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独立专用轨道的城市客运系统。自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诞生以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46年的历程。我国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规划建设地铁,但真正开始规模化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还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我国有40余座城市在建或筹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已获批的15座城市规划在2015年之前建设1700km的城市轨道交通,加上目前在建的线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超过3400km[1]。
考虑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超常发展速度,以及对城市建设和规划发展明显的导向作用,必须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合理的规划及优化。
结合不同的城市特征和经济发展背景,创建一个等级划分明确、编织质量良好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对城市活动和城市功能的发挥呈现出巨大的支撑作用,对优化城市用地空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规划线网中,多种交通模式相互衔接的大型换乘枢纽对轨道交通线网骨架和城市发展具有“锚固”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线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枢纽锚固全网”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的作用,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是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的一部分。从总体上讲,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是宏观控制性规划和指导性的实施规划,也是近远兼顾的长远性规划。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回归总体规划”。
具体来讲,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时应遵循如下原则[2]:(1)线网中的规划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交通中的主客流相一致。(2)线网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适当留有发展的可能性。(3)规划线路要尽量沿城市干道布设。(4)线网中的线路布置要均匀,线网密度要适当,乘客换乘方便、换乘次数少。(5)线网要与城市公共交通网衔接配合好,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乘客提供优质交通服务。(6)线网中各条规划线上的客运负荷要尽量均匀,避免个别线路负荷过大或过小的现象。(7)在选择线路走向时,应考虑沿线地面建筑的情况,要注意保护国家重点历史文物古迹和保护环境。(8)车辆段(场)是快速轨道交通的车辆停放和检修的基地,在规划线路时,一定要同时规划好其位置和用地范围。(9)环线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10)在确定线网规划中的线路修建程序时,要与城市建筑计划和旧城改造计划相结合。
3. 线网优化的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
3.1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的含义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的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理论是指在进行线网优化时,首先应根据交通集散点的分布情况,确定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枢纽的布局,然后根据枢纽布局调整网络,以满足各集散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非常类似于铁路选线中的坚持重大工程优先选址原则。“重大工程优先选址”的选线原则是指在首先进行多方案比选确定重大桥梁、隧道工程的位置处于优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再进行两端连接线路方案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比选,这样选择确定的线路方案才具有可行性、可靠性[3]。
3.2 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的意义
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对于支持城市总体规划战略发展、支持交通发展战略的实现、保障出行时间和高度可达性、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趋完善,网络效应越加明显,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更为重要。如图1所示的北京市2050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棋盘+放射状”的网络已经形成,重大节点(枢纽)数目较多,在线网优化中更应该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
3.3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涉及的主要问题
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确定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重大节点(枢纽)的合理位置,在枢纽位置基本确定、线网被锚固之后,可能会涉及其它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规划高质量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局部线路走向的调整、端部延伸以及与国铁的衔接等。
(1)重大节点(枢纽)位置的合理确定
在线路基本走向确定之后,利用大客流集散点(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娱乐中心等)、交通枢纽(公交枢纽,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和换乘站点等及进行线路锚固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充分体现出轨道交通“以人为本”的换乘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出轨道交通网络功能与方便、快捷的服务特色,而且为线路走向的深化提供了依据和基础。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4],将上海南路、八万人体育场、徐家汇、人民广场及铁路上海站等大客流集散点作为必经的控制点,为解决上海火车站至漕河泾的南北客流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 北京市2050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
(2)规划高质量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
重大节点(枢纽)位置确定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规划高质量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在优化线网连接性的条件下,采用至少汇集两条以上轨道交通线路形成大型换乘枢纽结构的理念,以便优化乘客出行的可能性和便利性,有效支持城市的发展,贯彻落实交通引导发展(TOD)的模式。
另外,为了缩短线路间换乘的距离,提高换乘的便利性,方便枢纽工程的实施,有必要优化换乘枢纽的组织,尽可能使线路同层布设,减少换乘的层面,控制车站埋设深度。
(3)局部线路走向的调整
根据重大节点(枢纽)的位置情况,可以对线路的局部走向进行调整。调整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一些其它原则,如保护历史性建筑和一些标志性建筑、结合三维开发保护空间、结合地形、地质现状等。
(4)端部延伸以及与国铁的衔接
轨道交通线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轨道交通线路依据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状况,应当考虑线路端部有无延伸条件。另外还要考虑能否和国铁衔接的问题,有条件时可与国铁直接衔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国铁之间的资源共享,无条件时要考虑远期衔接问题,预留接口。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坚持重大节点(枢纽)锚固网络原则,对于线网的合理优化、引导城市发展、调整城市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毕湘利.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谈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12):1-4.
[2] 施仲衡 等.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35-02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长距离旅行需求的增长,航空运输作为一种现代化快速运输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达536亿吨公里、2.67亿人和557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105%、93%和82%。根据相关统计部门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民航业投资规模在1.5万亿元以上,“十二五”期末,年旅客运输量达到4.5亿人,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这表明,民航业在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航空公司作为民航业的主要力量,在民航市场的发展中不断成长,然而面对外航的不断进入、有限的市场需求、铁路提速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航空市场的竞争也不断加剧。航线网络规划作为航空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通过规划合理的航线网络,可以使航空公司在满足市场需求、争取发展机会和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之间进行良好的平衡,对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提高运营收益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一些理论学者对航空网络相关问题的研究虽然范围很广,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运营收益、地理、交通、运筹等,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航线网络的特征、设计、不同结构的优劣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目前很少有文献从航空公司长期战略角度对航线网络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对国内航空公司调研总结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归纳了影响公司航线网络规划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一、航线网络规划的含义与作用
1.航线网络规划的含义与主要任务。航线网络规划是航空公司对未来所运营的航线和市场战略布局、航线的组织形式(航线结构)、航线的市场规模和生产经营指标等所作的长期系统规划。
2.航线网络规划的作用。航线网络体现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范围和经营规模,反映出航空公司的竞争能力、成本收益和服务水平,同时也是航空公司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1)航线网络规划是影响航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决策。一般来说,通过行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航空公司的规划部门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的市场定位、联盟策略等,会首先对未来公司的航线网络结构进行系统规划,使其符合公司的发展速度,满足未来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只有在航线网络结构明确的基础上,航空公司才能进一步制定机队规划、航班时刻规划、机队维修计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战略规划。因此航线网络规划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战略意义。(2)航线网络规划影响到航空公司的经营目标。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直接关系到航空公司的资源分配,尤其是航空公司的三大资源:飞机、机组和航班的规划与调配。而航线网络规划是针对航空公司三大资源合理调配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合理的航线网络规划,就不能确定航空公司的主营市场,造成盲目地经营。(3)航线网络规划影响航空公司、航空公司战略联盟的综合竞争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航空业的竞争已从单个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延伸到了航空公司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航空联盟之间的竞争。同时,受各国家航权的限制,单个航空公司无法建立遍布全球的航线网络,航空联盟的出现,使得航空公司通过联盟得以调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得以提高进入市场的速度,遏制和鼓励竞争对手,而那些没有结盟的航空公司则面临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二、影响航线网络规划的外部环境因素
1.区域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航空公司在考虑市场战略布局和选择时,为保障公司收益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会首先依据各区域市场需求规模和增长率的预测,选择市场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作为航线网络布局的重点方向。而各区域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与运输市场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如国民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数量和生产总值、地区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不仅直接反应出该区域目标旅客的购买力水平,同时也是形成航空市场有效需求的构成要素。
