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5:28: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业板新股交易规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修改,这是由于创业板公司业绩波动大的现象较为常见的缘故。作出这番修改后,保荐人与保荐机构可以不用为创业板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变脸”负责了,但投资者却必须面对这种业绩“变脸”的风险。更加重要的是,在保荐机构与保荐人无须对发行人上市当年业绩大幅“变脸”负责的情况下,不排除保荐人有意保荐那些业绩本来就不佳的公司上市,这样将进一步加大创业板公司的投资风险。
当然,创业板的风险不仅仅局限于创业板公司经营上的风险。实际上由于创业板公司具有流通盘小,股价易受市场操纵的原因,这就使得市场对创业板公司股价的过度炒作,将会进一步放大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如果说创业板公司的经营风险是股市所无法控制的话,那么,创业板公司的市场炒作风险却是股市所能够控制,而且是必须予以控制的。
如何防范创业板市场的炒作风险?从管理层有关人士的表态来看,管理层明显把重点放在了“防范上市首日爆炒”上面。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创业板IPO管理办法出台后,明确表示:要严防创业板市场过度炒作。―是要加强监察,交易所有一整套关于监控市场买卖行为的一套制度,并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这些工作;在交易规则里面,要对上市首日的涨幅、上市首日当中出现一定特殊情况的一些特殊处理做出一些具体的安排。随后,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欧阳泽华也表示,通过创业板相关制度安排防范上市首日爆炒,同时通过证券监管队伍加强对市场违规的稽查和查处。
新股上市首目的爆炒确实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这一点已经在主板市场得到充分汪实。如中石油上市首日的爆炒,套牢了所有在上市首日买进该股票的投资者,性质十分恶劣。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是珍袖型的股本,股票更容易受到爆炒。所以,在严防创业板市场过度炒作方面,防范上市首日的爆炒是非常必要的。
创业板的最大风险不在于上市企业的资质,也不在于创业板本身,而在于能否摆脱“类主板化”的制度路径。特别是在发行制度上,应彻底摆脱现有发行制度所造成的主板市场发行停摆的怪圈。
从出台的创业板上市和交易规则看,在新股发行规则方面,我们没有看到一点进步和创新,而这正是创业板启动的真正障碍和制度风险。如果新股发行制度不改革,则不仅主板的一切病症会很快复制到创业板。而且,创业板会很快成为“圈钱”与“烧钱”并存的杀人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一切罪恶的根源,都与畸形的发行制度不无关系。从认识的层面看,笔者认同业界对现有发行制度的基本评价:第一,公平的缺失,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发行制度下,公平的缺失表现在机构和中小股东的“机会”不均等,中小投资者的中签比例奇低。第二,机构垄断发行定价权,一级市场完全沦为机构的掠夺财富场所。第三,流通股比例太低,一方面使发行成为泡沫生产车间,另一方面,一股独大的结构导致整个公司治理失灵和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成为常态。
如果创业板建立在这样一个无异于“金融抢劫”的畸形发行制度的台基上,则创业板未启动,基本可以宣告其不会成功。这是主板市场十八年来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的,将一个公平丧失、机构垄断、诚信丧失、违法频发、治理残缺、暴涨暴跌的发行制度移植到创业板,则创业板不仅会毁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一条通道,也会毁了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回归正义的努力。
自1992年进入股市以来,铑钿率领其精英团队,恪守“注重研究,控制风险,理性投机,赢得暴利”的宗旨,凭借独特的思维,超人的胆识与魄力,博弈在资本二级市场,以擅长捕捉市场热点,四两千斤博弈短线重仓而著称。
炒新股风险最小
按照传统经验,新股没有历史,研究资料少,还经历了上市首日的“打新狂潮”,经验老道的投资家都很少建议打新股,在铑钿眼中,却成为一举制胜的法宝。用他的话讲,“炒新”就是追求交易规则以外的利润。
“我习惯炒新主要是因为与老股相比,新股更加透明和没有系统性风险。”在铑钿看来。市场上最大的风险不是可以看到的走势、基本面等等,而是那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同时,炒新股也是最难的。“新股没有历史走势可以看,也没有技术指标可以研究。你很难知道这个庄家的‘脾气’,更难单纯从换手率中判断筹码在谁的手里。”不过凭着十几年股海沉浮的经验,以及那听起来近似神奇的直觉与灵感,铑钿的操作游刃有余。“炒股票就是一门行为心理学,不仅要懂经济、懂政治,还要懂得如何与人博弈,懂得如何读懂盘面。”
“每年上市的第一只新股要炒,具有特殊意义的新股要炒……”铑钿的一些“炒新哲学”在有些人看来,近似迷信。不过,凭借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快、准、稳”的出手,铑钿战绩斐然,手中炒新记录包括两天获利17%的黑猫股份;当时的“两市第一高价股”獐子岛;上市后连续多日跌停,但依然获利的紫金矿业……当然,针对前一阵行情火热的创业板市场,他对新鲜市场的偏爱也显露无疑。“我在新股博弈中能驾轻就熟,而老股的系统性风险太大。”
铑钿解释道。“创业板是市场中最活跃的品种,盈利机会极大,特别适合短线资金重仓博弈。”在新股上市的首个交易日,10077左右的资金,容易在一个价位达成一笔交易。在创业板交易中不存在老股判断正确、因流通性以及老庄家和对手的算计,短线无法赢利的问题。创业板机会很多,平均每周有4只新股上市。“每周至少存在一次交易机会,每月理论上有4次交易机会计算,实战中若全仓成功把握4只,理论上每月就可能有20%的利润,这样对于百万以上资金而言就是暴利。”由于创业板首日定位的不确定性和没有涨跌幅限制,就有了单日暴涨的机会。
当然创业板也存在着风险,但短线没有系统性风险。又可控,“只要学会控制仓位,止损。就可以控制风险。”但铑钿说,创业板开盘是一张白纸,没有历史,没有K线,没有均线,没有指标,如何把握,如何判断,取决于实战智慧和经验。
这是铑钿“炒新”的心得,人们说,他的灵感有的时候真的很准。“我更愿意将此称为思路,没有思路的人是不会赚钱的。”思路决定财路。
不长线持股
不同的投资者,因收益预期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各有不同,这样在具体操作上就形成了不同流派,如价值投资者和趋势投资者,中长线投资者和短线投资者。铑钿就属于短线投资者。
“炒股票就是炒预期,炒未来。”铑钿表示,在中国这个新型加转勒的股票市场。要倾向投资时初的把握。结合短线操作,这样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赢得更多的机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铑钿说:“对于我们短线炒手来说,市场存在机会时,我们会重仓主动出击短线博弈,当市场平静时,我们会果断离场,空仓观望,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获取较大收益。在他看来,炒股和投资是两码事。“只有看中上市公司发展,与上市公司一起成长享受经济发展收益才是投资。除此之外,所有高抛低吸。波段操作都应该是投机行为。炒股就是投机。”
相对“股神”巴菲特而言,铑钿更喜欢索罗斯。“巴菲特做的长年持股谁都可以做,但波段操作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的。所以,巴菲特是赢家,但不是高手。索罗斯才是高手。”
“在众多的大师中,我只崇拜索罗斯,我的目标就是做中国的索罗斯。”――这就是铑钿给我们的豪言壮语。
懂得巧妙卖出
铑钿并非没有失手过,对此,他丝毫没有避讳。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有了教训,才能有更为稳定的收益。毕竟是经历过熊市的洗礼,实战中,铑钿始终坚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盈利。“ST股不碰,问题股不碰。我只抓可以把握的机会。”
即使面对牛市,铑钿不敢掉以轻心。“很多人赚了钱,事实上,亏钱的人也不在少数。我见过的50万亏到10万的例子太多了。”
铑钿见过很多新股民,买了股票跌了几天就忍受不住匆忙割肉,结果换到另外一只股票后又是一次恶性循环。“现在很多新股民都是眼高手低。的确。机会很多。但都能抓得住么?”
三板秀魅力
符合新三板挂牌条件的企业,大多具有规模小、业绩连续性差且处于高成长期等特征,急需大量资本投入,但其直接到主板融资又几无可能。因此,作为正在完善中的融资交易平台,新三板市场较低的门槛、一定的融资能力,对处于成长期的高新企业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首先,新三板为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作为场外交易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挂牌公司不仅可以在新三板平台上转让股份,还可以直接融资。截至2008年底,有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完成或启动了股份定向增发,共发行1.16亿股,融资4.3亿元,平均市盈率16.4倍。定向增发对象涉及机构投资者23家,其中创业投资公司15家。
