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发展情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55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1)

【摘要】随着农村中的农业发展农作物的种植规模以及生产水平都在逐步的提高,而由于种植的需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现实情况中,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在这时期,发展节水型的农业就非常具有意义,本文就是对于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字】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优化措施

【正文】因为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在增长,而我国水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我们应该更好的去解决农业种作物去生长时的用水问题,去研究节水型的农业种植,将它的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实施结构优化的措施达到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有助于稳定我国的农业种植。

一、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的意义和现状

1.1提高效益

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多方面效益,节水不仅仅是农业方面面临的问题,更是许多社会生产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多方面的效益,形成更全面的生产结构系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考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优化调整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可以让生态的水系统生产,生活用水体系,农业的水系统进行协调,并且也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节水型的农业,可以将土地和资源进行优化,有效提高农作物的质量采用了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2解决水资源和土地问题

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人们生活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许多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其他的社会结构,这些新型的种植结构目的都是为了去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而我国的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短缺问题都很严重,但是农业用水和土地利用都是种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就需要大力的去发展农业的科学技术,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寻找出更加高效的农业种植方式,改善农业用地。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提高种植的效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对于节水型农业结构的发展不但要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而且也应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性,提高多方面的效益。

1.3缺乏农业种植的理论

对于我国当前的农业节水种植结构理论,我们借鉴并参考了相关的学科和理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所涉及的理论比较困难和复杂,没有能够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基于节水结构数据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对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数据化的统计,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够在实际的结构优化过程中进行细节性的指导,因此总体来说发挥出的作用并不大,对结构进行的优化策略不能考虑到种植业整体性的方面,并且也不能够同时兼顾社会的效益以及节水效益,所以不能达到社会公平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因为节水型农业种植的结构决定着种植功能的发挥,发展经济效益也就需要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因此对于地区的农业发展所处的关键是对农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因为农业种植是农业的重要基础部分,并且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对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部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个地区对于种植业的结构进行了很多次优化调整,但是由于现在对种植结构化的优化理论研究,整体都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甚至是落后于种植实践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区域再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中缺乏有必要的理论来作为参考依据,由于现在许多规划者和管理者都还是主要在总结实际的优化调整实际结果的基础上,因此在研究种植业的结构优化调整,并且要将它应用到现实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并且在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地种植业的经济发展。

二、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分析

2.1对水利条件的分析

水利条件是在进行农业种植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且也是节水型农业种植建设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对农业种植进行优化的地区,一定要做好水利条件的分析。在对水利种植结构优化的地区进行水利条件的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河流湖泊到自然的水资源也要对当地的水库来进行分析,有必要去合理的对将要种植农作物的地区所具有的水利条件来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并且根据控制实际情况设置好了全面的农业灌溉计划。对于那些水资源匮乏的种植地区,对于当地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处于对人民生活的考虑打造出深水井,或者是建设一定的水利工程为农业种植提供灌溉需求,来达到促进当地农业种植生产水平的目的。

2.2对气候进行分析

种植地区的气候特点。也是会影响农业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也会影响到节水型农业种植的效果。因此对节水型农业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就必须让相关工作人员提前的对地区的气候特点,比如说温度,日照降水等等气候的属性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再来选择对农作物品种的种植,这样才能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通过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来提高农业种植的产量。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具体措施

3.1科学性的选择农业种植作物

要想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就应该在地区科学的挑选出合适种植的农作物,使种植的农作物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由于我国土地辽阔,物种丰富,所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地址以及气候等条件来挑选出农业种植作业。因此在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势环境考虑到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地域,结合土地,降水情况以及温度条件这些因素来进行分析,同时将土地种植区域来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农作物的种质更加的科学有效,并且也要农将农业种植的用水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在不同的季节中对水分的需求差异没基础来选择出合适的灌溉方式,尽量地减少水资源的损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种植的浇灌效率,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3.2分层次的种植农作物

