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改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2:14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1)

自国家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美术理论教学就日渐突显出其重要的一面。新课改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在加强技法训练的同时,更要求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素质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核心思想,而美术理论教学作为美术教师的必修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都把美术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教育实习相结合,旨在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但长久以来,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陈旧,美术理论教学只偏重于纯粹的理论教学,与当下推行的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及美术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滞后,甚至阻碍了新课改的的进行和发展,美术基础教育学科应当从学位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前提下,建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课程观,并将教学关注与基础美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对于每一个师范类美术学科学生都是必要且重要的。首先,美术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美术教学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美术实践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整合和提升。它要求学生在科学的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应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引进、优化新思想、新观念,能够独立完成撰写教案等基本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在掌握了系统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目前,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程在内容上仍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经验,大量空泛的基础教学理论对于美术师范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仅仅能让他们对美术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一旦面对真正的课堂教学时,又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手足无措。因此,高师的美术理论教学要将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此,高师的理论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美术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积累教学经验。同时,也将新的教学理论带到中小学,使得在职的中小学美术老师也能享受美术教学论的最新成果,并实践运用于教学实践工作中。

其次,美术理论教学能有效地推动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美术理论教学是高师培养美术师资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为师范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讲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基础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要提高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而美术理论教学在一点程度上加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①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其任务首先是应当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事美术,了解世界美术的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其知识结构中的美术史论知识和美学应占据较大的比例。因此,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理论的重视力度,尤其是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

在新课改的推进之后,新形势下的美术课堂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相比,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在加强实践课程的同时,更大幅度地加强了理论课程的内容,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地推动了新课改的发展。

总而言之,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程对新课改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审视当前的美术教育现状,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例如:(1)盲目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内容过于体现技法为主,而弱化了理论课内容,这样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于单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不能将实践与理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语言表述显得空泛没有内容,从而不能适应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2)缺乏完善的、科学的高师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理论方面,缺失必要的补充。(3)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化,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和改良。(4)在高师美术理论教学上,缺乏与中小学美术实践课程的相互连接,许多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基本了解,他们所有的知识只限于书本,因为没有实地的去考察,所以在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缺失,导致高师美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也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修养和素质。从而影响了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在其后的实践环节出现失误,难以胜任课堂教学工作。②另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都出现了教学吃力、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而形式主义严重、教学实践活动目的不清楚、学生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高师美术理论教学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抓起,在认识上有所提高,重视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并结合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和方法,例如:(1)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延伸和扩充,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特点,增加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同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尽量改进教学方法,给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以更多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其学科视野。(2)可以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建立一定的协作方式与机制,双方经常进行交流,更新思想观念,组成相互支持的学校网络和形成教育改革的群体力量。还可以经常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完善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相互之间的协作机制。(3)优化教学协作计划的运作,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能,对一些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建立共生关系与协作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快,对高师美术专业的教育工作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因此,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为以后的美术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使高师的美术教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2)

