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能力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5:35

教师能力论文

教师能力论文篇(1)

本文作者:刘艳杰工作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数学与统计学院

为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要每年制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同时聘请教学理论丰富、实践水平高的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的培训指导教师,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讲评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则包括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等。青年教师今后都将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进行试讲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根据今后工作安排,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认真准备第一次试讲。试讲时,将由学校教学职能部分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中。一方面,评价结果为青年教师的今后努力方向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用于培训结束进行第二次试讲时的比较和参考。另外,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训,是各系(部)在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开展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各系(部)要每年制订具体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本单位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青年教师熟悉相关课程及对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为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技能纯熟的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要由各教学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对指导、教学规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搭建专业技能教学交流平台,使青年教师较迅速地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及要求,较好地进行教材、单元(章节)分析,形成较强的授课能力。指导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全面指导,包括试讲、备课、教学观摩、参加实验等,指导教师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要为青年教师写一次评语。每个学期,青年教师所经历的教学工作和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每学期结束时要进行工作总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有“量”与“质”两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要求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全部内容,并认真总结和填写考核表。在“质”的方面,要求进行第二次试讲,并与第一次试讲比较,证明教学质量是否提高。

要拓宽培训平台,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制度,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实现有明确目的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高级研讨班,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新办专业或新开课程进修培训等,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提供进修机会,明确支持培训经费、保留学习期间相关福利待遇等,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教师能力论文篇(2)

2结果和分析

因“90后”年龄特征,该群体普遍是刚入职一年内的教师,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求生存期”,其中也不乏刚刚走入管理岗位的“90后”教师。总体情况,“90后”幼儿教师入职初期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适应过程。

2.1带班事情多、任务杂,难以适应工作强度大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常态,并且除了带班,人际交往、家长工作等也需要投入精力,很多教师表示这让人筋疲力尽。教师A:孩子太调皮了,班级里人又多,很吃力。我发现孩子整天都闹哄哄,和他们说道理,一点都不听,一点办法都没有。非要我吼几声,才有点效果,只要他们不吵我就已经很开心了。这一天下来,我的嗓子又干又哑,这就是职业病吧。以前不怎么生病的,没工作几天,感冒、咳嗽就不断,一直好不了。“90后”出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家里生活条件都较好。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家里的老幺。而幼儿教师除了教育还承担着保育工作,天天与管理孩子的吃喝拉撒事项打交道,这个阶段,普遍身体抵抗力下降,生病在所难免。

2.2幼儿园备课要求高,文本工作难度大“90后”幼儿教师群体中,大中专学历占大多数,本科以上学历较少。在调查的50多名对象中,只有6位是本科学历毕业,同时年轻教师往往被园长定位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因此,初入职场的“90后”幼儿教师这方面的压力体会颇深,甚至比带班的劳累更为焦虑。教师B:每个教学活动要写教学目标、准备、过程,写这些要综合考虑教育学、心理学、活动设计原则,对我来说,真的有难度!园长A:现在新近的这些年纪轻的教师,最大的感触就是让他们写点东西太困难!别说做科研了,就是备课都写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文字功底太差了?“90后”幼儿教师的成长经历伴随着手机、网络等通讯手段的普及。互联网的碎片化的阅读和写作方式,改变了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很多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更关注技能学习,同时因为大信息量的冲击,这一代人对现实的看法往往喜欢停留在表面,被表面所迷惑,这就带来她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容易浮躁而浅显的。

2.3与人相处的方法,需要不断学习在访谈对象中,几乎一半以上的老师提到了入职后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首先必须面对的。师资建设教师C:刚刚参加工作时,也是抱着虚心求教的心态的。一开始很相信别人,后来才发现自己笨。特别是有些同事当面对你好,背后打小报告,实在很难理解,有话为什么不能当面说?教师D:有一次,在操场上我班里一女孩头磕到了大型玩具,流血,我非常着急,马上带她先到医务室消毒,再带她到医院里缝针。我已经够尽心了,下午她妈妈来接回家时,还是对我不满意,说我怎么可以不联系她随意就处理了?如果破伤风了怎么办?为此,她妈妈还让女孩转学了。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太高了,一点磕着碰着,真是没法交代啊。调查中,教师们对人际关系特别是对配班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处理牢骚满腹。两教一保的人员配置使得在班级日常安排中矛盾不可避免,当然,怀抱教育热情的新教师对园内老教师的落后教育方式或方法的不认同也是重要原因。可以看出,这些新生代教师容易“自我中心”,结合其独生子女成长经历,加上其父辈在子女教养方式上更追求独立和民主,“个人主义”观念与中国社会固有的“集体主义”观念,人与人之间惯有的人情世故相矛盾。另一方面,大力张扬个性化、讨厌“虚伪”的“圆滑老练”的“90后”特征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与“80后”家长观念上的差距树起了家长工作的藩篱。

