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31 23:48:52

小学数学新课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1)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同时也是数学的启蒙阶段.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乎整个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必须不断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一、深入解读教材,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新课程改革使小学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以了解教材的内涵,并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要深入了解新课程教材需要满足一下两点: 第一,深入理解新课程概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同时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生为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在探索中享受课堂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够获得需的数学知识。这就必须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二、创设故事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本身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灵活多样且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以使学生处于一种乐学、愿学的状态中。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许多习题是运用图画来表示数学应用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画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图画应用题教师可以编故事: “同学们,在解题前首先让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吧,龟兔赛跑,大家知道的在第一次龟兔赛跑中小白兔由于骄傲自满而输掉了比赛,后来小白兔思考后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之后改掉了它那骄傲自满的性格,在动物王国举办的第二次龟兔赛跑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赢了小乌龟,今天我们便请来了小白兔一起参加我们的学习活动( 教师将小白兔图片拿出并张贴起来) ,同学们欢迎吗?”通过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便把学生带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但向学生传授了数学知识,同时还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训练。

例如应用题:“一家长买了数学作业本和英语作业本共40本,共16元,而英语本所花费的费用是数学本的3/5,问买英语本共花费多少钱?”问题给出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从分数应用题着手,很快得出了计算公式: 16÷(1+3/5)×3/5,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按照比例分配角度列出最简公式。此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便随之活跃起来,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便找到了关键句“英语本所花费的费用是数学本的3/5”,从而得出了最简公式: 16×3/8。待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起来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逐渐增强,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分组合作,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还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进行分组教学时要注意合理分配,避免全优一组,全“差”一组,应当将优“差”生搭配分组,这样在同组中基础较好的学生便能够帮助基础稍差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讨论来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进行小组讨论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和谐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师应当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合理的情景问题,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数学教学课堂。小学生处于智力和心智发展的基础阶段,构建良好的氛围与和谐的课堂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仅如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将小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要建立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上。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以便其后续更好地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观察学生的动向,从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的要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提高课堂有效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新课标的相关知识,转变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如此,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教师科学地制定教学方式,为国家教育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华.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2)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丰富多样,源于教师怎样灵活的选择设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通过讲故事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为这种形式能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故事内容的导入,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向学生讲述《三个和尚》的故事,当教师将故事讲完以后,教师可以将故事中三个和尚因为分东西和进行的吵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可以伺机设置疑问:三个和尚自身所抢的那份是否就是最大的?同学们能不能予以证明?学生通过听故事已经激起一些兴趣,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融入进学习中去,使学生能够畅游在故事中,当学生进入到故事里时,也就相当于学生已经进入到教学课堂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起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自然就津津有味。

二、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的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眼、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以旧引新,复习导入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类比方法和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联接点构建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复习导入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复习仅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导入新课。教师在具体导入过程中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复习导入的知识与新课内容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避免发生导入内容与新课知识之间的脱节;导入新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导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操作演示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句具有深远意义的话:人的手和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人的手能够使人的大脑得到极大地发展,与此同时,人的大脑还能够使人的手得到相应地发展,使人的手创造出很多工具、镜子等。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操作研究导入新课能够对学生的探索意识予以培养。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认识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实际感受一下一个图形的边长具体是指图形的哪一个部分,这种设计就能够使学生动脑去思考,动手去进行触摸。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在学生的面前就有了很直观的展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导入

小学生活泼好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观察实验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开辟了良好的途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分组讨论、分组实验等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不知不觉发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在合作中实验,在实验中合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运用这种方法导入应注意:实验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六、巧设游戏,趣味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教师安排有趣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的意识,并由无意注意上升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导入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导入时应注意:所设置的游戏应与所授新课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切忌让学生沉迷于游戏之中,忘记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导致本末倒置。

我认为要做好以上几点,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应以以上的几个关注为主导,用好主导的催化剂,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而学之,善学而知之,学而乐之”,把探索求新的精神变成学习乐趣,让探索成为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莉,陈秋宾编著.《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3)

