的专家们,尤其是美国写作教学的专家们,针对如何改进写作教学法做了许多探讨,使英语写作理论和教学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英语写作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母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思维,对这一问题,国外的专家如Cummiin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还有的专家从语篇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写作过程。如Kaplan首先提出对比修辞的概念。他认为,母语所固有的语篇结构模式在通常的情况下会影响二语写作。受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文本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二语写作成为潮流。现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现象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的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

在写作教学中尽管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可是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历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评分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做到基本切题,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表达不清,中式英语比比皆是,令人不知所云的句子时而有之。此外,语言错误层出不穷。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受国外写作教学研究的影响,我国学者和大学英语教师也纷纷撰书立说,讨论和研究写作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做了大量的实践。可以说,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应用代表最新语言教学的图式理论来探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二、图式理论

“图式”一词源自古希腊文,原意为“外观、形象”,后来转意为“对最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康德首先将图式一词引入到哲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一种概念的感性结构方式、结构原则。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1932年认知心理学家ErederlckBartlett在其著作中首次将“图式”概念应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经过实验,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slraightrepro-duection),而是解释性的(constructive)。

皮亚杰(1986)认为,图式是后天形成的,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中,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两个核心概念:同化和顺应。同化表明了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顺应表明了在客体的作用下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所以,同化和顺应这一对机能代表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Rumelhart(1980)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是怎样被表征,以及对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促进知识应用的理论。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表述方式,图式是一种贮存知识经验的抽象结构,是人的已有的结构化的知识基团,它影响着人对客观事物或各种刺激情境的理解和反应。Rtmlelhart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在这个知识结构或“砌块”中,除了知识本身以外,还有这些知识被运用的信息。图式理论认为,新的知识必须与现存的知识框架(ex-istingknowlegeframework)相联系才会得以处理加工,高效的读者往往通过激活必要的知识框架从而对所读文本进行解码。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是,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记忆中表征知识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并认为图式的发展不仅通过同化、顺应而实现,还通过附加、协调、重构等方式以达到对语篇的理解。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现代图式理论,为我们正确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提出了新的视角,因此,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被广泛应用到语言输入性的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但笔者认为,图式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语言输出性的写作教学中。三、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以下三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等的了解。一种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一定的哲学、逻辑、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篇理解的基础。内容图式是指关于物体、思维或现象的概念或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它既包括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具体阅读文本中涉及的有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形式图式也叫结构图式,是指关于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即对文本格式的安排、结构排列等的熟悉程度。下面我们从三种图式形式来分析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要激活有关的图式,使图式中的空位得以填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者对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在语言图式的建立阶段,以往主要强调学生词汇量的不足是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其实,词汇量在2000左右就足以满足大学写作大纲的要求,而大学生的入学平均词汇量在3000左右。那么是什么造成大学生的习作词汇贫乏呢?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有关英语语法图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巨大差异,即英语族人在描写情景、表述时间、位置时通常遵循从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而汉语则恰恰相反。在用句子表情达意时,英语族人通常使用完整的句子,即“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而且也只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相互之间由一致关系联系着”,而汉语绝大多数属于“话题一说明”框架,如果主语是显而易见的,则常会被隐去。因此在写作中,汉语写作图式对英语写作产生了负迁移,学生的习作常常因语法不正确而造成表达上的歧义和费解。学生以汉语思维来构造英语句子,就出现了汉语和目的语相混杂的现象。

为解决学生在语法图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根本作用,积极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语言图式的建立要依赖于大量的阅读输入。因为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熟悉词的用法,掌握句法知识。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同化和顺应理论知识,能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特征的了解,使学生在面对写作任务时能够把头脑中所存储的材料与写作题目所需材料相似的组块进行串行或并行,从而做出相应的筛选和重组。学生的语言知识越丰富,贮存的语言知识组块越多,就越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主要包括依赖篇章情景的图式和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图式。在内容图式中对写作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图式。在对内容图式进行阐述时,曾通过实验证明了文化因素在对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如果阅读者头脑中缺乏原文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图式,理解就会出现障碍。在英语写作中,我们的目标读者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英语族人,是为了与他们进行交流。但是,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头脑中很步考虑目标读者,即英语族人的文化图式,在写作中经常会用到许多汉语的成语典故,结果令缺乏相应的文化图式的目标读者感到如坠云雾中,不知所云。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如何激活目标读者的内容图式知识是写作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内容图式的构建,引导学生注意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写作中自觉运用文化图式知识,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3.形式图式

英语教研论文篇(2)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可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及与周围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常常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即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给出语法规则,举例讲解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机械操练、套用规则以达到巩固目的。笔者把此种现象称为英语语法教学瓶颈现象并在日常教学行为中不断思索、探究与实践以期突破。

一、何谓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从教师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则,轻掌握实例。

从学生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机械训练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乐趣味少。

从课堂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没有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不见灵活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从生成层面上说,英语语法教学的瓶颈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方法单一,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无望提高,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突破

(一)主动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主动探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探究氛围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必须处于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丰富情景当中。而且丰富合理的情景使语法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进行。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轻松快乐的环境使学生无外界压力与压迫感,学生完全自觉自愿、全身心的参与;而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由不经意中贯穿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熏陶与习惯的沉淀。因此,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营造运用语言的氛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学会及运用语法。

例如,在学习比较级与最高级时,我先通过实物及图片比较(三个大小不一的球,三座高矮不一的楼房)、和学生问答,引出这个语法项目的结构、功能。

T:Thisisabasketball.Thisisafootball.Whichisbigger,thebasketballorthefootball?SI:Thebas-ketballisbigger(thanthefootball.)……T:Rigllt.Sothetabletennisballisthesmallestofthethree.T:Whataboutthebasketball?It''''sthebiggestofthethree.(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所讲的比较级最高级句子)。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试着用比较级最高级的句子来说。接着让学生以班中同学、教室中的物品等为话题以pairwork形式操练比较级与最高级。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较级与最高级的使用特点及语法规则。

在以上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从而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比较级、最高级,激发学生探求比较级、最高级使用规则的欲望并归纳总结(即发现、探究问题)。

