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径流变化情势分析1-6

摘要:依据实测资料和利用古树年轮等资料重建兰州站数百年径流量系列,采用周期叠加外延和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了近期黄河中游降水特点,预测了河源区未来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情势。结果表明,20世纪70-90年代,黄河中游地区年均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而近8a(2000-2007年)则略高于多年均值。黄河源区唐乃亥以上区域,21世纪2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日最高气温将在基准期基础上分别升高1.34—1.41℃、2.42-2.60℃和3.44—3.90℃,日最低气温则分别升高0.87—1.49℃、1.49—2.68℃和2.27-3.76℃;未来3个时期的降水量表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但是增幅不显著,分别比基准期增加3.47%、6.42%和8.67%。无论对于哪种情景,黄河源区在未来若干年内将可能出现持续增温趋势,而降水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很可能导致未来水资源的紧张趋势进一步加剧。

中小流域入库径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7-10

摘要:根据鲇鱼山水库和陆浑水库实测的月平均流量、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滑动t检验法对两座水库的入库流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建立了有关径流一降水一气温的数学模型,并对其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陆浑水库和鲇鱼山水库的入库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比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显著。入库流量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即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少。

东亚夏季200hPa西风急流时空分布特征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11-15

摘要: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各测站逐日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200hPa西风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EOF展开的第一个模态所揭示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围绕着夏季平均急流轴的南北变动,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主要表现出西风急流围绕着夏季平均急流轴的南北变动存在着年际变化;在EOF分析的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图中,在60-150°E范围内西北-东南向呈现出Rossby波列分布,且有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在EOF分析的第三模态的空间分布图中,主要反映的是大气长波波状传播的特性。(④东亚夏季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变动对我国夏季旱涝具有重要影响:夏季西风急流异常偏北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偏少,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夏季西风急流异常偏南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偏多,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少。

基于MODIS遥感数据的武汉市植被覆盖变化监测分析16-20

摘要:植被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是区域生态监测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3-2008年(每年8月)的NODIS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模型原理,对武汉市近6a来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并分析了2003年8月和2008年8月2个时期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6a来,武汉市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由2003年的59.5%上升到2008年的65.1%,其中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明显增加,增幅高达68.26%,反映出武汉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但局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人类活动是城市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

2008年汛期国家精细化温度指导预报在河南区域的检验21-25

摘要:要:对国家气象中心2008年6—8月下发的精细化温度指导预报在河南区域的绝对平均误差和分级预报准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总体上24—96h预报效果好于120-168h;各月最低温度的预报效果均好于最高温度;7、8月份最高、最低温度预报效果好于6月;平原的预报效果好于山区。与河南省气象台温度指导预报结果对比发现:最高气温预报评分普遍比省台低6-13分。最低气温预报评分6月份的0—24h和24-48h比省台低2—3分,48—72h比省台高2分以上;7月份预报评分均比省台高6分以上;8月份预报评分比省台低6分以上。

上海地区低能见度特征分析26-29

摘要:利用上海机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同时段的探空资料、大气污染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低能见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以及影响低能见度的天气因子和大气污染浓度,结果表明:低能见度在12月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1月、11月,6—9月出现最少;05:00-08:00出现频率最高,维持时间在1-5h内的累积频率达到84.4%。降水、雾、霾等是造成低能见度的天气因子。低能见度日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冬季大气边界层稳定比例较高、多层逆温频繁发生、混合层高度低,是上海地区低能见度发生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外部气象条件对温室内温湿变化的影响30-32

摘要:应用利津北岭蔬菜基地2007年12月-2008年5月日光温室内外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空状况、不同时段外部气象条件对温室内温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保温保湿性能明显,温室内温湿的变化与天空状况、室外气象要素的变化等存在着较明显的相关性。

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水分取样误差分析33-36

摘要:利用2007年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每旬的土壤水分测定记录,对不同地段、不同土壤层次的取样误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固定地段土壤水分样本的年平均相对误差为5.32%,比作物地段高O.38%;固定地段和作物地段满足相对误差〈50%的取样比例分别为61.50%和66.20%;不同地段0—50cm相对误差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郑州和南阳两个测站50—100cm水分测定值较为稳定,误差随深度波动不大。

