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3 15:28:44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1)

虽然早期公共事业管理在诸多方面显得稚嫩,但依然吸引了不少大学者去关注。作为一门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适合在政府部门及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同时在培养中将有关的人力、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公共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并使之达到最优化,以便能有效提高各项公共事业的效率和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行政职能得到进一步细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具体方向也得到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在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招生目录中,这个专业通常是按照大类进行招生的,事实上,可以分出文化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等多个方向。有些晕了吧?别着急,让我们来听听几位过来人对他们的专业有什么要说的。

文化事业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但是跟公共事业管理这样一门横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哲学的交叉新兴学科比起来,这个专业方向更强调深刻的文化熏染。

――Cindy(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事业管理方向大二学生)

我是那种比较文静的女生。报考专业的时候,就想学习文史哲之类的文化氛围浓厚的学科。可是家里人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太文了不好找工作,他们非要我学管理不可。后来上网一查,立马相中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

当然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也相当重要,其实这一点不用去刻意培养,身处对外经济贸易这个国际化的校园里,很容易就能潜移默化。

进入这个专业方向的同学要求掌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主要就业领域为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传播公司、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报业、出版业、音像制品等)、文化旅游业、广告业、文博展演业、娱乐业、网络文化与动漫游戏和体育产业等。

主要课程:公共经济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人力资源等。

开设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

刚开始我对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解很肤浅。真正深入之后,我发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很快,需要很多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毛毛(吉林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大二学生)

老实说,起初我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时候,心里还直犯嘀咕,因为当时我一心想当救死扶伤的医生,对这个卫生事业管理,还真是没有多大兴趣。虽然以前也没见过这个专业,顾名思义也该知道这个方向是做什么的了。被调剂进来之后,我想要不就凑合着,好歹也算个卫生战线的天使吧。于是就这样留了下来,慢慢地感受和体会。

我们在学校里不但要学习卫生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管理学,这样我们毕业之后才能更大地为广大基层单位、为一线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现在看来,我们国家的基层卫生事业正处于一个发展起步阶段,像那些大量的基层社区医疗机构都需要管理。这样,就业就有了保障。这个方向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系统地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医学管理人才。另外要提醒的是,通常来说,这个方向对学生的外语要求较高,最好能读懂国外医学文献。

主要课程: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医院管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卫生政策与法规等。

开设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吉林医药学院等。

法学就法学吧,怎么还和医事扯在一块呢?我们专业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专业,综合法学和医学的培养目标。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将来都是法学和医学的双面手,文武兼备。

――大宇(湖北中医学院医事法学方向大三学生)

我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来的。本来的理想是考取实力雄厚的武汉大学法学院,将来做一名大律师。结果被湖北中医学院录取了,就莫明其妙地来到了医事法学专业。

在这个专业学习了3年,我对它真的越来越有感情了。因为随着我国卫生法制的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社会对我们的需求日益加大。依法从事卫生事业的管理和运作是保障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而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分别培养医学和法学人才,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比不上我们的。相比之下,我们更能适应卫生法律工作的要求,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卫生领域的法律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既能适应我国卫生服务、卫生行政及卫生监督执法需要,又系统掌握了法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方向的学生具备了从事法律实务、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基本法律问题,以及进行医事诉讼和医事案例的法律裁决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学生能够在公、检、法等机关,司法鉴定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工作,也可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制药企业、医药公司等单位从事人事管理和法律工作。

主要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法学、医事法学、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卫生事业管理等。

开设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等。

一个国家从政府到群众,都对体育相当关注。在公共管理大方向下的体育管理,主要是针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当然也包括环境。

――少鹏(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方向大四学生)

在北京奥组委服务的工作人员中,有不少是我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师兄师姐,所以心里也会多了一份亲切。

我们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很多都去了奥组委的大型活动事业部和市场部。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奥运会的大型活动的组织准备去做一些具体的事务工作。市场部则是去开发市场,包括产品的开发、产品的营销等。就算没有进入奥组委的,也会去到其他一些相关公共事业部门去工作,比如说教育行政部门、卫生局等,成为一些部门的体育管理者和健康管理者。

有些同学会为我们担心,说奥运会过后我们体育管理的岂不是该失业了?呵呵,这一点就是多虑了。奥运建立起的那些非常重要的场馆,尤其像鸟巢、水立方等,也是需要有人管理的呀。即使在奥运过后,懂得体育场馆管理和经营的人才依然会受欢迎的。所以,我相信我们的未来还是相当光明的。

主要课程:除了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理论课程外,更多的是体育技能与实践课,比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游泳,甚至还有高尔夫、保龄球等。

