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17

气象服务论文

气象服务论文篇(1)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气象服务论文篇(2)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气象服务论文篇(3)

1.2影子价格法中Pi取值的改进在影子价格法中,以往通常定义为第i类公众通过座机接收到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但现在除了座机以外,手机也是可以获得气象服务,所以文章将其定义为第i类公众通过手机和座机获得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根据调查结果,影子价格法中的矫正系数分别为P1=0.539,P2=0.52。

2评价结果

2.1支付意愿法通过在调查问卷中直接询问公众每年愿意为接收气象服务支付的货币量,得到以下调查结果,详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可得到支付意愿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1=1374.0(亿元)

2.2影子价格法通过调查得到公众愿拨打气象声讯电话的频率调查数据(换算成公众每天愿拨打气象服务声讯电话次数),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根据表2的数据,可得到影子价格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2=2591.5(亿元)。

2.3节省费用法节省费用法和支付意愿法相类似,不同的是从为消费者节省费用的角度考虑最终的效益,调查结果见表3。根据统计数据,可得到节省费用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3=36818.9(亿元)。

2.4公众期望值估算公众希望政府投入气象服务的年保障经费值计算模型如下:其中W4为公众希望政府投入气象服务的年保障经费值(万元);i为公众分类,这里将公众分为城市和农村公众两类,即m=2;Mi为第i类公众的总人数,M1=665575306,M2=674149546;Ni为调查问卷中第i类公众的总人数,N1=15300,N2=7800;j为投入金额等级划分,n=5;Cj为第i个投入金额等级的中数,为开区间时取最低值;Bij为第i类公众中选择第j个投入金额等级的人数,见表5。根据统计结果,可得:W4=914.5(亿元)

3评价方法的改进

3.1对W1的修正在中国由于公共气象服务属于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多年来公众形成了让政府来“买单”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由个人来买单,所以,调查获得的公众支付意愿额应该小于其真实的支付意愿额。上文计算结果也显示,公众希望政府为公众投入气象服务的经费远高于政府部门对中国气象局的实际投入。因此,文章将W4中超出政府投入的经费(914.5-118.1=796.4亿元),也算作的公众“支付意愿”。通过“支付意愿法”评估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应该在原有值(W1)的基础上再加上这部分经费(796.4亿元),即2170.4亿元。

3.2对W3的修正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节省费用法”有两种计算方法,按户计算更为恰当。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按户口数据计算出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为11877.1亿元,约占2010年全国GDP的3%。

4三种方法比较

目前,支付意愿法、节省费用法和影子价格法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各自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采用支付意愿法来估算公众气象服务效益时,由于支付意愿的金额并非市场真实定价,并且不论定价是多少,公众必须支付;此外公众的支付意愿还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调查群体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因而该评估值与实际的效益值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出入。(2)影子价格法中C的选择影响结果准确性,不同的C会产生差别较大的结果。由于公共气象服务是无偿向公众提供的,因而没有办法直接计算出公支付意愿的金额有多大,但可以通过调查可以得到公众通过电视、电话等途径获取天气预报的次数,即公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量。目前最常用的“影子价格”是参照拨打一次12121电话查询天气预报的价格。因此确定在影子价格时,只能给出一个理想估值,并非目前的真实价格。此外,这种方法确定的影子价格,会因为接收天气预报的渠道的改变而改变,如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公众通过手机和座机获取天气预报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3.9%和52%,因此影子价格法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3)“支付意愿法”和“影子价格法”得出的结论比较相近,而“节省费用法”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气象损失中不仅包含避免损失,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损失,公众正确使用天气预报也只能挽回部分“可避免损失”,因此“,节省费用法”评估出来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极端的理想情况,是公众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上限。因而在评估时,会形成过高的评估值。此外,公众通常对气象服务到底给他们减少多少损失,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气象服务论文篇(4)

