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20

德育评价方法

德育评价方法篇(1)

与评价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德育课,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哲学、经济、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方式。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对于德育课教学评价方法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可行的理论体系,在全新的教育体系下已暴露出了许多的不足。

1教学评价过于目的化,重结果,轻过程

近几年来,各类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都出现了一个十分尴尬局面,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从而降低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下,考试形式只通过最后的笔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现行的德育课教学评价方法中,无法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长时间的评价,而将一段时期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的评价方法缺少评判的科学性,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影响课程的质量,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出现问题,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都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在长时间的死记硬背中,虽然暂时得到了高分,却无法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思修道德水平,反而会降低整体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了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德育课过程性的评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德育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大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德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单一,内容传统

在现行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对于德育教学成果的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现在的德育课堂教学中,老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成了观众,大部分的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主导性,教师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承受者,教师也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讲书本上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只强调的重难点问题。其实不然,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采用知识点形式的评价体系,将书本上的内容作为考核学生的学习德育课程的唯一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也无法切实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了德育教学灌输的内容越多,效果越差的局面。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方法下,轻视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反而为了提高分数而对书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德育课程,与学校开设德育课程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驰,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德育课程应该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人身修养进行提高,而不是对书本上的一些名词与理论进行死记硬背,无法结合生活实际对这些理论进行运用是现行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造成的一个最大弊端。在传统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中,过于重视片面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身的道德素质也作为德育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价标准。

3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忽视了本质评价

在大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中,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老师和学生都过于重视课程分数,而忽视了德育课程最初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学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视而不见。最终的考核方式只看量化的分数,不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想道德修养。量化的分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课程考核的标准,在能力范围内保证了考核的公平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实际能力是无法以量化的分数方式来衡量的。德育课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人格品质等内隐的素质是无法单以最后的笔试考试分数来衡量的。量化的评价方法由于德育课程的教育长期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长期以分数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教学成果,会造成学生忽视不易量化的内容,过于重视表面上的东西反而放弃了本质的内容。在之后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应该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化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保证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4结语

现行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曲解了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最初德育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只有及时地更新德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增强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抛弃过去只重分数的错误理念,以及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才能够促进当代德育教育评价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彭隆辉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德育评价方法篇(2)

[DOI]10.13939/ki.zgsc.2015.40.211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德育的地位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德育时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高其时效性是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对于直接培养3+2学制的学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德育工作与其他类别学校相比,更有助于了解新时期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显得更加突出重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时效性是育德成果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德育时效性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育德的最佳途径,对德育教学改革以及德育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构建的意义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道德观念普遍下降,重智轻德的育人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当今多数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差,被德育,学术不正和学生素质低下,道德观念缺乏等问题。不断加强参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其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素质的发展问题,也是解决好德育过程中存在问题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德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教育,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方针。不仅要成才,成长更重要。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涵盖了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使各种德育效果以量的形式体现出来。更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操行水平,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2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的内涵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的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道德文化的过程。对于这种无形的思想评价,真正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客观的方式是考查学生在校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德育价值观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德育的育人功能,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教育的载体,也是德育评价的有效载体。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基于这种思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教学实践改革,形成德育课程“3+2”学制活动评价模式,强调德育与个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品德社会化的过程。以遵循心理教育规律为原则,增强德育的时效性;以贯穿德育教学的“活动”为主线,树立新的德育观念;在德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教育方法;更有利于和学校、社会的协调合作,形成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德育评价模式。

3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 课堂参与性评价

课堂参与性评价主要考察一定阶段内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核心是德育。一般包括课前演讲活动参与劳动纪律三部分。德育方法的实施与智育不同,针对德育时效性的内涵,让每个学生在课前轮流参与演讲,认真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方针。要求学生在简单叙述事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调动师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由教师或学生点评,考查学生评判是非的能力。我国过去的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学生成绩、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此项活动,不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能够使德育教师进一步了解和贴近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所需。组织教学,如社会观察活动(时事演讲等),增强德育时效性。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增强自身人格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师时刻树立良好形象,围绕课堂目标组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适时的进行心理诊断与辅导。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促进德育效果的体验性、模拟性的教学环境。

3.2 单元实践活动评价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寻求大德育环境,党政工青齐上阵,各项活动评价统计复杂烦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德育效果还是不理想。德育教育工作应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单元实践活动评价主要考察阶段性德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变化过程,把学生活动片段或教师设计的微观活动前移到课堂,是教育领域内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力量集中在学生个体上不应该是分散的、间断的、盲目的。因此,一般通过分组竞赛、辩论形式来完成,学生在参与中感悟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点拨指导,其能有效地反映个人素质的发展问题。教师提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求学生组内合作建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反映学生德育效果。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懂得一个道理,拓宽一种思维。通过社会实践或主题班会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品德社会化。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3.3 自评与他评