其次,有助于高科技企业熟悉资本市场,规范企业运作,完善法人治理。新三板的挂牌交易条件和信息披露机制,对挂牌公司加强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有监督促进作用。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55家公司中,有13家公司引入了独立董事,4家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3家报价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每一次年报披露的财务报告也都要经过审计。
再次,具有广告效应。高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本身便具有品牌广告效应,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吸引风投资金。规范的企业运作、完善的法人治理、优异的财务报告,都会亮相于公众面前,逐渐为投资者所熟悉、认同。尤其是在新三板、深市账户合并后,该效应将更加明显。
第四,有利于吸收风险投资并为其提供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将创业资本、高科技成果和人力资本有机结合起来,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既为新风投提供了认识、熟悉企业的途径,也为原有风投资金提供了退出渠道。
新三板之困
自2006年初世纪瑞尔和中科软挂牌新三板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已初具规模,从2006年末的10家增加到2009年5月初的55家。但与深市中小板市场的273家上市公司相比,发展明显滞后。概括而言,制约新三板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覆盖区域有待扩容;二是流动性不足;三是转板机制缺失。
试点范围狭窄,是新三板的先天不足。目前全国有54家高新技术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则是新三板市场的惟一试点。逐步把其他高新园区纳入新三板“选秀”范围,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此挂牌,是新三板扩容的第一步。目前,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看,这一步的实现已为时不远。
流动性一直是困扰新三板发展的难题。根据2009年4月份的统计,5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共发生交易52笔,成交金额3515万元,其中有过半公司未发生任何交易。流动性不足会导致股份折价交易,影响新三板市场价值评估、价值发现功能的发挥。究其原因,进入门槛与交易机制都是影响因素。根据新三板市场交易规则,每笔交易委托数量不低于3万股,这对中小投资者的进入有一定制约作用。另外,集合竞价交易模式以及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不担保资金交收、双方自负交收风险的交易方式,都使很多投资者对新三板交易望而却步。新三板股份转让和主板市场分别开户,报价转让交易模式较为繁复不便,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但流动性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新三板的转板机制缺陷。毋庸讳言,转到流动性更强的主板或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和交易,无论对挂牌公司还是投资者,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代办转让系统内的挂牌公司而言,上市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IPO发新股。比如已获证监会批准的粤传媒(400003)和久其软件(430007);二是直接转主板。目前,只有第一种方式有成功先例,第二种方式尚缺乏配套法规。问题是,第一种方式与一般公司上市无异,则新三板挂牌毫无意义。
三板新希望
“入市”公司选择目标的重合性,致使新三板成为创业板的天然“后备军”。转到创业板或主板上市,会给新三板挂牌公司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业板推出之前,中小板是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惟一出路。但作为主板市场一部分,中小板上市要求更高,仅有极少数企业能够达到(见表1)。创业板推出后,在政策定位上,作为创业板的孵化器,更多优质新三板企业有望实现转板。显然,创业板的推出为新三板企业的转板提供了新的选择。
与中小板、创业板相比,新三板门槛低很多,在审批上也更为宽松。对不满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条件的高新企业而言,新三板是个不错选择。到新三板挂牌,有利于企业规范运作、完善法人治理、提高企业知名度,这对于企业的成长以及到创业板、主板上市都是很必要的。
但是,中小企业需要发展壮大,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当然,其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状况不佳,规模小,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是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为主,产权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抗风险能力低、财务管理不规范等等。其二是国有银行弊端与利益考虑及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银企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伙伴关系,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手段,对企业信用评级难,贷款审批难,缺乏创新精神。市场体制不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契合度不够,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客观上束缚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在法律法规以及税收政策方面,缺乏等同于大企业的优惠政策,缺乏对中小企业的导向。
2009年8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出6条扶持措施。8月24日到浙江考察中小企业时道出:“我的心愿是企业越办越好”。企业越办越好就要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拓宽融资渠道,中小板已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创业板的开闸,无疑是注入了新的血液。创业板是指主板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充,在资本市场建立正常退出机制。其特点是低门槛进入,侧重创造性和较好成长性企业的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
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联系从此将更加紧密。
在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里,现在可能同时会有17块钱的中石化,也有8块钱的中石化;既有十几块钱的仪征化纤,也有3块多钱的仪征化纤。我们的金融机构也将由此获得两地联通的机会。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可能会更多地研究两个市场的股票,证券公司的QDII方案正在推进中,基金公司的QDII方案也正在如火如荼的申报中。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的QDII作为第一单试点,其受追捧程度已经超乎市场预期。
从香港方面来说,反应也是超出预期的。
“8・20公告”的当天,港股本来下跌了约1200点,但当天下午这个消息出来后,大盘立刻扳回来1000点,第二天又继续上涨1200点,随后接连上涨4天。香港恒指从最低的19400多点,一直上升到接近24000点的高度。在面临美国的次按风波带来的金融危机担忧中,香港资本市场的这种表现显得难能可贵。
在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对“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的风险提示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当投资者从内地转战香港时,这个风险会更大。
无论是铺满鲜花或是布满荆棘,眼下境内个人投资者总是多了一个投资途径。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和完善试点方案的实施细则,这正好给投资者一个熟悉香港市场的机会,因为投资者将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这个市场有不同的游戏规则。
香港股市的历史
香港最早期的证券交易记录可追溯到1866年。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香港开始有正式的股票市场,该协会1914年更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至1972年,香港有4家股票交易所正式运作。1980年,4家交易所合并,成立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于1986年4月2日正式开业。
自1986年起,香港证券市场经历了一系列重要发展。1987年的股灾暴露了香港股市的不少弊端,两年后,即1989年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成立,成为香港证券市场唯一的法定监管机构。
