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4 16:45:33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1)

一、重要性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应用、面向实践。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其他临床课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学好内科护理学对今后的临床实习、工作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实施身、心全面护理的整体护理模式。为了使学生在临床实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尽快地适应整体护理模式,笔者在讲授内科护理学时,将整套教学中总结出的学法贯穿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现状

目前医学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有较强的畏难心理,而医学教育对学生素质却有很高要求,且包括文化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在内的医学教育学习时间短,课业负担重,相关专业课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穿插。这对学生是极大的挑战。内科护理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新的教学大纲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总教学时数为12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0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病种涵盖9个系统50种疾病,内容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

三、教学中的学法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的现状,教师教书解惑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下是笔者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学法:

1、课堂互动,增强学生自信心

对于自信的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享受,他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从而带来更多成功的体验。可是中职生对学习有较强的畏难心理,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成绩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不会,那个不懂,然后怀疑自己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继而以此为借口拒绝思考、逃避学习,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认为,兴趣和注意力来自成功的体验,课堂提问应因人而异,对平时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经常对他们进行提问,并降低题目难度。回答正确后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应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集中注意力学习。

2、课上课下严把“三关”,提高学生吸纳知识的能力

(1)预习关

内科护理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学等许多基础学科,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基础知识。可是不讲解基础知识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解决这一问题可行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用晚自习时间,浏览杂志一样的速度预习一遍下次课要讲的内容,做到带着问题来上课。有预习的听课肯定比无预习的收效大。准备好三色笔、课堂笔记本和课后整理笔记本。

(2)复习关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因此听课必须要专心,要根据教师的板书和教导进行标记、划线、记笔记(可利用课本的页边空白处或课堂笔记本)。每讲完一个目标都要自问:“达标了没有?”若没有,就必须通过课后复习来达标。根据课堂目标,配合教师指定的配套学习资料进行复习,确定达标后就要将课堂目标要求的内容精简整理后抄写在课后整理笔记上,这对加深记忆大有帮助,教师也可把课后整理笔记当作作业进行定期检阅。

(3)习题关

及时完成教师指定的配套习题。将复习、做习题时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3、突出重点.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教师的工作不是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热爱、尊重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求知识。如今知识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成果不断出现,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授风湿性心瓣膜病时,笔者先重点讲解最常见的二尖瓣狭窄,分析瓣膜病变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听诊杂音特点、影像学改变、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内容之后,先让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解释另外3种心瓣膜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然后引出临床表现、杂音性质、影像学特点等,把教师的教学意图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转化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4、 案例教学法的植入,增加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兴趣

(1)案例选择

笔者从临床护理实践个案中收集和选择具有针对性、适合于所学内容的案例。案例的选择符合以下标准:

①典型性:案例来自临床实践,不太复杂,选单一病种或一种疾病为主的病例;

②知识性:必须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融合在护理案例中。

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课前要做好准备,整门课中需用的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性的原则。就一课而言,可酌情将案例安排在课程开始、课中或课尾。出发点应放在加深学生对其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

(2)设置学生思考线索的讨论题或思考题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难度各异的讨论题或思考题。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启发性、诱导性和可争辩性,使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讨论和钻研的价值。

(3)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根据提供的案例、讨论题或思考题进行分析,做出护理评估,按护理程序的过程相继提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一般可采取课堂随机发言或专题讨论的方式。随机发言是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学生有针对性地自由阐述观点。专题讨论的形式有多种,时间可长可短。一般认为小组讨论宜深入,但耗时较多。不管应用哪种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单一主体和单一信息源,是一个讨论的参与者,但是又是一个特殊的参与者,应该在讨论中起到的引导作用和启示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知识点”的发掘上来,使学生“启面有发、一启即发”。当然,教师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意见去影响学生,甚至强加于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坚持采用PBL教学法及植入案例分析练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知识不应只是书本上呆板的内容,而应是活学活用的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使每名学生真正做到想学、会学、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陈四清,李斯俭,付石龙.护理教学中案例式教学的分析与尝试.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5):63.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2)

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3)

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 ;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4)

[中图分类号]R33;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10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一门外语结合起来运用的新型人才,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它是为了适应时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并展开[1]。那么何谓双语教学,如何有效实施及其意义何在?本文以基础医学课程为例从上述几方面展开讨论。

1 什么是双语教学

根据目前国内界定,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获取同步,即教师用外语(主要是英语)编写外语类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的讲义,进行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2]。笔者的体会是双语教学就是教师以各种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文稿演示、课后讨论等)运用一定量的非母语(一般是英语)进行教学,达到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与之相关的外语的效果。

