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56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1)

“模拟课堂”是师范生职前在校内获得教学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师范类院校系列“师范技能”课程实践环节(微格教学)的重要步骤。新疆南疆师范院校培养的信息技术师范生将来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即使用国家通用语(汉语)和维吾尔语两种语言教学。而受现实条件所限,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的校内教学实践大多仅限于“模拟课堂”,因而对现有的“模拟课堂”开展情况进行科学、系统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改进、完善“模拟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更是培养合格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新疆南疆双语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衡量现有“模拟课堂”开展情况,即回答它是否帮助师范生获得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基于新疆南疆双语教师的培养性质及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特点等因素,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知识结构具有复杂性、多维度和综合性等特征。2005年,在舒尔曼(L.S.Shulman)学科教学法知识基础上,Punya Mishra和 Matthew J.Koehler认为教学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活动,教师的有效教学需要依靠一种多维的综合性知识[1],提出了基于整合技术的TPACK理论。

本研究采用基于整合技术的TPACK理论,试图通过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TPACK情况的多维度调查分析,对目前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模拟课堂”教学活动的改进有所启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由于新疆采用双语教学的地区主要在南疆,特别是少数民族占人口比例95%以上的和田、喀什农村地区。故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和田、喀什、阿克苏、克州)的信息技术双语实习生、在校学习相关“师范技能”课程的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

研究共发放问卷290份,有效回收275份,有效回收率94.8%。有效问卷中,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64%来自和田地区、23.6%来自喀什地区、7.6%来自阿克苏地区、4.8%来自克州;有48.7%处于在校学习相关“师范技能”课程阶段,51.3%则正在进行教育实习;92.5%的信息技术双语实习生实习地在乡、镇、村、大队中小学。并对10名信息技术双语实习生进行了电话或网络访谈。

1.2 研究方法

依据TPACK理论,即认为教师应具备教学法知识(PK, Pedagogical Knowledge)、学科内容知识(CK, Content Knowledge)、技术知识(TK,Technological Knowledge),和由此3个单一维度知识构成的学科教学法(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 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3个二维融合知识,及三重互动的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借鉴国内外已有教师TPACK测量与评价量表,如Schmidt 等人在 Mishra 和 Koehler 基础上联合开发的TPACK 测量问卷,经多次测量取得了较好信效度[2[[3],且被修改应用到多个国家和领域的教师TPACK测评中;结合新疆南疆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特殊要求[4][5]编制了《南疆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七部分:一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培养阶段、培养层次、就读院校、实习地点等;二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双语教学的教育取向,包括学科双语教学的目标取向、进行教学的依据;三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水平、技术融合的学科内容分析、提升知识等;四是技术整合的分析学习者知识,包括学习者汉语水平、初始知识与技能、常见困难与错误、学习技能等;五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知识,包括常用技术、双语教育教学知识、体现双语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写、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技术、组织双语课堂、技术使用知识等;六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评价知识,包括评价目的、方法、方式、内容、技术手段;七是技术整合的双语知识,包括双语水平、跨文化知识、教学双语配合比、学科专业双语、技术融合的双语学习与多重人际交流。

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初期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了适当修正,通过实地和网络两种途径发放、回收问卷。为了更全面的掌握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TPACK现状,研究还对个别师范生进行了电话和网络访谈。获得的数据通过SPSS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的民族比例较符合南疆人口民族构成,其中维吾尔族67.8%,汉族27.4%,蒙、哈、回等其他民族4.8%;性别比例符合师范类专业性质,男性42.6%,女性57.4%;就读院校构成上,74.2%就读于南疆的师范院校(喀什大学、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这既有地缘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疆双语教师大多源自本地培养;从培养层次构成上看,64.9%属于专科层次,仅35.1%属于本科层次,说明南疆双语师资队伍培养层次仍有待提高。

2.2 技术整合信息技术双语教学的教育取向分析

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如何看待语言习得和学科知识习得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技术整合的作用及对现有教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能体现师范生的教育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和教育效果。由数据分析可知,90.73%的被调查者认为信息技术双语教学首先是“信息素养和汉语水平并重”,62.52%的师范生认为“提升信息素养”是第二重要的;但有67.45%的师范生认为“传授系统化的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观念和思维能力”更重要,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被58.76%的师范生放在了末位。这说明绝大部分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具有良好的课程观,能够较正确的把握课程教育的终极目的;但对过程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较为忽视,反映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两种教育目标对达到终极目标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大多还停留在按部就班的“重复操作”阶段。而对教学依据的统计也印证了这一点,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被放在了首要依据位置,社会问题和其他排在末位,这样的教学很难做到知识迁移和复杂实际问题解决知识的习得,不利于课程终极目标的实现。面对技术整合,认为技术在信息技术双语教学中的首要目的是“丰富内容表现形式”(86.37%),其次是“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汉语表述”(81.63%),“引导学生通过技术学习”排在末位(60.56%)。这说明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的技术观还停留在工具阶段,没有意识到技术整合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意识的养成。

2.3 技术整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分析

系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是进行该学科教学的前提。根据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信息产品性能翻一番。不论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本身,还是教学中使用的相关技术,更新速度都是指数式的增长;而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现有知识及提升能力直接影响其能否胜任、并长期从事未来工作。调查问卷这部分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按“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5个层次标注为“1-5”分。通过师范生的自我评价,“清楚教学内容各单元、知识点及其结构关系”平均3.15分,选择“非常符合”的仅3.17%,可知师范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并不太好;且有38.72%未实习的在校师范生选择了“不符合”,这与年级低有关,当然也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在实习前是不能胜任实习工作的。“能区分知识类型”平均2.45分,39.43%的师范生不能区分出知识的类型和性质,这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有效选择是极大地障碍。“借助概念图等技术处理单元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认知路径”平均仅2.07分,选择“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的高达93.45%;“利用计算机、手机网络等提升学科知识”平均3.32分;可以看出师范生们比较善于利用技术提升自我学科知识,但使用技术分析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还很薄弱,这有可能是不太清楚知识分析的作用和方法;结合“区分知识类型”的低得分情况来看,其现有学科内容分析能力较差,但利用技术提升自我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2.4 技术整合分析学习者知识的分析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基于二者才能确定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并适合学习者特征的准确学目标,从而选择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技术等,最终完成教学实践。此外,有意识的、主动的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也是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教师职业的“入门者”,本研究只考量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对学习者课程知识初始水平和初始学习能力的分析能力。首先,正在实习的师范生“了解任课班级学生汉语水平”一项平均3.67分,远高于其他项的平均分,说明师范生认识到语言在双语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无可跨越,了解学习者首先从语言入手;但大多数的学习者分析只能做到这一步,“知道学生难以理解和习得哪些知识”平均3.11分;“知道学生使用技术学习的问题、困难”平均仅2.29分,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实习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学习者校外无机会接触更多技术、校内不向学习者提供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机会;“借助技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平均2.83分,仅12.47%师范生选择“符合”、“非常符合”,在进一步询问采用何种技术时,大多回答“考试、提问”等一般评价方法,仅5.83%回答为“QQ\微信联系班主任、家长、学生等”。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已经具有主动与学习者沟通的意识,但成效并不好,除对其语言能力了解较为清除外,学习初始水平和能力均不甚清楚,可见其分析学习者学习水平的能力不够,可能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如何利用新技术了解学生、学生使用技术学习的情况更是糟糕,技术在学习者分析中的使用率很低。

2.5 技术整合信息技术双语教学知识分析

教学实践流程包括教学目标的编写、重难点的确定、策略方法技术的选择、课堂导入、活动组织、方法技术实施等。这是知识传递与习得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综合素质集中体现的环节。结合信息技术双语教学实际需要,研究重点调查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具备哪些一般教学、双语教学、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及技术使用知识?

针对一般教学知识,研究调查了三维教学目标编写水平(3.67分)、确定教学重点水平(3.49分),导入课堂能力(3.81分)、对各种表述形式优缺点的了解(3.14分)、通过课堂了解学习的能力(3.23分),其中实习生的情况明显好于未实习在校生。可以看出,编写准确的三维教学目标和课堂导入能力得分较高,师范生对三维目标有比较准确的理解,课堂导入较轻松;相比之下,对各种教学表述方法、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不太清楚它们的特点以及如何选用,从而也导致通过课堂了解学习情况方式单一、有限。

针对双语教学知识,研究调查了对双语教学原理、模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2.32分)、教学目标中体现语言习得情况(2.58分)、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对语言水平的考虑(3.36分)等。其中汉族师范生的后两项自评分明显较高,分别是3.18分和3.82分,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对象基本为少数民族,汉族师范生维语水平有限,讲解基本使用汉语,故特别关注学习的语言障碍;而少数民族师范生与学习者几乎没有语言障碍,讲解时可使用适当比例的母语,故而不太关注语言习得目标,但由于使用汉文教材教辅、主要教学用语应为汉语,所以在确定重难点时会考虑语言因素。此外,师范生整体均体现出对双语教育教学知识的欠缺,教学目标中语言习得体现不够。