关键词:新课 小学导入

一、以旧引新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教者可以以旧引新。营造“启”、“发”氛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人.看到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人家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作铺垫,过渡到新知。可以做到“启”而能“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巧用素材,故事引入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的需求。巧用故事引入,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增添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个故事你们能接着往下讲吗?生:能。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生:总是重复不断地讲下去。师:像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叫做“循环”现象。揭示课题。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师:一个渔村有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两人从4月1日开始打鱼。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你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休息一天。”有一位朋友要想他们都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好。同学们,你能帮他选一选吗?试一试。

三、创设语言情境导入

绘声绘色地描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猜谜语或谈日常见闻等。看似漫不经心的语言导人,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课伊始,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正方形和长方形俩兄弟找不到它们的大哥.哭着去找聪聪和明明帮忙。他们说大哥跟他们有一点像,有四条边,对边也相等,就是很容易变形。有时很正直,有时当墙头草两边倒,就是这么一个人,你能在数学的王国里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大哥吗?简单的几句话,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故事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四、表演导入

表演导入类似于写文章的倒叙法,即先将学生掌握新知识或技能后会发生的行为变化由教师表演出来,使学生看到新知识或技能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用处,领略到新知识和技能的美,感受到新知识和技能的神奇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诱发学生急于想知道新知识和技能的心境。其基本做法是让学生考教师,教师在回答学生提问(考题)的过程中展示出新知识和技能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这样导入: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出黑板上的一组数哪些能被3整除。然后“挑战性”地宣布:“老师不用算或者说只用心算,就能判断出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出数来‘考’老师。”于是,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一些较大的数来考老师,我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知道老师使用的是何种方法。这时导入新课必然水到渠成,一举成功。

五、关注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开始学习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导人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尽力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经过新课导入各有所获,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如《运算定律》的导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换的意义,课前老师就设计了一个情境:有两个小朋友在独木桥上相遇了,桥很窄,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后面跟来了一位老伯伯,肩上挑着两个空箩筐。如何才能让两个小朋友同时过桥呢?生动有趣的画面,富有挑战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各抒己见,最后大家推举最佳方案:两个小朋友分别装进两个箩筐里,然后伯伯用扁担在肩膀上换下方向,小朋友分别再跳出箩筐,这样就可以同时过桥了。教师再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让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深刻感受到交换的意义和便利。

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对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经验进行再创造和数学化,要设计丰富的、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张莉,陈秋宾编著.《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4)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需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留给学生思维观察、操作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贴近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善于引导。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所闻所思,谈谈对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学习方法

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数学知识的衔接性很强,有很多新知识都可以运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获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驾驭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学会了八句口诀,只是需要把它们先串起来,然后在8×9=72的基础上再加9就得到了9×9=81。学生不仅能自己学会9的乘法口诀,而且还发现了它除具备其他口诀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都证明了学生已经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探索、发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创新思维

善于观察,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兴趣、观察方法和观察目的。如“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表中两种相关的量的变化情况,得出正比例是比值一定、反比例是积一定的规律。这种通过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记忆牢固,在正确判断两种相关的量成什么比例时就会更加准确。

三、通过引导学生操作,锻炼创新技能

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和锻炼创新技能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每个学习小组通过提供的学具(1张长方形纸片,10个小方块,1条1米长的线绳)动手分一分。学生把这张纸先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把10个小方块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1/5;把1米长的线绳平均分成10段,每段是1/10。然后抽象概括,引出单位“1”的概念,鼓励学生归纳出分数的意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自己去发现、去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知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型人才。而善于引导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这里的引导是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引导,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长+宽+长+宽,长×2+宽×2,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5)

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为了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教学。

一、让课堂体现新教法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流程和思维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

从课堂教学“学、思、乐”三字经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小学中底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针对这一时期的期待,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童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学前心里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热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若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简单的提示,并鼓励、表扬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最后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去解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寻求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才算的上真正的成功。