2.航权开放和空域开放。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航空公司航线开辟、产品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空域的开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政策以及军事因素都限制了空域的开放,航空公司是依靠天空开展自身的运营的,天空不能开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航空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航空公司市场进入机会和航线连接方法,限制了航空公司的生产运营。
3.市场需求水平。航线网络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合理的优化和开拓航线网络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可以说航线网络规划中,对市场需求的掌握是航线网络能够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影响到航线是否有充足的需求保障,同时也影响到产品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制定航线网络规划必须充分地对现有的航线市场情况做出评估并对未来需求做出动态的预测,力争最大限度的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4.市场竞争程度。航空公司在进行航线网络布局之前必须综合评估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状况,结合自身条件利用航线网络规划塑造差别化竞争优势。一般而言,市场竞争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空运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和替代品的竞争水平。目前国内干线普遍存在资源饱和、运力过剩的现象,在现有价格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局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竞争十分激烈。另外,高速公路的开通、铁路的提速和高铁网络的建设,对航空公司中短途航空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一些航空公司为避免国内航空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纷纷计划开辟或加密国际航线,通过优化远程航线和洲际航线,加强枢纽建设,将其短程航线和远程航线相结合,增加中转旅客流量,进而提高经营效益。
5.地方政府的政策。民航运输业作为城市间资源交换的载体,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世界范围内吸纳和集聚生产力的各种能量和要素。因此,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利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越的商务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规划。
6.运输机场的保障能力。运输机场是国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机场的地面保障能力(机场地面保障设备、机场容量、空管设施设备等)不仅会影响航线的开辟、机型和时刻的安排,还可能影响区域航线网络覆盖范围,是航线网络发展的约束条件。
三、影响航线网络规划的内部因素
1.航空公司的市场定位及战略目标。每个航空公司都有特定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明确了航空公司的市场定位和顾客群体,这些会直接影响航线网络模式的确定。例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成立之初就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服务的目标顾客为旅游休闲旅客和自费的短途商务旅客,将自己定位于低成本运营的地区航空公司。因此,西南航空专门寻找被忽略的国内潜在市场,遵循“中型城市、非中枢机场”基本原则,放弃枢纽辐射式航线布局,航线结构基本以城市为主,并逐步发展成蛛网式网络。
2.航空公司的客户结构。在设计航线网络时,航空公司总是想用较少的飞机或航班来满足市场需求,且希望获得低运行成本、高载客率,以便获得最大利润;而旅客则对高航班频率、多直达航班、少转机时间等高质量服务充满期待。由此可以看出,在航线网络设计时旅客的预期和航空公司的收益之间存在冲突,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航线网络必须兼顾航空公司和旅客两方面的利益。同时不同类型的旅客也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商务旅客对于航空公司的要求主要是快捷、舒适、准点与高的航班频次,但休闲旅客更多关注的是对机票价格和购票限制条件。合理的分析市场客户结构,正确认识主流旅客群体,准确把握各类型旅客的消费需求,有助于航空公司全面掌握旅客的行为特点,灵活调整航线结构,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3.航空公司现有资源条件。航线网络规划力争寻求市场需求与公司资源的有效匹配,经营特定的航线要求航空公司必须具备相关的资源条件(包括现有航线网络、公司各基地的分布、机队规模与结构、机型、飞行和机务人员的数量、时刻资源的可获取水平、资金实力等)。因此航空公司必须以企业自身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航空公司现有航线网络结构以及规划期内可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其他各种资源条件,来制定符合航空公司实际的航线网络规划。
4.航空公司市场开发能力。航空公司市场开发能力包括开发航线的能力、培育航线的能力以及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等,取决于航空公司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市场主管部门的开发能力以及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协同水平。当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市场开发能力时,无论开辟一条新航线或是撤出一条老航线,收益的把握都将更大,进而增强了航线网络调整和优化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5.航空公司重组和联盟策略。对于航线网络规划的影响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大,影响越来越大。航空公司通过联合和兼并,不断扩大机队规模,扩大航空公司的网络,以拓展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同时,能够更好的发挥大集团优势,更具规模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的枢纽网络结构被大型航空公司普遍采用,替代了原来的城市对或单枢纽航线为主的结构。因此航空公司重组和联盟对航空公司的发展和网络结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重组或加盟的前提条件就是航线网络规划, 只有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结构和规模能够满足联盟伙伴或新公司发展的需要,这种双赢的效果才能够使航空公司在航空业中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2007年12月12日国航正式宣布加入星空联盟,将其丰富的航线网络与星空联盟强大的国际航线相连接,进行全球网络的优化和互补。通过联盟网络国航可以飞往全世界162个国家的975个目的地,网络遍布全世界,使国航航线网络范围延伸到以前市场的空白地区,提高了网络质量,增加了网络收益,同时使联盟收益达到了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便对网络相关参数的设计规划增加了难度。近年来,网络技术人员着重进行了网络规划设计难点与技术的创新探索,以期全面降低网络资源需求的变动性,并基于安全化的资源共享进行了仿真技术引入应用。笔者认为进行新技术创新应用有助于缓解网络规划与设计方面的发展困境,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先介绍了网络设计与规划难点,并基于难点进行了新技术应用探索,以启发网络发展技术创新人员,突破网络规划发展困境,从挑战中获得发展。
一、网络规划设计难点分析
现阶段,网络发展与应用中以资源分享与应用具有普遍性与急切性,网民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网络规划设计更加注重追求高水准的数据资源以提升民众的资源使用满意度,也更加注重网络规划设计的依据客观、有效水平,以全面提升网络规划决策的科学水平与资源利用安全性,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网络规划局面。
(一)网络多元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制定难点
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主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但是多元规划方案设计在实际的网络发展中应用并不广泛,网络技术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时常忽视规划方案的重要性,以致网络规划设计缺乏相应的延续性,影响了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网络规划方案制定工作的难度还存在于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不仅要基于规划需求,还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网络资源应用客户的利益保护,切实保护网络新规划前的客户投资,提高客户资源服务使用的满意度,而且,网络规划设计还要在规划实施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测,这便增加了网络规划设计的难度。
(二)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分析难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网络规划设计还面临着一定的需求分析难点。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与分析难点主要是网络规划与设计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时面临的网络信息资源统计难点,其中还包括客户需求调查精确性与时效性难点,现阶段网路技术人员已经进行了需求分析技术研发,但是该技术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难点。
网络需求获取与分析作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能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目标参考,还能提升网络客户信息资源的使用满意度。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与分析难点主要是指网路资源共享过程中由于技术功用有限而导致的网络规划目标缺失,该难点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网络规划设计中网络性能指标的缺失,长期发展还会影响网络资源的现代性、时效性及有效性,直接威胁着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局域网络的规划设计需求分析难点解决具有紧迫性。局域网基于专项性能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等网络资源,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分析需求量大。局域网的规划需求分析能够为网络资源提供网络建设发展规划指导,还能提升网络建设安全性,对网络结构规划意义重大。
(三)网络规划中的组网技术难点
现阶段,社会各行业的组网规划发展不断深入,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组网技术也面临发展困境。当前ATM、FDDI、千兆以太网等主干网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其中后两种技术在应用中优势越加突显,成为广泛应用的主网技术。社会网络规划设计发展中出现了组网难点,各种主干网络技术应用优势因为技术布局应用不合理而导致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技术功用大打折扣。
目前,在网络组网规划设计中已经实现了楼层建筑中的局域网组网,其中核心组网设备运行中采用千兆以太网,更高层次的广域网组网还未应用成熟,导致各项主干网技术优势不能有效统筹组网,影响了网络技术设计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四)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性布线难点
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布线状况是影响网络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中的故障多半源于网络规划中的结构布线,解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化布线难点是提升网络运行顺畅度与质量的关键环节,还能减少网络应用中的故障,对于提升网络信息资源使用客户的满意度具有战略意义。
网络规划中的结构化布线能够为社区局域网提供便利的网络传输,还能借助通信设备实现广域内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切实解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化布局难点能够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共享的效率,还能有助于进行网络拓展,并将多模光缆与双绞线联合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中,全面提升网络建设水平。
二、网络规划设计困境探索中的新技术应用
网络规划设计难点多数关系到网络规划设计技术水平,加大网络技术创新,切实提高网络规划技术水平,能够全面推进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笔者就现阶段应用比较广发的需求获取分析技术与网络规划设计仿真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对网络规划设计难点的解决提供思路。
首先是需求获取分析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关键人物采访、实地调研、网络展示等。该激技术应用过程中先要了解网络规划设计目标,并基于需求获取的目的强化信息交流,其全面提取关键的需求信息,以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精确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切实推进网络规划设计突破难点,获得切实进步。
网络仿真技术主要应用于网络设计工作中,该技术的应用核心是三层建模机制,其中还包括仿真方法要点,高技术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中能够全面提升网络资源共享的安全性,还能通过仿真机制与引擎缩短网络建设周期,降低网络规划成本,提高系统的开放性,推进网络广域规划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难点,笔者还基于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中进行了网络规划设计技术探讨,希望能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此外,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是网络获得总体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系统、科学的网络规划设计能够切实推进网络技术水平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余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技术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
[2]李明.论校园网络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J].成才之路,2009(03).