作为特长生的艺术院校或高校艺术系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美术专业或较为感兴趣,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但是相对于专业绘画课程的理论课程,学习起来就感觉枯燥无味,学生要么经常旷课、逃课,要么在理论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做其他作业等,教师也懒于过问,认为大学生靠的是自觉学习,只要自己尽职尽责、问心无愧就行了。如此以来,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同虚设,尤其是现在普通高校艺术学院扩招,导致美术理论教学都是集体上大课,一个班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教师只顾自己的讲授,也顾不上课堂的秩序或所谓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学生对于学过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寥寥无几。对于那些考研学生只能从头自学美术理论,可谓是书到用时方很少。本来这些艺术生的文化成绩就很差,再加上他们上大学后更是重技能不重视理论,文化知识与艺术理论素养的严重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画匠,成不了高水平的画家。如何改观这种尴尬的美术理论教学局面,很多美术理论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态度,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美术理论教师在美术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态度至关重要。教师自己如果抱着不负责的态度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懈怠于理论学习,他们自己就认为美术理论课程可有可无,认为只要学会绘画技法进行绘画创作就行了。作为从事美术理论教学的老师,首先从思想上对大一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懂得珍惜大学时光,不能浪费父母花钱买来的每一节课学习时光;教育他们进入大学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学习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为毕业工作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他们学习征程刚刚开始,让他们了解一些国外大学学习理念,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不是初高中而是大学,剔除他们贪图享受的思想和准备懈怠的念头;教育他们具备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理论修养的高低决定他未来的发展,没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艺术理论修养,就不会有很大的发展。作为一个身高为范的教师,一定转变教学态度,自己首先不能放松对于学生学习要求,在开头的第一课就要搞好思想教育,自己带头从不迟到、旷课、早退,从不耽误学生一节课,课堂教学认真负责,把高中阶段学生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直延续下去,不给他们一个过于放松的机会。在教学上积极改变以往陈旧过时的教学观念,积极融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教学紧跟时代,不给学生产生教师观念落伍的思想,师生之间那种年龄之间的所谓代沟尽量减小或消除,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更多、更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学生就会尊重你、敬仰你、学习你,对你所从事的美术理论课程自然而然从事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积极更新陈旧的美术理论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比较枯燥无味的美术理论教学,如果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必将导致学生的厌倦。艺术生本来文化功底就比较薄弱,尤其是现在艺术生很多是因为文化课差而转入艺术学习的,他们很多通过走捷径进入本科院校,所以他们开始学习美术理论课不仅枯燥带来的厌学,更多的是他们听不懂这些比较深理论知识,从而不想学进去。那么教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这样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大一下学期一般开设《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这2门美术史论知识相对来说知识浅显易懂些。如何在大一阶段激发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求欲望,对解决学生畏惧理论心理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在讲授《中国美术史》时,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和美术典故,用讲故事的方法,生动有趣的灌输美术史理论知识,把中国历史典故和美术典故加进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一些幻灯片把生动的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利用美术欣赏的方式边欣赏边讲解美术史论,学生一定会在生动的讲故事当中欣然接受美术史知识的熏陶,从而不自觉的喜欢美术史的学习。当学生学完中国美术史之后,再进一步学习外国美术史就相对的容易多了,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美术史论的教学方法适宜于美术生初学美术理论阶段。

在讲授外国美术史时采取同样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大量的美术作品和美术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西方国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极大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储备。通过这2门美术史论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美术理论知识,在大二阶段进一步学习《美术概论》或《艺术概论》就容易的多。对于艺术概论的学习,同样结合美术史论的知识,边学习一些艺术基本概念、艺术流派、艺术创作等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同样可以结合艺术欣赏的方式,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生动的理论讲解,不要为理论而理论的教学,那样很容易把课堂上得死气沉沉。在大三阶段从事《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讲完理论教学内容后,通过网上美术教学视频的演示和教师自身的课题教学演示,让学生学习和评价优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课时的课件进行试讲,师生共同点评,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能力。总之,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既学得了理论知识,又很好的把美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改变了以往那种沉闷的完全理论讲授的局面,让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

三、改变落后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

过去理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美术教师本身就缺乏艺术理论修养,认为培养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要能参加省级或部级展览就是最大的成就了,他们不明白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现在高校艺术理论教学还是采用以前那种集中的大课形式,几个专业的学生在上公共美术理论课程时都是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学生上课完全是应付式的,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也顾不过来,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的、睡觉的、上网的等现象很多,教师只顾自己一味的讲授,下课后教师、学生各走各的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滞后。教师不妨打破这种传统的固有模式,采取有效的大课与小课结合的形式。在大课上,教师集中讲授每章重难点,然后布置学生自学后面的新内容,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各专业闲暇的课堂时间,集中给每个小组上课,在小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采取公平座谈交流的方式进行美术理论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给以解答,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或答疑,教师给以解答。对于一些有分歧或歧义的问题,师生展开讨论,直到弄明白为止。这种平等的探究式教学,很好解决了师生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学术上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不该教师是权威的问题。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很好解决了大课上的因材施教的问题,也避免了那种颇为应付式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解决了学生无法集中上课的时间,因为不同美术专业学生上课时间都是不一致的,所以利用小组上课形式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来上课。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是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减小了。

