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31 04:26:04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全民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关系着国民音乐教育的末来,决定着民族和社会的音乐面貌。因此,艺术感的培养应该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培养重点。文章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探究高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感的培养。

声乐教育教学研究

声乐教育教学研究: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改进浅谈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由于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激增,但整体水平不能得到保证,音乐艺术生水平参差不齐。学校里的声乐老师人手又不足,很难达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且教学器材与设备单薄,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方面亟须改进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改进的相关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对于教育的要求也随之上升,文化教育紧抓的同时仍不忘对于学生艺术气质的培养。所以说,学校需要将教育理念及时更新,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更加需要将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地融入到自我的教育行为之中。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助于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不断提升和改进,而且国外有许多在声乐教育方面先进的国家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再开展富有实效性的声乐教学活动,就能更好的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在教学前也同样需要不断地去揣摩、理解每首声乐作品的独特内涵,正确定位某一首歌曲的情感基调。由于曲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遭遇不同,想要领略曲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教师不仅需要花费时间去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清晰地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情感态度以及作品的风格特征,以至于能够准确地对声乐作品的形式进行把握,最后深刻地展现作品的内涵。所以,目前许多声乐教学只单纯地追求“形似”,即唱的像,而不是“神似”,即体现作品的真实性与鲜活性,如果教育开始关注到了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进,那么教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现作品情感方面也会更加挥洒自如,所带来的表演也会极具感染性与震撼力。

(三)兴趣带领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点燃学生激情的开始,且不说一个人的兴趣能维持多久,现阶段教育多半是“填鸭式”、“满灌式”,兴趣教育就是对这一模式的打破,在兴趣教育中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新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欣然接受知识并掌握技能,这就是适当的应用兴趣让教学效果更加高效。其实,兴趣教学并不陌生,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基本乐理显得枯燥难懂,而高雅音乐的鉴赏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远,所以现实决定了兴趣培养的困难性,如何让声乐课程更加适合教学,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更愿意接受知识就成了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

三、改进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中的关键,符合学生需求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学得更有劲,更加乐此不疲,从而达到亦教亦学的目的。

1.教学理念中的“以生为本”

师生之间加强互动十分有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否则课堂只有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的传输知识,学生体会不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教学效果。“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求教师将学生造就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让教师从传输者转变为学生成功之路上的引路人与协助者。

2.教学中增添人文教育

在课程中增加人文性对于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所以声乐教育方面要更加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即“接地气”,才能以最好的方式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充满“人情味”。

(二)声乐教学内容的改进

1.增添声乐实践课程

实践课的加入不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还让学生对表演充满渴望。每一位学生的表演虽各有不同,但正因为每个人都极具特色,教师才能发现其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方面多注意知识的实践运用,教学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式,这对于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2.对实践活动能力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高校自身需要加强对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采用学分制和奖励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去帮助学生重视声乐的学习,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信满满地站在舞台中央享受鲜花与掌声,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喜悦,同样灵活多样的舞台表演形式和精彩绝伦的演出活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积累舞台表演的经验,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也十分有价值。

四、结语

每一次教育改进容不得半点浮夸,还需要不断历经时间的检验,这是学生、教师、学校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因为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显然只会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教学效果反而更低。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去更新自己,将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及时摈弃,推陈出新才能在提升自我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教育工作以及高校声乐教育的改进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沈彤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声乐教育教学研究: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理念是改进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基础

声乐表演要具有真实性。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均属于某个特定历史时代,自然也就具有着独特的特征。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作曲家所处历史时代及作品风格特征有所了解,并准确地把握住声乐作品形式和内涵的前提下,才能使声乐表演更具真实性。也就是说,只有仔细阅读乐谱,充分研究作曲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处年代及作者生平简历,并对作品内容、风格、结构等做细致的分析,这样我们能够对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了解其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这样才能运用相应技法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旋律,才能使之更富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2、改进和提高声乐教育质量学生兴趣培养不容忽视

