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缺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4 16:45:33

科学技术的缺点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1)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86-02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学科教学活动。

信息化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的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2、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里包括三层意思:

(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教师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

(2)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如将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

(3)将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重构。

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二、整合过程中,教师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1、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教师对信息技术充满恐惧,缺乏足够信心。

(1)缺乏应用和用好的信心。

决定教师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信心水平。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的态度和预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恐惧,在课堂上,面对比自己更擅长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教师们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和“不理解信息技术术语和其提供的信息”,从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缺乏信心已经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主要障碍。

(2)抵制变革的消极态度。

对于变革的抵制是阻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一大因素。这种抵制意味着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要求改变则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可能。

(3)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识。

教师往往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善和加强学习,不能充分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益处,由此导致不大愿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2、能力上的障碍:缺乏合适的培训,不足以应对有效整合

与教师信心水平直接相关的是教师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获得基础的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们需要合适的培训。教师能力的缺乏与教师的高质量的培训相关联,一并成为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三、保障与支持上的障碍:设备条件不足,缺乏技术和行政支持

1、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

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而让教师接触不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足够但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而让教师接触不到。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实践才开展得不错。

2、缺乏技术支持。

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必然会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无法有效整合的教师们常常会抱怨硬件和资源的过时和老化,教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会碰到技术本身的很多困难,导致设计良好的教学无法顺利实践。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使得技术缺乏持久维护和更新,硬件和软件等不能如预期运行,这些也已成为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最直接的障碍。

3、缺乏行政的支持。

除了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技术支持上的外部保障条件外,另外重要的保障条件就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其行政上的支持。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能否投入硬件和资源、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的关键;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上,行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态度将成为教师们有效整合的导向力量。

以上所列的造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困难的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因素。

四、针对障碍与困难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2、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自从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接踵而来。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到整合教学,所有培训的设计不是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系统化考虑出发,而只是针对缺什么补什么,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2)

1.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异步性

学科教学的普遍规律是先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进而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同步化。然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难以在短期内“沉淀”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信息技术课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统一的局面。

2. 学生与计算机高度互动

常规的学科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三要素构成的,学生的互动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材及其他同学,因而教学内容和信息的传递速度相对缓慢。然而,在信息技术课上,信息传递主要发生在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两者的“对话”空间相对独立,不易受到外界干预,因此具有更强的人机互动性。可见,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机互动的效率。

3. 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处理计算机程序,这当中难免出现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于是学生群体中自发地产生了合作。

二、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 教学方式刻板,教学模式单一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尚短,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因此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再者,当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来自非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学科素养薄弱,无法有效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突发的一些棘手问题。执教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带来的另一个弊端是教学方式刻板,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课上教师的做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照本宣科地讲解信息技术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二是边讲解知识要点,边示范操作,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2. 考核制度不健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信息技术并不是高考科目,因此在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阶段,这门学科并不受“待见”,即使一些学校坚持上信息技术课,也缺乏系统的考核制度。无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好还是坏,都不会影响高考成绩,这直接导致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得过且过。虽然有的省份将信息技术纳入会考系统,但由于会考的组织和管理都比高考松散得多,因此考试纪律差,学生应考态度散漫,同样让信息技术教育尴尬不已。

3. 课时短缺,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应为70~140学时之间”,但许多学校对此条规定并未严格执行,甚至是草率执行,把信息技术课的学时割让给高考必考科目,信息技术课只是象征性地每周教学一次。由于课时短缺,教师教学时只能选择知识点的重中之重进行讲解,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普遍不高。

三、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有别于其他科目的明显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要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等。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主要运用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就应当以这种教学模式为编写的出发点。

2. 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课考核制度的松散是师生对其重视度不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学校应当将信息技术课列入“3+X”的考核体系内,成为学校的正规考试科目,并以一定的比重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体系,以此影响学生的整体评价,以考促学。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许多中学统一进行信息技术考试的条件已经成熟,“笔试+机试”的考试形式能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3)

一、TPACK与教师专业发展

1. TPACK概念。TPACK是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的缩写,它由美国学者于 2005年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对TPACK展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研究证实了TPACK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将TPACK能力纳入教师必备的能力当中。

TPACK是教师创造性地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而超越三者的新兴知识形态。其核心是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的知识,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学科性等特点。

2.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本研究中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指的是县域内以农业人口为主要教育对象,在农村地区从事小学及普通中等教育中英语课程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

3.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在TPACK理论框架中定义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将其定义为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英语学科知识、英语教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并在三者整合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增强专业能力,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英语教师TPACK框架构成分析

1. TPACK的要素。TPACK由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七个要素组成,这七个要素代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的七种能力。TPACK框架是教师在信息时代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培养教师的TPACK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教师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水平有着一定的意义。

图1 TPACK框架及其知识要素

2. TPACK的境脉。TPACK的境脉指的是“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具体班级中,由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软硬件基础设施)、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特点、心理素质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协同作用”。可见,境脉涉及“生理、心理、认知、语言、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引自《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下文简称为《研究》。)

随着TPACK概念的发展,境脉逐渐的被融合到TPACK的框架当中。通过《研究》可知,TPACK概念的境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学情境所处的境脉,它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人口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验等特征,同时还融合了学校的理念与期望、教师的能力与性格、教学环境的物理特征等因素。境脉概念的引入能够在一定层面上证明TPACK的学科性,因此也意味着所有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TPACK内容都会受到学科不同、教学环境差异、教师能力差异的影响。

