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8 21:04:46

小学奥数总结

小学奥数总结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稳步提高,而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篇章,与此同时,对小学“奥数”教学的争论,也层出不穷,众说纷云。有人说在小学阶段学习“奥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学校利用“奥数”题选拔学生,是对后进生的一种歧视,也有人说“奥数”是世界存留的宝贵遗产,我们新一代应该去传承,去发扬光大……种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下面就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奥数”观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名称。“奥数”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他是许许多多教育者们智慧的结晶,是世界罕见的文化瑰宝,我们新一代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传承,去发展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瑰宝。

二、明确“奥数”学习目标

如何正确看待小学“奥数”教育?首先要知道奥数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在小学阶段来说,他不是择校,不是竞赛,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能力拓展、知识巩固、潜能开发等,这是“奥数”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奥数”学习的关键。其次要明确小学“奥数”只不过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升华,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弄清题意,理清思路,一定能解决看似复杂的题目。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所言不差,兴趣就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而小学“奥数”教育主要是面向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力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强制灌输知识。对无法理解奥数知识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产生厌学、自卑等情绪。

四、教学建议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一次教学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1+2+3+4+5+6+7+8+9+10=

多数同学认为这太简单了,直接加就可以了,于是三两下就把答案算出来了,也有学生认为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才对。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且又出了一道题目:

1+2+3+4+……+97+98+99+100=

这时候,同学们议论纷纷,认为直接相加的话,数字过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一定有其他方法,这时候我适时讲解前一道题的方法:

1+2+3+4+5+6+7+8+9+10

=(1+10)+(2+9)+(3+8)+(4+7)+(5+6)(加法结合律)

=11×5 (乘法分配律)

=55

这时候有的同学恍然大悟,马上动笔解决后一道题,并且兴致很高,希望再挑战类似的题目。其实,我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是在复习已学知识,并让学生明白看似复杂的“奥数”题其实包含着浅显的道理。

2.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时,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前面有5人,后面有6人,小明想:这一队共有多少人?

多数学生用5+6=11(人),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小明”算进去了吗?有人马上说:“哦,这一队应该有12人。”不错,像这样的题一定不要忘了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接下来的教学中,又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小红分别和其他学员握手,并握了39次,这个小组共有多少个学员?

这时小朋友们议论纷纷,答案倍出,但也有几个学生说:“还有小红自己呢?”对呀!小红应该是和别人握手,才握了39次,别的学员应该有39人,加上小红自己不就是40人了吗?

所以说,小学奥数教学一定要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抓住关键,才能正确解答。

小学奥数总结篇(2)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这是一项以数学为内容,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国际性竞赛活动。1934年—1935年,起源于前苏联,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至今已举办了52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各行各业都向苏联学习,教育也不例外,中国奥数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苏联引进。1956年,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人的倡导下,由中国数学理事会发起,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城市首先举办了高中数学竞赛。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教育受到冲击,“奥数”停赛。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迎来了科技的春天,当年夏天,在华罗庚的精心组织下,举办了首届全国八省市中学数学竞赛。

1979年,中国大陆上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举办了中学数学竞赛。

1980年,“大连会议”确定每年10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我国参加国际“奥数”始于1985年,指派北京王锋、上海吴思皓两人参加了在芬兰举办的第26届国际“奥数”,吴思皓获得铜牌。这可以说是一次探路式的参赛。

1986年,中国真正组队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27届国际“奥数”,这是中国队第二次参赛,6名队员得到3金1银1铜,总分跃本文由收集整理居第四。 1988年中国总分第二,1989年第一, 1990年在北京中国队以5金1银的成绩蝉联第一。从40届到第43届,中国代表队连续四年总分第一。中国选手的骄人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千百万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对我国数学的普及与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二、中国“奥数”的今天

中国奥数的今天正应了中国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奥数”走到今天,完全背离了“奥数”的初衷。

8月28日教育部在网上下发通知: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要求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禁止举办与入学挂钩的培训班,坚决制止“奥数”等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与学校录取相挂钩的行为,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重点班。严禁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

8月21日,北京市政府责成市教委采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同时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集中查处与奥数竞赛和培训挂钩的入学行为。一经查实,将对相关责任校长和区县教委主任进行问责处理,绝不姑息。

8月28日,北京四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30所示范中学负责人,与北京市教委签订责任书,承诺严格执行北京市教委的小升初入学政策,不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不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任何形式奥数竞赛培训班。

2012年9月23日 中国教育报登载访谈录《 中国奥数原无罪 何以走上了歧途?》

数学家吴文俊直言“中国式奥数”害人害数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孟繁华认为:奥数培训不同于创新人才培养,“简直就是背道而驰,完全不对路”。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刘永胜认为:“平心而论,奥数本身的主要内容并没有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启发智力确实有一定好处。”

“问题出在奥数与升学挂钩后,社会培训机构与部分中学相互勾结选拔学生,一些区县和学校为提高升学率、重点率,也鼓励学生学习奥数,最终形成了一个怪圈。”

北京丰台区少年宫主任王振民说:家长们让孩子学习奥数是为了上好学校,“重点中学”看中奥数是为了吸纳好生源,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开设奥数培训班则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如此循环往复,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规律。