2.4对幼儿园制度文化的认同感有差异教师们入职前对幼儿园的整体印象普遍认为:环境很好、设施齐备、非常温馨。在深入职场后,部分教师对幼儿园文化特别是幼儿园制度文化有看法,特别是提到个别幼儿园“太正规”,对教师的要求过高。教师E:平时小朋友写作业或者出外玩游戏时候,我偶尔会玩下手机最多不超过5分钟,但园长看到说一次扣50元,本来幼师工资就不高,我觉得这不合理。教师D:女孩头磕了,最后转学了。事情处理完,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能够感觉到园长对我不够满意,在会议上还“批评”了我,心里很难受。制度是组织的基本活动准则,是任何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保证。幼儿园事务繁杂,需要各种规章制度使日常工作条理化、顺序化。而园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意味着与“正规模式”相同的特征:领导者即园长在组织中拥有绝对权力,权力结构上具备等级特征,教师的招聘和专业发展由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而“90后”成长于多元化文化环境中,这一代有较强的民主平等意识,向往自由,但不太理解自由是相对的,因此对规则的认识偏低。同时个人本位,不喜认同与自己观念不同的人,更不喜欢别人自上而下的指点,但是受挫能力偏低,并且喜好网络文化的特点使得他们面对面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容易有偏激情绪。个性与组织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需要新教师在挫折中不断摸索和学习。

2.5从业实践能力需要提高从业实践能力可分为: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对在读学生的建议中,在职“90后”教师们提出:要加强自身的五项技能;灵活运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充分把握学校的实习机会,多观察,多积累经验;掌握更好的与孩子交流能力等等。应该说,这个群体已经关注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对职前培养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学校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机会,但是教学机智、教育实践性知识却需要在职后快速习得和提升。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体验中,教师们实践性知识的成长出现“井喷”,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关注度非常高,虽然此阶段,教师们更多的是对老教师教学过程的“依样画葫芦”。

教师能力论文篇(3)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

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1.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2.培养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能力论文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面和要求越来越宽,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这样,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尤其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英语教师无论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方面都要接受新的挑战。因此,英语教师要想在这些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做新型的现代英语教师。

所谓新型的现代英语教师就是不仅仅要拥有丰富的英语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牢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务实的研究能力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即,研究型教师。

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并掌握Whomtoteach?Whattoteach?Howtoteach(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还要懂得Whytoteach?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之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由关注教学到关注学生的教育理念的转化,也才能在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他们养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1英语教学与教学研究现状

我们分别对我市的15所初中(其中示范校10所,非示范校5所)进行了关于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情况的调查问卷和学生问卷。首先,调查了15所初中的英语教师的学历情况。从这部分的调查结果得知:80%的教师的学历是大学英语本科及相关专业,20%以上的教师是专科及相关专业,这说明大多数英语教师曾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他们既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又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更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但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是教师们的研究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寥寥无几,参加教改项目并结题的也不多。他们对中学英语新的课程标准的了解更不多,有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目的的认识还很模糊。个别教师甚至说不清楚英语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很多教师对于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尤为欠缺。有些教师甚至不了解“交际法”“认知法”“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到底有什么区别。每课时讲解的时间绝对多于学生活动的时间,仍然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很多教师仍乐于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没有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更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尽管多数教师业已树立了科研意识,迫切盼望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普遍认为得不到有效的条件支持,在岗参培的方式也单一,等等。????从学生问卷中也发现一些:初一学生喜欢上英语课,但初二、三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却在逐年下降。各校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题的仅占20%左右,初一和初三的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只鼓励围绕所学内容提问,很少分析学生的问题的归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经常使用的辅助教学的手段仅有录音机,有的学校几乎不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很少在作业本上写评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教师“只改错误,不写评语”。考试的频率很高,一个月搞一次考试在各年级都是普遍的。而且评价方式也很单一,主要是书面语言知识的测试。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多数英语教师由于缺少对所教的学生和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导致自身素质不高,不仅研究成果少,更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改革中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2.1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慨说