2流域水位情况

2014年7月11—18日,湘中偏北地区特别是沅水流域出现强降雨,11日8:00至18日20:00,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怀化中北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250mm,湘西吉首市累计降雨量达480.6mm,凤凰县累计降雨量达457.1mm,怀化辰溪累计降雨量达419.8mm,过程流域累计降雨量见图2。受上游持续强降雨影响,地处沅水流域中游的五强溪水库入库流量不断增加,水位逐步逼近保证水位108m。7月17日5:00,五强溪水库下泄流量达到了26000m3/s,10:00沅水流域桃源站、常德站、汉寿站全面超过保证水位;17:00桃源站水位达到47.05m,突破1996年46.9m的历史最高水位。与此同时,常德市境内沅水干支流地区也出现较强降水,导致沅水流域沿岸水位不断上升,沅水流域桃源站7月17日23:00水位达47.37m,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47m,7月16日8:00至19日00:00,桃源站在警戒水位上运行了64h。此次沅水流域特大洪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给其下游地区农业、交通等行业及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此次特大洪水导致常德市140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01万人,倒塌房屋781户1779间,严重损坏1727户419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5万hm2,其中成灾面积9.29万hm2,绝收3.9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2预报预警从整个过程来看,常德市、县2级气象部门对此次暴雨过程在暴雨落区、强度预报基本准确,精细化程度也较高。常德市气象台提前5d关注了上游地区的强降雨及上游地区的大暴雨对下游地区水位的影响,特别关注到了中上游的五强溪水库的蓄水情况,同时关注到强降雨带后期会影响常德所辖区域。16—18日强降雨带临近常德市时,及时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6日20:00至19日8:00共暴雨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9次,共9县(区、市)。据对市气象台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暴雨等预警消息的提前量为5d左右,而对短时临近预警信号提前量的统计,预警的提前量都在1h以上,部分预警的提前量在1~3h。

3气象服务特点分析

“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涝决策气象服务流程。根据决策服务工作流程,分析此次气象服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流域联防、资料实时共享,为流域防洪赢得了主动性

湖南省境内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流经常德辖区的为沅水和澧水。多年来,水情和水患已成为常德最大的市情和隐患,因此流域联防历来是常德防御流域性洪水的宝贵经验之一。在“14•07”沅水流域超历史暴雨洪涝气象服务过程中,常德市气象部门同样借鉴了以往好经验:时刻关注上游地区的雨情、水情信息,与上游的铜仁、黔东南及湘西自治州、怀化气象台保持紧密联系,对强降雨落区、强度及天气系统将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加密会商。7月11—19日,除了每天固定的每隔3h交换各自辖区内的雨情、水情、灾情信息,还不定时开展强降雨天气系统演变会商,为下游地区开展决策气象服务赢得了主动性。

3.2决策气象服务稳步跟进,为政府应对流域性洪水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涝过程,常德市气象局在过程前详细预估、过程中紧密跟踪、过程后及时影响评估,决策气象服务效果良好。7月11—19日,常德市气象局共《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期、《气象专题汇报》2期、《中小河流洪水预警信号》2期、《城市内涝预警信号》1期、与国土部门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为农业部门提供《为农气象服务专题》1期。各类决策服务材料均在第一时间呈送至市委、市政府及其他防汛抗旱成员相关单位,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迎战暴雨,进行防汛抗灾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根据常德市气象局预报,7月10日下午常德市防汛指挥部向各县(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下发《关于迅速做好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做好强降雨天气的应对工作。过程中常德市气象局还进行了滚动决策气象服务,每天提供天气实况、防御气象灾害提示等快捷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3.3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强化了暴雨洪水预警信息向基层的延伸与跟踪服务

多年来,气象部门与通信运营商建立了预警的长效机制,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全网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其成果在此次暴雨洪水过程也得到了显现,进一步提高了预警的提前量和时效性,强化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基层的延伸和跟踪服务。此次超历史暴雨洪水过程,常德市气象局从11日起每日通过常德气象网、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手机短信、96121声讯电话、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自主媒体和多种渠道,及时重要天气实况、最新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气象信息。过程前2d和过程期间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社会媒体展开充分合作,群媒联动,实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广传播。7月16日8:00至19日8:00上游来水与本地强降雨相叠加期间,通过预警信息平台向全市防汛责任人、各级地质灾害责任人、中小学校安全责任人、交警指挥人员及气象信息员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共计13次,共计60万人接收预警短信。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社会公众强降雨天气消息200万人次。多位气象信息员均表示他们通过收到的气象预警短信参加救灾抢险。