至此,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口诛笔伐“奥数”的浪潮掀起。扪心自问: “奥数”有罪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那问题出在哪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9月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指出:“奥数热”涉及中小学择校问题,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刘永胜认为:“问题出在奥数与升学挂钩后,社会培训机构与部分中学相互勾结选拔学生,一些区县和学校为提高升学率、重点率,也鼓励学生学习奥数,最终形成了一个怪圈。”

问题的症结找出来了,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各司其职,是国家的责任,就由国家来承担;是学校的责任,就由学校来承担;是家长的责任,就由家长来承担。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掉,再大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还“奥数”的本来面目。

小学奥数总结篇(3)

 

1 前言

2008年8月24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称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11468名运动员参加,这是奥运会历史上参赛代表团最多的一届,运动员人数以及所设比赛项目数也是历届奥运会最多的一届。其中有55个代表团获得金牌,87个代表团获得奖牌,共创造85项奥运会记录和38项世界记录,这是最近三届奥运会以来刷新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最多的一届。中国奥运军团获得了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位居金牌榜第1位,创造了中国奥运军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所获奖牌的项目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互联网检索方式收集、整理有关于北京奥运动会的资料、书籍和论文。

2.2.2 数理统计法

对北京奥运动中国奥运军团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数据资料进行登录,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完成论文的数理统计分析工作。

2.2.3 逻辑推理法

运用逻辑学原理,针对中国奥运军团所获奖牌的项目进行训练学特征分析,并对观点和结论进行归纳整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军团所获奖牌的项目特征分析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共派出639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262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金牌数超越美国,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在13个大项获得了金牌,在18个大项55个小项上获得了奖牌,在23个大项107个小项上进入前8名。这次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所获金牌已扩大到15个大项,奖牌扩大到20个大项85个小项,进入前8名的项目扩大到26个大项的136个小项。其中有16枚金牌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从未获得过的,这届奥运会获奖面的全面拓宽,反映出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

3.1.1中国队优势项目强势地位继续巩固和强化

所谓优势项目,是指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并在未来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项目。优势项目在奥运会上的成绩稳定与否是影响一个国家奥运会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优势项目成绩越稳定越有利于国家竞技水平的稳步提高。中国奥运军团有“七大强项”之说,也就是指中国队的七大优势项目即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射击和柔道。在悉尼、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分别以28枚金牌、32枚金牌分居金牌榜第三、二位,七大强项分别贡献了26金、23金。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优势项目强势地位全部得到了巩固和强化。“七大强项”的金牌总数比雅典多出16枚,所获金牌占金牌总数的82%,为中国坐稳北京奥运会金牌榜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奥数总结篇(4)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以数学为内容,以高中生为对象,是国际公认水平最高的数学竞赛. 我国从1956年开始组织中学生参加竞赛,但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严禁任何地方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任何中小学和校长、教师参与举办奥数班,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 然而,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参加包括奥数班在内的各类补习班. 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笔者根据近30年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生奥数的内容

现在社会上统称的小学奥数,确切地说叫“华罗庚杯小学生数学竞赛”,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小学数学中的难题;二是弱化后的高级数学知识;三是基于一定思维逻辑创作出来的数学趣味题,如图形拼接、火柴棒游戏、数阵图等.

二、小学生奥数热的成因

据网络调查,我国有60%以上的小学生曾经或正在接受奥数学习. 也就是说,即便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压态势下,从家长到学生参加奥数学习班的热情依然不减. 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习奥数对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帮助. 相对于常规的小学数学教育,奥数教学的内容更深,一般都需要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用数学观念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是名校在“小升初”过程中对奥数成绩的偏爱. 小学升初中取消统考后,不少名牌中学似乎都与奥数结了缘. 有的通过社会力量开办的奥数辅导班变相选拔学生,有的对在“华杯赛”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录取,特别是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大学对在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高中生免试录取,进一步巩固了家长“学好奥数前途无忧”的思想.

三是学生家长的从众心理. 从网络调查的结果看,73%的家长对什么是奥数并不了解,之所以送孩子学习奥数,主要是同事、朋友的小孩都在学,生怕自己孩子不学奥数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中吃亏. 因此,不管孩子对奥数是否有兴趣,都要送孩子学习奥数.

三、奥数学习对小学生素质的要求

从小学生奥数的内容不难看出,奥数是在课内基础知识上的提升,考察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比数学教学大纲要难得多,被称作数学里的“杂技”. 如同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杂技”一样,不是所有想学奥数的孩子都适合学习奥数.