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

(1)制订英语教学计划能力,即学习和深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把握读、写、听、说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对英语教材的编写意图或改编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要研究得一清二楚,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使用教材。

(3)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然后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年龄和心理安排教学程序,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搭起实现教学目的的桥梁。

(4)驾驭课堂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目标语起榜样的作用,而且所用的语言要有激情,要新鲜、优美、风趣。

(5)处理作业的能力,学生的英语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应重视作业的反馈作用,并认真写评语鼓励、引导并帮助学生。

2.2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包括:

(1)确定研究项目的能力。确定研究项目就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项目一旦选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确定。英语教学研究的项目(目标或课题)是指英语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现象;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选择研究的项目就是寻找研究英语教学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以达到对英语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的目的。

(2)收集资料的能力。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既可以做问卷调查,也可以开座谈会或者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资料收集后将其排列梳理归类,分清主次。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应做到:论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的阐述有逻辑性,结构完整并有层次。语言准确、明白,不含糊其辞并表达流畅。引用文献资料应注明出处。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描述性的以及实验性的研究报告,即指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

3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必由之路

英语教学研究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教师勤于做(教学)而疏于总结、积累和研究。平时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日常的教学和考试中,搞研究深感力不从心。他们往往把具体的常规教学(研)工作当作研究活动,他们的科研多数还停留在总结平时的教学工作、教学情况汇报、综合别人经验、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找些自己所需的材料等。加上学校经费短缺等因素,教师进修和再学习的机会很少,特别是对新课标的不了解,教师的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教法古板,因此,“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现状就在所难免。要从根本上达到让学生和社会都满意的目的,教师们除了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外,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的必由之路!当然,校本研修必然就要要求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实施继续教育和教研培训。组织并鼓励教师们参加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渠道的教学科研活动和评比(竞赛)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经验交流(课)会、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改编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处理作业等。应当鼓励并教会他们以教学为突破口,将教学经验变成教学成果促进教学。

4研究学生的需要是教师发展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更要重视兴趣培养。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执著的追求。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影响兴趣的因素当然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服务于学生的方法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活动上下工夫。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的水平要体现在备课中、能力要发挥到课堂上,即我们要“抓在出现时、点在需要处;化在关键时、用在可用处。”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应该仅仅是围绕所学内容提问题,或者所提问题没有挡次,或者以教代学。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并做到:课前指导不指令;课中参谋不代谋;课后到位不越位。否则,学生可能是知识学到了,创新能力却失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更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总之,研究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饱满的热情、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英语中去,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和自身提高不仅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要求,更是我们教师发展、改善、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教师能力论文篇(5)

1、问题的提出。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偏颇之处。这种偏颇往往表现为不是把教师的引导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教师是否具有渊博学识、能否对课出深刻理解作为评价标准:用语文学科知识的密度来衡量教师,而不是用教育教学原理来衡量教师。于是,那些在语文课上显示出丰富学识和深刻理解但引导不力的教师,容易受到较高评价;那些学识并不突出却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比较低的评价,甚至被否定。这就偏离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颇?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语文教学和教育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规律体现在人的和谐发展上,教学规律体现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规律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学规律:如果教学与教育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育规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学如果背离了育人这一本质目的,它就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2、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2.1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备课时往往想如何讲得好,如何让学生佩服自己。这是一种“有我之境”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这样做可以理解。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持续太长。如果执教了十多年仍然停留在“有我之境”上,那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问题。单靠讲得好可能暂时赢得学生,不可能永远赢得学生。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会相应提高。教师本人学识水平再高,如果不能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提高,总有一天也会遭到学生反对。“无我之境”则不然。所谓“无我”。就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学生如何学得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主观上不以显示自己的学识为目的,不以博取学生的佩服之心为动机。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发展的过程。

2.2 相机诱导和全盘授予。有经验的教师知道,教学又是诱导的艺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具有一定基础。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导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让学生理解消化新知。当学生的旧知不足以支撑学习新知的时候,教师的相机诱导就要随之变化,变为一种铺垫。这不仅仅是知识的铺垫,也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铺垫,还是思维品质的铺垫。全盘授予则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注重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忽视学生情感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采用简单、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法,面面俱到,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掌握点拨、启发、诱导技能迈进的过程。