2.合理构建,生成有效探究活动

建构主义课程观。不认为课程基本决定于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在研究了《牛津初中英语》六册书后,我发现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要到9B才教。而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像“Ithinkyouareright.”这类简单的宾语从句,在《牛津初中英语》第一至第五册书中也经常出现宾语从句的句子。因此,我决定从初一起就合理构建学生学习这个语法项目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为最后的有效探究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7A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PartC题目要求中出现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时,我没有特意去讲这是宾语从句而只是问学生是否明白题目要求。7A书中多次在题目要求中出现了宾语从句。每次我都只是让学生看一下并理解句子含义就好。在7A期末复习时。我让学生把书翻到第5页看这两个句子:Howwelldothestudentsknoweachother?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然后引导他们发现两者间的区别:第一句多了一个“do”。接着帮助学生构建这样的经验——在陈述句动词后出现的疑问句不需要助动词。当学生在7B中再见到类似句子时,他们的这个经验自然会得到巩固。进入初二后,学生在课本及课外阅读材料中会经常看到“Idon''''tknowwhereheis.”“Canyoutellmehowoldsheis?”等此类的宾语从句。这时,我就帮助他们构建这样的经验——当陈述句或疑问句动词后再接一个疑问句时所接的句子要用陈述句顺序。通过初一、初二的合理构建,学生对宾语从句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到初三9B第二单元学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时,学生会因为先前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容易对教师设置的探究活动感兴趣,进而他们会表现为投入、激动、兴致勃勃。

3.合作交流,探究发现语法规则

“交流”是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联系着问题解决的“宽带”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

在教9A“Reportedspeechwithtensechanges”时。我就给每组发课前准备的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句子的纸片,让他们先每人自己看纸片上的句子后合作交流总结出时态变化的规律。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小组交流也很投入,几分钟后学生踊跃地汇报了自己小组发现的语法规则。

(二)回归生活

卢梭让爱弥儿回归自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无非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是在自己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课程改革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在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的生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了。于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生动的主观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因此必须重返“生活世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动力。

1.联系生活,激活认知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认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故而我在语法教学别注意激活学生的认知,通过联系生活,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的原有知识活跃出来,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识、构成新认知结构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Usedto”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张照片。然后说到:Pleaselookatthispicture.Who''''she?Dpyouknow?学生猜测后我说到:He''''smysen.Heusedtobeasmallboy.Nowhe''''sabigboy.Heusedtobeastudentinourschool.Nowhe''''sastudentofTaicangSeniorHigllSchool.Heusedtogotoschoolfivedaysaweek.Nowhegoestoschoolsixdaysaweek.Heusedtogetupat6:40a.m.Nowhegetsupat6:15a.m.(边说边在屏幕上出示我儿子的一些相关图片,然后在屏幕上出示usedtobe/do)。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usedtobe/do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拿出事先布置他们带的他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用usedtobe/do来讲自己小时候的事。

2.回溯生活,拓展时空

英语教研论文篇(3)

1.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

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联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2.新课程下的英语教育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题材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这个问题。

(一)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

为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是精神客体,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由于主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掌握客体的结果,所以客体就有促进主体发展的功能,并且客体的性质决定着主体发展的性质。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转引自张献臣,2007:2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主体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学之前要先把这些内容了解地透彻。

(二)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刘硕,2003:1)

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要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的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

例如,应尽量在日常教学中设法给学生创造交际情景,便于学生在口头上和笔头上运用所学的语言。交际情景的创设在对话课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进入感官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利用视听效果增强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课文中的许多情景(如地震等)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或体验,而文字的抽象描述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让学生观看地震资料片段,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体验“quake”和“shake”等词的意义,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cutoff”和“falldown”等词组用法。

2.利用声像效果拓宽学生的交际领域

教师可以利用录像机等设备给学生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有机会相互交流。例如在SEFCBOOK1AUNIT6GOODMANNERS课时,就可以给学生观看有关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及其他礼仪和我们国家相关的录像,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次,将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简化。

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原原本本地照搬或复制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展开和简化,特别是简化有两种水平和形式,即物质的水平和形式,言语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种过渡的形式。情境教学告诉我们,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和言语描绘。通常理科教学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方法,则是提出课题,提供一定的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实验、报告、评价。其中,物质水平和形式占主导,也包括语言及多种过渡形式。按照加里培林的研究,内化的一般规律先是通过对实物的操作进行具体动作思维,同时用言语来表述,进而脱离直观,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号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再次,知识内化的真正完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进行外化过程,即把此前领会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展开,呈现出来,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就是练习、实习、实验、操作、问答、考试等过程。

3.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外语学习的效果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的一大课题。外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

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还是应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上?这就涉及到教育思想要如何转变的问题了。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性格的学习者。

4.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小学教师。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去教,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去推敲,去思考。要注重研究,注重分析,注重不断地兴利去弊,推陈出新,注重不断地改革,改善它。

那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确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2)其次,可以根据英语新课标的理念,将3P模式发展为5P模式: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价)。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新编英语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比如复习、预测、讨论、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

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性(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运用语言。这一步的功能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语言活动通常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具有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目的,要求学生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刘道义,2006:123-125)。

新教材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过程要经过“要我学—我要学—我能学”的阶段。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更关注学习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多用鼓励性话语,多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少用命令式的语言,多用建议性语言。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英语教研论文篇(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就尊重学生而言,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Howard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善长书面表达。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二、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下图所示,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②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IT技术。

IT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近年来,IT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IT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IT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什么?仅仅是追求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变化吗?答案远非如此。我们认为,IT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如洪恩软件《从零开始学英语》就运用IT技术,把英语学习的情景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其制作的光盘,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我们可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布置一个展览中心,computer等包含最新词汇的科技展品,可让学生用鼠标拖动放在展览中心的某个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创意练习“intend/plantodo”;“Therebe…”等句型,操练词汇。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其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同等发展,创新意识也孕育在他们对美感布局的实践操作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可以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

②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如果不及时掌握IT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克林顿早就提出,在美国,12岁的孩子要学计算机,18岁的年青人要上网。邓小平早就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IT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让学生掌握运用IT技术的能力,特别是运用IT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莨莠的能力,以便能在地球村中游刃有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③先进的英语学习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疯狂李阳英语》,《金山单词通》,《英语听力通》,《轻轻松松学口语》,《英语口型教师》等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电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