从笔者近30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看,学习奥数的小学生应具备以下特征: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突出的自学能力;强烈的独立意识;超常的记忆力;超常的心算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富于创造性;高远的志向和抱负. 也就是说,奥数只适合那些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这类学生仅占小学生总数的3%),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基础数学知识不牢,占奥数大部分内容的难题、怪题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长期处于失败的心理中,从而挫伤自尊心,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育. 强迫这些数理逻辑智能不强的孩子学奥数,会破坏他们的正常思维,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四、对小学生学习奥数的建议

尽管从青少年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国家不主张小学生参加所谓的奥数班学习,但对那些数学逻辑智能强的孩子,是否送他们参加奥数班,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孩子对数学有无兴趣. 二是孩子学习奥数进步不大怎么办. 建议小学三年级以上、对数学有特殊兴趣的孩子参加本校教师免费举办的校内数学兴趣班,即便数学成绩进步不大也没关系,通过奥数学习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结 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奥数. 对数学有特别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小学生,学习奥数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但小学生应到三年级再开始学习,并最好参加本校教师义务举办的数学兴趣班. 但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根本没必要“赶热闹”学习奥数,否则将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王朝尘.对小学生参加奥数的看法[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8).

[2]王少芬.对小学生奥数学习的利弊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

小学奥数总结篇(5)

奥数是一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设立的国际大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组织学生参加,但只限于高中生和数、理、化、生、信息技术5个学科。小学和初中从未搞过类似的比赛,现在小学生们学的所谓奥数实际上与奥赛的内容差异很大,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奥数的内容体系。奥数热的成风实际上是打着奥数的牌子搞应试教育。更为可悲的是昧着良心为自己赚黑心钱,不少学生也在奥数热中无法及时调整心态,一旦遇到挫折就受不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

本人就我市小学生学习奥数热及市场上出现的奥数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发表如下几种看法以飨读者,供参考。

一、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

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奥数其实是适合尖子学生读的,不应该被大面积铺开,否则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因为奥数比数学教学大纲要难得多,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管他们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不适合去读,因为这只会让他们感到难上加难。但是对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奥数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可以给予他们一个提高的机会。在学生中约有3%的人智力超群,对这些尖子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去向一些有趣而又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但是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完全没有必要强迫他们去学习奥数,学习奥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最好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开始为好。我在数学奥林匹克小冠军书上看到几道三年级水平测试题目,要求学生按规律填空:1, 3, 6, 10, ( ), 21, 28, 36, ( ).其实,这几道填空题涉及到高中有关等差数列的知识,虽然三年级学生凭观察、猜测也能填出来,但其体现的数学知识点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孩子抽象思维的发育有一个年龄的起步期,过早地被唤醒并不是件好事情,现在有许多在数学上并没有什么天赋的孩子就是被过早地拔高了。

二、奥数书上怪题、难题、“毒题”多

在小学奥数书上有这么一道题: 有6个人都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本科生无解。求教一理工名校硕士,他智商高达140分,仅0.5%人群能及,却也费了好些时间才解出。就是这道题,在那些铺天盖地的小学奥数培训班里,被用来折腾大批年仅10岁左右的普通小学生。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专家怒斥: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对小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有人借以在孩子身上赚钱!用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来衡量的话,奥数题都属于偏、难、怪题、毒题,严重违背课改精神,有很多内容其实是建国以来多次课改被删掉的内容,对孩子学习数学并无实际益处。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是极端重思维轻技能的“旁门左道”,有点像脑筋急转弯,偶尔玩玩是可以的,开拓一下思路,但如果成天钻这个,那就是在钻牛角尖,只对偏才、怪才有意义,而对于大量的普通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盲目从众钻奥数,非但连边都摸不上,还有可能钻出神经病,还会误了孩子,因为让孩子钻那些连大人都觉得困难的难题,会让孩子总处于失败的心理中,长此以往,学习的积极性会严重受挫。

三、反复失败伤害小学生自尊心

某校10岁女孩参加奥校考试结束后哭了,因为她估计自己只能考30分,这和她从小学一年级起每次奥数考试的成绩差不多,她非常沮丧,特别是看到“陪读”三年的妈妈也流泪时,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 中国社会调查所研究员何华彪指出,强迫数理逻辑智能不强的孩子学奥数,会破坏他们正常的思维,导致心理问题。何华彪近年来专门从事儿童学习和问题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研究,他发现问题青少年大多存在偏激、钻牛角尖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源于不断的心理暗示,比如“你不行”、“你应该可以做好的”、“你不这样将来怎么办”,这些看似合理的暗示却给青少年心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今天又攻了一天奥数,好累啊……四道题我只会做一道,唉!这样日复一日,人生多少烦恼!”。妈妈以为儿子的日记只是小孩子的夸张。孩子心里的苦,其实许多父母并不理解。如果反复的失败会伤害儿童自尊心,继而产生自卑心理,我们如过分强调容易拔苗助长将孩子引入歧途。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育奥数热,正反映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现阶段不成熟的教育消费心态。这也是全社会的通病。

小学奥数总结篇(6)

中国与现代夏季奥运会有着长远的历史渊源,早在1894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筹备时国际奥委会就向当时的清政府发出邀请,但由于清王朝对奥运会知之甚少,最终没有给予国际奥委会答复。中国最早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是刘长春,在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他在100米、200米预赛中位于小组第五、六名,未能取得决赛权。随后,由于国力衰退,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漠视,中国体育一直没有在奥运会上有所突破[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因素一直没有参加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了金牌零的突破。从此,中国竞技体育便走上了正轨,北京奥运会则到达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高峰,本文将对第23届至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金牌数量及项目分布进行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2012年第30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得的金牌数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夏季奥运会中国军团金牌排名及数量