2000年3月,香港联交所及香港证券结算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合并成为香港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在联交所上市,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香港市场分为主板和创业板。创业板市场于1999年第四季推出。创业板市场对上市公司没有行业类别及公司规模的限制,且不设盈利要求。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也无须像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那样,必须具备三年业务记录,只须显示公司有两年的活跃记录。因此不少具有发展潜力但发展历史较短的公司会通过创业板申请上市交易。
香港创业板也由香港联交所负责营运,但毕竟是创业板,交投不活跃。
风景这边独好
在内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每次我们国家加息,银行就排长队。这个长队应当被中国金融界引以为耻,这说明当前中国的金融界并没有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使他们不得不为了0.27的利息去排一个长队。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财形式,这就相应地要求市场必须提供能覆盖投资者不同阶段需求的理财产品,而国内目前的产品还比较单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公众的需求。当然,不能提供多样化产品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过于严格的管制、基础产品比较少。
与当前内地缺乏大量的、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样化产品相比,香港市场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多、产品丰富。香港金融市场的产品主要有股票、认股权证、股票挂钩票据、交易所的买卖基金ETF、单位信托等。
拿股票来说,截止到8月,联关所有1206只港股。大的有哪些呢?汇丰,可以视为传统的香港市场上认同度比较高的股票,每个季度都分红,每年下来有百分之五六的样子。香港人经常会说,“圣诞钟,买汇丰”,在圣诞的钟声中买汇丰。据我的观察,汇丰的股票往往也是在圣诞之后有一波不大不小的行情。尽管现在汇丰已经风光不再,让位给中国内地的大量优秀企业,但是汇丰身上还是凝聚许多老香港投资者的感情,因为相当一部分老香港投资者踏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就是从买汇丰开始的。
在内地股市相对低迷的时候,以中移动、中石油为代表的很多优质内地公司进入香港市场,香港市场一度成了事实上的中国主板。2005年,香港市场上中石油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就是国内1400家上市公司的总和。在当时内地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我们不得已把最优秀的公司贡献了出去。2006年,经过证券市场改革,上市公司盈利出现暴涨,但是在香港上市的前20家内地公司的利润仍然是内地1400家经过爆炸式增长的公司利润总和。2005年是“1=1400”,2006年是“20=1400”。尽管这些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但是确实集聚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上市公司。
到2000年,港交所为了寻求国际化,引进了微软、思科、英特尔等七只纳斯达克公司赴港挂牌。不过,几年下来,“纳市七雄”成交极为清淡。如果你看好微软,你可以在港交所购买微软的股票,尽管交投比较清淡。
在香港还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交易。
融资是指客户可以以自由证券做抵押、通过证券公司借入资金购买股票或申购新股。融券也称卖空。卖空是指投资者预测股票价格将会下跌,于是向经纪人交付抵押金,并借入股票抢先卖出;待股价下跌到某一价位时再买进股票,然后归还借入股票,并从中获取差额收益。卖空是高风险的。国内现在没有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但是我相信随着投资者的成熟,这是迟早的事情。
权证是香港市场的另一交易品种,分为股本权证和衍生权证。股本权证由上市公司发行,港交所规定全部行权后不得超过已发行股本的20%,期限为1至5年。衍生权证内地称备兑权证,是由投资银行发行,其标的资产可为普通股、指数、一篮子股票等,期限为6个月至2年。目前香港股市的权证数量超过2000只,且绝大部分为备兑权证。
在香港还可以投资一些衍生产品。香港交易所旗下的期货交易所是亚太地区主要的衍生品交易场所,期货交易所的衍生品有股票指数、股票及利率产品三大类。
股票指数产品,目前主要为以恒生指数及其他指数为基准的期货和期权产品;股票产品,以个别股票作为相关资产的期货和期权合约;利率产品,期货交易所提供的利率期货;此外还有汇率产品等。
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
香港市场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是一个说中文的华尔街,其中机构投资者占主导。拜香港发达的金融业所赐,香港居民的投资意识也很强,因此个人投资者占的比重也不小。总体说来,本地个人投资者、本地机构投资者、海外机构投资者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现在国内开放投资者进入香港市场,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对外开放投资,我不赞成让中小投资者做开路先锋,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上市公司做大量的调研。所以,以机构投资者和高端客户作为主力较为合适,这与香港市场的结构也是一致的。
现在国内1.1亿的开户股民中,有八九千万是投资经验在3年以下的新股民。这里有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是一个新股民开户以后,问一个次新股民该买什么股票,次新股民指教说,你就专门买带“s”的,带“s”的是好股,带两个“s”的是重中之重,带星号的是重点推荐。新股民于是看都不看就买了。这个笑话说明什么?说明大部分投资者还是严重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让他去香港市场,他容易出问题,容易被海外投资者视为接盘的冤大头。
香港市场是一个高度强调买者责任自负的市场,出了问题无法找别人。我不希望大家去香港股市上做他们通常意义上的“冤大头”,而希望内地投资者成为非常理性的资产配置者。
不同的游戏规则
从交易规则的角度来看,港股的开通会增加投资者的工作时间。我们已经习惯了A股市场的上午9点半开盘、11点半收盘,然后是下午1点开盘,3点收盘。而香港市场是上午10点开盘、12点半收盘,下午2点半开盘、4点收盘。这与A股的交易时段有明显差异。投资港股后,大家要多工作一个小时,连饭都得赶着吃了。
港股的节假日也与A股不尽一致。由于是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在“五一”、“十一”及春节三个假期中,香港股市的休市时间比内地股市短。但香港的小节日多,在每年的圣诞节、佛诞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中西方节日时,港股根据假期时间休假。再一个,香港如果出现大的台风,股市也停止交易,台风一刮过来,整个城市都陷入停顿。对国内的投资者来说,权威的信息渠道是香港交易所的网站省略.hk,它会披露很多动态的变化和交易时间等。
另外,在香港这个自由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比如说看即时行情,也需要交费,如果你的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你的委托机构会免费提供即时行情,否则,你只能看延迟15分钟的行情,对做交易的人来说,15分钟也是很重要的时间。顺带说一句,如果真要做海外投资者,还是买一个即时行情的浏览权较好,因为要做短期交易,必须要有非常及时的行情。
再有,香港市场的每一手的数量不一样,与A股市场的每手100股不同。股票每手数量不尽相同,使购买不同股票的入场费差别极大,比如汇丰控股为每手400股,而工商银行为每手1000股。
以上都是最基本的一些情况,下面的两点特别重要,这是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非常不同的地方。
首先,香港股市,采用的是“T+0”交易方式,也就是说股民当天买入的股票当天可以卖出。这种交易方式的好处在于提高市场的交易量,当投资者发现自己犯错误时,也可以马上止损。新入市的股民往往喜欢利用这点来频繁买卖,做超短线的交易。
第二个重要特点,是香港股市没有涨跌幅限制。香港股市没有涨跌10%的停牌制度,无论是新上市股票还是已上市股票,每天的涨跌幅都不受限制。所以在香港看盘,每天都能看到被腰斩的股票,涨到了很高,突然又跌了下来。