四、英语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高考和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但就全国大面积而言,平时及期终考试都是笔试的一统天下。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就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我们往往都是由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所以,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指出:“我们外语教学实用性不强,效率不高,与我们的外语教学评价有关。我们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评价的观念比较落后,从而必然会制约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他同时提出,“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陈玉琨:《当代英语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在全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②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多元化原则。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他们的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激励性原则。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特别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以往我们的教学评价是为了选择最好的学生。现在我们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英语教研论文篇(5)

丰富有趣的英语语言实践交际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语言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儿童习得语言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他们先对这些语言进行吸收、内化,然后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如何改进语言输入的方式,创设真实的情境来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则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改革,现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模仿表达

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可以说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呈现语言,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练习的机会。该阶段是学生认识新知的最初过程,因此在课改中应以它为基点,重点思考多种形式的练习,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在这方面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在新知的呈现上注意趣味性。采用实物演示、图片辅助等方式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尽可能的调动他们听、视、嗅等各种感官功能的作用。

2.让学生通过辨听、观察、模仿、跟读、指读等掌握其基本语音,并能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在掌握基本语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操练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儿童喜爱的游戏如“Isay,youdo”“Followme”等。

3.操练的练习量要高密度,容量大。对于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要从各个角度开展练习,以达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4.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操练的层次,减少机械性的操练,增加有意义的操练。如我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3A》Unit2教学时,一开始就从Unit1已学单词“cat、dog、monkey、zebra、elephant、tiger、bird”等动物类单词入手,采用幻灯图片演示方法对这些单词进行复习,然后以句型“Isthisa/an…?”及“What''''sthis/that?”进行“模仿秀”活动,并在活动中自然引出Unit2所要学的颜色类单词“red、green、blue、yellow、brown、black、white、grey”。接下来采用“涂涂画画”(DrawingGame)或“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对新单词及句型“Whatcolouris/are…?”进行巩固性操练、练习。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可采用抢答、指认、猜谜、歌咏、表演、TPR等方法进行旧知的引入和新知的呈现及巩固。

第二阶段:拓展演练

通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基础的新知,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内向型学生,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让他们敢于开口,敢于发言,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聋哑英语的现象。在高密度练习量的不断强化下,学生顺利进入拓展演练阶段。在此阶段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语言运用的各类形式。对于句型教学来说,应该着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活络思维,积极选用积累的语言使"说"出的句子即正确又合理。对于对话教学来说,利用学生从机械操练中树立起来的信心,抓住他们想说的欲望,设计出话题,让他们有话可说。

在这个阶段我采取了下列措施和方式:

1.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2.用韵律儿歌进行巩固练习比如我在教学完《牛津小学英语4B》Unit3What’syourjob?关于职业的一些单词后,教学生诵读了一首儿歌“I’maworker.You’reacook.He’safarmer.She’sanurse.We’reteachers.You’redoctors.They’rewaiters.Wecanworkhardeveryday.”学生诵读儿歌的时候有板有眼,而且中间的单词和句型掌握得特别快;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内容编儿歌,发现他们的创作积极性都很高,编出来的儿歌各有特色,诵读起来十分顺口,而且还方便记忆,如“Worker,worker,workinafactory.Doctor,doctor,workinahospital.Farmer,farmer,workinafarm.Teacher,teacher,workinaschool.”我感觉让学生编儿歌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创新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拓展性操练”这个阶段适当地使用儿歌,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分角色表演对话要求学生尽可能把该角色的语气、神态、动作等比较传神的表现出来,并可开展一些自评、互评、他评的活动,同时可适当穿插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如我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6Doinghousework/A时,在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用英语打电话与我们平时的对话有何不同,然后当一组同学表演完毕后再请大家评论并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同学们真正掌握了英语打电话的要求和习惯用语,知道了电话中表示“我是某某。”要用“Thisis….”,想问“你是某某吗?”要说“Isthat…?”而不能说“Areyou…?”。

4.设计新的话题让学生将新知和旧知进行有机组合,围绕话题展开对话。如在五年级刚开始学习数字(《译林版小学英语》第2册)时,我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设计了"Numbers(数字)"的话题,不给任何要求,只要与数字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空间,有的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十多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有问必有答,一问一答便成了简单的对话,多个问答就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对话。比如:自己父母的手机号码,家里的电话号码,每天乘几路公共汽车上学,自己的新铅笔盒多少钱等,在貌似简单的几个回合的问答中,学生的真实信息得到了实际意义上的传递,语言的交际功能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第三阶段:熟练运用,自然交流

量的积累必定引发质的飞跃,学生们已不满足于说书上现成的内容,他们需要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语言的交际。众所周知,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其交际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形成。这就是语言输出的更高的一个层面:自然状态下的交流。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模拟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力,自由地交流思想,达到初步运用语言的目的。如小商店,小医院,小家庭,小公园,小游戏场等等。比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4Halloween时,我针对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这一现实问题,一方面利用录像、图片及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西方“万圣节”的来源以及相关活动,另一方面设计一个“Shop”或“Supermarket”的场景,让学生准备一些“万圣节”活动的常用物品,如“pumpkin”“lanterns”“masks”等作为道具,请学生先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将其生动地表演出来,然后再根据情况和喜好自由地增加调整一些内容,进行对话的改编、创作和表演,结果这堂课学生学得都很投入。这样的活动练习方式,既体现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又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建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以保证语言信息输入、语言操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密度。同时,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外语学习的意识,让他们留意生活环境中的外语信息,如音像资料,报刊杂志,产品标记,传播媒体,电脑网络等。这样既可以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也可以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信息量越大,知识面就越宽,就越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创造,激励他们的智力活动。

另一方面,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词汇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和会话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但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差距。我们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更着重于将与教材有关联的、同时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适当地引进课堂,并尝试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机重组;同时还将思考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该怎样给学生创造更宽舒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能得到真正的转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英语教研论文篇(6)

一、大学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为满足社会对英语尤其是口语人才的需求,近几年,英语口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家教委及应用型大学的重视。专家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陈冬纯2006:3)、认知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孙倚娜2003:3)、课外监督机制在大学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祝询2005:4)、运用仿真情景对话培养英语口头交际能力(曾路,李超2005:4)、SBI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的应用设计(高晓芳,袁禹2004:6)等。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尤其是应用型大学中根深蒂固,且新的口语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能力及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仍会发挥着主导作用(胡俊杰2007,2)。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地重视词汇,语法等概念化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口语技能的训练。严重阻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并且,一些大学英语教学体制中仍存在一些严重损害着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现象:强调英语口语教学,往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和普遍性;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手段落后,很难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五个因素与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x教师素质。由此可见,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提高教师素质。