二、让课堂体现新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认识教学对象,确定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可研究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一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商品布置“小商店”;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组内合作,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拼摆出你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就是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问题经过小组的努力合作能够得到解决。

三、让课堂体现新生活

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了解;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对数学的功能更能感受,学习的信心会增强;教学中,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被教师激发出来,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考虑,去行动,很多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通过他们的思考解决。这样,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学生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哲理,就会激情不断,对学习兴味盎然,乐于参与,热爱生活,喜欢所学的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6)

1、掌握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学问为力”,知识的掌握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先决条件。知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大量的教改实践表明:只有掌握住知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2、发展能力。球王贝利不止一遍地说:“不要用战术践踏技术,不要用战术灌输青少年的头脑。”“不要削弱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进攻意识,要让青少年运动员去自由发展。”与之相类似,教师应该诱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知识的整个过程,这是发展能力的源泉。教师应善于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情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使智能得到提高和培养。

3、陶冶品德。这里的品德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它的活跃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智能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和他的学生进行的长达几十年的“神童跟踪研究”及上海少保所的“儿童学习困难门诊”等著名实验就是很好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讲,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比智力因素还大,也是实施课堂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

二、复习课的方法——梳理知识质疑问难、揭示规律加强变式

1、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在一定的阶段,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如“图形的分类”一课,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了哪些图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忆逐一出示知识点,接着请同学们根据这类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用列表、图的方法),从而使概念结构系统化。

2、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参与。

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如在复习“异分母加、减法”时,有的学生问:“通分母”和“通分子”都能比较分数的大小,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通分母而不通分子?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出:比较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是指它的分数单位多的分数比较大;而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是指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少的分数比较大。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通过质疑问难,学生加深了理解。

3、总结知识,揭示规律。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对于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如在应用题复习中,要善于让学生揭示解题思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积累和总结解答经验与方法。对一般的应用题,要坚持从条件求问题与从问题想条件的不断往复结合思考探索。

4、加强变式,培养能力。复习中,要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在选例与练习设计中努力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如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改求六个面为五个面、四个面,让学生辨认求哪些面的面积和。这样可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之既似曾相识,又不无陌生的新感受。这样通过一题多解可使各部分知识得到有机联系。

三、复习课中的师生关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7)

评判一堂数学课堂的质量优劣,应看它能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能否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取得最佳的发展。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思维方式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而由此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笔者的浅见。

一、回归生活,体验应用价值是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仅仅是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实践活动课“量一量”,我将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要求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柞、一步、一度,还要到篮球场去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浏量方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在生活中,学生们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上课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多位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在计算之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不用计算就知道。”说出答案,经学生检验正确,学生感到惊奇。这时老师揭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时,设计了罚点球的场景,出示三位球员的战绩,问学生如果你是主教练应该选谁去罚为好?有学生觉得哪位失球最少,就该让哪位去主罚。老师马上反驳道:“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是罚1个球,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只有1,那倒应该我去罚不成?”教师这么一反驳,学生马上深受启发,显然这种方法有漏洞。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说,正是有了启发性的特点,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8)

一、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列宁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丝亲切的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和的话语,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以促使学生放开胆子,亮开嗓子,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人。这一切又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使大家无拘无束,尽情发挥主动作用,激起学习热情。

二、巧设情境,引导探究

2.1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愉悦中获取新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每堂课的起始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教师可以采取别开生面的新课导入方式,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进行《梯形的认识》时,可以先发给学生一些形状大小各异的梯形。随后,组织学生量一量、折一折、想一想、议一议,从而,判断出哪些是等腰梯形、哪些是直角梯形、哪些是一般的梯形。这样,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得自主、学得愉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

2.2精心备课,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质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去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否则,只能让学生只能是“看客”,对教师的讲课不知所云。如教学《分数乘整数》这部分知识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本堂课的重、难点,为此,我们首先从学生已掌握整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创设了小明一家分蛋糕这一生活情景,通过四次不同的分法,逐步完成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过渡。(情景层次出现如下)

情境一:每人两块蛋糕,4人多少块?

