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要素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6 11:09:49

气象学要素

气象学要素篇(1)

[2] 吴利红,康丽莉,陈海燕,等.地面气象站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均一性影响[J].气象科技,2007,35(1):152-156.

[3] 吴利红,骆月珍,孙莉莉.浙江省近34年年平均风速序列均一性检验研究[J].气象科技,2008,36(5):661-665.

[4] 石学尧.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和保护的力度[J].湖北气象,2006(2):45-46.

[5]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6] 高凤姣,李长军.山东省45年年平均气温均一性检验[J].气象科技,2007,35(5):744-749.

[7] 刘勇,王东勇,田红,等.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对气温序列的影响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4):437-440.

气象学要素篇(2)

中图分类号:P4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95-01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日益提高,然而,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一般公众、决策者与气象专业用户对气象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气象服务工作中,非专业气象人员对于气象预报(包括天气预报、气候预报等)之误差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并影响其应用气象预报的正确决策。所以,本文对气象预报误差进行分析,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气象误差,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应用相关的气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文将对气象误差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产生气象预报误差的原因分析

1.大气理论误差原因

大气运动除了遵循能量、质量守恒等守恒定律外,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主要有:动力因素(地球引力、气压梯度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等)、热力因素(太阳、地球表面和地球大气之间的的热量(或能量)传输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和流体力学因素(流动性、黏滞性、湍流性、连续性等)。还有如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冰雪圈等对大圈的影响,以及太阳、月亮等星体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有些是不清楚的,同时有些机制是线性的,有些是非线性的,从而导致大气科学理论存在误差。

2.大气观测误差

大气观测误差主要是观测数据时空分辨率不够。完整的立体式观测,每天只有两次,早晨8时和傍晚20时,空间间隔400 km左右;对于海洋、高原无人区的观测极少。而典型的雷雨过程发生在不到l h的200 km范围内。其次是数据自身存在误差。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气象雷达、自动气象观测站等装备弥补了人工观测的不足,观测覆盖率比以前增大许多,但这些新增数据在转为统一的定量数据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误差。

3.预报方法造成的误差

(1)数值预报误差。数值预报是现在最先进、基础性的确定论预报方法,它把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表述成非线性数学物理方程,用每秒上亿次计算机求出定解。其误差主要来源于模式简化误差、计算方案误差及初始误差的积累等。

(2)天气学预报误差。天气学预报是最传统的方法,是预报员根据窄中和地面实况。分析总结出物理机制和规律,并用这些规律外推天气变化的可能方向,是预报员理解大气运动和天气现象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是人脑的定性计算。其误差主要来源于预报员在推理过程中常常难以做到完全、合理地估计到所有影响因素的权重。

(3)统计预报误差。统计预报是用统计方法建立预报对象和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概率统计、回归定量、相似选择等确定性或概率性预报规则。可借助电脑处理大批量数据,应用非常广泛。误差主要与统计方法或规则有关。

(4)云图预报误差。卫星云图是大气动力、热力和流体力学变化现象的反映。其误差主要来源于中、低云混合识别误差和云图本身的表象性、非动力特征。

(5)雷达预报误差。雷达预报是用人工制造电磁波主动探测大气中的云体,得到大云滴、雨滴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等数据。其误差主要源于雷达杂波、距离折叠和速度退模糊等硬、软件设计误差。

(6)经验预报误差。经验预报是预报员在实践过程中能动地总结出一些有用的、直观的天气规律,在特定场合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经过系统性分析后可上升为理论知识。其误差来源于经验自身的缺陷,即特定性、定性性和积累性等。

当然,造成误差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如集体决策造成的误差,相关人员个人业务素质存在问题造成的误差等,在这里作者就不一一赘述。

4.气象预报人员个人素质误差

气象预报人员的个人素质误差是气象预报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误差。气象预报人员的个人素质误差与气象预报人员的气象理论知识、气象预报技术、气象预报经验以及气象预报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有着重要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气象科技的发展,客观方面的气象误差开始减少,而较多的则表现出气象预报人员的个人素质误差。因此需要加强气象预报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其素质。气象预报人员的个人素质误差虽然在气象误差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在气象预报的实践中,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提高,尽量使气象预报误差降到最低。

二、正确应用气象预报的方法

1.相信现今的气象预报水平

首先,我们要对现在的气象预报水平给予充分的信任。现在的气象预报的总体水平相比以前,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现在的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基本上可以达到71%,这是气象预报的一大成就。

2.正确了解气象术语

尽管气象预报在时已经考虑了用户的易懂易用性,但因为气象预报是相对精确的科学,有关用语不可避免仍然要带有专业色彩,正确了解这些术语可以防止用户错用气象预报信息。

3.了解更多的气象信息

由于气象预报途径、时间和内容有限,导致大多数公众并不能及时、全面了解所有气象信息,如目前还没有高频率插播气象信息的广播、电视台,从而造成公众了解气象信息不全面。

4.简单二元决策方法

所谓简单二元决策方法,即气象预报有或无,用户是用或不用该信息。下面举例说明:

某农家有温室小拱棚用来种菜卖菜,气象台上午大风降温消息,说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大风、暴雨天气、降温6 ℃,这种情况需不需要采取防护加固措施呢?

设防护加固花费500元,没有采取防护而出现灾天的直接损失5 000元。决策方法:大风指阵风≥8级或全天平均风力≥6级,一般的温室小拱棚连阵风7级都不能抗住;积雪会对塑料产生压力,根据雪压公式P=h×ρ(注:P为雪压,h为雪深,ρ为密度,ρ=120 kg/m3),厚2 cm的积雪,每平方米有2.40 kg的雪压;降温6 ℃时,被掀开的温室小拱棚内的蔬菜会被冻坏。气象台一般不会轻易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如果发了则出现的可能性很大(>80%)。只要不防护的最大损失费高于防护费,采取防护加固的经济收益都会是最大的,因此应当采取防护措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天气预报作为一种自然预测学科,预报结果存在误差是很正常的,人们要正确认识该现象。当然,当前的气象预报水平与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气象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气象测报水平,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从而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殷秀琴,张成军,李满堂.象预报误差的理解和应用决策方法[J].科技与信息.2009(18).