根据以往的主板市场开设十多年的经验和对我国民间资本强烈的投资冲动欲的认识,如果创业板确能开设,则不难预料,这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已具一定规模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大批科技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获得发展壮大所需要的资金,将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并促进其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和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创业革命,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无比强大的推动力。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传统精神的12亿中国人民,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一旦彻底摆脱传统投融资体制的束缚,其创业的热情、智慧、聪明和才能,必将如同火山的溶浆从地心中迸发出来,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二是大量的民间资本将会从地底下涌流出来,以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投资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项目和其他民营企业,不仅加速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分散银行的金融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发民间投资的热潮,加快建设以民间资本为投融资主体的新型资本市场体系。这是我国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之会极大地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加速企业产权证券化的步伐,因而也将引发一场金融领域的深刻革命。用美国著名创业管理学家杰费里·蒂蒙斯先生的话来说:“我们正处于美国及世界股权创造新时代的黎明时期”。这一个新时代的特征是“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创业革命整体的一部分,创业者创造价值并通过所有权创造资产来实现价值。”
三是为促进新兴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为鼓励和规范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为,国家相关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也将加速制定和配套实施,现有过时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也将予以修改,一场围绕新兴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革命浪潮将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各种制度创新、投融资工具创新、企业微观机制创新、宏观监管方式创新等等也将大量涌现。
四是大量的境外投资者,包括产业型的战略投资者和财务型的策略投资者,也将为追求新兴资本带来的无限商机而进入我国,包括全球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高科技的输入、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及随之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等等。他们将采取参股投资、BOT、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在不断壮大的民营经济与其既联合又竞争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为世人所注目的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将在中国大地纵深展开。
五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有目的地大量引进外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并购活动将大规模持续展开。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面流通已势在必行。本人一直坚持认为,在主板市场上,上市公司总股份额中竟然有60%多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这显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反映,我国股市的最大风险概源于此。我国的股市要发达,要成熟,必须尽快消融这一座“冰山”。但是,又不能用行政手段简单地抛向市场,以牺牲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让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因承受庞大扩容的压力而垮掉,而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进行并购,重点引导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进行并购,对被并购的上市公司进行有机地整合,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而战略投资者出于产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必将以所收购的股权作为控制权的依据,在相当一段时期不会轻易转出去。即使转让,根据全球发生的购并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收购行为都属于并购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的善意交易,即协议并购。尽管这是一个比较漫长而阵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终究将引发一场我国资本市场结构性制度创新的深刻变革。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近期还是长远,对创投业无疑是大的利好消息。尽管因新兴资本市场暂时还不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而使创业投资在短期内通过IP退出和获得高额资本增值收益还不十分有利,但总比没有新兴资本市场要好得多。一旦创业投资机构所投企业上市,其投资的价值便有了市场参数,就是协议转让,尤其是转让给追求控制权的战略投资者,其退出收益也将因上市公司净值增大和无形资产价值而比较可观。关键在于所投资企业能否在创业板上市,能否持续高成长,能否与战略投资者在产业上有紧密的关联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兴资本市场的开设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创业投资提供了新的商机,同时也是对创业投资的一场大洗礼。在面对这场大洗礼到来之际,创业投资者应当充分认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况,并适时调整投资经营理念和策略,不能仅仅充当这场创业革命浪潮的弄潮儿,而且要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者。
如果新兴资本市场开设在即,这场大洗礼将突出表现以下方面。
我国建设国际板的设想,最早于2007年4月就公之于众。上海证券交易所创新试验室《市场质量报告》,建议“在境内交易所开设国际板。”2007年5月,证监会向部分券商下发《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草案),为红筹公司回归A股确定了初步门槛和规范。我国政府希望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就是交易市场全面开放,因此在沪市开设“国际板”是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步。至于它是不是叫“国际板”并不重要,是单独一个“国际板”还是直接上市也只是个形式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引入国际跨国公司到A股市场来上市。另一方面,国际跨国公司希望我国证券市场上市的意愿很强烈。联合利华早在2003年就公开表示想要在A股上市,陆续还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表示过这个意愿[2]。
开设国际板的意义
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股票市场国际化对于其证券交易所乃至正在建设中的上海金融中心至关重要。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证券交易所中,只有上海与孟买证券交易所没有境外上市公司。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滞后于实体经济,国际板的设立有助于我国及全球资本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同时,国际板的建立将吸引海外优秀企业来华上市,有利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打造蓝筹股市场,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扩大规模,加速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战略的需要[3]。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影响。国际板的建设相当于在国内建立一个平台让人民币资本进行海外投资,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是境外公司和企业,这样就实现人民币不出境的海外投资目的,减少以人民币对价的资产在海外投资遭遇的风险和损失(例如平安保险投资于富通银行而遭受巨额损失),这样对于人民币货币体系也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其效果如同建立了一个境内的资本海外投资区。国际板的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外汇使用效率,有效改变我国贸易顺差在境内、利润在境外的模式。这样一来,当境外的机构或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达到相当规模的时候,就要求人民币具有长期储备价值,且有相应的成熟投资环境使其保值增值。