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遥感动态监测太原市城市建设用地及其扩展变化分析1-4

摘要:以20世纪70年代、1993年和2010年3个时段的遥感TM影像为依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了汾河流域太原市的实体边界提取,获得太原市城市建设用地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源,对太原市城市建设用地近30 a的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近30 a一直处于城市快速扩展阶段,且向南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及发展方向主要受地形等自然因素和人口、经济及政策等人文因素影响。

河南3次降水过程的人工增雨条件分析5-13

摘要:利用飞机探测的PMS微观资料,以及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年春季河南的3次降水过程中宏观条件、微观条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云中相对靠前部位的降水条件好;在水汽供应充足时,云中小粒子的平均直径和数密度要大一些;如果只是e-Ei垂直积分的值大而水汽供应量少,则降水量有限;如果过冷水含量不大,降水量不一定就小,充足的水汽供应一定程度上能替代过冷水滴成为冰粒子增大的水汽来源,有利于人工增雨。因此,人工增雨要重视宏观条件,在缺乏其他资料时,使用宏观资料寻找有利增雨区有一定合理性。

均匀植被方向性亮温与半球热辐射关系研究14-18

摘要:陆地表面上行长波辐射(UPLW)是全球变化研究中关键因子之一,提高其计算精度将有助于在气象和气候研究中得到可以接受的能量计算误差。为此,利用均匀植被热红模型THERM5A,首先模拟出各个方向的亮度温度,然后对方向性亮温进行半球积分,从而得到上行长波的热辐射值。通过与各个方向的热辐射值比较发现,LAI从0.5变化到3.0时,半球平均热辐射的最佳替代角度在55°至47°之间变换。

河南大气稳定度的分布特征19-22

摘要:利用河南16个代表气象站1971-2009年逐日4时次气象资料,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计算逐日4时次的大气稳定度等级,进而统计分析不同地形下稳定度的频率分布特征和年、月、日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各地稳定度出现的频率以中性类为主;近40 a来不稳定类和稳定类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而中性类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中性类各月变化幅度较小,稳定类和不稳定类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分别呈现上、下抛物线型;大气稳定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趋势,夜间大气多属于稳定类,而中午时刻大气湍流运动最为旺盛;不同地形下的稳定度类型一般都以中性类和稳定类为主,而不同地形下稳定度类型又略有差异。

1951-2009年冬季北京极端低温事件变化分析23-26

摘要:根据1951-2009年冬季北京观象台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近59 a冬季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9 a冬季北京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趋势,且在1984年冬季存在气候突变点,1984年后为极端低温事件相对低发期;随着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减少,强度也趋于减弱,20世纪80年代之后极端低温温度距平以正为主。进一步分析表明,近59 a冬季,75.3%的日极端低温事件出现在[-5℃,0℃)温度区间,74.6%的夜极端低温事件出现在[-15℃,-10℃)温度区间,在各温度区间1984-2009年冬季平均每年发生的极端低温事件均明显少于1951 1983年冬季平均,且在气温偏低一侧减少更明显。

河南一次大范围强风暴天气特征综合分析27-35

摘要:利用常规和加密实时探测资料,对河南一次大范围强风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东北冷涡稳定维持,河南受强西北气流影响下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高空冷平流,近地面层有暖中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是强风暴天气发生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地面辐合线后东路弱冷空气扩散是强天气的触发机制。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的持续发展。适宜的0℃层高度和-20℃层高度为多站降雹甚至一站多次降雹提供了可能。剧烈的对流天气发生在地面中尺度流场上3 h负变压大值中心、辐合线、高能中心附近。雷达产品上,冰雹由梯度大的块状强单体、超级单体、弓状回波造成,基本反射率垂直剖面有强回波高悬;北部大风主要由快速移动的弓状回波、强带状回波造成,南部大风主要是由带状回波前沿的阵风锋造成;西华、周口两地单体回波向东南方向移动,其后侧不断有对流回波生成,先后有12个中γ尺度的编号单体风暴经过,后向传播系统形成"列车效应",使两地出现大暴雨和多次冰雹,降水量最大的乡镇雨量站出现在强回波梯度最大处。这次过程正地闪2354个,负地闪972个,正地闪占总地闪70.8%。

一次海南大暴雨过程的能量及螺旋度分布特征36-41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0月12-14日发生在海南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由热带低压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大陆冷高压带来的干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的,副热带高压的进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相当位温及地面总能量的分布很好地反映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中的强对流不稳定及冷暖空气交汇的形势。中低层螺旋度的水平分布及演变情况与热带低压的移动及强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上空螺旋度对应上负下正的垂直分布形势。

