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计数法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计数法的方法

篇(1)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我在这七年的教学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认为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复杂了些,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策略。其次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组织”、“引导”、“帮助”、“促进”者,努力去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获取教学信息,形成教学思想、思路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了解需要,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所在,使其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师的思想资源,教育源泉,做出正确的教学设计;

2、要能够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及时总结,形成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3、操作中的表现:A、能够经常问:怎样操作;B、能够经常说:“为什么这样操作C、问一问:还有其它的方法吗?D、会不会应用操作——>创新。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好课堂的有效调控,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有序而不乱,严而不沉闷,有的放矢;其次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通过情景提出相应的任务以后,将实现的过程给学生,相信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由(但不是放松)教师做好发现问题、帮助解决的任务,促进学生能够实现任务,必要时加以强调、总结;强调的是错误的方法、习惯、学生的意识错误;总结的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任务的实现方法、思想,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的不是操作技巧、而是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信息素养的综合素质。

五、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五年级的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六、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篇(2)

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为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在课的一开始就这样设计情(景)境:“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看是谁能考倒老师,只要是首位相同两个数的个位数之和是十的乘法算式,老师一定能很快说出它的积是多少。”这时的学生,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一心想考倒老师:98×92、76×74、55×55、83×87、69×61、84×86……结果老师不但回答得很快,而且每一题的答案都是正确无误。惊叹不余,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计算的诀窍,于是这节课学生带着满腹疑问和追求知识的渴望在进行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学好了这节“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运算的新知识。

2.在动手操作和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能干”就是说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技能。通常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数学难学”的畏难情绪,而活泼好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生动手操作,则不仅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而且他们会学得兴趣盎然也能充分调动其数学思维、学习成效明显。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以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出示,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拼成不同的四边形,看谁拼的个数最多”这就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能摆拼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接着我继续,要求学生把拼出的长方形横画下来,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要求学生把这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去感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又帮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了“三角形面积”。

又如我在教学行程应题: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同开出2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45公里,乙车每小时50公里,问两地间路程是多少公里?顿时,很多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我就先让学生利用演示的形式来冲缓思维坡度,请高矮两位学生在台前相对走,老师数时间……直到俩相遇。接着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活动比赛,看哪一组在规定的距离内相遇的时间较短就获胜。顿时,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个个兴趣勃勃地参与活动。这时我抓住时机,要求大家求出每组所走路程有多少米,从而因势利异,轻而易举地解答了上述问题。这样学生在亲自经历中获得启发,使他们感到了学生数学是一种乐趣,又培养了他们数学逻辑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我往往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数学知识。如复习“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争当模范营业员和文明顾客”的游戏:我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玩具、学生游戏卡和一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且每种物品都标上价格,把班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当“营业员”,另一组当“顾客”角色轮一次,在教室里展开购物活动,让“顾客”思考这么多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让“营业员”思考“顾客”给的钱要不要找?怎么找。学生通过买卖活动表现得大胆仔细,而且非常有礼貌,他们不仅加深认识人民币而且也能算出要找回的钱。两次后评出模范“营业员“和“文明顾客”,这样既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浓厚兴趣。

又如我在教学“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中的巩固练习课的一道思考题:一幢宿舍楼,每层有20个台阶,每个台阶的高度是15厘米。一个同学从一楼走到三楼,他升高了多少米?对这一道思考题,我没有马上让学生去面对而且以“登高”的游戏来把学生男女分成若干组,从教学楼的一层跑上四层、比一比,看哪组快。这一情境,学生可高兴极了,他们以满怀必胜的信心。一口气就从教学楼的一层跑到四层。趁着学生的兴致高涨,这时我马上把学生带入这道思考题中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中激发学习兴趣

篇(3)

随机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而概率的研究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它不仅与现实紧密相连,还与其他学科有着重要联系,因此对于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高中数学统计概率简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要求将概率与统计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必修内容,概率统计是必修课程的五大模块之一,原本属于大学教材中的内容,却出现在了高中的教材中,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学生将通过实际问题来研究、学习概率,学习随机抽样、样本估计、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积累数据与经验,体会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差异,深刻体会随机现象,并且通过典型案例解决,认识积累统计方法。