这就需要一个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庞大的人民币金融市场来满易需求。这就要求中国加快建设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先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进而发展成为以人民币为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4]。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意义。国际板的开设对于我国证券公司而言是个重大利好消息。截至2010年6月,我国境内合法注册的证券公司共有106家,总资产达1.8万亿元。目前,我国券商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企业和本国国民。券商的商业服务范围主要在国内证券交易所,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以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QD-II所占市场份额极少。国际板的开设,将为国内券商开拓新的业务及为海外企业在国内上市提供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等国际经纪业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券商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能促使证券相关行业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竞争力。国际板的开设,当前我国国内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将受到重大影响。上市公司过高的市盈率将会因国际板的推出而降低,逐步降低到合理范围。因为在国际板上市的外资企业基本都是国际跨国公司,一般在其他海外市场也有上市,一般来说,海外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低于国内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境内上市的外资企业的市盈率会参照海外市场上市的市盈率,而境内同行业的内资上市公司的整体平均市盈率也会比照国际板相应公司的市盈率,这样国内证券市场现行的估值水平将会明显降低。
开设国际板需要注意和有待完善的问题
国际板的开设是否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板的开设,是变相的资本管制放松。当前人民币仍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的运作仍在国内相关部门的严格管制的条件下。这种跨越和进步,对当前的金融体系、金融监管等一系列相关体制是一种改革、一种试验。国际板的开设必将实行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交易规则,这是人民币朝向自由流通迈出的关键一步。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交易规则,使得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将获得人民币融资,同时所有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包括外资机构,也必须使用人民币进行清算。这无疑加速推动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全球流动货币的进程。在人民币没有(部分)取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情况下,国际板的交易实则就是一场以我国实体资源,借助人民币和美元为媒介,来换取外资公司股票这一虚拟票证的交易。未来只有当人民币实现充当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才能真正意义上以人民币来换取外资国企业股权。例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开设国际板以吸引了127家外资公司前去上市,随后引发东京证券一路走低,最终外资企业逐步退市,到2003年日本的国际板便消失了。
目前开设国际板与之相关配套的机制是否健全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的制度性缺陷还未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的新股发行体制是IPO询价制+网上定价方式。新股发行制度受政府过多干预,上市资格已经变成一种资源,这类现象如果不改变,将会在国际板上市初期引发矛盾。表面上是市场化运作,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出现真空,例如在创业板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三高超募、业绩变脸、50倍以上过高市盈率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种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使得我国金融资本市场本身的科学性和稳固性受到挑战,出现暴涨暴跌的行情。另一方面,凸显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各种制度衔接不到位,跨部门协作监管的力度不够。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将难以承载国际板之重。另外,国际板的推出,需要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配套机制来保驾护航。为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单独制定一套相应的法律规范,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
更多的应从有利于我国金融资本市场长久健康的发展方面考虑:一方面,要开通国际板,必须要解决人民币还没能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的问题,我国的现行货币政策就必须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尚需提高。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体制依然没有完全理顺,此时开设国际板,需要国内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通力合作。在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方面,存在我国国情需要与国际接轨的问题。首先要求申请国际板上市的境外企业参照执行国内会计准则及财务报告是不现实。如果完全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上市条例,最终结果很可能没有一家公司来上市。因为一个国际跨国公司在很多国家都有不同的资产,如果都用我国的会计准则重新审计,同样的数据不同的方式做两次,成本太高。从国际会计准则转成我国会计准则,成本少则五六百万美元,多则上千万美元,而且不是一次性的。目前业内普遍猜测可接受的规则是,允许境外公司采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一旦与我国内财会制度有出入之处,需单独做出相应的解释。
我国建设国际板的设想,最早于2007年4月就公之于众。上海证券交易所创新试验室《市场质量报告》,建议“在境内交易所开设国际板。”2007年5月,证监会向部分券商下发《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草案),为红筹公司回归A股确定了初步门槛和规范。我国政府希望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就是交易市场全面开放,因此在沪市开设“国际板”是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步。至于它是不是叫“国际板”并不重要,是单独一个“国际板”还是直接上市也只是个形式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引入国际跨国公司到A股市场来上市。另一方面,国际跨国公司希望我国证券市场上市的意愿很强烈。联合利华早在2003年就公开表示想要在A股上市,陆续还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表示过这个意愿[2]。
开设国际板的意义