开设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大小城市在规模上不断膨胀,在功能上也越加复杂。这样就有了我们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武之地。

――Tom (西南政法大学城市管理方向大三学生)

要我来谈谈城市管理,那我就从家乡――山城重庆谈起吧。你们在1997年直辖之前到过重庆没有?或者可以去网上找些当年的老照片来看看,再跟现在的重庆比较一下。你会非常吃惊,为这个城市在这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

重庆的城市发展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今后10年里,我国每年需要3万名以上的专门人才充实到城市管理队伍中来。这其中已经有80%左右来自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每年的专业人才缺口依旧达到20%。而较之大的公共管理专业更为贴近需求的城市管理方向,其毕业生必将逐渐成为城市管理人才的主力。虽然自2001年起,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陆续专门设置了城市管理这一专业方向,与广阔的社会需求相比,依然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管理人才的需要。实在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和现代城市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工程方面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专业知识及技术和工程方面专门知识扎实,富于创新,实践能力强,素质高,能够从事现代管理实际工作。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医学 创业 教育

一、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格特质,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力和生存力。

二、 创新教育模式

(一) 分年级、分层次教育

根据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进行分年级、分层次的创业可能教育,其中低年级的教育在于夯实和巩固基础,侧重于专业思想和职业生涯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教育。这种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不能在毕业时期临时抱佛脚,应在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做好专业培养,专业而系统的在低年级阶段做好持续自我成长与学习,这样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互相衔接。

目前,我国高校没有或者很少开设创业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核心宗旨和基本要求。要改变这种滞后现象,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以相关课程有机整合和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之中。还可以单独开设创业课程,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等,增加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二) 兴趣引导教育

兴趣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事物的关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学生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尤其是在医学院校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责任。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若想要真正能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必须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的保障。而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保障制度。因此,高校在加强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度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大力改革和完善学分制,实施弹性教育,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育人环境和创业环境;在学生管理方面,在规范的基础上,要更多地强调激励,激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 依托专业创业

根据医学院校自身专业的特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医学生虽然教育时间长,但是其真正的实践却很少,所以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在毕业时面向基层、中、低端岗位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必然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前期的教育的方法中适当的改进并且依托专业创业。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及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缺乏,在那里医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较短的时间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到基层去、到社区去、到多种所有制单位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就业观念,走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

医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不仅需要勇气和热情,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是有条件的,它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品德和艺术修养、艰苦奋斗且敢于挑战的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独立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诚实守信、协同合作以及对市场的应变能力等。依托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提高就业、创业的针对性。

(四) 提供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验证运用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过程。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各企事业现场实践中去,从生产实习、专业劳动和研究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医学义诊活动、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的挂职锻炼,由原有的专业实习的定向范围进行全方位的扩充,使他们将在学校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际课题中去,增强创业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并可将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 多方面支持引导

(一) 强化师资队伍

影响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质量问题。首先实施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技能。因此要改变师资现状,要从目前的“知识型”、“传授型”向“智能型”、“创新型”、“全面型”的人才转化。其次,高校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制度。教师队伍应采取聘用制,要向全社会敞开大门,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来开讲座和辅导,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的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

(二) 营造创业氛围

要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必须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本身的大力支持。

1.政府必须转换职能,为创业提供高效率的行政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同时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2.社会备界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要通过各种舆论支持、鼓励创业,宜传创业典型,使人们敢于创业、乐于创业,树立创业光荣、创业伟大、创业致富的思想,充分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各高校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并形成一种创业制度,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设立创业基金,提供经费上的支持;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开展各项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对于那些具有较强创业意识的医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就业方向。医学毕业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在校期间自觉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在创业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树立“到边疆去,到基层去”的就业思想。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医学 创业 教育

一、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格特质,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力和生存力。

二、 创新教育模式

(一) 分年级、分层次教育

根据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进行分年级、分层次的创业可能教育,其中低年级的教育在于夯实和巩固基础,侧重于专业思想和职业生涯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教育。这种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不能在毕业时期临时抱佛脚,应在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做好专业培养,专业而系统的在低年级阶段做好持续自我成长与学习,这样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互相衔接。

目前,我国高校没有或者很少开设创业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核心宗旨和基本要求。要改变这种滞后现象,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以相关课程有机整合和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之中。还可以单独开设创业课程,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等,增加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二) 兴趣引导教育

兴趣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事物的关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学生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尤其是在医学院校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责任。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若想要真正能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必须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的保障。而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保障制度。因此,高校在加强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度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大力改革和完善学分制,实施弹性教育,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育人环境和创业环境;在学生管理方面,在规范的基础上,要更多地强调激励,激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 依托专业创业