为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必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进行客观的综合的分析,可以采取分层次种植的方式,确保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能够收获,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一些怕阳光的作物可以种植在阴凉的地方,用树木遮挡。这些树木本身也可以在节水和养分积累中发挥作用。因此,在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时,可以采用分层种植来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3对农业科技进行发展

为了使农业种植更加科学化,必须不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种植技术手段,对作物的品种进行科学性研究,优化和更新农作物,科学地改良农作物品种,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节水效果得到提高,对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水平和技术来说,选择适当的灌溉技术和覆盖地表的种植方法能够达到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减少水资源损失的效果。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种植发展中,农业种植的技术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可以使用农业技术来得到新型的农作物产量以及种植的存活率都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农作物的节水特性也会有所增强,植物的伤害得病率也有所下降。儿童农业技术发展和他所起到的作用来考虑在发展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时,采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农业种植科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加优质的农作物以及多方面的效益。

3.4利用3S技术进行流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区分

考虑到水资源受到约束的条件和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时,由于流域的特性,可以通过水资源的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区分,这样更有利于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和发展,而对于目前的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还是主要以行政区域作为种植的分区,因为水资源条件的约束,通过流域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的结构进行优化的研究在现在阶段明显不足。对于流域而言,应该去参照水资源的流域区分、农业分区以及土地的利用情况分区,还有参考对气候情况的分区,根据流域来对农业种植的空间来进行分布,可以使用多变量的数学分析方法来对种植区域问题进行分区的综合性解决,选取更合理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指标,可利用信息熵理论等多样的分析方法来完成对流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分区,再对各个分区进行逐个的优化。比如,对于干旱缺水的内陆流域,由于流域的不同区域资源和对社会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在流域的上游,多为山区,因此生态环境较好,畜牧业发达,主要种植的是饲料,而中游的流域大多为平原区域,经济发达,居住人口也众多,主要种植的就是粮食作物,下游区域是荒漠地区,环境条件也更加恶劣,在种植时就会采用棉花、蔬菜水果这些经济类作物。3S技术是数据采集,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这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在研究的下一阶段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并且也随着农业区的规划理论和景观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理论这些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都会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参考。

【结束语】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种植水平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采用流域进行种植区域的划分,科学性的选择农作物,并采取分层次的作物种植。等等方法,在保证农业种植产量的同时更加有效的降低农业种植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1]李娟.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J].新农业,2020(18):38.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2)

关键词: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9

农业种植的经济收益是农村经济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化发展,实现新农村的种植产业专业化管理,包括技术管理专业化和种植理念专业化,启动农业保险模式,给予农业种植的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

1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现状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管理的新途径,农业种植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趋势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状态,但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局部实施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的管理者对国家实施农村保险制度的实施理念认识上存在偏差,保险模式的运行管理体制与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1]。一些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运行中,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偏差,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中运行的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

2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

2.1 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速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相关人员对保险模式体制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提高社会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的综合性应用,使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新农村整体农业种植可能存在的种植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例如:农村水稻种植,基于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并给予水稻种植农户一定的农业种植补偿,对促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之中的农村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可靠地实施环境。

2.2 保险模式的基本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官管理模式,在我国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社会中要加强对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实际政策扶植的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例如:对农村农业中,实施农业保险的种植面积与保险金额之间的比例实施层次化管理,加强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实施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法律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法律结构体系进一步细化。

2.3 保险模式社会整体发展的融合

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中的科学应用,促M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相融合。引导新农村保险模式的应用作为新农村农作物的销售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例如:政府为了发挥保险模式爱农村种植业中的的作用,采用某农村地区引进新收割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农村农作物收割与销售自动化管理,提高农村农作物引入到市场中的销售价值,进一步完善农村种植业管理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2.4 保险模式运行模式不断完善

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使保险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基本资源优势,结合我国政府给予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种植资源的综合应用。如:实现农村农业种植技术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应用农村广阔的土地资源,实行现代农村种植发展中合理应用政府给予的技术和经济支持,引导农民在农业种植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性规划;充分应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开拓新农村种植业的销售市场,应用国家基于农村种植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推进农村农业发展商业化。例如:积极开展社会企业与农村农民签订商品供应合同,进一步拓展农村种植产品的后期销售模式专业化发展,为推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供发展新空间。