2 基础医学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目标,基础医学专业以顺应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适应现代化生物医学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所需为前提,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科研型人才,能够进行基础医学教学和相关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通过阅读国内外科技文献获取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动向,为今后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教师如何开展双语教学

结合近几年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估和学生们反馈的情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确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且效果显著。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改革了教学模式,对基础医学五年制的学生开展组织胚胎学双语教学,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实践证明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1]。但是,有些研究认为,理想双语教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性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3],要使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并非易事。进行双语教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用一门外语熟练清晰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双语教学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量的英文专业词汇。所以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下面笔者着重从“教”的角度谈谈如何开展基础医学双语教学。

3.1 提高师资力量

本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一些教师到国外访问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摩国外医学教学课堂,也培养了教师用英语思维来传达医学信息的能力。此外,一年一度的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优质课评比大赛也积极促进了教师优化双语教学课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2 因“科”施教

不同科目的讲授需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形态学科目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时,提倡用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讲授方式,因为形态学的科目较易理解,教师在必要时用中文加以总结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等偏重理性思维的科目时,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讲授方式最优,例如可以用英文幻灯片、中文讲授,总之,合理选择讲授方式才能兼顾专业知识和相关英文词汇,避免顾此失彼。

3.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讲究中英文字的比例,切忌全版的英文或全版的中文,应多选用一些中英文双语注释的图示,它们能够在强化中文信息的同时给予英文提示,反复地刺激学生对中英文的理解记忆。又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给予一定时间的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简单的英文代表小组总结发言,这种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师生互动性,也使讲的同学和听的同学都得到一次基础知识和专业英文词汇的强化。再如在课堂上放一些自带英文讲述的教学视频也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3.4 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

设置适当的双语考试题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把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潜能发展,可以促进医学专业的学生双语学习的热情[4]。比如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英文试题或者中英文结合试题的方式;同样答题也可以要求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

4 学生怎样应对双语教学

前面在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问题时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一下,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从学生的角度谈谈怎样学习基础医学双语课程。

初次接触双语课程的医学生很容易走入一味专注于专业英语学习的误区,这是必须要避免的。有人认为医学英语语言的学习不能以牺牲医学专业学习质量为代价,双语教学中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不能本末倒置[5]。那么怎样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呢?

4.1 做好预习工作

这一步最好使用中文教材。预习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理解教材上讲解的基础知识,找出重难点做上标记,这样课堂上我们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且有的放矢;其二,在对下节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建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后,重点关注中文教材上标注有英文注释的专业词汇,尽量记忆,因为中文教材中的英文注释一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词汇,老师上课时也是会经常提到的,预先对这些单词有个印象,上课时就会轻松许多。

4.2 重视听课质量

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握重难点是老生常谈了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用英文发言的学生,他们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还是医学英语词汇方面都掌握得比较好。听说结合可以不断地刺激强化你的专业知识和英文词汇。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高听课效率。

4.3 课后及时巩固

听完课后的当天或者最迟不超过两天应该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我们可以以老师的课件为主线进行复习、整理和小结。用英文写病案讨论、实验报告等可逐渐培养我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若有余力,阅读与该章节相关的英文文献或英文原版教材也可以起到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训练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总之,应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听觉、视觉的接触量来反复强化医学专业知识及英文词汇,长期坚持下来收效甚大。

4.4 注意学习方法

在基础医学的双语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性记忆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同学反映医学专业词汇生僻难记。的确,医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单词是由拉丁文衍化而来或直接采用拉丁文,生词量大且不太常见,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实掌握医学英语的构词规律特别是词根词缀的使用就可以化难为易轻松应对。笔者从解剖学词汇中试举几例:表方位的前缀有antero-,postero-,supero-,infero-等,因此遇到带有方位的名词的英文表达时再相应地加上方位词就可以了;又如词根optic表示“视”,记住它就可以记住有关“视”这个家族的词汇,像optic chiasma, supraoptic nucleus, medial preoptic nucleus等;此外记住简写也能帮助我们回忆起英文单词,如SCM就表示sternocleidomastoid,仔细看这个看似很长的单词实际上是由sterno-(胸), cleido-(锁骨), mastoid(乳突)三个词根构成,记住这三个词根很容易就记住这个词了。

5 总结及展望

学习了三年的基础医学双语课程,笔者自身最为真切的感受就是前期的大量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对于笔者后期双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平时读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英文期刊,至少在语言这一关上是不成问题的。这些都得益于基础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基础医学专业的实行是顺应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是实现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广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目前双语教学工作尚未完全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特别是对基础医学五年制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笔者相信提高师资力量,重视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艳,周雪,章为,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4):476-477.