根据医学院校自身专业的特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医学生虽然教育时间长,但是其真正的实践却很少,所以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在毕业时面向基层、中、低端岗位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必然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前期的教育的方法中适当的改进并且依托专业创业。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及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缺乏,在那里医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较短的时间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到基层去、到社区去、到多种所有制单位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就业观念,走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

医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不仅需要勇气和热情,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是有条件的,它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品德和艺术修养、艰苦奋斗且敢于挑战的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独立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诚实守信、协同合作以及对市场的应变能力等。依托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提高就业、创业的针对性。

(四) 提供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验证运用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过程。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各企事业现场实践中去,从生产实习、专业劳动和研究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医学义诊活动、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的挂职锻炼,由原有的专业实习的定向范围进行全方位的扩充,使他们将在学校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际课题中去,增强创业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并可将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 多方面支持引导

(一) 强化师资队伍

影响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质量问题。首先实施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技能。因此要改变师资现状,要从目前的“知识型”、“传授型”向“智能型”、“创新型”、“全面型”的人才转化。其次,高校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制度。教师队伍应采取聘用制,要向全社会敞开大门,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来开讲座和辅导,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的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

(二) 营造创业氛围

要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必须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本身的大力支持。

1.政府必须转换职能,为创业提供高效率的行政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同时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2.社会备界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要通过各种舆论支持、鼓励创业,宜传创业典型,使人们敢于创业、乐于创业,树立创业光荣、创业伟大、创业致富的思想,充分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各高校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并形成一种创业制度,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设立创业基金,提供经费上的支持;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开展各项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对于那些具有较强创业意识的医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就业方向。医学毕业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在校期间自觉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在创业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树立“到边疆去,到基层去”的就业思想。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4)

法医学本科专业作为温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唯一专业,温州医学院也是我省唯一开设法医学专业的院校,现设有法医病理实验室、法医物证实验室、硅藻实验室、法医图象分析实验室、法医毒物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依托公安局、检察院、附属医院和多家司法鉴定机构作为实习基地,为法医学专业提供了优良的办学条件。通过十年实践,积累了医学院校举办法医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并显示出自己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医学院校办法医学专业有一定的优势,如: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习均可以在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内实习,法医学专业实习与各个县、市及厅级公安局建立法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培养法医学专业人才具有医学背景的,能从事于公安、检察、法院、社会保险及司法鉴定机构法医学鉴定及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具有法医学技术专业人才。

(二)、教师队伍现状:法医学专业专职教师现有10名,包括硕士生导师教授1名,副高级职称教师2名,中级职称教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名,硕士学位教师8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学位占80%以上;兼职教师来源于不同单位如:温州市精神病院、温州市公安局等。

(三)、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基础医学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重要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皮肤科学、麻醉科学、五官科学等学科。专业课程为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化学、法医精神病学、刑事科学技术等学科。

(四)、实验室建设及法医学实验教学:现设有法医病理实验室、法医物证实验室、硅藻实验室、法医图象分析实验室、法医毒物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提高法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五)、法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在浙江省内各地区建立法医学实习基地,如杭州地区、宁波地区、绍兴地区、金华地区、丽水地区、台州地区及温州地区等。有条件的话,应该向省外建立法医学实习基地,如:北京市、武汉市、上海市、沈阳市、太原市等省外大城市建立法医学专业实习基地。

(六)、毕业分配去向:在全国省厅级、市级及县级公安、检察院、法院、社会保险及司法鉴定机构从事法医学鉴定工作及在医学院校、科研部门从事于法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或相关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二、法医学本科专业今后发展规划思考及对策

(一)、组成国内一流教师队伍,定期送法医学专业教师到国内外有名院校学习进修,引进国内外有名法医学专家教授,法医学博士,来组成国内一流法医学教师队伍。逐步办成有特色,在省内及国内法医学界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检案三结合的法医学专业教师队伍。

(二)、加大对法医学专业资金投入,建立法医学科研实验室,为法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提高法医学对社会服务内涵,使法医学系,司法鉴定机构,基础医学院,整个学校在国内法医界有一定知名度。

(三)、利用本校设有司法鉴定中心的优势,实行“司法鉴定助手”,进行检案的见习及其他司法鉴定的学习,加强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切身体会法医工作的职责和意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我校法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案例教学的反响甚好。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检案过程中,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为将来实习检案打下基础。

(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实行法医学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这一办法,由此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因为专业缘故,也更加了解学生在学习上要注意的重点,同时在生活上,也能更好地去关怀学生;学生也可以有更多地机会向老师了解更多法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跟随老师进行科研活动的机会。