四、改变美术理论的考试制度

关于美术理论考试制度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般都是在学期期末进行一次总测试,从试题库中取出一份试卷打印出来给学生进行考试。平时成绩按照20%计入期末总成绩,期末测试按照80%计入总分。即使如此,所谓的平时成绩也不过是一种形式,要么成为期末考试不及格成绩的补救措施,这种考试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成绩,往往造成不公平的现象,那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在最后要么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考得高分,要么就是利用各种作弊手段抄袭高分,结果那些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反而考不过那些不爱学习理论的学生,其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不再用心学习美术理论,他们都学会了期末抄袭和死记硬背。这种考试弊端一定要根除,否则对于美术理论的教学改革极为不利。那么如何真正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成绩呢?这就要真正把平时的学习效率重视起来,教师不妨把很多因素考虑进去:平时的出勤率、课堂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学术交流、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艺术理论的实践、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等等因素结合起来,最终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总成绩,虽然改革之初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和评定难度,但是对于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后的教学轻松得多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比较关注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各科的最终成绩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获得国家励志奖和学校的奖学金,所以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影响着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

总之,高校的美术理论教学只有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积极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不合时宜的考试制度,转变教学态度和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兴趣,方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方能与时俱进,提高高校的美术理论教学水平,为我国的艺术教育培养更多更合格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凡.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浅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4

[2]廖溪、曾霖华.高师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3)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1999至2009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1999至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86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一)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4)

美术教师在选择美术课题研究时,有以下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第一,有的美术教师长期任教美术学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于是就认为搞美术学科的课题研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出个题目就可以搞研究。

第二,有的美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平时执教美术课之余,更热衷于美术创作,对学科课题研究不太关心,一旦要搞课题研究,随意杜撰个题目,便自以为是地搞起研究来。

第三,中小学教学工作繁忙,个别美术教师为了赶一年一度的评职称之急需搞突击,匆忙之中借来课题资料,挑灯夜战寻课题。为了求快,有的甚至参考其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出个类似的题目,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第一类教师虽然熟悉美术学科的日常教学,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美术课题研究有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如果仅仅依靠日常教学经验的罗列和粗浅的专业知识,课题研究很可能变成教学经验的串联和总结。第二类教师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难以找准问题,更由于缺少课题研究兴趣,很难静下心来研究课题,所选课题往往大而空,不知扬长避短。第三类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单凭资料浮光掠影地选择课题,中途往往难以为继,即使东拼西凑勉强结题,也无实质性的研究新意,脱离了美术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特性与类型

1.课题研究的特性

美术教育学科课题研究是运用美术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领域活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小学美术课题研究,置身于基础教育的大背景,探索的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因而是一项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基础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它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和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1)它是属于基础教育的分支研究之一,其发生的对象是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2)它是属于一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研究。探索与解决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美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这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在选择学科研究课题时的基本立足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今天的课题研究往往是在前人美术教育研究基础上的继续或他人理论方法资料的借鉴,而且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不是日常美术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不同于一般论文的撰写。它是美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艺术教育科研活动。一项美术课题研究的结束,其研究成果的产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从而揭示出基础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也体现出美术教师的探索、创造精神。在实践某项课题研究时,无论是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实践的操作及成果的验证和评价等,都离不开研究者敏锐的课题构思、新颖的方案设计、创新的实验求证、艺术教学规律的探索揭示等等。可以说,没有创造性也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动力和意义。

2.课题研究的类型

美术类课题与其他学科的课题在申报时其类型上没有较大区别,主要分基础性课题研究和应用性课题研究两大类。在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关环节。

第一类:基础性课题研究。

着重美术(艺术)教育的现象、教育过程中的规律问题以及美术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艺术教育理念的探索等基础理论性的实验研究。它又可根据课题对美术教育理论深入与突破的不同程度而分为若干等级。一般而言,三级课题涉及范围较小,研究也相对容易一些,初涉课题研究的美术教师可先选择。

第二类:应用性课题研究。

它是指运用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着眼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应用途径的研究课题。它通过美术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实际相结合,研究试图改造或改变美术教育现象与过程的应用规律,达到深化美术教育学科改革的目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也根据所选内容涉及应用范围的大小和应用价值的多寡而分列不同的级别。

二、课题选择的策略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艺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美术教师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美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最后能够申报成功的并不多。之所以落选,选题缺乏策略考虑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1.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本学科、本专业一定的理论根基,同时需要较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支撑,两者互补,当然不同的课题也各有侧重。尚缺乏理论研究而有实践经验者不妨侧重于应用性类型的课题选择;缺少经验者,一般不适宜选择研究面广、题大、内在环节复杂的课题,而选择从子课题做起,取得经验后再开展重大教学课题的研究。新教师缺少教学积累,课题研究容易“空对空”,搞研究除了邀请老教师参与外,选择相对面小、容易上手的美术学科的局部研究不失为明智之举。