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股票市场国际化对于其证券交易所乃至正在建设中的上海金融中心至关重要。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证券交易所中,只有上海与孟买证券交易所没有境外上市公司。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滞后于实体经济,国际板的设立有助于我国及全球资本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同时,国际板的建立将吸引海外优秀企业来华上市,有利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打造蓝筹股市场,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扩大规模,加速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战略的需要[3]。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影响。国际板的建设相当于在国内建立一个平台让人民币资本进行海外投资,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是境外公司和企业,这样就实现人民币不出境的海外投资目的,减少以人民币对价的资产在海外投资遭遇的风险和损失(例如平安保险投资于富通银行而遭受巨额损失),这样对于人民币货币体系也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其效果如同建立了一个境内的资本海外投资区。国际板的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外汇使用效率,有效改变我国贸易顺差在境内、利润在境外的模式。这样一来,当境外的机构或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达到相当规模的时候,就要求人民币具有长期储备价值,且有相应的成熟投资环境使其保值增值。这就需要一个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庞大的人民币金融市场来满易需求。这就要求中国加快建设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先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进而发展成为以人民币为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4]。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意义。国际板的开设对于我国证券公司而言是个重大利好消息。截至2010年6月,我国境内合法注册的证券公司共有106家,总资产达1.8万亿元。目前,我国券商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企业和本国国民。券商的商业服务范围主要在国内证券交易所,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以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QD-II所占市场份额极少。国际板的开设,将为国内券商开拓新的业务及为海外企业在国内上市提供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等国际经纪业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券商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能促使证券相关行业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竞争力。国际板的开设,当前我国国内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将受到重大影响。上市公司过高的市盈率将会因国际板的推出而降低,逐步降低到合理范围。因为在国际板上市的外资企业基本都是国际跨国公司,一般在其他海外市场也有上市,一般来说,海外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低于国内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境内上市的外资企业的市盈率会参照海外市场上市的市盈率,而境内同行业的内资上市公司的整体平均市盈率也会比照国际板相应公司的市盈率,这样国内证券市场现行的估值水平将会明显降低。
开设国际板需要注意和有待完善的问题
国际板的开设是否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板的开设,是变相的资本管制放松。当前人民币仍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的运作仍在国内相关部门的严格管制的条件下。这种跨越和进步,对当前的金融体系、金融监管等一系列相关体制是一种改革、一种试验。国际板的开设必将实行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交易规则,这是人民币朝向自由流通迈出的关键一步。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交易规则,使得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将获得人民币融资,同时所有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包括外资机构,也必须使用人民币进行清算。这无疑加速推动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全球流动货币的进程。在人民币没有(部分)取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情况下,国际板的交易实则就是一场以我国实体资源,借助人民币和美元为媒介,来换取外资公司股票这一虚拟票证的交易。未来只有当人民币实现充当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才能真正意义上以人民币来换取外资国企业股权。例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开设国际板以吸引了127家外资公司前去上市,随后引发东京证券一路走低,最终外资企业逐步退市,到2003年日本的国际板便消失了。
目前开设国际板与之相关配套的机制是否健全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的制度性缺陷还未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的新股发行体制是IPO询价制+网上定价方式。新股发行制度受政府过多干预,上市资格已经变成一种资源,这类现象如果不改变,将会在国际板上市初期引发矛盾。表面上是市场化运作,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出现真空,例如在创业板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三高超募、业绩变脸、50倍以上过高市盈率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种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使得我国金融资本市场本身的科学性和稳固性受到挑战,出现暴涨暴跌的行情。另一方面,凸显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各种制度衔接不到位,跨部门协作监管的力度不够。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将难以承载国际板之重。另外,国际板的推出,需要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配套机制来保驾护航。为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单独制定一套相应的法律规范,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
更多的应从有利于我国金融资本市场长久健康的发展方面考虑:一方面,要开通国际板,必须要解决人民币还没能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的问题,我国的现行货币政策就必须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尚需提高。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体制依然没有完全理顺,此时开设国际板,需要国内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通力合作。在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方面,存在我国国情需要与国际接轨的问题。首先要求申请国际板上市的境外企业参照执行国内会计准则及财务报告是不现实。如果完全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上市条例,最终结果很可能没有一家公司来上市。因为一个国际跨国公司在很多国家都有不同的资产,如果都用我国的会计准则重新审计,同样的数据不同的方式做两次,成本太高。从国际会计准则转成我国会计准则,成本少则五六百万美元,多则上千万美元,而且不是一次性的。目前业内普遍猜测可接受的规则是,允许境外公司采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一旦与我国内财会制度有出入之处,需单独做出相应的解释。
11月24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201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上海论坛”上表示,目前各方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板的准备工作,将在适当的时候推出。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在同一论坛上称,“国际板有利于A股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投资人的发展,是我们研究国际板的最基本前提。”
每一次国际板推出的言论一出,股市基本以下跌“回报”,尤其是11月30日的暴跌,亦是受到国际板传言的影响(见附文《国际板相关报道与市场走势对比》)。
我们注意到,近期关于国际板的表态多为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领导。更高层面的领导并未就国际板有任何新的表态。且从各方意见反馈来看,无论是专家学者、市场人士还是财经媒体,多以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为主。对此,上海市政府和上交所仍然继续高调坚称国际板“随时可以推出”。
我们不禁要问:国际板的条件真的成熟了吗?国际板的准备真的充分了吗?国际板的时机真的到来了吗?上海市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欲强推国际板。难道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之上吗?