3.4部门合作与媒体联动,共同迎战流域暴雨洪涝

由于此次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可能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及滑坡、泥石流、城市渍涝、农业灾害,常德市气象局加强了与国土、水利、电力、住建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7月13日制作《为农气象服务专题》1期,16、17日联合国土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16日下午城市内涝预警信号。在接到气象部门暴雨预警后,常德市水利局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城管、市政以及各职能部门在暴雨前做好全员上岗到位准备,县、乡各级政府立即安排调度抗灾应急物资和设备,做好抗灾救灾准备;防汛、国土部门加派人手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矿库和病险山塘水库加强巡查排险,确保堤坝安全;市政部门疏通和清理城市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内涝;各大水库提前调度水库库容,确保下游城市安全度汛。针对即将开始的暴雨过程,7月11日上午《常德气象网》率先发天气头条新闻《15-17日我市将有大范围强降水来袭》,同步向《常德日报》《常德晚报》《民生报》《潇湘晨报》《红网》《尚一网》等市内主流媒体提供新闻通稿。7月16日常德交通广播电台、鼎广新闻电台电话连线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详细解读此次暴雨洪涝过程。常德市气象局抓住时机,部门联动,群媒联动,共同迎战暴雨,社会效益显示。

4服务效果分析

“14•07”沅水流域超历史暴雨洪涝过程,虽然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但由于常德市气象局预报准确,预警信息及时,气象服务细致到位,加之部门联动响应快,社会媒体参与度广,使得过程灾害性影响控制得当,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气象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4.1决策服务效果

根据常德市气象7月10日、13日、14日的《气象332专题汇报》、15日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等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中的气象预报信息:市防指提前调度下游水库腾库迎洪,对蓄水较高的五强溪实行错峰泄洪,为迎洪调峰做好了准备,并为后期有效蓄水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市、县2级政府及基层气象信息员通力合作,截至19日8:00,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万余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2公众评价

对“14•07”超过历史暴雨洪水过程的气象服务,常德市气象局电话回访预警短信用户,90%以上用户表示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对减少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

4.3媒体评价

此次流域性暴雨洪水过程及其气象服务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5思考与启示

(1)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是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基础。“14•07”过程除了在气象服务技巧和社会应急管理上有所改进外,暴雨过程的准确预报是主因。气象服务是否成功与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的准确及时程度密切相关,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气象部门应该重点加强强降雨预报技术的研究,提高暴雨落区、发生时间和强度的预报水平。

(2)流域资料实时共享是流域防洪的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此次过程中,上游的铜仁、凯里、怀化地区的雨情、水情及灾情信息及时为下游地区共享,特别是五强溪库区的库容、入库流量、出库流量、水位变化等信息流域资料的实时共享,为下游常德地区科学防洪决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气象服务论文篇(5)

1.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并建立了一系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具和分析方法。目前,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5%-90%。

1.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手机、网站、电话、传真、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巡回展、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放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依托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开辟了气象服务的新局面,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服务效益明显提高。

1.3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目前,针对市农业生产的服务产品有:(1)常规天气预报,包括短期天气预报,未来十天天气预报,(2)农时季节服务,包括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夏收夏种专题服务,秋收秋种专题服务等。(3)特色农业专题服务:茶叶种植专题服务,烟叶种植专题服务,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题服务等。

1.4气象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已建立村气象信息员、乡镇气象联络员两级气象服务组织,目前,全市有乡镇气象联络员16名,村气象信息员296名,在健全队伍的基础上,对乡镇气象联络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为进一步搞好气象为农服务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2、市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市气象局一直致力于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将气象工作充分的发挥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对农村的发展与农民增收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就目前市气象局为农服务机制体系的完善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服务产品适应性不足。当前服务产品单一、粗浅,不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新需求。目前,天气预报主要以常规的晴雨、温度、风向风速为主,其他如日照、湿度、蒸发等基本不作预报。预报的精细化不够,对晴雨的定量、定时、定点预报准确率低,其他如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以及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也低,不尽如人意。

2.2主体作用发挥比较困难。就市目前农村气象服务的覆盖面情况来看,仍然有少部分农民不能对气象预警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部分村庄达不到“两个体系”规划目标标准,尽管目前气象服务渠道已较为广泛,但由于气象信息与应用的矛盾,再加上基本设施不到位,服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气象服务无法直接延伸到农户,延伸到田头,在不少村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通”的现象,气象预警、气象服务存在盲区,严重影响了气象服务的时效性,从而不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各级政府领导组织和支持力度尚未到位,公共气象服务未均等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承担主导作用,分清轻重缓急,集人力、物力和财力于一体,全力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