3 结论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3)

引言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还是在机械化生产的推广方面,都由于起步时间较晚而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将机械化理论向实际应用进行转化时,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基于此,保证农业种植技术得到推广的关键,是对农业机械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换言之,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前提,是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农业种植技术的选用工作,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1农业种植技术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1.1小农种植局限性明显

众所周知,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大农场或种植园模式对农业进行发展不同的是,在我国,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存在的模式为小农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如下: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机械设备成本过高,导致“大材小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受自身能力及水平制约,农民对农业机械知识往往知之甚少,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即为养护不到位,人为因素极易给设备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这对于机械化生产的落实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1.2区域差别较大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往往十分明显,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存在差别,适用的农业种植技术自然有所不同,在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的地区开展机械化操作,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给环境带来不必要的污染[1]。例如,南方和北方地区适合种植农作物的时节不同,南方多为三季稻,北方则以一季稻为主。

1.3人才储备稍显不足

作为文明古国,观念保守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较为常见,保守的农业观念,不仅会影响农民对新知识的接收,还会给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的完善与发展带来制约。除此之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政府将目光过多的放在经济总量的方面,教育的重心集中在工科领域,种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当代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农业教育的兴趣,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自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农业种植技术及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有关研究

2.1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农业扶持政策

政府应当以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完成农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工作,在保证所制定政策科学性的基础上,引导并鼓励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当然,作为肩负着统筹规划任务的政府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不仅需要保证所制定资源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还应当具备合理应用促农扶持资金的能力,无论是对农业种植技术还是对机械化生产而言,上文所提及的内容都具有推动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前往农村地区,开展以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为主题的知识讲座,为农民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样很有必要,实践结果表明,这样做能够帮助农民实现“农业致富”的目标;还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使其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相关技术所具有优势的目标,自然也就成为现实。

2.2逐步落实区域差异生产

将农业种植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相结合的前提是区别对待不同地区,根据地区间的差异,确定需要应用的农业种植技术,从根本上杜绝“一概而论”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实践结果表明,应用农业种植技术时不考虑地区差异,不仅会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还会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首先是农民收入受到不利影响,其次是基于农业经济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2]。基于此,“因地制宜”自然应当成为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以所在地区的地形和气候为依据,完成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选择与应用的工作。例如,在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平坦、肥沃的平原十分常见,集中存在的耕地对经济、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具有决定性作用,适合大型机械设备运行的地形,为农作物的大规模种植提供了便利。与之相对应的即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南方地区,无论是山地还是丘陵,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地形不平坦,地势起伏大。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集中耕作的目标始终难以实现,农民应当根据这一情况,选择中小型机械设备作为农业种植所依托的主要力量。

2.3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加大扶持力度方面

政府应当以不同地区所表现出的农业形态为依据,调整惠农政策,通过重点扶持农业机械设备的方式,为相关机械设备所涉及应用范围的增加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需要政府完成的工作还包括增加农民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较为常见的方法包括选派技术人员前往各个地区,将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维修方案以及保养措施向农民进行传授,并通过大力宣传对机械设备加以应用所具有积极作用的方式,转变农民的农业种植理念,使农民能够明确的认识到对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而言,机械设备具有的重要意义。另外,对小型机械设备来说,加大补助力度同样很有必要,因为只有补助力度得到提升,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才能随之提升,为“机械化生产”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

2.4完善以市场监测网络为代表的保障措施

随着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到对当季农产品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就是市场状况难以达到预期,不仅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损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解决上文所提及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包括市场监测网络在内的保障措施,通过对市场信息进行实时的方式,杜绝“闭门造车”的情况出现,能够与市场时刻相连的农产品,自然不会出现缺少市场的情况[3]。除此之外,资源整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该项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帮助农民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等方面获取更加可观的利益,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落实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2.5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4)

区农业农村局

年初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派驻工作人员深入各村,动员广大农户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筹备春耕所需资金和物资,指导农户适时开展农业生产。现将备春耕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春耕生产情况。

