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41

气象工程论文

气象工程论文篇(1)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and of industrialized process accelerate, city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the core and key. In this respect, in addition to promote low carbon way of life and production, reduce emissions, in city planning and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climate and its pollution, but also can greatly reduce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multiple disasters caused by the loss

【Keywords】city development; climate; feasibility study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它不但强调气候本身对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制约、影响,也需要兼顾城市规划实施后和项目建成后可能对周边气候带来的影响。

1城市发展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

在全球气候增暖的背景下和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局地小气候也发生显著变化,气温升高,日照减少,风速减小。城市热岛效应,雾都,霾都,大气污染,城市内涝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城市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等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和条件。

1.1实现生态宜居城市需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实现低碳发展,城市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象条件与城市功能区的布局,气象条件与建筑设计,建筑的形式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过去有一些城市因为在规划中未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城市的选址,对它的可持续发展,是否适合人居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低碳发展已经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在这方面,除了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排放之外,城市规划同样不容忽视,其中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气象因素极其重要。按照当地气候规律、气象因素来规划城市将能有效减小城市能耗和污染。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出发,如不重视城市发展对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例如城区的扩大和建筑物增高,可能造成城市通风能力下降、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尽管同时在污染源治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最终改进环境质量的收效也会被抵消。如果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考虑气象条件,不但可以起到预期的防灾目的,而且还可以从低碳发展角度取得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1.2提高城市防御自然灾害能力需要气候可行性论证

城市的道路、建筑群成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而随着全球变暖,气候极端事件也急剧增多,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内涝、雾都、霾都、热岛效应给城市的防灾抗灾提出新的课题,加强气象可行性论证工作可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强气候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第四次会议期间提出《城市规划中引进气象因素极其重要》的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气象“风水”规划城市功能区,城市规划应考虑气象风险区,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必须通过气候论证和加强城市建设气象规划的研究。

2城市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主要途径

在开展气候可行性工作中,根据各种重大项目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基本情况调查、气候背景分析、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估、气候极值的推算、污染气象条件分析等作为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并以平均值计算、变率分析、极值推算、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超短资料序列的订正延长等数理统计分析工作作为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方法。

2.1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

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市作为人口的集聚地迅速扩展规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热岛、环境污染、交通拥塞等。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规划建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将气象环境最新研究的成果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对之进行新的阐释与吸纳,改善了传统单纯依靠“风玫瑰”手段的局面,丰富了城市规划综合体系中的薄弱的定量技术环境,进而充实和完善现行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在规划前,根据现状分析结果,提出规划布局建议;在规划过程中,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分析评估,依据结果对规划布局和规模提出修改意见;在规划后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定量评估,为规划方案的选优提出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2.2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

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就是在进行重大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灾害风险评估,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以及工程建成后可能对当地气候产生的影响。即在某个工程实施前评估当地的气候是不是符合条件,它的气候风险有多大等等。通过论证,使得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可能出现的一些气象灾害或极端气候事件,从而避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证大型工程的建设对局地气候可能产生的一些影响。如果这种影响非常大,或者是对周围的人类活动,以及人的居住有影响,可建议这个工程的选址可以重新规划,保证在建设好工程的同时,不要对周围的环境有所破坏。

3结语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严格规定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建设必须要有气象参与。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有关规定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8号),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包括雷击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同时气象部门应加强研究,从城市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城市气象条件的跟踪监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与服务系统,对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气象条件效应进行跟踪分析监测。

参考文献:

气象工程论文篇(2)

1 近五年来福建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的现状及特点

2006年~2011年,福建省气候中心在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以下简称气候科技服务)方面,总共签订合同78个,合同额1200多万元。项目主要涉及核电、风电、火电、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桥梁、水泥厂、化工厂、造船厂、输电线路、石化项目等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研究和气象环境评价,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体现出气候科技服务鲜明的特征。

1.1 气候服务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具有关联性

从气候服务的背景上分析,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气候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福建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承接的气候服务项目几乎都集中在这些领域,包括核电、风电、火电、公路、石化等,气候服务的目标和规模随着当地的经济建设导向变化而改变。

2009年以前,由于福建加快核电站的建设,全省9个地市均开展核电项目气象专题服务,因此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点是在核电方面。仅核电项目就签订了11份合同,占总合同份数的24%。随着核电工程的前期工作相继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项目数据急剧下降。

1.2 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气候可行性论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科技服务,不同类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涉及的技术方法完全不同,开展一个新类型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方法研究,服务产品难以规模生产,这也给技术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从气候服务的范畴看,涉及的内容包括常规气候概况、极端最高(低)气温、极端降水量、极端风速,以及热带气旋、龙卷风等气象灾害,尤其极端气象现象和极端气象参数对工程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从这方面看,气象部门在资料完整率和准确率、资料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其严谨、细致、周到、热心的服务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1.3 气候服务具有准公益性