2.3 预设式教学和生成式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学习目标,这是对的,符合教学规律。但是,预设式教学则既干扰学生的原始阅读,又容易滑向强迫式教学,不能充分体现“无中生有”的课堂妙境。这里的“无”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非明朗化,“有”是指学生融会贯通后的顿悟。悟出来的东西不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以为,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经验、理念、学识和人格有密切关系,对这四个方面做些研究很有必要。

3.1 经验对能力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所谓经验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既有成功的总结,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上个世纪至今我国著名语文教师的经验,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对于这些经验,我们研究得不是差不多了,而是很不够,我们的认识还是肤浅的。

3.2 理念对于教学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二是消极的。所谓积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管用、有效;所谓消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缺乏实际意义,空泛浮夸。笔者认为,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为代表的著名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的理念来自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是贪图好看好听的。时代在发展,理念要更新,语文教学要前进,这是大家认同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是单靠几个人写几篇文章、提几个理念即可了得的事情,更不是单靠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最根本的要靠广大教师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要靠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教师能力论文篇(6)

反思教学目标的生成和确立具体体现在:是否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按照学习者特征和学生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表述明确具体;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的问题能否作为教学目标;能否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制定。具体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每一个教学层次都伴有信息反馈的手段和矫正措施;保证师生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思维的“受阻点”,及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得以肯定,错误的行为得以纠正,在反馈——矫正的过程中不断的接近目标,以至达成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扩展青年教师必须谨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方式选择的依据,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对其作出合理分析与再认知,依据教学目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状况、教师的风格和教学方式本身的合理依存条件,选用及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效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语言学科多选择讲读、对话、问答等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类学科多采用探究式、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参与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对问题进行猜想,制订计划,然后做实验进行验证、解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评价的全方位考量,既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也是对评价本身的反思。教学活动由课前活动、课堂活动、课后活动三个环节构成,而反思则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基于“教学问题”的预设性反思、基于“教学对话”的实践性反思、基于“教学事件”的总结性反思等策略。

教师能力论文篇(7)

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三、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评价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整体与分项的优劣上,以前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教师能力论文篇(8)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自,这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课程能力在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质量、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能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课程能力的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适于多种活动要求,如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特殊能力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物理教师课程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体在物理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物理课程活动及其成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和。

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个能力结构,这里尝试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结构细化为学科特质、能力类型、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1.学科特质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多采用学科分类,物理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能力结构中的学科特质,是指因学科不同导致教师课程能力的差异性。一方面,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和事实的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还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提炼出的科学思想方法来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成就对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变更和进步的伟大阶梯。也就是说,物理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但是,物理学并不等于学校内的物理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将物理科学的灵魂,即知识、过程和文化统一改造为一门物理课程,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过程、文化“异化”为另一种“知识”灌输给学生。物理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与物理课程相适应的一些课程能力,以便教师将时代规划的理想课程真正转化为学生经验到的课程。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物理教育的理念。物理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备出色的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能力类型

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类型主要包括课程理解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转换能力、实施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各能力类型之间不是绝对分离、完全对立的,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只有各种能力类型都得到重视、培养和发展,物理教师课程能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能力层次体现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维度标明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一种理论,无论是生活实践、科学技术抑或是学生培养均提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物理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体现出了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过程。在具体的物理课程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任教时间的增长,物理知识占有量、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沟通、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会逐级发展提高。我们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划分为适应、重塑和创生三个层次。

二、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对课程能力的理解程度

研究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课程能力”这个词,多数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能力”,会用“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素养”“综合能力”等词语替换“课程能力”。

2.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力行之。然而,某些教师“不太清楚”课程理念,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活动“基本不能”实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育文件进行深加工以便应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比较差;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但却有半数之多的教师认为这方面的能力欠缺,可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之不足。

3.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一个学科特色。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均需要物理教师具有很强的监控、引导、动手实验等课程实施能力。但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开展STS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

4.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思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物理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目前,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所教课程进行评价、质疑、建议和修正,但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课程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归因

1.自身因素

物理教师对课程能力认识的清晰程度、自身对提升课程能力的动机水平,以及物理教师的心智品质,都是影响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与选择能力不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把教科书看成最权威的东西,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感觉难度很大,多数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地“教教材”,而并不是“用教材教”。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哪部分重要,哪部分次要。