2.3气象为农服务人员队伍不健全不稳定。县级气象机构一直沿用上级气象部门规定的机构设置和业务体制,缺乏既懂气象又懂农业和新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本是由预报员兼职,工作量大,无法集中精力专门为农服务。目前,虽然各乡镇都配备有气象协理员,各村配有气象信息员,但是协理员和信息员都是兼职人员,不仅没有较系统的气象知识,管理比较松散,人员也不稳定,组织起来比较困难。

3、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气象为农服务是“公共气象”的主体,是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为了能够将我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合理完善,针对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气象局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3.1气象为农服务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准确率上面。天气、气候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越高,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要逐步达到定点、定时、定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气、气候预报不能仅仅满足于直接应用于服务,更应该通过加工衍生更多的精细化、专业化产品,目前,要注重发展针对农、林、副、渔等不同产业,不同品种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产品,特色服务产品,开展面向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的服务,开展面向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气候评价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3.2针对主体作用发挥困难的问题,首先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气象农业服务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全市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以及气象部门要做到对气象农业服务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切实领导,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加强对相关气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实现共同推进。另外,保障经费的投入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气象部门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政府机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项目建设、运行和维持经费,有了经费保障,就可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面,如,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快速传播手段可以覆盖到村,甚至到个人,使广大的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气象服务。

3.3气象农业服务体系在完善,如果没有现金和技术作为支撑,都很难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人才与技术,政府部门与气象部门应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从硬件上提升我市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质量。对于信息员的问题,一方面,县级可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切实发挥乡村协理员和信息员作用,加强对协理员和信息员的管理。乡镇可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管理站,负责本辖区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信息员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投入和保障,将气象信息员队伍培训等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气象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

气象服务论文篇(6)

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气象服务的职业内容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防灾减灾预警、开展气候资源的评估与科学利用等工作的开展都对气象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层次要求。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只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发挥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指引效果,才能使气象服务向更加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化发展,从而推动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

1.2顺应时展的需要

201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6.3分,其中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再创新高,高达92.8分。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满意度为76.8分,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满意度为81.4分,79.6%的公众愿意了解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常识。由此也可以看出,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在促使社会公众生活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敏感性也在持续增长。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积极的科研态度,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增强公众对气象服务和产品的信任。

2气象服务从业人员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由于气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得气象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讲它包括道德意识修养和道德情感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

2.1道德意识修养

道德意识的修养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从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这一战略思想确定了气象服务概念的落脚点是“服务”,也就是说气象服务必须以公共利益的整体作为其出发点才能符合这一气象行为的根本宗旨。当今社会“物质主义”盛行,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要想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首要的就是要做到“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对权、利、名的欲望,做到有节制、不贪婪、不妄为。具有这样的道德意识,才能实现心志的“宁静”和“淡泊”即“心理和谐”,也就是达到了常说的“见利思义”的“超越”境界,才能在感情上“爱民”和明辨善恶,才能老老实实做人,实事求是钻研业务,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奉献精神。

2.2道德情感修养

道德情感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其在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不是自然好恶以及个人本能的冲动,而是在具体意识支配下的理性情感。康德指出:道德情感必须是个体看到那个神圣的道德律令耸然高出于自己和自己的天然情感之上,产生一种惊叹赞羡的情感,同时由于能够强制自己,抑制利己心、自私、自爱、自负而服从道德律令,因而感到“自己也同样高出表层”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气象行业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从小处看关乎人们生产、生活,从大处讲影响国家长治久安。气象服务从业人员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角色,岗位性质对其应有的行为已经做出规定和要求,只有契合这种权责规定、伦理期待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角色道德情感的培养,坚持角色道德责任的优先性,明确认知和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应当遵循的角色道德规范和伦理行为模式,主动承担起促进科技进步,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使命与重任。

3气象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3.1职业责任建设

职业道德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理性和体验的基础上的,最核心的要求是认识到职业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气象工作创造的成果是气象信息,公众对这类信息的要求是及时、准确、科学。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涉及的内容很多,由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两个方面来确定,包括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的范畴。在行业内,要大力开展基础性公益服务、决策、专项和气象科技服务,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公益服务上,即使开展有偿服务也应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不能被经济利益绑架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同时,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责任还需要具有历史发展的眼光,要综合考虑国际、代际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等各方面因素,要充分利用好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等各种气象可再生资源,为国家应对节能减排,调整能源发展结构贡献力量。要以科学、认真、扎实的态度,提升认知水平,把握气候及变化规律,提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加强职业作风建设