从社会公共安全角度出发,开展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重大工程离不开前期的气象论证,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重大工程应该做气候可行性论证。2008年因雪灾引起的交通瘫痪、民众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因暴雨造成的城市水患问题等等再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要性。有专家提出,为适应气候变化,在建的许多重大工程都需要在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减少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

从企业的角度看,灾害性气象因子已成为影响工程的安全性设计、投资成本和运营效益的关键因子,灾害强度和概率风险已成为制约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成为企业控制风险和经济成本的重要参考依据。

2 福建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的具体方式

2.1 了解需求,扩大宣传,密切联络,热心服务

针对气候服务关联性,我们认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大于挑战。为把握机遇,做好气候服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了解需求。我们走访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了解福建发展规划,同时宣传气象部门在这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二是加强气候服务业务的宣传,提高部门知名度。三是坚持诚信服务,质量至上的原则。耐心解释业主关于气象资料管理的质疑,细心分析业主的需求和进度,热心参与前期工作,让业主切实感受到我们服务优先的真诚态度。

2.2 规范管理,合理分工,虚心学习,提高能力

从管理层面上看,加强气候服务机构、专业队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对促进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明确气候服务的许可,促进气候服务的规范化。2010年初,福建省气候中心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气候可行性能力确认的机构,2011年气候中心又取得了收费许可证。技术许可和收费问题有了国家认可,使得气候服务更加规范。

其次,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气候中心内部以气候应用服务室为主,其他科室为辅,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按照工作属性,合理分工,及时掌握新技术,适应新要求,积极派人参与GIS、环评软件等新技术,虚心向兄弟省份同仁学习。通过人才资源的调配和新技术的掌握,有效提高了气候服务的能力。同时,从大局出发,认为气象部门就是气候服务的大团队。2010年,为了加强气候服务队伍建设,在全省各市气象局聘请了11名专家。

第三,增设业务发展部的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项目接洽、谈判和开拓等商务工作,使得技术人员可以更专心做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气候服务能力建设的需求越来越高,气候服务领域的拓展工作日益紧迫,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另一方面越来越需要一部分能将气象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在成立业务发展部之后,我们开始有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该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做出更好的业绩。

气象工程论文篇(3)

气象台预告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同道热爱中国共产党,坚信党的领导,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该同道敬业爱岗,刻苦钻研业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精神,年被评为市气象局年度先进工作者,年、年市局年度考核优秀。该同道在一线预告工作或承担日常气象预告把关工作过程中,科学严谨,踏实苦干,在天气预告理论与业务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多次在灾难性、关键性、转折性以及重要社会活动的气象预告中,正确率高,服务效果好,年被省气象局评为“优秀值班预告员”,年期间多次被市气象局评为年度抗台气象服务个人先进,年被市政府评为市春季森林消防工作先进个人。

同道在担任市气象台天气预告领班期间,勤于学习,善于总结,能较好地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预告工作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分析判定复杂天气形势的能力和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敏感性,多次正确预告出重大灾难性和转折性天气,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好评。在年“”和年“”、“”和年“碧利斯”、“桑美”和年“韦帕”、“罗莎”及年“凤凰”、“森拉克”等台风预告服务过程中,该同道坚守岗位,认真参加领班组日常值班,经常带头加班加点,充分发挥了“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精神;在每次台风预告关键期,该同道能经常提早到岗、认真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做出个人预告意见,积极组织参加天气会商,面对复杂天气过程,勇于坚持自己的预告意见,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风,为市防汛抗洪、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该同道在我局台风决策预告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次政府重要活动气象保障和社会大型活动气象预告决策服务中,该同道作为领班组长在接到任务后都能提前做好预告工作思路和流程,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及时组织会商,带头认真做好每一项预告服务工作,出色完成各项气象保障预告服务工作;在年北京奥运会火把站传递和“世界人大会”及“世界500强与民营企业大会”等气象保障工作中,因预告正确、服务及时受到市奥运传递组委会及市政府的认可和好评。