河南省空中水汽资源的来源、分布及收支42-48

摘要:利用1971-2005年河南省及其临近地区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同期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空中水汽来源、水汽资源的时空分布、水汽输送特征以及河南省域水汽收支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水汽来源、水汽通量强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水汽通量散度等特征有相当大的差异;河南省空中年水汽含量平均值为25.79 mm,水汽含量值大小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四季平均水汽含量值均表现出从东北向西南递增的特征;全年空中水汽资源收支状况表现为输入大于输出,全省年均水汽总输入量为11757.6 mm,净收入量为569.7 mm。河南省35 a平均年降水量为734.5 mm,只占输入水汽总量的6.2%。

2010年7月19日新乡大暴雨天气分析49-55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和NCEP全球最终分析资料(FNL),对2010年7月19日新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南涡与副高相互作用的天气形势下,中低层切变线等影响系统造成了这次区域性大暴雨;对流层中低层副高强盛的西南急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大暴雨区并在此汇集,造成新乡地区上空强降水期间稳定维持深厚的湿层;中低层在新乡地区有强盛的西南急流与偏东气流的辐合,高层有较强的西南气流辐散,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整个强降水时段,新乡地区上空对流云团tbb值在-50~-44℃之间,对流发展不旺盛,新乡地区以稳定的持续性强降水为主,没有发生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南川”、“狮子山”云系对温州的风雨影响分析56-61

摘要:利用温州地区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温州新一代气象雷达资料等,对"南川""狮子山"云系对温州造成的大风和强降水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台风云系影响时大风和强降水的预报着眼点:可根据雷达基本速度场中的强径向风、地面气压梯度的增大区和台风路径、移速等判断大风;可在把握天气形势前提下,结合垂直上升运动、不稳定层结、水汽输送等条件以及雷达逆风区的存在,确定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

巴里坤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气象因素分析62-66

摘要:利用2003-2010年5 10月巴里坤250 m分辨率的EOS-MODIS卫星影像数据,通过预处理、几何校正、NDVI计算以及最大值合成,并计算植被盖度,依照盖度值将地表植被总盖度划分为高、中、低覆盖三类,得到连续8 a巴里坤植被盖度的动态变化:植被总盖度在16%~44%范围内波动,2007年植被盖度相对较高,2005年相对较低;植被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沿天山一带,北部区域植被覆盖较少,南部沿天山一带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北部。对气温、降水与植被盖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盖度植被、中盖度植被变化与温度、降水呈显著相关,低盖度植被变化与温度、降水无相关性。

豫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67-72

摘要:2010年9月4日凌晨,豫西地区出现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严重损失。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不仅具有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气流垂直运动,而且在多普勒雷达上有明显的辐合型中气旋存在。通过对垂直积分液态水的分析发现,VIL值存在快速增大和降低的过程,与冰雹和大风的发生时间相一致。在对云顶亮温的分析中发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云顶亮温等值线密集处。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综合评述
河南省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概述73-78

摘要:对全新世以来河南省环境演变研究进行了综述,勾勒了河南省近一万年来环境演变历史的总体轮廓。鉴于本地区相关研究的现状,未来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应加强对全新世气候演变机制的研究,尤其是气候突变事件的控制机制的研究;在研究手段上,应加强代用指标记录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和高分辨率、多指标的综合对比研究,以期定量/半定量的重建古气候演变序列;加强区域环境演变的对比研究,揭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增强对区域环境演变控制机制的认识;加强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为了解文明起源时期的人地关系、人类认识和适应当前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数据。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河南省气象技术装备监控管理系统79-83

摘要:采用Web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的河南省气象技术装备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设备、自动土壤水分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气象装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省、市级保障管理部门对辖区内仪器库存、设备维修以及检定情况的管理,以及设备故障的网上申报、故障解决方案的网上在线指导、故障维修的经验积累。系统建成后,为全省各级台站和业务管理人员提供了气象装备的实时运行、设备库存和仪器检定情况,也为全省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文档和交流平台。

青岛市短期预报资料综合应用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84-90

摘要:为综合应用本地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青岛市气象局建立了以图形工作站为交互平台的短期预报资料综合应用系统。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技术、Web技术及Java、ASP编程语言,实现了本地探测资料、部门共享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不同来源的数据集中显示。

CINRAD/CC雷达伺服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91-95

摘要:云南昭通新一代天气雷达自2002年9月安装运行以来,伺服系统出现了方位(俯仰)R/D板故障、方位(俯仰)电源故障、汇流环和驱动器等方面的故障。通过这些故障实例,总结了如何根据故障现象结合雷达生产厂家提供的电路图图册,分析故障所在的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流程,找到故障成因,排除故障的方法。在分析排查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故障诊断的关键点及故障排除方法,如出现R/D变换板故障时检查XP2-7、XP2-8、XP2-9的输出波形,出现电源故障时根据驱动器上的数码管提示信息进行判断,出现汇流环故障时用万用表测试各连接点的链路畅通情况等。

《气象与环境科学》征稿简则96-96

摘要:《气象与环境科学》是由河南省气象局主办,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协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大气科学、应用气象、生态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和有独到见解的综述性论文。本刊旨在促进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及生态与环境科学的繁荣,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及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为气象、农业、环保、水利、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