上海市政府与上交所缘何急推国际板
我们认为,上海市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之所以急于推动国际板,明显是受到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驱动。
从上海市的地方利益来看,强推国际板彰显出上海市政府急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意愿。上海希望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就是交易市场向国际开放,所以在上海市政府看来,在上海开设“国际板”是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步。因此,上海市政府急于推动国际板,也就不难理解了。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著名金融证券专家谢百三指出,“国际板的推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的观点,是削足适履,拔苗助长,为了搞国际金融中心,开个国际板、圈走几百几千亿,得不偿失”。人民币在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以前,上海难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从上交所的部门利益来看,强推国际板彰显出上交所急于扩大规模、抢占话语权的意愿。近些年,伴随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推出,深交所在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方面,远远超过上交所。尽管上交所新上市公司多为大型蓝筹公司,单家公司市值远超深交所,但上交所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希望通过推出国际板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占据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
此外,之所以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近期频频表态称国际板条件成熟,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有分析人士称,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担心新主席的上任会带来变数,因此近期频频表态试图制造国际板已经“箭在弦上”的舆论氛围。可惜的是,市场各方对此并不买账,反对与批评的声音占据了主流。
我们也要承认,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虽然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出发急于推出国际板,从长期来看,国际板的推出也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板面临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风险更难预期。如果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仓促行事,不仅会对中国股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将会对中国经济与金融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冲击。
国际板的条件并不成熟
我们认为,当前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并不成熟。
首先,从内部条件来看,不具备推出国际板的条件。经过21年的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第二大的证券市场。可以说,用21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只重规模、不重效率、只重融资、不重回报”的理念贯穿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这导致了中国股市呈现于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背离的局面。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步伐来看,连续推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后,市场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与监管,着力解决,如果此时贸然推出国际板会进一步积累问题和矛盾,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
其次,国际板推出要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体部署协调一致。监管层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国际板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当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作用。只有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加强,那个时候再考虑推出国际板才是比较合理的。从短期来看,是不太适宜的。强行推出,容易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天相投顾则认为,国际板推出对宏观经济层面的冲击不可忽视。在资本项目还不能自由兑换情况下开设国际板存在很大的风险;企图以国际板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做法完全属于本末倒置、因果错位;期望国际板起到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作用并不现实;国际板可能会加剧跨境资本的流入。
第三,从外部因素来看,本土金融资本上不具备和外资投行为代表的海外资本大鳄“正面交战”的能力。面对国际资本大鳄的虎视眈眈,国际板容易沦为外资操控市场的工具。事实上近期海外投行的代言人已经频频表达出对国际板的渴望。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11月26日在一次论坛中表示,无须担忧国际板会冲击A股流动性,对国际板推出的担心是莫名其妙的。饥渴之态溢于言表。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从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中经常出现海外投行利用其言论影响A股市场走势,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现象。例如,今年以来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海外机构都曾利用其言论影响市场。此外,从瑞银、高盛等国际投行包装上市公司IPO可以看出(中国石油、海普瑞等),其“忽悠”能力之强。一旦国际板推出,极有可能成为海外资本的“盛筵”,最终买单的却是中国投资者。
国际板的准备不够充分
除了推出国际板的条件不够成熟之外,我们认为,国际板的准备工作也不够充分。
首先,对于B股市场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思路不够完善,缺少B股市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国际板之前,应先解决B股问题。现中国股市A、B股种分置,但是发展至今不仅没按预定轨道进行,而且出现了B股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融资功能等很多问题。始于1992年的B股,自2001年开始允许境内投资者参与,现在已经由外资主导变为内资主导。由此,现A、B股同时存在内资和外资,区别不大,业内认为应给予合并,但此问题并没解决。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表示,现在解决B股市场这个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国际板。
其次,国际板的制度与监管准备不够充分。例如新股发行制度就有待完善。当前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是有目共睹的,如不对其进行彻底改革,那么国际板的推出又将给中国股市带来巨量的“洋大非”、“洋小非”。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表示,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的股市审批和监管权高度集中在证监会,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但如果国际上的公司来中国上市,发行审批问题就必须面对。如果按照国际规范,就要把这个审批核准权限放在交易所进行,但在中国能不能行得通,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同时,对国际板的上市公司的监管也是一大难题。如果在国际板上市的外国公司出现有损投资人利益的问题,处理的时候依据中国法律还是美国法律?这些重要、敏感的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此外,公司法、会计法、公司治理、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等方面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第三,从国际板的参与主体来看,显然条件也不够充分。从投行业务来看,国内有能力从事国际板业务的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凤毛麟角;从经纪业务来看,国内券商尚没有充足的人才和经验开展经纪业务服务,同时缺少足够的客户资源。此外,能够参与国际板投资的机构投资者队伍狭小,难以承接国际板推出后的融资需求。
国际板的时机尚未到来