自评与他评独立于德育教学之外,是育德的最佳途径,有助于增强个体道德内省能力和价值选择的判断能力,了解新时期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3+2”学制的学生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与提高行为德育时效性与德育教学紧密相连,是德育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包括思想观念变化、道德行为表现等方面。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因此,在制订和优化德育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评价可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测试,按照循序渐进的层进式方法,制订德育内容和目标。他评人员可以是同学、班主任、家长和任课教师等。通过此模式评价学生,客观而全面,这样才可以在一个多种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中实现德育教育。评价方式可采用问卷、电子信箱等,开展德育网络化建设,增强德育时效性,促进德育元素整合。

4 结 论

近年来,我国德育的总体目标只强调片面的价值,缺少德育理论支撑,缺乏相应指导或活动本身教育价值有限,因此,新时期下德育工作需要横向的延伸,德育目标应具备可实施性和时代性。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完善的德育系统,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整体德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目标不明确是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忽视了对道德认识的情感体验。应该注重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素质逐步提高;而且可以将德育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促进当今学生行为德育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德育课程内容为依托,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合德育各要素,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德育评价方法篇(3)

德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一种适应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新教育机制。可纵观学校德育评价,却常常偏离这一目的,其主要缺憾有:

(一)以德育者自身工作量来衡量德育成绩。

一些学校评价德育工作,总是罗列一些德育的具体事务,诸如开了什么会议、发了哪些文件、写了多少材料、开展了哪些活动、下班级和下寝室找学生谈话次数等等,似乎这些具体事务做得越多,德育就越富有成效。不可否认,德育具体工作做得多、做得细,的确表明了德育工作者的辛苦与勤劳。然而,这种辛勤劳动与德育效果却很难成正比,某些时候可能还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形。

(二)以工作是否得到上级表扬为评价依据。

评价德育工作,一种极为常见的做法是列举某些领导的表扬、上级的表彭,并以此来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绩。应当承认,德育工作受到上级的表扬,确是上级对其成绩的肯定。可是.这种表扬毕竟是第二性的东西,与德育目标并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三)单纯从精神形式上评价德育工作。

某些德育评价,忽视对其要素、过程、目标、效果等的分析评判,而只听“闪光的语言”,满足于“深刻的认识”,热衷于“积极的态度”,停留于“满腔的热情”,从认识到认识,从说教到说教,仅在主观范围内转圈子。这种德育评价,只能对德育实践起误解作用。

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德育评价是对这个工程的全面检测。在这一过程中,德育评价既体现对德育工作的诊断、鉴定和总结功能,又具有科学管理、反馈调节、导向激励功能。这客观上对德育评价提出了科学、全面的要求。

(一)确立正确的德育价值观。

学校德育的价值归根结底体现在德育实践对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上,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德育,就是有价值的德育。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学校德育评价的依据标准,不是德育工作本身,而是德育实践对社会和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坚持科学的德育评价原则。

德育评价应坚持的原则有:

1、方向性原则。德育评价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德育目标相一致,通过评价的过程、结果、及指标的设置,把评价对象的德育实践引导到实现德育目标上来。

2、科学性原则。首先,德育评价要有科学的态度,客观的、实事求是地进行,反对主观臆断;其次,德育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防止评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再次,德育评价要全面、完整,克服片面性和孤立性。

3.可行性原则。进行德育评价,一是要设置适宜数量的指标。指标过多,显得复杂,不易操作,失去可行性;指标过少,不能反映对象全貌,失去科学性。二是指标区分力适当,即所设置的指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蹴而就。三是标准具体可操作,手段方法简便易行。

(三)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要素系统。

笔者认为,德育评价完整的要素系统大致包括:

1.目标要素。德育评价目标应该是一个由德育实践各个方面所组成的系统。在实践中,这个目标系统一般由三个层次的目标组成:其一,依据德育大纲、德育目标而确定的评价总目标,这是德育实践的方向目标,也是德育评价的准绳。其二,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德育规律,把总目标作合理分解而成的分目标系统,即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德育所要达到的境地。其三,为实现分目标而开展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系统。三个层次目标的关系结构为:德育具体目标的综合为分目标.分目标之和构成总目标。

2.指标要素。德育评价需要将抽象目标转化为行为化的、可操作的、可测定的指标。只有德育评价目标具体化,德育评价才能摆脱空洞含糊的评议,评价结论才明白、清楚、准确。德育有自身的特点,有些因素不可能直接量化,这客观要求德育评价既要用数字反映指标,也要有文字叙述的指标,做到量化指标与描述性指标有机结合。

3.评价人员要素。参与德育评价的人员一般有三类:一是专家、学校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领导;二是被评学校领导、师生;三是被评学校所在地群众、学生家长。这三个不同层次人员评价的综合,既反映了评价的水平,又体现了评价人员的全面性。