气象学要素篇(3)

中图分类号:P4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44-02

近年来,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全球变暖问题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及重视。气象要素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要素之一,因此,对气象要素展开研究是必要的。气象要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局地下垫面因子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1 局地下垫面因子概述

当降水降落到地面上之后形成径流时,会受到地面上各种自然地理特征因素的影响,如地表类型、海陆分布和地形等,这些影响因素都可称做下垫面因子。在地球表面的大气运动中,太阳辐射是最基本的能源物质,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决定性影响,局地下垫面因子对太阳辐射在地气系统中进行时空分布以及大气环流的特点有直接影响,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要素场分布有决定性作用。在各地区具有不同的下垫面类型时,可以造成地表的水分及热量的不同分布,对相应的气候要素造成影响,从而使局地气候情况发生变化。

2 局地下垫面因子对主要气象要素的影响

根据上文可知,局地下垫面因子主要包括地表类型、海陆分布和地形等,不同的下垫面类型对不同的气象要素有所影响。下文对各下垫面因子及其给气象要素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2.1 地表类型因子

地表类型主要是对气象要素中的地表温度、空气湿度、气温及风速造成影响。在对这一下垫面因子给气象要素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时,选取四种最具代表性的下垫面进行研究,分别是耕地、草地、林地和裸地。对这四种类型下垫面采取同步展开气象观测方法,获取相应的气象要素信息及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的计算分析方法对气象要素间存在的差异性展开分析,对不同下垫面因子给气候要素造成的影响进行探讨。根据气象测定结果,将大量的气象测定数据汇集起来,构建气象要素数据库并展开方差分析,对地表类型下垫面因子给气象要素造成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进行差异计算,以便对局地下垫面因子给气象要素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

根据气象观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得在不同的下垫面中气象要素发生的日变化平均值,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春季时在不同地表类型中主要气象要素日变化均值

由表1可以对这几种地表类型给气象要素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1)地表温度。地表温度的日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地

植物随季节发生变化,会对下垫面给气象要素造成的影响带来相应变化,使之呈现出随季节变化的特点。如在夏季和春季时,这四种地表类型具有的风速显著不同。而秋季的风速影响较为显著,除此之外,秋季的其他气象要素和冬季气象要素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2 海陆分布因子

海陆分布因子主要是对气象要素中的地表温度、风速及气流造成显著影响。在对这一下垫面因子给气象要素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时,所用的研究方法为海气与地气之间形成耦合的模式系统。

在对海陆分布对气象要素的影响进行研究时,以对比试验的方式对地球表层进行模拟,一种是不含海洋的平坦土壤,另一种是有海洋分布、较为平坦的陆地。对这两种情况进行研究和对比,具体的下垫面情况为:在模拟试验中,第一组全是陆地形式,第二组是有海洋分布的陆地。

(1)地表温度。陆地形式的地表温度一般在北回归线周围出现最大值,之后向两侧分别递减,而含有海洋的陆地形式温度变化不明显,尤其是在海洋处,温度日变化较为平缓。这是因为在陆地中不存在地形差异,因此,在大气与地表对太阳辐射进行接收时,地理纬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会导致大气的温度场及风场、气压场和相关要素场都会根据纬向呈带状分布,模拟所获地表的温度同样呈此趋势在地表上分布;因为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导致海洋的吸热及放热过程较为缓慢,因此温度基本可以保持相对平稳状态。(2)风速及气流。在单纯陆地形式试验组中,通过模拟试验对其大气环流情况进行绘图分析,可知当地球表面平坦均一时,大气环流呈三圈环流形式,同时呈现行星风系特征,同时由于诸多植被的存在,使风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而含有海洋的陆地试验组属于海陆分布的模拟试验,根据其流场分布图可知,其气候要素场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形势变化,在200 hPa的流场中,纬度较高的北半球大陆上形成的是反气旋环流,在海洋上形成的是气旋式环流。海面上风速一般较陆地为大。这是由于海面上不像路面一样存在较多建筑及植被,无法对风形成减速效果。

2.3 地形因子

地形这一下垫面因子主要是对气象要素中的气压、温度、降水造成较大影响。在进行研究时,以海陆分布因子试验中的第二组数据作为无特殊地形对照,另外设置具有显著高度差异、其他情况和第二组参数相同的地形展开对比试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海陆分布研究方法相同。

(1)气压及温度。通过试验模拟,可以发现,在地势较为平坦时,陆地和海洋上发生位势高度场、大气的温度场和气压场没有明显变化,而在陆地上存在较大变化时,虽然海洋上这二者没有明显变化,但在陆地上发生的变化极为明显,而且是地形越高变化越大。在地形较高出,气压普遍较低,同时温度下降十分明显。(2)降水。通过对这两组试验进行流场差值分析,可知相较于平坦地形而言,高原区域内的陆地上,在高空及低空中的环流系统都有明显增强,在大陆范围内,地表的降水增强极为明显,尤其是在高原地区,降水量明显超过了平坦地形。

3 结束语

局地下垫面因子对于区域内的气象要素具有显著影响。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要在对局地下垫面因子进行详细分析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的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加以完善和优化,以便为区域内的气候改善提供支持,推动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气象学要素篇(4)

一、体验和“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分析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体验可以实现认知,加深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之一。体验是一种被激活了的经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场。在体验中,主体主要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并产生新的经验,最后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其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让县局长领导干部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过程,它是以现场作为课堂、以素材作为教材、以实践者作为教师。一个个现场分别讲述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来自全国的气象部门县局长们作为学员带着问题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调查,在互动研讨中提升认识。气象部门县局长们通过体验式教学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在互动研讨中激发思路,在案例分析中提升能力。“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复合了多种教学形式,具备不同教学形式带来的优点,使气象部门县局长们通过切身的体验促进自己思想的解放,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一)提高了基层气象局长学习的主动性

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为此在整体设计“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选取了气象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领导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气象文化建设等体验式教学内容,并围绕此内容选取了相关的体验式教学点。这也是基层气象局长所密切关注和希望解决的热点问题。

(二)提供了基层气象局长学以致用的舞台

在设计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致力于为基层气象局长提供了一个运用知识和能力的空间,使基层气象局长成功地进入现实环境中。在拓展训练体验式教学中,我们设置了两个重要的目标,增强基层气象局长决策能力的训练和全班“海选”出我们的班委和班组长。基层气象局长在整个活动过程,运用知识,展示能力,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三)触及了基层气象局长的内心世界

“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更多地促进了基层气象局长本身所需的一些深层力量或者说精神力量的培养,例如意志、奉献、忠诚、合作、创新、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的培养。在小岗村参观完沈浩工作过的地方和听完沈浩的事迹报告后,学员思想触动很大,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以更新的精神面貌、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踏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本职工作。

三、实现“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三个因素”和“四个环节”

(一)三个因素

在做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究是体验式教学的三个关键要素:案例研究、实地调查和互动研讨。

第一,“案例研究”就是把每一个教学点上已经发生的故事、正在发生的事件、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作为鲜活的案例呈现在气象部门县局长面前,供其思辨。例如《“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就是先由培训中心授课教师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作为案例,研究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改革成功之后的多年徘徊,重点引导学员切合气象部门工作实际如何认识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上改革创新”的精神?小岗村二十年的徘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象事业如何能够保持可持续得快速发展?