作风是意识的外部体现,从业人员如果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宗旨,就会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面对着复杂的、大量的数据符号、图表资料,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如实反映、忠实记录、迅速报告、及时传递,决不允许有半点虚夸歪曲,更不能弄虚作假。气候复杂多变的现实下,要求气象从业人员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上刻苦钻研、增长才干,力争掌握更多、更新、更精的专业知识。

气象服务论文篇(7)

1 近五年来福建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的现状及特点

2006年~2011年,福建省气候中心在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以下简称气候科技服务)方面,总共签订合同78个,合同额1200多万元。项目主要涉及核电、风电、火电、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桥梁、水泥厂、化工厂、造船厂、输电线路、石化项目等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研究和气象环境评价,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体现出气候科技服务鲜明的特征。

1.1 气候服务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具有关联性

从气候服务的背景上分析,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气候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福建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承接的气候服务项目几乎都集中在这些领域,包括核电、风电、火电、公路、石化等,气候服务的目标和规模随着当地的经济建设导向变化而改变。

2009年以前,由于福建加快核电站的建设,全省9个地市均开展核电项目气象专题服务,因此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点是在核电方面。仅核电项目就签订了11份合同,占总合同份数的24%。随着核电工程的前期工作相继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项目数据急剧下降。

1.2 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气候可行性论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科技服务,不同类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涉及的技术方法完全不同,开展一个新类型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方法研究,服务产品难以规模生产,这也给技术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从气候服务的范畴看,涉及的内容包括常规气候概况、极端最高(低)气温、极端降水量、极端风速,以及热带气旋、龙卷风等气象灾害,尤其极端气象现象和极端气象参数对工程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从这方面看,气象部门在资料完整率和准确率、资料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其严谨、细致、周到、热心的服务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1.3 气候服务具有准公益性

从社会公共安全角度出发,开展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重大工程离不开前期的气象论证,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重大工程应该做气候可行性论证。2008年因雪灾引起的交通瘫痪、民众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因暴雨造成的城市水患问题等等再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要性。有专家提出,为适应气候变化,在建的许多重大工程都需要在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减少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

从企业的角度看,灾害性气象因子已成为影响工程的安全性设计、投资成本和运营效益的关键因子,灾害强度和概率风险已成为制约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成为企业控制风险和经济成本的重要参考依据。

2 福建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的具体方式

2.1 了解需求,扩大宣传,密切联络,热心服务

针对气候服务关联性,我们认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大于挑战。为把握机遇,做好气候服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了解需求。我们走访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了解福建发展规划,同时宣传气象部门在这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二是加强气候服务业务的宣传,提高部门知名度。三是坚持诚信服务,质量至上的原则。耐心解释业主关于气象资料管理的质疑,细心分析业主的需求和进度,热心参与前期工作,让业主切实感受到我们服务优先的真诚态度。

2.2 规范管理,合理分工,虚心学习,提高能力

从管理层面上看,加强气候服务机构、专业队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对促进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明确气候服务的许可,促进气候服务的规范化。2010年初,福建省气候中心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气候可行性能力确认的机构,2011年气候中心又取得了收费许可证。技术许可和收费问题有了国家认可,使得气候服务更加规范。

其次,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气候中心内部以气候应用服务室为主,其他科室为辅,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按照工作属性,合理分工,及时掌握新技术,适应新要求,积极派人参与GIS、环评软件等新技术,虚心向兄弟省份同仁学习。通过人才资源的调配和新技术的掌握,有效提高了气候服务的能力。同时,从大局出发,认为气象部门就是气候服务的大团队。2010年,为了加强气候服务队伍建设,在全省各市气象局聘请了11名专家。

第三,增设业务发展部的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项目接洽、谈判和开拓等商务工作,使得技术人员可以更专心做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气候服务能力建设的需求越来越高,气候服务领域的拓展工作日益紧迫,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另一方面越来越需要一部分能将气象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在成立业务发展部之后,我们开始有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该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做出更好的业绩。

气象服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206

公共气象服务作为当前由我国主导的政府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气象科技的预测技术与科学测算技术所得来的气象数据以及计算结果通过服务机关展示给人民群众,其实质是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为了进一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就必须结合当前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 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大多等说挠∠笾泄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基本业务就是天气预报,对于其他领域的了解却很少。随着现代化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气象预测生产只是基本的气象服务内容,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利用气象状况来预测商场中产品的销售量来指导进货,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