[2]俞阿勇,颜笑健.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健康研究,2009,29(2):169-171.

[3]刘学红,张泳,张金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15-117.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5)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8-0583-03

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对中医核心“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的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是制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在数字人研究中发现,运用发育生物学等已知的事实,客观地提出人体内存在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新学说(又可称为筋膜系统或经络系统),借以拓展人们的思路并揭示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的神秘面纱。

1 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学说提出的缘由和过程

1.1 背景

通过国家科技部两次(174次和183次)香山科学会议论证,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由第一军医大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4个单位承担,第一军医大学为承办单位,课题负责人为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林教授,研究期限为3年(2003-2005年)。

1.2科学发现

针灸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经穴的本质――医学生物学基础是该研究的关键问题。笔者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采用高精度冰冻切削、数码照相的方法获取了正常人体的整体形态学信息,利用人体图像数据库实现了整个人体特异组织成分的选择性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在肢体和躯干的筋膜组织聚集处进行标记,通过三维重建和透明化处理,在重建人体模型内呈现出与经穴记载走行一致的串珠样影像结构。其中串珠的“珠”相当于经穴的“穴”;联系串珠的“线”相当于经穴的“经”。笔者认为穴位是能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的部位,在人体解剖学定位为筋膜结缔组织聚集处。

近2年,笔者用其他数字人数据集和通过CT、MRI等技术手段获取的活体数据,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重建获取的图像进行反复验证均可得到与此项发现同样的结果。

1.3科学理论创新

形态学研究已证明,筋膜遍布全身,包括所有包被在肌、肌腱或血管、神经及某些内脏器官外表面或器官之间的固有结缔组织,它又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及脏筋膜。通过对筋膜的发育生物学溯源分析,从多细胞生物到三胚层生物再到高等动物,筋膜的发育经历为细胞外液一间充质一筋膜。可知其主要是由胚胎时期中胚层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分化形成,而间充质在生物发育中的作用是对其他的组织细胞起支持、储备等作用,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生物个体对衰老、变异的功能细胞不断进行更新和修复,从而使生物个体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笔者推断全身的筋膜组织构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功能系统的支持与储备系统。

1.4提出新的学科领域

在提出新功能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筋膜学说,具体内容是研究结缔组织自身的功能机制和结缔组织与其他功能组织细胞的相互关系。

2 从筋膜学的角度探索中医经络的奥秘

从筋膜学角度研究全身的结缔组织支架与经络的解剖学关系。关于经络本质的描述,中医书籍称为“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我们今天所用的国家标准十四经、361穴,实际分别是元代和清代总结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经络穴位如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等。由于人体各部位均有结缔组织存在,客观上奠定了“穴位”的普遍性,中医大师孙思邈所说的“阿是穴”亦是同理。从历代经典医书对经络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经络描述与笔者对筋膜的描述在形态上有着十分惊人的一致:从功能的角度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而人体的结缔组织同样也内而脏腑、外而皮肤,联络内外、交通上下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架。

费伦等提出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是在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之中。美国Helene M Lange-vin的研究组在一项获美国NIH资助的课题中,提出针灸经穴网络是间质结缔组织网络表象的假设。该假设得到Elisa E Konofagou在正常人体针灸穴位处,结缔组织分裂位面超声影像显示的实验支持。

在过去针灸经络的研究中,组织学家对穴位进行了组织学切片观察,生理学家进行了神经传导测试,物理学家用各种声、光、电、磁探测等手段,这就像一幅拼图,每个单元都能有一定的发现,但未能了解整幅图像的全貌,反而越是细微(从大体解剖到组织切片、电镜切片、神经电信号、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水平、离子水平等)离目标却越远,就像是用放大镜去看长城,始终未能触及经络的本质、看到经络的全貌。数字人研究使笔者第一次具备了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人体结构的手段,计算机图像分割和重建技术能够任意显示所关注的组织在人体的分布,通过与经络穴位的对比分析,得出经络穴位的分布与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分布相似的结论。而后从最原始的生物如海胆、水母到高等动物人,逐步推演筋膜结缔组织在生物进化的各个阶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由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在人体整个生态系中的作用和与其他功能系统的关系。可以简单通俗地把筋膜结缔组织比喻为整个生态系(人体)中的土地,其他功能系统为在筋膜支持下的不同植物。中医对整个生态系的干预如各种刺激疗法(针灸、刮痧、梅花针等)相当于给土地松土,中药汤剂相当于给土地进行灌溉和施肥。这与中医倡导的整体全身调理和辨证论治的总体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现有众多有关针灸理论的假说不同的是,筋膜学说是在现有针灸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经非常成熟的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理论所提出的假说,与其他假说比较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对进一步深入持续研究的指导性。