三、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TPACK现状

1.技术知识维度。技术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知识表征上面。教师在课堂上的技术知识主要表现于资源的搜索和知识的表征,对技术知识的应用比较欠缺,使得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学习活动、师生沟通、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反思技术的应用、模拟教学情境等环节比较乏力,应用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方面。目前河南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对于技术知识价值的认可程度比较高,具有较好的意识,但是却不具备探索新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2.教W法知识维度。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知识缺失,教师TPACK知识结构受师范教育的影响。从均值方面来看,有过师范类教育经历的教师,其TPACK知识结构中PK明显高于未接受师范类教育的教师。目前读书中小学的教师都缺乏相应的师范教育,因此也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方面的欠缺,影响了三者的融合,降低教学质量。目前河南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分数依旧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学科内容知识维度。中小学教师对于学科内容知识掌握能力较差是目前教育界的难题,尤其是英语方面。英语是外来语种,多数教师对于该学科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多数教师能够简单的理解学科内容,但是无法深刻掌握其精髓,因此使得其教育手段和理念容易出现误区。目前河南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知识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缺乏相应的科学教学规划能力,无法发掘自身的学习能力,专业化程度尚有所欠缺。

4.学科教学法知识维度。在学科教学知识维度上,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缺乏前沿性和交叉性。中小学英语作为最基础的英语,其作用和意义是绝不容忽视的,教师需要严格关注学科内容知识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保证知识基础的牢固性。河南农村中小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知识结构中PCK的处理存在误区,使得教师只能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很好的教授,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缺乏适当的引用和穿插,同时科研成果同教学内容的融合程度要远低于其他知识。

5.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维度。河南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效果较好。但是对于利用技术支架辅助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能力比较弱,并且对通过教学方法和策略调整教学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不够高,缺乏相应的尝试和实践。同时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使得教师缺乏对自己教学缺点的总结,无法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加大了与同水平地区英语教学的差距。

6.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维度。在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河南农村中小学能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受教师经验和能力的影响,其教学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探讨,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缺乏适当的交流和学习,无法将有效的教学方式大面积使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技术的思考,无法灵活的将技术作为教学支架,虽然有较大的升级和改进空间,但是却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

7.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维度。河南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整合学科内容、技术、教学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整体整合水平不高。教师在行动和思想上都有所欠缺,没有全面的进行各维度的整合,缺乏相应的改进措施。难以驾驭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倾向于某一维度,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使得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水平比较低。

四、中小学英语教师TPACK的发展路径

1.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各个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需要认真研究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进行专业化的调整,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并且要扩大英语专业的招生数量,保证高素质、数量足的英语教学人员。相关教育部门要协调努力,根除教师编制的短缺问题,借助政策杠杆的优势,提高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物质帮扶力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生活工作条件。制定相应政策,吸引优秀人才,鼓励支教行动,例如优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

2.加大教师能力的培训力度。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实用的培训模式,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设置培训课程时,要保证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采用观摩示范课和讨论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实行分层培训,避免资源的浪费,将培训落到实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要突出实际的教学能力,消除教师自身的教学缺陷,协助教师分析教学行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未曾发表过科研论文,一方面是意识不到位,另外一方面就是缺乏相关的指导和资料。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关部门和院校要承担指导义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讲座,做好管理和考核,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4.开发基于情境的学习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TPACK知识结构,在培训过程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并讲授其融合方法。组织基于技术得交流学习活动,力求能够将技术和知识进行转化,使其真正融入到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同时要督促并鼓励教师,使其能够认识到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对实际教学的帮助,激发其探究教学模式的热情。保证教师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有效的融合到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情境,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文章以TPACK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对英语教师TPACK的框架构成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中小学英语教师TPACK知识框架中的各个维度进行细化分析;同时概况几点目前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TPACK的常见问题,针对问题指出了几点中小学英语教师TPACK的发展路径。相关教育人员在参考本意见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摸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国内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应建芬,励艳青.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一项基于培训项目的个案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03:156-160.

[2]吴思.促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叶小广.新课标视阈下的广西高师英Z教师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模式转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38-148.

[4]邓琪梅.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5]吴筱明.文化生态视阈下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6]黄光银.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D].赣南师范学院,2015.

[7]闫海红.TPACK视域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8]赵明仁,丁翠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阈[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9-12.

[9]王建卿,张柱平.中小学英语教师自我导向性专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对山西省忻州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2:103-104+109.

[10]郭砚冰.从专业发展视阈看制定英语教师专业标准的必要性――以厦门市中学英语教师为例[J].英语教师,2015,20:37-42.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4)

Wei Shaoping

(Baoji Party School of CPC,Baoji 721001,China)

摘要: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对宝鸡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宝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aoji city for the change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The status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aoji city and its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regional reality.

