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研究

时间:2022-01-03 10:21:34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国际化的新趋势,来黔留学生高速增长。高职院校的东盟留学生占来黔留学生比例正在逐年扩大,但高职院校关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模式、机制等仍然存在较多不足,未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文章尝试通过研究为贵州高职院校东盟留学生管理策略提供思路参考和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8年上半年,来黔留学生人数上升至历年的最高峰。近五年来黔留学生人数达3600人,比“十一五”期间的524人次增长了587。截至2017年底,来黔长短期留学人数达2970人次,比2016年增长了159.2%,其中东盟国家为2189人次,学历生为1280人(专科生155人,本科生851人,硕士生251人,博士生23人),语言生为1691人,全自费生为643人。目前,贵州省已经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为25所,其中本科院校为14所(含2所医学类本科),高职高专院校为11所。较2015年增长了47.6%。贵州省本科院校东盟留学生学位供不应求,预计未来数年部分东盟留学生会溢出流向高职院校。目前招收有东盟留学生在校学习的学校有21所,新批4所学校还未开始招生。2018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占当年来黔留学生总人数的68.4%。有很多东盟留学生因为学位制的限制未能如愿来黔留学,这种就读压力历经几年积累后,大部分有意来黔留学的东盟学生逐渐把目光投向省内办学较好的高职院校。预计未来几年贵州省高职院校将会出现一波东盟留学生来黔留学的小高潮。贵州省高职院校作为东盟留学生的第二大阵地,具有生源地覆盖面积广、母国文化差异大等特点。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招收东盟留学生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形势良好。然而,高职院校从正式招收第一批东盟留学生开始,就一直有来自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国家的留学生,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在读东盟留学生约为800余名。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语言、民族风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为贵州省高职院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东盟留学生管理现状

经调研了解到贵州省高职院校东盟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譬如: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模式落后、管理硬件设施有待健全等问题。贵州省许多高职院校因起步较晚,对留学生的管理还在沿用过去的管理经验和措施,并不能满足贵州省东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利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和发展高职院校东盟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发展。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关的规章制度尚未完善,多数高职院校沿用的是国内关于国际留学生的管理制度,由于来华管理者“来者皆是客”的传统观念和“管理即是服务”的陈旧学生管理理念,以及“东盟一家亲”的考虑,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条例难落到实处,并未形成一套针对东盟留学生的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没有与留学生汉语水平相匹配的专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目标的内容实现过程,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留学生统一编写教材,也没有权威的教材范本。致使留学生的教学内容出现不规范、不科学、无章可循的尴尬境况。此外,教学软硬件资源和实训基地、平台等也未能做到统筹安排和科学利用,使得大部分留学生的学习方式停留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上。在留学生社会适应方面,来黔留学生群体总体上属于轻度抑郁的群体,应该作为心理问题预防的对象,但对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却一直没有专门的咨询和协助指导。发展好贵州省东盟留学生教育对于“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政策的推进和中国——东盟友好经济工作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想提高贵州省东盟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就需根据省情及东盟留学生这一背景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改革。

三、应对策略

1.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完善高职东盟留学生管理体系与制度。贵州省高职院校东盟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是提高留学生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制定一系列留学生管理规定,使留学生的管理工作规范化、正常化。在留学生入校之前就应使其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入校后还需不断巩固其对相关规章制度的理解。建立起留学生自管(如班干部)、校管(如班主任)、政府管(如母国派出单位及贵州省接收单位)共管机制,使留学生的管理能够权责分明、管理到位。对管理流程、内容进一步梳理和调整,做到切实执行。严格把关东盟留学生人才筛选,逐年提高所招收人才的质量。随着东盟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职院校在注重留学生数量的同时,也要把重心转移到招生质量上,对于东盟留学生的语言要求应该提高门槛。同时还可以创新留学生管理工作,如:搭建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习平台,为东盟留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就业的机会,不仅能够使东盟留学生学在贵州,还能立业在贵州,丰富东盟留学生留学后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对于贵州与东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创新推动的作用。构建适用性强、覆盖面广的管理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东盟留学生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系统的评价制度,也没有专门的评价机构。笔者认为,东盟留学生评价机制的构建应充分了解留学生母国文化、结合我国教学理念和本校实际情况制定。

2.课程体系建设

以大数据为方法论,借助大数据完善留学生课程体系。东盟留学生来黔后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语言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才能更好地实现,在新环境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来解决。来黔东盟留学生大多汉语水平不高,而汉语水平是东盟留学生获取奖学金的考核条件之一,因此应积极开展对外汉语课程体系及相关师资的建设。充分利用贵州省大数据的优势,优秀的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和微课的方式打造本校的特色课程资源,这样留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学习课程,实现同学校课程的无缝对接,弥补课程教育的不足。东盟项目的任课教师,需对东盟国家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让东盟留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前提下,增强学习积极性;通过引进外语师资及外省高水平的人才提高贵州省东盟任课教师的水平。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针对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分为快慢班,开设汉语角或英语角,与中国学生结成“一对一”等培养方式,提高东盟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譬如进行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方式,多进行研讨方式的学习,等等。一方面可以促进东盟留学生吸收学习知识、提高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东盟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学生的朋友圈,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学习到更多的课堂外知识。应开设英语课程,辅助东盟留学生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已有专业教材进行“本土化”(如:加入英文讲义、当地民风民情);通过对本校相关课程和师资的建设,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在省内高职院校之间共享相关的资源,拓宽和推动东盟留学生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发展。

3.针对性解决核心问题

“跨文化适应”是贵州省东盟留学生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东盟留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关键。跨文化适应问题一般在东盟留学生入学三个月后才开始凸显,东盟留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感和好奇后,由于语言及环境的巨大改变带来生活模式和生活支持的完全丧失,连最基本的食、行、沟通都很难完成,而家庭和亲人是缓解来华东盟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要社会支持,远离熟悉的环境,而新的社会关系还不能很快建立,在心理上会造成很大的落差并有孤立隔离感,从而会导致失败和沮丧感油然而生。在东盟留学生入学后,学校可安排上一年级的东盟留学生同胞作为他们的入校“向导”,力争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可以安排教师负责引导他们在饮食起居上过渡,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提供新的社会支持,消除他们在生活上遇到的顾虑。只要东盟留学生能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跨文化适应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他们的失败感和孤独感也会渐渐消除。贵州省高职院校还应针对东盟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形成心理辅导机制,对东盟留学生从入校前至离校这段时期做好心理建设、心理疏导。对在跨文化适应问题中由于文化冲突而导致失落、压抑的留学生则需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高职院校应针对问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打破高职院校招收、管理、培养东盟国家留学生的瓶颈,在不断探索与推进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上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晓茜:《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现代教育》2013年第10期。

[2]覃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培养外派学生的管理问题研究》,广西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

[3]瞿懿:《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尹湘旭,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校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国际化。

上一篇: 金融企业IT项目管理研究 下一篇: 股票投资管理模式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