英语教师的素质包括流利、地道、规范、顺畅的英文;宽泛的知识面;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具备科研能力;具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刘润清,戴曼纯2003:16)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不高,学院往往对新教师只考核外语知识,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也只侧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口语教学要求教师素质的整体优良性。口语授课教师除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规则、规范的英语、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除掌握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外,同时应具备教研、科研能力。只有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方能“名师出高徒”。2007年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年。教学要求提高、学生水平提高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考核标准提高将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夏纪梅2007:02)。对此,口语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一方面要坚持收听、收看英语广播,英语节目、阅读最新外语报刊、书籍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包括来自学生、教材、课堂、同事、专家、社会的资源,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2.了解学生文化

巴西著名的教育学家保罗.弗莱曾说过:教育者要比以往更具有一种科学能力来让他们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即对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学生所使用的语言和言语包括口音以及并非一定能被教师的个人世界轻易接受的某些习惯、爱好、信仰、恐惧和欲望所形成的文化环境的了解是多么的重要。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口语教师如何了解学生心智并怎样适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积极主动开口说英语,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朋友、喜好等各方面的情况。特林.芬瑟著的《学校是一段旅程》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努力成为孩子早期阶段敏感性的保护者;成为童年中期深度感觉生活和道德方向的引领者;成为青年期观念和理想发现的陪伴者。我认为口语教师应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聆听者;成为学生口语意识提升的促成者。

3.创设语言环境

上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帕默(H.E.Patmer)和洪贝(A.S.Hornby)等提出了情景教学(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的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景,使学生自然“习得”语言。这一理论对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育及普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在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包括三个环节,语言的输入(Input)、学习者的中心处理(centralprocessing)和语言的输出(Output)。要想培养学生讲得一口漂亮流利的口语,首先要给他们以足够的机会去听和读,即输入语言材料,只有在语言的输入积累到一个相当量的时候,才能逐步转化为说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课外监督机制(祝寻2005,4)要求学生课外多听磁带,模仿其语音、语调,逐渐形成地道纯正的口语。也可以为学生播放英文歌曲、放映原版电影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直接、真实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Shortreportatthebeginningofclass、RolePlay.、Game.、Storytelling以及Retelling为学生创造言语处理、言语输出的平台。语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也是二语习得的保障。因此,大学在外语教学中应给予高度重视。结语

外语教学方法一直是外语教学界研究的重点。但是不同的培养目的,决定了不同方法。根据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创造浓厚的英语语言环境一定能改变目前学生“难开口,开口难”的局面从而提高口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英语教研论文篇(7)

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是一种使用频繁的重要修辞手段。与直陈(DirectStatement)相对,是指讲话时使用温和顺耳的言词,避开令人生厌或欠文雅的粗话猥词来表达言者的思想、态度及情感,能使听者容易接受,是同一意思的另一种说法。本文试通过一些实例对委婉语在一些不同场合中的使用动机作些初略归纳。

一、委婉语

我们汉语中的委婉语分为讳饰和婉曲。讳饰是指为了避免触犯忌讳或令人不快的词而代以委婉的措辞或加以美饰,主要用于言者不愿、不忍或不便把要说的话说出来的情况。婉曲是指故意不明说,而采用拐弯抹角或隐约暗示的说法,从侧面把要说明的东西烘托出来,使语言更加含蓄,留有想象回味余地,也可以用于反面嘲讽。英语中的委婉语是Euphemism,源于希腊语的“eu”(意即well或sounding-well)和“pheme”(意即speech),意思是speakgoodfame(说好听的话)或goodspeech(优雅的说法)。是人们出于某种禁忌或是不愿直接使用一些令人不快,刺耳的词以免使人尴尬难堪的局面,或意欲表达某种感情时所使用的意义含糊、具有弹性、迂回曲折、能起到含蓄婉转的修辞效果的话语。根据《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型》的定义,委婉语是用一种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一种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语,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辞手段(李自修,1990:290)。委婉语的定义概括了委婉语的三个典型特征:委婉语以“代”为生成基础;有表里两局意义,表为虚,里为实;话语温和,可满足发话人减轻话语刺激程度或掩盖某种语言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根据所表达的事物或内容,委婉语可分为委婉语(TraditionalEuphemism)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Euphemism).传统委婉语常使用比喻、借代、迂回、缩略和喻指等手法,力求使语言优雅、含蓄、中听。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一种恭维、溢美之词,常采用粉饰、美化、弱化等手法来表达虽非禁忌但却容易引起不快的事情和话题。

二、委婉语的运用手法及动机

(一)使用委婉语最初的动机来自于人们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安抚的愿望,是出于担心直言出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故而使用一些近似语、折中词来美化其言词。如: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委婉语,像把用来处死犯人的电椅子electricchair称作hotset,把惩罚性的单人囚室solitaryconfinementcells叫做quietcells,把屠杀slaughter叫做depopulated(减少人口),wastingtheenemy(消耗敌人)或pacification(绥靖行动),其目的是要掩盖其真正的意图,逃避正义的谴责,起着美化、弱化和掩盖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这种用法也不少,如获1980年美国派直升飞机去营救美国在伊朗的人质失败,卡特称之为incompletesuccess(不圆满的胜利)。1983年,美国派武装部队入侵格林纳达,美国总统里根对新闻记者经常使用invasion(侵略)一词十分恼火,他说那是rescuemission(营救使用)。在社会道德方面,比如有些有不敢蔑视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把情人称作同伴company或partner等,类似的用法不胜枚举。

(二)出于尊重或不愿伤害他人的感情等原因,通过泛化原则把特定语义进行模糊处理,用意义笼统含糊的话语来弱化一些可能会令人不快或伤害他们感情的事情。比如在教育界对学生的评估多用“积极用语”来替代“消极用语”,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把学习成绩差的学习叫做belowaveragestudent,谈到这类学生的学习时说:She/Heisworkingather/hisown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把懒学生叫underachiever即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这个词听起来不刺耳,但也没有说明这个学生成绩如何,可能勉强及格,也可能不及格。