3 筋膜学说对中医发展战略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6)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 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 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 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7)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庞杂,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新的研宄课题,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8)

1 激趣引题,深入探究

《中医内科学》的历史沿革部分,主要阐述对疾病认识的发展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导性材料,因而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沿革内容枯燥,部分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因此,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激趣引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对病证认识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讨论并提出各自的观点。如在“中风”一节中,笔者提出“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病证及治疗方面是如何认识的?你们认为最具影响的认识在哪方面?今天看来还有哪些局限性?需要做哪些补充?”等问题。学生积极阅读教材,讨论热烈,大部分学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最后笔者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认识的提高,各时期对中风病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如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多,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主;唐宋以后,中风主要以“内风”立论,成为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对现代治疗中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最后,学生讨论热烈,提出了“内风和外风能否兼夹导致中风病?风为六淫之一,除了大家熟知的中风、中暑之外,是否还有中寒、中湿、中燥和中火?现代医学对中风是如何认识和研究的?”等问题,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的探索热情,为进一步学习、研究中风病打下了基础。

2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病因病机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牵涉到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等相关内容,掌握好这些知识,才有利于从根本上理解病因病机,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打下基础。笔者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该部分的教学中,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在探究中把学、思、疑、问结合起来,做到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习。对于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合作探究,留到下一节

课解决。如在讲解“咳嗽”一节时,部分学生对咳嗽与肝、脾及肾有关不好理解。笔者提醒学生,“能否找出四脏相关的共同物质基础?肺与肝、脾及肾是否存在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联系到“气”,气使得四脏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互相影响,气的病理变化是四脏与咳嗽相联系的共同物质基础,咳嗽是四脏气病理变化的一个方面。通过讲述气的生理及病理特点,结合脏腑与气的关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咳嗽的病机要领,对病因病机的分析能力提高了。

3 辨识比较,强化探究

证治分类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对证型的辨识及方药的选择方面,由于症状交叉、重叠较多,要抓住要点,辨识清楚,并不容易。笔者首先对某病证相关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作简要归纳、概括。以病为纲、病证相为目,理清疾病证候主次,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要点。既避免了主次不分,又不至于遗漏主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学会举一反三,分析较复杂的兼夹证型或变证。例如,在讲授“腹痛”的证治分类时,笔者提出:“如何辨识‘寒邪内阻证’和‘中虚脏寒证’引起的腹痛?选方用药上有什么区别?”大部分学生从腹痛的病史、疼痛性质、持续的时间、缓解的方式以及疼痛时伴随的症状等方面加以区分,掌握了这两个证型的辨识要点和处方用药的异同。有同学进一步提出“寒邪内阻和中虚脏寒证能否转化?若既有中虚脏寒又兼有寒邪内阻,可能出现什么症状?又如何治疗?”等问题。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证治分类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深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简化了教学难点,学生从探究中也获得了乐趣。

4 实践评价,探究反思

《中医内科学》的病案教学是学生去医院实习之前的“模拟”课,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大量病案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了学生独立思维空间,巩固和扩大了知识面,吸收、内化知识的能力也增强了。笔者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灵活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到医案的教学中,营造一个学生亲身临床的环境。如在感冒病案教学中,首先选用较典型的风寒、风热病案,先要求学生分析病案记录,各自写出病名、证型、治法和处方用药,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各自的治疗方案和依据,之后与名医治疗方法对照,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学生对病案的理解加深了,也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把“死”的医案学“活”了。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气虚感冒、血虚感冒等兼证病案,使学生知常达变,了解临床疾病变化的复杂多变性。笔者体会到,病案的讨论、分析和横向比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基础知识与实际运用融会贯通,为尽早建立起正确的临床思维打下了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9)