关键词: 发展方式转变 科技创新 资源配置

Key words: change of development pattern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sources allocation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010-02

0引言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国际上与发展方式相关的动向和趋势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强化科技创新,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的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全要素的投入,而科技资源配置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优化配置宝鸡科技资源减少制约因素,统筹科技资源配置,依靠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经济发展内生变量和源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宝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和着力点。

1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1]。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了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和利用的所有资源[2],包含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技术、科技信息、各类服务等,若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分散,部门、地区、行业各自建设和独享,缺乏整合,而主体缺位和错位都会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运转。

2宝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现状

2.1 科技人力资源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9.62万人,占总人口的5.2%,规模以上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万人,占人才总数的6.1%。全市拥有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4人,获得国家、省级各类称号的专家166人。全市有文理学院等大专院校6所,宝鸡技工学院等中等专业教育学校8所、专业技工学校(企办)38所。

2.2 企业科技创新基础及优势产业技术全市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工业研究分院2个,科技孵化器6个,市属科研所5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8户,规模以上民营科技工业企业132户,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3户,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4户。技术创新领域主要集中在钛及稀有金属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铁道电器及高速道岔、精密数控磨齿及机床、传感器、真空开关、纺织电子、砖瓦机械等行业。拥有名牌产品53个,其中中国名牌6个,累计有60余项产品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拥有“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石油钻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3个部级特色产业基地。拥有部级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以及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2.3 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全市的专利申请在连续四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专利申请达675件。两件专利分别被美国商标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PCT)受理,国外申请取得零的突破。全市企业与48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项目60项。实施了国家863计划“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跨海特大跨经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等15个国家重点项目和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2.4 科技支撑平台加速提力,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加快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组织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大科技部“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实施力度,启动建设了装备制造业配套产品服务、科技文献查询服务、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专利技术产业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六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其服务系统。

2.5 财政投入大幅增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加大经费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加快了科技重点项目的实施,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及时制定了《宝鸡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宝鸡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将科技三项经费由2008年的18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由1100万元增加到140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由7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市财政累计达到1.94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4.3%。严格执行国家减让税金政策,给103户企业落实生产流动资金贴息2764万元,市财政按1:1的比例给予了配套,撬动了银行贷款16亿元,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科研投入17.9亿元,占GDP2.2%。

3宝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宝鸡在发挥科技优势、加快科技与经济结合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3.1 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政府科技投入资金涉及多个部门,我市科技投入涉及科技、教育、农业、发改委、中小企业局等多个部门,同类型项目、经费分别在不同部门分头管理,科技项目分散用力,科技资源重复配置,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使财政支持的项目过于分散,没有充分发挥财政投资集聚社会资金的作用,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机制,统筹科技资源支持重点战略性大项目的力度不够。

3.2 科技人才存量小,流失多、吸引难我市的人才密度只有4.7%,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四分之一,现有的人才资源中教育和卫生两个行业集中了人才总量的60%,在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产业领域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欠缺高级人才,全市没有一个院士,规模以上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达50%,中小企业人才缺口高达70%-80%,近五年来,回到宝鸡工作的本科生仅占输送出去的4.6%。受体制机制不活、福利待遇偏低、发展空间狭窄、子女就学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等因素制约,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

3.3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全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严重缺失,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缺乏风投、担保、科学咨询评估鉴定等中介机构,使得科技创新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3.4 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薄弱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在中省企业,宝钢管、宝钛、宝石机、秦川机床等12户大企业大集团,集中了全市所有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0%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的科技创新人才、90%的研发资金投入,科技资源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内分割、封锁长期存在,对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带动提升不强,跨行业、跨领域集成技术的能力不强,利益在各创新主体间的分享机制不够合理,没有找到各方联合的利益平衡点,导致优势科技资源难以统筹和整合使用,大企业的研发优势没有转变为大产业研发优势。

3.5 缺少院所支撑我市在科研院所配置方面不占优势,在科技资源上最缺的是大院大所,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在学科结构上与宝鸡经济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产业发展的前沿性、战略性技术研究比较薄弱。

3.6 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受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特别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习惯于低成本、粗放型外延扩张,追求“短、平、快”的即期增长,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没有真正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4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对策

4.1 整合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宝鸡的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既是我们统筹科技资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通过项目、资金等手段,科学配置科技资源,在纵向上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在横向上推进跨领域合作,积极整合企业科技资源,实行集成创新,将单个企业的优势提升为整个行业、整个领域的科技优势,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2 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统筹科技资源其实质就是释放科技潜能,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就能最大限度地使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现实产品、隐性的科技潜力转化为显性的发展实力、有限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一是开放全市所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资源,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技术、信息、人才服务。二是建设钛及钛合金材料、石油钻采装备、焊接钢管三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创建节能环保锅炉、高可靠性无线通信、飞行环境检测三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整体研究水平。三是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政府网络和互联网,采集民政、劳动、卫生、计生、公积金等民生信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公共服务门户、市民热线系统和触摸屏等服务方式,为政府领导、职能部门和社区乡镇提供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四是加快建设宝鸡资源中心,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资源库、科技人才资源库、企业需求资源库、专利信息资源库,充分共享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全部资源。五是建立和完善检测、检验、交易、融资平台,加快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为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便利。六是完善科技会商制度。在落实省科技厅与宝鸡市建立的科技创新工作会商制度基础上,建立由是政府与中科院西安分院等科研单位、企业共同参与的三方科技会商制度,定期企业的科技需求,推介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

4.3 统筹人才培训力量,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引进和集聚一批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形成创新团队,引进并支持我市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来宝鸡创新创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引进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专业领域领军人才,政府将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

4.4 大力推进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突破创新发展瓶颈制约建立与商业银行、政策银行的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知识产权抵押担保贷款,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科技重大项目实施,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由政府注入资本金,成立科技投资公司,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投资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引导金融资金的投入,以解决企业扩张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以政府资金、企业投资、银行资金及社会资金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建设基金,用于推进科技产业化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产业用地,专门用于创新型企业建设。