第二,“实地调查”就是让气象部门县局长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调查,同时,也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实地调查的过程是学员思考问题并验证观点的过程。以《地面测报排头兵――桐城市气象局》体验式教学为例,学员们实地考察了新建成的综合业务平面系统和站容站貌,听取了桐城局负责人关于基础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案例分析报告,并就业务管理、气象服务、科技服务、气象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交流。

第三,“互动研讨”的形式促进学员辩证分析现场点讲述的案例,需要学员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通过有技巧的运用提问和交流提升现场教学的研究深度和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先让学员认真研读我们事先印发的《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班(安徽班)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材料汇编》,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引导学员与各体验式教学点讲解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互动研讨交流,许多学员还亲自走上气象观测和气象服务平台直接进行工作体验。在有了充分参与和体验的基础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分析新时期基层气象局长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共同研讨各自业务项目实施中的异同点,从而促进了双方的共勉共进,达到了现场教学感受经验、创新思路的目的。

(二)四个环节

从“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操作和实施角度来看,要认真做好体验式教学的四个环节:有针对的设计、有个性的教材、有互动的授课、有启发的点评。

第一,有针对的设计。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设计人员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现场教学点,弄清楚什么是真正困扰学员的问题。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安排学习计划的方法和操作技术,教师需要对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认真评估教师资源、学员需求、现场资源等因素,系统分析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思路,将体验式教学的开展与整体教学目标和要求紧密相连。围绕基层气象局长的工作中心和思想的解放,我们对体验式教学点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是围绕如何理解在新时期工作如何解放思想而设计的;《地面测报排头兵――桐城市气象局》是基于基层气象局的工作重点之一综合观测业务而设计的;围绕基层气象局如何开展好公共气象服务,我们设计了参观凤阳县气象局;并邀请全国文明单位安徽省萧县气象局局长为学员进行案例教学;围绕基层气象局的管理和文化建设我们设计了《黄山市气象局气象文化建设》的教学内容。

第二,有个性的教材。体验式教学的教材是对特定情景和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每一个教学点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来自体验式教学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特定背景下进行有针对性案例分析的知识集结,同一个教学点实现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教材应具有差异性。我们组织了各体验式教学点的具体当时人编写了《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班(安徽班)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材料汇编》,并印发给每位学员,作为本次体验式教学的辅导教材。

第三,有互动的授课。体验式教学的授课讲究“有看头、有听头、有学头”,授课人员在介绍各体验式教学案例的基本状况之后,会更多地与基层气象局长探讨交流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及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互动研讨可以视为是一种合作研究,不同学员从不同知识结构思考同样问题时在视角以及理念上的共鸣和冲撞,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依托农网助推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共鸣和碰撞,安徽省萧县气象局坐落的区域安徽省萧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的安徽省萧县气象局的气象事业却一枝独秀,这让来自很多区域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基层气象局长感受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气象事业一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四,有启发的点评。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者需要及时总结、启发和引导学员对问题的思考,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其点评无法给出标准的、可以直接回答现实问题的答案,同时启发学员将思考延伸到更久远的时空,研究更深层次的问题。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者要通过具有补充性、拓展性的教学点评,处理好“情与理”、“点与面”、“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揭示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的体验式案例教学中,通过小岗村二十年的徘徊和近年来的发展,授课教师就给基层气象局长作了一个这样的点评:解放思想是气象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过去解放思想不等于现在解放思想,现在解放思想不等于未来也解放思想。在新时期的气象工作中,解放思想不能仅靠生存本能适应调整去解放思想,也不能依靠外力的推动去被动式的解放思想,而要不断的认识社会发展中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加强学习与知识积累,以此产生认识(或认知)的突破或突变,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参加培训的学员在经过听课和实地体验之后普遍感觉自己对解放思想的含义有了一定的新认知。

四、进一步做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的两点思考

(一)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评估的探索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提升一方面依赖于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执行,另一方面依赖于富有丰富知识和沟通交流经验的授课教师。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评估应与基层气象局长的自身感受密切相关。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评估我们作了一些初步的工作,如发放问卷调查,征集基层气象局长学习心得,开展互动交流等,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如何进一步提升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水平和评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还需进一步思考。

(二)体验式教学的预设教学内容与生成教学场景的失调

预设教学内容与生成教学场景的失调主要指教学内容过分预设。进行情景体验教学,课前预设教学内容是必要的,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实际教学中,如果一些预计过了头,就会大大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如果课前进行了太细密的预设,就会使学员的“自主”体验受到一定影响。这时教学活动过程就和一般的参观考察区别不大,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前授课教师预设的重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大体的教学思路,有了这样的宏观预设,加上教学主持人的适当把握,使体验过程中讨论气氛、质疑线索、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自然生成,体验式教学才能变得生动而丰富,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体验式教学是新时期气象部门基础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方式和方法。相对于普通的干部培训的一般性,气象部门干部培训有其自己的特性,就是其管理的垂直性和工作的统一性之中还存在区域的差异性。在《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教学计划》中领导和专家的讲授将中国局高层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等理论问题深入到了基础气象部门,而体验式教学则是如何将将中国局高层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与基层气象工作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体验式教学的“三个要素”和“四个环节”对教学方案进行了设计,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

参考文献:

气象学要素篇(5)

2探测模式优势分析

本文根据大气边界层气象研究对气象要素数据的需求,在充分利用多旋翼无人机自主巡航、定点悬浮性能的基础上,结合可研发出的协同探测、追踪探测、自主避障等功能,初步设计了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随着研究与试验的深入,将逐步完善.从图2可以看出,该探测模式主要特点是观测的针对性强、具有智能追踪探测和空间网络结构的同步观测等功能.目前的探测技术与手段通常是单点、单线观测(铁塔观测是点测,系留气艇、风廓线雷达等是垂直向线测,无人遥测飞机是横向线测),无法获取完整的三维同步的气象要素数据,难以充分满足当前大气边界层理论研究与业务应用的需求.如果运用多旋翼无人机群对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进行协同探测,不但可以增加局地气象现象平面与空间气象要素数据密度,还可以依据目标探测对象(如城市热岛的三维结构)的气象要素特征不断调整机群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协同探测与追踪探测,获取不同空间位置的气象要素数据,是一种动态的空间网络同步气象要素探测理念.显然,这一探测技术与方式是现有气象探测技术与手段的重要补充.

3探测模式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多旋翼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在灾后救援、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精细农业等领域投入使用[8-14].根据大气边界层的高度范围与气象要素的探测需求,具有以下特点与功能的多旋翼无人机均满足所述探测要求.1)机型特征:翼展<1.5m,重量6~12kg,有效载荷>3kg.2)动态性能:巡航速度0~3m/s(直流驱动即可),续航时长>1h,飞行高度(离地面)≥3km,可定点悬停,稳定性能好(复位能力强),定位误差经度方向<2m、纬度方向<2m、海拔高度<5m,自主起飞,自主定点降落.3)搭载设备:自带计算机(CPU>2.0G,内存>4M,内嵌实时系统)、GPS(经纬度测量误差<±1.5m,高度<±5m,更新频率>4Hz)、激光测距扫描仪(更新频率>100Hz,可测距离>30m)、相机、气象传感器(风、温、湿、压等)、无线通信设备(有效距离>5km).4)系统性能:自主性、协调性、灵活性、容错性.例如,本文作者之一王伟教授,从2005年开始研究多旋翼无人机,2012年创办了“南京傲翼伟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Awing-LA型六旋翼无人机(图3)具有定点悬浮、稳定性能好(复位能力强)、自主巡航、自主定点起降、容错性等功能.关于无人机群的编队控制、任务分配、路径规划、通信延迟、空中避障等已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15-30].研究方法包括PID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31-43].