(六)、为更好地解决法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可邀请已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谈谈自己的经验及当今社会就法医专业的新动态,也可邀请校外法医学专家谈一谈参加公务员考试及面试的技巧及考研方面的经验。

(七)、加强对法医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如:到浙江地区如平阳瑞安等革命老区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活动,如篮球比赛、羽毛球等比赛,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全面成才;同时也要成立法医学专业科研兴趣小组,提高和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论文的书写技巧,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友谊和感情,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5)

1.1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通识教育(Genergl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和外语、计算机、数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医疗保险开办较早的郧阳医学院为例,其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为348学时,大学英语为270学时,数学类为144学时,计算机为108学时,按照其大学四年的必修课总学时2805来算,其中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占比为12.41%,同样,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也为348学时,占所有必修课程3055学时的ii.39%,如此高比例的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像一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课程,如口才学、营销学等都无法开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恐怕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改变观念,大力支持和配合课程改革才行。

1.2基础课程中医学课程少,学生医学技能不过关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理论及现状,初步具备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由此可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受四年制学制的制约,学校要合理配置这么多学科基础课程,同时还要设置专业课程绝非易事;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内的时间里既学好医学,又学好保险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降低难度,大多数院校只开设基础医学课程,不开设临床医学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医学技能不过关。据笔者所在院校的毕业生反映,他们在找工作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所学医学课程太少,不能达到用人要求。

l.3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医疗保险只是一个专业方向,这个专业方向究竟放在哪个专业下,完全由各校自主决定,就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把它放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如东南大学、昆明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也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录下(如江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NIgH医学院等),还有的学校把它放在预防医学专业目录下(如广东药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放在卫生事业管理、保险学等专业目录下的,由于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导致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基本上都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所归属的专业来进行,其差异性相对通识教育课程来说更为明显。

1.4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和实习环节不够

据王霆、杨玉梅等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高校教师三类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长期原。学生就业能力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高校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习,这是我国高校的通病,也是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所在。据麦可思近几年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结果都显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实习情况来看,除了安徽医科大学安排了为期半年和昆明医学院安排了为期9周的临床实习之外,其他学校基本上只是安排去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局实习,就算是去医院实习时间也非常短,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安排了为期1个月的医院实习时间,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到位。

2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2.1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其次是“社会关系”,占32.02%;再次是“所学专业”,占12.O3%【4j。由此可见,承载着“个人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具有应用广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高校除了开设目前已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外,笔者建议再开设一些如医学伦理学、演讲与口才、营销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适当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2.2合理配置学科基础课程,提高医学课程比例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学科基础课程的设计上,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考虑到医学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自学的高难度性,应加强医学课程教育,提高医学课程比例,适当精简其他课程。在医学基础课程上,建议开设基础医学(生理、生化、病理、药理、诊断学等)、临床医学(内、外、妇、儿科)等课程,同时增加药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经济学(金融保险)和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开设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风险管理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另外,再适当补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及民法学等课程。

2.3围绕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医疗保险这个专业方向,突出医疗保险的医学背景和医学特色,要有别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此,笔者建议开设人身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保险精算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营销与实务、保险核保理赔医学、疾病分类学、病案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除了这些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方向性的选修课程,将那些能在专业上继续加深的课程或前沿课程纳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例如可以开设金融理论与实务、保险会计学、保险统计学、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保险核保与理赔、劳动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考虑到医疗保险专业一般是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些院校金融保险类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能够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有限,针对这种情况,与财经院校相邻较近的医学院校可以采取“校校合作”的方式,大胆尝试跨校选修【5】,使得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

2.4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

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4.1加大实践课程和见习课程的比重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6)

我们通过向全省医疗单位和学生家长进行医疗需求的调查,对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需求情况、学生本人的就业意向调查,到嘉兴五县二区卫生局及人民医院进行医疗状况调查,此外对我院两所附属医院、六所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进行现有医务人员年龄结构、职称职务、医院主要开展的业务项目、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摸底。发现临床医学大专生要进入县市级医院医疗科室有很大难度,而县级医院及以下基层单位小科,特别是医技科室专业人才奇缺,本科生不愿去,中专生进不去.我们认为这些科室可作为专科生的就业方向。但医院对需求的人员要求较高,要求动手能力强、并有一技之长,人院后能立即上岗独立开展工作。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要求,我院决定开展选修特色教学。采用“基本专业教学+X”的教学模式。“基本专业教学”就是在“三基”教学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层医院所必须掌握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所谓“X”就是加强选修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志愿及附属医院医技科室教学资源,我们开设了病理、超声、放射、麻醉、眼科、耳鼻咽喉、骨科、皮肤科、康复、心电图等八至十个选修特色教学课程。开展三年来,先后有三百四十一位临床专业学生参加。