情境二:每人一块蛋糕,4人多少块?

情境三:每人半块蛋糕,4人多少块?

情景四:每人1/4块蛋糕,4人多少块?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比较,最终成功的概括出:分数成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3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发现规律,培养素质。

平日里,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是机械式的应试教育的训练,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学生要么当“看客”封闭自己的思维。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当今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在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切实改变这种局面,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以把学生分为4或6人一组,确定固定的合作伙伴。在讨论阶段,现有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依次由中等水平的学生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补充,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此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逻辑的思维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素质。

2.4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生天生好动,好奇心强。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应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使学生直观的发现,进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此,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俱佳,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深深的理解。

三、精心练习、拓展创新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9)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十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介绍几种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使用教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教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教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出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教具使用得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也可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

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变为机械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来维持课堂教学,只会降低学习效果,更严重的是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学习生活的愉悦感。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发展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在“数的整除”复习课上,我设计了有部分学生和教师手持数字(0、1、2、4、9、15、30),让其他学生来针对上述数字进行设计问题,经过小组内交流后,在逐一集体交流,并由上述学生表演性完成问题。例如:(1)能被2整除的数(??);(2)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3)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由于我一改以往老师高高在讲台上发问的形式,反之以学生自己做主进行向师生提问。这样人人参与设计、交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全体师生都融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三、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理念下,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和“旋转”时,以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均给学生生动、形象、直观的感觉,学生会画“轴对称”和“旋转”图形。故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对上好数学课起到了良好的收效。

四、让学生多说、多想、多表现

现在教学,学生才是主体,老师只是领路人。如果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就很难掌握数学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说、多想、多表现。

所谓“多说、多想、多表现”,就是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探究思索的能力。只有数学语言得到了发展,学生才能摆脱模仿的束缚,才能完成从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形式,如采用同桌小议、集体讨论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篇(10)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的一项有效教育方法.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据.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与认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近观我们的课堂的现状却发现还有些不和谐的现象.如:“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可在教学时,不考虑教材的编排意图与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片面地追求课堂热闹与生动,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与提高.又如:“让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学效率之所以低,原因就在于学生有效参与的缺失,学生缺少独立学习的时间和充分表现的机会,思维没有真正激活起来.

数学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好似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现就自己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增强吸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点设计的优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及一堂课的效果.确定教学起点时,不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还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经验的储备、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从而让教学起点符合学生的“现实状态”.如在教学“认识时分”时,可将教材中几个细小问题合并,放大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对钟面熟悉吗?能在纸上画出钟面来吗?”此时的学生肯定跃跃欲试,教师则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认识基础,找准教学起点.而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消除斥力

教师要把爱撒向每一名学生.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热情、耐心的帮助,让学生轻松越过学习中的障碍;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体验时,给予客观的评价、热情的鼓励,珍视学生的点滴收获与进步.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若片面地追求“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而人为地增设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原本简单而快乐的数学学习,却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孩子“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那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偏离了教学主题,丢失了数学本色.其实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我们应追求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简约化流程,千万别让环节设置形同虚设、舍本逐末.

三、保持张力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双方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这个共同体中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好比足球场上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具有指挥和评判的职能,而学生是运动员,球(问题)在学生之间踢,教师是不能轻易上场踢球的.比如,在教学“分桃子”这一内容时,提出:“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怎么分?”全班同学针对这个问题动手操作,结果同学们发现答案很多,这时引导:怎样分才公平呢?从而强调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然后,提出:“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有什么不一样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不是平均分每一份分得的有多有少,不公平;平均分每一份分得的同样多,很公平.就这样,通过检查反馈,精讲点拨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知识规律,实现整合和升华.

四、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能够根据数学问题情境的特点,组织教学。有些问题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些问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评价时还应关注:

①尊重个性差异: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上一篇: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下一篇: 每天工作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