4.5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依靠中介机构完善管理和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对科技中介服务能够承担的工作,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积极委托有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组织实施。在充分发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交流中心、技术市场、高新区创业中心等作用的同时,建立市技术转移中心,在就地转化宝鸡科研成果的同时,积极主动承接西安等外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把宝鸡建成关天经济区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

4.6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围绕我市支柱、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引导重点产业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决策咨询服务机制、维权援助机制、设立知识产权维权资金,加快建设宝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企业、公民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展示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定题跟踪、专利数据库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信息服务、司法鉴定和许可转让等服务,深入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资源。

4.7 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支持工程研究中心、行业顶尖人才引进、高级技师培养、产学研项目推进,用科技支撑宝鸡可持续发展;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企业购买引进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合作中遴选的项目实现产业化;支持在高新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风险投资,对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高、预计收益高、投资风险大,由政府先期投入,承担风险,带动社会各方投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股权推出机制,滚动发展,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整合资金和项目。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统筹上下财力,大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项目;以统一规划为主导,以科技领域重点工作为基础,整合发改委、农业、教育、中小企业等项目,资金集中使用,部门分别实施,形成整体合力,发挥科技资金的集聚优势和整体效益。创新工作机制。聘请国际国内顶级的团队和专家,对我市的“中国宝鸡钛谷”、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工具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用一流的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专门工作团队,制定一套激励机制,加大实施力度,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形成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新华社.2006-2-9.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5)

[作者简介]覃雯(1962-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6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33-02

广西是地处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实施了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明显落后,尤其是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加强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水平,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宏伟目标,2010年在全区开展了“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活动开展了近两年时间,我们发现,由于广西高校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少,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科技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科学研究不能围绕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高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效率不高。因此,加强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具有综合性科技攻关、开发战略性产品、形成相关技术集成创新优势的科技创新团队,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这是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和高校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广西将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15年,培养造就出高水平的100名科技领军人才、50个科技创新团队,使广西科技创新基础明显增强。具体来说,通过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和实施科技领军人才专项工程,要求各相关部门以及广西地方高校紧紧围绕广西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及科技创新团队,为科技发展储备创新人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科技力量。可见,广西已经把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建设任务来抓。

(二)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利用率

当今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是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广西区党委政府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引进、培养掌握广西重点产业相关核心技术,能够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此外,通过高端引领,全面带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将各种科技人力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形成合力,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利用率,实现人才效益、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团队是一种科学研究组织模式,它不仅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还能够全面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例如,广西医科大学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中心是广西首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创新团队,也是“国家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之一。该团队紧紧围绕广西千亿元产业方向以及国家生物医药领域,采用国家“2011计划”科研创新模式,以人类重大疾病生物靶向诊断和治疗为科技创新特色,从免疫学、移植医学等学科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角度,对广西区域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带动了广西免疫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群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广西区域医药、重点学科的发展和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构建和谐创新团队的目标定位

构建和谐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广西地方高校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大多是“拉郎配”或是“师徒合伙”的形式搭建起来的,以这种形式组织起来的科技创新团队,缺乏对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不强,研究力量较分散,难以形成集群效应。特别是一个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离去后,该团队就很难维持下去,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些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只注重学术水平,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没有制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的目标,因而无法对某一领域任务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更难以达到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或者形成重大的标志性成果。究其原因,是缺乏一个共同、远大、可实现的目标定位,无法营造一种以人为本、团结和睦、富于开拓创新的和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二)缺乏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

到目前为止,广西高校教师队伍中还没有“两院”院士,国际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数量很少,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匮乏。整个广西的人才资源总量及规模小,结构矛盾突出,人才发展现状无法满足广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奇缺,造成科技创新团队实力较弱,成为影响和制约广西加快发展的瓶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完善广西高层次人才开发总体格局,2010年9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以及《八桂学者制度试行办法》《特聘专家制度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三个配套文件。至2011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首次从海内外选拔聘用了八桂学者(广西高层次领军人才)27名、从区内外选拔特聘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31名,共58名。试图通过“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带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但是,“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需求。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科技创新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在管理方面,虽然部分地方高校制定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办法,但大多只对团队如何组建、如何考核等进行了比较笼统的规定,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在运行机制方面,对于如何完成团队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来说,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成本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进度管理机制等。对于团队成员的管理来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及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很难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核心骨干,造成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四)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是政府投资建设,依托国家科技成果网,以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宗旨,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有效整合全区科技资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各项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强化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引导促进作用的平台。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本上是由课题项目而产生的,由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对市场上科技需求与供给方面的信息失灵,缺乏对我区科技发展态势和发展战略需求的了解,团队的规划很难做到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很多纵向科研合作项目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无法进入市场完成产业化。此外,由于与企业缺乏深层次的科研合作,特别是针对广西千亿元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科技攻关项目上,很难形成“拳头”的力量,既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又制约了众多地方院校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科学规划,明确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地方高校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实力,推动重点学科建设的根本措施,对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国家、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规划,规划应具有全局性、统筹性、前瞻性,同时操作性要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高绩效的科技创新团队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通过一个共同、远大的目标使团队成员明确团队建设的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团队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要面向国内外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平台,吸引国内外的优秀科技人才加入到团队中来,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努力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二是要形成梯队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开展分类、分层的人才培训,既要努力培养一批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能够团结带领团队完成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又要善于扶植青年人才,同时,要加大对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形成梯队型人才队伍。三是要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成果。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目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成果,不断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使和谐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完善人才政策,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人才会集的聚集地,广西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广西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为了有效解决广西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奇缺的问题,广西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广西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要求,制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配套政策,在人才引进、项目资助、激励分配、服务保障等方面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根据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努力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一是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在广西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领域,遴选和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或者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在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加快培养造就若干名学术造诣达到世界前沿水平,可推荐参加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高级专家。二是实施科技领军人才专项工程。构建和完善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推进和实施八桂学者制度、特聘专家制度,聘请“院士顾问”到广西开展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指导、决策咨询等活动;重点扶持一批技术优势的创新团队,努力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三)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完善规章制度,是保证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的科研任务艰巨而复杂,在科研工作中,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所承担的任务轻重不同,容易导致各自科研任务进展速度不协调,造成共同任务衔接不上,目标链脱节而产生冲突,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率,造成管理上的矛盾和问题,影响整个团队的高效运作。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团队成员工作起来有章可循,有律可依,使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有序运转状态,同时,可提高团队整体的能力和效力。