关键词 网络规划 覆盖分析 链路参数 仿真参数
1 引言
网络覆盖分析是网络规划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衡量一个网络优劣的关键。CDMA网络的覆盖、容量和质量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制约的,从而导致了网络覆盖规划的复杂性[1]。覆盖分析最重要是要进行链路预算,并且链路预算参数的取值同实际相符,才能得到正确的路径损耗[2]。其次必须进行规划区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选择正确的传播模型得到实际的小区覆盖范围。在得到的小区范围内进行业务建模和业务预测,计算出覆盖范围内的小区容量需求,可以判断是覆盖受限还是容量受限,最后确定小区的覆盖范围。
本文研究了CDMA网络规划仿真系统,该系统能模拟CDMA网络的调节机制,通过前反向链路的功率控制自行调节将干扰最小化,实现网络容量的最大化和覆盖的最优化。文章对CDMA网络规划的关键参数提出了新的方法,分析了仿真结果并做了分析比较。实验证明当网络负荷增加到设计负荷时,仍然不用对网络进行大量的RF调整,网络也不会出现覆盖空洞,用户依然能够比较正常地进行通话,并保证网络质量。
2 覆盖分析基本方法
覆盖分析一般分三步进行:调查并对覆盖区域进行区分;进行链路预算;选择传播模型;结合要覆盖区域的容量需求得出网络覆盖范围。
2.1 规划区域划分
在实际的网络建设中,要基于市场需求,考虑今后的用户发展和投资效益,制定合适的覆盖目标。不同的覆盖区域有不同的覆盖策略和要求,所以首先对覆盖区域进行分类。
根据无线传播环境可分为密集市区、市区、郊区(乡镇)和农村(开阔地)四大类。密集市区:建筑物的平均高度或者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城市内建筑物,地形相对平坦,中高层建筑可能较多。市区:城市内具有建筑物平均高度和平均密度区域,或者经济较发达、有较多建筑物的城镇。郊区(乡镇):城市边缘地区,建筑物较稀疏以低层建筑为主或经济一般、有一定建筑物的小镇。农村(开阔地):孤立村庄或者管理区,区内建筑物较少,或成片的开阔地,或者交通干线。
除了上述四大基本区域类型外,还有山地、林区、湖泊、海面、岛屿等特殊地形,由于各种地形的无线传输环境千差万别,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3]。
2.2 链路预算
链路预算:对通信链路中的增益与损耗进行核算。即计算在一个呼叫连接中、保持一定呼叫质量下,链路所允许的最大传播损耗,从而结合传播模型确定给定地区小区的覆盖范围。链路预算是覆盖分析的核心步骤,通过链路预算考虑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之间的传播损害差异,在前向和反向两个方向上,很显然实际的覆盖范围应由覆盖较差的一方决定。不同的覆盖范围将造成系统性能的下降,还可能使实际覆盖小区与预期规划不一致。因此,一个优良的系统应在设计时就要做好链路预算,使覆盖区内的反向信号与前向信号达到平衡。
链路预算为有效分配有效无线资源、合理进行网络规划提供依据,在CDMA无线设计时,对前向链路预算进行估算意义不大,原因是前向链路预算不可预测因素较多,而在反向链路预算中,各种因素或为已知或可准确估计,因此结果较为可靠。一般来讲CDMA系统主要是反向受限,计算反向链路更有实际意义[4]。
2.3 传播模型的选择
传播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移动通信网小区规划的基础。可以说传播模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小区规划是否合理,运营商是否以比较经济合理的投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的无线传播环境千差万别,传播模型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优秀的移动无线传播模型要具有能够根据不同的特征地貌轮廓,像平原、丘陵、山谷等,或者是不同的人造环境,例如开阔地、郊区、市区等,做出适当的调整。
3 仿真关键参数设置
为了进一步分析规划阶段给出的相应配置的无线性能,需要特定的CDMA网络规划工具对规划结果进行评估。对CDMA这样的复杂系统,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制约,理论上的覆盖预测值往往误差较大,而采用系统仿真,则能够通过模拟系统工作过程,得到更加精确的满足容量需求的覆盖结果,从而合理估计网络规模和投资规模,指导运营商在容量、覆盖、质量三者间寻求最佳点。华为的U-Net仿真系统能仿真这个网络的调节机制[6]。
本文采用仿真的方法对网络规划的覆盖进行分析。在仿真关键参数导频强度的设置上提出了一些方法。
3.1 导频信号强度Ec/Io概述
Ec/Io:这是一个反映手机端当前接收的导频信号(Pilot)的水平[2]。手机开机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搜索导频信号,如果搜索不到有用的导频信号,手机就无法正确识别网络。很多时候,手机经常会处在很多基站重叠覆盖的区域,也就是有很多导频的区域。各个导频之间也会相互干扰,形成导频污染。Ec表示手机当前接收到的可用导频信号强度,Io表示手机当前所接收到的所有信号(有用信号+干扰信号)强度。所以,Ec/Io就表明手机当前所接收到的有用信号占所有信号的比例。反映了手机在这一点上多路导频信号的整体覆盖水平。Ec/Io越大,说明有用信号的比例越大[5]。
在某一点上Ec/Io大,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Ec很大,在这里占据主导水平,另一种是Ec不大,但是Io很小,也就是说这里来自其他基站的杂乱导频信号很少,所以Ec/Io也可以较大。后一种情况属于弱覆盖区域,因为Ec小,Io也小,所以RSSI也小,所以也可能出现掉话的情况。
在某一点上Ec/Io小,也有两种可能,一是Ec小,RSSI也小,这也是弱覆盖区域。另一种是Ec小,RSSI却不小,这说明了Io也就是总强度信号并不差。这种情况经常是BSC切换数据配置出了问题,没有将附近较强的导频信号加入相邻小区表,所以手机不能识别附近的强导频信号,将其作为一种干扰信号处理。
3.2 小区边缘导频信号强度设置
网络的覆盖规划通常是在建设前期,通过一定技术方法预测未来的网络覆盖能否满足容量需求。本文首先考虑网络规划在空载时设置的导频强度,通过工程容量设置,计算证明在后期的网络发展阶段能满足用户需求。
在系统空载时取不同导频比例,地物损耗取值在0~25dB之间变化的情况时,覆盖规划标准Ec/Io值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在规划中的网络空载期,当我们在覆盖区域测试时只要地物损耗小于15dB时,应该取的覆盖标准应该为-7dB。当基站与测试地点之间的地物损耗大于15dB时,小区边缘的导频强度恶化的速度加快。
规划时用75%反向负荷,计算出小区边缘导频如表1所示:
以上的计算以及分析给出了一个预测网络覆盖性能的一个依据,在规划时期进行室外测试时,测试地点与基站天线之间的地物损耗小于15dB时,通过天馈调整只要保证小区边缘Ec/Io接近-7dB左右,这样就可保证当网络容量增加到设计容量时,既不用对网络进行大量的RF调整,也能保证网络质量,从而可以大大减轻以后优化工作的强度。
4 建立仿真
对仿真参数分析后必须建立仿真论证。网络仿真的意义首先在于对运营商网络建设的工程指导作用。作为必要的输入条件,通常需要获取被规划区域的无线传播环境、基站参数(站址站型;馈线型号及长度;天线型号、方位角、下倾角、挂高;信道元素数据、发射机设备参数等)、传播模型、话务模型等信息,其中以话务模型的建立尤为关键。这些输入参数越精确,对提高规划结果的可信度越有利。
4.1 建立话务模型
CDMA网络,业务覆盖范围取决于前向和反向链路空中接口的话务,因此话务建模对研究网络的覆盖有很大的意义,话务建模的逻辑图如图3所示。
业务类型:共有Voice,1X-Data EV-DO三种,在系统中根据不同业务类型设置上下行编码因子,上行信道各种速率的概率,人体损耗等,根据系统默认设置。
手机终端:UNet仿真系统默认有RC1-RC5,EVDO_HAT六种,RC1,RC2用于语音业务,RC3-RC5用于1xRTT语音和数据业务,EVDO_HAT用于DO业务。根据系统默认设置手机的最大最小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噪声系数。
移动类型:50km/h,90km/h,Pedestrian三种,根据用户不同的移动类型设置一下三个值:T-add:扇区成为手机终端的最优服务小区所需的最小EC/IO;T-Drop:扇区离开手机的EC/IO;Min EC/NT:上行最小EC/NT值。
用户行为:分为普通用户和繁忙用户,设置不同类型用户的ERL。
话务环境:在系统中根据地域环境设置四种不同的话务环境Dense Urban,Urban,Suburban,Rural。仿真时根据不同的话务环境分配数量不同的用户密度。
本文根据实际工程从某地市网管得到的数据设置话务模型参数,网络数据如表2所示:
4.2 仿真流程
在仿真操作中,首先如上所述输入必要的仿真条件,然后在电子地图上用不同的多边形划分不同类型的规划区域,如密集城区、一般城区、郊区、农村,通过计算输入规划区各种业务的话务量,并将相应数量的各种业务终端按一定的权重撒入规划区的各种地物之上,即可开始迭代仿真。最终输出运营商所关注的各种网络性能指标,如覆盖范围和覆盖概率、导频污染情况等。由于有详实的仿真结果数据做参考,这样使运营商能全面、透彻地了解未来网络的运营质量,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建网工作。
U-Net系统是根据Monte-Carlo算法进行仿真的,根据话务地图中的手机用户数量和密度,随机地在地图上分配用户的位置及用户行为,然后对收敛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收敛则完成一次仿真,否则重新分配用户,直到收敛为止,如图4所示。
5 仿真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仿真技术参数设置新方法,从小区覆盖导频强度和小区边缘覆盖率两个方面进行仿真论证。
5.1 小区覆盖导频强度分析
某市的小区覆盖导频强度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接收导频Ec/Io反应出网络在空载阶段和达到设计负荷阶段下的覆盖质量和干扰水平。本文采用的网络负载因子为75%。