(一)种植结构调整情况。

预计今年计划播种面积58115亩(森工24948亩;长胜乡27847亩;区街5320亩)。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玉米23945亩、大豆22055亩、鲜食玉米5000亩、谷子300亩,种植果蔬3451亩,中草药2480亩,其他作物884亩。经济作物较去年相比增加6000亩。

(二)春耕生产资料、资金准备情况。春耕生产共需柴油124吨,已下摆18.6吨;需要农药16吨,已下摆2.4吨;需农膜1.5吨,已下摆0.75吨;需种子80吨,已下摆20吨;需化肥736吨,已下摆60吨。

现已协调长胜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1700余万元,春耕生产资金已经有保障(现已没有缺口)。经调查没有农户因资金短缺而无法春耕生产的情况。

(三)农机具检修情况。岭东区共有农业机械728台套,其中拖拉机共305台(中大型290台,小型15台),配套农机具423部,现已检修机械110余台套。

(四)绿色基地建设情况。东沟小米种植面积全面落实。小米合作社已同35家农户达成了种植意向,面积300亩。目前,合作社正在规划土地,有意向的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倒茬、轮作。整合技术人员和育苗棚室资源,集中开展了棚室育苗,育苗棚点火面积2600平方米,减少了运行成本,有效的发挥了技术优势。

(五)秸秆离田情况。2020秸秆作物面积42928亩,秸秆总量11790吨,秸秆可收集量10364吨。现全区秸秆未离田面积5307亩(其中,长胜乡200亩,区街240亩,林场4867亩未离田)。剩余未离田的地块,预计将在本月末全部打包离田,确保不影响春耕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秸秆离田难度大。今春回暖快,降水偏多,剩余未离田地块为低洼涝地,给离田作业及带来一定困难。

(二)虽然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传统粮食种植面积仍然偏大,经济效益低,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种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协调服务。积极帮助涉农企业和农民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和春耕备耕中遇到的疫情防控、用工需求、农资供应、资金协调、运输保障、政策落实等方面问题,为企业和农民破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有力保障。

(二)组织做好春耕生产物资筹备工作。组织农民加快订购农资,加快下摆进度。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产品进行监管,给各村屯下发种子、农药、化肥重要农资采购登记表,做到农民采购的农资可追源,确保不出现坑农事件。加快推进秸秆离田还田工作,确保3月末完成秸秆离田任务,确保农民如期种上地、种好地。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5)

1.1 坪定乡柳坪村种植业收入情况:坪定乡柳坪村属高山农业种植区,海拔2 100 m,主要以种植冬小麦、地膜玉米、蚕豆、洋芋和荞麦为主,所调查的20户农民平均耕地面积为5 202.60 m2,户均种植冬小麦的纯收入为120元/667 m2(经济收入170 kg/667m2×2元/ kg=340元,投入费用:肥料100元+人工120元=220元)依次推算,种植地膜玉米纯收入518元/667 m2,蚕豆纯收入262元/667 m2,洋芋纯收入610元/667 m2,荞麦纯收入是90元/667 m2。

1.2 东山乡石磊村种植业收入情况:东山乡石磊村属半山农业种植区,海拔1 700 m,主要以种植冬小麦,地膜玉米和洋芋为主,所抽查的20户农户平均耕地面积是2 647.99 m2,户均种植冬小麦的纯收入是100元/667 m2(经济收入150 kg/667m2×2元/kg=300元,投入费用:肥料120元+人工80元=200元)依次推算,种植地膜玉米纯收入是325元/667 m2,种植洋芋纯收入是480元。