其次,建立健全协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广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健康发展的保证。机制的建立既可以推动任务的执行与矛盾问题的处理,又可以控制和调节相关工作的运行范围和管理秩序。广西地方高校应改革现行科技团队的管理运行机制,针对团队的建设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成本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进度管理机制等;为激发团队成员科技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团队成员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完善激励机制;明确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增强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四)制定政策法规,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广西地方政府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国家政策法规,根据广西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情况,从促进科技成果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的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条件等方面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与科技管理部门一起,认真领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依托国家科技成果网,整合广西科技综合资源优势,与有关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一起共同研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网络集成系统,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共同打造一个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技术转移的市场中介服务大平台,为地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提供门类齐全的服务。该平台与地方企业生产线相衔接,团队能及时收集到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产品市场相衔接,能及时反馈市场需求的各种信息给团队;与技术市场相衔接,可及时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急需的技术,特别是针对广西千亿元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反馈给团队。团队根据在平台上收集到的各种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和广西经济、科技、市场的发展态势和战略需求,确立课题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这样,团队的项目研究始终与社会的经济、科技、市场紧密结合,有利于团队与团队之间形成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有利于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团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团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6)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3-0117-02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思维的定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而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

各种创新活动,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应用。在创新过程中,往往根据不同的创新对象,则运用针对性很强的思维方法,去探索研究。同时,还根据创新对象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创新技法,这样创新的成功率、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明了工具方法的重要性。无数的创造、发明及创新的事实证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只有思路对头,方法得当,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欲速则不达。在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中,创新技法很多,其中“缺点列举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在自动控制系统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曾经运用“缺点列举法”为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创新设计制作一套“自动控制异丙醇回收装置”,并把这套自动控制装置作为教学案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缺点列举法”,简单地说,就是挑毛病,即是抓住事物的缺点,存在的问题,以确定解决问题及创新目标所选择的方法。“缺点列举法”的应用程序方法如下:

1)尽量列举出事物的缺点(运用发散思维);

2)将缺点归类整理(运用收敛思维。

把缺点列成功能性缺陷,原理性缺陷、结构性缺陷、造型性缺陷、材料性缺陷、制造工艺性缺陷、使用维修性缺陷等;

3)针对缺点,加以分析;

4)实施改造创新。

在改造创新的过程中,针对某个缺点,经过创新后,则产生出一种新的产物。这种新的产物可以转化为商品或进行申请专利。可以说,目前世界上所有物品都是经过找缺点创新再找缺点再创新……不断发展过来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发明创造史。

笔者在运用“缺点列举法”进行技术创新制作异丙醇回收装置的做法如下,供大家参考。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有引线独石电容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异丙醇溶液对独石电容器半成品进行清洗,清洗完后要对异丙醇溶液进行回收复用,以降低成本。

一直以来,该公司的异丙醇回收装置很简单。其回收过程是用电炉盘发热丝加热铁桶盛装的机油,由机油传热给装有异丙醇的玻璃容器,异丙醇经加热后达到沸点蒸发成蒸汽。此蒸汽导出后再经玻璃管冷却成液体异丙醇。这套装置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存在许多缺点。自己运用“缺点列举法”,把该套装置的缺点列出。其主要缺点如下:

1)回收率低;

2)回收纯度低,因为没有温度控制而造成水蒸汽与二丙醇蒸汽混合;

3)热散失大,因为加热电炉盘没有保温装置;

4)耗电大,因为电炉盘仅加热铁桶底部造成加热效率低;

5)操作不方便、不安全;

6)玻璃器皿容易破烂;

7)工人操作劳动强度大等。

根据以上所列缺点,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确定解决技术问题及确定创新制作异丙醇回收装置的整合解决方案,主要的创新构思如下:

1)采用夹套结构,用不锈钢制成一台加热炉,夹套发热管直接加热由不锈钢容器盛装的机油。同时,夹套外层加保温材料,提高加热效率。

2)采用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异丙醇沸点温度。原回收装置没有温度控制,因此,使混杂在异丙醇溶液中的水也能加热成水蒸汽,这样回收纯度就很低。当加入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后,使加热回收的异丙醇(异丙醇沸点温度为85℃)溶液温度控制在90℃~95℃度之间,这样,异丙醇溶液能够加热成气体回收,而水(水沸点温度为100℃)就不能,大大提高回收纯度。