虽然大学生知识结构相对稳定,且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可调控的学习动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只关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兴趣的培养了。要知道,无论处于哪个教学阶段,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得当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更加趋向于培养学生欣赏高雅音乐的能力,所以教学中与声乐有关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占据较大比例,这难免使人望而生畏,学生的兴趣培养自然无从谈起。因此,为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可适当改进课程相关内容。例如,在音乐艺术欣赏课中,可引人作曲者的创作背景故事,通过作曲者与作品相关的生平有趣或音乐故事为媒介,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历史背景、文化构成,而这种方式无疑更加有利于学生与作曲者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其能更好地把握住歌曲的灵魂与内涵。

3、改进和提高声乐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自信也很重要

高校的声乐教学应使学生在演唱技巧与表演艺术上均有所进步。在声乐教育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不懈的鼓励作用不容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真诚的微笑和眼神来面对学生,能产生一定的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获得优美动听的歌唱艺术效果。可以说,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讲,保持课堂教学氛围的轻松和谐尤为重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轻松幽默的语言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歌唱环境,能使让学生产生轻松愉快之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对待在声乐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歌唱技巧的学生,要通过更加细致的讲解和更加耐心的训练来培养,只要稍有进步就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样的鼓励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有效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感到声乐知识的学习是幸福和愉快的。可以说,调节好学生的心理,鼓励并引导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使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声乐知识及相关技巧,是改进和提高声乐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4、改进和提高声乐教育教学质量要从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在坚持有益于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推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如在传统一对一授课基础上,适当地引进排练课、集体课、观摩课和音乐汇报会等不同教学方法。一对一授课要更有针对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技法,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通过排练课,让学生对不同声乐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如表演唱、对唱、合唱、重唱等,为学生从事音乐相关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通集体课中学生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鼓励学生们互相启发影响,共同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观摩课的合理运用,能够使学生对声乐作品理解更深刻,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汇报会则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当然,所有教学方法的运用,离不开轻松教学环境和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教师应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为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热爱创造条件,这是提高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5、改进和提高声乐教育教学质量还应适当运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创造更加完美的情境、扩大并优化声乐欣赏的环境。多媒体运用得当,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依据教师创造的声乐意境,感受和进人到声乐世界当中,对于学生欣赏声乐更加有益。学生对于一些鲜活的物体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媒体的运用正是将声乐鲜活的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这也使得学生在欣赏不同种类鲜活声乐的同时,学习声乐的兴趣得以提升。此外,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全方位活动,使得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更加的迅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一些想象与创新。(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徐显辉单位:湘南学院音乐系

声乐教育教学研究:声乐教育教学原则分析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全民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关系着国民音乐教育的末来,决定着民族和社会的音乐面貌。因此,艺术感的培养应该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培养重点。文章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探究高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感的培养。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原则;培养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无声的歌曲文本转化为现实的音响效果,使歌曲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歌者的二度创作,实现了艺术表达中所特有的听觉审美价值。因此,一名歌者的演唱技术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缺一不可、紧密结合的。现实的声乐教育中,究竟该如何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许多声乐学习者早已知道又难以办到的事,也是声乐教师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声音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