在实际工程仿真中,我们取空载时小区边缘的导频强度的覆盖标准应该为-7dB,从表3中看出网络规划空载期的导频强度大于-7dB达到97.6%以上,这时可以认为网络调整好了。根据网络建设需求,在网络达到设计负荷阶段要求在网络达到设计负荷阶段Ec/Io高于-12dB的区域占总规划区域的95%以上。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接收导频的Ec/Io高于-12dB的区域占总规划区域的98.7%,没有出现覆盖空洞,满足网络需求。
5.2 小区边缘覆盖分析
某市的小区边缘反向覆盖仿真图如图6所示。
决定覆盖质量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小区边缘覆盖率,定义为:在小区边缘接收信号大于接收门限的百分比。本文中的小区边缘的定义:小区负荷达到规划时预期的负荷时,由前反向受限方确定的覆盖半径处。
在实际工程仿真设置中,空载时我们要求小区边缘的最低Ec/Io为-7dB,网络达到设计负荷时小区边缘要求的最低Ec/Io为-12dB,解调门限Eb/Nt根据不同的业务速率、移动性设置,对于IS-95的9.6kbit/s语音方案,7dB是一个业界公认的值[7]。从表3中看出网络规划阶段空载期的小区边缘覆盖率大于70%的地区达到99.3%以上 ,这时可以认为网络调整好了。在网络达到设计负荷阶段,小区边缘覆盖要确保话务繁忙时的网络指标。根据网络建设需求,要求在网络达到设计负荷阶段小区边缘覆盖率高于70%的区域占总规划区域的95%以上。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小区边缘覆盖率高于70%的区域占总规划区域的98.1%,满足网络需求。
6 结论
由于CDMA技术自身所具备的诸多特性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从而决定了无线网络的算法设计、网络规划各个阶段都需要于仿真技术做预测分析。本文针对CDMA网络覆盖的复杂特点,对网络的规划中的覆盖分析做了详细的研究,在仿真关键参数核心步骤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最后在U-NET仿真系统中对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实验证明当网络负荷增加到设计负荷时,仍然不用对网络进行大量的RF调整,网络也不会出现覆盖空洞,用户依然能够比较正常地进行通话保证网络质量。通过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满足预计网络容量下的覆盖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红亮,陈岩,袁旭明. CDMA网络覆盖问题及优化措施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0701.
[2] Kyong Il .Kim等. CDMA系统设计与优化[M].中国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3] 李志军. cdma2000 1x&EV-DO覆盖规划及方法分析[J].电信技术,2009年03期
[4] 康亦佳. cdma20001x反向链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一、网络拓扑结构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根据技术人员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经验,实践领域当前普遍认为网络布线拓扑结构应该以“星型结构”为最佳选择。众所周知,多级网络结构是公认的稳定性、科学性和优化性为最佳的网络结构类型。多级网络结构一般是由边缘接入层、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这四种类型的结构层次复合而成。技术人员在规划设计网络拓扑结构时,应当尽量简化设计思路,防止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网络拓扑结构繁琐冗杂。此外,技术人员应当在实施具体网络布线工作时,着眼未来的需求量,为将来一定时期内在优化设计距离、提升网络传输速度等网络规模发展方面预留必要的空间。为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因为网络单点链接对数据信息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和网络事故,技术人员在实务操作时还应当做好主干网物理链路的全面备份工作。
二、主干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网络具有多功能性,诸如:网络链接、网络办公、网络交流、视频观看、信息查询、数据传输、信息等方方面面。如此众多的网络功能从何而来?实际上,这些都取决于主干网络对信息流的负荷承载能力。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将主干网络规划设计的灵活多样,确保主干网络可以随时的高速顺利运行,网络功能可以随时的高效正常发挥,以进一步保障广大受众的网络需求得到满足。目前,计算机实务领域经常采用光纤作为网络传播媒介。“光纤的主要种类为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前者的优势特征体现在:传输带宽且高、传播路程长、经济实惠;后者的优势则体现为:便于维修与保护,其使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总的成本耗费较低等等。”[1]从当前的局域网布线特征和布线状况来看,当今的主干网的网络布线多采用单模布线与多模布线的协同配合处理。换言之,在网络需求的建筑群内部,主干网络大多是通过多模光纤来实现网络综合布线;而分散到各个单体建筑,则是通过单模光纤实现网络综合布线。这种规划设计理念主要是考虑既能兼顾降低成本的价值需求,又能有效满足日后的网络流量需求递增的实际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三、水平布线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当前,网络综合布线的主要模式主要是水平布线模式。这种布线模式的规划设计水平以及实施过程所采用的材料种类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传输水平,进而限制整个网络的工作质量和满意度。“参照各个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不同网速特征,通常使用的水平布线材质包括:同轴电缆以双绞线电缆,后种材质被当前局域网所广泛使用,因为双绞线电缆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使用比较灵活,配置装设较为方便,所应用的拓扑结构类型也较为广泛,特别是星状拓扑结构的使用最为常见。” [2]双绞线电缆是一种具有较大开发潜能的新型电缆材料,它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高需求的网速标准,是未来高速网络传输系统所首选的理想电缆材料。但是,这种双绞线电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由于双绞线电缆的灵活度较强,此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较容易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其稳定性有待提高。
网络综合布线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一些对网络需求程度较小、依赖性较低的网络系统,比如:写字楼、居民楼、商场或学生宿舍等低端网络系统,通常采取超五类的双绞线就能够满足实际以及未来预期的使用需要。而对于一些对网络需求程度较大、依赖性较高的网络系统,比如:公共图书馆、大型通讯服务中心、信息咨询和中心、金融领域的相关方面等高端网络系统,这些通常应当采取六类布线系统,以实现其网络服务并满足其未来发展需求。
四、工作区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工作区网络的设计规划程度直接反映出整个网络系统综合布线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因为,工作区是用户与网络的终端连接区域。工作区的网络设计规划应当包涵两个重要的理念,即:和谐统一的适应建筑风格;科学合理的选择用户跳线。未达成此种规划设计理念,需要遵循下面的原则:第一,在确定接口模块方面做到巧夺天工,画龙点睛。技术人员在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区的网络布线时,应当全面的参照用户端的实际需求情况以及用户端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风格等因素综合确定接口模块的合理布局方案。具体操作层面要求技术人员在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时,明确规划设计的对象,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第二,在选择用户跳线方面认真筛选,科学合理。当前,网络综合布线中主要包含两种模式,即:生产制造的专用跳线和人为制作的手工跳线。显而易见,生产制造专用跳线的性能和质量要高于人为制作的手工跳线。尽管专用跳线性能优势明显,但鉴于其规格类型较少、成本较高,实用领域具体操作时不够经济节能,因此选用时务必权衡利弊、审慎采用。
总之,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是关系到网络功能良性发展和网络运行顺利高效的重要因素,其设计的科学化程度和使用的合理化程度直接制约着网络水平的高下。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综合布线的整体布局谋篇,做到谋事在人、成竹于胸!