(三)出于某种忌讳,用另一种措辞委婉的说法代替不愿说出的事情。说到英语中的忌讳,最多的莫过于生老伤残病丧葬,所以人们常使用一些能起缩小作用的缩喻来弱化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如若指某人“胖”不用fat,而用heavyest,weightwatcher,chubby,plumy,stout等表达;而用slender,slim,willowy,lithe,lean等表达“瘦”的意思。(四)使用中性词或运用迂回的廉洁表达一些与性、排泄有关的意义,避免粗俗不雅。如有一位女士问:Whydidn’tyougoswimming?另一女士回答:Mothernaturecomestocall.或者说Themonthlyvisithascometome.或者说Myfriendhascome.意思是没去游泳是因为例假来了,即sheismenstruating.还可以说Shehasgottheflagsout.医生要检查大便时可以说:Weneedastoolspecimen.了解这些委婉语的用法,就会避免一些窘迫和尴尬。

(五)在委婉语中有一种语义表里不一的现象,是发话者故意使用间接的方式,或使用多义词、反语、双关语等手段,以表示幽默或进行较为含蓄的讽刺。如

1.WhatanobleillustrationoftheTenderLawsofhisfavouredcountry!------Theyletthepaupersgotosleep!意思是“他们竟允许穷人睡觉!这是多么高尚的例证,说明他那行善的国家法律是多么仁慈”!句中作者故意运用了noble,tender,favoured这些反语以讽刺那个所谓仁慈的国家法律。

2.Youhavedelighteduslongenough.(《傲慢与偏见》中Bennet先生对她女儿弹奏钢琴的评价),意思是说:你真是让我们“高兴”够了。

3.在一家餐馆里侍者与顾客的对话:A:Isaywaiter!Therearesomecoinsinmysoup!Well,yousaidyouwantedsomechangesinyourmeals.顾客明明抱怨汤中有硬币,侍者却幽默地说是顾客自己要的零钱(changes指coins)。对话B:Isaywaiter!Howlongwillmypizzabe?Wedon’tdolongones,sir.Onlyround.等候多时的顾客是问比萨饼什么时候能上来,滑稽的侍者则巧用了long的不同释义说,他们不做长形比萨,只做圆形的。幽默用的恰到好处,化解了顾客心中的不快。

(六)通过邻近原则、利用借代、比喻等手段含蓄、诙谐地粉饰一些令人不快或有失体面和尊严的事情。例如:AtfirstIwaspoor,thenIbecameneedy,laterIwasunderprivileged,nowI’mdisadvantaged.Istilldon’thaveacenttomyname,butIsurehaveagreatvocabulary.(起初我“贫穷”,过后我“拮据”,后来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现在我“机遇不佳”,我仍然不名一文,单词却学了一大堆)。句中poor,needy,underprivileged,disadvantaged都表示贫穷,却一次比一次委婉,然而贫穷的处境未变,仍然不名一文,只是学了几个词而已,运用邻近原则表现出自嘲,但也不愿直接称其为“穷光蛋”。

【论文关键词】:委婉语;原因;功能;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委婉语的使用是人类交往过程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的使用委婉语可以避免人际交往的尴尬或不快,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目的。当今社会,委婉语已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因此学好英语中的委婉语对于我们的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委婉语产生的原因,功能和运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委婉语的教学和使用的观点。

1.委婉语的来源

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good,soundingwell,好的,好听的)和词根pheme(=speechorsaying,话语或好话)。Euphemism字面上的意思就是"useofpleasant,mildorindirectwordsorphrasesinplaceofmoreaccurateordirectones(用好听的话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TheRandomHouseCollegeDictionary(1979)把euphemism定义为:thesubstitutionofamild,indirect,orvagueexpressionforonethoughttobeoffensive,harshorblunt,其意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取代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2.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不言而喻,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正确地使用委婉语还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具体来说,它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避讳功能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领域,人类有不同的忌讳。但有是我们不得不表达这些忌讳的事物,这我们使用这些委婉语来代替某些机会。很多地方对于"死"的说法都有忌讳,讲英语的国家的人们和许多民族对这一忌讳的委婉使用有很多表达方式。例如:人们常用"去了"(topassaway),"离别了"(todepart),"离开了我们"(toleaveus),"睡着了"(togotosleep),"去天国"(togotoheaven),"最后一觉"(finalsleep),得到安息(tohavefoundrest)等词来代替说某人"死了"(todie)。

(2)避俗功能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不便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说人体的某些部位(如生殖器)、、大小便、生育等等,如果直言不讳的表达,往往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受话者也会觉得对方很粗俗,没涵养。所以,英语中就产生了很多委婉的表达来化解这种尴尬。当我们表达女子怀孕(pregnant)时可以说成:Tobeinadelicatecondition(处于碰不起的状态);Alady-in-waiting(处于等待中的妇女);Eatingfortwo(吃两份饭)等等。

(3)礼貌功能

委婉语的另一个功能是在交际中避免冒昧和非礼,当迫不得已要涉及令人不快的事情时,应选择委婉的表达法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如见到英(美)国老太太,开口闭口old(老)字当头,常常会惹得对方不理睬,于是一些委婉语就应运而生,如用seniorcitizen,secondchildhood(第二次童年),thelongerliving(年长者)等来代替"oldage"(长者,前辈)和"senility"(老态龙钟)等。如果是教师,千万不要当家长面说他的孩子是astupidpupil(笨学生),你得小心地说成aslowlearner(他学得慢),或underachiever(他尚未发挥潜力)。

(4)掩饰功能

在经济、政治和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外交上的委婉语。外交人员是这类委婉语的丰富来源。例如,1976年基辛格创造了quitediplomacy(静悄悄的外交)一词,用的指秘密的外交活动。类似的还有我们熟悉的Ping-Pongdiplomacy(乒乓外交),用以委婉地指中美关系史上通讨乒乓球队交流推动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做法。对北约领导人(或侵略者)而言,他们对南斯拉夫发动的战争不是"invasion/raid/aggression(侵略)",只是"militaryaction(军事行动)/policeaction(政治行动)"或称之为"pre-emptiveaction(先发制人)"(听起来似乎南斯拉夫要对北约有所行动他们不得已而为之)。他们的一切谎言不是"lies(谎言)",而是"terminologicalinexactitude(用词不妥)"。因此,对受话人而言,洞察说话人使用委婉语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5)褒扬功能