体育界―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金牌数量的多少反映各代表团的总体实力。从图1可以看出,新中国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以来在奖牌榜上的排名一直稳步上升。第23届的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派出225名运动员,取得了金牌榜第四名的好成绩,一雪“东亚病夫”的百年耻辱。第24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选派301名选手参加比赛。由于苏联、民主德国及东欧等国家都参加了本届奥运会,竞争比上届激烈得多,中国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最终排名11名。第25和26届中国都位列金牌榜第四名,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金牌榜第三名的好成绩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28届奥运会上超越体育强国俄罗斯仅次于美国,第29届奥运会凭借着主场优势取得了金牌榜第一的宝座,把中国竞技体育推向了顶峰。在第30届奥运会上也取得了金牌榜第2名的好成绩。中国代表团在金牌方面,除了第24届下降较大,其他几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都一直稳步上升,在伦敦奥运会上比起占据主场优势的北京奥运会金牌数量有所下降,但仍获得了38枚,成绩显赫。这表明,中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支持下突飞猛进,并将长期处于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

2.2 中国夏季奥运会项目分布

从表1可知,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获得中华民族的第一块奥运金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除了第24届表现不佳外,所获得的金牌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第30届奥运会上虽然所获金牌有所下降,但也创造了中国军团在境外参加奥运的最佳战绩。纵观这八届奥运会中国军团的表现,金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国夏季奥运会的表现已经到达了一个巅峰,并将长期保持着第一集团的身份。从夺金项目上看,第23届奥运会的夺金项目由7个大项发展到20个大项,金牌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夺金项目单一到全面发展,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夺金项目在除了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外,在游泳、击剑、蹦床等方面都取得了金牌,中国的夺金面正在变得全面。中国在竞技体育上已经成为了毫无争议的体育强国。

2.3不同项目的金牌贡献率分析

金牌贡献率在本文中指的是某一届奥运会一个项目所获金牌数占该届奥运会所获金牌总数的比率。金牌贡献率是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核心构成要素,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优势项目作支撑是无法成为体育强国的,也就不能屹立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林。

我国自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以来夺金项目一直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我国的竞技体育项目可分为优势、潜优势、弱势项目三类。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金牌榜上的贡献率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以跳水、射击、举重、体操、举重等优势项目所占比例最大。总体上呈现出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弱势项目。在每届奥运会上优势项目在金牌贡献率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在举重(26.67%)、体操(25%)、乒乓球(10%)、射击(15%),四项传统优势项目所占比例总和达到75%以上。伦敦奥运会上跳水(15.79%)、举重(13.16%)、体操(10.53%)、乒乓球(10.53%)、羽毛球(13.16%),这五项传统优势项目占据了总金牌数的60%。8届奥运会中国一共获得201块金牌,夺金项目覆盖20个大项。金牌的平均贡献率排序为跳水>举重>乒乓球>体操>射击>羽毛球>游泳>柔道>(跆拳道、击剑)>(蹦床、拳击)>(排球、摔跤、皮划艇、女子帆船)>(网球、女子双桨)。这表明,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6个中国竞技体育传统强项是我国金牌的主要支撑点,这几个竞技体育强项在奥运会上的竞争力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这些强项的同时,不断加大潜优势项目、新兴项目的发展,创造新的夺金点。

2.4中国夏季奥运会金牌走向和项目分布的项群学分析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结合我国夏季奥运会获得的金牌实际情况,我国所获金牌项目分布于7个亚项群的20个项目。在这些亚项群内有的项目分布不均,结构较为单一,如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目主要由射击这一单项构成。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夏季奥运会获得金牌项目存在发展不平衡这一特征,技能主导类的4个亚项群的夺金量要远高于体能主导类的3个亚项群,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在隔网对抗性项目的统治力不断增强,从第23届到第30届增加了8块。体能主导类中耐力性项群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弱,8届奥运会仅取得7块金牌,速度性项目的获金牌数也处于劣势。总的来看,各项群的获金牌数都起伏不定。

2.5获金牌选手地域分布

三个区域的划分是我国特有划分方式,这是按照我国的经济、地域等来划分的,对我国不同区域的金牌竞争力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我国不同地区竞技水平的差异。1999年经济学家陈栋生按照经度区域分布,从东向西把中国分为3大经济地带。东部: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中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陕西、贵州、云南。从表4可以得知,我国不同区域运动员获金牌数东部(65.67%)>中部地区(25.87%)>西部地区(8.46%),经检验(p

2.6中国夏季奥运会男女运动员比例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一直存在着“阴盛阳衰”的现象,在各类世界大赛中女子运动员创造了太多的奇迹,而男运动员的表现一直令人诟病。8届奥运会我国共取得金牌201枚,男运动员获得87枚,女运动员获得111枚,混合获得3枚。如图5所示,男运动员占43%,女运动员占55%。从第24届奥运会以来,中国女运动员一直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姿态占据着获得金牌数的很大比例。特别是第25届奥运会男运动员获得金牌数仅为女运动员的三分之一。第27、28届所获金牌比例男运动员都在40%以下。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运动员夺奖牌比例创造了新高,达到了47.1%。在最近一届奥运会上中国男运动员所获金牌数也达到了44.7%,与女运动员获得金牌数相比仅相差3枚。从新世纪历届奥运会男女运动员的表现来看,男女运动员的差距总体上在缩小,在短期内有望实现男女运动员平分秋色的和谐局面。