1.2 气象服务资金投入不足,服务能力匮乏

由于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部门,无法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服务能力也迟迟无法获得有效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改变资金的流向,通过向社会募集投资资金,通过气象服务部门开拓商业性气象服务的方式来逐步实现盈利,不但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还能够实现技术与服务的对接,提升我国气象技术的发展速度,更有利于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 改进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的措施

2.1 着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不断增大,面对不断增加的需求质量与数量,当前我国的基本气象服务体系是完全不能够满足要求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想提升,就必须通过引入民间资本,逐步由纯粹的公益性质的气象服务模式向民营或者混合所有制的角度发展,以此来扩充气象服务的影响力以及业务水平,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气象服务。

2.2 建立更加符合国情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尽管我们很想根据西方的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直接步入民营气象服务时代,但是,由于我国的气象服务行业对于如何吸收民间资本,如何运作这些资本,如何开展相关商业活动和进行气象服务项目的增设都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模式在短时间内部能够更改,应该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与国情来逐步开展,通过集中注意力提高基本气象服务能力与业务水平,做好基本的气象服务等量化工作,再通过运作资本来拓展相关气象业务,通过气象服务的平台将我国气象研究和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资本,这既是气象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

2.3 加强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内部市场调整来强化竞争

就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其内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思维不活跃,甚至从业人员都具有明显的懈怠情绪。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当前气象服务部门事业单位的基本运作形式,内部晋升论资排辈,对于业务能力要求较低,再加上缺乏市场竞争关系,所以工作上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体制上逐渐发生改革和转变,通过吸引社会商业资金的流入,逐步建成行业内部的自我竞争体系,通过同行竞争来增强气象服务部门的危机感,提升业务质量以及创新业务渠道,为提升我国整体气象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

3 总结

当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逐渐出现了偏离,改革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对症下药,无论是运行模式的转变还是服务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市场的指导与影响,这样才能够实现气象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需求也越来越高,气象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也逐步转变为商品,无论是从服务的范围还是手段上,气象服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其范围和手段怎样变化,其工作的要点却仍然要围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展开,只有坚持这样的工作要点,才能够使气象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它的价值。

一、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

(一)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建设两个服务体系

为了能够使气象服务的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在气象服务的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方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来突出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功能。同时要加快对“两个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两个服务体系,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基础业务的巩固和加强,对不同气候变化所形成的不同气象服务应该予以积极的应对。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体的业务水平,将气象服务的重点放在服务的质量上,打牢服务的基础。

2、为了能够使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得到强化,相关部门就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充分的完善,并且从根本上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水平进行提高,做好灾害的应急处理。同时,加大气象服务的服务范围,以此来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3、为了能够使气象服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未来的工作上,应该将重点放在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二)增强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

目前,气象灾害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些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风暴潮、森林火灾以及农林病虫害等气象衍生的灾害,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能够针对即将到来的这些气象灾害进行预警信息的,从而使人们以及相关部门对灾害做好及时的防御,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增强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也是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之一。增强其预警的能力,首先要将先进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气象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做到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其次,要研究制定各个相关部门启动预案的气象条件,以此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最后,气象服务工作的要点中还应该做好对突发灾害的预警信息机制,确保气象灾害信息的准确度,为人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三)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之一,随着气象灾害造成危害的不断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提高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了气象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由于缺乏气象服务科技人才,使得气象服务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员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大大影响了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工作中,要将在岗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加强对农业气象、气象科技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逐步解决人才匮乏而引起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完善科技气象服务系统。例如,建立完善防雷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气象影视节目系统、网络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铁路、电力。油田、养殖等行业的专用气象网站。

二、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气象服务的企业化和商业化趋势

从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气象服务将会逐步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资源配置发生基础作用的背景下,气象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都离不开市场,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传统的气象服务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不能充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气象服务正在逐步朝着企业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1、气象服务企业化

气象服务企业化指的是气象服务产品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从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来运行的一种制度。

2、气象服务商业化

从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化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发展,气象服务商业化指气象产品成为了商品,有其使用的价值,并已经逐渐步入了商业化行业,气象服务也因此而成为商品性的服务。

为了使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能够更好的想企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转化观念,树立正确的商品意识,面向市场的经济需求,合理的调整气象服务的结构,形成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加强对气象服务的宣传工作,开展拓销,强化基础研究,使我国气象服务在面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发挥趋势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安全气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由于气象灾害的发生造成了很多地区都承受了很大的损失,气象灾害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气象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想要有效实现安全气象,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的服务质量,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入手,从各个角度实现安全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公共气象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长期的气象服务发展来看,公共气象在气象部门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是国防与人民生活中,公共气象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公共气象是我国公共性的社会资源,也是一项公益事业。