中医内科学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技能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中医悟性,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和理解,丰富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实践。突出中医治疗的优势与特色,营造主动、积极探索的教学环境,深化理论认识,提高理论水平。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引入“点面结合、由点及面”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采用实证研究法、病案教学法、名医验案分析法、模拟医疗场景法及问题引入法等,将实践贯穿于教学各阶段,突出各系统疾病的特点。重视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讲授,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精选典型病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努力探索的精神。如在学习脾胃系病证时,针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为中焦平衡协调的关键,提出:①常见的脾胃病证有哪些?②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③如何从“五脏整体观”角度看待脾胃系病证?④中医治疗脾胃系病证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答案,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展示当脾胃病存在各种病理实邪时出现的舌体、舌苔变化,并加以比较,如白腻荅、厚腻苔、水滑苔、薄白苔等,帮助学生理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病案,由简入繁,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可模拟临床场景提出问题,学生表达各自观点并自由辩论,教师总结分析,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扮演医生角色,提出理法方药的实施。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篇(10)

MEI Xin-lu LI Hong-wei YAO Xiao-min WANG Fang GUO Qin CUI Xiang-yi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Ningbo Zhejiang 315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in medical basic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choice of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setting of teaching standards,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and finally evaluate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reflec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adopts the refined teaching video course,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improves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medical course.

【Key words】Flip classroom;Online and offline;Mu class;Medical foundation

?榇俳?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定,高校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在网络慕课平台发布课程,上传视频课程资料,学生可利用笔记本电脑、手机客户端在线学习平台中的视频课、作业、测验等资源。而在线下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线上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疑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完全学懂、学透教材中的内容[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得到飞快的发展,正逐步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教学中普及。

1 高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传统的大班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整体教学效果,缺少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关注,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由于时间和场地等原因所限,不能够充分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没听懂的内容不能反复学习。近几年,为提高各大高校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各大视频网站,省市级课程平台都陆续开放了网络课程,让学生近距离学习名校的课程资源[2],但由于大部分学生仍然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没有课堂作业、测验、教师互动的情况下,只有少数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质量难以达到要求[3]。

因此,很有必要将医学基础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与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翻转课堂任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通畅。[4]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2.1 线上教学平台的选择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是浙江省最大的高等学校课程共享平台,教师可在该平台上创建课程班课,并在线发布慕课视频,布置作业、测验,学生可利用笔记本电脑,手机客户端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笔记及发帖交流。该平台操作简便、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且对师生均免费开放使用,容易得到推广应用。师生均可在笔记本电脑登录,也可在平板电脑、手机上下载客户端登录,该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课程创建、班级及学生管理、考试管理、视频课程发布、测验、笔记、发帖讨论、作业等内容。

2.2 包含线上线下互动的新课程标准的建立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面向第一线职业技术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目标就是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的诊断、治疗基础技术、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完成诸如诊断、问病荐药有关的工作任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为2016-2017级药学专业的学生,将医学基础课程安排在1学期,每单数周安排一次网络慕课,总学时为48学时。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原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形成以解剖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细胞生物学、内科学、病理学等六个部分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六大单项技术可构成技术链,完成不同岗位的有关医学基础的工作任务。

为有效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不容易讲解的或演示的知识点做成短视频或微课、动画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笔记本电脑、手机上自主学习,遇到不懂的内容也容易不断重新学习,改变原先的每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模式。

2.3 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前,教师上传各章节教学视频及相关测验、作业等,并发布公告,学生根据公告要求在电脑或手机上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测验,并获得分数。教师可通过线上平台后台数据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记录,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醒未按时看视频或测验的学生。若发现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差而造成进度慢的问题,应该单独辅导;若发现是学生主动性差,惰性引起的进度慢,则与班主任一道分析原因,找出??题所在并予以解决,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在讨论区发帖求助,与其他同学、教师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面授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学生针对网络课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自己不能理解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巩固效果。

2.4 考试方法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考核分为线上学习以及线下学习,按照7:3的比例确定最终成绩。学习主动性评价主要通过视频观看时间,测验次数,作业提交情况,互动与讨论发帖来考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不是单一的使用期末试卷考察。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将更多的个人时间转移到线上课程的学习。课堂学习评价以发帖、作业、小组讨论、翻转课堂和测验完成等情况作为评价依据。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考核情况,及时给予督促、鼓励及个性化辅导,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3 使用中存在问题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升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好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源首先要保证是内容是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精炼,能满足学生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特点;教材中可印有二维码,满足学生随地观看视频的需求。

上一篇: 科学技术的缺点 下一篇: 医药行业市场占有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