大别山北坡农业气候资源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利用37-40

摘要:利用设在河南大别山区北坡海拔分别为300、500、800、1000m的基本气候考察站1983年4月-1986年4月的逐日气候与自然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日照等要素的年际、月际变化特征及该区域的农业气候资源垂直分布特征。根据分析结果,豫南大别山北坡400m以下光热水农业气候条件配合较好,可作为农作经作层;400-800m雨量充沛,可作为林业层;800m以上为保护性开发层。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41-45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回波图,从天气学、不稳定层结及水汽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2006年6月25日影响洛阳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活动规律和物理成因。分析表明:此次较强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的天气尺度形势下出现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飑线以后续线型为主的型式形成。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弓形或带状回波、强(55dBz以上)又高(或高度突降)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入流缺口、强的风速辐合带、高VIL值(50kg·m^-2以上)或VIL值突变及冰雹指数等雷达回波特征,对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作用。

鹤壁市单日降水量极值估算46-49

摘要:利用耿贝尔(Gumber)极值分布原理,对鹤壁市1965-2004年最大日降水量进行降水分布拟合,估算预报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最大日降水量,得出50a、80a鹤壁市可能出现的最大日降水量分别为278.7mm和301.9mm;利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得到鹤壁市最大日降水量年际变化总体上呈线性减少趋势。统计结果显示:鹤壁市最大日降水量有峰值增大、谷值减小的趋势,说明在未来一定时期,极端最大日降水量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加;最大日降水量集中出现在7—8月份,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闪电雷达特征分析50-53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及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3日开封市雷电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空低槽东移、开封受584dgpm线控制的有利天气背景下,闪电发生在切变线和中β辐合线附近,闪电与逆风区、强回波及回波顶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08年1月18-22日南阳市强降雪过程诊断分析54-58

摘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08年1月18—22日南阳市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地区持续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为雨雪天气提供了大的环流背景;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风急流是强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降雪集中时段,水汽输送带与700hPa急流相对应,西南急流为强降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输送和能量。700hPa的正涡度大值区的演变与该层西南急流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且正涡度大值区位于急流轴的左侧。正涡度核的生成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在整个降雪过程中,ζMPV1的大小变化与降雪的强弱变化一致,强降雪落区与IζMPV2〈01的大值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的斜压项证明了大气的湿斜压性很强,等压面上的温度梯度较大,对强降温和水汽输送较为有利。

关于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体系的构想59-63

摘要:排污权交易作为环保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利于政府对环境进行宏观调控,也利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排污费用大规模下降,获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目前,排污权交易在国内应用中还存在受市场条件限制、环境政策不完善、交易成本过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排污总量难以确定等问题。要完善排污权交易体系,应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确定排污权交易的内容和程序,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强交易中和交易后的追踪管理。

郑州市农村饮用水水价承受能力调查分析64-67

摘要: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各种原因,加剧了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应有所涨幅。但水价上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应该合理地控制涨幅。根据对郑州市辖区农村和荥阳市农村37个村庄共98个家庭的实际调查数据得出:依据两地目前收入水平,郑州市辖区农村水价宜控制在2.76元/m^3以内,荥阳市农村水价应控制在1.92元/m^3以内。

郑州市CO中毒事件气象条件分析68-70

摘要:冬季是CO中毒的多发季节。针对2007年1月1—3日郑州市所发生的CO中毒事件,从天气形势、逆温情况、气象要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压梯度小、近地层逆温明显、风力小、温度低、湿度大、云量多等气象条件都是造成中毒事件的有利气象因素;又因天气寒冷,放假期间人们大多待在家中,因此煤气中毒事件较平时激增了数倍。

气候变化对临颍农业的影响分析71-77

摘要:根据临颍1960--2005年46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的年代际、年际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临颍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近似“V”字型,上世纪60年代偏高,以后逐渐下降,80年代处于谷点,是最冷期,90年代后显著升温进入暖期。各季变化趋势不尽一致,冬季呈逐年增高趋势,增温幅度为0.28℃/10a;夏季呈逐年降低趋势,降低幅度为0.21℃/lOa;春、秋两季变化较复杂。从80年代到90年代,四季均明显升温。90年代后,临颍气温显著升高(冬季最明显),降水偏少,发生旱涝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大,1991-1997年以旱为主,1998年后降水偏多,但年际变化大,2001、2002年旱,2003、2004年涝。气温由冷向暖转型突变点出现在1994年,暖冬增大了各种病虫(卵)越冬存活率,加重了病虫危害程度,使冬小麦各生育期提前;降水减少及年际起伏加大了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近50年黄河中游三花区间降水特征分析78-82

摘要:利用黄河中游三花区间(三门峡到花园口)近50a(1955—2004年)气候资料,分析了三花区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区间汛期降水量的年代变化趋势与非汛期大多相反;不论区间还是分区,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都十分显著。近期(1986-2004年)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成左右。其中,汛期降水量偏少1~2成;非汛期区间和伊洛河偏少,沁河和干流为正常或略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