在圆满完成各项日常工作同时,同道积极从事气象科研课题的开发工作,该同道充分发挥自身计算机语言编程特长,积极参与气象业务平台开发,年-年期间,同道先后着手开发“专业气象台预告流程”、“空气质量预告制作平台”、“城市指数预告系统”、“市预警信号平台”、“市级决策预告系统”及“市气象台决策组预告流程”等业务工作平台,有些工作平台已经成为预告员更好开展预告服务的得力助手,在实际的业务运行工作中大大进步预告员工作效率,目前大部分工作平台在一线良好业务运行,该同道为市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课题研究方面,年该同道参加省局《市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市级《市风能、太阳能评估》等课题,年主持并完成市局《市预警信号系统》课题。同时在每次灾难性天气预告服务工作之后该同道都能及时收集材料、撰写过程总结或评估,年-年期间,该同道完成《凤凰预告和灾难评估》等总结或评估7篇;该同道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总结技术论文,从工作以来该同道参与发表文章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著作《市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分别获得年度省气象协会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四等奖和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另外,该同道完成参加省市级交流的技术论文4篇。

气象工程论文篇(4)

2.1应用气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2.1.1理论依据

新世纪的中国大气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从中国大气科学发展的实际出发,提高我国应用气象研究的科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为重点,将我国由气象大国变为气象强国,不但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己的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重大地学问题,而且在科学理论、研究思想、研究成果等方面对世界大气科学有所贡献。要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最关键因素或条件是需要有大量优秀人才。应用气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热爱祖国、立志献身应用气象事业;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和文化底蕴,广博全面的知识背景,合理的知识结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即最终为就业、考研、出国三个方向。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宽厚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并经过融会贯通,经过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而素质是把从外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内化而形成的稳定的品质。因此在应用气象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时还要通过课内外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

2.1.2应用气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2.2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21世纪应用气象学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理工科大学应用气象学人才的知识体系应强调以下几点。

2.2.1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

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外语等,这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新成果,一般都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将来能否有所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宽和知识的新。

2.2.2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质教育

包括教育部规定的“两课”的有关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等)以及选修一定学分的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坚持把专业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加强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2.2.3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指从事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业务和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气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指系统的应用气象学理论和知识,主要体现在所设置的各专业课程中,它们应反映学科前沿研究的新进展、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应用气象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2.2.4专业技能知识和应用气象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学习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知识,包括产业工程气象学、微气象学、气象服务概论、城市气象学、气候资源学等。应用气象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践课时,一般为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有所增减。

2.2.5建议开展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气象工程论文篇(5)

1“水文气象学”研究现状

在大气—陆地—海洋—大气这一水汽大循环中,水文学是研究水在陆地以及地—气和海—陆两个界面之间的发生、存在、运动和转化规律的科学,水文学的一些问题和气象学紧密相关,由此产生了水文气象学这一交叉学科。水文气象学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对干旱、洪涝等极端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抗御灾害的能力等密切相关。20世纪30年代,美国天气局成立水文气象处,从气象资料推算可能最大降水和可能最大洪水,以满足防洪建筑设计的需要,这是水文和气象相结合的开始[1]。随着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探测技术的发展,降水监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降水短时预报与洪水预报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使水文气象学得到了新的发展[2]。

在欧洲和美国,目前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中,水文和气象科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和英国都设有水文气象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所,美国的国家海洋大气管理总署设有水文气象设计研究中心)[3];但是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水文专业的学生仅学一点基本的气象知识(诸如普通气象学,天气学等),而气象类专业的学生是几乎不学水文的。水文和气象分离的现状阻碍了水文气象科学的发展。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总署(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简称NOAA)的有识之士,近年来一直在呼吁成立水文气象专业。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中,水文气象学课程是气象类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但现有教学方法使一些学生学过这门课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所学知识也远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且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水文气象方面的工作。然而,随着水文气象学的内涵和覆盖的领域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水文学的一些问题必须结合气象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中,气象学专业的学生虽具有丰富的气象学知识却无法用其解决水文问题。这种现状对水文气象学的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水文气象学主要为水资源以及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服务,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极端水文气象事件越来越频发导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变化加剧。可以预料,水文气象学科必将受到整个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

2“水文气象学”课程体系研究

目前,水文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在本科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抓住水文气象学的重点,使应用气象学学生尽可能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气象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1明确定位“水文气象学”,确定课程内容

“水文气象学”作为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其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是多学科交叉,不求在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上精益求精,而是直接面向实际问题,深入到水文气象方面的具体问题,以问题带动教学,以兴趣带动知识学习,以案例引发思索,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中提升学生。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将此课程内容按照水文气象学的基本定义和内容,基本的水文气象预报、预警方法和技术,建成课程教学体系。

2.2采用科研驱动式教学,建设主动、启发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没有水文学知识的基础,所以需要有一套适合本课程并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知识方面要补充水文学的知识,水文学是比较抽象的,比如地下水储存及运动形式,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做好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在基本理论和技能层面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从主讲教师参加的专题研究项目和社会比较关注的水文气象事件增加前沿信息,并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水文气象问题的实质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启发学生如何运用气象学方法更好的解决水文学问题,使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2.3开展综合能力训练