参考文献
0.引言
道路交通体系是城市机能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路网规划评价理论与方法在逻辑分析、量化分析、设计方法层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分形几何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已经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由于公路网从形态上符合分形理论,所以,作为理论基础将其应用于公路网规划评价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
1.分形理论介绍
1.1分形的概念
“分形”用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欧氏几何所不能描述的一些复杂而无规则的几何现象,如变幻莫测的云彩、雄浑壮阔的地貌、回转曲折的海岸线、动物的神经网络、不断分叉的树枝、纵横交流的血管、烧结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尺寸的聚积团等等,这些现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规则、不光滑。
分形的定义:其组成部分和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这里的“某种方式”是“自相似”或“自仿射”[1]。
1.2分形的维数
分形几何学的数学量度是分形几何形体的维数,它不是整数而是分数,它的计算是分形几何的创立者们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产生的。
分形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是自相似性,而这一自相似性一定是在同一形体的不同层次之间(不论是对自然形体的不同程度的放大,还是对人工形体迭代操作所得到的不同代)得以体现的。因而,分形几何形的维数正是在形状的不同层次的比较之间所反映出来的规律。这一规律所代表的是分形几何形状在空间中的扩张趋势。维数越大,就表明它在空间的扩张趋势越强,形状本身的变化可能性也越丰富。对于不同类型的分形几何形体,分形几何学定义了三种不同的维数计算方法:自相似维数、量度维数和格数维数[2]。
自相似维数针对的是人工操作所形成的分形几何形体,它的层次体现在相邻的父代(即操作起始)和子代(即操作结果)之间,由于每个父代和子代之间执行的都是同样的人工定义的规律,因而自相似维数在不同的层次之间、或在形体不同的代数之间保持的是稳定的常数。
量度维数、格数维数针对的则是完全自然的形体,它们要把自然形体的层次揭示出来,就必须依据某种分析手段。在这方面,量度维数靠的是把自然线条简化成分辩率不同的折线,格数维数依靠的是把自然形体简化成分辩率不同的位图,它们都在不同的分辩率下形成不同的简化结果,并以之展现出形体本身原有的层次,再通过对这些结果的比较计算出维数的数值。量度维数和格数维数实际上都是一系列存在微小差异的变数,其趋势能反映出自然形体的构成规律。
格数维数适用于一般的自然形状。它用不同密度的格网来覆盖形状,计算形状所占据的格子数,并通过比较不同密度下格子数的不同来判断形状的维数。在理论上,格数维数的数值等于自相似维数。
2.公路网评价指标体系
路网的基本功能是满足最多的人以最少的时间到达最理想的目的地。而对路网的评价是公路网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技术评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公路网覆盖形态则是技术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图1所示。
图1 公路网规划评价体系
公路网络的覆盖形态描述了公路路线在区域中的覆盖状况,常用“覆盖率”和“覆盖深度”进行定量描述,比其它指标更深入、更直观、更准确的反映公路网的状况。然而,在过去路网的评价中,常用路网密度描述道路的密集程度, 路网密度指城市中所有的道路总长度与城市总面积之比。该指标只能反映公路网建设的总体规模与水平,不能对路网的具体分布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例如,具有相同长度的公路按不同均匀程度分布在相同面积的区域上,显然其密度指标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这两个路网的分布特征是不同的。而基于分形理论的公路网覆盖形态评价模型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近似算法,为路网覆盖形态指标的评价提供了较好的工具。
3.分形理论在公路网评价中的应用
3.1分形分维用于公路网评价的可行性
将分形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分形的特征应用于工程实践,是由于分形中的自相似特性,可以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相似,也可以是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而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正是公路网技术等级规划思路中的理论依据。
自相似性存在有类属层次,级别的多种相似。在级别相似中,级别最高的是整体,级别最低的称为生成元,级别差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就越高,级别差越大,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就越低,最终导致相似性消失。公路研究时用的分形几何中的生成元和分形图正好与公路线路和公路网两个层次之间的概念是对应的。
公路网规划是一种工程实践,其中所运用的分形为统计意义下的自相似理论。公路线路与公路网是公路中微观、宏观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子母”型事物,在它们之间需要有一种特性参数来划分其中的过渡特征,且参数越少越好。在已往的公路网评价中,不论是公路线路的技术参数(如地理位置、里程、技术等级等),还是公路网的技术参数(路网密度、平均技术等级等),都无法完全满足路网规划评价要求[3]。同时,由于公路网在局部和整体上的相似性,并不是在任何尺度上都成立的,通常只是在无标度区尺度范围内才成立。无标度区是指自相似性存在的尺度范围,即自相似性存在的区域。因此,考察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时必须在无标度区内进行考察。
正是由于分形有无标度区间的概念所以可以方便的解决公路“载荷”之中的输送与集散两种特征背向功能的统一。在分形区间中又可解决公路这个“载体”网中的干支关系,且无论干支层次关系中有多少层次,都可用分形维数进行分析研究。因而,分形特征的分维数为路网规划评价过程提出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3.2分形理论应用于公路网规划的理论依据
路网覆盖度,就是在公路网规划中运用分形理论中的分维数求出的评价指标。下面就路网覆盖度的含义及应用进行分析和说明。
我们用网络边长为r的方格网覆盖所分析的区域,设其中有交通线路通过的网格数为N(r),当r变化时,N(r)也随之变化,就形成r-N(r)曲线。
分形理论对分维的定义方法如下方程式:
D(ri)=
将上式进行转换,用差分代替微分可得到:
D(ri)=-
公式中:为第i次细分公路线网后的网格边长,r(i-1)为第i-1次细分公路线网后的网格边长,N(ri)为第 i 次细分公路线网后有公路线路通过的网格数,Nr(i-1)为第 i-1 次细分公路线网后有公路线路通过的网格数,D(ri)是分维数[4]。
以下举例来说明以上理论。设在一个边长为 r 的正方形网格内有一条公路线通过(如图2中a),将该正方形四等分,分成4个边长为r/2的小正方形,形成新的覆盖网格,这时道路通过状况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如图2中b-e)。
图2 不同道路覆盖形态下的分维数
有上面公式计算可得:
当这四个正方形均有道路通过时,计算出 D=2;
当有三个正方形有道路通过时,计算出D=1.58546;
当有两个正方形有道路通过时,计算出D=1;
当只有一个正方形有道路通过时,计算出D=0。
由此可知,分维数在是否有公路线通过的意义上,反映出新网络与原网络的相似程度。当 D=2时,具有完全的自我相似性(因为这时细分正方形前后的情况完全相似,每个方格内均有公路线通过)。因此,可用相似分维数D来定义网络覆盖度。覆盖度反映了路网均匀性的量化程度,在同样的路网密度情况下,公路线分布越均匀,路网覆盖度指标值越高,因而它比路网密度指标提供了更多的特征信息。
3.3分形理论用于路网规划评价的重要意义
由于用于路网规划评价的路网密度指标只是反映了路网建设的总体规模与水平,易于进行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非常适用于研究交通网络的宏观规模,但对于路网具体分布特征的描述则仍然不够完善。当把相同长度的道路按照不同均匀程度布置在同样面积的区域上时,它们的密度指标是相同的,但所发挥的作用却有差异[5]。而交通网络分布的均匀程度在路网规划合理性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交通网络的均匀分布促进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而密度指标通常遗漏了路网规划中重要的网络分布特征的信息。
公路网的空间布局及网络分布具有自相似性,符合分形的特征,因而可以应用分形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基于分形理论的路网覆盖形态评价模型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近似算法,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引用不同种类的分维,应用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也可以用来分析公路网络的空间几何特征、空间密度特征、空间复杂程度以及空间连通性特征等,可有效得出公路网的适应性、可达性和连通性,为路网覆盖形态指标的评价提供了较好的工具。因此,引进基于分形理论的网络覆盖评价指标对于路网规划规模的合理性评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分形理论用于公路网络规划评价,不仅反映了网络密度指标所反映的公路网络建设的总体规模与水平,而且分维数的应用为描述网络覆盖的深入程度、网络分布的均匀程度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然而本文主要是从路网覆盖量均匀的角度来评价路网的总体分布的,但路网分布规划毕竟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存在许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路网发展与预测的自然、地理、经济等不同因素,因此,在计算路网覆盖度 D 时,应该加入多重分形的思想,对于一个系统的分析,应该多方位、多角度透彻的考虑各方面的影响,才能使每条线路都得到充分的应用,达到最大的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金以文,鲁世杰著.分形几何原理及其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后强,程光钱.分形与分维.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A Teacher Guided E-learning Pattern i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CHEN Yixiong, GAO Min
Abstract In most e-learning platforms, various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fulfill learners’ individual requests, while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s weak.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a teacher guided e-learning pattern.