二、实施订单式特色教学措施

第一学年完成公共基础和医学基础课教学的同时,由学校向学生家长发函调查当地人才需求情况。第二学年在学I临床基础课和I临床专业课同时,进行一个月的临床教学实习。然后学生利用周六参加自己选修的学科学习和见习。

教学由附属医院的科主任承担,实习采用导师制。生产实习阶段加强选修科实习,既有理论考又有操作考,高标准严要求。其教学流程如表1。

三、初尝订单式特色教学成果

通过三年实践,开设选修课程后学生学习方向目标明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充分挖掘附属医院教学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需求。2004年毕业生按教育厅公布到8月底的首次就业率,全省临床专业专科平均为4O.86 ,我院平均为54.58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全省平均就业率的13.72个百分点。我院自开展特色选修科以来,二届毕业生(每年至1O月底)就业率统计,2003年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76 。2004年就业率达到63.21 。其中参加选修科特色教学的学生的就业率与未参加选修科学生就业情况统计(P值

我们选修科所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快速适应就业单位岗位要求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上明显地占有优势。从表上所述,病理、放射、麻醉就业率比较高,而耳鼻咽喉就业率相对偏低,有待于调整,开设特色选修科必须适应社会需求。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7)

1.1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通识教育(Genergl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和外语、计算机、数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医疗保险开办较早的郧阳医学院为例,其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为348学时,大学英语为270学时,数学类为144学时,计算机为108学时,按照其大学四年的必修课总学时2805来算,其中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占比为12.41%,同样,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也为348学时,占所有必修课程3055学时的ii.39%,如此高比例的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像一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课程,如口才学、营销学等都无法开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恐怕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改变观念,大力支持和配合课程改革才行。

1.2基础课程中医学课程少,学生医学技能不过关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理论及现状,初步具备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由此可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受四年制学制的制约,学校要合理配置这么多学科基础课程,同时还要设置专业课程绝非易事;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内的时间里既学好医学,又学好保险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降低难度,大多数院校只开设基础医学课程,不开设临床医学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医学技能不过关。据笔者所在院校的毕业生反映,他们在找工作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所学医学课程太少,不能达到用人要求。

1.3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医疗保险只是一个专业方向,这个专业方向究竟放在哪个专业下,完全由各校自主决定,就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把它放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如东南大学、昆明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也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录下(如江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NIgH医学院等),还有的学校把它放在预防医学专业目录下(如广东药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放在卫生事业管理、保险学等专业目录下的,由于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导致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基本上都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所归属的专业来进行,其差异性相对通识教育课程来说更为明显。

1.4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和实习环节不够

据王霆、杨玉梅等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高校教师三类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长期原。学生就业能力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高校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习,这是我国高校的通病,也是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所在。据麦可思近几年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结果都显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实习情况来看,除了安徽医科大学安排了为期半年和昆明医学院安排了为期9周的临床实习之外,其他学校基本上只是安排去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局实习,就算是去医院实习时间也非常短,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安排了为期1个月的医院实习时间,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到位。

2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2.1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其次是“社会关系”,占32.02%;再次是“所学专业”,占12.O3%【4j。由此可见,承载着“个人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具有应用广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高校除了开设目前已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外,笔者建议再开设一些如医学伦理学、演讲与口才、营销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适当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2.2合理配置学科基础课程,提高医学课程比例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学科基础课程的设计上,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考虑到医学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自学的高难度性,应加强医学课程教育,提高医学课程比例,适当精简其他课程。在医学基础课程上,建议开设基础医学(生理、生化、病理、药理、诊断学等)、临床医学(内、外、妇、儿科)等课程,同时增加药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经济学(金融保险)和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开设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风险管理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另外,再适当补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及民法学等课程。

2.3围绕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医疗保险这个专业方向,突出医疗保险的医学背景和医学特色,要有别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此,笔者建议开设人身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保险精算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营销与实务、保险核保理赔医学、疾病分类学、病案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除了这些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方向性的选修课程,将那些能在专业上继续加深的课程或前沿课程纳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例如可以开设金融理论与实务、保险会计学、保险统计学、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保险核保与理赔、劳动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考虑到医疗保险专业一般是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些院校金融保险类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能够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有限,针对这种情况,与财经院校相邻较近的医学院校可以采取“校校合作”的方式,大胆尝试跨校选修【5】,使得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

2.4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

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4.1加大实践课程和见习课程的比重

首先,在医学和临床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课的比重,在这一点上,医学院校具有别的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实验室条件成熟,并且有长期合作的临床见习单位。其次,在保险学、人身保险、法学等理论课上,要增加案例分析课,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高校要加强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定期请保险公司专家到学校来举办讲座,给学生讲解保险领域的前沿知识,还可以建立一批实习和见习基地,供学生实践锻炼所用。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8)