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水文气象学”的课程性质要求本课程要开展综合能力训练,强调水文与气象直接的结合。目前,将气象预报与水文预报相结合是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的技术手段之一。陈金荣等[4]从长江流域防洪的丰富实践中对水文气象预报进行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指出气象预报同水文预报结合的必要性,是水文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一些水文气象预报方面的研究[5]也表明水文气象预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应用潜力。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水文气象预报方面的训练。

气象工程论文篇(6)

1.教学内容《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开设于第6学期(即第三学年下学期),总课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24学时,实践课时8学时。在大气科学概论、程序设计基础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概述、气象信息、气象信息系统概述、气象资料编码、气象数据压缩和气象通信网络,共6章。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怎样利用已经学过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去处理气象数据。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南信大计软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气象部门的需求,实施“专业+行业”复合模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手段,在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将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应用到气象信息处理中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行业归属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到第6学期为止,计算机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全部开设并学习完毕,因此在本课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能把以前学习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气象处理上。为了能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环节在本课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向学生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以及课程考核的规定。以2009级软件工程专业《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课程设计为例。⑴布置课程设计题目:“地面气候报文的译制”。⑵提供课程设计的概要设计:因为题目是在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给定的,鉴于学生对于地面报文格式和译制的流程还不熟悉,因此概要设计由教师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课程设计阶段。下图(图一)为地面报文译码流程图。⑶明确课程设计要求:利用计算机高级语言对概要设计中的流程图进行实现(具体采用什么计算机高级语言不限),能够任意地译出地面报文中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次的某站点的各气象要素值。要求根据概要设计中的流程图给出译码的详细设计并画出相应的地面报文译码功能流程图以及关键代码。最后运行与测试,主要针对每旬的第一天进行旬报译码和每月的第一天进行月报译码,并显示结果。

3.考核体制综合考虑《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程设计(论文)的形式。课程设计主要安排在实践学时内完成,如若完不成,可以由学生自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设计完成后需要书写课程论文,最后考核得分分为两个部分:系统演示和课程论文。以上一小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例给出评分标准:查看源程序代码,根据要求应在课程设计论文中给出关键代码,以最为简单的C语言编程为例,源程序中应该要看到以下几个功能:地面报文文件名生成、判断是否是地面报文文件、读取报文中某一行、读取各气象要素⑤。若功能代码完整,并程序运行正确,最终成绩评定为“及格”档。代码示例如图二。系统运行并测试:给出至少3组不同的测试数据,用于测试系统的逻辑性是否正确。若测试大部分正确,最终成绩评定为“良好”档。查看课程设计论文,查阅“详细设计”和“运行与测试”部分,若基本阐述清楚,也有运行结果的截图(如图三所示),最终成绩评定为“优秀”档。

二、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1.课程建设成效以南信大2009级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为例,已经有300多学生上过《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课程建设目前取得了以下两点成效:(1)通过学校丰富的气象行业活动。比如学校定期举办的气象日活动、参观气象台等,激发了学生对气象行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气象业务相关运作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到气象行业中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对气象行业的归属感和服务意识。(2)通过课程设计(论文)环节。结合具体的实践实例,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做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气象业务处理的问题,实现了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气象工程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53-02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在这三门课的授课与学习中,《工程热力学》被反映既难教又难学。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普遍的问题

1.学生对概念模糊,核心理论掌握的不透彻。课程的特点可用“概念抽象、公式多、内容复杂”加以概括。例如,就功的概念来讲,分为膨胀功、流动功、推动功、技术功、轴功和容积功等,每个相关概念都有计算公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有着相互的联系,掌握起来极易混淆。同时,许多抽象概念,学生不易接受,很难深入理解。如“焓”、“熵”、“干空气”、“湿空气的含湿量”等。

2.公式繁多,不好记忆。由于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又有多种表达式,使一个公式在不同的使用工况下,就可以衍生出多个公式。仅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开口系统能量方程,就分为非稳定流动的微分表达式、非稳定流动的过程表达式、稳定流动的微分表达式、稳定流动的过程的表达式、对于单位工质的稳定流动的微元表达式和对于单位工质的稳定流动的过程表达式。很难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公式,更不能熟练的应用了。

3.内容较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以深入《工程热力学》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基本理论部分及基本理论应用部分。基本理论部分包括:工质的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内容。基本理论的应用部分主要是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各种热力装置的工作过程并对气体和蒸汽循环、制冷循环、热泵循环、喷管及扩压管等进行热力分析及计算,探讨能量转换效果的因素以及提高转换效率的途径与方法等。