2.考试制度

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有许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旧体制和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已经习惯于讲授式教学、搞题海战术,物理教师几乎变成了能力欠缺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考试制度制约了新课程实施、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亟待调整目前的考试、教师评价制度。

3.学校文化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缘自外力推动和自身反思,那种寓于文化之中的、由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产生的隐性知识,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近些年,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多,包括校园文化和环境的营造及建设,教师之间良性的、团结合作的组织文化的构建,等等。其研究初衷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是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主要场所,由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潜在性和重要性,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教师文化、宽松民主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体制

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只是把已定的教学材料提供给教师,没有留给教师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和讨论,即使在形式上倡导发展教师课程能力,实际中也并没有在政策和条件上引导教师发展课程能力。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受重视,教师的课程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展。同时,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也存在问题,许多地方和学校往往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统考、课程进度的检查和抽查等,完全控制了教师的课程研究与实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课程能力的唯一依据,教师成为课程的“附庸”,不利于教师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社会氛围

在传统以升学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多数人注重的都是中考、高考的成绩,以分数高低评价一个教师、一所学校。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影响下,一些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和个人实惠,这种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

6.教师培训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课程能力”方面的培训不满意。可见,新课程虽然在如火如荼地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实际上对教师进行的培训收效却不大,教师的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一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思想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对提高自己的课程能力有主观上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更有利于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提供政策支持——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制度保证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时出台一些政策,如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对教师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加大推进力度;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淡化择校和竞争;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等。

3.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调整师范生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抓好他们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引领师范生参与课程和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课程和教学能力;其次,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地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开展方便有效的教师进修活动,及时更新在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他们的课程能力。

4.构建良好校园文化——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环境

学校是教师生存发展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教师课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进行教学探索。创设出“对教师课程能力有较高需求”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比任何教师教育培训更能推进教师主动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动力源泉

教师能力论文篇(9)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5]吕艳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5.

教师能力论文篇(10)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理念还未完全转变。目前一些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是理论课程的补充。忽视了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这种教育理念违背了工程教育的特点,致使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之青年教师的角色基本都是直接由学生转化而来,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在从事专业教师的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等专业工程素质。目前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致使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旧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2.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内驱性不强。现阶段由于高校的考评体系不太完善,造成绝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学术研究,追求论文数量,专业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不太看重青年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建设。因而这也导致各高校在制定考核和考评政策时,重视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工程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并不会影响其职称晋升,这一机制加深了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的忽视。并且青年教师为了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在这样的考评和考核机制下,也自然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科研上面。

三、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是密切相关的。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所从事的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工作,对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青年教师除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外,自身还需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通过各种校企合作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通过分批安排青年教师进入给水厂、污水厂、设计院、研究所和环保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尽快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工程实践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完善其知识和素质结构。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要切实注意不能仅仅只是作为一名实习者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而是要真正地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中快速成长,并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和技术改造等活动,能使他们迅速深入到本学科工程实践领域的最前沿,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从中探索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性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教学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政策引导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政策,比如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方面,重视教师工程实践水平与成果的评价。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使广大专业教师对提高个人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紧迫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意识,使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每一个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和长期行动。比如我院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以此引导青年教师走入企业,主动进行工程实践。

3.强化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学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一般只是针对教育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知识进行,没有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而言,可能很多都是毕业于环境工程或化学工程等相近专业,因此可在其入职培训中增加给排水工程方面的教育环节,安排给排水相关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授课;组织新进青年教师去给水厂、污水处理厂了解水的取用、输配及净化过程及污水的处理和回用过程,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学校在聘任新教师时,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层次和教学技能以外,还应充分考虑他们是否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若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更好。若是刚毕业不久的应聘者,则可考虑先采用师资博士后形式,在此期间,可在获得企业实践1年的工作经历后,再考虑其正式聘用问题。

4.外聘企业导师。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各高校可定期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工程师来校对专业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或开设专题讲座。企业导师在工程实践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充分发挥他们经验多的优势,为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和指导,逐步增强青年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参加注册考试。目前大多数工科行业已实行了注册工程师制度,这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涉及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工程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虽然通过注册考试并不意味着工程实践能力就得到了飞跃。但是由于注册考试的很多内容都是和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因而通过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学习,可使青年教师进一步厘清专业知识体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青年教师可以报考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或注册环保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考试来进一步梳理自己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上一篇: 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 下一篇: 畜牧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