1.3 丰迭乡瓜咱村种植业收入情况:丰迭乡瓜咱村属河川农业种植区,海拔是1 400 m,光热资源充足,主要以种植冬小麦、玉米、油菜为主。所抽查的20户农户平均耕地面积是1 334 m2,户均种植冬小麦的纯收入是280/667/hm2元(经济收入275 kg/667 m2×2元/kg=550元,投入费用:肥料120元+人工150元=270元)依次推算,种植玉米纯收入是632元/667 m2,种植油菜纯收入是550元/667 m2。若实行冬小麦套种玉米的种植模式,则收入更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农业种植业结构较单一,仍以种植粮食为主,不仅产量低,而且分布不尽合理,主要粮食种植区在高半山,因此有待于加强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2 制约我县农业种植业收入增长的原因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民在增收中,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自然条件较差,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农户还沿袭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因此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脆弱。

2.2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农户普遍缺乏基本的务工技能和生产技术,自身的思想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发展思路,单一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而且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农村妇女和老弱病残人员,劳动力缺乏,素质低下,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2.3 种植业科技支撑力薄弱,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由于长期在基层推广农技工作,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即使在生产一线开展了技术指导工作,栽培技术仍然落实不利,田间管理不尽到位,管理粗放,造成产量品质下降,减产减收。

2.4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投入减少,生产集约化,水平降低,导致了粮食生产低而不稳的局面。

3 今后促进农业种植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就必须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围绕适宜当地农业发展的产业,积极寻求发展的新路子。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6)

设施农业即保护地栽培,是指具有相应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进行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绥中县基本情况

1.1全县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县的种植面积为15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91万亩,果园面积6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设施蔬菜产量为126万吨,产值16亿元,设施水果产量为0.1375万吨产值为1.315亿元,设施花卉为0.06万亩,产值为0.072亿元。

1.2农村劳动力情况

农村劳动力人数为28.6万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人数为20.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为15.6万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数为9.4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为75392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为51689人。

1.3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品种、产量及产值

绥中县生产经营的设施蔬菜主要有:黄瓜,种植面积约为10万亩,产量为55.7万吨,产值8.4亿元;茄子,种植面积约为5万亩,产量为28.5万吨,产值3.2亿元;辣椒,种植面积约为4.15万亩,产量为13.7万吨,产值1.8亿元;菜豆,种植面积约为1.8万亩,产量为4.5万吨,产值0.7亿元;番茄,种植面积约为0.9万亩,产量为3.6万吨,产值0.4亿元;其他种植面积7.5万亩,产量13.6万吨,产值1.36亿元。生产经营的设施水果主要有蓝莓、葡萄和桃,种植面积0.19万亩,产值1.315亿元;生产经营的设施花卉主要是百合花,种植面积约为0.06万亩,产量为360万支,产值为0.072亿元。

2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优先发展项目,专门出台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及相关文件。县政府“六项工程”、“四项工程”、“三项工程”都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主要内容,整合全县农业培训机构和支农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新建、扩建的设施农业基地作为重点支持项目;把用于设施农业的新型农机具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保证支农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县种植业设施农业已达到14.25万亩,而且近两年新增的主要是高效日光温室,涌现了一批工厂化育苗基地。2009年~2013年全县对设施小区办电支持资金就达到1800万元,新建高效日光温室2600个,新建育苗基地7个,占地1000亩。

3设施农业的培训情况

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顺利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年来,绥中县农发局针对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编写了全县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计划,组织专、兼职教师,编写了培训教材;对基层技术员和农业大户进行了单独培训;对设施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专项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训重点是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做好跟踪服务。根据农民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还专门聘请了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授课。同时收集和整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农资市场信息,对农民产品销售和对农资的购买提供帮助。

4设施农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任务重

2013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8.6万人,从事家庭经营的有20.2万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有9.4万人。绥中县现在有农业技术人员150人,农业技术人员与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626,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与设施农业发展相比明显偏低。

4.2农民基本素质低,参培积极性不高

全县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家庭为主,绝大多数农户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种养习惯均停留在最初的传统模式上。大多以追求短期效益、眼前利益为目标,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想扩大规模,又受到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面的制约。

4.3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

目前从事设施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多以女性为主,文化程度偏低。全县农村现有从业劳动力以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员为主。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80%以上。而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7)