针对学科教学知识与技术使用知识,研究调查了针对特定内容、活动选择技术能力(3.27分)、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能力(2.04分)、对各种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3.77分)、使用技术解决、改进教学的能力(3.69分)、使用技术激励、促进学习的能力(3.09分)、教学中技术使用时机的把握能力(3.39分)。不难看出,由于专业优势,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选择技术的能力、对各种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使用技术解决、改进教学的能力普遍不错,PPT、百度、多媒体投影、迅雷等常用技术的选择率高达100%,办公软件、实物投影、交互白板、班班通、模型实物选择率稍低(60%~80%);但对社会性软件的教学应用还不够,社交软件 QQ等、博客、网络教学平台仅有15%~39%的选择率,而概念图软件使用率低至3.67%,这也与之前调查到的学习内容分析力差结果相一致。此外发现,一部分师范生不能较好地掌握技术使用时机、没有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新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教”轻“学”现象,特别是自主、探究式教学开展差,“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或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或讨论”这样的教学活动仅有3.72%的师范生选择了“一般”及“符合”,选择“非常符合”的为0%,足见师范生的教学还停留在“照猫画虎”阶段,几乎不知道或不会知识迁移、内化和创建自我认知结构的教学活动开展方式、方法。

2.6 技术整合信息技术双语教学评价知识分析

教学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否“上升”、“渐进”,取决于精准、有效评价下获得的经验。教学评价的目标亦是“促学、促教”。完备的教学评价知识、精准的评价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基础。研究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对教学评价的目的理解比较准确,“促进知识习得”排在首位(85.17%)、然后依次是“了解学习情况及需求”、“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学”;在评价内容上,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情况最好(4.23分)、对信息技术思想方法(3.14分)及汉语水平(3.21分)的评价比较欠缺,对过程方法(3.12分)和情感态度(3.04分)的评价有待加强;对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了解度(3.12分)不够;对评价方法的选择能力(3.78分)一般;使用新技术(如电子档案袋、概念图、评价量规等)开展评价能力(2.12)非常有限,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信息技术师范生对很多评价新技术都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

2.7 技术整合双语知识分析

会“双语”是从事双语教学的前提,在现有双语水平下利用技术整合双语知识,提升知识理解度和双语习得能力是进行双语有效教育的关键点。本研究调查了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的双语水平,发现95.92%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到国家双语教师要求(参考其MHK等级),甚至有个别达到了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但汉族师范生的维语掌握情况非常不好,大多数只会拼读字母和说简单的生活用词(66.74%),能简单会话的为12.76%、流利听说的仅有3.91%,16.59%是几乎完全不懂维语的;这也直接导致绝大多数的汉族师范生(95.47%)在课堂用语中维语仅占5%以下、用语比例调节能力差(2.12分);同时也发现,虽然少数民族师范生汉语水平普遍较好,用语比例调节能力较好(3.74分),专业汉语知识掌握情况也不错(3.68分),但在课堂用语中汉语比例达到50%以上者仅有6.48%,甚至有师范生认为实习期间其汉语水平有所下降,原因是实习期间交谈对象多为维吾尔族。究其根本,是不重视语言习得目标所导致的。而对其他方面的调查,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民族差异,整体呈现出对他民族文化不太了解(2.78分),多重人际交流能力一般(3.56分,因为一方的维语较差而大多使用汉语),使用技术学习双语意识较差(2.89分)、89.23%首选汉/维语学习书籍,仅36.39%选择了语言学习APP、QQ、微信。

3 对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模拟课堂”教学的启示

依据以上数据分析和讨论可知,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目前在校习得的知识并不能完全胜任未来信息技术双语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科知识分析与学习者分析技能欠缺,导致不能判别复杂知识类型(如问题解决知识等),加之分析学生途径单一,也就不能选择、实施合适的教学法和活动;第二,自主、探究式等方法与过程教学法掌握薄弱,不重视、也不会学生信息技术思想的养成培养;第三,双语教学相关素养不足,汉族师范生维语水平差、少数民族师范生忽视语言教学目标,对他民族文化习得不够,严重缺乏针对双语教学的相关教学法知识;第四,技术在教学所有环节的整合不够,对技术利用不充分,缺乏社会性软件教学应用意识。

因此,本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利用“模拟课堂”教学实践课,加强以下技能的习得:

1)加强教学前期分析技能训练

由于备课时教案编写一般由“教学目标”开始,“模拟课堂”实践教学则从“课堂导入”环节开始,并不需要体现对教学知识点的分析和对学习者的分析,故而前期分析能力的培养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并未进行模拟训练,从而导致师范生前期分析技能的欠缺。本研究认为,“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应按教学设计环节,对每个环节都进行单独实践练习和综合实践训练,重点讲解可操作、易实践的内容分析法和学习者分析法;如使用概念图分析知识点及其类型、相互关系、认知路径的方法,用测试量表等统计、分析学习者初始水平与能力的方法;开设“前期分析”训练主题,让师范生在“模拟课堂”上分享和讨论所做的前期分析,将对知识的理论了解转为实实在在的实践习得。

2)注重过程、方法、思想习得的教学法训练

超越“照猫画虎”的简单重复操作教学,第一步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准确描述达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的标准是什么?这需要教授师范生写出精准教学目标的方法(如“ABCD”四因素教学目标编写法等),并进行单项训练;第二步要根据标准要求,选择、设计适宜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习得的教学法,可用案例法向师范生展示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是如何开展的?(如“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或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或讨论”等),开设“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训练主题,让其通过实践与讨论体会此类教学法下,知识迁移、内化和认知结构自我创建的过程;最后在对学习者进行学

习情况评价时,强调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科思想的考核,作业设计和试卷设计中必须有考核这两点的题型,可让师范生分享自己的作业设计和试卷设计,说出设计的理由,从而体会目标――教学――评价的内容必须是一一对应的。

3)强调语言文化习得的双语教学实践训练

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双语”,在“编写教学目标”主题训练中引导师范生将语言习得目标加入教学目标;设置课堂用语比例标准(如汉族师范生维语比例>=20%为合格,少数民族师范生汉语比例>=70%为合格),倡导汉族师范生实践训练时多说维语、少数民族师范生严格控制用语比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习得一定离不开文化的感知,开设“多元文化分享”主题活动,倡导不同民族师范生感知、体验、习得多元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师生沟通、教学举例等提供基础;针对双语师范生双语教育科学知识的不足,展开“研讨”活动,组织师范生查阅已有双语教学理论文献,分享学习心得。

4)信息技术双语教学训练全程及时更新技术

较保守的技术观会严重阻碍技术整合下教学的发展。要提升信息技术双语师范生的教学技术观,可以将对技术使用情况的考核贯穿“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各主题活动。如是否使用概念图等分析知识点、是否会用QQ师生群?是否有利用教育公众号、MOOC等更新知识?是否模拟教学中用到了此类新技术、并将新技术习得与应用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开设“技术分享”主题,让师范生分享、学习彼此教学训练中应用的技术,从而达到在信息技术双语教学训练全程都做到新技术的及时习得与更新。

参考文献:

[1]董艳,桑国元,蔡敬新.师范生TPACK知识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3):36-43.

[2]Schmidt,D.A.,Baran,E.,Thompson,A.D.,Mishra,P.,Koehler,M.J.,&Shin,T.S.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TPACK ) :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preservice teacher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9,42 (2):123-149.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2)

一、中俄区域科技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中俄区域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科技合作的水平与两国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与两国同样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也不很适应。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阶段影响中俄科技合作规范化

中俄两国目前都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双方尚未形成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两种体制事实上交叉并存,合作中双方在观念、体制和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相互很不适应。双方经济互信不强,一些合作伙伴存在着浮躁情绪,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视行为。比如俄方对一些高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的转让常常是漫天要价或拖而不决,以期加价,而中方一些合作者只签意向,扎扎实实落实合作项目力度不够,办事效率较低。

(二)制度层面与市场秩序尚未与国际接轨

如存在运输堵塞与“灰色清关”,投资保护与争端仲裁机制缺位,银行结算不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有些法规不完善,政策随意性强,缺乏透明度,经营风险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缺少显示度高的战略性合作项目,现有合作项目与两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结合不够紧密

双方战略性大项目显得偏少。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航空航天、能源、水资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科研成果较多,有一些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上述领域合作潜力尚未挖掘出来。在诸多高技术和军事高科技领域,俄对华合作的方式以出售产品和装备为主,技术转让为辅,科技合作显得薄弱。商签的一些科技合作项目尚未与两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接轨,因而得不到政府层面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另外,俄罗斯准备在东部地区建设20个工业和科技园区,目的是将东部地区大院大所和高校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我东北地区现有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大庆、吉林、鞍山7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双方的工业和科技园区开展的对口合作和交流远远不够,尚未形成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缺乏高科技合作项目风险投资保障机制

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研发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搁置或终止。

(五)科技合作队伍中的人才危机

中俄科技人员之间的传统友谊是双方开展科技合作的独特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已陆续到了退休年龄,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对俄中友谊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及时培养既懂俄语或汉语,又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目前双方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发展中俄科技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另外,下功夫培养新一代知华派和知俄派也应摆在双方有关方面的工作议程上,这是中俄世世代代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永不为敌的重要保证。