Key words distance education;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多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明确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然而,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个性化技术可以得到比传统课堂更好的支持,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往往由于虚拟课堂的生师比远超传统课堂而显得薄弱甚至缺失。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基于该模式,教师无需对数量庞大的在线学生逐一进行引导,而只需将精力集中在教学规律研究上,花费较少的时间将课程学习分解为一系列教学活动,定义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课程知识点的影响,系统就能自动生成适合不同学生的活动路径进行教学引导,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现状分析
近年来一系列支撑个性化学习的技术,如协同过滤推荐[1-2]、本体[3]、数据挖掘[4]等,在远程教育中得到普遍应用,促进了网络教学发展,教学规模也飞速扩张。然而,通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进行分析[5],可以发现当前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导致网络教学的生师比远远超过传统课堂教学的合理界限,使得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别化的学习引导。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盲目而偏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参与并加以必要的引导,才能保证学习质量[6-7]。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转变[8]。然而,这一教学理念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以何种方式加以有效实现,是当前网络教育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总体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路径并利用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教学系统在提供给学生所需学习资源的同时,可根据教师定义的教学活动规律,生成与之对应的学习活动路径及相应的调度方案,从而指导学生将学习资源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种模式,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形成量化指标,才可能引入有关调度规划方法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生成,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
4 教学模式设计
学习过程的量化 网络学习过程一般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的,而自然语言描述的实体定义和过程环境下的实体定义往往存在差异,势必造成过程和过程度量的定义不能和实际过程匹配的问题。为了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用程序方式来生成学习活动路径,必须对网络学习过程做出形式化定义,同时设计符合远程教学规律的目标函数。在一般的调度环境中,调度方案的好坏可以通过时间跨度、延迟任务数等指标来确定;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中,调度的优劣不能简单地由时间跨度等指标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效果来确定。
如何建立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估量化指标一直是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各类文献中也提出不同的量化方法。本文借鉴文献[9]中的思路,将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划分为图1所示五个阶段。
1)启动阶段:完成网络学习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2)检测阶段:根据学习的预期目标确定学生当前所处的位置,即学习起点。
3)调度阶段:是在预期目标确定后,选取完成既定目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并为这些学习活动设定展开的先后顺序,即建立一个活动规划与调度方案,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4)执行阶段:是学生按照调度安排开展学习活动以完成各项任务。
5)改进阶段:是通过某一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实际教学效果反馈,为后续学习过程调度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以上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借助ePAL(e-Learning Process Asset Library)标准进行形式化定义[9],并在此基础上把网络学习活动分解并映射为规划与调度算法执行所需要的任务集合。同时,通过适当的分类[10],借助相关参数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实现学习目标的形式化。
实施方案 在建立远程学习活动形式化描述方法的基础上,便可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库上根据学习目标使用调度方法生成学习活动路径。
需要强调的是,课程必须按照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知识点的划分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该门课程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或领域专家来完成,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本文提出的学习活动路径节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
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本文将学习活动路径的生成分为动态课程定义和规划调度两个阶段。动态课程定义阶段由教师参与,而规划调度阶段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样就使教师可以专注于课程教学规律的研究,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对数量庞大的学生逐一进行指导。
1)动态课程定义阶段。
首先,要建立虚拟班级和学习内容包。虚拟班级的参与者由一组需要学习相同内容但学习偏好不同的学生组成。而学习内容包可借助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由于算法都是基于知识点的,所以学习内容包和知识点关系图之间存在映射关系。
其次,建立学习活动对象以及它们对知识点的影响,即生成学习活动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来定义这些联系。通过学习活动层的定义,教师能够清晰地表达学生若要掌握某个知识点应该开展哪些学习活动。如果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不同,如某些学生希望熟练掌握,而另一些学生只需要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定义学习活动对象对知识点的影响程度,使得调度算法的执行结果能够反映这种需求。此外,当应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课程信息、学习评价指标、学生的数目和偏好、可用资源的数量、并发访问数等,均可以在本阶段重新定义。
最后,需要完成学生属性和学习活动对象属性的设置。除一般属性设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建立学生和某个学习活动对象之间的联系。
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组织制定的UMTS技术标准长期演进,LTE系统中有多相关键传输技术,包括OFDM、MMO等,进一步提高了输出传输速率以及频谱效应,支持多种带宽分配,系统容量和覆盖效应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本文对FDD-LTE网络规划覆盖问题进行研究,为即将到来的FDD-LTE大规模网络建设时代提供技术基础。
一、LTE系统
LTE是基于OFDM技术的新一代无线网络,能够实现100Mb/s的速率,LTE系统存在于PS域,系统架构方面LTE在3GPP原有系统上进行演进,系统有核心网、基站、用户设备三个层面,其中基站负责接入网,核心网负责核心网工作,核心网和基站通过S1接口实现通信。LTE的空中接口有用户面和控制面两部分。LTE支持两种工作模式,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能够支持Type1/Type2两种帧结构,其中FDD适用于工作模式,一个10ms有10个子帧负责下行传输,10个子帧进行上行传输。每个无线帧有两个半帧,半帧长5ms,半帧有4个常规子帧和一个特殊子帧。
二、网络规划
2.1统一规划
TDDS和FDD两种网络制式之间在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共同性,而且其在层2和层3至上的协议是完全相通的,所以在具体实现方面是可以共用的。进行LTE网络规划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FDD与TDD网络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促进,通过协同合作,制定共同网络部署方案的形式来引导设备制造厂家采用互相兼容的软件和硬件平台,通过统一接口相关产品的开发来加快LTE产品的成熟和发展,对LTE产品整体稳定性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2.2运营规划