2.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适应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开展美术学科课题研究是为了满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就个人来说,也是发展自己的教育职业研究能力的需要。要成功选择课题的内容,就需要研究者审时度势,根据当前国家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省市教育界某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做出自己的学科课题研究选择和计划,也可以根据上级科研部门每年下发的课题指南选择有关内容展开课题设计。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5)

    2002 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发,标志着中国美术基础教育进入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2004 年 12 月,“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在北京举行,艺术教育促进会秘书长章瑞安在其《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概况》的发言中指出:“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着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有些弊端日益凸显,并制约着艺术教育教学的进展。我们正经历着一次最深刻、最广泛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课程的改革要转变课程的功能:由单纯地重视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见,中小学课程改革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对于高师美术教育来说,改革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具体落实国家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要求时,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目前面临美术师资紧缺、教具资源匮乏的现状,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而配备了美术教师的学校,常常由于其他课程的师资缺乏问题,而安排美术教师同时承担多个专业的课堂教学任务。

    我们在制定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针对农村中小学的人才需求前提,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需求。

    二、更新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为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桂林师专是师范类院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宽口径的人才,这就对原来划分过细的美术各学科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观念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性思考与实践。

    1.专业口径的拓宽

    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过分注意专业性、范围狭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大部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最终并未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而是面向其他的实用美术甚至是非美术类的岗位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开设更多的任意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的需要。

    2.课程结构的调整

    应该说,我们此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如下问题:(1)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有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专业领域的培养而忽略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方面的培养。这导致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师范生的优势没有突显。(2)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由于师范生既要学习专业类课程,又要学习教育类课程,所以,没有足够的教育实践训练的时间,教师专业化体现不明显。

    针对以上的问题,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科中各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尤其是对大三以后“专业侧重”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其次,还要重视文化和审美教育课程。桂林师专提出了“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成立了公共艺术部,开展对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此条件下,可以考虑为美术教育专业增设“美术鉴赏与批评”、“文化艺术名着导读”等多门培养审美素质与文化修养的课程。另外,对师范生来说,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编排的重中之重。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增设和拓展教育理论课程。第二,健全和规范教育实习课程。第三,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3.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形成,这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眼光不能局限在课堂内,应多增加课外学习、参观、考察、研究的机会,使学生的眼界、见识更宽广,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二,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美术文化修养的培养。第三,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发表、阐述自己的感受、见解,使其形成评价能力。

    4.教师教育风格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组织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以及自学阅读、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风格首先应当包括说话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学识、才能、情操和意志的关键条件。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能否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合教改课题,进行专业课程整合的重点改革

    1.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桂林师专美术教育专业采取“2+1”的办学模式。在学生进校的第一、二学年,采取多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头两个学年开设美术基础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美术各画种的基础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美术教育专业横向方面的基本技能。在学生学习的第三学年,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限定选修课程,进行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工艺五个方向的课程学习,以加强专业领域的纵向技能的深造。

    2.教师技能的培养课程开设

    传统教师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三笔字”和简笔画方面。针对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开设了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硬笔线描造型等课程,并成立了学生书法协会,定期举办书法展览和竞赛,以加强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因此,我们除要求学生通过国家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外,还专门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使学生能够胜任新的教学环境。

    3.教育教学和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6)

2002 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发,标志着中国美术基础教育进入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2004 年 12 月,“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在北京举行,艺术教育促进会秘书长章瑞安在其《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概况》的发言中指出:“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着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有些弊端日益凸显,并制约着艺术教育教学的进展。我们正经历着一次最深刻、最广泛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课程的改革要转变课程的功能:由单纯地重视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见,中小学课程改革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对于高师美术教育来说,改革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具体落实国家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要求时,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目前面临美术师资紧缺、教具资源匮乏的现状,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而配备了美术教师的学校,常常由于其他课程的师资缺乏问题,而安排美术教师同时承担多个专业的课堂教学任务。

我们在制定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针对农村中小学的人才需求前提,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需求。