4探测模式挑战性问题

多旋翼无人机虽然有成本低、飞行灵活、空中定点悬停、起降方便等特点,但实施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模式,还是面临如下基本问题:探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合理减轻机载负荷、机群自主协同作业以及探测平台的开发等.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44]发表了“确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通过“蝴蝶效应”说明了初始气象数据的质量是提高数值预报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实施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业务,对其探测数据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而使用多旋翼无人机探测气象要素时,影响探测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有4个:1)空间网络探测结构是否科学,关系到所获空间网络各节点气象要素数据的有效率;2)传感器与定位仪自身的精度误差,直接造成探测数据误差;3)多旋翼无人机处于巡航或者定点悬停状态时是否稳定,关系到数据的精确度;4)多旋翼无人机电机运转形成的高频噪声,影响传感器探测数据的精度.减轻机载负荷无非是尽可能选取质量轻的机载设备,因此,需要研究如何辅以不增加质量的技术与方法,弥补机载设备性能上的不足.比如,不能选取精度很高的GPS,这就需要研究如何控制探测数据质量问题;又如,利用3D成像实现空中避障技术很成熟,但是,设备重,计算量大,所以,需要研究利用2D扫描辅以科学算法实现空中有效避障.此外,机群自主协同作业无疑是对大气边界层实施空间网络同步动态观测的关键的基本保障.探测平台的开发显然是必要的.结合前述对大气边界层实施空间网络同步动态观测的需求,实施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业务,涉及科学问题包括:1)如何构建空间网络结构的探测模型,使得所获三维气象要素数据的结构更科学,更有应用价值;2)如何实行自主协调控制,保证在无人操作的前提下,顺利完成预定探测任务;3)如何利用2D扫描地图复原3D环境,使多旋翼无人机在自主巡航过程中能有效避障;4)如何增强多旋翼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探测数据质量;5)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平台需具有哪些功能,方可保证探测试验、运行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图4描述了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过程中挑战性问题产生的环节.大气边界层气象现象种类繁多,且具有多尺度、非线性、非均匀性以及特征边界模糊等特性,给空间网络探测结构模型的构建与学习带来困难.它既不属于基于图像的建模,也不属于基于动态特性的建模,因此,对应的传统方法无法实现.所以,如何针对不同气象现象构建不同的空间网络探测模型,并能通过学习,不断优化探测模型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对应的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大气边界层气象现象基本特征的多旋翼无人机群初始探测空间网络结构的设定方法;2)多旋翼无人机群探测气象要素数据(包括经纬度、海拔高度)的质量控制;3)基于初始气象要素数据的空间网络探测模型构建;4)基于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在线自主学习并自主协同调整空间网络探测结构.由于直流驱动的旋翼无人机质量轻、体积小,且巡航或者定点悬停时不能变更形体结构,所以不宜通过增强其鲁棒性与自适应性以抗拒干扰,必须另辟蹊径.鉴于“随机干扰”对镇定动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故拟研究如何利用干扰采用软恢复方式使旋翼无人机保持稳定(短时间复位能力).随机镇定理论表明随机干扰不仅可以使稳定的系统更稳定,还可以使不稳定系统变成稳定,类似于以毒攻毒.但如何利用随机镇定理论设计随机干扰器来增强多旋翼无人机的稳定性却无据可寻.随机干扰器的设计方法及技巧自然是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大气边界层内某些气象现象呈现出随时空动态复杂变化的特征(如夜间低空急流),为了清晰认识其在不同区域出现的位置、尺度、强度等特征,需要对其实施追踪探测获取相应的空间网络化气象要素动态数据.这也是研究难点之一.研究内容包括:1)多旋翼无人机群中长机与僚机的协调控制方案与原则;2)无线通信协议;3)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机群空间网络结构协调与航迹优化;4)自主协同进行追踪探测,并保持一致性.多旋翼无人机在巡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物既有静态式,也有动态式.其中,静态障碍物主要源自下垫面,动态障碍物包括其他多旋翼无人机以及多旋翼无人机群以外的不明飞行物.因此,针对不同的障碍物类型,需要研究如何有效避障并自主恢复到原定巡航路径上.3D地图构建是解决无人机自主飞行、实时路径规划、未知区域探索、自主避障等系列问题的基础,但3D激光测距扫描仪设备重,计算量大,耗能高,不适宜多旋翼无人机使用.因此,如何利用2D激光测距扫描仪获取2D地图辅以先进算法实现3D地图的实时构建也是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关于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平台开发,包括长机的协同、容错控制,僚机的数据感知、自主定位、自主巡航、自主避障、自主定点降落,以及多旋翼无人机群探测大气边界层地面实时监控等模块的分析与集成.虽然平台开发中系统分析尤为关键,但由于机载计算机容量有限,实时气象要素数据相对较大,因此,如何科学关联、融合各个模块,使系统具有高度自主性、协调性、灵活性、容错性等性能以及地面实时监控功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自然也是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5挑战性问题研究思路

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与方法,对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研究.1)关于建模与学习的研究,可以依据大气边界层动力结构、热力结构理论,在分析气象现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体现其特征的主要气象要素(或各气象要素的加权融合)构建空间网络探测模型,并在建立气象要素梯度场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矢量的迭代学习方法,不断完善空间网络探测结构.2)关于自主追踪的研究,以追踪风速为例,首先根据多旋翼无人机机型结构与大小,通过实验取得多旋翼无人机处于空中悬浮状态时,风速与多旋翼无人机被动前进速度的关系曲线,再综合实时探测的风速、风向以及多旋翼无人机的实时经纬度、海拔高度构建向量场,最后运用基于矢量的迭代学习方法,计算多旋翼无人机应具备的速度与飞行方向,实现自主追踪探测.3)关于自主空间避障的研究,可考虑采用激光测距扫描仪,结合多旋翼无人机及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算法,实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检测出可能对飞行产生阻碍的物体,以便重新规划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实现空间避障.可参考的使用方法有人工势场法、数学规划法以及基于进化计算的避障方法等[45-53].4)基于2D激光扫描所获得的2D特征信息,加入高度信息即可构建出每个高度平面的2D地图.在此基础上,融合Octomap和HectorSLAM方法即可实现3D地图实时构建与无人机的自我定位.图5是对应的SLAM算法流程.5)关于随机干扰器的设计,可以通过实验检测出多旋翼无人机受扰动大小与振动幅频特性的关系,再依据随机镇定理论[54-59]计算确定随机干扰器的干扰强度,用以抵消或减轻低频振动等随机干扰对多旋翼无人机稳定性的影响.

6探测模式系统分析

多旋翼无人机群自主探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业务平台结构如图6所示.