3结论与建议

3.1 中国自1984年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8届奥运会上金牌数一直呈递增趋势,到北京奥运会到达了巅峰,并在伦敦奥运会上创造了参加境外奥运会的获得金牌最多的记录。中国将会长期占据着世界竞技体育的第一集团的位置。中国应该继续坚持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神奇力量,为我国竞技体育再续新篇。

3.2从夺金项目上看,中国的夺金面正在变得全面。中国在竞技体育上已经成为了毫无争议的体育强国。我国应该进一步拓宽金牌的覆盖面,继续巩固优势,达到“百花齐放”的局面。

3.3我国各项目金牌的贡献率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中国竞技体育传统强项是我国金牌的主要支撑点,发展空间已经较小,弱势项目至今仍没有起色。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竞争力的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新兴项目、潜优势、弱势项目的发展,创造新的金牌支撑点。

3.4 中国夏季奥运会获得金牌项目各项群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技能主导类亚项群的夺金量要远高于体能主导类项群,在隔网对抗性项目的统治力不断增强。体能主导类中耐力性项群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弱。各项群的获金牌数都起伏不定。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体能主导类项群的发展,特别是田径、游泳等金牌大项目。其次,对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发展也极为迫切,必须从提高国内各级联赛的水平做起。

3.5我国不同区域运动员获金牌数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在短期内很难缩小,具体为东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做到我国男女运动员在竞技实力上的差距总体上在缩小,在短期内有望实现男女运动员平分秋色的和谐局面。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到因地制宜,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男子项目还需积极寻找突破点,重点发展新兴项目,以期在短期内有所收获,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龙凤呈祥”。

参考文献:

[1]王桂欣,等. 第九、十届全运会奖牌榜前八名奖牌走向和项目分布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222-224.

[2]张晓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俄三国竞技体育竞争态势演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6):657-661.

[3]张玉超. 第29届奥运会中、美、俄奖牌分布特点及其启示[J]. 体育学刊,2009,16(2):81-84.

[4]张建华.我国历届奥运金牌获得项目的项群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676-679.

小学奥数总结篇(7)

2016年9月开学后,在武汉一家培训机构举办了面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家长的“学业规划会”。举办者是一家以奥数著称的培训机构举行。据该培训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今秋的新学员报名早已结束。对比前两年,一、二年级学员增加了30%到40%。对此,当地媒体认为,这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数学早打基础。只有进一步弱化高考指挥棒才能彻底杜绝奥数。这些学生学奥数,终归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心理咨询师陈昌海表示:幼龄孩子连基本数学知识都未掌握,让他们去学奥数有违教学规律,会加重孩子的负担,也容易挫伤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娃娃。一、二年级的教材对于启发孩子数学思维的训练已经足够,家长应理性分析孩子的实际状况,切忌拔苗助长。

然而专家没有提到的是:奥数低龄化正是从高考取消奥数加分开始的。贵州省贵阳市有4家知名的奥数培训学校,这些学校从2015年开始,把向三年级招收奥数班,降低年龄向一年级招收奥数班。其中一家学校的校长说:他们学校有100多名低年级的孩子在学奥数,其中有10多名6岁的孩子。家长给一年级孩子报班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奥数,来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想让孩子的思维更活跃,为上小学打好基础,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更重?”“棉花。因为棉花是两个字,比铁多一个字。”这就是发生在上述贵州一所奥数培训学校里的师生对话。该校教师认为:一年级小孩的思维完全没有经过训练,如同一张白纸,此时开始稍加训练,就能快速引导其思维的方向。在经过一周的训练后,这个小孩的思维变成了这样的:一捆大葱,卖一毛钱一斤。把葱从中间切断了,葱白和葱叶分开卖。葱白卖8分一斤葱叶卖2分一斤,问卖不卖?卖葱的人卖了,结果赔钱了。这是为什么?这题随便问一个成人也不一定能马上说出原因。但是7岁左右的孩子经过奥数培训后,立刻就找到了这道题的题点――葱白2分钱一斤,葱叶8分钱一斤,2分加8分合起来是一毛钱,但是卖的不是1斤而是2斤。成人要是没有这种数学思维也不容易想到,但是这种思维对于一年级孩子是可以学会的。这时候接触过奥数和没接触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培养兴趣是目的

2016年1月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的晨兴数学奖金银奖颁布,9位获奖者中,6位都在美国高校从事研究。一位获奖者表示:“相比一些应用型的学科,数学并不需要太多资金,但中国应加大对数学的投入,给予稳定支持,让数学家能够专注学问。”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杨乐说:“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奥数市场,仅北京一年就可创造20亿元的产值。”杨乐认为:尽管中国国民全民学奥数,但是只获得了华人数学奖奖项的三分之一,说明奥数和数学没有关系。“奥数培养不出一流数学家。”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这么认为。他和与会的很多数学家认为,带有功利目的的学习和研究都不可能走太远,要成为一流数学家只能“为学问而学问”。数学家们表示,现在中国家长对数学的态度是矛盾的。丘成桐表示:“他们喜欢奥数,是因为有保送机会,但又认为学数学没前途,于是不要孩子学数学。”