3)为提高回收效率,在加热炉顶部加装一个集气室,集气室内壁加导流片,防止凝固在内壁上的冷凝液回流到蒸发炉内重新加热蒸发。

4)冷却器采用不锈钢螺旋管式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提高冷却效率。

5)回收液的添加采用气压导流法,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原回收液的添加是用人工用力抱起用玻璃瓶盛装的回收液倒进加热的玻璃瓶内进行加热回收。但回收液的添加采用气压导流法后,后果就大不一样,原回收液是用玻璃瓶盛装,改为不锈钢容器,而且加热回收的不锈钢容器比原加热回收的玻璃瓶大几倍,大大提高回收效率。而且在准备回收与正在进行加热回收的不锈钢容器之间用气压塑料管连接起来,并在准备回收的不锈钢容器上安装一个压缩空气阀门,需要添加回收液时,只要打开阀门,回收液就源源不断地流进到加热回收的不锈钢容器内,这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同时也大大提高回收效率。

6)控制加热器的电气开关采用固态开关,防止电弧引燃异丙醇(异丙醇属易燃品)引起爆炸,保证回收安全。

7)加热炉容器外加装液位计,监视异丙醇回收液位高度,防止干烧出事。

按照以上的设计构思,创新出一个整合技术解决方案,创新制作出一台新型的异丙醇回收装置,经成功试验后又继续制作了几套,使用后均达到了以上各项技术指标要求,满足了生产工艺要求,克服改进了原回收炉的缺点,增加了一些科学合理的新技术。从结构、性能、工艺、技术、质量、安全保证及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整合解决创新,大大提高了回收纯度,回收效率、节能降耗、安全可靠、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及改善操作环境等。这个技改创新项目,每年为公司创造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效益。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赞赏,并获得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中的“缺点列举法”的运用是比较直观的,针对性强、思路清晰,主要是针对某个缺点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最终定能找到较好的创新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比较实用,容易获得成功。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7)

关键词自主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几点建议

2.3.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8)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完成和配套改革的推进和完善,林农作为林业经营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广大林农更注重林地经济效益的提升,而科技兴林是发展林业生产、提高林业建设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决定性途径。在林业发展历史中,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县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直接面向林业生产第一线,是为广大林农提供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全和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当前林业生产建设的全面推进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当前林业建设实际,笔者对县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当前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一是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不稳定,人员变换频繁,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普遍占总人数的25%左右。二是林业科技人员人员大多为兼职,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接受继续教育及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多,对先进科技成果信息了解甚少,部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或知识老化、更新不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方面甚至落后于当地的林业生产大户,真正能承担科技推广技术指导工作的林业科技人员不多,特别是基层从业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亲自抓试验示范的时间少,加之缺乏科技兴林的意识,没有把已有的林业技术组装配套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导致造林科技含量不高,影响了造林效果。

(二)对林业科技推广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一些地方领导同志对林业科技推广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高,科技意识淡薄,简单的认为造林就是挖坑栽树。二是林业部门内部也不同程度存在“重项目争取、轻任务落实”的现象,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林业标准体系不健全,质量技术监督乏力,没有把林业科技推广作为提高造林两率的重要手段贯穿到造林的各个技术环节,林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初级产品所占比例高,科技兴林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林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县及乡镇普遍存在缺编制、缺资金、缺办公场所、缺硬件设备、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经济危困,无固定投资渠道,缺乏必备的科技推广设施设备,推广手段落后。二是林业科技工作缺乏必要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经费支撑,林业科技新品种不够多,林业科技含量不够高,导致科研、技术推广工作明显滞后于工程建设,特殊立地条件造林技术瓶颈问题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林业科技推广方式单一。受市场体制制约,县级及乡镇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均欠缺推广示范基地,由于没有自己的示范基地,推广方式只能采用简单的办班培训及科技咨询的方式来进行,示范带动效果欠佳。

(五)林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受传统及地域条件限制,林农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新技术和新成果缺乏较高认识,导致林业科技的推广比较缓慢。

二、对策建议探讨

基本思路:以林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为依托,解决林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以科技推广、试验、示范为手段,着力解决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难点问题;以深化林业推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投入机制、科技服务方式等问题;打造技术平台,调动广大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林业建设服务。

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是推广林业技术的基础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提高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一项事关林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工作抓实抓好。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强化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动摇林管站、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保障作用;确保建立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中心、乡镇为基础、各级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为补充的四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要把林管站、技术推广中心体系建设纳入林业总体发展规划当中,强化其在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支吃苦耐劳、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科技队伍,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二)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基础,搞好科技创新。近几年我们虽然已有一些适用技术经过总结鉴定,广泛运用于生产实践,但重视不够、探索不深、总结不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造林过程中缺乏对实施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对比试验、观察记录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存档,成败与否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分析、定论,这也是影响造林效果的原因之一。当前,林业部门要利用拥有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自主创新为主,结合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在开展人工造林、石漠化地区立地植被恢复、森林资源极生态工程效益监测监控、乡土树种应用、能源林培育以及碳汇林业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研究,争取在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新进展。同时,广大科技人员沉下身子到生产第一线,边造林、边摸索、边总结,真正推出一批有助于提高山区造林的适用技术,加快森林覆盖率增长步伐。