4.评价内容要素。德育评价不能只局限在目标对象上,它应该是一个包括德育条件、过程、效果等方面的宽广的对象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对象的评价,其片面性就在所难免。其中德育条件评价包括德育计划、德育组织、德育环境、德育经费等要素、这是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德育过程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方面,通常由德育常规、德育活动、德育科研、德育建档等要素构成,表征着学校德育、实践的轨迹;德育效果评价集中体现在对校风、校貌、师生品德和社会效应等方面。

(四)选用正确的德育评价方式方法。

在德育评价方法系统里,一般可划分为传统评价方法和现代评价方法两类。如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分析法、实验法等就属于传统评价法;而系统法、统计法、数学法、曲线拟合法等则可视为现代评价法。在德育评价时,针对不同的对象,应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力求使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有机结合,并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

科学的德育评价还需要有恰当的评价方式,综合起来德育评价的方式要求有: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群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这样,德育评价才能显现出完整性和全面性。

(五)讲求德育付出与德育成果的直接同一。

德育评价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德育评价方法篇(5)

课 题: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五年制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高职教学为例”(编号2015324)的部分研究成果。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促进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离开了教育是无法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大工厂,更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它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体现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影响着将来社会的社会效益。

一、德育教学评价的内涵及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祖国将来劳动者的基本素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则是培养劳动者素质的主阵地。人才最重要的是品德,德育恰恰是对人才品德的塑造,是对人才心灵的雕刻。在德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德育教学,德育教学的成效离不开德育教学评价。那么什么是德育教学评价呢?笔者认为,以一定的德育教学为目的,采用一定的德育教学手段或技术,达到一定的德育教学效果,再采用一定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德育受教效果,这就叫做德育教学评价。

二、传统德育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一是传统德育教学评价更强调成绩的考核。一学期结束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就是学生的德育评价结果。殊不知德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岂是一张纸一个分数能衡量的。学生的品德成长和行为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只能依靠老师慢慢地用心去体会,用爱去感化。

二是传统的德育教学评价存在随意性,教师随便下结论写下某某学生是问题学生、某某学生是坏学生等。殊不知学生都是可塑造的个体,他们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充满对未来的想象,老师的错误评价可能毁掉他们的一生。

三是传统的德育教学评价没有记录学生的成长,他们只关注学生与别人的比较,没有关注学生纵向的进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不应该老是把学生与别人比较,要更多地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到学生的进步,更好地记录他们的成长。

四是传统德育教学评价只是提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例如,只是单纯地指出某某学生品德有问题或进步慢,没有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某某德育教学效果不佳,但没有提出更好的德育教学方案等。所以随着德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德育教育的发展,传统德育教学评价已经陷入困境。

三、德育教学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包括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某一阶段 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就与不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积极性。其评价结果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更有利于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把德育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避免自我评价的盲目性和封闭性,因为同学彼此之间更了解,对别人的缺点和成就也看得更清楚,更容易被同学接受,提醒同学进步,激励同学成长。

2.教师评价

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ρ生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评价既包括面对面的评价,也包括思想的评价和行为的评价。教师要给学生会心的微笑、肯定的眼神、高尚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教师评价还要注意及时、贴切,要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因为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教育事半功倍。

3.家长评价

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更是学生成长的见证者,他们有资格有必要参与教学评价。他们的评价更客观更真实,学生更容易认同,在方法上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在人际关系上与学生更亲近,评价效果也更明显。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也有利于学生读懂家长,这是其他评价方法无法替代的。

4.社会评价

德育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上社会,要对社会有用才行,所以社会也要参与德育教学评价。社会通过学生做贡献的大小、学生品德对社会影响力的大小,来反馈德育教学,这样德育教育才知道自己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调整德育教学目标,改进德育教学方法,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

四、德育教学评价的原则

1.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是高职德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例如过程评价、终结平价及两者结合的评价等;评价主体要有广泛性,如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都应该是参加评价的主体。当然,德育评价的多元性不仅包括评价主体多元性,还有评价内容多元性、评价方式多元性等。

2.以生为本原则

生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生本原则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一切教学都要为学生着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直以来德育教学的主体都是教师,他们像传授其他知识一样单纯地讲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德育教学效果,纯粹为教学而教学。学生学得无奈,老师教得没劲。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率的学习,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和抵触。应该创新教学评价,要突出德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力,突出德育教学的时代感。在教学评价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使评价不仅仅停留在量化的考核上,更要体现在对学生行为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影响上,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3.发展性原则

德育评价方法篇(6)