随着我国气象服务的不断发展,公共气象必然会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因为公共气象服务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防止灾难的发生,能够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所以,在对其发展的要求上,就应该在现有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将其服务范围进行延伸,并且将其服务功能进行不断的拓展。气象服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为社会市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产品。每个部门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整个气象服务系统的服务功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四)资源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未来的气象服务工作要点应该放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上,对这些资源进行游戏的开发工作。为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气象相关部门可以从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区划以及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气象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管理、服务、研究工作,使我国的气象服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的联系日趋密切,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对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充分的掌握,并且按照其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坚持其工作要点,从而使气象服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文韬.论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2)

[2]方文清,梁家琼.论专业气象服务课持续发展若干问题[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4)

气象服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Q938.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90-1

0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指的是气象部门利用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将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提供给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生产部门的过程。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很多个组成部分,比如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等。我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在2008年成立的,它的成立代表着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已经加入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在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气象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目前,政府职能在改变,社会对气象部门公共服务有了更大的需求,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

1数据与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以气象服务为主题,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了搜索,在2013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得到的论文有4500篇,将那些会议发言稿、简讯以及作者不明的文章给剔除掉,一共剔除了300篇文章。

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文献计量学范畴中的知识图谱方法,比如词频分析、因子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图形可视化方法,可以将学科内部知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给直观化的显示出来。其中,在文章或者讲话中,一个词语出现的次数就被称之为词频。通过对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对某一个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有效获取,从而对可能的研究热点转移趋势进行捕捉。词频分析法指的是找出那些关键词,这些词语可以将文献核心内容给揭示或表达出来,通过对研究领域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的分析,可以对该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发展动向进行有效的确定。

2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在气象服务中,继“效益”、“气象条件”以及“对策”和“数据库”之后重要的研究关键词就是公共气象服务。对所选的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出的关键词数量为2900个,如果关键词在词意方面有合并关系,就进行合并,处理后,大于5的关键词一共有84个词,代表了本研究领域在方面至少在5篇以上。将检索关键词如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等取消之后,位居前列的就是公共气象服务。比如气象服务的词频为250,气象信息的词频为100,气象的词频为98,服务的词频为67,公共气象服务的词频为37排在它后面的有专业气象服务、服务系统、系统设计、灾害、农村以及天气预报等等。

通过共词分析可以将相同研究主题文献间的联系给揭示出来,对本领域的学科结构以及相关领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同时感知到两次的相对频率可以有效衡量两个词间的联系。利用共词词频次矩阵可以有效量化多个关键词两两共现情况,对这些关键词的共现词频进行了统计,得出一个共词频次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照词频大小与公共气象服务相关的关键词分别是公共气象、应用、系统、应用气象等等。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分类识别: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来因子分析共词频矩阵,就可以得到公共因子抽取情况,通过相关的图表我们可以得知,抽取出来的1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23%,也就是说将关键词分为13个类别,可以对气象服务研究领域87.23%的信息进行解释。提取的关键词是旋转平均正交,因子负载不小于等于0.5的因子。命名这些因子,就可以将中国气象服务领域研究热点分布给得出来。其中在公共气象服务类别在因子负载方面都没有小于0.7,说明在气象服务研究中,一个热点就是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层次性:采用系统聚类法来分类上文所提到的共词词频次矩阵,在分类的时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依据的是组间距离的相似性,这样可以将研究领域主题聚集的情况给反映出来。主要可以得出这些结论,一是在气象服务主题中,总体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研究和气象灾害防御,前者的关键词是气象信息,后者的关键词是防灾减灾。二是关键词聚集程度可以将研究领域内被关注的层次性给直观的反映出来,那些比较明显的领域层次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应对、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应用气象服务等等。三是应用气象服务领域研究层次包含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在气象服务背景下,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分别是灾害、系统、服务农村等。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下有着分散和扁平的主题,说明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并且应用和实践比较的偏重。

其中,气象服务总体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是服务专业性和气象时效性,服务专业性指的是关注气象服务中气象服务内容和气象服务技术手段的程度,而气象时效性指的是对气象服务业务内容时效性关注的程度。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已经成为气象服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希望可以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 文化教育学论文 下一篇: 信息安全研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