二、针对问题进行的尝试

1.合理选择教材和教材的重点,对教学内容优化。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教材涉及的基本内容。选择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和对我国教学的适用性的教材。同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在课堂的短时间内,主要讲授基本理论部分及基本理论应用部分中的水蒸汽、湿空气、制冷循环等内容。余下的内容选择介绍基本知识点,对于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给予详细的点拨。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形象的问题引起同学的兴趣。学生理解抽象思维的巨大作用,可以提起学生使用抽象思维的兴趣和习惯。抽象的思维永远是源于形象的实物的,因此介绍抽象思维时一定交代抽象的源头,进而阐明抽象的意义。比如湿空气的含湿量的概念是含有1千克干空气的湿空气中所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实际1千克是一个定语,真正含有水蒸气的是干空气和水蒸气混合气体。含湿量之所以没有规定成为1千克湿空气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理解清楚,便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将来的湿空气的相关计算上。这正是用抽象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优势,进而使解决的问题简单直观。

3.合理安排和及时调整课堂进程和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逻辑性。首先,回顾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为本次课堂内容做铺垫。一般以提问结合总结的方式进行,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其次,交代本次课程知识点能够解决的而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简单介绍具有思维挑战的难点问题。这样学生会有目的的带着兴趣来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每节课上讲新课程的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余下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总结和问题讨论,使学生解决可以马上理解的实际问题和现象,进而使学生得到成就感。最后,抛出相关难点问题,激起学生在课下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中心是教师。教师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这就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的方法一种是教师的课堂强制力,一种是教师的授课魅力。课堂的强制力则需要进行课堂互动进行保障,紧紧抓住同学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被课堂内容深深吸引时,教师的课堂魅力自然就不断提升,并且良性循环。

5.有效的利用多媒体的授课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可以将多种教材和参考书上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课堂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压气机的工作过程,做成动画进行演示,学生不但可以深刻理解压气机的工作过程由三个不同的过程组成,还可以在演示的同时看到气体状态在P-V图上的位置。演示使问题直观和简单,难点将不是难点。

6.提高学生快速掌握和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图表的作用就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需要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应用图表。所以快速准确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图表是本专业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工程热力学》中涉及的图有:理想气体的P-V图、T-S图;水蒸气的P-T图、P-V图、T-S图、H-S图;湿空气的H-D图;动力循环的P-V图、T-S图、H-S图;制冷循环的P-V图、T-S图、和P-V图lgP-H图等。其中图中的参数最多的可同时达到6种。这些复杂的内容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记住的,就更谈不上运用了。这需要同学对书里的知识点深刻理解并能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进而理解图表的每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最终准确的应用。

7.引导学生严谨的表达。《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特点可用“概念抽象、公式多、内容复杂”加以概括。先解决基础的问题才能合理的利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基础的问题就需要要求学生科学的、详细的、清晰的书写解题的过程,使自己的思路以书面的形式严谨的表达。

对于《工程热力学》的课程,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时更新和调整,使学生在课程中得到锻炼,逐渐学会抽象思维,喜爱抽象思维;学会联系地看待问题,联系地解决问题,提高理解和运用图表的能力;养成清晰的解题过程,严谨的做事习惯;最后,善于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

参考文献:

[1]毛前军.对《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制冷与空调,2007,(2):124-125.

[2]何宏舟,邹峥,丁小映.提高《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2,(4):65-69.

[3]邵丽颖,李昌平,蒋东霖.《工程热力学》教学方法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25):151-152.

[4]廉乐明,谭羽非,吴家正,等.工程热力学[M].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

气象工程论文篇(8)

农业气象实验创新基地由农业气象试验站、应用气象实验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组成。

1.1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农业气象试验站实验室现有面积250m2,有试验地45000m2,仪器设备资产280万元。包括实验基地仪器、设备总值约1000多万元,包括人工气候箱、Licor-6400R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cor-8100呼吸测定系统、稳态气孔仪(产地:德国)、茎流计、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系统、大气气溶胶观测系统、叶面积仪、冠层分析仪、标准辐射站,便携式自动气象观测站等、还有国内生产的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设备。2010年,学校投资200余万,建设人工智能试验温室600m2、标准塑料大棚1000m2及水分控制试验场200m2,为学生创新实验提供了较好的实验研究平台。