委婉语的另一个功能是起到褒扬的作用,既用中性或褒义的词语或句子代替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或句子。从交际的角度看,委婉语的这种褒扬功能实际上是说话人对对方的一种"抬举"(uplift)。从心理上看,对于社会上那些从事较低微工作的人们,即便是听到说话人口头上对他们职业的称赞,这种"抬举"对方的委婉语也未尝不是"一种心里需求"。譬如:人们将清洁工(garbage-men,garbagecollectors)委婉称为wastemanagers(垃圾管理人员),sanitationengineers(保洁工程师),sanitationworker(保洁工作者)。将理发师hairdresser委婉称为beautician(美容师)。

当今社会,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疾病,体形,以及政治,商业,政治,军事,教育等等,在这些领域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3.英语教学中委婉语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教学。委婉语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委婉语的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委婉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本身要注意对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要如实反映情况,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缓解直言的冲击,维护学生的自尊,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委婉语的专题讲授,也可以针对具体的课文材料,穿插委婉语的教学,譬如在《新编英语教程》第四册Unit2TextIB中有这样一幅漫画,描述了这样一则幽默:一位来自法国巴黎的客人旅居英国伦敦,女房东介绍到:"Here’sgrandma."那位老奶奶说到:"Myhusbandhasjustpassedtotheotherside."客人往花园栅栏的另一边望去,并没有看见人影,感到很奇怪.女房东又解释了一遍:"Imeangranddad’skickedthebucket."客人就安慰老奶奶:"Ihopehisfootwillbebettersoon."老奶奶莫名其妙.女房东进一步解释到:"No,he’snothere.He’ssnuffedit…youknow!"客人更是摸不到头脑,脱口而出:"Butyou’vegotelectricityhere."那位巴黎的客人之所以做出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女房东使用了委婉语,没有理解到委婉语的"会话含义",而房东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爷爷去世了。在这一部分的讲解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理解此处委婉语的使用。当然遇到其他的委婉语使用语境时也可以指出来,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的文化和对委婉语的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增长。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内心,适当地使用委婉语也是很有必要的。譬如astupidstudent(愚蠢的学生)被称为aslowlearnerorunderachiever(未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谈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belowaveragestudent)时:She/Heisworkingather/hisown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说candobetterworkwithhelp(有别人帮助可以学得更好些)比直接说学生slow(迟钝)或stupid(笨)更好些;还有:dependonotherstodohis/herwork=cheatinclass(依靠别人做作业=课堂上考试作弊)。而对那些爱说谎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hehasatendencytostretchthetruth。(他有言过其实的趋向。)。用这些委婉语来批评学生既能起到教育作用,又能维护学生的自尊,从而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而学生对老师崇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从而真正起应有的教育效果。

4.结论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委婉语将会给交际带来极大的障碍。随着委婉语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认识,委婉语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委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委婉语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现在中国对于委婉语教学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关于委婉语教学的专著极少,一些关于委婉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是探讨了委婉语的重要性并没有提出以何种模式或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委婉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是一个有待研究和发掘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胡爱萍.也谈英语委婉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J].铜陵学院学报,2004.

[2]李龙.英语委婉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应用[J].教法与教学,2002.

[3]刘弈.英语委婉语的产生、发展及其交际功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

[4]刘寅齐."英语委婉语:特点、构造及应用"[A].《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5]杨鹏鲲.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J].词语天地,2005.

[6]张文娟,严立东."论英语委婉语"[A].《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三、结束语

委婉语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在语言上的体现和反映。其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包罗万象,即涉及社会政治各行各业,又包括人类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其使用动机错综复杂,并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多学习掌握,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ElizabethMcMahanSusanDay:TheWriter’sRhetoricandHandbookMcGraw-HillBookCompanyUnitedStates198068-69

英语教研论文篇(8)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构成,而专职教师队伍偏年轻化,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均无法做到熟练掌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情况居多。教师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谈科研水平的提升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强的挫败感,无法找到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提升与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联点,整体通过率偏低,这些都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及评价方法要创新,教学质量更要快速提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教师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作用。

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英语素质,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较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熟知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语言教学,并能自觉参与本专业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就成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课例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刘波(2006)在对课例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时,认为课例研究(Lessonstudy)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基于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追求,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其基本操作过程为:①定义教学内容。②备课目标放在如何使授课促进学生学习。③授课小组观摩教学并录像。④个人课前课后反思和集体评课。⑤修改教案。⑥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个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

2.课例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举措。

我院自2010年起选用外研社出版发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2013年伊始,公共英语教研室在每周一次例会上,开展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研究措施。第一轮研究选定第一册第五单元文化阅读部分教学作为操作点(ReadingacrossCultures———LoveMakestheWorldGoRound),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公共英语教研室在开学初,第五单元授课前数周,布置任课教师完成课前反思写作,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就已阅课例研究理论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结合即将讲授的这一单元模块,独立完成一节课教案设计(全程授课50分钟,其中40分钟用于讲授,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教案务必涵盖词汇和国内外文化对比讲授内容。②课件制作与课堂讲授。选定3~4位教师作为研究与观摩的主体,研讨课件制作及其在课堂运用所占的比例并集体制定统一的随堂测试题。这几位教师逐一授课并将授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其余教师可随堂观摩也可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进行评课,重点评议是否完成了原定的授课计划。③课后反思与视频转写。教师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教学反思写作及其视频课程转写工作。课后教学反思要求其对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视频转写要求教师务必真实、完整再现课堂上的话语,以便教师集体对每一授课环节处理得当与否、成效好坏等做相关分析研究。④随堂测试成绩分析与新一轮教案设计。授课班级随堂测试题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统一批阅,记录学生成绩,作为分析研究新一轮文化模块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以及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依据。