1.2 中医院校对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意识不够

在近几十年,中医没有良好的发展,也没有改革创新,导致中医没有西医发展的迅速。尤其是在我们的中医院校,学生只是一味学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借助外面的发展来提升自己的思想。河南中医学院意识到该问题,开始在本校的中医专业培养学生的多维思想。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如何紧跟社会发展,在教学中结合中医院校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电子商务思想,让学生结合新的知识引导中医药的发展,是中医院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2、中医学院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2.1 改革教学理念

建立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在后期的工作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四个环节,让学生达到上述要求。在学生入校初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讲座,让学生对大学五年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想学好一个专业,系列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工作需要从粗到细,首先“粗”介绍这个专业,从全局的角度,告诉学生整个课程体系是如何建立的,有什么样的课程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什么是前导课程,什么是后续课程,前导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知识结构上的什么帮助,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把握。然后细到每个课程,通过对每个课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电子商务的课程介绍就需要在该过程中渗透进去,虽然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通过什么方式,采取何种途径,内部的运行机制是怎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运用到学习和工中医院校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文/王林景 李晓康作中去。而本环节就是通过前期的“粗”说,到后期的“细”讲,让学生知道这门课是以后工作中能够用得到的知识;在教学初期,告诉学生该专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期,既要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对本专业的辅助作用。本环节中,设计电子商务众多的发展以及模式,需要学院引进成套的实验软件,比如德意通电子商务实验室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或者让学生“走出去”,众多的中医学院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而医院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比较好,通过与医院的良好合作,让学生走进医院,去看看医院的变化,看看电子商务是怎么影响他们工作的。而如果这些实现不了,那就需要老师多找素材,多向学生展示;在教学后期,需要老师“走出去”,在寒暑假,走进企业,走进医院,去一些大的综合性院校看一看,跟毕业的学生多交流,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在教学初期及中期,因为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提供保证,一般都能做得到。但是作为整个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并且是一个相对来说长期的环节,就需要教师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架构,对电子商务在中医方面的发展有良好的掌握,并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知识架构中的一道有力的砖墙。在这四个环节中,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学生入校初期和教学后期。前者是因为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学院、教学办、学科、学生办等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习电子商务,如果没有前期的引导,容易使学生对该门课程大意。而后者实施起来困难的原因是,我们未建立教学反馈机制。老师应该能够“走出去”,到企业、医院中去。学生能够“走回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知道他们的想法。

2.2 改革教学内容

“因班制宜”教学方法,中医院校有众多的学科,根据不同的学科,让教师有侧重点的讲解电子商务在该专业中的使用。比如:针灸推拿学专业,作为中医的特色专业,在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时,除了说明针灸推拿文化需要借助电子商务进行推广,同时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针灸推拿技能,需要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网上针灸推拿的案例,以及让学生实地参观网上诊脉的实验室等;对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该专业的发展对电子商务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甚至需要学生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来辅助对电子商务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说,该专业要求的电子商务知识比较多,讲的要专业、细致;而对于市场营销(医药贸易方向)专业,就需要大量的营销知识的讲解,加大对电子商务在医药贸易方面案例的讲解。对于中医学院的其他专业,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讲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医专业都需要开展,那些和电子商务联系不是非常大的,比如:中医诊断等,只是让学生在校园的生活中感受到电子商务气息即可。

2.3 改革教学设施

提高基础设施的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对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而学校就需要向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加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建造一个优异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不仅方便教职工以及学生的生活,而且在提高学生认识方面有显著地成效。在教学方面,本校着力开展电子商务课程的同时,也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建立中医远程问诊诊室,使得全校的师生都有机会去接触到电子商务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便利;建立学生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自己后续的工作;购买各类电子商务软件,投入到教学一线上去,为了学生学习一点点知识,不惜花费更多的资源。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9)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92-02

通过几十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其自身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实施的课程基本上是参照国家部颁的教学计划来试行的,包括基础课程模块(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四部分。随着现代社会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检验人才的需求不断的提高,这对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但是现代职教模式的改革,也冲击着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影响着专业的课程教学。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研究现行的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发现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结构优化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