二、高中统计概率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标实施后,总体来讲,学生学习概率和统计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这也肯定了概率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但在高中数学概率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导致学生无法清晰地理解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并且在实际运用中无法掌握正确的方式,使得最后结论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而教师则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无法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新课改的实施离不开教师,若教师对新课改的内容理解不到位会影响其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另外,课程本身也存在问题,新课改对于概率教学的具体要求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课程指导。例如,新课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它的影响和作用,却没有具体设定研究课程。学生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无法对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的实际结论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概率准确性的把握。

三、新课标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大量的随机事件以及各种随机数据,这就要求人们要具备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从而进行问题的解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概率知识引入其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概率统计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重视理解概率统计的概念

教师对学生传授概率统计知识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初步接触概率知识时,容易将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融入判断思维中,导致结果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定义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要通过不断的实验、计算以及积累来验证事件的发生概率,最终熟练应用相关概念,正确地进行问题的解决,防止出现偏差。学生只有对概率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概率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2.引导学生实际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概率知识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而且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征也是要求学以致用。概率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创造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其主动发现并且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最小二乘数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收集数据,并作出相应的散点图,再通过最小二乘法来分析处理数据,利用散点图的直观性来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研究后再引入最小二乘法,给出线性回归方程。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也养成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积累的习惯。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概率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为了让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以及准确,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概率与统计的关键就是对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而计算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与效率,是学生建立记录和研究信息的有效工具。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事物的随机现象进行试验分析,计算出模拟结果,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随机现象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平时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呈献给学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积极探索,研究更多更有意义的数学内容。

4.突出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是统计的特征之一。统计的结果可能是随机的,所以也可能出现错误的统计结果,这点与确定性思维不同,但它又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对不确定的数据进行推理算出结果。概率统计主要是对随机变化的数学数据进行描述,从而推理出合理的结果,并呈现出正确与错误的概率。教学中应该为分析结果提供有效依据,让学生认识到统计的作用,分辨出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例如,通过随机抽取500名老人的年龄、寿命来推算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像这样运用统计数据来估算整体时,应该认真分析搜集到的数据,让学生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离不开概率与统计,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与现实的问题相结合,重视其在日常生活、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展现更直观、科学、真实的数据,让学生真实地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主动设计方案,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交流。

篇(4)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重视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能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

四、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得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的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做法

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三,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改进教学。

第四,对于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应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答案,教师则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规范的表述,但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

篇(5)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我就几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几种教学方法。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 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 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作业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 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 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 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 要性。

三、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特设一个“今天我来当老师”环节,让每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在操作中有困难的学生。学生都争相表现,争当“小老师”,通过这个环节既培养了他们的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又帮助了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多,老师不能一一辅导的这一难题。

四、 边讲边练习的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五、合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良好学习环境的方法

在现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样可以让班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可以较为自由的相互交流,也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六、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的方法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篇(6)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它是一门对学生的美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课。其特点是:动手性强,趣味性高,贴近生活,容易接受。长期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不重视美术课。另外,地域教育的差异性也影响美术教学。这些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想方设法加以克服,

一、客观分析新教材以及教学环境

1.新教材重点突出三结合

我校五年制普师和幼师的《美术》课本,是由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省内师范高校的有关专家、教授和骨干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充分吸收相关课程及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

在教材内容和编写体例上,新版教材重点突出了“三个结合”。

(1)把对美术学科共性规律的学习与对美术创作不同审美特点的比较结合起来,在例行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统一中开阔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

(2)把对经典作品的欣赏分析与技能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在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的统一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

(3)把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与启发学生表达个人体会、进行创造性实践结合起来,在扎实学习与鼓励创造的统一中实现教学目标,

2.美术教学环境基础相对薄弱

我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建市至今不满20年。美术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村。我在教学的同时也对我市美术教学状况做了以下调查:

(1)小学美术都学习什么内容:

城镇来的学生回答:虽然学过画画,但很多时候是上自习课。

乡村来的学生回答:老师让我们自己看,而我们都闹着玩。

(2)初中美术学习了哪些内容:

市实验中学和各县实验中学的学生回答接近,但也不一样,有的学过素描,有的学过彩画等。

乡镇中学的回答几乎是一种类型,就是“大多时候的美术课是上自习”。

(3)学生喜欢美术课吗?觉得美术课应该怎样上?