气象学要素篇(6)

中图分类号:P40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于各项配套设施的服务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气象服务作为各项生产与生活的重要方向标 ,其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各项观测设备,其操作的主体都是人,如何有效的促进人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地面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对各项设备操作的准确性,有效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与质量,一直是气象服务行业近些年来努力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对地面观测人员素质的培训更加重要,这对于合理的指导农业生产、推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1 气象地面观测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

我国气象事业观测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就有利用气象来合理发展生产、发展农业经济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加大了对气象观测事业的发展,气象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发展的任务也在不断提高。而作为气象业务基础的地面气象观测事业,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也有了不断的提高。气象观测事业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各个站网之间的布局越来越合理,观测的时空密度也在不断增加,计算机利用的程度也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利用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社会国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随着气象事业发展的迅速,对于地面观测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对其培训,有效的提升地面观测人员的综合素养就变得势在必行。

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虽然气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技水平、服务质量与水平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对于正处于科学发展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严重制约了地面观测事业的发展,使得气象事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放缓。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气象观测业务科学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气气象观测能力的预测不足。现代农业生产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气象预测,而是一种复合性的预测,不仅在温度方面有一定的需求,在空气湿度、风力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需求 ,而当前我国的气象服务事业却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一些气象灾害的预测、防治方面提供的能力还远远不足,这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二是观测的稳定性程度不够。在日常观测中,存在着观测稳定性不够,对于一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观测还没有实现自动化的综合预测;三是气象观测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气象观测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其技术水平也表现不同,气象观测人员的能力不足是导致气象事业难以取得发展的重要障碍。此外,由于我国气象事业提供的工资水平,导致一部分优秀人员流失,发展的后劲不足,这使得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进一步不足。

2 新形势下地面气象事业发展趋势与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能力是促进整个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其发展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未来的气象发展水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于气象事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其综合性利用程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必须要加强对气象观测人员素养的提高,使得利用现代化操作水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彰显,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我国社会生产服务。要在以后的时期内不断提高地面观测人员能力素养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使他们工作更有动力与激情,提高各台站气象观测的质量,确保气象探测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有效提高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围绕地方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使各项资料与设备发挥最大作用。

3提高观测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天气预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天气预报不仅要更加准确,还要更加精细。提高天气预报质量,离不开气象观测这一基础性工作,这对地面观测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报工作不仅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也是气象业务的最前沿阵地和气象金字塔的最底层,在气象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测报工作具有原则性强、基础地位高、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环境艰苦等特点,是培养、锻炼、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气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人员大多从事过测报工作。观测员在气象队伍中占有较大数量,是气象队伍的生力军, 提高观测员的素质,对提升整个气象部门的人员素质和部门形象意义。重大为了保证观测质量,全面提高观测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关键,由此才能提高观测质量。

4新时期观测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1观测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条件下的反映,是人们从事社会职业、履行职责时思想和行为应遵守的道德。观测职业道德是观测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气象数据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也是观测人员从事观测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测报工作的专业性、实时性强,通融性少,规定多、制度严。如果没有较高的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难以干好测报工作。对观测人员道德的要求,本身就是控制观测质量的一个前提内容。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观测人员要遵纪守法,依规依章办事;不弄虚 作,假求真务实;胸怀全局,开拓创新;有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爱岗,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

4.2观测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

业务素质是地面观测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时期下,一名合格的观测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能从实质上理解和领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地面气象电码手册》各项技术规定,要熟练掌握人工站等常规观测方法,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还要能进行熟练地手工编发报,保证工作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努力掌握自动站设备的工作原理,懂得常规一般性故障的判断和维修,技术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4.3观测人员应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气象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发送时效性非常强且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气象数据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更加隐秘,观测人员要充分利用技术装备运行状态的现场监控和故障报告,及时查找和处理问题,由此要求观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知识水平。

4.4观测人员应勤思考 善总结

在观测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复杂的天气现象,编报时会出现漏码、错码、设备故障等问题。遇到问题后,观测员要善于思考,要想办法及时处理,妥善处理后还要多思考,设法弄清产生异常问题的原因,总结工作经验和感受,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勤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有利于提高观测人员的文化业务素质。

5 提高地面观测人员素质的建议与对策

基层气象工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 ,提高基层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对于建设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气象地面观测人员,要能够不断的加强学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操作技能 ,确保各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我国社会生产服务。一是地面观测人员要能够积极参加省局、市局举办的各项培训班,通过对一些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特别是在一些面授培训班中,对于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提高与反馈,通过老师的讲授还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二是参加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对各类专业培训项目的学习,可以使各自的模块水平能够有效的梳理与掌握,这对于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聘请单位中知识比较丰富的同志进行实践经验教学,也可以有效的提升观测人员的业务技能。此外,通过学习中国气象网的远程培训系统也可以使气象观测人员的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员工可以通过反复的学习,加强对各类专业知识的记忆性,提高应对问题的预测能力。通过各台站之间的经验交流也可以使观测人员的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达到经验交流的目的,通过有效提升地面观测人员的素养有效提升气象观测事业的水平,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成仕凡,李惠清.对新时期提高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素质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6).

气象学要素篇(7)

医疗气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外,公元前400年被称为“医学之父”的Hippocrates在他的著作中就已有气候影响健康的记载。医疗气象学真正有所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那时的研究比较离散,彼此之间没有相互联系。后来在荷兰地理学家Tromp教授(从事肿瘤地理分布研究)与德国首家医疗气象研究站的创建者巴伐利亚的Ungheuer博士的推动下,于1956年8月29—3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生物气象座谈会,在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为生物气象学的一个分支[2]。国际生物气象学会的成立,推动了医疗气象学科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有了许多科研成果。1957年起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1956年出版了国际生物气象学杂志。不少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学会,并进行了地区性的学术讨论会,如联邦德国自1953年起,每3年举行一次;日本1961年起每年一次;美国1969年开始每隔3年一次;瑞典1980年、澳大利亚1982年起均有规律地召开生物气象学术会议。在我国,天气与人类健康同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据有关资料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关注到天气、气候与人们健康的关系,并对气候变化可以致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一些疾病的防治报告中,有了些关于气象因素与疾病关系的分析,并将季节和气象要素应用到分析中。60年代开始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心脏病、中风死亡率的关系等;1971年,全国开展了慢性气管炎的研究,气象条件对感冒、气管炎、心肺疾病影响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医疗气象事业的发展。1972年,通过研究气象条件与感冒、气管炎、心肺疾病的关系,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生负责,成立了全国气象环境与呼吸四病关系研究协作组。1974年,中央气象局召开的第2次应用气候学术会议,将医疗气象列为内容。从此,我国开始了较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1975年,南京大学气象系举办医疗气象学讲座。1984年,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研究生课程。1995年7月在北京首次组织了国际生物气象学讨论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气象科学家出席了会议。2008年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了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挂靠兰州大学。2009年4月9—12日兰州区域气象中心举办了全国医疗气象预报技术培训班,有来自十几个省的60多位专业预报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同年10月14—16日在杭州召开了第1次医疗气象学术研讨会[3-6]。

2 医疗气象学研究方法进展

2.1 统计学方法

2.1.1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早在20世纪初,在德国的一些医师就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天气条件与疾病的关系并发表了较多报告,提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天气有关。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rudder教授首先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