二、更新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为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桂林师专是师范类院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宽口径的人才,这就对原来划分过细的美术各学科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观念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性思考与实践。

1.专业口径的拓宽

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过分注意专业性、范围狭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大部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最终并未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而是面向其他的实用美术甚至是非美术类的岗位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开设更多的任意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的需要。

2.课程结构的调整

应该说,我们此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如下问题:(1)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有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专业领域的培养而忽略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方面的培养。这导致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师范生的优势没有突显。(2)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由于师范生既要学习专业类课程,又要学习教育类课程,所以,没有足够的教育实践训练的时间,教师专业化体现不明显。

针对以上的问题,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科中各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尤其是对大三以后“专业侧重”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其次,还要重视文化和审美教育课程。桂林师专提出了“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成立了公共艺术部,开展对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此条件下,可以考虑为美术教育专业增设“美术鉴赏与批评”、“文化艺术名著导读”等多门培养审美素质与文化修养的课程。另外,对师范生来说,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编排的重中之重。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增设和拓展教育理论课程。第二,健全和规范教育实习课程。第三,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3.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形成,这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眼光不能局限在课堂内,应多增加课外学习、参观、考察、研究的机会,使学生的眼界、见识更宽广,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二,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美术文化修养的培养。第三,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发表、阐述自己的感受、见解,使其形成评价能力。

4.教师教育风格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组织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以及自学阅读、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风格首先应当包括说话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学识、才能、情操和意志的关键条件。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能否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合教改课题,进行专业课程整合的重点改革

1.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桂林师专美术教育专业采取“2+1”的办学模式。在学生进校的第一、二学年,采取多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头两个学年开设美术基础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美术各画种的基础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美术教育专业横向方面的基本技能。在学生学习的第三学年,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限定选修课程,进行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工艺五个方向的课程学习,以加强专业领域的纵向技能的深造。

2.教师技能的培养课程开设

传统教师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三笔字”和简笔画方面。针对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开设了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硬笔线描造型等课程,并成立了学生书法协会,定期举办书法展览和竞赛,以加强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因此,我们除要求学生通过国家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外,还专门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使学生能够胜任新的教学环境。

3.教育教学和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7)

在高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对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全方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西部地区,新疆也制定了长期的教育改革计划,而新疆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地成为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美术师范生的培养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双语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美术师范生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目前美术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一、美术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从现状分析,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个别教师从事过中小学教育工作,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教育现状及新课程改革了解外,其他担任美术教育课程的大部分都是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多是对专业技法的单一传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性质、内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观、学习观等了解得不够。

2.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不尽合理

课程在学校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在美术课程性质中要体现人文性质、多元文化性、科学性,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美术教育专业共开设了30门课程,但主要以技法课程为主,专业理论课程较少,主要有中外美术史、课程与教学论、艺术概论等几门课程。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其他主要课程,如美术批评、美学、美术教育史、视觉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等尚未开设。

另外,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弱化了美术创作的教学过程。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一般是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学期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毕业创作,在其他时间及课程教授过程中,没有美术创作环节,这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不高,使美术创作的实践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美术创作贯穿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教育阶段,需要引导学生从儿童到成人从事不同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

3.美术“双语”教育基础薄弱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提高的重中之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民族班的学生在进校后先上一年的预科班,之后才正式进入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在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中,开设了专门的一学年144课时的专业汉语课程,其他专业课程的进行除了较少的民族教师用民汉双语进行授课外,汉族教师担任大部分课程,但在语言上几乎没有能用双语授课的汉族教师。民族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预科班,双语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大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授课过程中,民族班学生对专业知识还是不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达。而汉语言班,从2011年也开始了民族语言课程的学习,一方面由于课时量少,另一方面,汉语言班不像民族班有一年的预科系统学习,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同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又没有民族语言等级考试的规定,在进入岗位时也没有语言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其课程结束后,汗语言班水平只达到会用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交流的水平,使美术“双语”教育出现一边倒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4.高校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单一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现代美术教学评价除了为学生学习结果做评价外,还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其评价的反馈功能、调节和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而在当前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中,主要运用终结性的评价形式,即在一门课程结束后,按作业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这种单一性的评价形式无形之中导致学生单一的美术评价观,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多样性美术评价观的要求。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加强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教师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体系,如果高校教师不关心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去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鉴于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笔者认为,担任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应系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与指导精神,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首先要建立新的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以及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和特点。其次,在理论层面的基础上,还应分批组织教师不定期到中小学进行了解,对其教学情况、教学环境及新课程与高校教学的适应性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亲身感受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现场。不仅是从理论层面,还要从实践层面加深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2.深化高校课程体系,凸显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特征