LTE网络运营规划过程需要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格外关注。1.避免干扰。进行LTE网络运营规划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不同网络频率之间的干扰,例如PRACH 与DWPTS频率需要相互错开,避免发生严重信号干扰。2.制定合理的限制呼叫策略。运营商可以有选择性的限制某些用户的呼叫。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可以禁止用户发出请求,在网络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重点保护高等级用户的业务质量。
三、LTE网络覆盖
3.1 LTE网络应用情景
1.公共交通覆盖。主要针对城市公交系统和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例如在公交车上安装CPE无线网关设备,就能够将LTE网络转化成WIFI信号。采用这种形式,移动通讯公司能够实现高速公路额LTE网络全覆盖,在试运行时测速发展网络平均吞吐量能够达到5.82Mbps,下行吞吐量能够达到27.43Mbps,传输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普通宽带。2.城市商圈热点。商圈是一个城市的金融中心,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商圈的吸引力,为广大市民带来便利,可以在商圈区域内覆盖LTE网络。需要上网时开启智能手机WIFI,搜索链接Wireless_TH4G无线网络就能够实现免费上网,对延长商圈人流停留时间,创造消费机会提供了机会。3.社会监管。LTE网络下通过ID应用程序就能够进行个人身份鉴定,使用单兵监控系统进行4G高清视频监控,能够进行高效、便利的社会环境安全监管。
3.2 LTE网络容量估算
1.覆盖估算。R4网络中的业务信号几乎都是专用的,所以在链路预算基础上,通过对各种业务最大允许路损计算就能够获得有效网络覆盖范围。但是在LTE网络中,全部的业务信道都是共享的,所以确定有效覆盖时需要明确边缘用户最低保障速率要求,在此基础上计算网络覆盖范围。2.容量估算。LTE网络容量受到参数和信道配置的影响,同时也和干扰协调以及调度算法有关。所以估算LTE网络容量时为了保证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对各种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设置合适的容量评估指标,以此为依据进行容量估算结果评估。
3.3覆盖站点布置
站点高度和间距一定的情况下, 借助最优下倾角理论计算天线下倾角取值。但是计算值可能存在着在现实中不能实施的问题,例如下倾角要求18°,但是计算获得天线内置电下倾为8°,机械下倾12°,超过8°限制,可能会造成波形畸变,所以如果站点高度很高,并且相邻站点之间间距很小,就需要适当调整站高,或者重新进行选址。
结束语: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民数量越来越大,网络数据传输压力逐渐加重,如何提高网络传输速度,提高网络覆盖率,满足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成为了LTE网络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就对FDD-LTE网络规划覆盖问题进行了分析,对FDD-LTE网络时代的带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WLAN宽带无线接入业务是固网宽带接入和移动网数据业务的有效补充。对于固网宽带接入业务,WLAN可以为其提供无线方式的延伸,从而使固定宽带接入具备一定范围的移动性;对于移动网数据业务,WLAN 接入速率高于目前3G网络数据业务接入速率,能有效缓解移动网在热点区域的数据业务承载压力,因此,部署WLAN网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WLAN技术概况
WLAN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主要基于IEEE 802.11系列技术标准。WLAN标准主要包括802.11b、802.11a和802.11g等。IEEE 802.11g工作在2.4GHz~2.4835GHz频段上,提供的最大数据速率可达54 Mbps,成为目前WLAN技术的主流协议标准。 WLAN主要具有提供高速数据速率、管理方便、安全、可实现L3的快速无缝漫游切换等特点。
WLAN接入设备主要分为集中管理型(FAT AP)和独立控制型(FIT AP)两种。独立控制型AP设备组网模式,在无线信号网络覆盖、无缝切换、管理、控制及维护等方面弱于集中管理型WLAN接入设备组网。
2.网络组织架构和规划总则
无线通信系统网络规划工作是随着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而提出的.在蜂窝移动通信阶段,网络的覆盖和容量不但与设备性能有关,还与每个小区基站的站点选择,参数选择,小区间干扰,网络结构等因素有关,在综合这些因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网络规划技术。一个无线网络系统主要包括无线接入部分,传输部分和交换部分,因此相应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也分为无线网络规划,传输中继规划和交换网络规划三个部分。
无线网络规划是根据无线网络的特性以及网络规划的要求,设定相应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并在满足一定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网络的工程成本最低.要规划好无线网络,需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2.1要了解无线网络的特点
不同的无线网络特点决定了网络规划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GSM网络的频率复用带来频率规划的问题,CDMA网络使用扰码相位区分则带来了扰码相位规划的问题等。
2.2要了解网络规划的需求
其中包括运营商的网络运行环境要求,无线业务需求等.运营商的要求对网络规划有指导意义,网络运行环境不同时,网络建设的策略也要做相应的改变;网络覆盖区域的无线业务需求决定了网络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
2.3进行具体的网络规划工作
规划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一定的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指标。达到目标的手段是合理设置系统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
2.4考虑经济效益
在满足规划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工程造价最低。
3.WLAN与3G网络协同规划
WLAN建设应与3G、有线宽带的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相互补充,在无线移动数据业务需求强烈、3G资源紧张的区域部署WLAN。WLAN和3G网络覆盖和业务特性具有很大的差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于移动宏蜂窝网络和WLAN的覆盖范围及承载的业务,应该做不同的分工定位。另外,对于已进行了2G/3G室内分布建设的热点覆盖区域,应优先采用AP接入室内分布系统的方式;如果现有室内分布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或没有可以利用的室内分布系统,则采用独立放装型AP进行覆盖共享现有资源。
在WLAN的规划中,需要考虑用户容量:如商务活动密集的场所,需要使用多个AP进行信号覆盖。因为现有的AP设备可关联用户数一般可到达为64个,但与实际使用带宽有很大关系,工作在802.11g模式,可提供物理数据速率为54Mbps,实际有效速率为24Mbps左右,由于所有接入用户共享该带宽,随着用户数的增加,系统开销也需要增加,因此每个用户分到的带宽之和会小于有效带宽。所以,应充分考虑用户容量和上网质量需求,设计AP数量。WLAN的规划中还需要考虑信道分配的问题。为了实现AP的有效覆盖,同时避免信道间的相互干扰,在信道的分配时可以采用蜂窝覆盖的原理,进行信道的分配。在考虑AP之间彼此信号覆盖范围时,不仅要考虑水平层面上的信道区别设置,还要考虑到垂直层面上的信道区别设置,这点在楼层施工时,特别要考虑周全。所以,为确定AP的位置和覆盖范围,最好的方法是进行现场勘查。将AP放在所需的位置,让客户端不断移动,并实时地测量信号的强度和质量。另外,WLAN与室内分布系统协同建设时,应采用合路的技术思路,将WLAN的无线射频信号通过合路器馈入2/3G的室内覆盖系统。对于已有分布系统需合路WLAN 的,应确认现有系统对WLAN 频段的兼容性。若原天馈系统不支持WLAN工作频段,应将不满足要求的器件更换为宽频段器件。天线的数量及天线口功率由覆盖距离要求、室内无线传播环境决定,系统设计时可采用AP 作为测试信号源来分析覆盖效果。
由于WLAN使用的是公共频率且频率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在已经建设有WLAN的热点,要根据其测试结果确定是否再进入。在WLAN的规划中,还需要考虑建设并完善省级平台,实现省内漫游;建设省级认证平台与集团综合认证平台进行联网,实现全国漫游。
4.无线网络规划总体原则和主要性能指标
4..1无线网络设计总体原则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1)无线网络覆盖与业务规划相结合;
(2)室外与室内覆盖并重;
(3)网络的设计要具有良好的向前扩展性,即系统容量能满足用户增长需要;
(4)要规划好无线支撑系统的建设,能提供不同用户的QoS等级服务;
(5)考虑网络规划规模,技术手段的未来发展和演进方向。
4.2网络规划的主要技术指标
无线网络初始布局是基于运营商对多方面的考虑,包括对可能的配置和网络设备数量的估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覆盖:覆盖区,区域类型信息,传播条件;(2)容量:可用频谱,用户增长预测,业务密度信息;(3)服务质量:区域定位概率(覆盖率),阻塞率,终端用户吞吐量;初始布局包括无线链路预测,覆盖分析,容量估计和最后对站点,基站硬件,RNC,不同接口设备和核心网络元素(电路域和分组交换域的核心网)等数量的估计。上述指标中,最关键的是对无线链路的预测,覆盖效率的规划及负载因子和频谱效率的计算。
5.结语