数学家杨乐表示:纯粹依靠奥数培训班灌输的解题技巧,与成为数学家之间没有正向关系。“关键要看是否以兴趣为导向,不樯学,靠自己琢磨出的解题思想和技巧而成长起来,这才对取得数学方面的成就有所影响。现在奥数许多内容以及强制灌输的学习方法,对兴趣的养成形成了较大障碍。”

奥数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于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来说,奥数能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少曾经的奥数冠军走向了世界数学奖的领奖台。如,华裔数学家、数学界“诺奖”――菲尔兹奖获得者陶哲轩,至今保持着奥数金牌最年轻的获奖纪录――13岁。

晨兴数学金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伟,曾因在奥数比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被保送北大数学系。他回忆说:“我读小学时还没有奥数。一次,老师给了我一本《小学数学能力训练》。书中‘如何迅速判断一个数被7整除和被3整除’等题目,深深把我吸引住了,于是深入地学了下去。到了中学才知道这属于奥数。奥数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学奥数对于研究数学有没有帮助?张伟认为:“刚开始解题技巧有一定帮助,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更主要还是兴趣的驱动。”

上海数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教研员黄华表示:小学阶段市面上所谓的奥数班,大多只是打着奥数幌子的敛财工具,“谁要是说小学有奥数班,那这个奥数,是要打个引号的。因为根本就没有针对小学生的数学竞赛”。黄华介绍:奥数在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方面的确有所见长,但它仅适用小部分即1%到5%的数学尖子。只有思维相对成熟的初中生、高中生,才有真正的正规奥数课程可以学习,且仅适用于对此感兴趣的一小部分人。专家们认为:比起数学补课班,小学阶段关键还是育人,先做人、做事其后再做学问。

小学奥数总结篇(8)

    12岁的段明阳首次参加世界奥数竞赛。小学五年级前,他已在我市各类数学竞赛中获得9个金奖。昨日,他说:“课余我没有花大量时间学数学,平常喜欢看英语光盘和语文课外书。我还是围棋业余三段,在家里找不到对手。”

小学奥数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68-03

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中对体育图书的分类是没有“奥运”图书类别的。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后,有关“奥运”、“奥林匹克”的各种图书铺天盖地,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奥运”畅销书。所以总结“奥运”类图书适应社会发展的出版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出版传播中能正确、高效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整理

“奥运”类图书如何界定呢?根据图书馆学专家的建议并综合参考了人民体育出版社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两大体育专业出版社向社会提供的“体育图书目录”以及图书批发市场、零售书店的“奥运”图书专柜的分类方式,将书名有“奥运”或“奥林匹克”的而且内容也是围绕“奥运会”或“奥林匹克运动”的或为其服务的(如奥运英语等)图书列为“奥运”类图书,成为本论文研究范畴。而像“奥林匹克数学”等图书,虽然书名也有“奥林匹克”字样,但与奥运会或奥林匹克运动无关,也不为它们服务,因此这些图书不是本论文研究的对象。

通过参考历年《全国总书目》、《中国出版年鉴》、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线索等相关资料,共搜集到从1949年到2006年的奥运类图书476种。其中从1949年到1978年由于历史原因,陆陆续续出版了17种奥运类图书。其内容以编、译奥运会资料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成绩和纪录等史料性读物为主。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再采取图书市场营销中流行的分类方法,将它们归类为:奥运外语类、奥运知识资料类、奥运经济类、奥运文艺类、奥运理念类以及无法归入以上五种类别的其它类(如2001年章启凡编著的《盼奥运学折纸》) 等六种。

2“奥运”类图书出版现状

2.1“奥运”类图书整体出版情况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大陆共出版“奥运”类图书459种。其历年的出版情况如图1所示:

从1978-2004年,中国大陆共出版体育类图书16 543种,出版“奥运”类图书459种,占2.77%。

2.2“奥运”类图书各小类出版情况在“奥运”类472种图书中六小类的比例情况如下表所示(按比例从大到小排列):

奥运知识资料类和奥运文艺类是我国“奥运”类图书出版的大户,合计就占了近出版总数的3/4,而且在出版时间上比较具有连续性,在奥运当年也是这两类图书重装上阵的时候。

奥运英语类图书发端于北京申奥成功后,《奥运英语100句》、《奥运英语300句》、《奥运英语900句》以及奥运英语大众版、社区家庭版、公安交警版五花八门的版本就迎面扑来,好像不学英语就不支持北京奥运了。