1 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质量差,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近年来,大学扩招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条件一再的下调,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源素质明显下滑,再加上中职学校招生对象又主要是初中毕业生,而且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还没有完整读完初中阶段(没有初中毕业证),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很差,而医学教育要求学生基础好、素质好高,二者出现明显的矛盾,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1.2 专业教学缺乏连贯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有机的整体,课程体系中有10门文化基础课程、7门专业基础课程、6门专业课程和7门专业拓展课程,基础课程教学是前提,为专业课程服务,是打好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撑;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之间应该互应,构成粗中有细、首尾相应的统一整体。但现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块之间却缺乏这些连贯性,这主要有:首先,缺乏专业课程结构特征的典型示范教材,目前大多数教材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性,实践指导教材的内容缺乏明确的专业指向,与目前的临床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性质有明显的不协调性,从而弱化了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服务;其次,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多数由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而且又缺乏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认知,仅凭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导致与临床工作任务明显脱节;最后,教学组织实施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就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沟通,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之间亦是如此,所以应该试试“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教学运作模式。

1.3 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使专业教学出现滞后性

据调研近年来,医学检验事业快速发展,检验技术装备日趋专业化、精密化,已由单纯的辅技术工作变成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科研和医疗决策的手段,医院购置的检验专业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类别复杂,检验技术要求很高,给医学检验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学附属医院、缺乏教学相关的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就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一些教学仪器设备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很容易被淘汰;如果继续使用则会加大与临床岗位之间的差距,而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等,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专业课程教学与临床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

1.4 1+1+1教学模式的产品,不符合社会市场的标准

长期以来,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1年基础课程教学+1年专业课程教学+1年临床实习,这种1+1+1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很含糊,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另一方面,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多是给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在传统的“1+1+1”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又跟不上现代医疗卫生发展的更新速度,加上学生基础差、专业及相关技能学习时间又很短,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社会市场的人才要求,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2 课程教学优化的建议

2.1 细化教学环节,完善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生源素质非常差是现实,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应该积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集思广益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毕业生以最佳状态去应对人才市场的选择,比如:在改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根据临床任务选定教学重点,通过调研精简教学内容,尽量使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在改进教学评价方面,可以考虑检验技能过站考核制度;笔试+口试、理论考试+操作考核、答辩+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考试方式。实施优化后的课程结构高效合理,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这也符合现代医学人才成长和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2.2 改进教学理念,提高认识水平

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教育虽然层次低,培养对象是初中生,基础差,培养周期短,但是课程教学要求仍应该在完整的专业体系内完成。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整体性观念,淡化学科意识,这些观念和意识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课程教学朝着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方向发展。教师的这些思想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使他们能及时、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开拓了视野,认识到了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检验医学教育教学只有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能力培养观念和专业特色教育观念等全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让检验医学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其二,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单靠教师的个人行为或个别教师的自觉意识去维护,是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应“要求、必须”作为实质性内容,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进行引导、督促和规范,加强基础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常规性沟通,经常积极交换意见和建议,如制订教学计划时对授课内容、实施具体教学内容时就其专业指向等进行商榷,鼓励专业教师试行“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教学运作,真正使检验专业各课程教学实践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再者,对教材研究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尽量开发适合本地区医疗发展水平的实验指导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于专业岗位任务的要求,毕竟,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指导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精简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跟进专业课程教学的临床发展,是教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方向和遵循的原则。我们通过开设课程的相关问卷(行业专家、学生、任课老师)拟定了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主要有公共基础课程缩减语文、英语、数学和物理学时数,新增加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时数;专业基础课程中缩减有机、无机、分析化学、解剖生理学、病理学学时(实践时数不减),新增加检验试剂配制、基础检验仪器介绍、医患沟通与心理学、艾滋病防护等课程,加大疾病概要学时数;专业课程中缩减所有主干课程(7门)的理论时数,加大实践课比例,要求达到理论:实践=1∶1.8(旧计划为1∶1),新开设检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卫生统计学,专业拓展模块有三: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病理检验技术、食品检验技术(学生只能选一个);临床实习、见习周数合计为40周(旧计划34周)等等。通过上述的课程优化调整,我们强化的是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实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贴近临床实际应用。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手段,为临床医师制订医疗决策提供有参考或决定性价值的信息,所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显得更重要。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完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设备资源是基础,我认为,教学过程也可以多样化,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邻近医院实验室、检验科参与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对一些检验报告单的参与讨论与分析、在实习医院开设实验项目或甚至与医院联合开设的实验项目等等,这样便于专业课程教师就如何构建具有专业整体性特征的实验教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促使专业课程教学朝着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4 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培养目标

2.4.1 优化专业课程教学

中职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检验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适当的增加理论与实验的比例,建议7门主干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之比为1∶1.8(大部分学校是1∶1),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考虑将部分实验教学设在临床检验科进行,由中级以上临床检验师进行实践带教,从而提高学生适应临床检验工作岗位和实践技术发展的能力。