二、俄罗斯对华科技合作的政策

中俄已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着两国良好的双边关系的发展,政治互信的加强,在科技合作领域俄罗斯也将中国视为对外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国家和可信赖的合作伙伴。目前,出于对世界格局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俄罗斯开展对华科技合作的基本政策和积极性不会改变。在严格管理和加强保护俄方利益的同时,与我国开展合作会越来越采取比较灵活务实的态度,在某些敏感性领域会采取缓慢开放的政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中俄合作在俄罗斯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显重要。因而,俄方在保持和加强同美国、欧盟(特别是同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同时,日益重视同中国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一)重视政府间的合作

在俄对华科技合作的格局中,俄方尤为重视官方渠道的合作。俄方认真对待一年一度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的中俄科技合作分委员会的工作,通过该委员会商签的年度科技合作议定书执行双边科技合作项目,从政府层面研究和分析中俄科技合作现状和合作中产生的问题,探讨有关推动双边科技合作的方针政策,确定新的合作领域和工作机制。

(二)看重俄科研成果的转让

俄方重视利用中国引进、消化、吸收俄高技术产品的能力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及市场机制,通过科技合作扩大俄科研成果,特别是科技半成品、高技术产品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为此俄方对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烟台中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和黑龙江省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的建立和在促进两国科技合作中技术转让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上述科技园或基地的发展和对俄合作。

(三)期望创新领域的合作

目前,中俄创新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双方科技合作的重点。随着俄罗斯经济情况的好转和改革的深入,俄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知识要素的作用。俄罗斯对华科技合作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技术及高科技产品的转让和输出,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创新体系的建立。因而在对华合作中希望利用中方管理经验和在一些高技术领域的投资,如在信息通讯、医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家用电器等领域开展合作。为此,2000年11月,中俄签订了《中俄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之后双方成立了司、局级创新工作组。到目前为止,该工作组已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动双方在创新领域的合作。今年5月下旬,在烟台专门召开了中俄创新领域的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创新领域的合作。

(四)强化市场化的合作方式

在科技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下,俄罗斯科研机构已更多地走向市场。面对竞争,在开展对华科技合作中更加重视取得商业利益。由于俄罗斯参与国际经济科技合作活动的增多和某些西方国家以较高的价格捞取俄的高技术和人才,使俄方合作伙伴对中方科技转让的要价也越来越高,并通过协议和合同等法律文件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加强对国家投资的技术和高科技项目出口的管理,对重点合作项目实行单项审批制度。在与中方交往中,俄方有关部门和单位、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市场观念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五)鼓励科研单位、企业、大学和地方与我国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直接对口合作并建立较紧密、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

俄方支持并鼓励中俄双方科研机构、企业、大学和地方开展直接对口合作,支持它们举办国际科技博览会、经贸展、经贸洽谈会、技术交易会、高层论坛、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同时对中国实行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表现出了很大兴趣,表示愿意参与一些技术改造项目和探讨新项目的合作。

中俄区域科技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三、关于提升2006―2010年期间中俄区域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水平的政策建议

为了提升2006―2010年期间中俄区域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水平,建议在以下九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不断完善双边合作项目筛选机制

中俄必须站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度,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制定一个区域发展合作共同计划并确定一批合作项目。

中俄合作目前定位重点应是高精尖技术,主要包括有利于双方实现技术跨越的共同研发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有利于两国在同西方打交道时有更大回旋余地的经济技术及科技合作项目。重点领域应是:能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新材料、机械电子、生物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农业科技等。

(二)加强东北地区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与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以及远东地区俄国家科学中心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合办研发机构和建立联合实验室,互派科研人员,特别是年青的科研人员到对方研发机构和实验室工作,工作期限可长可短

(三)加强东北地区和俄东部地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合作

中俄双方都是发展中的大国,在目前科研经费都有限的情况下,那些投资巨大的基础和探索性研究项目都面临许多困难,但在俄罗斯政府和科技界的努力下,在航天、核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俄罗斯仍然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特别是仍然维持并拥有许多独特的大型科研设备和装置。双方可以考虑通过中俄科技合作将双方的重点研发项目结合起来,共同利用双方现有的一些大型科研设施,派遣科技人员参与一定的研究工作,努力缩小双方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争取双赢的效果。

现在,中俄双方正通过努力加强各自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发展双方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互利合作,并开始研究各自的国家研究计划向对方开放的问题。

(四)加强中俄合作基地和科技园的对口合作力度

东北七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对俄开展科技合作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因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具备三个战略目标:1.积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3.成为扩散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和工业基地改造的辐射源。因此东北地区高新区在构建东北亚经济圈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化的良好平台,所在城市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国际人才、先进技术和资本的集聚地,特别是要发展成为对俄开展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基地,起到内引外联的作用。

目前在黑龙江省已建立的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有工业技术合作中心、农业科技合作中心和哈尔滨国际合作城。俄方也在其东部地区拟建立近20个工业科技园区。另外,双方共同努力创建了莫斯科友谊科技园。建议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即俄方的技术和人才,中方的基础设施和资金及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和运用市场机制,在平等互利和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园区之间的对口合作,少走弯路,缩短合作周期,减少合作中的不信任感,提高合作项目的成功率和合作的水平。

(五)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强“走出去”

在中俄科技合作中,中国过去主要强调从俄引进技术和人才,而很少考虑将自己的成熟技术推出去。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技术水平还不高;二是缺乏推出去的意识;三是俄罗斯缺乏境外投资的资金。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我们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邻国,在俄罗斯的投资尚未进入前十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到目前为止,中俄相互直接投资的规模都很小,大项目少,对双边贸易起不到有效的带动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俄双方对彼此的经济实力及科技水平和需求缺乏了解,对对方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了解也不多,因此双方要加大相互宣传的力度,多举办一些投资合作论坛,多参加一些在对方国家举办的展览和经贸洽谈会。

中央和地方有关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到俄罗斯创业,独办或合办一些双方都需要的企业。双方有关部门应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各自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对方市场进行系统摸底,根据市场需求和各自的技术优势,编制技术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清单或建议书。

从目前情况看,在IT产业方面,宜充分利用我国IT产品制造业的优势,结合俄方优秀的技术力量和较低成本的材料,推出我国的硬件产品设计,采用投资办厂,承包工程的方式出口我国的技术和设备。另外,在家电、汽车及零配件、农机、印刷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建筑材料及建筑机械等领域推出我国技术、设备和人才的空间也很大。

(六)合作方式要多样化,要灵活和务实,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现提出以下三种合作方式:

1.技经结合、技贸结合

目前科技合作已不只限于科技领域。随着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有不少合作项目已跨出单纯意义的科技合作范围,同经济技术合作和投资办厂相结合。双方技术贸易和技术含量高的商品贸易也在逐渐增加。

2.军民两用技术结合

几年来,双方在民领域合作不断扩大,为此双方于2003年成立了民工作组。近年来,俄有关部门派团积极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民博览会并收到了较好效果。今后应努力推动这项工作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以便军民两用技术能冲破一些条条框框,结出丰硕成果。

3.官产研或官产学相结合

实践经验证明,凡是有政府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或大学积极参与的合作项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烟台引进的真空冷冻装置和浙江巨化引进的氟化工技术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后我国无论哪一层次派团考察或洽谈合作项目,应鼓励官产研或官产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和形成合力的效果。

(七)加强中俄科技合作的协调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

中俄科技合作不仅涉及科学技术领域,而且还渗透到经济、金融、税务、海关、商检等部门。科技合作不应局限于科技领域,必须与经济技术相结合,要为扩大贸易起先导作用。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分委员会、经贸合作分委员会、能源合作分委员会等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双方有关部门的横向联合和相互配合。建议双方在开展区域科技和经贸合作时要善于利用上述委员会和合作机制。

(八)加强中俄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中介和咨询机构的建设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3)

摘要: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培养的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类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是传统意义的“双师型”,是要符合本科层次教学能力的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如何适应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现阶段迫切需要亟待研究的。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

党的十报告指出,经过一个五年建设周期的努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立应用技术大学顺势而为、应运而生。高等院校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如何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科学、合理地找到自身定位、获得发展空间,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高等院校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诉求。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发展的型例,应用技术大学的提出是应时、应需而生的。i

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是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它并不是简单的高职教育升级版,是一种大学的新的分类。这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可以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开展工作,企业可以直接使用的各类人才。这种人才拥有较为熟练的技术与素质能力,减少了企业前期的许多培训,深受企业、行业欢迎的。

目前国内的研究提到“双师型”教师,主要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本文探讨的是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作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社会对于即懂理论,又有实践,既可以传道授业,又可以参与研究生产的“双师型”教师的需要是非常大的。要真正做好让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就要把好“修桥人”的关口,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师资,构建符合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键,也是重点和难点。

一、应用技术大学需要什么样“双师型“教师

应用技术大学是为了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这类高校是要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的条件与行业优势,强化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和技能兼备的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而,这类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是不能等同于我们传统所指的“双师型”教师,它是有自身具体特点的。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

目前国内文献中所讲的“双师型”教师普遍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是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兼备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可以认为就是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专业人员,而教师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专业人士。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是比一般普通高职院校层次更高,条件要求更高具有本科层次教学教研能力的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