折纸、摄影、雕塑、纪念币收藏、集邮等等也都搭上“奥运”这班顺风车了,这构成本研究对象的“其它”类。

1992年,王仲明编著了《奥运经济大观》作为1993年献给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著作,以及1993年周伟林根据当时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经济的关系主编了《经济奥林匹克》。但随当时申奥失败,奥运经济类的图书就没有出版过。直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体育界学者从奥运项目营销、产业化运营、融资赞助等多角度不断丰富奥运经济的研究。

奥运理念类图书也是类似的出版状况。在1992年,编译了韩国朴世直《奥运精神 》和1993年翻译了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理想》一书后的10年时间内深入探讨奥林匹克精神、理念方面的著作就没有出版过了。在北京申奥成功后,以讨论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人文奥林匹克等著作的出版拉开奥运理念类图书出版的序幕,2003年出版3种,2004年出版5种,2005年出版10种。

2.3参与“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单位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2005年我国共有266家出版社参与“奥运”类图书的出版。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共出版了116种“奥运”类图书(占25.27%),而奥林匹克出版社的表现与社名不太相符,只出版不到25种“奥运”类图书,其余的近320种分别由263出版社出版,平均每家出版社出版不到2种。

在奥运理念类、奥运经济类图书的出版上,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表现出专业出版社的学术和理论实力,共出版了37种,占了80%的比例。奥运知识资料类、奥运文艺类和其它类是众多出版社主要参与的领域,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也不例外地参与其中,只是比重要小了许多。

2.4“奥运”类图书的选题情况选题重复严重好像已经成为我国图书出版的一个顽症。“奥运”类图书的选题情况,光书名重复或相似的就有近100种,如果从内容分析,那选题重复就显得十分严重。在奥运理念类中,“人文奥运”或“人文奥运研究”就有8种,在奥运知识资料类中,满眼望去几乎是各种奥运百科全书、手册、知识读本、奥林匹克***问。像奥运知识资料类、奥运英语类、奥运文艺类,由于信息含量高于知识内涵,来源广泛又便于简单复制,于是都成为选题重复的“重灾区”。

而且“奥运”类图书的选题重复不仅同一年许多选题撞车,还体现在它还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即一个选题可能会多年重复出版。这种盲目跟风的“奥运”类图书出版现状的确令人担忧。

3“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分析

3.1“奥运”类图书出版的当前形势分析从“奥运”类图书出版的整体情况到各小类别的出版情况再到选题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奥运”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3.1.1具有奥运年出版的规律从“图1”可以清楚地发现,从1980-2004年的七个奥运年,“奥运”类图书出版数量都比前一年突然增长,但一旦过了奥运年后就马上回落了。由此可以发现,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着必然的影响。由于1993年和2001年是中国申奥年,因此,1993年和2001在奥运年出版的基础上都有大幅度增长,但过了这个时间,同样又是而后又大幅度回落,仍然符合奥运年的出版规律。两次“申奥”事件对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都有必然且强烈的影响。

3.1.2“奥运”类图书出版增长两个路线从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除奥运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瞬间振荡外,几乎未见什么波澜,虽然有着众多的出版单位参与出版工作,但总体增长却十分迟缓。如“图1”中虚直线所示的第一条路线。这说明“奥运”类图书的市场并不容乐观。原因之一还要“问津图书体育有多少真魅力”。正如“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中描述的那样,“奥运”类图书的选题严重,那些炒冷饭的只能一时蒙得了读者,但长期炒冷饭读者就不再买帐了。原因之二,从1978年出版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以来,我国图书出版能力达到增强,从突破年出版10万种图书到年出版15万再到突破20万,图书品种的单一一下子到琳琅满目,读者自主选择性从几乎为零突然膨胀到无所适从,“奥运”类图书在茫茫书海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栗,只有到了奥运年,才能重新唤起人民的对它们的回忆。原因之三,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推广,像“奥运”类图书中许多没有太多知识内涵的内容都可以在互联网中轻松获得,因此,使用网络不论是阅读效率还是消费都比阅读图书经济得多。

但就奥运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发展来看,却有增长的趋势,如图中平滑的虚曲线所示的第二条路线。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宣传取得一定的成效,人们心理上已经对“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接纳,并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也从另一侧面充分说明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必然的影响,也可以预测2008北京奥运年,将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更大的影响和推动。

3.1.3从2000-2005年处于剧烈振荡期从2000-2005年是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的高速增长期,也是振荡比较剧烈的时期。这是由于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并且获得成功,根据奥运年出版规律,出版必定回落,只是2002年的回落是针对2001年的申奥,2003年的回落才是对奥运年出版规律的回应。另外是2004年是奥运年,出版必定增长,而且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参加中国奥运会有史以来最骄人的成绩,举国振奋,并引发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联想,因而又一次掀起奥运图书的出版小高潮,将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又送上一个新的高度。2005年的回落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没有什么事件做支撑,所以回落的幅度也比较大。

3.2“奥运”类图书出版的趋势预测

3.2.1“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在2008年必将出现更新的纪录根据以上的出版经验分析,“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在2008年必将出现更新的纪录,并成为我国“奥运”类图书出版历史的巅峰时刻。

其一表现,当然是参与出版的出版单位数量、“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数量上以及图书批发、零售单位对“奥运”类图书销售热情的猛增。