1.2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应用气象实验室总面积900m2。包括4个应用气象实验分室,拥有先进的国外气象、生态、植物生理、小气候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主要承担我校应用气象学、环境工程、生态学、遥感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农业资源与环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7个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含选修)的教学工作,同时承担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实验任务。实验室每年可开设39门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结合实习实验操作指南的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对实验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暑期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1.3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属在建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包括生物基础、土壤资源、植物营养和资源调控与信息管理等4个实验分室,为新建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实验教学提供基本条件,保障我校资源环境与生态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为科研服务的功能。主要仪器设备有LRH-150S型恒温恒湿培养箱、LRH-250-G型光照培养箱、MMM型二氧化碳控制培养箱、紫外分光光度计、GGX-9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BME型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SS-325型高压蒸汽灭菌器、1241近红外快速品质分析仪、GPS、植物生长箱、液相色谱仪、Agilent气相色谱仪等。主要承担教学任务有基础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基础、土壤学、农化分析、仪器分析、植物营养学、农产品品质分析、水质分析、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土壤调查与制图、生态环境模拟与调控、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等课程的实验实习。

2.创新实验基地软件建设

2.1师资队伍建设

参与创新实验基地教学实验的教师有29人,其中教授7人(其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其中45以上的教师6人;36~45岁之间的教师9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0人,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见表1和表2。基本形成了一支由省级优秀课程团队为主体,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助教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队伍。同时,学院加强实验人员的配备,按3万人时数配备一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占实验技术人员的20%以上,中级职称占50%以上;每年安排实验人员到国内外先进中心学习培训,紧跟国内外先进水平。

2.2图书资料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为本实验基地提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相关的图书现有5万多册,其中外文图书3000多册;订阅期刊78种,其中外文15种;另外还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时代圣典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SpringerLink、EBSCOhost、EBOnline、MGA、ElsevierScienceDirect等大型数据库。

2.3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建设

2.3.1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主要有:①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根据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实践性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②进一步明确职责,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涵层次,努力拓宽受益面。全面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③建立健全的书面记录和档案、统计资料。分类专人收集和保管,由实验室主任进行检查、督促,作为重要的年度考核内容。④完善硬件建设,购买实验中心必需的仪器设备,进一步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⑤规划、建设现有的农业气象试验站,努力成为国内现代农业气象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和业务示范基地。

2.3.2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要求:①实验教学实现层次化。基本实验项目应仅占所有实验项目的50%左右。建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即基本实验、提高型(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研究创新型。年更新实验内容数达总数的10%。②建立相关内容和渗透的课程体系。以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为基础,充实综合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强化平时实验,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5%左右。建立实验成绩、实验报告档案。③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完善校内和校外开放制度,承接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单位的实验申请。④每年组织有特长的本科生参与学生科研项目。

2.4校外实验基地建设

近年来,应用气象学院还积极与江苏省气象局农业气象遥感中心、浦口区气象局、江苏省农业资源环境中心、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宿州市气象局、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慈溪市气象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建设校外实验实习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实习和业务培训。

2.5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学校、学院已经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实验实践规章制度,包括中心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聘任制、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中心运行经费管理规定、仪器管理规定等,各实验室有实验室规则、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守则等管理制度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2)经费保障。校、院两级保障充足的实验建设经费,及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改进和更新实验项目;(3)用地保障。在校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了应用气象实验教学基地用地,可根据实验基地发展和建设需要调整实验用地,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应用气象学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1],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应用气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厚基础、强实践、多层面”的原则,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业务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4大板块构成[2],即利用基地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进行业务培养,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在科研中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区别于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轻实践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难以提高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气象为农业服务、生态环境调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实验项目的开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在实验基地主要开设如下项目。

3.1基本能力训练的观测项目

针对应用气象本科教学目标,实验基地主要开设基本能力训练一些项目,供大一、大二学生实验。主要项目有:(1)气象与大气环境要素的观测。掌握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风、湿度、气压等气象因子和大气中一些气体成分的观测方法,各种传感器性能,仪器的安装要求和技巧,(2)主要作物生长发育形状和产量的观测。观测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的生育期、密度、株高、叶面积、产量等指标。让学生通过设计不同取样方法,获得数据后,进而通过不同处理数据方法,发现不同抽样方案、不同处理方法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不仅加强学生观测能力的培养,并且做到对学生在观测工作中的严谨作风的训练,为学生在今后从事科研和业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生态因子的观测。使学生掌握生态因子包括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的测定方法,其中土壤因子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N、P、K含量、pH值的测定。

3.2业务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

针对学生就业,开展业务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主要对大三、大四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有: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气象科技服务、GIS与遥感数据处理。、土壤调查与制图、植物营养成分和土壤肥力测定、作物生理指标测定、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种群的调查与数据分析。上述实验针对应用气象、农业资源环境与利用专业的学生就业进行系统的业务能力培养,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3生产技术方面能力训练项目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和设施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生产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知识储备。开设实验项目有:作物病虫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的观测与研究、主要农作物丰产栽培管理生产环节实践、观赏花卉和蔬菜设施栽培管理技术实践、土壤配方施肥技术实践、园林植物(树木、花卉、草坪)的生产管理技术实践。上述项目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对象。