(二)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

1.“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师型”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品质,具有一定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身心素质、创新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育视角、丰厚的文化素养等。

2.较长的工作专业实践经历是关键

以世界上应用科技大学办理最好的国家德国为例,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在研究和开发等方面有至少 5 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事实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有,10 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他们取得教授头衔通常在 35~42 岁之间。ii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是具备学术、科研、实践等多种能力和精力的复合型教师。

3.有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拥有专业、时间长的实践经历是必备的关键,但是并不代表应用技术大学的老师就不需要理论,理论是技术的支撑。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限于专业职业方面的领域,还要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宽较多的基础理论以及技能,以满足适应职业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技术大学都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展开的教学活动及组织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同样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双师型”老师大多拥有博士学历,硕士研究生是最低要求。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教师学历程度上虽然有很大提升,但是要达到这个标准很难,有理论没经验,有经验的没学历的情况非常普遍。

4.具备良好的教学传授转化能力

具备良好的教学传授转化能力是任何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具有本科水平,又需要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应该具备更高的要求,仅要求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达到一体化,还要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可以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传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熟练的操作和技能。iii他们需要把自身的理论知识、行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能力。

5.能与生产现实相结合的科研能力

许多人会产生误区,即认为应用技术大学只是高职教育的升级版,老师是不需要做好科研的。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层次分类,这类高校仍然需要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们的科研是要与实际接轨,要落地,要融入到教学和生产过程中去的。教师积极进行有关本专业的科研活动,这将会提高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另外,应用技术大学还应该以职业应用为方向开展相关的科研及开发工作。

6.有很强的市场创新能力

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而且能够与企业展开合作,能够投入社会生产,并且能与时俱进地参与到一些产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鼓励教授不仅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还应该参与一些专业行业的市场生产活动。学校还鼓励教授们开的公司或者事务所入驻学校,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有点类似于我国的产业孵化基地。从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职业经验可以看到,教师只有过去的社会企业实践经历是不够的,还应该与时俱进地不断实践。这样才能够满足行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教师只有参与到行业专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利用和推广,才能在教学上满足社会、学生的需要。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

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就必须要有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管理办法,培养建成应用技术大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应增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应用技术大学要成功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要成功转型,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尤为关键的。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的建立需要政府从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还需要人社部、国资委、企业等多方面的参与,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全面共建共享,只有通过全盘的政策,给予学校支持,才能真正达到如国外高校要求的应用技术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德国“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较高的职业,其身份等同于公务员,他们的法律地位是由各州的公务员法决定的。iv

2.制定专门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保障,也是每个老师必须取得的资格。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分类的大学,针对这类高校的具体特点,应着重在教师资格准入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格,通过制度去规范老师的“进口”,通过资格准入制度使用教师进入学校后能够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3.制定严格符合实际的招聘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招聘应该要符合此类高校的实际,除了采取传统的一通过笔试、面试、试讲等方式来进行遴选,应该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起专业实践能力的测试,测试也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人员的测试,还可以邀企业、行业的专家展开测评,请学生实际感受专业教师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更好选择出符合需要的教师。

4.完善培养方式,有针对性改进培养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由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成,这类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师资队伍高,学历人才少,博士比率不高。应用技术大学可以通过广泛全员参与培训,其中包括一部分老师校外提升,校外提升包括其他学校提升,企业培训,海外提升等,如重庆科技学院就投入了大量师资外培费用,用五年时间外送100名老师去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的对口优秀大学或大型企业培训学习,师资队伍国际化明显提升,同时给予提升学历的教师许多政策优惠,学校许多人都得到了培养。学校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青年教师“三种经历”,规定教师要到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去现场顶岗,从学历、经历上全方面培养教师。

5.加强引进力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应用技术大学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它所需要的教师是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都很丰富的老师。学校除了依靠自身培养、从不同高校选拔高学历的人才外,要进一步寻找其他教师的来源渠道。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将这些经验丰富、懂技术又具备管理教学能力专家送到教学一线,可以迅速改变师资队伍结构,充实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同时,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应具有相关专业的文化理论知识,引进后还需要再进行教师岗位培训,取得教师任职资格后才可上岗。

6.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与产业链对接,要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要让学生能直接对接到产业链的每一端,单凭学校的教学是不够的,要与时俱进了解企业所需,培养的学生能为企业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定期有企业和生产一线的人来学校传递新的东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聘请兼职教师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用技术大学可以可通过客座、灵活教学、定期来校等多种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有经验、有精力的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做兼职教师,选择的时候不仅局限于生产一线,还可以在生产管理、生产保障等多种岗位聘请。

聘用兼职教师既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大学在聘请校外教师最大问题便是工资多少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人员都是单位骨干、中坚分子,如果过多用于校内教学,收入会受到影响,应该合理善用部级地方拨款,给予专项资金用于聘请校外教师,同时注重在精神层面奖励、科研帮助等方面假打力度,进一步吸引校外人员来校兼职。

聘用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引进的兼职教师将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带入学校,带入课堂。同时,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教研活动,可以有效促进一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重庆科技学院为了更好吸引兼职教师来校教学、鼓励各二级学院采取多种方式来校指导,在人、财、物上给予多方面的政策,吸引许多校外专家、技术能人如来校指导实验、设计,不仅局限于技术型指导,同时在安全生产管理、管理心理等多方面开展对兼职教师的聘用。

7.善用绩效工作政策,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应用技术大学大多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都在开展绩效工作改革,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善用绩效工作政策,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可以采取除学历以外,具有其他生产专业技术资格或者参加专业实践的老师给予一定的津贴补贴。合理制定工作量计算规则,工作量的计算要不同于以外,不仅仅局限于上理论课时、对于实验课、课程指导、生产实习指导应该有一定倾斜,激发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经验告诉我们,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地位,才能稳定这支师资队伍,提高他们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力度,有效促进教师的转变和提升。故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双师型”教师教学热情、工作激情,以及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学校方面应该考虑教师去企业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应给予一定补助或在晋升职称、津贴补助等方面给予相对优惠的政策;制定符合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特色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办法,以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8.支持高校自主职称评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倾斜

应鼓励应用技术大学开展高级职称教师评审,这类大学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该达到教师数的50%以上,对于它们应该分类指导,特别是对于高级职称教师的职称评定不能够单纯的按照传统的科研、论文考核,应该支持高校,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给予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加入生产实践、生产指导、发明等考核要素,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倾斜,通过职称评审良性引导教师,同事还可以通过政府谢帖,对于企业来校兼职教师,在企业的职称评定、考核、晋升上给予倾斜。德国在教授的聘任上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承担更多第一线教学任务,在科研上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工作重点是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9.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教师在行业技术中心作用

应用技术大学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题的区域体系,通过深度的合作,促进技术的转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学校教师更好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科研等深度合作,即能促进企业发展,又能转化研究成果,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最终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出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将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通过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势,形成校企合作联盟,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经验。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培训能力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科研能力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形成服务企业的特色项目和行业优势,拓宽校企合作的平台。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校自身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迫切需要通过强化“双师”素质意识、拓宽引进“双师型”教师的渠道、加强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稳定双赢的培养平台等途径,打造高水平高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总之,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关系到一些地方型本科院校转型、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十分重视。(作者单位:1.重庆科技学院;2.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本文章为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编号:CQGJ13C323)

参考文献:

[1]夏建国,《生态位视角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5期

[2]张翠琴 周 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探析》选自《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4)

“中国式尴尬”

2016年3月28日17时20分,俄罗斯空桥货运航空公司一架全货机在大连国际机场降落,货机上是英特尔公司用以追加大连IC产线投资的高端设备――光刻机。为保障这批设备的运输,英特尔公司动用了6架包机,货运公司调用了6台减震车和数控温床,操作时的小心谨慎不亚于对待一级文物。

你或许要问,光刻机是何方神物竟要如此“厚待”?这要从第一只晶体管说起……

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诞生,人类自此进入电子时代。此后,芯片被喻为这个信息时代的“发动机”,而光刻机就是制造“发动机”最核心的装备,每颗芯片的诞生,都要经过光刻技术的精雕细琢。

光刻机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有用于芯片封装的后道光刻机,还有用于LED制造领域的投影光刻机,以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芯片制造前道光刻机。

光刻机被冠以诸多美名――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现代光学工业之花、超精密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毫无疑问,它是当之无愧的“尖儿货”,正因如此,它的研发技术、资金门槛都极高,世界上从事光刻机研发的企业屈指可数。

目前,世界上80%的光刻机市场被荷兰ASML公司占据,高端光刻机也被其垄断。在这家“巨鳄”面前,曾有人用“寒碜”形容中国光刻机企业,尽管用词略严重,但不得不承认,中国芯片一直以来呈现的尴尬境遇,很大程度与中国光刻机技术水平欠佳有关。

早在八年前,我国有企业制造出了100nm光刻机,这在当时已经相当给力,美中不足的是核心部件全部是进口的,这成了国外企业钳制中国光刻机发展的缺口,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的受制于人,让中国光刻机的发展也很尴尬。

可喜的是,现在,光刻机这一尖端技术壁垒终于被逐渐打破了!2016年4月28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样机研发”项目(以下称“双工件台项目”)在清华大学成功通过验收,这是清华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践行重大科研责任的一次标志性成果。