美国评价专家古贝和林肯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第四代评估理论,认为教育评估发展至今已经历经四代,前三代评估理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主义的倾向、忽略价值多元化、对科学方式的过分强调等。基于对前三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分析提出的第四代评估理论,是以建构主义为方法论的“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强调通过包括评估活动的人、评估的受益者和评估的受害者等各种角色组成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协商确定评估参数和界限,评估的结果是“多方协商的共识”。和传统教育评价相比,第四代评估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1.评估是一个带有社会政治色彩的过程。第四代评估强调全部人类活动都由政治文化因素绑定在一起并形成一定构架,评估者并不是企图用一些技巧去限制或否定这些因素,而是将社会、文化和政治看成人类环境的最基本的特征,并将它们融入调查过程中。即社会历史因素、文化价值取向等都是评估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2.评估是一个所有的利益相关团体“共同合作的过程”,是评估者和投资者共同协作对被评估对象创建一个一致的评价构想。即评估的各位利益相关者地位都是平等的,评估需要各方平等协商来完成。

3.评估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评估过程中,评估者、客户、支持者中的每个人都扮演了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各方都在相互学习,每一方都会从中学到另一种观点。

4.评估是一个“连续的、反复的、分歧突出的过程”,“是带有不可预料结果的过程”。评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现实的过程,所以“一个好的评估提出的问题比它回答的更多”。

5.评估是一个共享责任的过程。传统的评估不仅决定一个事物的状态,而且也决定谁须为评估结果负责。评估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教育责任的分享,而不是根据评估结果去分配责任。

6.评估者充当许多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角色。评估者以政治协作者、舞台管理员、现实塑造者等各种角色为评估结果承担责任,他们不仅在技术上拥有专业性的意见,在人际关系上也应具有耐心、谦卑、开放性、适应性和幽默感等品质。

目前,第四代评估理论中的很多观点已经或正在给教育评价领域带来新的思想启示与实践指导。笔者将结合第四代评估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理念的变革与实践发展的路向。

二、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理念变革

(一)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二是学生品德评价;三是德育过程评价。如果以新的德育评价理论架构来反观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会发现其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评估的行政主导色彩浓厚。对学校德育工作绩效的评价,带有强烈的“行政主导”的色彩,主要表现在:指标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主要由官方主导,学校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的“被评估”地位;社会力量和家长没有参与评价,评价结果主要是用来评估学校责任,而政府、社会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应负的责任则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2.评估方法的有效性有待加强。德育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同时具有其自身特殊性。目前,中小学德育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多模仿、借鉴一般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工具,还没有体现出评估对象――德育的特殊性,因此导致德育评估结果在有效性与准确性方面不够理想。

3.评价整体的顶层设计没有到位,评价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没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德育的评价虽然已经覆盖德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但在整体上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如,各种德育评价形式与评价结果之间呈现着松散而无序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价、学生品德评价、课程与教学德育效果评价等各环节的评价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没有体现出评价应有的整体性,因此根据评价结果也就不够全面把握德育整体发展的真实状况。

4.评价结果与德育工作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目前中小学德育评价偏重于对德育目标、德育课程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参与这些外显性的品质的评价, 没有将影响品德发展的各类因素如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参与、师生关系等纳入评价范围之中。因此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往往“游离”学生生活与学校教育,使得评价结果与德育工作还没有形成良好互动的模式,评价结果的教育决策性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总之,现有的中小学德育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德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评价理念的变革、评价模式的整体创新来满足不断变革的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紧迫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在理念上所需进行的变革及其主要特征

基于德育本身的特征并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在理念上所需进行的变革及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的价值判断标准

德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主旨的,关涉“培养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因此德育评价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价值因素:一方面,德育评价的出发点、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应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对中小学德育目标、过程与效果进行评判的价值标尺之一就是其是否促进了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德育根植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土壤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对德育效果的描述与判断应以其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之一。这其实对评价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评价者必须能够正确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于整个评估过程。

2.以德育评价促进德育责任共享

在我国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价中,评价基本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学校进行奖励或问责。第四代评估理论所提出的“共享责任胜于责任性”的观点,为我们如何改善中小学德育绩效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考视角。在现代教育治理框架下,德育并非只是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也是很重要的责任主体,各自对学生的成长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因此,在未来的德育评估框架下,学生、教师、家长和当地居民、教育行政机构、第三方机构都是评价的“利益相关者”,评价的过程是各方共同合作的过程,是各方共同分担教育的责任、促进教育责任共享的过程。

3.动态、多元、开放的评价过程

评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现实”的开放的过程。德育评价是对德育目标、过程以及效果进行测评、描述、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单向的、应该是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

首先,就评价的内容而言,随着中小学德育实践的丰富以及学生品德发展所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评价内容也应该由过去单纯对品德发展要素的评价走向包含影响品德发展的各类因素的综合考量,如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活动、校园生活、师生关系等都应纳入评价者观察的范围。其次,评价者应放开视野将评价对象被观察的区域范围从以前主要集中于学校拓展至家庭与社区。唯有如此,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品德素养发展状况以及形成原因。第三是评价方法的开放,即德育评价在方法的运用上要有跨学科的视野,应多借鉴诸如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评价理念与方法,同时又根据德育评价自身的特点与要求予以合理利用,而这些都需要评价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创新的智慧。