声与情的辨证是歌唱的永恒话题。一首歌曲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歌唱者那美妙的嗓音外,更有蕴藏在歌声中那绵绵不绝的情感。《札记•乐记》中所谓“凡音之起,同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即是对声情关系的认识。声与情的关系,就是要求歌唱者能准确细腻地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它是演唱者把握作品,表现作品境界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真实的情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融注了真实情感的歌唱,就是演唱的最佳境界了。在生活中,稍加观察就能发现,有些歌手在演唱时,会让人觉得缺点什么。他们虽然训练有素,甚至有很好的音色,但打动不了听众,可他们有时候还浑然不觉。尤其是唱高音时,虽然体态做出激动状,可脸部呈现“找位置”的表情,而游离于歌曲内涵的表达,脱离了歌唱的最终目的,因为没有融入情感,当然不能打动观众。“用心歌唱”须从初学阶段抓起。有些教师认为初学者须专门练习发声技巧,到一定的时候再加入情感和表演。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这都是一种声乐训练上的缺失和时间上的浪费。因为呼吸与人的“心”和“情”是自然相协的。我们歌唱的乐器是人自身,忽略了“心”这个情感因素,尽管发声器官也能发出声音,但不会是动人的歌声。因为“心”是歌唱的脉搏,“情”是歌唱的动力。所以,在初学阶段就要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需要,学会用“心”、“情”来调整歌唱器官,从一开始就养成“声情并茂”的歌唱习惯。歌唱要坚持“情感先行”。无论是歌唱还是练声,都要做到心里先有了情绪,然后再开口唱歌,正如画家必须胸中有山川,然后才可下笔一样。练声曲虽多是无词的旋律,但心中要有词,可以想象“今天晴朗的天空令我心情愉快”,也可以想象“我爱你,非常非常地爱你”……总之,心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内容,要养成“心不唱,口不开”的好习惯。“心声”与技巧结合,语言与音乐融合。这种技艺相融的训练,能使歌唱水平逐渐达到“闻声见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凡事忌过犹不及。我们也会看到另一种让人尴尬的情形--歌者似乎在用“心”歌唱,在台上热泪盈眶、豪情万丈,可观众却不舒服。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歌唱者技巧尚未成熟,不能准确把握声与情相结合。泪流满面时,声音被堵;热情奔放时,声音崩破;豪情万丈时,跑调赶节奏……这类现象甚至在一些“歌唱家”的演出中也时有出现。在生活中,与痛苦相伴的哭和与高兴相连的笑,均为正常,只需要用语言或表情入情入理就行了。而歌唱就不太一样了,除了要有清晰的语言外,真正将语言传达给观众,将情感传达给观众的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歌声,它必须源于生活的情感,但又要高于生活,它要求歌者情感与理智的协调融合。总而言之,歌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声音与情感永远都是如影随形、唇齿相依的,是永远相统一的。只有掌握好“声”、“情”表现的分寸感,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二、提升中国声乐艺术学科建设

中国声乐艺术有过辉煌绚烂的历史过往,也曾创造过令世人瞠夕目结舌的斐然成绩,但是在理论上,却缺乏系统严谨的规范整理和总括。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中国声乐艺术在对西方的取长补短中声乐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构出了有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体系和科学的教育理论。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领域诞生了跨越式的进步成果,已经发表的学术专著和有一定科研水准的专业论文也很可观。但是,声乐理论研究的完整体系和宏观层面的建构,还远不能适应当下声乐艺术发展的脚步和节奏。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社会呈现的文化格产局多样化和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使得国内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在实践创新中经常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构建完备的印教育教学体系,必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秘完善的实践过程。因此,当前国内声乐艺术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应该积极介入声乐艺术的理论化建构中,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眼光,使声乐艺术理论呈现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掌握技术,是歌唱艺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前提。重技术轻艺术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例子中不少。一些歌唱者经过数年训练,掌握了相当不错的发声技术,但如果思想上走入误区,只看到歌唱发声技巧,片面地认为漂亮的声音是歌唱艺术的全部,或者在表演时用没有任何乐感的高音、长音来炫耀技巧,也许能够获得暂时的成功,但要在艺术上真正成功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现象由于时代的浮躁,在一些专业歌唱者身上也有体现。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内在生命力的歌声则不同,他们的演唱是非常内在地把高超的技术结合于深刻的艺术表现之中,歌唱者的艺术表现与声音表现达到了相对完美的结合。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事实是,在大型国际声乐赛事中,最后比的不是单纯的声乐技术含量,而是技术与艺术融于一体的表现力,甚至是表现作品中所体现的个人文化修养的细微差别。是否能将技术结合于完美的艺术表现中,从而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是“歌匠”与艺术家的真正区别所在。歌唱表演是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在歌唱发声技术依托下,以充满情感的声音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这样的“技艺并举”是许多歌唱者努力追寻的目标。把基本的歌唱技术灵活运用于艺术表现,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歌唱技术才是学习中的硬道理,这样能使歌者在面对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作品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形成其个性化的演唱风格。歌唱者要用心观察生活,捕捉亮点,结合作品需求,进行艺术创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歌唱者而言,用情感启动的技术永远都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歌唱者需要对自身嗓音器官的运用能力进行准确评估。中国历史上“绕梁三日”的歌声,没有坚实、娴熟的声乐技术,恐怕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一切杰出的歌唱家如男高音卡鲁索、女高音卡拉斯等正是掌握了精湛的歌唱技术,又具有非凡的对情感的领悟与表达才能,才使他们的歌声具有永恒的魅力。声乐作为审美文化方式之一,是对观念体系的作曲家的创作的再创造。歌唱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同步,从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到歌与诗的同生互融,歌唱烙上了人类文明的深深印痕。声乐教育要多研究如何促进技术与艺术的互动,让两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艺术的学习,我们既不能持观望的态度,等技术发育完善了,再来进行艺术的培育,也不能唯艺术论而使技术陷于虚无。

