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

时间:2022-10-14 11:56:47

摘要:研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可见,其内容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小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及德育,根本目的就在于以正确的方式、优良的品质、健康的心态参与社会活动。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科学教育奠基人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见,当代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成效,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小学生正值探索和形成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德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合二为一,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助力学生成长。

一、为什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的渗透作用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是课程改革下小学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在素质教育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小学教育发展目标、方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应试教育转向立德树人,小学教育更加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而将德育渗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在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法治意识方面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能够满足小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小学生适应社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也离不开德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明辨是非、区分对错,在德育中坚定理想、热爱国家、热爱劳动、遵守社会公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能够促进学科课程标准的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的课程追求。这直接说明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突出价值。

二、怎么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分析

(一)德育的开始: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看似简单的24个字,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理论意义,在指导社会实践方面具有突出价值,是培养思想道德素养的理念根基,是德育的思想源泉,同时影响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学生是建设祖国的后备力量,使其从小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这24个字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的共同目标。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应当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践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譬如,基于“我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创新设计,设置“展示资料”“分享观点”“讨论内涵”“总结汇报”四个环节,具体活动过程如下。展示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序展示课前提前收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资料。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享观点:根据学生展示的资料,组织他们分享自身观点,即“怎样理解(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评析:学生分享观点,既是输出自身态度的过程,也是思考他人想法的过程,这能促进他们全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内涵。讨论内涵:汇总学生想法与观点,创造课堂深度交互契机,使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增加其思维深度。总结汇报:教师回归学生活动,充分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总结同学们在之前环节表达的观点,补充不足之处,纠正不当之处,对恰当之处表示认同和赞赏。作用评析:至此,主题活动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了解自由、平等所体现的“人道主义”内涵,明确文明、和谐、公正、法治的“社会公德”含义,建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正确价值观,学生理解德育重要内容,增强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益在德育渗透下得到了提升。

(二)德育的启迪: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想要使教育发挥作用,必须使其与生活相结合,这为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带来了启迪。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挖掘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及德育要素,探究其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要素。教学实例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小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是小学生形成法治意识的过程之一,是落实“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德育的手段之一。针对本节课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了问题:同学们,请仔细回想一下,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们在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承担哪些由法律带来的义务?同时,你们享受了由哪些法律法规带来的权利?在此期间,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通过思考,学生提出以下观点:我们能够在教室里读书听课,是因为在法律的保护下享受到了受教育权;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占有其他人的物品,捡到了东西要尽快归还,这是法律为我们设定的义务;小的时候父母抚养、照顾我们,不只是因为亲情,也是因为法律的要求,同样,长大以后我们要赡养父母,这是因为亲情,也是法律的要求。这些观点的提出,充分体现并促进了学生对生活视角下法律的思考。立足于此,笔者讲解教材相关内容,详细向学生解释了法律对生活的影响,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发挥教材的德育作用。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笔者又播放了一段生活中的法治宣传视频——“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学生将回想生活、解读教材的收获迁移运用在这一环节,针对视频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再一次认识到遵守法律、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提升了法治意识,德育成功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

(三)德育的资源:寻找当代社会的真实案例

生活中的德育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不局限在学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事件上,也包括与其存在一定距离,但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的其他真实事件,尤其是违反道德、违法乱纪的真实事件。以此案例为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面当代社会真实发生过的问题,使其形成情感共鸣,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推动其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加快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的进程。例如,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关注当代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下面这个故事:我有一次和我的好朋友去火锅店用餐,结账的时候服务员对我说“如果不需要开发票,就可以送给二位两瓶可乐”。我向他提出了开发票的要求,但是服务员却说道:“按我们店的规定,您本次消费未满300元,我们不能向您提供发票。”我与他据理力争,说:“这样的规定是不合理的,不管我的消费金额是多少,你们都需要提供发票,这是你们的义务!”即便如此,服务员还是没有开发票的打算,于是我拿出了手机,准备拨打12366电话,并告诉服务员:“你们不提供发票,我有理由怀疑你们偷税漏税。”直到此时,服务员才开了发票。这个故事所反映的事件,正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对该火锅店“提供发票”行为与“依法纳税”义务关系的思考,促进他们对“纳税”法律与义务的讨论。之后,在关于案例故事的思考与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等态度,深化了法治意识。甚至,在教师阐述案例故事后,部分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还能踊跃分享自身经历,让基于真实案例的思考更加高效,让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更全面的渗透。

(四)德育的跳板:组织价值突出的课堂辩论

思维的碰撞是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关键,有利于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提出不一样的观点,进而在观点的表达和交流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创造充足的机会,便有望增强课堂成效,让德育的渗透取得更积极的反馈。那么,如何为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创造机会?课堂辩论得到了教师的关注。解读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融合德育要素,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主题辩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心中真实的想法选择自己的立场,自主收集辩论材料,自由表达观点和想法,自愿参与辩论活动。观点的摩擦、思维的碰撞随着辩论活动展开,深入的思考、深刻的认识逐渐形成,德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也能够逐一实现。教学实例2:“学会宽容”(小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宽容是个人美德,更是社会公德。围绕“宽容”这一项小学生需要拥有的良好道德品质,在教材内容基本讲解完毕后,教师设计了“宽容:是软弱无能,还是善良大度”主题辩论赛,鼓励学生跟随内心真实的想法选择观点、参与辩论。选择“宽容是善良大度的品质”观点的同学组成正方,选择“宽容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观点的同学组成反方,辩论由此展开。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表达“中国有一句古话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能够传承至今,就证明了宽容是我们需要拥有的品质”观点,有的学生表达“宽容是软弱的,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反击,这才是勇敢的表现”想法,还有的学生认为“我们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冲突,可就像有句诗说的那样,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些事情不应该斤斤计较”。辩论不断推进,学生展示自己提前收集的资料,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断交换意见,最终从各执一词到相互理解、相互说服,形成了“宽容是宝贵品质,但不能毫无原则和底线”的统一观点。至此,学生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学习知识、理解个人美德与社会公德,显著增强了思想道德素养,学会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五)德育的拓展:开展模拟社会的实践活动

研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可见,其内容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小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及德育,根本目的就在于以正确的方式、优良的品质、健康的心态参与社会活动。由此,将德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模拟社会现象,组织课堂社会实践活动,还原社会情境,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感知道德、体会法治。例如,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结合当代社会正在讨论的“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等话题,为增强学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感,渗透“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德育,模拟“海洋污染”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保护海洋,拯救海洋生物”课堂实践活动。在这次模拟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物、海洋保护人员、海洋污染研究者等角色,演绎海洋污染故事,设计保护海洋方案,表达保护海洋生物、解决海洋污染问题的理想信念。在此前提下,对学生提出的“保护海洋,拯救海洋生物”方案进行展示,以此增强其社会实践动力,强化德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力。

参考文献:

[1]桑吉曼.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A4):155-156.

[2]张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德育[J].新教育,2021(02):26-27.

[3]丁志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小学时代,2020(16):88-89.

作者:奚建国

上一篇: 德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 低浓自动控制项目研发问题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