即便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认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已经具备、国际板的准备已经充分,从时间点来看,国际板推出的时机也没有到来。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风波未平。欧债危机短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美国债务危机也是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的企业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如若让他们到国际板来上市,很可能将欧美债务危机的“大火”引向中国。2008年金融海啸阴影犹在,当时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投资海外的国内企业损失惨重。眼下如此动荡的国际资本窗口不利于国际板推出。如果此时推出国际板,无异于引火上身。
其次,国内宏观经济处于增长减速、通胀仍偏高、资金面紧张的局面。美国经济疲软,欧洲经济衰退,欧债危机仍将发酵,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很大,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经营困难。在此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果此时推出国际板,势必会是已经十分紧张的资金面趋向枯竭,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其给跨国公司锦上添花,不如给中小企业雪中送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前A股市场走势低迷。近两年A股市场融资规模均是世界第一,过度的IPO已经让市场不堪重负。在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国内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IPO都已经让投资者不堪承受,岂有能力再让国际板来中国股市“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百三形容说,“如果近期推出国际板将是中国股市的一场灾难,对国家利益带来重大的伤害,对中国人民是极其不负责的;造成的损失不是几十亿,而是几百亿、几千亿之巨,它的损失完全不亚于南海几个油田被菲律宾等国强行掠夺。”
国际板开不开 尝试股民听证会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国际板的条件并不成熟,国际板的准备不够充分,国际板的时机没有到来。因此,对国际板的匆忙推出应当说“NO”!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百三认为,国际板的推出要有几个前提:一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以完全自由兑换;二是股权分置改革完全完成,国家股法人股完全流通;三是国内外大部分股价、市盈率接近,才可以推出。谢百三教授认为,现在地方政府和铁道部门对于公共车票、火车、动车票涨价这样的小事都要召开有老百姓参加的听证会,上交所也应该就此召开听证会。
对于国际板,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国际板应当缓行,让市场修养生息。股市需要时间和空间修养生息,消化吸收快速扩容发展带来的问题。国际板推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做一系列全方位的整体考虑,应当听取多方意见、反复权衡。国际板推出前需要完善股市基本功能,完善市场制度。要加强研究和宣传,做足功课,才能缓解广大投资者对国际板的疑虑和担忧,毕竟没有投资者积极参与就不会有股市的繁荣发展。
第二,当前首要任务是重点解决好创业板问题,做好创业板、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现在管理层从创业板着手完善退市制度,有利于通过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上市资源向真正的优质上市公司配置,从而推动市场更加高效、透明和公平。在创业板制度完善之前,不宜推出国际板。
第三,从国际板推出时机来看,应当静待欧美金融危机明朗。随着近期多个欧洲国家评级遭降级、国债收益率飙升甚至超过警戒线,欧债危机并未像市场期望的有所好转。这一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必将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段时期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到2013-2015年,危机逐步消退,形势逐渐明朗的时候,国际板的问题才适宜放到议事日程中,逐步考虑推出。
总之,国际板的推出不能只是为了上交所与上海市政府的利益,更要考虑到全中国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应当高于上交所部门利益及上海市的地方利益。
众说纷纭国际板
“准备好了”这话宣布过十遍、八遍了吧,有一些人天天讲“时刻准备好了”。我说我也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随时当领导,但没人来叫我当啊。这等于没说嘛!
――经济学家、北京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
如果近期推出将对中国股市是一场灾难,对国家利益带来重大的伤害,对中国人民是极其不负责的。造成的损失不是几十亿,而是几百亿、几千亿之巨,它的损失完全不亚于南海几个油田被菲律宾等国强行掠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百三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低落,而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闹得人心惶惶,国际资本市场环境险象环生,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贸然推出国际板不合时宜,时机也不具备。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
既然上交所认为推出国际板有利于投资人,那么上交所就不妨给投资者一个承诺,保证投资者投资国际板整体上不会出现投资亏损,投资者投资国际板的损失由上交所来兜底。总不能说是让投资人亏损了是有利于投资人吧。
――独立财经撰稿人皮海洲
在2400点上下推出国际板,公募基金要清盘一大半,阳光私募要一个接一个见不到阳光,券商要提前关门打烊,险资要遭遇大面积退保,社保的养命钱也要大幅度缩水!5000点以下推出国际板,国际板就成了国内板的棺材板!要想推出国际板,必须首先将股市推向5000点!
――股市名博沙黾农
资料:国际板相关报道与市场走势对比
2011年11月24日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表示,目前各方面正加快国际板的准备工作进程,将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在同一场合再度强调了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市场表现:沪深两市连续阴跌。
2011年11月1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1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A股国际板目前已经基本准备就绪,推出国际板目前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上和政策上的问题,只要管理层批准随时可以推出。
市场表现:16日当天沪综指重挫2.48%,此后连续下跌。
2011年7月20日
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国际板正在准备、研究、论证过程中,相关细节以最后正式对外的为准。
市场表现:沪综指在后续四个交易日内挫逾百点。
2011年6月9日
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从证监会的安排来看,国际板推出工作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会考虑在上交所择机推出。
市场表现:沪综指当天重挫1.71%,深成指下跌2.11%。
2011年6月
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市场表现:此后的一个月,股市连续下跌。
2011年5月17日
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表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快要成熟了,目前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国际板将以人民币计价。
市场表现:此后一周内沪综指下跌超过100点。
2011年5月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表示,中国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金融建设要抓紧场外市场建设,推动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场外交易市场。
市场表现:沪深两市5月份几乎没有上涨,沪综指下挫达5.77%。
2011年3月9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表示,国际板发行办法、交易规则、上市规则和结算规则等四大法规目前已有初稿,但何时推出没有时间表,也没有第一批上市公司名单。
市场表现:沪综指次日即下跌1.50%,此后连续调整达两周之久。
2011年1月
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成立推进建设国际板领导小组,改工作小组的组长由该部主任童道驰担任,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等人出任副组长。
市场表现:当月市场以阴跌为主。
2010年12月8日
上交所理事长耿亮表示,上交所积极研究和推动国际板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有关国际板上市、交易等业务规则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
市场表现:沪综指当天下跌0.95%,次日下跌1.32%。
2010年6月22日
在市政府新闻会上,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回应媒体对国际板筹备情况的提问时称,推进情况“非常不错”。
市场表现:此后两周,沪综指跌幅超过7%。
2010年5月
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表示,目前中国证监会正在抓紧研究推出国际板,股市短期波动会影响国际板推出时机,但不会影响推出国际板的决心。
市场表现:当月沪综指跌幅高达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