所有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喜欢上美术课。喜欢写生、喜欢手工、喜欢彩画。”等等。

这就是我市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这不仅是不规范的问题,可以说一些乡镇学校对上美术课来说,完全是处于应付状态。

3.新教材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我校五年一贯制教材是在学生具备初中美术教育的前提下编写的,因此,对于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内容就显得深奥。

(1)在学习美术史时,提到一些初中时的美术知识,甚至是小学时的美术知识,学生居然很茫然,一无所知,继续学习障碍大。

(2)所囊括的内容偏多,在常规教学时长内无法完成。像素描、彩画、图案设计,都不是一周两节课能完成的内容,学生学不好,会感到自卑。

(3)涉及乡土内容的传统民间美术偏少,这不利于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同时也会产生距离感,毕竟学生不是学专业美术的。

二、因时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现状中的问题,多年来我摸索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1.引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往往对感兴趣的事情容易集中精力,如果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订立学习目标,那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确立目标,鼓励自由表现。

学习素描、色彩、设计等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我并不强调学生要学习得多么深奥,而是鼓励学生为自己确立一定的目标,用更广泛的、更普通的方法去塑造、去设计。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达到或接近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例如:认识理解空间、线条、形状和明暗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可穿插泥塑和纸雕塑的学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设计与形体的结合理念,从而激发其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2)感受内化,形成审美心理。

感受美,领悟美,内化形成审美心理,是第二阶段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前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体会、欣赏美术作品中的形式和内容,逐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理念。这个阶段,我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增加中外美术史的内容,用以丰富学生的美术史知识,了解美术的发展概况,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另外,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美术评论文章和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建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

(3)创意教学,挖掘民间美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根据这一精神,在教学的第三阶段,我融入了民间剪纸教学。学习剪纸,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乡土艺术的深厚魅力,也增加了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在今年暑假与台湾两所职业院校的互动中,学生的剪纸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台湾的这两所院校,得到高度评价。

(4)大胆探索,拓展学习领域。

美术不是孤立的,这点在第四阶段要着重强调。美术是独特的,但是与其他学科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拓展,进行综合性的美术创作,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例如,学生将简笔画应用到教学挂图设计、幻灯片制作以及漫画设计之中,我就不断肯定,赞扬鼓励。在此过程里,学生充分体会到美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既开阔了视野,又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2.以学习态度为本,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1)充分把握良机,创造美术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趣味性是美术课不可忽视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这点,是我注意的一个重点。无论大专生还是中专生,他们的求知欲都旺盛,好胜心强,这是我抓住的另一重点。有了这两点,我便采取一些小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绘画课上举办优秀作品展,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挂在墙上展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粘贴在墙上,首先觉得新鲜,之后一种不甘落后的荣誉感油然而生。无论哪个同学,都不甘于落后,会很积极地刻画自己的作品,

(2)充分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契机,用关爱影响他们学习美术。

美术作为一门课程,它不仅仅是为了画画而画画,同时还具有“人文性质”。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展现这种人文性质,一句关切的话语或许就能打动学生,诱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我教的高职学前班里有位大个子男生,每次作业要么不做,要么不理想。后来,我发现这个男生经常用头发挡着脸,不抬头。与他面对面交流时,他依然不敢看我。我后来注意到他从脖子到脸部都在脱皮,豁然明白这正是他不敢抬头且又学习不积极的原因。于是在一次课上,我给他带了维生素E乳液和维生素E胶囊交与他服用,并表扬了他的作业。那天下课时,他对我说:“老师,你真好,你很负责,我一定好好学。”之后这位男生一直学习相当积极。可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给予关心或者鼓励,也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创造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的接受式教学,并提倡学生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我认为各类比赛和展览的举办,都是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拓宽学生审美眼界的好方法。无论赛事大小,都要给参与的同学以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作为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往往大大超过常规课堂教学所学的内容。我所执教的班级,在参与“山东省首届高校学前专业美术技能大赛”过程中,突飞猛进地学会了剪纸创作,并在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这大大缩短了常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3.充分挖掘现有美术教材潜力,活用课堂,带动学生活学活用。