3.在课例研究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发现了诸多问题。

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前反思写作时,发现自己虽然知晓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导师),但是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教师的导学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如何在教案设计时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习有困难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呢?教师普遍发现,只有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发挥师生合作的原则,才可以有互动良好的有效课堂。这一单元的文化模块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其中穿插有关于中外婚俗的文化对比,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时,先提出两个导入这一主题的问题,例如:(1)Whenitcomesto“LOVE”,Whatcanyouthinkof?(2)Howdopeopleshowthattheyareinlovewithsomeone?随后利用10分钟左右疏通拓展词汇,给学生5~8分钟随堂阅读篇章,找寻6个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紧接着利用10分钟逐一提问学生,核对答案;再将各个自然段的含义与学生一起梳理,辅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再次理解篇章,着重讲解学生答案有误的地方;再利用10分钟,利用PPT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中外婚俗进行对比,板书与此有关的拓展词汇,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中结束课程讲授;剩余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篇章理解问答题和相关词汇汉英互译),测试结果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单元文化阅读篇章教案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的依据。②课堂讲授环节。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摩教学的教师都能发现,原本以生为本的教案设计,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受学生已有英语水平和学生参与课堂意识的制约,有的班级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顺利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高效课堂;有的班级互动欠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难以按照既定计划展开教学,在反复鼓励未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授课,最终只能形成以知识为本的低效课堂。究竟该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并且使得学生吸收最大量的知识,成了教师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③课后反思、视频转写及随堂测试结果。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反思和视频转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原本自己毫无意识、不断重复的课堂用语,口误也时有发生,还存在表扬学生用语过于单一,提问学生的面过窄,或者过多相信集体反馈的阅读理解水平,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学生,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且沉闷内向的学生。随堂测试的结果分析显示,有的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案设计时重、难点把握不够合理,这也为今后教师提高教与学的契合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课例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某个环节相结合,既有教师个人的课前课后反思,又有集体研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还有课堂观摩教学以及课后随堂测试的批阅和成绩记录分析,研究和教学的一体化可以在教师发展中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从课例研究相关理论的研读,到课前反思、教案设计,一直到课堂讲授与观摩教学、课后反思及随堂测试结果分析评估,每个环节都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参与,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观摩评价者,能深切感知自己教学经验不断增强,也能了解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的不足之处。

2.提供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有利平台。

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促进了教师间有关教学经验的交流,综合知识以及诸如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技能的分享,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全程被录像保存,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完成快速从教学生手到熟手的转变。

英语教研论文篇(9)

现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育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关于语法的认识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错误的理解。这些错误的认识或来源于把语法本身当作是一系列关于语言固定结构的任意性的规则总和;或是认为语言结构是不需要被教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习得;另外一旦开始讲授语法就会使学生厌烦等等方面。下面将对其中主要的七种错误论调进行逐一分析和反驳,得出一种比较全面、科学的英语语法观。

一、英语语法的误区

1.语法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被教授

事实上确实有人能够比较自然的习得第二语言。以一部分美国移民为例,这些人中就有人能够自己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而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普遍。这些事例就使有人相信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也能不通过老师对语法的讲解而掌握英语。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上述的情形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学习者,即使是掌握了英语使用的移民们的英语水平也尚未达到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而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习英语的青少年没有处在英语的生活环境,在语言教育中他们进行的是外国语学习(ForeignLanguagelearning)而非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on)。虽然在国际上这两种教育常常被一起讨论,但两者在教育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语法知识的讲授能否帮助学习者达到准确掌握语言目标。事实上即使是最有技巧的英语学习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掌握语法。Chomsky在1969年就指出,英语本国人在成年前也一直处在一个继续学习和完善英语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这样问题就转变为英语语法知识的教授能否加速学生的自然语言习得。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研究成果。Pienemann(1984)通过实验得出:接受过语法学习的学生能在两周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而在无语法指导的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虽然实验的被试只是少数,但是这一结果多少为语法教育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

2.语法是一些无意义的结构的集合

这种误解的产生源于人们把“语法”只和词形变化、语言结构规则联系在一起。但语法本身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语法由三个方面构成:形态句法(morphosyntax)-形式(form);语义(semantics)-意义(meaning);语用(pragmatics)-使用(use)。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方面的改变将导致其他方面的改变。同时者三个方面在语法中又各有侧重。要能使学生在适当是场合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必须完全的掌握者三个方面。

3.语法是一些任意的规则

从Saussaure开始,语言学家们就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但这并不代表语法也是任意的,相反,语法是人们根据语言总结出的关于语言本身的逻辑的、规则的知识。

4.语法是枯燥乏味的

对于语法的这种印象来自对于反复训练和机械重复的恐惧。但是教语法不等于必须学生无数次的重复模句,也不是强记语法规则。这些活动的确令人厌烦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

英语教师能够创造出一种有趣生动,需要学生思考的训练语法的学习环境。

5.学生一次只能学习一种语法结构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每次只教一个语言点,学生也能一次致力于一个点的学习,但学生并不是在一次掌握了一个语法知识后才继续学习下一个。新的语言知识与已学知识总是持续的相互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过去时态的完全掌握,但在教授过过去进行时态后,学生对于前者的掌握似乎就不那么完美,语言表现也下降了。这种倒退现象会一直持续,直到他们完全掌握这两种时态并且区分清楚。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法学习的轨迹并非是水平直线而是拥有峰和谷的曲线过程。

6.语法和词汇是知识范畴的,听、说、读、写是四种技能

语法不仅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些能够清楚背诵语法规则却不会运用它们来进行交流的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以一种非自觉的方式运用语法规则来进行语言交流。Ellis(1993)就提出语法教学应中在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而非对准确语言表达的练习。VanPatten和Cardierno的同年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表明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输入语言信息发展能力比给学生语法解释后再让他们做语言表达训练要更有效。

7.语法能够解释一切语言现象

语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例如,大多数教科书都规定进行时态不能与静态动词连用,因此下面这句句子:Iamwantinganewcar.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表达确实存在,而且本土人士更倾向于把进行时态与完成时态连用。

Ihavebeenwantinganewcar(forsometime)关键在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法的规则也是相对的。

以上是对英语语法本身和教学的再研究,在对英语语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下面将阐述关于综合技能教学法的使用。

二、综合技能教学法

RebeccaOxford对于ESL/EFL的课堂教学打了个“织毯”的比喻。她认为编织英语教学就是把教师、学生、环境和相关语言等交织到一起的过程。从教学这部织布机织出一张宽阔的、强韧的、美丽的“织毯”,在其中所有的“知线”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排列。例如,教师的教学风格配合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环境设置的资源及评价为语言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这种“织毯”式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综合技能教学。(Integrated-skill)

综合技能的学习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使用。现行的教材中有专门的部分。在具体教学时间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内容型(Content-based)和任务型(task-based)。前者比较注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后者强调进行带有交际语言使用的任务训练。两者都应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占有重要部分。

1.内容型教学

使用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应用语法规则,学习例如科技、数学、社科等个方面的知识。Scarcella和Oxford在1992