(三)抓好林业技术推广,提高造林科技含量。当前随着生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范围正在拓展,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越来越高,要如期完成各项绿化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强化技术管理来实现。要克服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重任务重规模,轻质量轻技术的思想,把科技推广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认真探索和总结,围绕“活”字做文章,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以现有的林业科技成果为基础,积极学习、引进、消化周边地区科研与推广的最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运用于林业生产,包括整地、造林树种选择、栽植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技术环节。技术推广要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按照现有的林业实用成果和先进技术,筛选和推出林木新品种,做好适宜区域特点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低山丘陵岗区的特点,重点推广应用抗旱造林集成技术、优良乡土树种繁育造林技术、林业生态治理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模式选择技术、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特别是广大林农和基层林业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技术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应用,将林业技术推广与工程造林紧密结合起来,依靠技术进步支撑工程建设,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四)加大科技推广投入,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林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快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与装备建设,改善其办公条件提升装备水平,是适应服务支撑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丰富林业技术推广手段的需要。以重点工程为载体,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重点林业建设工程科技支撑指导意见》,各县级林业局统一从重点工程投资中提取不少于3%的技术推广经费,集中使用,并纳入年度造林作业设计中,不设计技术推广费的不予批复,将推广经费的提取和推广项目的实施效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状中考核。用于培养林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9)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在农业、科技、教育三点一线上,科技兴农是主心骨,在科技兴农全方位、多部门、多层次,普及推广科学种田的交响曲中,乡镇农技站应是这部曲子的主旋律。“三农”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大事,中央历来重视,连续多年发了涉及“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每次党代会都用较长篇幅论述“三农”工作,在党的十全会报告更是突出论述“三农”工作,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切实抓好“三农”工作,在党中央的英明正确领导下,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揭开了崭新一页。数月以来,笔者通过调查,农业形势仍十分严峻,粮棉产量几年来徘徊不前,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农民实际纯收入呈缓慢趋势,工农剪刀差明显存在。工、农、副之间再次出现严重失衡现象,加之,舆论导向失控和政策上失误,农民不高兴务农,干部不愿抓农,部门不向支农,农村出现“天兵天将搞工业、精兵良将搞副业、重兵老将糊农业”的局面,这些负因素增长造成农村农民致富“三缺”(缺信息、缺项目、缺科技),农民素质“三缺”(缺知识、缺能力、缺技术),从而大大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习见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党中央领导集体,接二连三深入基层,调研出台一系列强农重大决策,反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兴农政策限制性、投入局限性,唯一出路依靠科学。例如:价格政策也有很大的不合理性,种粮不如种棉,种棉不如种菜,种菜不如种特经作物,种植业不如养殖业,养殖业不如服务业,服务业不如搞工业,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靠投入非常重要,但又受一定物质条件的制约,唯独科技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科技是生产力,但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科技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用于生产过程,真正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农如何兴法?这就是归根到底农民的教育,而农民教育只能依靠乡镇农技站技术教育,而不少镇农技站技术人员不是唱科技兴农的主角,而是忙于种别人的责任田,甘当配角,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跑片多,蹲点做本职工作的少;中心工作多,向农民推广科学技术的少;嘴上喊得多,实际抓得少,出现少化本,增产显著适应强的良种技术,栽培技术、施肥技术没有很好得到推广和应用的现象,毗邻我市通州区的几个乡镇,他们人少田多,但田间杂草少,而一河之隔的几个乡村,人多田少,杂草丛生,关键所致是在于向群众普及和推广化除技术做得如何?因此乡镇政府对农技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从工作目标和手段措施上,要确保农技人员、位置、精力三到位,抓好农技普及和推广工作,作为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勤劳工作,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广农业技术上来,真正唱好科技兴农的主角。

二、科技培训是科技兴农的主题歌

科技兴农的关键是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授给重视农业的农民、使之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使科技知识由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传授的过程需要教育这个环节,农村教育最佳形式是科技培训,即: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因此科技培训是科技兴农的主题歌,科技培训的主要任务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成果,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培训主要内容,向农民普及推广若干项花钱较少、增产效果显著、适用性强、良好的栽培技术、施肥技术、防病治虫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在科技培训中就乡镇农技站而言,必须增强自我意识,客观超前意识,科技培训必须坚持“三实”原则,即:实际性、实用性、实效性原则。

(一)实际性原则即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实际,着手制订科技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并协调有关部门议订相对应的措施,把农民培训工程列入政府考核行列,真正使培训落实到科技兴农的实处。例如:正余镇在完善联产承包制基础上,全面实行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等管理体制上创新,镇成立农业服务中心,村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站,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镇流转土地近3.6万亩,占全镇总面积70.8%,其中:中高效农田占比达78.5%,全镇建起了种养农业科技园21个,各种形式涉农经济组织78个,基本上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成为南通市一个较具规模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强盛园区,占地2000亩,注册的“真诺”牌无公害蔬菜成功打进并牢牢占据肯德基、麦当劳的原料供货市场,园区效益达1200万元以上。农业由过去的分散型、自由型、独立型转向集约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转化。镇荣获南通市高效农业规模先进单位,荣获海门市设施农业高效化目标管理特等奖项,在此荣誉中,乡镇农技站功不可灭。农技站在三个年头累计培训逾4万人次。近年来,镇财政拔款500万元建造农技培训综合大楼,添置各种培训设备30余万元,村村建立农民培训学校,可一次容纳200余人的培训教室,每年要自行开展12批次的各类农技培训活动,农技站配备具有中、高级职称技术兼职教师,镇聘任园区土专家现场讲课,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向农民传授设施农业种养技术,镇农技站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

(二)实用性原则。即科技培训的重点。就是要大力搞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这个应用因是实用,而实用就是传授给农民少投入、多产出、易接受、能做到的某些科学种养、加工技术,这就是实用原则的具体内涵。