一直以恚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研制这一尖端系统的技术。现在,这个舞台上终于多了中国的身影。更重要的是,“双工件台项目”的完成将极大地推进我国高端光刻机的研制与产品化进程。

五年攻坚

“超精密工件台是光刻机中最核心的两大部件之一,不管光学系统怎么变,都需要工件台为基础。”研制光刻机超精密工件台系统成为02专项光刻机项目群的核心任务之一,这场关乎光刻机国产化的战役,于七年前正式吹响号角。

清华大学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成都工具所等3家单位组成了攻坚生力军,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朱煜担任“双工件台项目”负责人,他的团队承担了样机集成研发等核心任务。

据朱煜介绍,为将设计图形制作到硅片上,并能在2~3cm2的方寸之地集成数十亿只晶体管,光刻机需要达到几十纳米甚至更高的图像分辨率。而光刻机核心部件之一的工件台,在高速运动下需达到2nm(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万分之一)的运动精度,在超精密机械制造与控制领域处于最尖端的地位,光刻机才会因此被喻为“超精密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工件台系统是光刻机的核心子系统,它的运行速度、加速度、系统稳定性和定位建立时间等,关系着光刻机的精度和生产效率。过去,光刻机只有一个工作台,所有流程都在其中完成。双工件台系统的诞生,让光刻机能在不改变步进扫描速度和加速度的状态下,同时完成曝光和测量,提高约35%的工作效率。

但是,多了一个工作台,技术难度也增加了几个等级。以换台速度和精度为例,换台速度慢了,光刻机工作效率会受影响;换台精度不够,后续扫描光刻等步骤的正常进行可能都会受影响。

此次“双工件台项目”是为研制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样机,同时也是为我国自主研发65~28nm双工件台干式及浸没式光刻机,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子系统。

所以,“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样机研发”项目对朱煜和团队来说,是一场难打的仗,却也是一场必须拿下的仗。清华大学为此成立了专项管理办公室,在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提供全力保障。朱煜和团队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艰苦攻关。经历了五年的攻关,两年前他们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

研究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全部研制任务,突破了平面电机、微动台、超精密测量、超精密运动控制、系统动力学分析、先进工程材料制备及应用等若干项关键技术,攻克了光刻机工件台设计和集成等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套光刻机双工件台掩模台系统α样机。样机通过了整机的多轮严格测试,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当前国际同类光刻机双工件台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研究过程中,朱煜团队还针对光刻机工件台研发过程中涉及的机械结构、动力学模型、超精密运动控制方法、驱动硬件、控制板卡、激光干涉测量等技术进行攻关,突破了工件台结构设计、驱动控制等相关瓶颈,研制出国内首台双十字推杆结构的双台交换装置及平面电机气浮硅片台系统,为“双工件台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项目负责人,朱煜在研究中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与科学基础前沿,首次提出了基于信息论的系统建模方法,解决了光刻机工件台这类系统的复杂动力学分析、纳米精度误差补偿等问题,为突破光刻机工件台基础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还围绕国产光刻机工件台系统开展深入的理论与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专利壁垒,建立国产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光刻机国产化奠定技术基础。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光刻机双工件台的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为“双工件台项目”的最终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朱煜团队围绕“双工件台项目”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30余项,120余项已获授权;申请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项目验收会上,“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样机”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好评――

双工件台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马俊如评价说:“作为国家战略必争装备,光刻机研发面临着极高的挑战和困难,此次项目高水平的攻关成果将为改变我国光刻机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基础。”

02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表示:“工件台是精密机械之王,清华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研发的成功,将成为我国超精密机械的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为光刻机的研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对朱煜和团队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双工件台系统是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核心部件,深具战略意义;是精密制造中走在最前列的量产设备,没有之一。它包含了业界公认的精密机械和精密光学两大技术高峰,感谢清华双工件台团队所做的贡献。”

验收组专家也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研制出光刻机双工件台这一超精密机械与测控技术领域最尖端系统的国家,还显著提升了我国在高端光刻机这一战略高科技产品研发方面的竞争能力。这也是02专项核心任务光刻机项目群中第一个通过正式验收的项目。

朱煜表示,作为02专项最核心任务光刻机项目群中唯一通过正式验收的成果,团队成员为这项号称“精密机械之王”的尖端技术付出了无数的心血。验收专家组的赞赏和肯定,让团队看到了国家对光刻机重大专项的支持和决心,也极大地提振了团队的研究士气和信心。接下来,他们将站在新的起点上,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坚持不懈继续创新,做出更多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继续为我国超精密机电装备的战略突破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之源

创新,无疑是破解光刻机国产化发展难题的“密钥”和“引擎”。但是,人才,才是创新的真实根基。任何领域的创新最终都要靠人才来支撑。一直以来,我国光刻机产业发展缓慢,除了技术上受制于人之外,人才的缺失也是关键原因。

为解决人才匮乏、技术创新缺乏源泉的问题,朱煜以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瞄准基础科学前沿,发挥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和研究内容,克服各种困难,逐步建成了一流的超精密机电系统研究平台,并通过该平台,相继培养、引进交叉学科学术骨干7人,科研合同制专业人才40余人,外聘高级专家2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人,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为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组建起来之后,朱煜特别重视人才的培育。他充分发掘各类人才的资源价值,努力为团队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并通过产业化平台,将部分核心技术骨干输送到产品研发一线开展技术成果产品化工作,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支撑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效支撑了双工件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现在,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科学、健康、有序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成长环境,调动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技术创新潜力,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他们具备了团队作战、攻坚、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未来,在光刻机国产化开发的征途上,他们将是我国最给力的中坚力量。

在完成“双工件台项目”研究的同时,朱煜充分利用承担大型科研项目的内外部有利条件,筹建了IC制造装备精密机械与测控学科和IC装备研究室,组建、培养了一支近200人的跨学科、专业的超精密机械与控制高水平研究团队,建立了高水平的研发平台,为后续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奠定了人才基础,其重要性不亚于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样机的成功研制。

在朱煜带领下,这支队伍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和交叉学科基础前沿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研究规模和水平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为国家提供以光刻机工件台为代表的超精密机械设计、超精密测量、超精密运动控制等发展所必需的尖端技术的能力,在光刻机精密工件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4年,团队承接了“65nmArF干式双工件台光刻机双工件台产品化样机研发”任务,先后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战胜竞争对手,通过了整机单位SMEE的PDR、CDR、IPR评审,成为承担双工件台产品化研发的唯一总体单位。

2015年1月,团队承担的“45nm浸没式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样机设计”子课题通过CDR评审,获得与会专家高度评价。

与北京华卓精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由华卓精科进行光刻机双工件台专利技术的独家实施与产品化,实现了清华大学光刻机双工件台专利技术向产业化平台的顺利转移。

…………

凭借这些出色表现,朱煜领导的研究团队被评为清华大学先进集体,朱煜本人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授予“2010年度突出贡献奖”。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改项目“农业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序号: 201112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0-01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对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多的趋于多样性、综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技术更成了教育改革的先导。 “双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对于完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其它专业的技能相融合,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将带来重要作用。

1.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教育技术学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媒体与艺术基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化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能在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教育装备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政府宣传部门、电视台和企业相关部门等,从事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够提供教育学位、理学学位、工学学位。学生培养方向也就多样化。需要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来做好定位。但现行的高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上基本一致,在原来师范类学校办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出自己学校的行业特色。

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整体发生了变化,不太乐观,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急转直下,就业方向很多从以前的教育行业转向其它行业,如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培训等,这些岗位大量需求教育技术学人才,但我们的学生之前对这些行业没有了解,不能很好的把教育技术与企事业的技能结合起来开发出有企事业特色的培训教材,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或再培训。因此,如何让学生一毕业就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强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寻求新的突破。

2.“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出

教育技术是通过对与指定目标合适一致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利用和管理,从而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的研究与合乎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在欧美等国家,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是以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主,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系统设计以及相关内容,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和开展研究,具有针对性。但我国的国情不同,改革开发和信息社会的快速来到导致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教育技术学本科办学点从1998 年的31所到现在增加至247所。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正酝酿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革。

“双技能”人才培养的提出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借鉴了职业教育中“双证书”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和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能与其它专业的技能相融合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技术的作用。要求学生参与除本专业提供的技能学习外学习其它专业技能。第一种技能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给本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第二种技能是指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去校内或企业参与其它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用教育技术学的知识去开发其它专业领域的学习资源,帮助优化其它专业学习的学习过程。

3.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施“双技能”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其一、“双技能”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的需求、教育技术学科的本质特点提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凭借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双技能”培养计划,掌握多种技能,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都将是大大的提高。同样也使得教育技术学科的视野更加开阔,与其它专业更加融合,使教育技术专业更好的为其它学科服务。对完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其二、开展“双技能”计划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双技能”培训将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育的融合。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机会,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就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其三、“双技能”培养方案是社会的需求。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追求更广技能、更高素质,对人才的储蓄和培训比任何时代都重视,这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利用教育技术为企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呢?只有在自己了解企事业,具有那个行业最基本的技能你才能利用你的专业知识为它服务。