3.4创新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的实验项目

气象工程论文篇(9)

2、强化法律学习培训。落实学法制度、培训制度,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制定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计划,积极参加市政府法制办和市局举办的法制培训班。

3、确定气象依法行政目标。按照市政府提出的“12345”,即形成一个工作目标,争取省市两级先进,召开三次关键会议,开展四项创新工作,部署五项重点任务为宗旨,创建依法行政示范点为目标,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层层分解工作任务,把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二、转变管理职能,创新依法行政方式

1、推进气象社会管理法治化。按照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要求,加强气象社会管理制度、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气象社会管理,逐步实现气象社会管理的共同治理。

2、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取消和调整气象行政审批项目,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对于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气象部门该退出的退出、该取消的取消。建立和落实气象行政审批听证、论证、征求意见制度。推进气象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健全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告知、救济、监督、投诉等环节的标准、条件、权责、时限等制度规范,努力把气象局打造成为“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权力运行最透明”的单位之一。

3、创新气象行政管理方式。构建以人为本、上下联动、管理规范、办事公开、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气象政务服务体系,巩固深化市电子政务平台运行工作成果。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指导,综合运用政策辅导、走访约见、规劝提示、信用公示、警示告诫、行政建议等方式,将气象行政指导贯穿于气象行政管理、气象行政执法全过程。到2013年底,建立全市气象行政指导制度,全面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

三、强化制度建设,改进工作机制

1、推进制度创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加强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在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民生幸福和气象社会管理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关注气象依法行政的热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服务和保障“两个率先”。

2、改进工作机制。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制度建设的途径和范围,建立健全制定规范性文件听证、辩论制度、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完善项目确立、起草等环节的社会参与程序,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专家学者的建议,使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文件体现群众的共同意愿,增强贯彻实施的群众基础。继续探索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制度建设机制,采取委托、合作等形式吸纳更多的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制度建设。健全程序合理、操作规范的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机制,建立公众参与规范性文件监督工作制度,深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专家点评活动。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动态管理机制,认真落实清理工作制度,对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修改或废止,清理结果予以公布,并组织开展落实情况检查。

四、健全行政决策制度机制,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1、健全行政决策制度机制。依法明确重大气象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和量化标准,并向社会公布。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健全重大气象行政决策程序,对重大气象行政决策的提出、调研、征求意见、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公示公布进行具体规范。进一步推动参与式气象行政程序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实施机制。重大决策方案听取人大、政协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根据决策事项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列席局务会议参与决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民利,完善决策听证制度,对涉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听证,对气象灾害评估、防雷图审及竣工验收等热点项目实行强制听证,对听证会公众参与的代表性、真实性和程序合法性开展调查审核。对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除依法需要保密以及突发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需立即作出决策外,出台前的决策方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建立健全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专业组织评估等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分析影响稳定因素,科学评估确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报告及资料立卷归档。

2、健全行政决策后评估和纠错问责机制。完善重大决策落实情况报告、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与决策效果评估制度,通过民意调查、定期检查、专项督查、跟踪反馈、评估审查等形式,收集分析决策实施相关信息,了解群众满意度和决策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讨论记录备案制度,讨论意见、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记录在案,作为决策检查和问责依据。建立完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决策主体、实施主体、监督主体、问责主体及其责任,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执行权和执行责任相统一。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案件,加强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五、坚持以人为本,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执法。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查处违法案件,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以保障公共安全为目标,加强源头治理和市场监管,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有效化解防雷、施放气球安全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强安全监管,严厉查处各类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深入开展防雷安全专项行动,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

2、深化气象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市行政执法程序暂行规定》,建立和落实气象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全面规范气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量化裁量标准,完善裁量公开、裁量指导、重大或复杂裁量事项集体会办等制度,严格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参加气象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指导和评析研讨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执法过程中的疑难复杂及共性问题。健全气象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推行气象行政执法证据格式化。进一步完善执法风险评估和防范控制机制,有效提升气象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和行政执法效能。加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进、出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认真落实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