总之,在WLAN与3G协同发展过程中,建议目前运营商不应盲目的进行大规模AP热点覆盖,应坚持优先选择一些重要的热点区域进行全覆盖,对于已做3G室内分布的热点,尽量全覆盖,主要是考虑到业主的问题,应避免二次进场。同时,对于有潜在用户的热点应先抢占热点,进行薄覆盖,根据WLAN业务的发展情况,后续再进行扩容部署AP设备。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全球网络空间,而由此引发的网络空间安全即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美国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在网络空间积极扩军备战。2002年12月,美国海军率先成立海军网络司令部,随后空军和陆军也相继发展起自己的网络部队。2010年5月,美军建立网络司令部,统一协调保障美军网络战、网络安全等与电脑网络有关的军事行动。据媒体报道,今后网络司令部还将从900人扩编到约4900人。最近,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透露,美国正组建40支网络安全部队,任务是打击对美国发动电子攻击的威胁。其中13支主要专注于“进攻性”行动,另外27支负责网络安全监控、相关培训和后勤支持,所有40支部队将在2015年秋季前全部建成。而且美国积极将“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引入网络空间,利用电脑病毒等跨国破坏性的网络武器进行攻击。美国利用“震网”病毒跨网袭击伊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6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发现一种名为“震网”的蠕虫病毒。同年9月,国外多家媒体开始披露,伊朗核设施被“震网”病毒攻击,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约20%的离心机报废,受其影响,伊朗制造核弹的计划最早要延迟至2015年。2011年11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伊朗一军火库在测试新式弹道导弹时突然发生爆炸,多名导弹专家丧生。有专家判断,爆炸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导弹电脑控制系统感染了“震网”病毒。
与此同时,美国凭借其军事、科技超级大国的优势,一步步铸造着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差距,一步步拉大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鸿沟。技术壁垒体现为网络空间专项技能人才的竞争。例如,在战术层面的防卫战斗中,修补网络,从原来的媒介重建服务器到加强防火墙等,都需要网络管理人员和自动化系统。在作战和战略层面,需要有经验的计划人员和领导人进行决策,以便对带宽有限的通信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分配并加以实施,进而对网络攻击开展全面的指导,提高网络恢复能力。在这些方面,美国现已具备绝对的优势。
因此,国际社会要更多地关注因特网发展问题。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技术霸权,发展中国家要反对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控制国际互联网,争取平等的国际互联网管理权和自主管理本国网络,既要有理有利地进行斗争,要求西方国家给予网络技术支持,履行好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更要努力发展本国自主的网络技术,加强与有关国家的网络协作,从而共同抵制西方的网络霸权。
政治角度:“反恐为名”诡辩与“利益至上”原则
“棱镜”计划事件曝光以来,对于斯诺登的大义之举,世界各国表面上忌惮美国实力,出言谨慎,私下却大多拍手称快。更有拉美一些国家公开支持对斯诺登进行政治庇护,采用各种方式对斯诺登进行支持和声援,把斯诺登称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权斗士”。俄前美女特工安娜·查普曼还公开高调宣称希望与斯诺登结婚。面对这种情况,美国不是认真检讨自己,调整自己的网络安全战略,公开向世界道歉,而是以“反恐”等借口百般解释和抵赖。
奥巴马和多名情报官员出面为“棱镜”计划辩护,强调该项目得到美国国会、司法机构和行政分支的授权和监督,符合本国法律,该项目便以“反恐”为名,在世界通行无忌。任何国家的法律,其生效范围仅限于本国的行政管辖区域(此谓“”),在他国领土上,必然要依照他国的法律。美国的行政执法范围也不得超过本国管辖区域,但其却跨越大洋,去他国执法,这种行为相当荒谬!
同时,“棱镜”计划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在人权上的虚伪性。此前,美国总是挥舞着人权大棒肆意侵犯他国、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抛出“人权高于”的论调,根本目的是为其国家政治利益服务。“棱镜”计划事件还充分暴露美国长期以来对全世界各国人民的隐私权、通信权、网络聊天权、网络信息权的肆意践踏,而且一旦行为曝光,就认为美国国家利益受损,马上另行一套。比如,国会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约翰博纳把斯诺登称为“叛国者”,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声明,针对斯诺登的刑事调查已全面展开,美国“正在尽一切努力将曝光者抓获归案”。美国对他国出于人道主义对斯诺登的同情与支持,也是横加指责、频频施压,甚至恫吓。
舆论角度:“污蔑诽谤”宣传与“佯装受害”造势
面对中国经济、科技的崛起,部分美国媒体和政客格外敏感,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指责中国进行“剽窃”、“阴谋”。而炒作“中国黑客”,显然既能取悦美国国内民众、吸引政治关注,又能对中国施加更多技术限制。一些美国人不断宣扬“网络珍珠港”威胁,即美国的电网等重要基础设施可能因遭受网络攻击而瘫痪,并将其他国家树为威胁。美国政府、媒体和企业多次“合唱”,炒作所谓的“‘中国黑客’威胁”,近年来,谷歌、军火商、美国商会、美国宇航局等都声称遭到“中国黑客”的攻击。2012年11月,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甚至发表年度报告称,中国已成网络世界最具威胁性的国家,但是美国在提供证据方面却始终显得含混而模糊。其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黑客”的帽子扣向中国,无非是为其网络空间扩军寻找理由和假想敌,在网络领域渲染“中国”,为美国遏制中国战略提供新理由。美国是想借此转移世人的目光,将矛头指向中国。但实际上,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在网络空间的攻击能力远超任何国家。
美国以“网络自由守护神”自居,却又将网络作为实施对外干涉与颠覆渗透的“利器”,正不断加速推进网络军事化与实战化。美国一面诬陷其他国家支持黑客的网络攻击行为,一面自己暗中介入“世界黑客大会”、“黑帽大会”等黑客聚会,深入研究黑客技术、广泛招募黑客,以加强针对他国的网络战法。美国甚至招募服刑中的黑客,作为“网络空间战专家”参加情报机构或网军。有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网络攻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在2012年12月,就有境外3049个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程序对境内11295个网站实施远程控制,其中位于美国的IP地址数量居首位,共向境内4240个网站植入了后门程序。
制度法规角度:“规制霸权”约束与“为所欲为”侵犯
在网络空间,美国凭借优势,一直主导着道德、技术和规范的制高点,把持着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通过相关战略文件力推“基于自由、个人隐私和信息自由流动”的网络核心原则,将互联网自由作为普世权利,向全世界灌输网络空间“负责任的国家行为”和“国家义务”等理念,努力为“网络空间可接受的行为”制定标准。
2011年5月16日,美国白宫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阐述美国“在日益与网络相联的世界如何建立繁荣、增进安全和保护开放”的问题。这是继2009年的《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报告、2010年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之后,奥巴马政府第三步有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和路线图式计划,其内容与目标已从美国自身的网络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网络空间。正如奥巴马在序言中所称,它是“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的全盘计划”,目的是“使网络空间有一个开放、可共同使用、安全和可靠的未来”。这充分反映了美国战略思维的忧患意识和战略视野拓展意识,面对日益扩大的网络空间、日益增多的网络威胁,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国际社会网络安全规则制定上先行一步,抢占先机。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这是美国第一次把其国际政策目标与互联网政策结合在一起,将此项努力与二战后建立经济和军事安全的全球框架相提并论,将外交、军事和网络安全议题进行了整合。
美国一直在谋求掌控制定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与安全规则机制的主导权。日后,美国将通过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方式,宣传与推进美国全球互联网战略,设置有关国际互联网发展、治理、自由与安全的全球议题,掌握全球互联网发展与安全标准及规制的主导权。
然而,美国在约束他国的同时,自己却制定双重标准。斯诺登透露了“棱镜”计划中有关美国针对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从事网络间谍活动的细节,并称他掌握上述指控的证据。香港《南华早报》6月22日晚在其网站上消息称,斯诺登表示,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入侵中国电讯公司以获取手机短信信息,并持续攻击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以及电讯公司Pacnet香港总部的计算机,该公司拥有区内最庞大的海底光纤电缆网络。斯诺登曝光了美国的“棱镜”计划,美国无法自圆其说,便以“反恐”的名义欺骗世人。既然是“反恐”,为何不联手中国共同打击恐怖势力,何以偷偷摸摸?
美国在牢牢控制国际互联网的前提下,在全球推行网络自由、反对网络审查,这有利于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有利于保持和强化西方的网络霸权地位,维护和拓展西方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