其二,有新的突破。这种新的突破将表现在新类别的出现,如媒体与奥运关系的图书――特别是电视、互联网、流媒体等与奥运关系的图书,以及为数不会太多的“新、奇、特”选题的出现。另外,出版参与者形式上的突破,如网上出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还有一些国外出版商会以各种合作形式处于出版活动。

其三,“奥运”类图书出版周期将再次缩短。

其四,选题的重复率将再创新高。

其五,2006年、2007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国内众多的出版单位不论从选题资源、作者资源甚至物质资源都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版做着积极的准备。这使得在相对有限的出版资源中,对2006年、2007年“奥运”类图书方面的出版就会有所紧缩。

其六,图书装帧设计将有新面貌。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在这个面子上应该会下很大功夫的,于是可能就会出现超精装本、高档礼品装、珍藏本,甚至会出现使用最新高科技、体现“科技奥运”理念的全息读本。

其七,政府有关部门将会大力整顿图书出版、发行市场,也会指导部分选题的出版工作,届时也有部分精品“奥运”类图书出版的可能。

其八,无疑“奥运”类图书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出版年将会是一场异常剧烈的“战斗”。

3.2.22008年后将回落到2000年左右的水平根据“奥运”类图书的出版规律,“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会回落,这是必然的。是即时回落还是延时回落,回落的幅度有多大?回落的情况最后依读者心情而定。

预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现令国人满意

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能圆国人的美梦,甚至锦上添花,那“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回落之前将会有小幅上扬,因为大家都希望美梦能长些。预测:1.关于“中国为什么会成功”(包括理论探讨和文艺作品)方面的图书将成为出版重点。2.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后今后中国体育的发展问题的作品会成为“奥运知识”类、“奥运理念”类出版的重点。3.发起全国性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功经验总结以及向其它行业推广活动。4.有关奥运故事、史料资料性读物等仍然会是常“主流”作品。这些都将会使2009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在2008奥运年出版的基础上有小幅上扬后。

根据奥运年出版规律,仍然会回落于2000年左右的水平,幅度比较大。因为从2000年到2005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的发展是不稳定的,是靠2001北京申奥成功和200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大突破这两个大事件直接拉动的,并不是靠“奥运”类图书出版本身稳固发展支撑起来的增长,是一种出版泡沫。因此,在读者对奥运的热情退去后,这种泡沫就会破裂,使“奥运”类图书出版回到2000年左右的水平,然后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继续着它的奥运年出版的规律并开始新的增长路线。

预测二:不幸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失利

如果兵败北京的话,人民的憧憬瞬间被打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将直接回落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并将在较短时间内回到历史的开始阶段,同时破坏“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增长的第二条路线。这期间的作品将会集中在“中国为什么会失败”方面图书的出版上,理论探讨也将主要是总结失败经验,但更多的将会是文艺作品。而且就这方面图书的出版将几乎成为全部“奥运”类图书的出版组成,不会有“奥运英语”类、“奥运经济”类等等了。因为读者是最无情的。

4总结

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线,正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做积极努力的宣传、推广工作,我们可以预见2008年北京奥运年将会是“奥运”类图书出版的巅峰时刻。因此,我们在“奥运”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上要有大局观,注意克服盲目性,避免重复、跟风、互相抄袭的现象,建议“奥运”类图书的作者和出版者深入领会奥林匹克精神,多出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的“奥运”精品图书。要努力拓展奥运图书的出版范围,将其延伸至我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考虑与文化、哲学、艺术、心理等学科的广泛结合。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人们生活之中,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和人文关怀指导工作、生活,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出版年鉴编辑部编.中国出版年鉴[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1981-2001年.

[2] 潘国彦,主编.中国出版年鉴[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2-2005年.

小学奥数总结篇(10)

进入小升初冲刺阶段,爸妈给我在好几个重点中学投送了简历,我也作好准备等待这些学校的挑选。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教委突然宣布不让考试了,这可怎么办?我们全家在惶恐中度过了小升初的这个"五一"。

五一过后,结果让人又有了希望,各中学各出奇招,拉开了小升初的帷幕。

我先是接到了四中的电话,让去学校参加测试。到了四中,我们被分成了几个组,然后被带到教室等待进入测试教室,测试的老师共有四人,语、数、英老师和一个负责记录的老师。尽管爸妈被允许一起进去,可一上来就是就是英语口语对话,对没有临场经验的我,还是紧张得出了一身冷汗,准备的东西都有点要忘了的感觉。不过,好在我英语还行,很快便回过神了,倒也过关了。数学题目很简单,奥数网全讲过,老师刚把题目说完,我便回答出来了。语文是想象题,那可让我高兴坏了,本人天生想象力丰富,那便是轻松过关,就这样考完了四中。

接着赶到十一学校报名,当我进入十一后准备开始报名时,老师却发下来一沓表格,翻开一看,我得天哪!语、数、英加一个总结,全是作文。语文是介绍自己,数学介绍奖项,英语关于学习的对话,总结证明自己的优秀。昏天黑地地考了一下午,总算结束了,出来后手都快成鸡爪了。

上一篇: 自动化控制设计 下一篇: 先锋岗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