深入到高校教学实际,我们会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脱离基础美术教育的情况较严重,课堂上很难听到关于中小学美术的话语,听到的大多是如何画好画的问题,在教材里极少看到涉及基础美术教育的内容,看到的大多是国画、油画等“纯艺术”的内容。

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看到,美术教育的师范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在现有基础上补充美术批评、美学、审美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美术教育史及美术创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审美能力,建立批判反思精神,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体悟和掌握相关的技巧与手法,提高对美术的敏感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整个教学目标的实施效益,也是师范生素质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多学科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课程设置就要遵守循序渐进与综合汇通的原则上,凸显美术教育师范性特征。

3.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汉族教师及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积极性

提高“双语”教育,一是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师资队伍建设,并吸收兼通维吾尔语的汉族教师,其次,强化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的意识,为学生营造民族语言的使用环境,例如,可以开展维吾尔语角,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第三,维吾尔语学习不能仅仅体现在专门的维吾尔语课程中,要在所有课程以及整个教育阶段都应有所体现,应扩大学习范围,除了学习基础专业词汇外,更多是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在走上有“双语”教学需要的中小学岗位后,可以更快地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与当地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和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最后,可以借鉴民族语言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各种形式和有效体制对讲汉语言的学生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

4.加强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美术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今天我们的评价更应侧重素质教育的精神,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美术学科的独特属性,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与创造性特征。因此,我们的评价应依据这一学科特征,采用相对量化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评价合情合理。评价不能仅限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单一评价,要让学生学会评价教师的教学,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并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学会学习和自我

教育。

欧美一些国家,在教师培养上要求职前学生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能描述一件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要素,评价不同美术团体的作用,能对美术作品写评论性的文章,能找出和识别美术评论的作用,评价多种审美价值,也就是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发展,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评价观,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总之,美术师范生培养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从纵的方面看,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奠定,以及教学、实习、科研等构建,是实现师范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从横的方面看,校内合理的教育类课程安排、基本功培养和校外的教学实习等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能有效促进美术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为“新疆师范大学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研究课题资金资助,项目编号:XSJY(S)2012015]

参考文献:

[1]藤守尧.美国艺术教育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8)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9)

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小学美术教育就是现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个性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但是从新课程改革时日至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和校领导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模式,小学美术教育令人堪忧。在此针对目前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提出一些优化措施,以推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

一、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不重视学生的视觉表达、绘画教学符号化等问题长期存在。不少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呆板的技能教学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严重抑制了学生通过美术表达情感的能力,把美术变为简单的笔画能力训练,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在此,对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剖析。

第一、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随着国家对教学的投入,很多学校也不断扩大了办学规模,但是对美术教学设施的投入仍然不足,归根到底是校领导对美术教学缺乏重视的结果。此外,老师的不重视也引发了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目前,我国基础教学现状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对语文、数理化以及有助于学生提高升学率等相关课程的掌握,而对于一些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之类则得不到重视。这在目前很多院校皆有体现,如大量占用美术教学时间用于满足其他“主科”老师或拖堂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这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课堂时间有效性以及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模式化。不少学生在幼儿时期表现出很好的绘画天赋,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之下,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绘画天赋和创造性。学生们并没有通过美术教学放飞心灵、自由表达内心情感,反而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教师为了体现课改师生互动的精神,相尽办法构建课堂互动,于是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但也只是做一些低价值的提问;此外,就是课堂分组讨论,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减轻自身的教学任务,无论问题难度如何都让学生自由讨论,这就演变成为学生之间的相互攀谈、脱离教学课堂内容。

二、优化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

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新的基础教学理论也在不断的提出和改进。新理论的兴起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我的作用,美术的学习也不仅仅只是模仿,而要重视对知识的学习和创造。从此角度,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一些优化教学改革的对策。