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回归分析则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单因素的一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某一种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某种疾病的影响。如:1969年,德国的Auliciems选取19个中学的23个班级中624位11~16岁的中学生(378男生,246女生),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环境高 温 对 中 学 生 的 舒 适 度 的 影 响[7]。1979年,Fujita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204名患有肾结石病人与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天气变暖,气压下降的时候更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8]。1984年,意大利的Formiconi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了佛罗伦萨市353位尿结石绞痛患者和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干燥且气压多变的天气下,患者病情容易加重[9]。2002年,阿根廷的Matilde等利用线性相关方法,分析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冬季和夏季期间门诊人数和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冬季气温骤降时消化系统疾病人数有所升高,并且在夏季高温、潮湿的天气下,骨骼和肌肉疼痛的人数明显增多[10]。2006年,陆勤、顾品强选取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脑出血病例,并选取气压、温度、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风速等6项常规气象因子,分别与脑出血疾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低湿、高气压和风速4项 因 子 最 容 易 引 起 脑 出 血 疾 病 的 发 病[11]。2007年,王玲等对呼和浩特市3年的高血压住院及门诊病历与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得到高血压发病与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12]。2008年,李永红等对南京的200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访一年,分季节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选出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发病的气象因子有气温、气压、风速、24h温差,并且当气象条件稳定,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低,气象条件多变,发病率高。降温和高气压是诱导支气管炎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13]。2009年,杨备战、赵科林等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对3所医院每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数与同期月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冬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最高,并与环境温度、湿度和日光照射时间都有高度的相关性[14]。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将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扩大。如:2002年,刘达云等选择了南宁市242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将其与南宁市同期四季气象进行相关分析,再与同期7类气象因子进行逐月、逐旬、逐侯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同期某些气温、气压、露点温度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15]。2005年,意大利的Morabito等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佛罗伦萨气象因子与心肌梗塞的关系。结果发现,降温能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高温也同样能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并且每天持续9h以上的高温造成的严重不适大大增加了入院率[16]。2006年,李卫等研究了气象因素对青岛市区居民脑出血发病的影响,运用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出血的月发病人数与温度指标呈负相关,与气压指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与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风速有关。结论:脑出血发病与气温和气压突变有关,易于被降温诱发,多种气象因素相互协同或拮抗共同影响脑出血的发病[17]。2007年,黎新宇等将北京地区1996—2005年猩红热月平均发病数据与可能影响猩红热发病的气温、气压、风速、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猩红热的发生与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相关性[18]。2009年,徐联等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一次性研究疾病的数量提高了,研究了铜仁地区多种疾病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1983—2003年间铜仁地区发病统计前19种疾病和铜仁地区8种逐月相关气象资料统计,将19种疾病的发病率作为因变量,8项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得到,铜仁地区疟疾、伤寒、乙脑、流感等9种疾病的发生与月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日照时数等5个气象因素密切相关[19]。2010年,西班牙的María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了Castle-leon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消化系统疾病死亡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得出,在秋季,心血管系统导致的死亡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呼吸系统导致的死亡与一年四季都有显著的相关性。春季、秋季、冬 季 都 与 消 化 系 统 导 致 的 死 亡 有 着 正 相关性[20]。

应用更优的多元回归分析来研究气象条件与疾病的关系,如通径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2004年,黄声举等在分析气象因子对疟疾流行影响中,将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合使用,得出了不同地区各气象因子对疟疾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不尽一致,对疟疾现场防 治及分析气象因子的 作 用 具 有 指 导 意义[21]。2005年,黄德生等利用相关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法分析了沈阳市细菌性痢疾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最低气温、降水量和气压对细菌性痢疾有显著的影响[22]。

回归分析应用于预报中,2002年,宋文燕等选取镇江市某医院的1955年1月至2000年4月慢性支气管炎、肺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及对应的同时期的温度、气压、温度等气象资料。对疾病与气象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从采用逐步回归建立的预报方程来看,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与气温有密切关系外,还与气压、湿度等变量有明显关系,预报结果较好[23]。

在研究气象条件与疾病关系的过程中,从原来的单因素一元相关分析,到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合起来,再到利用更优化的回归分析进行研究。如通径分析,分类回归树等方法,并用回归分析拟合出预报方程达到了研究和分析的目的。不断优化的统计学方法很好地分析了气象条件对疾病的影响。

2.1.2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概率统计学科中应用较多的一个分支,在金融经济、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些年不少国内外专家也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应用到医疗气象中,很好地分析了问题。

2002年,Braga等运用时间序列法对美国12个城市由于气象因素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温和低温均与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有关,但低温的影响可持续数日,而高温的影响仅是当天或随后一天,对心肌梗塞的影响热天是冷天的2倍[24]。2004年,美国的Ebi等运用时间序列方法研究了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洛杉矶,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会导致住院人数微小变化,而在70岁以上的居民中,温度和降水的变化会导致住院率增加了6%至13%[25]。朱勇,陈晓东采用时间序列的泊松广义相加模型,研究了南京市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日平均温度、日平均地面气压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是逐渐增加的[26]。2008年,美国的Gerber等,采用泊松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姆斯特郡的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天气剧烈变化时,降温会引起大规模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27]。

前人的研究表明,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不同,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的动态数据,并能实施分析预测和 控制。2008年,西 班牙Linares采 用ARIMA模型研究了马德里地区气象条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发现,当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循环疾病的死亡率会急剧上升,并利用气象和患病数据建立预报模型,在热浪来临之前做出预报,可以有效减小死亡率[28]。

目前,在医疗气象研究领域统计学方法是应用最多的,利用统计学方法能够得出某一种气象因素747第6期 周骥等:医疗气象学研究方法进展或几种气象因素与某一种疾病或几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在还没有弄清气象因素影响健康的机理机制之前,统计学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在未来的医疗气象研究中要通过更优越的方法来探究气象因素影响人类健康的机理和机制。

2.2 流行病学方法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2.1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为描述流行病学,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开始进行了天气与健康关系的观察。1971年,美国的Driscoll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10个城市的1962—1965年动脉硬化患者与天气因素之间的关系,Driscoll将患者分为70岁以上和70岁以下两组,分别分析这两组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病情的状况。结果得出,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会使70岁以上和70岁以下患者的死亡率均上升,且没 有明显的差异[29]。2004年,德国的Mackensen等,在2001年1月调查了德国1064位公民(年龄大于16岁),以及在1994年1月调查了加拿大1506人(年龄大于18岁),19.2%的德国人认为天气会影响他们的健康,而其余45.5%表示天气对他们的健康状况的无影响。在加拿大6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天气的影响敏感。60岁以上年龄组68%的人认为天气的影响使他们的患病率升高,这与加拿大全国总人数的比例是一致的。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天气影响着公众的健康[30]。2007年,西班牙Suárez等,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西班牙3个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特应性湿疹的影响研究。人群选择的是28394名来自10个不同气候区域城市的6~7岁的学龄儿童。气象数据来自国家气象局的年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数。研究发现,特应性湿疹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有关,而与日照数和气温无关[31]。2009年,捷克的Kysely等,选取全年龄组心血管患者并按年龄分为25~59,60~69,70~79,80岁以上4组,分别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天气条件的关系。结果发现,类似于热浪,寒潮的来临使欧洲中部的心血管患者死亡率升高,寒潮使年龄在25~59岁人群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根据天气预报制定对敏感地区人口有目标的早期预警和预防措施,有助于减轻其寒流、热浪的影响[32]。2010年,张书余,王宝鉴等分析了某年吉林省部分医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同期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春随机调查了144名患者,其中有76%的患者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加重与季节和天气变化有关,其中有63%的患者认为天气与该病的关系显著,有13%的患者认为天气与该病的关系一般,还有24%的患者认为主要与劳累、情绪等有关,而与天气条件无关。从季节变化看,认为冬季最易导致疾病复发并加重的有49%,有38%的患者认为春季容易发病,23%的患者认为秋季容易发病,只有21%的患者认为夏季容易发病。从天气变化来看,患者认为低气压、闷热对疾病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阴天和降温天气,认为降雨和高温天气容易复发和加重的占到40%左右,温暖、爽朗的天气最不易发病。辽源市心脑血管疾病以冬半年的春季多发,其次为冬季,秋季第3,夏季最少[33]。