其四、“双技能”培养方案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具有可操作性。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双技能”培养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优势专业领域,有专业的师资和实训场所,只要学校多提供教育技术学学生选修学校优势课程的机会,科学地安排好课程计划,落实好实践环节,“双技能”培养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是可行的,也将充分体现不同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校特色,行业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琳.改革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 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2]许之民.新形势下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1-02

双语教学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推广双语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21世纪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1]。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是当今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的主干学科和重要理论基础学科[2]。分子生物学衍生的生物技术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导技术,在农业、畜牧业、食品、医学、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3]。我校自1996年就已开设具有鲜明海洋与水产特色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目前,该课程已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以及水产养殖、生物科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海洋生物专业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学科,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相当迫切,我校从2006年起就开始对《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开始了双语教学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1.重新编写了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针对全校学生素质和专业特色,把课程教学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任选课3个类别。第一类别,授课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和海洋药物专业学生,这些学生为我校高分录取生,在外语水平和生物学知识方面具有较高基础,我们采取全英语教材,并大量采用海洋生物为研究实例,引导学生从海洋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方面掌握生命起源和生命现象等基本理论知识,并新增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和生物技术大实验课程,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先进实验仪器使用能力,提高先进实验技能,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出国深造、国内考研、研究院所和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第二类别,授课对象为生物科学专业和海洋生物专业学生,这些学生从事水生生物和海洋生物学习,我们采取双语教学,采用英语教材和我们编写的分子生物学中文教材,主要以水生生物和海洋生物为实例,引导学生从水产和海洋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方面掌握生命现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国内考研、公司实体从事技术开发应用工作。第三类别,授课对象为水族科学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该专业学生肯学勤奋,在水产养殖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具有较高基础,我们采取英语教材和中文电子教材,大量采用水产和海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成果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应用,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出国深造、国内考研、水产与海洋养殖公司从事技术开发等工作。

2.编写适合我校专业特色的分子生物学教材。分子生物学涵盖内容繁多,结合学科广泛。为了更紧密地与我校水产特色相结合,在现有教材内容上做适当调整。以“精简理论基础,扩充应用知识,理论与应用相穿插”为原则,自编《分子生物学电子教材》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以便学生了解水产学科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是教学课件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而《分子生物学电子教材》是该门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概括。

3.制作了一套生动活拨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课件。其间将整个分子生物学“切蛋糕”式划分为三大块,使内容衔接更合理,并贯穿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加强心理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蛋糕块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与基因组;可选讲座: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蛋糕块二: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可选讲座:癌基因与抗癌基因、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细胞信息传递。蛋糕块三: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与应用:包括基因工程技术、PCR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其他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方面的应用;可选讲座:干细胞技术、RNA干扰技术、生物芯片。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实行模块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分子生物学》共分3个模块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主动与合作学习热情。开展“大班课讨论”和分组上台讲解知识点或相关热点,开阔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自发合作分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建立《分子生物学》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辅助教学。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网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巩固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考核(考试)方法

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

在比较了国内、外兄弟院校同类课程试卷的基础上,我们分别拟定了不同专业的课程考试内容、方式和题型。以多元化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全英语试卷):①专业基础知识:45%(闭卷),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是非、简答或问答题;②应用知识:30%(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成绩);③第二课堂:15%;④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学习态度等10%。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动物科学、水族科学和海洋制药专业(双语试卷):①专业基础知识:60%;②综述、读书报告或讨论会:30%;③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学习态度等10%。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填空”、“名词解释”、“问答”等六种题型300多道试题的习题库,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逐章开放。试题库可以从习题库中分类别自由抽取、组合成卷。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科理论的发展,习题库和试题库均能自由拓展。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进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用外语讲授该门课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尽快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对应的外语词汇的机会,使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实践中提高灵活运用外语技能获取专业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鹏,葛亚东,曹正宇.《分子生物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09):161-166.

[2]蔡明德,等.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7,28(09):90-94.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7)

(一)充分重视和提高俄罗斯在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中的地位

目前,国际技术流动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国际市场70%的新技术产品由发达国家提供,发达国家及其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一般处于主动地位,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收益也较高。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入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路径依赖或自身技术能力的空心化。科技全球化及其所引起的国际科技结构的变化主要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与俄罗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科技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一直将美国、日本、欧盟作为合作的国别重点。事实上,在与上述国家合作中,由于诸多壁垒的限制,我们并未引进世界一流技术;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我国的技术路径依赖,制约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独联体国家、美国、日本、欧盟和印度等国则加强了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力度,并富有成效;日本、韩国等已纷纷抢占俄罗斯技术市场。有鉴于此,在今后的对外科技合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和提高俄罗斯在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中的地位。

(二)制订符合中俄两国发展战略的科技合作中长期规划

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要,一方面因为实现科学技术的中心角色需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长期投资;另一方面,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管理稀缺的资源以实现最佳利用。中国提出2020年前建成创新型国家,俄罗斯提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中俄两国在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上是趋同的,均将科技发展战略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这种调整对于中俄两国都是一种客观的趋势。俄罗斯已出台了《俄罗斯联邦2010年前和未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本政策》、《俄罗斯联邦科学、工艺和技术优先发展方向》和《俄罗斯联邦关键技术清单》等科技发展规划;中国已制定国家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为两国发展科技合作明确了方向。为进一步扩大中俄科技合作,并不断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合作内容的丰富、合作领域的拓宽、合作环境的改善和合作水平的提升,建议双方科技主管部门考虑制订两国中长期科技合作规划。

(三)加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以提高科技合作深度

应将科技合作产业化作为推进中俄科技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中俄正处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两国在发展航天、生物、信息和通信技术、核能和其他能源、新材料、化工、激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军民两用技术等领域各有优势、互有需求。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相对而言,俄方具有技术的优势,中方具有产业化的良好环境。中俄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且不断完善的合作运行机制。为了加强双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建议充分利用现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分委员会、军技合作分委员会以及经贸合作分委员会和银行合作分委员会的横向联系和相互配合,形成高效、务实的合作协调机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设立科技合作风险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四)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双方科技合作中的深层次问题

根据近年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所提出的任务,近期科技合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充分利用双方高层会晤的机制,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两国科技合作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确定一批两国在战略领域进行合作的大项目;不断完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遴选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在航天、核能和其他能源、动力、新材料、化工、生物、信息和通信技术等优先发展领域的合作;加强双方科研机构特别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间的协作,支持建立和发展联合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加大科技人才交流力度;在双边合作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协助两国有关组织和公司(企业)解决好在军转民技术、科技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大力扶持中俄“友谊”科技园和其他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营,继续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法律方面的支持;鼓励和支持两国地区间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五)互建或共建中俄科技园建设是加快推进双方科技合作重要战略举措

“中俄科技园”相当于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其构成单元应该是实体,例如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合资合作企业、科技发展中心(国际技术中介机构)等,由目前分散在某个特定地区(如沈阳、长春等地)的构架单元整合建立,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其基本特征是面向目标市场,将推动、加速双方科技成果在中俄两国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着眼点。采用中俄“双园”模式。具体到我方的“科技园”,主要集合若干个与俄有合作项目的专业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开发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如amt产业园、ic装备基地、光电子信息基地、海洋生物科技工业园等),依托中科院在东北地区,乃至包括北京、江浙沪一带在建或拟建的,包括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的产业园或科技园,关键在于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成立中俄合资经营高技术企业并支持其就近入驻园区。同时在引进俄罗斯的人力、技术、无形资产、设备等强势资源时,注意考虑俄方的利益,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二、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中观战略安排

(一)强化对俄科技发展与中俄合作的舆论宣传以培育合作主体

目前,我国对俄罗斯科技水平的认识存在误区。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片面的宣传不仅给广大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认识。为此,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俄科技成果、政策、法规、学术交流、互访的报道力度,增强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可定期请国内各科技领域专家发表评论文章;应不定期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俄罗斯科技成果展,同时举办俄罗斯科技论坛,邀请俄各领域专家介绍本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上述举措,形成良好的推进中俄科技合作舆论氛围。

(二)产业结构升级是中俄共生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与任务

产业结构升级是中俄共生发展合作的核心战略目标与任务。目前,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已由一般性结构失衡转向结构低级化、低质化,相应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亦由解决发展结构失调问题为主转向推进产业结构水平升级为主。共生发展合作是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在两国经贸合作特别是在产业科技合作领域中,两国应通过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关系,把经贸合作建立在加快经济共同发展,产业结构共同提升,经济共生增长的基础上,针对两国产业科技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通过更紧密的合作,集成优势要素,使优先发展的相同性主导产业得到共生增长,加快产业结构的共同升级,对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中的共性问题,联手合作攻关。最终达到提升两国产业结构层次,加快支柱与主导产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强化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中俄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上要求加快构建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中俄双方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合作中应遵循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等基本原则。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主要应包括组织、资金、信息、载体、人才、认证、预警、咨询和法律等知识产权合作子机制。为加快构建中俄知识产权领域合作交流的有效机制并使之高效率运转,应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中俄双方知识产权合作主体多元化;加强高新专利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加强民间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合作过程的组织协调作用。