3.强化气象行政执法监督。对重大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等直接关系管理相对人切身利益的气象行政行为,进行事前法律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防止违法行政的发生。对重大气象行政处罚或对社会具有普遍影响的案件,进行重大案件回访,督促落实整改措施。以省气象法制管理平台为依托,推进全省气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开展网上执法事项查看、实时监控、预警纠错、风险防控、监控结果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估。完善气象行政案件监督审查制度,开展重大气象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决定备案审查工作。深入推行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气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开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及时向公安、检察机关移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依法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全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1、提高气象行政复议质量。完善创新气象行政复议申请方式,通过“12345”网上受理平台,为申请人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经济的气象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建立复议联动机制,设立咨询、和行政复议专门接待人员,接受咨询、受理案件,引导群众通过复议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权。严格依法办案、公正裁决,进一步加大纠错力度,坚决纠正违法或明显不当的具体气象行政行为,积极推进气象行政复议纠错案件违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改进审理方式,推进公开审理,探索制定气象行政复议调解和解程序规定,制定落实气象主管机构负责人重大气象行政复议案件出席听证制度。全面开展气象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落实气象主管机构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制度。

气象工程论文篇(10)

前言:气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念、追求和价值取向。在新时期的发展阶段,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从气象文化的建设理念、完善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和加强气象宣传入手,促进气象事业快速、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着力培育气象文化的建设理念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首先是要进行气象文化建设理念的培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气象职工拥有正确的观念塑造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气象文化建设理念的培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

气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文本,把“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气象工作的建设培养气象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在气象文化的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促进气象工作者更好的发展,让他们自觉的做到尊重人、与人和谐相处,并且在工作中互帮互助,有利于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之后的工作开展做好铺垫;另外气象部门的领导者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对员工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每个气象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气象工作作出贡献。

1.2树立严谨务实的理念

气象工作是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严谨务实,这是气象工作中的优良作风,但是严谨务实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和形成的,需要气象职工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积累。在气象工作中,气象工作者对工作的付出是非常多的,不管是什么外界条件都影响不了他们对气象的观测,为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继续发扬气象工作者的这种工作态度,为气象岗位默默的作出贡献,让气象工作严谨务实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1.3树立诚信服务的理念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品质,气象工作也应该树立诚信服务的理念,着力培育气象文化建设的理念,这是新时期背景下,气象部门树立良好形象的根本要求,更是气象工作者树立高尚道德品质的标准。在基层气象工作中,更多的是服务工作,在服务过程中,树立诚信的理念是气象服务的出发点,在整个服务工作中都要围绕诚信,让气象服务领域得到更好的拓展。所以树立诚信服务的理念是气象部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的优秀品质,在气象工作中更多的开展诚信教育,让每一个气象工作者在气象服务过程中都能够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并且很好的实践下去,让气象部门和气象工作者的优良职业风范充分的展现出来[1]。

1.4树立创新进取的理念

任何事物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进取,所以在气象文化建设中,创新进取的理念是必须要坚持的,因为只有在气象文化的建设中,树立创新进取的理念,才能促进气象工作的发展。在气象工作中进行创新理念的培育,要求气象部门在工作中不断的适应时展和形式的变化,把那些与时展不符合的观念摒弃,实现气象工作的创新,同时也让气象文化建设的观念得到创新。

二、着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气象文化的建设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气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气象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的制度文化,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对提升气象部门的整体形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气象部门要想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气象文化的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有必要的,以下几个方面是完善规章制度的具体方法:

2.1树立科学、高效的制度管理理念

基层气象部门是一个严谨的部门,对制度的管理比较重视,但是怎样让制度管理更加合理和科学,这是需要不断思考和研究的。制度管理不仅仅是纸上的条条框框,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制约,让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精神和态度得到改变;另外通过气象文化建设的带动,让气象工作者更好的理解制度,把制度管理融入到工作者的刃模对他们的一些行为进行规范,让气象工作者为气象工作作出更多的贡献[2]。

2.2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基层气象部门都建立了制度体系,并且这些制度体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气象事业在持续的发展,很多老的制度和管理办法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更有力的促进气象文化建设,比如对气象服务制度和标准的建立进行优化,这样有助于促进气象服务行为的规范;另外对气象科技产业的管理办法进行统一,有利于确保气象科技市场的有发展和良性竞争。

2.3建立规章制度监督执行机制

气象部门规章制度的建立很容易,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就比较困难,因此建立可执行的规章制度非常重要,有助于基层气象部门在制度上的贯彻和落实。气象监督执行机制的制定,可以让气象工作者在制度面前平等;另外气象部门还应该做到奖惩分明,加强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三、着力加强气象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气象宣传意识和思想政工作,能够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做好气象宣传工作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活动、座谈会、讨论会等,让气象宣传工作更加丰富;另外加强气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领导入手,领导和员工分工明确,结合自身的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召集各员工开展思想政治会议,对职工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3]。

四、结语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气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期,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希望文章提出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基层气象部门气象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 下一篇: 经济管理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