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8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百家论坛、学术专论、案例分析、技术资料、研究简报、信息窗、企业及产品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 国际刊号:1007-869X
  • 国内刊号:31-1749/U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621
  • 创刊时间:1998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8
  • 综合影响因子:0.42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3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百家论坛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对策:量力而行、稳步发展,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相关隐患;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科学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对近期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提出建议。
1-6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空间服务水平指标体系探讨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是关系到乘客安全性与舒适性的最重要的车站设施。为了便于车站站台客流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车站乘客的安全状况,有必要建立轨道交通车站站台空间服务水平指标体系。对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站1、2号线站台等候区的服务水平进行调研,分析了站台客流密度对乘客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影响。参照美国《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中服务水平等级划分,提出了轨道交通车站站台等候区服务水平等级划分,并对设计客流密度(人均占据面积)进行探讨。建议将0.75m^2/人作为站台规模的设计标准。
7-10

中国高铁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现状分析

摘要:介绍了高铁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的作用和内容。对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进行时间紧凑、缺少其他相关部门的参与、人员演练需要加强、缺少独立第三方的安全评估等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组织计划统筹、测试案例库构建、系统状态评价等需深入研究的要点,并建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评价,为我国高铁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1-14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阶段面临的综合交通智能一体化的挑战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阶段后,将面临着综合交通智能一体化的挑战。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时期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标准统一、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及其系统平台建设的重点。应发挥设计方在网络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化建设。
15-17

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国产化实现方式和建议

摘要:通过总结国内各车辆制造厂在IOO%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研制中所采用的方式,分析了技术引进、联合设计和自主研发这3种方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联合设计方式、加强国产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导向等一系列具体的实施建议。
18-20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信息窗

国务院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至2015年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km

摘要: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出台,要求优先加强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km,力争完成对全国城市危桥加固改造,地级以上城市建成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20-20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研究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控制软件安全完整性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车门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关键装备之一,其安全完整性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营。门控制软件是车门系统的核心,它控制车门系统机械部件实现门功能控制逻辑、现场总线通信、故障诊断等功能,门控制软件的安全完整性关系到整个门系统的安全运行。以门控制软件安全完整性设计和评估为例,介绍了软件安全完整性相关技术、实现、标准,以及软件安全完整性评估的方法。
21-24

基于综合监控系统的线网指挥中心构建方案研究

摘要:介绍了综合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基本方式及控制方式。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综合监控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TCC)的2种集成方案:层级化方案和扁平化方案,并分析比较了两种集成方案各自的优缺点。方案选择应结合各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TCC系统的运营定位予以确定。当线网建设初期按专业实施网络化运营管理时,宜选用扁平化方案;当线网已形成规模,并采用TCC应急调度、线路协调为主的管理模式时,宜选用层级化方案。
25-29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地铁再生能量利用效益分析

摘要:地铁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再生制动能量,有必要对地铁运营期间再生能量利用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西安地铁某线路的具体情况,对比分析了车载制动电阻消耗和牵引所安装混合逆变型再生能量回收装置的经济特性。在牵引变电所安装再生能量利用装置、取消车载制动电阻的运营方式的措施,虽然增加了地铁建设的初期投资,但从地铁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来看,其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30-33

城际铁路接触网雷电安全评估及防护措施研究

摘要:接触网工作环境恶劣,极易遭受雷击而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给出了牵引网雷电安全评估方法,深入研究了接触网防雷保护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支柱的接地电阻,是减少雷击支柱顶部反击跳闸率、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避雷器只建议在电分相、车站绝缘锚段关节处,以及长隧道两端等重要场合适量安装;避雷线的电磁屏蔽作用会使接触网上的感应过电压降低。绕击率是衡量避雷线保护作用的重要参数,设计时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避雷线保护角大小,最终将绕击率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34-39

城市轨道交通车底周转计划的一种改进方法

摘要:车底周转计划是列车运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有很大影响。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既定运行图、车底接续时间约束以及检修整备时间约束等因素,改进了既有车底周转计划的编制流程,并应用到北京地铁13号线的车底周转计划编制中。研究结果表明:13号线车底接续时间由2178min降低到2121min,车底的利用率从91.29%提高到91.54%,车底的使用也更为均衡,说明该方法可行有效。
40-43

中低速磁浮线道岔旋转轨道温度变形研究

摘要:磁浮车辆对线路精度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道岔设备的转辙对位精度高,而且要求道岔的线形保持精度高。通过实际测量和分析计算,阐明了梯度温度对中低速磁浮交叉渡线道岔旋转轨道梁直线度的影响及危害。为了保证道岔系统较高的换线精度,对原设计进行了优化,大幅降低了因温度影响而造成的道岔旋转轨道梁的变形;增加了巧妙的机构,从而保证了旋转轨道的转辙对位精度,改善了旋转轨道的受力条件,从根本上消除了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隐患。
44-47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自动监督时刻表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时刻表管理系统中的计划运行时刻表的自动生成、时刻表编辑、实际运行时刻表的自动生成、列车运行图的自动铺画等功能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际运营的需求,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和VC++6.0实现其具体功能的仿真。生成的时刻表准确度较高,可为我国列车自动监督时刻表管理系统的国产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48-52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信息窗

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谈“公交优先”

摘要: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城市公共交通普遍服务能力小足、发展方式粗放、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还很突出;与小汽车等私人交通方式相比,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52-52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研究报告

客流波动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摘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断面客流随时间和空间波动的特点,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客流波动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在分析了长大线路组织多交路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合理考虑区间断面客流量、列车区间满载率和车底数量,将旅客乘车舒适度纳入出行成本,建立了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和乘客出行成本最小化的双目标优化模型。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采用商业数学规划求解软件Lingo 12.0,得到不同时段的列车交路计划和列车开行频率,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53-58

国产化列车控制及监控系统的监控设计改进

摘要:讨论了TCMS(列车控制及监控系统)对列车牵引系统的监控设计改进问题。介绍了TCMS与列车牵引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了TCMS对牵引系统的监视、控制和故障诊断功能,阐述了与列车牵引系统有关的TCMS系统设计改进,并且完成了TCMS与列车牵引系统之间的测试。TCMS能够实现对列车牵引系统的有效监控。
59-62

减低地铁轮轨磨耗及平面设计参数取值的研究

摘要:为减低轮轨磨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选择最小曲线半径时,有增大最小曲线半径的趋势,这将导致工程造价增加、枢纽构筑不理想。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轮轨磨耗的研究,指出线路平面设计参数对轮轨磨耗的影响规律。建议优化现行《地铁设计规范》相关平面设计参数取值,在维持现行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和运营速度不变的前提下,实现降低轮轨磨耗目的,以期解决地铁运营困扰,并为《地铁设计规范》修编提供参考。
63-65

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组网结构探讨

摘要:介绍了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和成都轨道交通1号线的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结构,从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等方面分析了光纤环网(重庆1号线)和光纤星型(成都1号线)两种组网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组网结构形式——双星型组网结构,同时对间隔设备层中压保护装置组网情况进行了分析。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