(四)积极开展中俄在大科学领域的科技合作、交流与提升

当前大科学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能物理、等离子、核聚变、质子源、中子源、同步辐射源以及天文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学科和领域。在上述领域,有些是俄罗斯的强项,其科研能力属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科研水平也获得迅速提高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两国科学家已共同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研究计划(即iter计划)。在大科学研究的领域内,两国科学家应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大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弥补双方在研究手段、设备和经费上的不足,以利于双方科学家快速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分享到世界先进科学研究成果和理念。同时,可根据双方需要和国际惯例,共建国际性、开放型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合作攻关。

三、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微观战略安排

(一)强化已有中俄科技合作中介咨询机构的效能

应尽快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的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由于缺乏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俄许多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清单至今得不到评估,难以实现技术商品的转让和交易。为了加快对俄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消化,建议采取政府(科技部)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的、高效率和专业化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组织熟悉俄技术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对从俄引进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为俄技术成果的转化服务。

(二)整合已有中俄科技合作信息机构

建立并整合全国性的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目前,这种先进的媒介手段尚未得到普及应用。大多数应用性合作项目多是通过熟知俄方技术的专家学者的推介实行对接的。我国对俄科技合作比较密集的“高开区”、“经开区”虽各自都收集了有关信息并且制作了网页,但彼此缺乏联系,难以做到资源共享及项目快速对接。有资金的企业家苦于找不到好项目;而一些有前景的项目往往由于信息不通找不到合作者。为了加快对俄科技合作及其产业化的步伐,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

(三)强化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的聚集与辐射效应

俄科学院科技实力雄厚,尤其在高技术、尖端技术、军工和航空领域,其优势是智力、人才和技术;俄方对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和民用兴趣很大,认为在中国大有市场,对我们的产业园建设特别关注。“中俄科技园”相当于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其构成单元应该是实体,例如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合资合作企业、科技发展中心(国际技术中介机构)等,由目前分散在某个特定地区(如沈阳、长春等地)的构架单元整合建立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其基本特征是面向目标市场,将推动、加速双方科技成果在中、俄两国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着眼点。在此意义上,今后该“科技园”将作为国际合作开发平台和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杠杆与示范工程。

(四)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时应从细节入手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8)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3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functions teaching staff presents a thriving vitality. To achie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eaching staf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double teacher type teachers, an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 strategy of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construct the double functions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double teacher function; strategy

为了响应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大学不仅要承继传统大学注重学术的精英教育,还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很多学者认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就是“双师型”教师的养成过程,纵观以往的文献,有不少文献研究都是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储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着手,分析和梳理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的研究文献,以便为我们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的概念源自职业教育领域,强调结合理论和实践。“双师型”教师要求具有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在专业知识方面有精深的理论基础,在实践能力方面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不仅能够从事理论教学,还能胜任实践教学,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双证”的复合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号召培养21世纪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教师素质的提升,“双师型”教师呼之欲出。今年是第二个五年规划年,第一个五年规划让我们的师资队伍素质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再接再厉,势必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

钟小斐通过借鉴德国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基本素养。钟小斐认为:“‘双师型’教师通晓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也非常过硬。‘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一般条件,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行业知识和较丰富的行业实践能力。”

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超强的实践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扩招的学生数量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龄化,知识更新无法追赶学术前沿,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老化等等问题层出不穷。尽管一直以来我们尽力克服这些问题,但还是有很多问题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并且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如何正确定义“双师型”教师,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周琳以自己所在的常州工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双师型”师资建设方面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更新教育理念;二是“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可以适当给予特殊激励和额外报酬;三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利用高校做科技开发,在人才和智力等方面的丰富资源, 企业在高尖技术、现有设备和雄厚资金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创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直接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和规格。传统精英教育重学术轻实践已经彻底落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专业理论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需在引进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中合理规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齐头并进的“双师型”教师。

高晓虹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行业性、应用性、社会性及其培养目标,分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因地制宜,针对自己学校特有的校情学情科学合理地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二是“把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课教师作为主要对象培训,实施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四是“重视兼职教师的引进,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的数量很多,大家无非择取不同的视角或者不同的研究对象来阐述这个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专长,办出自己的特色。综述这些研究,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双师型”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强化“双师型”素质意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历参差不齐,正副高职称比例小,是一直以来的弊病,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幅度的招聘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把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输入,培养一批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熟练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应用型本科院校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骨干,还要在全校自上而下加强“双师型”素质意识,避免空谈,流于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2)制定科学的“双师型”培养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的价值受到全所未有的重视。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一定建立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原则上,激发教师对学校和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参与社会收入分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国家和企业求贤若渴,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取决于高校理论和实践双高的“双师型”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校改革中从边缘地带走向备受瞩目的中心,“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切需要国家民主和社会的公正保护与财政的支持投入。

充分利用科学合理的计划,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引进机制。以科学的考评机制激励教师,以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理论管理教师,以弹性多变的考核要求规范教师。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项目的方式资助培养高层次人才,不仅可以提高培养对象的科研水平,还可以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最后服务于申报项目的基础性积累。对现有的人才也要做好安抚工作,现有的学术团队、教学名师和青年骨干都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专家面试和监督审查工作制度,对“双师型”教师实行绿色通道,学校领导部门的主动关心和积极性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有力保障。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受到特殊历史原因和经费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平台不够优越,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面对的科研环境相当窘迫。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引进方式,吸引学科领军人物和兼职教授来我校做短期顾问,通过合作研究和智力引进,弥补高层次人才的稀缺和学科建设的不足。

(3)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校外相关企业保持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关系,进行技术开发和科学创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互补。地方高校只有与企业密切合作,把一线教师安排到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在企业培养实践技能和科技攻关能力,才能真正把教学和生产融为一体。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学历和科研能力,轻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不良态度。教师只有通过深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才能了解企业的内部动态和文化内涵,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找出教学和实践的区别所在,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教师从学术性向技术和实践转型,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第一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打造高素质人才,做出好成果,设计好的产品,必须鼓励一线教师多做实验、参加实训室的建设和新的项目开发。教师只有亲临企业参与项目设计,到科研设计单位申报课题,在生产实践中实地接触一线的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和生产现况才能丰富实践经验,了解新技术和工艺,增强专业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健全用人制度和“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教师到企业挂职,参加企业的实践工作,学校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和职称晋升的优先待遇。“双师型”教师是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高的颇具造诣的高素质人才,承担着比普通教师更为繁杂的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如果在待遇方面可以给予更高优待,相信“双师型”教师会更加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也免除了他们经济上面的后顾之忧。“双师型”教师的学术成就和实践经历应该分开奖励,不能一概而论或者干脆视而不见,才能激励“双师型”教师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两不误,并且对教学研究和一线工作充满斗志热情。例外,在正副高职称评定、“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职位的晋升、特殊的福利津贴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待遇更为优厚的话,也可以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工作的稳定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建立一支素质超群、结构优良、业务精干、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制度设计和成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条件下得以存在的外部环境以及“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社会认可度。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必须要把完善的认证制度与严格的标准作为抓手,这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9)

近几年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表明,社会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有巨大的需求。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1]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高等职业教育外,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同时,这也对目前的师资条件尤其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素质”教师成为了很多高校对教师培养的目标,对“双师”教师的内涵要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途径等也成了教育界社和社会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及人才培养定位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和推进,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加大。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办学实力强的地方专科院校陆续升本,充实了本科院校的队伍。我国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有三类:一是民办或公办高职高专合并升格的本科院校;二是普通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三是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截止到201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近300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近一半,这表明新建本科院校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向本科教育科学转型和内涵升本、如何对所要培养人才的科学定位、如何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是摆在当前最为紧迫和艰巨的任务[2]。

(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甚至有学者认为,“新建”、“应用型”和“地方性”成为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大关键词。随着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社会深入转型和国家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在这种大环境下,郑州科技学院领导班子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认为学院的发展已不能照搬传统本科教育的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大胆革新,提出了我院是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大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因此,本科院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院校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本科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理念

统计资料表明,在现在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我院是在实施高职高专教育基础上升格成为本科院校的。专科人才培养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主要培养适应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新建本科学院校跟国家“211”、“985”和老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有差别的,更确切地说,应该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一些有效的探索。如广东培正学院实施的“模块+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实施的“学历+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教育理念上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围绕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起重基础理论、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两重两强的培养体系。通过校校区域联合、校企联合或多所学校与多家企业更大范围联合等方式,创建课内外、校内外互动、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我们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我们更要强调技术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我们更要强调专精实用[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更为关键的是加强对作为教学主力军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具有独特性。应用型培养的是“实用型”而非“学术型”人才,围绕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能够顺利上岗就业而展开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既具有扎实而宽泛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讲课,懂技术,特别是能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既要从事课堂教学活动,又要将行业职业知识、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融合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实用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对教学的要求。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准的、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双师素质”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加快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步伐,是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突出学院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3]。因此,在现有阶段,加速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更为紧迫。“双师素质”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双师素质”教师丰富的实践经历有利于使学生“上手快”

实践能力是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上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手工工具和仪器仪表)的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排除故障、维修设备的能力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做结合、手脑并用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偏重于职业技能、操作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具有一流的实操技能,在走向就业岗位后“上手快”,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二)“双师素质”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后劲足”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实践技能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因为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否则就难以胜任高技术、高智能的职业岗位。而且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双师素质”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做到将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成就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引导学生跟上本专业、行业的发展步伐。而他们丰富的实践经历使他们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精炼教材、突出重点,形象生动、实用有效,培养能力、重视方法,德育为先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双师素质”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外,还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一般高等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教师须尽快接受新观、新技术,不断分析职业岗位群变化产生的新问题,及时更新自身职业能力结构,以适应教学要求。同时应善于掌握创新理论和方法,具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在对内与同事、学生相处,对外与外界如企业人员沟通和配合。这就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备较强的情感驾驭能力,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此外,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道德素质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具有敬业精神。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四)偏重于应用研究的科研能力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双师素质”教师的科研能力偏重于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并能敏感地把握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内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确立与职业需求相对接的办学方向,及时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考试方法等。

四、结束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渡的进程中,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及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认识到“双师”素质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双师”素质队伍方面进行创新和革新。

[参考文献]

[1]周文玉,刘亮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J].郑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2):1-5.