4.集多种角色为一体的评价者

德育评价者应该是多重角色的综合,即在德育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不仅是一个称职的数据分析师,是一个学生道德发展的精确的描述者,是一个对教育过程是否符合价值的判断者,还是一个管理者和被评估者之间的协调者;对于评价,评价者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意见,同时还应该是社会文化的理解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阐释者,是一个乐于合作的研究者,最好还要具有开朗的性格、开阔的视野和能够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综上,未来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理论架构可以描述为:秉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判断标准,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技术与方法,对中小学德育目标、德育过程以及德育效果进行考察、判断、评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者以及中小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对学校或学生进行排序或甄别,而是促进德育责任的分享,并为改善中小学生德育过程提供政策依据。

三、中小学德育评价的实践路向

(一)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契机,构建适应现代治理模式的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价机制

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现代教育治理模式下的“社会评教育”,实质是要把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交给社会、回归社会。[2]因此,构建适应现代教育治理模式的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之一。

在现代教育治理模式下,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负有各自的教育责任,均是德育评价中的“利益相关者”。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有责任和义务根据政府设立的“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目标,利用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公共资源实施教育,并向社会公众报告教育成效,而政府、社会和家长也都有向学校提供协助与支持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做可以避免当前德育评价中的“管理主义倾向”,通过评价明确政府、社会、家长与学校各自在学生品德发展方面的责任,从而更好地改进各自的行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的关键,是探索“各个利益相关者”所各自在德育中所负责任及其边界,以及各方在评价中如何合作,以使评价顺利展开。这一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都是比较薄弱的,尚需要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二)加强学科教学德育效果评价的基础性研究,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的实现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正如德育不能游离于诸育之外,学科教学的德育效果评价也必须是融入教学评价之中的。从评价的困难程度来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评价难度要远远超过前二者。现行的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往往关注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的评价,对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评价多是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几个相关的指标。因此,要实现对课程与教学德育效果的评价,必须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理基础,深化学科教学德育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的基础性研究,并着力研究与其他两个维度的评价有机融合的有效方法。

(三)在促进学生完整人格发展的视域下探索学生品德评价的有效方法

《21世纪技能》一书描绘了“21世纪的评估模式”的特征,认为21世纪的评估模式应该“有望提供一幅对‘孩子全貌’及其全面能力进行更广阔描绘的图景,这幅图景涵盖了一个健康、安全、专一、有动力、积极面对挑战的孩子的认知、情感、生理、社会和道德的各个层面”。[3]注重学生整体成长与综合素养的评价是学生评价未来发展的趋势,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必须遵从这一趋势而进行变革。

中小学德育评价必须打开视域,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发展作为观察对象。要改变过去从抽象的“品德发展”这一概念出发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从学生完整人格成长的角度,将品德发展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设计品德发展评价指标。具体实践操作中,要在现行学校为主体实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框架内,通过合理的指标设计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既能反映学生的人格成长的完整性,又能突出学生品德发展的独特规律。

(四)以新技术为助力突破德育评价中的难点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技术”本身走出了教育的辅助“角色”,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各类信息技术,借助其强大的功能突破传统德育评价中的难以突破的问题。

第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展开扎实的实证性研究,开拓德育量化评价的新领域。如今,大数据技术使全过程、多维度采集数据成为可能,从而为评价者观察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量化的维度以及分析方法,使评价者可以尝试解释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轨迹。

德育评价方法篇(7)

在我国中职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在不断推进,教育评价效果却不甚明显。作者所在学校是贵州省知名技工院校,建校30多年,为社会培养了2万多名技能人才,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雄厚的办学基础。但从近年毕业学生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分析,学校培养的学生得到企业认可度还不高,尤其是学生遵章守纪、敬业爱岗、勤劳朴素等非技能方面的素养企业反馈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问题不是出在学校对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不够或对非技能方面素养教育不重视,而在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系统问题,其中学生德育评价方式方法上的缺陷问题突出。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不全面、不准确、跟踪矫正不到位,学生不能按照学校的德育教育意图来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学校要培养“社会尊重,企业认可的技能人才”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职学生德育评价暴露出一些问题:德育评价发展性目标不足,评价主体覆盖面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指标失衡,评价方法单一等。

1 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主体单一,覆盖面窄

中职学生德育评价涉及面广,其结果的利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做到德育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覆盖面不广,没有各自独立特点的评价主体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在中职学生德育评价工作中,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只选择一个或两个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这样的德育评价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在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目标等方面都趋向于单一和封闭。仅仅可依赖的是班主任单方面的估计和印象的评价,即便有科任教师参与学生的操行打分也仅仅局限于凭印象打分。教师的印象打分具有太强的主观性,不能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 中职学生德育评价内容片面

只有全面的德育评价内容,才能很好的反映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水平,然而,目前中职学生德育评价内容还不是很全面:

(1)是重对德育工作者的评价而轻对中职学生道德和思想方面的评价。(2)是德育评价内容设置,多定性方面内容的测评而轻量化方面的测评。这也就势必会产生德育评价过程中多概括性、抽象、模糊的班主任学期评语,缺少定量、能够准确反映中职学生德育绩效的内容。(3)是重某次德育效果的评价,轻长期德育过程的评价。(4)是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感情评价时,局限于德育课程的认知,而对中职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信义方面的内容有限。

3 中职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不平衡

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发挥应有功能的原因是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职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科学具体体现在指标设计的不平衡上:一是重反映中职学生德育共性特征的指标,轻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个性特征指标。二是重中职学生德育定性指标,轻中职学生德育定量指标。三是重显性指标,轻隐性指标。中职学生德育评价,往往是对那些容易见效果的德育工作的评价,因此在中职学生德育评价过程中,显性指标大大超过隐性指标。

4 中职学校目前采用的德育评价方法时效性差

对中职学生德育进行评价,不仅能引导中职学生德育行为取向,而且能够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然而中职学校目前采用的德育评价方法时效性差,班主任(或有科任教师的参与)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进行简单的操行打分,一个星期一次班会课总体讲评,一学期汇总一次的操行成绩,时效性之差是显而易见的。

5 中职学校目前的学生德育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差,难以让全校教职员工齐育人的理想得以实现

这也是导致德育评价主体单一的原因之一。中职学校倡导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这就是要求不仅是科任教师、实习教师、班主任要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还要求各级管理岗位的领导、工会团委教师、后勤服务岗位的教职工等人员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德育评价方法篇(8)

【基金项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C20121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1-01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的复合。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既要遵守高等院校德育大纲规定的考评的要求,同时也要遵循职业教育内在的规律。因此,需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的建设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工作向规范化、特色化方向改进,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成效。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组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1评价组织不健全,重视度不够

有研究者调查得出,超过60%的学生对学校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组织不了解,这说明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重视度不够,评价组织还不健全,具体的操作步骤不规范,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对毕业班同学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管理的力度上更为欠缺。未严格把好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关口,全部的毕业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都是好的评价,这使得用人单位无法真实了解毕业生的信息,不能更好地筛选人才。

1.2评价主体过为单一,学生自我评价被忽视

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时,考评的主体往往是德育教育的教师或者德育教育的管理者,这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了。与此同时,评价工作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忽视了德育教育客体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即使有自我评价,也只是个形式,不能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1.3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不明确,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很多学生表示对学校进行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并不清楚,没有统一的认识。在评价标准不明确的基础上开展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势必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1.4现存考评体系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评,忽视实践环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德育综合素质考评时仅仅以学生在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为评价依据,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规范的考核,更没有对学生进行诸如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德育素质方面的考核。忽视实践环节的评价容易使得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向出现偏离,导致学生不能知行合一。

1.5考评后信息反馈渠道不通畅,考评效果打折扣

考评完成后不注意及时收集考评者和被考评者反馈的信息,并且考评仅仅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依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既会使学生产生不公平的错误认识,还弱化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应起的积极推进作用。

2.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真实反应学生的实际信息以及推动学生工作发展,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

2.1调动积极性,使相关主客体都投入评价工作中,形成全面的评价模式

高职院校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虽复杂,但仍需保证其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建立全面的评价模式需拓展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德育课程成绩的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评价、学生实践活动中德育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并且全面评价模式还应保证评价应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过程之中。

2.2考评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需讲原则。首先,应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以培养实际操作人才为目标,因此,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更应突出实践方面的评价,并结合道德认知水平做出评价,从而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其次,总体评价的同时兼顾适时评价。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同时,应适时地对学生在某一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某一特殊阶段对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再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需量化,切实可行,使德育工作更易操作。在定量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定性描述,对有必要的不能量化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情况进行记录。最后,评价方法多样化。可通过综合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际活动体验法等方法来使德育综合素质考核更为具体、科学和规范。

2.3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流程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评价准备、实施、结果汇总三个阶段的评价。在评价的准备阶段,应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的标准以及开展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评价要求和具体实施方法在学生和评价工作者间进行宣传,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做好迎接评价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准备。