三、如何树立和培养这种自信

1.适当的自我认识歌唱者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要有意识地树立自信心。任何人,无论能力、技巧如何,难免会对所面临的挑战而缺乏信心,这常常是对压力的一种自卫性反应。然而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长期处于自信心不足的状态,久而久之,便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产生怀疑,但一旦找回了自我价值,这种压力和怀疑也就相应的减少,自卑也随之消失,并且在舞台上的表演也会轻松很多。2.舞台的实践和锻炼缺乏舞台的实践和锻炼是造成声乐学习者自信不足的原因之一。很多声乐学习者往往喜欢在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演唱,这样没有心理压力,就算出现一些明显的差错和失误也不会觉得害怕。而一旦换了环境,就会变得异常紧张,甚至平时自己很熟练的歌曲也没有激情和自信去演唱。因此,学校应当多举办声乐观摩及声乐交流音乐会,让学生经常上台锻炼,多参加校园、省、市以及社会上举办的一些正规歌唱比赛。不仅能学到其他演唱者的演唱经验和演唱技巧,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并积累舞台经验,增强演唱的热情和自信心。3.努力提高自身歌唱能力自信是一种本能反应,一个人如果遇到没有把握或者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的情况,自信心就会下降。同样,声乐学习者也是这样,要想最直接地获取自信,就要将自己的歌唱能力变得更强,用强大的歌唱能力把自己武装起来。因此,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先准备好,这样才有底气,而这种底气就是自信。自信是动力的源泉,只有充满自信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获得更高的成就。声乐表演从具体的作品人手,通过感受、体验以及想象等熟悉作品,掌握由歌词的诗化文学中去体验它的文学形象与情境,从音乐旋律与节奏中去把握它的曲式结构与风格。然后在视唱中去处理词曲融合的关系。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并用真挚自然的表演、准确的讲解、多遍的范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树立学生表演信心、一如既往地精心教授之余,还应尽可能策划一些小型的歌唱活动,如专题性的音乐会或个人、多人的演唱音乐会等,以及面向社会、深入基层的慰问演出。同时,只要有机会,就选出优秀的学生参与业余或专业的声乐比赛。综上所述,舞台表演是对声乐专业师生掌握技能及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检验。只有掌握过硬的演唱技巧和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才能促进声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初蕊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声乐教育教学研究:声乐教育教学思想简述

一、关于民族声乐“四性原则”