年提出了内容型教学的3种模式:主题式(Theme-based);附加式(Adjunct);隐蔽式(Sheltered)

2.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参与交际任务,任务即各种活动,如两人或小组讨论,合作办报;撰写电视广告等等。

三、英语教师该怎么做

在运用综合技能法教授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肯定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向学生确立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正确位置。

2.从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向学生解释语法结构。以被动语态为例,这种语态具有明显的形式:最少是由一个动词和过去分词构成。出现施动者时会由介词by引出。Thebankwasrobbedbyagang.被动语态只能在动词为(下转256页)(上接255页)及物动词的情况下出现,这也是规则之一。被动式也拥有语法意义。它表明重点结构,强调接受者或动作的承受。在例句中“bank”是被强调的重点,这与其在主动句中的地位不同。我们何时使用被动,是否出现施动者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结构也发生改变。

3.安排各种锻炼综合技能的活动,创造生动的环境让学生能发展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关于过去式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改变以下自己。她脱下鞋子,拿掉手表,戴上眼镜,穿上外套,拿掉戒指,然后让学生提问来只出她的改变。学生可以提问:“Didyoutakeoffyourshoes?”“Didyouputonyourcoat?”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学生提供了需要思考的环境,避免了机械性的重复回答。

4.不能只重视听、说,也要安排必要的读、写内容。使四种技能全面发展。

5.不能期待会回答所有的语法问题,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不断完善语法知识。

四、结论

为了让英语学习者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法规则表达出准确的意义,英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综合技能的训练环境来教授语法。教师应把语法看作一个有逻辑的动态私通由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交织构成。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更有效、科学的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英语教育这块“织毯”一定会越织越好。

参考书目

1Chomsky,C.(1969)LinguisticsandPhilosophy.InS.Hook(Ed.)LanguageandPhilosophy.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

2.Ellis,R.(1983)TheStructuralSyllabu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TESOLQuarterly,27,91-113

3.Pienemann,M.(1984)Psychologicalconstraintsontheteachabilityoflanguage.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6,186-214

英语教研论文篇(10)

1引言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外语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了研究学生的“学”。在对学习者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很快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他们发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无论是在心理特征,还是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都具备了一些共同的特点——使用相似的外语学习者策略,由此,对外语学习者个体特征的研究很快发展成为语言学习者策略的研究。同时,我们发现在如今的外语教学中,听力教学成为一个薄弱的环节,而同时听力学习者策略的研究训练及在教学中的运用都远远滞后于外语学习中其他方面策略的研究和运用。

2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英语学习者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外语而做出的各种选择和采取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其具体行动。有效的学习者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学习者策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R.M.加涅等人将学习者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监控策略和情感策略。文秋芳将学习者策略分为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和母语策略,而王立非根据学习者策略对外语学习的作用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正确策略和错误策略。目前在认知心理学文献中普遍采用的分类法则是将学习者策略分为三类,即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strategy)、认知策略(eongnitivestrategy)和社会情感策略(soeio-affectivestrategy)。

3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国内的相关研究

作为学习者策略训练的组成部分,听力学习者策略训练的有效性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较大的关注,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Rubin、Quinn、和Enos首先对听力策略教法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此实验,国外对于听力学习者策略训练的有效性大多持肯定态度。研究的对象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其中,既有高中生,也有大学生;既有大学生中水平较低的,也有水平相对较高的:既有以西班牙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又有以其他语种如法语、俄语等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同时,研究者们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包含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国外有关听力学习策略的实证性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有这些都为国内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国内的相关研究

国内有关听力学习者策略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最初多以介绍性的文章以及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而开展的描述性研究为主。从2001年至今,国内在听力学习者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吕长竑在两个非英语专业的自然班中,根据成绩随即挑选了20名学生,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了一学期的听力策略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听力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策略训练对优等生效果不显著,但对于中、差生的帮助比较显著。苏远连在对169名外语职业中学的一年级学生做了学习策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其中66名作为被试,就15项听力学习策略对实验组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训练。结果表明: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被试的听力成绩、策略使用意识以及学习自信心:同时,策略训练对普通学生的影响比对优秀学习者的影响大。杨坚定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83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5周的听力策略训练,得出的结论与苏远连的研究很接近:此外,该研究考察了性别影响,认为女生由于学习更努力的缘故,在训练中较男生进步得快。

从上述试验中可以看出,国内有关听力学习策略的实证性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较国外研究有进一步的提高。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对于听力学习策略训练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还有上升的空间。

4教学中听力策略的应用

在教学中策略的训练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也发现学生策略使用水平不高、频率低,学习比较被动。英语听力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切入培养学生的听力学习者策略。

1)教师在进行策略训练时要对听力理解策略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对于策略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使自己胜任培训者、协调者、监督者、诊断研究者等多种角色。

2)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有差距,要使训练成功,真正使学生受益,通过策略的训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教师在策略训练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指导学生的策略训练之前,一定要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和观察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策略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提供策略的指导。

3)教师应把学习者策略的培养纳入到自己的教学范畴中去,这一前提是教师要领会策略的重要性,认可策略的可教性。在她的一本如何训练策略的专著中指出,教授学习策略是为了使学习者“具有一双更加实际的眼睛,一对接受能力更强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饿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反应更加灵敏的头脑。”

4)提高教师的学习者策略水平。学生使用意识的观念不强也反映出教师的策略水平意识不高。当先生先得当学生,外语师资培训应增加学习策略作为培训内容,以加强教师策略方面的修养这样才能有资格和水平去指导和训练学生。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有关策略研究的最新成果,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5)策略指导和训练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关注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机和信心。

6)听力学习策略训练应该注重差异性和阶段性。学生经常使用的策略因人而异,学习风格的不同、语言知识水平的高低、学习的动机等都影响着学生对于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使用策略的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善学者与不善学者的根本区别不是使用策略的数量和频率,而是使用策略的适当性,即善学者懂得何时、何地、完成何种任务、使用何种策略最合适”。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个体的策略使用及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教授合适的策略,提高他们使用学习策略的质量。其次,对于策略培训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7)尽管策略训练对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有相当的帮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策略终究是补偿性的,它不可能代替语言知识,建立在丰富的语言知识基础上的策略训练才能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能力。

上一篇: 食药监管论文 下一篇: 教育公平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