第一、要明确美术教学的特点,才能将课改深入落实到具体教学之中。首先,美术教学是“一门”技术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继承性和延展性。美术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塑造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思维和绘画基础。同时美术教学还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其次,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通过美术学习和鉴赏,不断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学校要充分开展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将美术的魅力渗透到每个学生身上。最后,小学美术教育能够为生活点缀色彩。小学生天性烂漫,美术课程不仅能够教授绘画技巧,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小学生通过美术教学不断学会发现美、鉴赏美,激发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以提升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学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院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优化教学改革。小学美术教育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及对专业技能的良好掌握程度。教师要以人文素养为基础,加强对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的掌握。我国的教学现状还是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应试教育过程,而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独立人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教学己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民主的教学作风,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综合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以及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和技术

第三、教学与兴趣相结合。音乐和美术在本质上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彼此能够相互促进和协调。因此,在指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的播放一些轻音乐,用和谐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意境,增强学生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效果。通过运用音乐手段,给学生心理生带来以美的感受,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将自己感受到的以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由此,可以开通情境创作课,如播放《春天在哪里》,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让学生听完歌词后绘画出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然后反复播放歌曲,增强他们对春天里事物的感受。通过让学生的视听感悟停留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画面之中,如此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感悟,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优化教学方法,系统评价学生学习。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模教学仿训练向探究式教学方式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欣赏”、“临摹”和“写生”为主要教学形式。因此,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通过探究式学习来提升教学质量。在学生描绘绘画对象时,要让学生把握住整体与局部、主体和实体、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正确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成果,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篇(10)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改革问题的认可,为了给孩子的教育更加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更加完善:希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素质,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美术教育有着能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功能,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学生额的各项潜能。

一、新课程环境下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死读书的方式,只注重书中的内容以及老师涉及的圈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更多更为丰富的知识面,只能局限于小范围。实践证明过于“公式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不会去想要创新,也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术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美术更为形象地与生活结合了起来,更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新课程要求对美术老师的素质也更为严格,需要老师有更广阔的知识面以及获取最新信息量的方法,老师在教育人的同时自己也得随时学习来不断更新自己,这样才能有更多好的题材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和创建更多的教学情境。同时,老师知识的渊博也同样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新课程实践中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中国千年文化中老师一直是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者不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且还需要是学习促进者等等新的角色。现在的老师将知识传授出去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教学成果。而教学成果是建立在课堂的互动,老师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之上的,现在的课程不再需要死气沉沉,更多的需要老师通过表演、演讲、做游戏、做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给每小组安排不一样的任务,做完之后办一个小画展,然后分小组讨论,并要学生评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大家跟着思考问题,实现知识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的根本转变。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得会活跃课堂气氛,要做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因此老师在不断更新自己扩展自己知识的同时,也要做一个细心人或者积极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及时给他指点迷津,鼓励他们充满信心。

三、适应新课程的美术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一直没有停下脚步,都在不断的更新中,我们在保留好的教学方法时,同时也要给自己不断补充新的东西。

其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添加现代媒体设备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经之路,传统的教学方式知识面太薄弱,俗话说有图有真相,例如我们在讲《水彩画的技法》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关于中国水彩画的历史的视频。只有通过先进的设备才能形象地给学生转述很奇妙的用语言无法描述的,重点是通过动画、有声有色的东西可以更好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教学的好帮手。其二,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让学生对绘画有一定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去分析、细心观察身边的事情以及学会思考。通过示范的方法让他们边观察、边学习、边体验,同时伴以适当练习。其次在课堂上需要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方法、并把老师的指导穿插在里面。让学生边学讨论、边实践绘画。如在讲授《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程中提及的任何关于平、圆、留、重、变等五种笔法,甚至更对技法时,必须得有老师示范一遍,要不然学生很难懂,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美术教学课程中安排给学生的任务以及课程要求,要根据每人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地安排任务。通过各自已有的优势做出来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来增加学生的自信。

四、小结

随着新课程不断改革,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为了更好的教育模式,虽然理想很丰富但是现实很骨感,所有的新改革都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新的课改使美术教学课堂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加生动,现在的美术教学目的重新研究以适应美术新课程的新目标。我们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论证,探讨如何对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中用到的资源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邵利萍.初中美术教学中创意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03).

[2]叶波.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程学生本体化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上一篇: 企业法制工作计划 下一篇: 增权理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