在贯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实用性原则过程是,正余镇农技站实行三步曲。(1)练内功。农技站技术人员实行一、二、三,即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自学,每周不少于二个小时互学,每季不少于三天市农干校进修,实行知识自主更新,及时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信息。(2)培训内容多样化。实行一、二、三、四、五,即:一是切实辅导文化基础知识,开设实用电脑培训工程,每年不少于四批次进市农干校培训,人数不少于120人;二是努力辅导学习科学种养、农产品加工技术每年不少于12批次培训人数不少于2400人;三是切实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农药管理条例》及农业有关法律法规;四是学习先进思想理论,使农民素质整体提高,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五是培训农民学习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3)培训方法简单化。做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点。一是请进来学习与走出去相结合;二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三是文化知识学习与技,R相结合;四是生产知识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五是守法经营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六是整体教育与个别培训相结合;七是重点指导与面上培训相结合;八是官教民、民教官、民教民相结合等,使农民在培训过程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增强胆识、掌握技术,从而达到实用性目的。

(三)实效性原则,科技培训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形式,最主要的要使科学技术运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变为农民的行动,产生出实际效果,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培训落实到科技兴农的实处。

在贯彻科技培训的实效性原则过程中,正余镇农技站牢牢盯在效果上,有了效果,科技培训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技站工作重点在“三农”,解决难点在“三农”,培训关键在“三农”,农技培训根本出路也是在“三农”。目前,农村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知识、缺能力、缺技术,以前的男耕女织已成为极为普遍“女耕男织”,男外出挣钱,女在家务农。农村中大多数中、老妇女,文化知识缺少、不仅缺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等基础文化知识,而且缺土壤、肥料、良种、农药、时令气候、合理密植、作物培管、收获保管、加工销售等农业生产上和专业知识,由于知识水平低,培训过程困难重重。正余镇农技站采用田头会诊、现场讲解方法,解决各种技术上难点难题。例如:棉花生产中,一部分农民没有掌握科学施肥技术,结果导致了“出钱”买低产的局面,这不仅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还严重影响产量,挫伤了农民植棉积极性。一位棉农在培训班发言中说:“棉花棉花待你不差,三天二天田头跑跑,四天五天田间摸摸,肥料人工用得不少,到头来长得都是杈杈”。另一位菜农深有感触地说:“油菜油菜,春过半尺,一看不对,白糖水一杯抓(施尿素),结果是头重脚轻,只收半袋”。从以上两位农民感言表白中可知,前一位农民虽然精耕细作,结果不懂施肥技术,导致棉花疯长,后者则懒惰种田,只靠化肥待收,结果是出钱买了低产量,鉴于这普遍情况存在,镇农技站有责任向农民推广传授施肥技术,使有限的肥料发挥最佳边际效应。正余镇农技站把农村中常规作物的科学施肥,绘制成图片,在全镇巡回展览,使全镇大部分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既受到农民的称赞,又促使全镇粮、棉、油、蔬产量效益持续稳定地增长,成为南通市唯一高效农业先进乡镇,海门市高效农业目标管理特等奖。

三、村级办学是科技培训的主舞台

科技兴农,乡镇农技站的主旋律,科技培训则是科技兴农的主题,而科技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普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科技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直接重视农业的农民,可见培训对象之众多,涉及面之广阔,内容复杂,单纯依靠乡农技站这个舞台是不能完成科技培训任务的,笔者认为江苏省海门市正余镇做法不妨一试,该镇政府把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实事工程摆上重要位置,并将这一任务交给镇农技站和成教中心联合组织实施。列入镇政府村干部考核中,做到落实一个阵地,建立一套班子,挂起一块牌子,订好一个计划。

(一)建立村分校做到四个一

1、落实一个阵地,村村都要因地制宜建立一个能容纳200人培训教室,作为村级农技培训分校。

2、建立一套班子,阵地落实好,建立一套职能班子,镇分管农业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农技站配备专职站长与二个技术员专职抓这项工作,村由分管农业负责人担任此项工作,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3、挂起一块牌子,村分校落实好,必须挂牌,做到名符其实、名正言顺,实行双向管理,行政上的村管,业务上归镇农技站分管。

4、订好一个计划,镇农技站在宏观上对全镇科技培训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分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真正做到培训计划科学化,具体实施计划化。

(二)在培训方法上做到四个结合

村分校在实施科技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讲究科学的培训方法,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将农闲与农忙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字、图、音、像相结合;现场示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1、农闲与农忙相结合。村分校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农闲与农忙相结合,农闲培训一些常规技术培训,农忙培训一些实用应急技术培训,闲时多学,忙时少学。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基本上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家庭农业型,村分校要相对集一些户长、村民组长的培训,再由他们辐射到每个农户,同时村分校根据农村难统易分的特点,搞一些联户群体培训,真正做到送教到田头、宅头、户头。

3、字、图、音、像相结合,在科技培训中,村分校一定要注重提高培训质量,防止花架子、空理论,图任务的错误倾向,扎扎实实把科学技术传授给每个农户,村农技分校充分编制农技小知识,搞一些实用技术小资料,发至到每个农户手中,镇农技站把科技制图,利用市场集会展示,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深入到每个农户。

科学技术的缺点篇(10)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29-03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十五科技计划评估”(批准号:06457265);河北省专家出国培训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余迎新,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计划管理;李子彪,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胡宝民,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天津 300130)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

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上一篇: 茶叶网络营销策略 下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