[2]陈小虎,刘化君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文件.

[3]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教育与职业,2005,(29):18-20.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篇(10)

全面推进“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新发展

区“双学双比”活动竞赛领导小组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区“双学双比”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区“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紧扣我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目标,以提高农村妇女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在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调动妇女参与生产的积极性,解除妇女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促进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几年来,随着农村发展的步伐,我们不断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突出“学技术、学管理、比效益、比发展”,以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信息服务、合作经济、扶贫救助五大网络为载体,拓展活动领域,创新活动方式。实践证明,“双学双比”活动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代表领导小组将近年来的“双学双比”活动主要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当前“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不少外出务工的妇女已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过程中,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为帮助农村妇女提高就业技能,区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协调优势,劳动、教育等部门鼎力支持,借助社会培训机构,采取联合挂牌、联合培训的方式,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各级妇联在经费缺、人员少和组织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整合资源,先后举办了缝纫、玩具、电脑、纺织、电焊、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班,仅八百桥镇妇联今年1——9月份就培训了4期556人,有413人拿到了上岗证书。目前全区共建劳动力培训基地27个,其中妇联独办3个,联办24个,共培训3384人,转移女劳动力3784人。二是积极拓展转移渠道。各有关单位将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确保任务落实到位。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寻求转移安置的渠道。各级妇联会同劳动、农工办等部门,先后联合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劳动力转移招聘会,落实招聘单位,提供用工信息。

为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和管理工作,建立劳动力转移长效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更新观念,树立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精神。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建立外出务工妇女档案,保持经常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我们于2003年8月建立了《区、街道、镇农村女劳动力转移统计表》、《行政村农村女劳动力转移人员花名册》,2004年又完善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花名册》、《应届初高中毕业未入学人员花名册》,建立了以村为单位、以在外务工人员中的党员、骨干为主的3—5人的信息员队伍,全区共有670人参加234支信息员队伍,并建立了《区街道、镇农村女劳动力转移信息员》档案。目前,区、街镇、村劳动力转移档案齐全,各类人员底数清晰。

二、开展科技结对活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组织科技人员与农村妇女科技结对是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我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目的,以科技投入为手段,以拉手帮扶为形式,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结对活动。几年来,全区科技结对新增746对,开展科技下乡100次,受益人达14749人,建立科技指导中心13个,建立专业协会16个,专业合作组织8个。一是注重结对实效。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提出了科技结对的内容、形式和要求。葛塘街道妇联为了引导街道妇女尽快解放思想,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观念、新意识,于2004年8月开展了科技结对活动,为本街道8个村(居)的60名种养殖女能手与8名科技人员搭起鹊桥喜结良缘。为她们提供各种技术指导和服务,使她们在原有的种(植)养殖规模上和增收致富上有更大的发展和提高。二是科技人员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服务群众的大舞台上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三是科技结对影响、辐射周边群众,带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四是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援收到实效,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科技结对活动确实在女农民与科技人员之间搭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通过两者的互动,不仅激发了妇女学用科技的热情,提高了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而且实现了科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活动本身的开展也为妇联组织进一步发挥优势,激活潜能,深化我区“双学双比”活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推动妇女学习运用新技术

我区“双学双比”成员单位紧紧围绕“品种更新、技术更新、知识更新”三大工程,进一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充分发挥妇女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几年来,我区共举办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班216期,参培人数近1.5万人次,其中1800人获得绿色证书。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标准化知识培训。为了紧跟农业现代化进程,按照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妇女群众中广泛深入宣传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并积极组织农家女参加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各镇和涉农街道也相继开展培训,全区共办此类培训班5期,310名妇女参加学习。

2、实用科技知识培训。科技、农林等部门,举办高产栽培技术、检测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系列培训班,播放科教录像带,发放种植、栽培和饲养等资料,向农村妇女传授实用技术,提高她们的科技种养意识和水平,为科技创业增长才干。

3、绿色证书培训。区农林局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开展了科技结对帮扶、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全局有16名女科技人员与乡镇科技示范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对子,常年为她们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服务;每年组织5—6次农林业专家科技赶集活动,现场接受农民咨询,帮助农民解放实际问题。同时为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到2004年年底全区绿色证书培训人数已达4000人,其中女性1800人,已全部拿到绿色证书。

四、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充分发挥“双学双比”活动在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妇女中的作用,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创新工作,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搭建服务和发展平台。目前全区通过自办、联办已建立“妇字号”科技示范基地27个,科技指导中心6个,巾帼林22个,“三八”丰产方14个,这些基地发挥了生产、示范、培训、就业等综合作用,成为组织妇女、宣传妇女、教育妇女、服务妇女的重要工作平台。南京禾宏生态园负责人林开红租赁了钱仓村200亩土地,建立了果品生产基地,并吸纳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使基地成为信息传播、良种示范、科技推广的中心。冶山社区家庭主妇沈秀琴率先创办一家工艺品玩具厂,不仅自己带头致富,还解决了当地200多名农家女就业,同时还每年缴纳国地两税120多万元。在她们的示范引导下,该镇有50多名农家女自办了工艺品玩具厂,吸纳当地农家女就业。四合墩社区妇女张德香,饲养400多对种鸽,平均每月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就在该镇,通过一些农家女就地“掘金”,示范引导,使原来许多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改掉陋习,她们有的做起了“提篮小买卖”生意,有的当起了农副产品经纪人。

实践证明,“双学双比”活动与贯彻区委、区政府发展农村经济工作决策相合拍,不断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农村妇女工作的有效载体;“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与促进六合妇女事业全面发展目标任务相协调,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各成员单位各尽其职,通力合作,使之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双学双比”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了林开红、马德琴、曹萍、周玉芳、王玉琴、沈永英等一大批下岗不失志的创业典型和张相红、张美等一批打工返乡创业致富的典型,她们是六合女性创业的杰出代表。她们以自己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创业历程和人生感悟,弘扬了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诠释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为全区妇女树立了榜样。

在总结几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妇女所占比例还较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生产、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都需要发挥妇女的作用;“双学双比”活动在教育培训、科技服务、资金扶持、项目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推进活动的创新发展。

五、明确工作重点,促进“双学双比”活动再上新台阶。

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双学双比”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带领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继续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活动网络为载体,以督查促进落实,以项目带动发展,以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六合做出新贡献。

(一)城乡联动,进一步深化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

劳动力转移工作仍然是“双学双比”的活动的重中之重,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有序转移。

1、夯实基础,加强管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对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管理,着力服务,实现有序转移。一是建好组织网络,疏通转移渠道。从农村妇女实际出发,继续大力培育发展妇女劳务中介组织,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其信息、技能培训、职业中介等作用。妇联组织要发挥工作网络的优势,及时收集用工信息和掌握农村妇女就业意向,及时上报有关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信息、经验和进度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建好各类台帐,提高长效管理程度。各级妇联组织要认真做好建档工作,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各种情况,使劳务输出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三是发挥信息员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村妇代会和基层干部的作用,以她们为核心,加强对信息员队伍的管理,倡导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等转移形式,加快自发组织转移的步伐。

2、通力合作,加强培训。各有关成员单位要继续下功夫、挖潜力,为农村妇女提供各类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一要教会农民城市文明的规范和礼仪,从日常生活上帮助农村妇女尽快融入城市化管理;二要教会农民必备的法律常识,使农村妇女知法、懂法、守法,不做违法之事,不受违法者欺;三要教会农民一技之长,使农村妇女获得专业证书和岗位合格证,为外出务工提供条件。

(二)求真务实,进一步推动“巾帼致富工程”的实施

各级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从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入手,为科技致富办实事,进一步推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的实施。一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继续深化“十万农家女,十项新技术”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科技水平,使她们学习运用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栽培技术,具备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大科技服务范围。有关部门要经常为农民举办讲座、信息、发放技术资料、开展咨询等活动,农业科技人员要进一步树立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意识,有针对性地给予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结对是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最有效的手段,要更加注重结对的实效。三是加大科技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妇字号”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妇女依靠科技致富。

上一篇: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 下一篇: 网络规划的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