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任何成熟的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既蕴含着同类艺术共同的本质,又彰显着自身的艺术特质。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历程。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的禁锢,对音乐艺术的兴盛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文艺复兴后兴起的歌剧、艺术歌曲、清唱剧等艺术形式仍在延续,许多好的音乐作品仍在上演并成为传世经典,文艺复兴时的一些音乐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也有一些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而逐渐式微。总结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例证,可以看出只有那些符合时代需求,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有着比较鲜明的艺术理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比较科学的创作手法的艺术形式,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反观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有着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艺术特色。这种艺术特质支撑着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深受观众喜爱,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也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金铁霖教授把民族声乐艺术的这些艺术特性,归纳为“四性原则”,即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四性原则”深刻阐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反映了民族声乐的特质,是民族声乐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则。可以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四性原则”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是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基础之上的艺术形式。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演唱艺术都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支撑,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演唱的论述,从今天的角度看,是符合艺术实践的规律的,是科学合理的。如《礼记•乐记》中“师乙”篇提到的“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其中,“上如抗”强调了声乐演唱中头腔的应用;“下如队”强调了声乐演唱中关于气息的应用;“累累乎端如贯珠”中“端”是端正的意思,“贯珠”则强调了字声的完美结合。西方的美声唱法(BelCanto)在演唱的科学性上也有着明确要求,通过气息支撑、腔体运用、声音共鸣的使用等方法拓展歌唱者的演唱能力。“科学性”原则符合演唱艺术的客观规律,这是民族声乐歌唱者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原因。“民族性”原则揭示出民族声乐应反映中国老百姓音乐审美取向的特质。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绽放着独特魅力,源于其独具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源头和精髓,它规定了民族声乐的本质属性;“民族性”是民族声乐具有的特质和标签,它影响了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和音乐特点;“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永恒生命,它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无论如何发展,“民族性”都是它的恒久核心。“艺术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外经典的演唱艺术,其音乐、风格、内蕴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艺术性特点,这是艺术高于生活、引领时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金铁霖教授提出的“艺术性”原则涵盖了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所具有的共同品质。“时代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民族声乐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它始终反映时代、歌唱生活,这是民族声乐的艺术品格。金铁霖教授提出的“时代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立艺术特质。总之,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反映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规律,符合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广大民众的音乐审美取向,既阐释了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又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原则和个性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升华。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也具有文艺评价的审美尺度特点,是衡量民族声乐演唱家演唱水平的基本标准,是衡量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的尺度,是民族声乐演唱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标尺。我们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演唱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应该坚持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离开“四性原则”,民族声乐的发展就有可能偏离正途,就有可能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貌,就有可能难以表现中华民族的情感,也有可能把握不住民族声乐的精髓。只有秉承和坚持“四性原则”,民族声乐的发展才会是健康有序的,才能在今天的基础之上更为光大、繁盛。

二、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和七字标准

在中外音乐演唱发展史上,涌现过许多卓有成就的声乐教育家、理论家和歌唱家。他们都留下很多值得后来人学习、继承、发扬光大的声乐理论、演唱方法和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演唱的经典论述。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提到:“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背合破箫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调。”这既是对演唱方法的要求,又是对演唱审美的要求。欧洲对声乐艺术也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和观点。1840年法国医生Y.R.迪代和佩特雷坎发表了《关于一种新的歌声的研究报告》,宣扬“关闭唱法”,并从生理学角度指出,只有下降喉头才能产生“掩盖的胸声”。近代声学的奠基者、19世纪著名的德国生理学兼物理学家赫尔姆•黑尔姆霍尔茨于1862年出版了《论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乐音的三大特征—音色、音高、音量的定义与物理特性,并对共鸣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这些总结滋养了声乐艺术,弘扬了声乐演唱中的科学方法,在各个不同时期作用、影响着演唱艺术和声乐教学。为了使民族声乐建立在科学的教学基础之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金铁霖教授就注意总结声乐教学的规律,提出并完善了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和七字标准。这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关于民族声乐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

民族声乐的学习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有名师教导、学生勤加练习,仍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实践时间。这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并非无规律而言。对此,金铁霖教授提出了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即“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揭示了声乐艺术教学的普遍规律,通过声乐学习不同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熟悉直至掌握声乐演唱的概念。可以说,上述“三个阶段”是金铁霖教授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的民族声乐学习的精要,这其中也蕴含着艺术学习的通常法则,即由“必然王国”向着“自由王国”的演进。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指明了民族声乐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安排。根据“三个阶段”的设计和规划,学习者能够明晰自己身处的学习阶段,对未来的学习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对自我的学习有着客观的认知,对民族声乐学习者有着指明方向的作用。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提示了民族声乐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进程按照“三个阶段”进行重点不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符合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够更快、更好、更科学地培养民族声乐人才。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阐明了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指明了民族声乐教学所应遵循的教学进度和培养过程,这对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极为重要。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凝聚着金铁霖教授多年的教学体会、教学实践和总结观察。没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不可能将艺术学习的规律进行如此细致、客观的描述和提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铁霖教授为民族声乐教育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贡献自我,因而才能提出如此宝贵的论述。