2.4考评工作结束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和开展经验交流活动

建立起公示反馈制度,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学生,对考评结果进行公示,以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详细解答学生疑问。在评价结束后,通过个别谈话或者开展小组座谈会等交流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馈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并指明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学生在德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学生介绍经验和相互交流。对于德育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应通过学校网站、报刊、党团活动刊物等渠道进行宣传,表彰学生德育方面的优秀事迹,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小结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总额和素质评价工作有着很丰富的内涵,其评价体系应在充分认识评价工作不足的情况下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顺利在校园里开展德育总额和素质评价工作,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贴近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育评价方法篇(9)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永恒的主题。思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制定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又是评价工作的核心,没有指标体系,评价工作就会无从入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如何评”的问题。现将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一堂或几堂政治课的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教与学的水平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帮助师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明确今后改进的方向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师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使教师明确并达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学校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促进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工作具有导向、鉴别、激励等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和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有人认为应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突出评学,坚持可操作性。有人指出在评价功能上侧重学生的发展,评价依据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评价主体向多元化转变,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一种意见认为心理学从知、行、情、意四大要素研究分别形成的四大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为课程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有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而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有:1、价值澄清理论学派。以路易斯・拉斯、梅里尔,哈明、悉尼・西蒙和基尔申・鲍姆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学派,对课程的评价,反对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在于把教师的价值观念教给学生,因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何者为善,何者为正确,何者是有价值的等问题常常令青少年感到困惑混乱,学校和老师就应该帮助他们“澄清”价值。“澄清”价值是评价课程效果的主旨。2、认知发展德育课程理论学派。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绉发展德育课程学派,在对价值澄清理论的批判反思上,提出了“新苏格格拉底法”、“公正团体法”课程实施方法。“新苏格拉底法”主要是编制制各种各样的道德两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道德情境中锣进行思考、探究和选择,使道德理念得以内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机扎会让学生思考,促进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低级发展到高级。“公正团体法”把学校和班级作为师生共同管理的“公正团体”,教师是这个团体的成员和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者,学生可以民主地评价教师,并向德育教师提出十条建议与要求作为评价教师的内容。可以说,认识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评价取向。3、价值教育德育课程理论。该理论主张课程要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战争与社会、家庭、教育、职业、财产、法律、种族等)作为课程内容,并让学生讨论、找答案;课程实施注重利用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学习以分组讨论为主,教师扮演“中立”角色。所以,主张价值中立成为价值教育理论的评价取向。4、体谅德育课程理论。以英国道德教育学家麦克菲尔为代表,他反对道德教育中那些过于理性的方法,主张道德主要靠理解和体会而不是靠教授;他还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以“教学生如何关心”为主线,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编制了一套寓理论、游戏、思考和行动于一体的系列德育教材《生命线》(LifeLine)。所以,注重情感体验成体谅德育课程理论的评价取向。5、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课程理论。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在道德品质的知、情、意L信、行的结构中,弗雷德・纽曼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养成,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具备三种环境的胜任能力:物质的胜任能力即对物体的影响力,人际的胜任能力即对人的影响能力,公民的胜任能力即对公共事物影响的能力。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公民的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社会行动中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注重道德行为效果是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课程理论的评价取向。6、完善人格道德教育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是托马斯,里考纳,托马斯・里考纳是美国当今较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曾担过道德教育协会主席。里考纳认为完善的人格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这三方面实质是知善、欲善和行善,而且三方面是道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德认识由道德意识、领会道德价值观、理解别人、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决定、自我反思等几个侧面构成;道德情感由良心、自尊心、同情心、热爱真善美、自我控制、谦虚几个侧面构成;道德行为则由道德能力、意志和习惯组成。他认为尊重和责任是学校公共道德的核心,诚实、公平、忍让、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敢、民主是学校应该传授的价值观。提出了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程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的10条理由,并提出了12条道德教育的途径。7、实用主义道德教育课程理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把学校办成雏形的社会,学校的的道德教育应具有社会性,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都具有社会性。杜威对课程的评价有鲜明的态度和观点,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社会实践法,反对用背诵道德条文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的课堂灌输法。

三、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人在价值观、知识观、教育观以及人生经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评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原则、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优化整体的教学评价指标系统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在确定评价指标筛选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相关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精确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人认为应坚持效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也有人提出发展性原则、认知和非认知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相结合的原则。还有学者认为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性、科学性、全面性、个性化和实效性等原则。

广西大学的陈洪涛博士认为方向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阶段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构与功能有机统一的原则;

四、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到底可以确定哪些评价内容,建立怎样的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教育专家从教育评价的模式出发来确定评价内容。如有的从行为目标模式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结构四项;有的从CIPP模式(C表示背景评价,I表示投入评价,P表示过程评价,P表示成果评价)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准备、教材处理、教材的讲解、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项。也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对能力目标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即三维目标并重的评价方法。有人建立了“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关注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不仅关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态度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部分,两者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交融,不可截然分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项目、评价要点、教学特色、评语和评价等级;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技能;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学与质疑、合作与交流、自结与反思。