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且无须设立对照。描述性研究提供了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的情况,可为卫生局做决策时提供依据。但残缺不全的或有偏差性的资料,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2.2.2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为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生率研究(incidence study)、随 访 研 究 (follow-up study)及 纵 向 研 究(longitudinal study)等,队列研究是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对危险因素的不同暴露状况人群的结局,从而探讨相关因素与所观察结局的关系。

1993年,伦敦的Marchant等,连续4年跟踪了633位心梗病人及同时期伦敦的天气条件,通过队列分析得知,心梗发病有着季节的变化,在冬季有发病高峰,在低温天气也有发病的高峰,环境温度在心梗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34]。1998年,法国的Argiles等利4年的时间观察了53位肾功能障碍疾病后期需要透析的患者,分别在冬季和夏季测量了透析前后的血压和蛋白代谢情况,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有着季节性变化,并且夏季透析的效果要比冬季的要好[35]。2006年,美国的Knowlton等汇总了加利福尼亚州6个区域的10家医院和急诊中心在热浪过境时的门诊人数,通过队列分析得出,在热浪来袭过程中,儿童(0~4岁)和老人(≥65岁)发病的危险最大,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肾炎[36]。自从1954年英国的Doll和Hill利用队列研究初步研究了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后,该方法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重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应用起来。

队列研究的优点:①研究资料由研究者亲自观察,且是在结果发生之前收集的资料,资料比较可靠。②由于对病因有所了解,疾病发生在后,因果关系较明确,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比较强。缺点:①不适合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观察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

2.2.3 病例对照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是分析流行病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正确使用和进一步深入理解病例对照研究,并在经典的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衍生出若干种新的方法,克服了经典方法本身的一些固有缺陷,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病例对照研究的内涵,是现代流行病方法学的重要进展。病例交叉是病例对照研究方 法 中 最 常 用 的 一 种方法。

1984年,意大利的Massimo选取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米兰、罗马和都灵4座城市共205019位年龄在35岁以上的居民,通过病例交叉法可以发现,在夏季气温较高时,护理室中的老年人、女性、单亲病人更易死于高温[37]。2005年,加拿大的Villeneuve等运用病例交叉方法研究了渥太华1992—2000年18970名2~15岁儿童哮喘患者。门诊数和气象资料按每6h一组进行分组,结果发现降水和雾与儿童哮喘有关,而在下雪天气条件下门诊人数反而减少[38]。200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Basu选用从国家卫生服务系统中筛选出的231676例非事故死亡病例,利用病例交叉法分析了同期与气象因素变化相关的死亡病例。结果发现,气温每提高4.7 ℃对应着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增加2.6%,缺血性心脏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加大,1岁左右的婴儿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死亡率也有所增加,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无关[39]。2010年,法国的Yackerson等,选取法国某个精神病院中2001—2003年间4325位精神病患者,通过病例交叉发现,风向的改变影响着自杀率和精神病发病率,风速是精神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40]。早在20世纪初,就有西方学者应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肿瘤的发病,直到50年代,特别是近30年来,本方法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不需要众多的研究对象、省时、省钱、比较容易组织实施。缺点:混杂的影响因素较难控制,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有时难以判断。

2.2.4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研究,是指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又称干预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流行病学实验(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研究等。

1979年,Backman等,选取了26例 (平均50岁)的冠状动脉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将实验人群暴露于寒冷的实验室内。结果表明,冷空气能使冠状动脉功能障碍患者失去工作能力,使得血管阻力和血压上升,因此加大心脏的工作量,使病情加重[41]。2009年,日本的Inoue等,利用一组7位9~11岁青春期前的男孩和另一组9位20~24岁的年轻人,并让两组人群只穿游泳裤坐在实验室内,并使实验室内的温度从28 ℃呈线性增至40 ℃以上并保持50min,然后在40℃保持10min。通过测量两组人群的皮肤血管舒张压和出汗量。得出,青春期前的男孩对高温有着比年轻人更强的应变能力和耐受力[42]。2010年,日本的Taniguchi等选取5名男性和7名女性同时坐于人工气候箱内,模拟夏季和冬季的气候特征,并分别观测两组的出汗率、皮肤温度和体温,结果发现人体的出汗在夏季要好于冬季,并且男性的出汗功能要好于女性[43]。

实验流行病学在应用过程中,随着选取研究对象的人数增多,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得到了增强,从而加强了流行病学的研究能力。

2.3 毒理学方法

现代毒理学的定义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 素 对 机 体 的 损 害 作 用、生 物 学 机 制 (biologicmechanisms)、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在医疗气象的研究中将气象条件看成是“毒物”,利用毒理学理念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动物实验和细胞、分子实验。但这个方法也只是在试验中得到的数据,最终的结果还需要人群试验来佐证。

2.3.1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是指在实验室内,为了获得有关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或解决具体问题而使用动物进行的科学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英、美、法、德、澳大利亚、加拿大、前苏联等国在人工气候室内就开始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1969年,美国的Altland利用动物实验研究了气压对小鼠体内血液中血浆酶、血糖、皮质脂酮等的影响,选取300~350g的大鼠放入减压箱内,不断调节箱内气压并给大鼠抽血化验。结果得出,当大鼠在适应了低气压后再回到正常气压时,会对其体内血液中的血浆酶、血糖、皮质脂酮等产生负面影响[44]。2000年,Sato等,把患有神经痛的大鼠放入人工气候箱内,并让温度从22℃降到7℃。结果发现切除腰交感神经并没有抑制大鼠疼痛反应行为的发生。说明环境温度与神经性疼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交感神经对疼痛没有起作用[45]。2004年,Sun等运用乙酸制备的大鼠胃溃疡模型,研究环境高温对大鼠胃窦粘膜的胃泌素、生长抑素和胃动素的影响,结果高温组(平均温度和湿度分别为32.5℃和66.7%)3种激素的水平均高于低温组(平均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1.1 ℃和49.3%),说 明 气 象 因 子 确 实 能 影 响 胃 肠 激 素 水平[46]。2010年,Yildirim等,将成年大鼠分为“对照组”、“肾上腺髓质素治疗组”,“冷应激组”和“冷应激+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肾上腺髓质素治疗组的大鼠连续一周每天在腹膜内注射肾上腺髓质素,冷刺激组放到10℃的气候箱内1周,通过测试IL6的水平可知冷刺激能够引起致炎细胞因子(炎症前)增多,结果表明,肾上腺髓质素对于冷刺激能起到调节和保护的作用[47]。

2.3.2 细胞和分子实验

应用现代分析生物学技术,从更微观的层面开展气 象 因 素 对 人 体 健 康 影 响 的 研 究。1978年,Bhartendu等,将年龄4~6月体重在20~26g老鼠的肝脏取出,并把肝脏暴露于含有一定量负氧离子的空气,测量肝脏细胞在不同负氧离子含量的空气中的耗氧量。结果发现,当负氧离子含量是正常值的1~9倍时,耗氧量增加14%;当负氧离子含量是正常值的10~99倍时,耗氧量增加9%;当负氧离子含量是 正常 值 的100~999倍 时,耗 氧 量 增 加38%。2009年,伦敦的Balloux等,通过测定全球不同气候特征下不同区域人群的DNA序列,发现受气候影响的自然选择对目前人类的线粒体DNA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48-49]。