1 农艺技术的发展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作物的农艺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今天,新型农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型技术已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更科学的种植。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经过试验更好地了解农作物生长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补充的同时,改变外在因素,从而实现农作物的最大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只是农艺技术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根据不同的外在因素,例如,光、温、水、土、肥等各种因素加以处理,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2 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合理施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养分,同样在不同的生长期间对于各种养分的吸收也不同。不合理的施肥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所以,合理的施肥会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要想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就要更好地了解此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有根据不同作物在各个时期对物质的需求情况才会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农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情况,从而科学合理施肥,在避免浪费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增加产量。

2.2 合理密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太大会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产量。但是,空间太小虽然数量增多,但由于空间太小直接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怎样最大化的实现产量,这也是农艺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农艺技术根据试验总结出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合理密度种植不仅要考虑到农作物的采光问题,还要能透风。例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考虑到授粉情况,种植太密集不但影响采光问题,而且空气不流通影响授粉。但是,间距太大也会影响授粉情况。在交叉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采光问题,由于作物株高的不同,太高的作物直接影响到矮作物的采光问题。没有足够的光照就不能合成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在种植期间要想实现作物的最大化的生产,就要根据农艺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

2.3 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促进作物生长

外在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温度、水、土壤等。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变作物季节种植。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农艺技术才会更好地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问题,从而服务于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棚种植技术已经改变了作物季节性种植的问题。通过改变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来改变作物的生长。在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反季节种植,除此以外,适当改变外界的因素还会增加作物的生长。在大棚种植中适当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增加产量。新型农作物发展的今天,更先进的农艺技术不断应用到现实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物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在新型的农艺中,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光照时间,增加了有氧呼吸,减少了无氧呼吸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所以,要想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要了解外在的因素,只有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在因素才会更好地实现作物的最大产量。

3 农机农艺的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通过农机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机械开展的时间比较短暂,农机结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中的问题才会更好地实现农机农艺的快速融合。通过把农机引入到农艺上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通过运用农机直接提高了效率,通过不断改进农机技术使得农机农艺搭配更加完美,使得小麦在播种期间实现小麦最合适的播种间隙,同时也可以做到在播种的时候适当施肥。这样很多的工序可以一步到位,直接提高了效率。针对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农机,根据农艺的需求更好的提高农机的技术含量也是每个技术考虑的问题。

4 总结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艺技术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农艺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作物的质量,还让有限的土地创造了更大价值。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8)

1.农艺技术的发展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作物的农艺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今天,新型农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型技术已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更科学的种植。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经过试验更好地了解农作物生长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补充的同时,改变外在因素,从而实现农作物的最大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只是农艺技术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根据不同的外在因素,例如,光、温、水、土、肥等各种因素加以处理,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2.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合理施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养分,同样在不同的生长期间对于各种养分的吸收也不同。不合理的施肥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所以,合理的施肥会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要想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就要更好地了解此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有根据不同作物在各个时期对物质的需求情况才会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农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情况,从而科学合理施肥,在避免浪费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增加产量。

2.2 合理密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太大会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产量。但是,空间太小虽然数量增多,但由于空间太小直接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怎样最大化的实现产量,这也是农艺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农艺技术根据试验总结出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合理密度种植不仅要考虑到农作物的采光问题,还要能透风。例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考虑到授粉情况,种植太密集不但影响采光问题,而且空气不流通影响授粉。但是,间距太大也会影响授粉情况。在交叉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采光问题,由于作物株高的不同,太高的作物直接影响到矮作物的采光问题。有足够的光照就不能合成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在种植期间要想实现作物的最大化的生产,就要根据农艺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

2.3 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促进作物生长

外在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温度、水、土壤等。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变作物季节种植。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农艺技术才会更好地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问题从而服务于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棚种植技术已经改变了作物季节性种植的问题。通过改变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来改变作物的生长。在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反季节种植,除此以外,适当改变外界的因素还会增加作物的生长。在大棚种植中适当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增加产量。新型农作物发展的今天,更先进的农艺技术不断应用到现实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物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在新型的农艺中,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光照时间,增加了有氧呼吸,减少了无氧呼吸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所以,要想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要了解外在的因素,只有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在因素才会更好地实现作物的最大产量。