篇(7)

学生喜欢听故事,往往能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欣赏课我就是以故事的形式来上的,学生特别喜欢,眼睛睁得大大的,那种形态不知有多投入。如《蒙娜丽莎的笑》,我将小学学生学过的课文改编成故事,期间融入美术专业知识,课上得生动有趣,到下课了学生还缠着老师,要听老师继续讲解。美术课的许多素材都可改编成故事,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

二、搞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都喜欢争强好胜,好表现的心理都很强,总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可。教师可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设置分层次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例如:组与组比,男生与女生比,老师与学生比,低层次于高层次比。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互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三、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在各类学校出现,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极大的便捷,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带来了方便。如动画、动漫,既是美术课的一种形式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触动学生兴奋点的最佳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动画,将美术课本的知识“动漫”化,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如在上海世博会上,专业人士将《清明上河图》制作出动漫效果,画里的人物可以动起来,是多么的神奇。教师及时引导,得出美术的奇妙所在,激发学生探求美术知识的欲望,达到教学效果。

篇(8)

所谓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提高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为标准。随着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复杂而枯燥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根据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现作以下阐述,与同行商榷。[1]

一、遵循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数学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遵循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内容必须科学,而且应当符合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目的性把握时,应当准确地掌握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及难点和重点。

2.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掌握练习的难易程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练习来说,重视层次性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从简单到困难,从基本到复杂的层次性过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步步地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3.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从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这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课堂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尤其应当杜绝“只求练习的难度和数量”这一现象。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积极从课本内容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出发,设计课堂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4.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注意练习方法和题型的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多样性练习尤其重要。高中阶段属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在练习方法上可以通过口述、书面练习、动手操作、单项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进行设计,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考虑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2]

5.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还应当遵循时效性的原则。时效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题目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注重练习的质量,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把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课堂教学练习具有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其中,巩固功能指的是在新课程结束以后,通过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功能指的是通过课堂练习,能够从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化和条理化;反馈功能指的是通过进行课堂练习,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程的掌握能力,从而指导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进行改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练习的功能,以把握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1.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编排课本练习题的意图,用好课本。一般来说,课本中设计的练习题都是针对课本内容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能够从练习题的角度,反映出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练习题的意图,配套用好教材。

2.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当强化对比性的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相似的题目,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对于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进行对比性练习。

3.对于准备性练习与新课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准备性练习指的是在刚上课的三分钟内,对学生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通过准备性练习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接受新、旧知识的距离,完成知识迁移,而且还能够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方法及其在学案中的体现

课堂练习的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中非常重要,合理的练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课堂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分层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式练习等。

分层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考虑到练习的层次性和难度,把课堂练习划分为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

变式练习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题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进行变式练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题目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触类旁通的变式练习,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开放式练习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解法不受限制、结论不是很确定、条件不太完整的开放性题目。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解决一些答案不同的题目,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方法上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当时刻从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篇(10)

一段精心设计的引入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设计巧妙的新深导入,能够有效的组织新课的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也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从“苦学”步入“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而在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就新课的引入方法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开门见山 引入新课

上课不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者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温习旧知 引入新课

数学知识是系统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由它的先行旧知延伸和发展而来的。导入要检查与新知的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和技能、思路、方法的掌握情况。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例如:讲“整式的加减”这一节内容时,先复习合并同类项以及去括号法则,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新课的重点。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学习方法。运用温故知新导人法.把学过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既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又有利于新课的展开,也使新课过渡比较自然。

三、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四、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授“负数”时,并不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

五、尝试类比 引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很多时候可以应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新课,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上一篇: 采纳审计建议 下一篇: 健康数字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