2.4.2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能在各级医院、血站以及疾控防御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一成不变过于单一的专业培养方向(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笔者认为,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如在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专业拓展模块上加开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病理检验技术等内容,通过重组、优化课程结构,使不同类别的专业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使毕业学生拥有“一人多证”,增加就业的几率。另外,目前在各个检验部门的检验仪器设备非常先进,种类很多,应用很广泛,但同时缺乏一批熟练而又专业的仪器维护与维修技术人才,社会需求严重不足,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设立医学检验仪器维护与维修专业,培养既有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又有仪器维修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去向篇(10)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护理专业教育计划所列的基础医学课程,迄今未见一套教材是按护理专业培养的要求编写的。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使用的医学基础教材是借用医疗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对护理专业而言,专业针对性不强,内容偏多、偏深,整体分量偏重(每学时字数介于4100-6600之间)。从基础医学教育的要求来说,亦应随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时数的差异,所选用教材也应有所不同。由于一种教材供多专业使用的普遍现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中矛盾尤为突出。故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这个关键,有必要编写一套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及早改变护理专业教材不配套,缺乏专业特色基础医学教材的现状。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编写的构架

根据我们多年从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的经历认为,教材编写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面向护理专业,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的编写,在联系临床实际打基础方面应注意偏重护理专业特点。基础理论知识在保持其原有系统性前提下,应尽量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吻合,但要防止牵强附会地凑合护理内容,而消弱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出现基础代替临床、理论与实际脱节或本末倒置的现象。教材的编写既要以基本理论为主干,又要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与护理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做恰到好处的延伸与扩展,达到学以致用,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不能简单的消减内容,降低要求以适合教学时数。而是要精选内容,与护理专业相关部分的理论知识深广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均应着重加强,使之更切合护理工作的要求。例如,在生理学循环生理章节中有关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条件和机制、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知识应重点阐明,而且应配合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理解深而透,使之与后续的临床应用能相呼应。

教材编写中,在保持本学科基本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那些与护理工作关系不大的繁琐理论知识,可以删繁就简。这样才能在阐明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篇幅得以充分的保证。如,在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章节中,关于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及计算过程尽可删除,而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测定的注意事项应详细阐述。对体温的生理变动、散热方式、途径及调节,可结合生活过程,联系临床护理实际,做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基础理论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总之,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教材,既要传授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又要面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学习后续的各科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要为今后参加护理工作实践需要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2)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一本高水平教材,不仅要介绍本学科的传统内容,而且还应反映本学科进展的现代水平,并能适当的指引未来,使读者能开阔思路,培养富于创新的精神。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现代化,要立足于不断“更新”和认真“精选”。先进性不能理解为有新必录、凡旧必删;而现代化也不是要把科学前沿和尖端内容都编进去。应该是把学术上被广泛肯定,技术上属于现代适用,且被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使用的内容编写到教材中去。

在强调教材先进性、反映现代水平时,要防止把本学科应该掌握的传统内容和经典理论当作陈旧的东西而被弃之。众所周知,传统的经典理论,往往是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它对于奠定基础、启迪思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材编写应处理好传统内容和现代进展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更新仍应以传统的经典理论为主干,去掉那些已被淘汰和繁琐的内容,精选那些与现代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的部分,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基本概念。

反映教材的现代水平,应按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围绕“三基”,针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去精选内容。要注意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把尚未成熟、尚未能被广泛使用的东西,过早过急的引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某些区域以达到先进水平,但还有较多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备还较简陋,因此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护理人员应有较大的适应性,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应有所体现。这就是说,既要吸取当代科学新进展,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还应注意反映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动态。

此外,教材不同于专著,不能侧重与显示编者的学识和才干,教材的着眼点要放在适应教学所需,应便于教和学,因此,教材的结构和编排方式,要符合教学规律。

3)有利于培养能力

教材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力培养的范围很广,我们认为应侧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思维能力

教材的编写在传输知识的同时,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求教材结构前呼后应,左右沟通,使学生通过阅读、钻研,能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在相关章节穿插一些国内外学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史话。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自学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容量急剧增加,因此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善于关心与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进展,主动吸取新知识。这样,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水平,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教材应特别强调文理上的深入浅出、通顺明了,使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学和阅读能力。

(3)实践能力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医学教材,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负有重要责任。应针对护理人员的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实习,实验项目要精选,适当可减少些项目,增加实验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动手,主动去观察剖析所得结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作为教材应努力提高“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性和教学的适应性”等等。此外,我们认为应该提倡一门学科有多种版本教材,以便择优选用。对于全国通用教材出版以后,应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评议,及时组织修订,使之不断完善,以利教材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 创业板新股交易规则 下一篇: 保险公司的监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