(二)关于民族声乐选才、育才的“七字标准”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选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育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二者分别是教育教学领域的起点和终点。对于声乐教育教学和演唱人才的培养,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人才的选拔,《诗•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而乃塞畦绝径,令窈窕含光不克登其徽音,秀媛蕴才不克扬其文采,固失育才美俗之道,亦非文明开化之宜。”在音乐演唱领域,古人也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明代魏良辅《曲律》就歌唱人才的选择,提出了“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质料,勿枉费力”的论述。今天民族声乐的教学选才目标又是怎样的?金铁霖教授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它是选拔演唱人才的要求,亦是培养演唱人才的要求。民族声乐选才、育才“七字标准”的提出,是在前人基础之上的新的发展。明代魏良辅曾提出要从声音条件、形象、演唱能力等方面进行人才选拔。相较之古人,金铁霖教授在情感表达、吐字归韵、声音韵味、舞台表现、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这是基于对演唱艺术的深刻认知,使得民族声乐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方面拓展了视野、细化了要求,因而更具有实践性。“七字标准”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演唱经验的进一步升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诸多精华,比如京剧人才培养讲究“手、眼、身、法、步”。金铁霖教授提出的民族声乐的“七字标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扩展和提升,反映了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国传统演唱艺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华。“七字标准”的提出,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七字标准”不仅是对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和演唱提出的要求,其本身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既具有音乐性、表演性、艺术性,也有着较为深刻的文学性和鉴赏性,这是对中国传统表演审美的一种新的发展。“七字标准”的提出,适应了时展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内在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延安革命根据地涌现出大量的反映军民生活和抗日精神的作品,到今天演唱舞台上作品荟萃、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民族声乐作品一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前行。今天,随着演唱作品难度的提升、音域幅度的拓展,“七字标准”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满足和反映不同时代民族声乐作品对演唱者的不同要求。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标准”,是对民族声乐演唱和对演唱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认识。民族声乐涵盖广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要求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应具有更高视野的教育教学标准。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标准”,使民族声乐的人才培养有着更为全面的培养目标,能够造就民族声乐演唱者更为广泛的综合能力,也使得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三、结语

本文仅就金铁霖教授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了一般性的简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潜心学习和研究。而对于金铁霖教授颇具哲学辩证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消化、运用,同时也有待于我们下一步进行学术总结和研究,以飨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的广大师生们。我们总结并认真学习金铁霖教授的教学思想,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民族声乐的发展规律,把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真谛,使民族声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进而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作者:刘辉

声乐教育教学研究: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论文

声乐属于直觉艺术,同时也属于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乐理,而且还能具备基本的声乐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声乐教育给予浓厚的兴趣,高校声乐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给予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完善的措施,以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成效。

1声乐教育现状分析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2强化作品内涵理解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明确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作曲者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感基调有着加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领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传递的情感,而且彰显作品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风格,这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声乐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彰显作品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作品,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从整体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学生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推动教学活动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为主,而基于兴趣层面的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氛围较为融洽,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兴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基本乐理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相对复杂的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筛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接地气”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这也有助于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且表扬模式大相径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重视及发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筛选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考验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教学经验。高校声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艺术修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处多多,因而声乐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优化教学活动,比如学分制、奖励措施等,从而促使学生对声乐教育的兴趣不断递增,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进行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声乐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展开对声乐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与此同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实践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掌声与成功,这正是声乐教育带给学生的真实的体验过程。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为学生给予有效的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活动。

3结语

总体来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教学弊端必须予以及时的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从而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

作者:赵妍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 高中教育教学研究 下一篇: 经济金融的现状及策略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