五、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评价一节课大致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听课、记录;2.召开评议会;3.听课人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评分。对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一种意见认为: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等方向发展。主要方法有量表法、单项教学技能评价法、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法。有人采用等级评定方法,认为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财日常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对象是一节课。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评价等级共分为A、B、C、D四级。等级评定办法由基本等级评定办法和特色表现升级办法两部分组成。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情感评价)。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有:量表评价法、综合比较法、网络评课法、庭辩式评课法、“行为跟进式”评课法。近两年出现了不少新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教学评价记录卡、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等。有人提出自我评价法、专家评价法、行政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问卷调查评价。有人提出要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等共同参与评价。还有人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教、家长评价、同行评议、观察与会谈、档案袋评价法等多种途径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六、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思考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对未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如: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的本土性和实用性;2.明确各级课程评价主体的职责,多层次参与评价;3.建立系统的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关系的民主性,比如,设立社会评价中介机构等;4.拟订多维度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5.丰富的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数据库;6.切实改变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不利现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突出实效性。如过度注重结果导向、由上而下的外部评价、评价目的模糊、评价结果未能善加利用;7.通过完善制度、革新观念和创新方法,走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两难困境。■

参考文献

[1]单宗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2]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3]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课堂教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4]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6]郑丽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7)

[7][美]Richard J+Stiggins著.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8][美]W.James Popham著.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9]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谢树平等.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朱明光,蓝维等著,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13]周家亮.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与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年

[15]赵必华,查啸虎主编,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辛文斌.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的原则和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6 (1)157

德育评价方法篇(10)

一些培养单位在思想上,还没有把研究生德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存在着重视业务素质培养,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现象;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研究生德育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要改变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贯彻落实国家的德育方针,使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评价的导向功能。从而促使学校进一步重视研究生德育工作,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建设。同时,德育工作评价能对德育工作者在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出正确评价,有利于人们公正地认识德育的客观地位,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渐使德育首位的地位在实践中真正得到确立。

2.有利于公正评价研究生德育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充分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研究生德育工作在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中还没被摆到应有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重智轻德”“以智代德”“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的现象在一些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人对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是否创造价值持怀疑态度,总认为对研究生来说,德育工作可有可无,包括很多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时也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对于思想品德、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教育则不能给予足够重视。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德育工作者的劳动价值。通过对研究生德育成绩、德育经验的令人信服的肯定性评价,使全体师生员工真正看到德育工作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励受评者更积极地投身到德育工作中去。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所需的舆论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研究生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3.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水平

由于没有构建科学而规范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广大德育工作者和德育领导部门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便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依据,对其工作效果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价。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价过程是按照德育各方面的标准逐项进行检查考核的过程,构建系统、科学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有助于研究生德育领导部门提高认识、健全制度、科学决策、正确领导;有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目标、政策有更加清晰、具体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充分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改进德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德育质量;有助于教育对象自觉地追求和创造,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把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个体的道德素质,增强其主体意识,巩固、深化教育成果;有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研究生德育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二、构建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1.方向性原则

高校是传授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对社会思想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和促进,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应当而且必须走在整个社会的前列。无论是从社会对学校德育的制约和影响,还是从学校德育对社会的辐射和引导来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理应成为高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建立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时,要充分体现这种方向性,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必须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方向性的要求。

2.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评价必须符合德育和德育工作评价的规律。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应当注意两个问题:①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制定评价体系时要注意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系统性,既要考虑到那些表面可见的因素,又要注意到某些不可见的潜在因素,同时还要注意区别评价对象的不同情况,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②必须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搞好德育工作评价并使评价结论科学、全面的两种重要方法,该用定量评价的就要进行定量评价,有些评价内容是无法进行定量描述的,就应用定性评价。

所谓可行性原则就是指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在正确导向、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做到既能对评价对象进行度量,又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能为绝大多数研究生所理解和接受。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四个问题:①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在确保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清晰,表述准确,指标体系多寡适当,难易适度;②从实际出发,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讲究实效,防止搞花架子、形式主义;③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有权重,比例要科学合理;④要有利于评价工作操作实施,有利于评价对象的正常工作,有利于节省人力财力。

3.稳定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评价体系既然作为评价德育工作的一把标尺,是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相关文件进行设计的,其自身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既有利于发挥德育工作评价导向功能,又能从纵向对德育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保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只有围绕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德育工作者才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缺乏相对稳定性,朝令夕改,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这势必会导致德育工作的混乱。当然,由于社会在发展,德育的内涵在扩展,多元价值观会不断冲突整合,德育工作的内容、社会环境对德育工作的重心要求也就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确立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又必须具有相对性,能够不断地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补充和吸纳新的内容,与德育工作的发展保持同步,从而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1.对德育主体的评价

德育主体主要包括德育工作者和德育领导部门。

德育工作者在整个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对德育工作者作出正确的评价是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改进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他们的评价主要是对其素质和工作实践效果的评价。

德育领导部门统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局,肩负着决策和指导的责任。因此,对德育工作领导部门的评价,主要是对影响全局的指导思想、制度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进行评价。如德育总体规划是否把研究生品德素质的提高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德育工作及管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是否科学与合理;德育工作者及队伍的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如何;德育理论、方法的创新研究如何,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否与时俱进,不断深入,卓有成效。

2.对德育客体的评价

上一篇: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 下一篇: 外国经济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