3 总结及展望

由于国内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经过前辈们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医疗气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水平相差还比较大,目前我国主要的研究方法集中于统计学方法,而医疗气象学更需要运用气象学与流行病学、毒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和解释天气气候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提出几点展望:

(1)由于医疗气象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人员与从医人员之间的合作。

气象学要素篇(8)

【正文快照】: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见持续性发热,相对性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该病与中医学中记载的“伤寒”名同而实异,从病变特点来看,西医学的伤寒大多应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湿温”的范畴,以感受湿热病邪为主要病因,在夏秋

获取全文---请联系论文好网客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忠第;张轩;贺娟;;基于“3年化疫”理论探讨气象因素与北京地区痢疾发病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张晓云,刘彬贤,刘艳,张之伦,谢咏;气象要素对肠道传染病的影响及预报[J];气象;2002年05期 

3 梅功超,税明福;鄂西南伤寒月发病率与降水量和气温相关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4 张振开;黄少新;石朝晖;邓玄;黄运能;郭纯青;王佳佳;;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生的气象及地质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年05期

5 刘玉庆;高思华;张德山;贺娟;丁谊;马锡明;;从北京市60年气象资料看王冰注释运气计算模式的谬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6 黎新宇;王全意;贾蕾;高婷;刘桂荣;刘园;贺雄;;北京市伤寒发病率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J];首都公共卫生;2007年02期

气象学要素篇(9)

关键词:综改、素质、组织、管理、教学

按照2013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要求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开展新一轮县局长轮训工作,通过本轮培训,使县级气象局局长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提高对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中国气象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认识,准确把握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加深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等目标任务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县局长在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和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于2013年10月21日-11月9日举办了为期3周的试点培训,我参加了本期试点班的全程跟班学习,现就主要学习体会和收获如下:

一、跟班感受

本次培训可概括为:一个中心――“提高县局长综合素质,加强决策执行力”为中心;二个切入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加快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为切入点;五种培训方法――综合运用“讲授、研讨与交流、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培训方法;八个教学模块――“入学教育、形势教育与党性修养、气象现代化与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社会管理、基层综合管理、专题研究、专题讲座、考试与结业汇报”等8个模块作为脉络贯穿整个培训始终。

1.党组重视,培训规格高。一是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开班仪式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干部学院院长许小峰做了重要讲话并给学员上了第一堂课;二是教学师资团队整容强大,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人事司司长胡鹏、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学浩等为代表的各职能司司长为主要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师资团队,保证了培训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2.准备充分,组织严谨。一是超前谋划轮训工作。在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职能司的直接指导下,由干部学院牵头制定了轮训教学计划、年度教学指导计划、轮训实施方案、教学管理规程,组织编写了轮训讲义、案例汇编、经验交流材料及学习参考材料等培训教材;二是组织骨干教师专门培训;三是教学过程严谨,从课堂教学、学员研讨、专题研究、学员论坛、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专题讲座等环节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成人学习规律组织实施。

3.组建团队,管理严格。一是成立了教学组织管理团队,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邦中总负责,干部培训部主任李洪臣负责协调沟通;二是组建了4人组的班主任团队,负责培训教学的组织实施;三是建立了班委(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班小组长),明确了班委职责,培训中充分发挥班委作用,推动班级工作有效开展。整个培训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高效有序的管理流程。

4.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及授课方式丰富多彩,培训以课堂讲授为主,将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学员论坛、经验交流、案例式教学等教学形式贯穿其间,使教学严谨有序,既遵守了培训教学计划的刚性要求,又体现了培训的灵活性,使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一些思考

在跟班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和学员的实际情况,有以下一些思考。

1.分组环节 应充分考虑学员年龄、性别、地域及本岗位(局长)工作时间长短等因素来分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有利于以后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

2.教学环节 在注重理论(相关政策法规及文献资料等)教学的前提下,应多结合基层台站的情况举例说明,以增强生动性,适用性和吸引力,引导县局局长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么做。

3.研讨环节 老师虽不能规定学员讨论的具体内容,但须把控讨论的方向与研讨的议题一致。因很多学员常常谈自己单位、谈自己工作,容易跑题,这时候需要老师做好引导。

4.专题研究环节 在主题的设计上不能太大、太广。这样,学员难以抓住重点和切入点,研究难以有效开展。因有的问题属于国家(气象局)政策层面的,属于顶层设计,接不了地气,可能最后提交上来的专题报告空话套话一大篇。

5.学员论坛环节 一是要提前告知学员论题,二是仍然要提醒学员按论题有针对性的来展开讨论,最后形成PPT,三是充分发挥学委作用,做好组织,保证达到预期效果。

6.案例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分组应打破研讨、学员论坛原有分组,通过重新分组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新鲜感,关键是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提升研讨效果。同时提醒学员紧扣议题、结合实际、概括归纳。

三、几点建议

1.备课准备 师资团队组建后,四川分院提供干部学院教学PPT,课件(视频)及相应课程讲义、案例编写、经验交流材料、学习参考材料等等,任课老师根据这些基础资料做好相应课程准备,重点是需要结合东、中、西部及基层台站工作实际情况,必须有一些贴合基层实际的例子。

2.上课环节 授课忌照本宣科,做空洞的理论讲述,教师需熟悉课程内容的政策法规并掌握相应的精髓,然后结合县局长的工作实际情况来展开讲述。

3.做好助教 我们应对“两个带来”资料内容进行梳理,并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提供给相应的任课老师。并且,每次学员研讨和学员论坛中反映的一些关键问题我们也应该及时反馈给相应的任课老师。

4.调课问题 课程表一旦安排下来,应提前告诉相应的任课老师做好时间安排准备工作,因课程表是按课程(含研讨、学员论坛等环节)一定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来安排的,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若确有调课要求,需及时告知学员,与相关教师、领导做好协调。

5.网络问题 上课期间关闭有线和无线网络,有效提高学员专注力。

6.用餐问题 建议按区域来划分大院职工和县局长班学员的用餐,并考虑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

我想,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五个统一(学计划、学要求、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考核、统一效果评估)的原则,组建好师资团队、优化教学组织和实施细节、再加上严谨的教学管理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并随时听取学员的有效意见和建议,且运用于教学和生活各环节中,同时四川分院在“领导组织、部门联动、多人参与”的状态下,一定能承担好新一轮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工作。(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

参考文献:

气象学要素篇(10)

春季气象过敏症的症状表现极多,且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主要有:疲劳、困乏、头晕、失眠、记忆力差、焦虑、纳差、腹胀、皮肤过敏、心悸、胸闷、关节痛、旧伤发作等等。许多中老年人都有切身体会,春季是发病季节,如神经性皮炎、痤疮、荨麻疹和麻疹等皮肤病,流感、哮喘、白喉、流脑和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如肝炎、猩红热、水痘和风疹等多种传染病的发病率特别高,主要原因就是与春季多变的、不稳定的气象因素密切有关,医学上称之为“时疫”。

上一篇: 水利工程的意义 下一篇: 区域医疗信息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