3.大力发展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重要作用

3.1 适时适量的合理施肥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要考虑作物的需要和土壤的需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的土地肥沃,但由于农民更愿意使用化肥,致使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应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3.2 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

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通风,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3 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

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运用多种农艺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也全面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

4.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1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4.2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9)

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种植模式都是以人工为主,而且为了让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更为快速以及让病虫害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在生产过程中会过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会让土壤出现严重的板结,让土壤肥力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标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未来农业产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落实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让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认识的绿色农业种植里面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调动他们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学习的积极性,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如此一来,也可以让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好的方向。

1当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对目前我国绿色种植技术在推广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才能够为相应工作的展开提供更加有基础的理论,依据农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推行绿色农业是必须的道路,所谓绿色农业就是指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要发扬绿色种植的理念,让种植管理工作受到重视,同时要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让农作物的健康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在一些农村,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其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扩大自身的农业生产规模,而且随着发展期产业结构也会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人们的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人员的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同时绿色生态理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无疑不再强调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的必须性,但是由于一些传统种植理念和方法仍会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得以应用,而且一些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无法马上转变绿色生产的观念,所以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水平普遍不高,这是由于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候对农户相关技术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相关人员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缺乏中是没有意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要道路,如果不积极的开展相应的推广工作。在生产过程中还采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模式,会让生产效率低的情况持续存在,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让土壤逐渐恶化,让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的阻碍。推广机制不够完善也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更具有相应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统一的推广机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会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遇到更多的问题,而且没有办法统一解决,使得相应的推广目标也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完成。示范基地建设不足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当中遇到的问题之一,建设示范性的基地是在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过程中需要重点实施的内容,示范基地可以给其他相应工作带好道路,做好榜样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集聚农户,激发他们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2.1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视

首先要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等工作加强重视。要通过专门的推广团队来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并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推广体系,如此一来,可以让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更好的融入各个农村发展过程当中,在推广农业种植技术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开展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且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让绿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同时还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推广网络,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宣传,相关人员还要重视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工作,并且培养招聘更加专业的农产品技术推广人员,同时要根据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合理安排这些人员的工作,让工作人员都能够深入到基层,保证农户都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的绿色种植技术。例如,在开展相关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电视、村集体宣传墙等载体来让农户了解绿色农业生产,给他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并且借助互联网农户了解绿色种植技术的具体内容,使得其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都能够了解掌握绿色种植技术,并且积极的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应用绿色种植技术。

2.2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机制

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机制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获得原动力,而且要对推广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目前农村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方面的要求的来深入探究新型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模式的开展方式,并且加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建设,让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充分组织农民来学习相关的技术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还可以安排专业的推广人员去为农民讲解一些在种植过程当中会遇到的技术问题,如此一来才能够让传统的生产模式得到彻底的改变,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学校的专业化培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发展一些田间培训项目,让作物绿色生产技术研究成为发展中的重点。同时还可以让农作物的品种得到进一步的改良,使得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3加强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篇(10)

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种植业发展,产量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因为产量不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盈,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于农产品已不再仅限于数量上的追求,而是对于其质量上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例如,在大米销售市场中,绿色大米虽然价格要比普通大米贵很多,但是由于安全、健康、高品质的特点,还是备受消费者青睐。而农户要想培育出绿色农产品,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合理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改进农业种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高质量农产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二)维护粮食市场平衡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例如,无水栽培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使农产品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技发展虽然为农业种植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当某种新型农产品畅销时,商贩就会高价收购此类农产品,农户就会大面积种植此类农产品,而这极易造成供过于求的问题。与此相对,供小于求的问题也极为常见,例如2020年我国生姜及大蒜价格居高不下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无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小于求,都会对粮食市场造成波动,而这对于粮食市场平衡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维护粮食市场平衡,必须针对粮食市场需求,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种植政策引导

加强政府引导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从“支农惠民”的“三农”政策,到提出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对农业种植业调整时,政府也必须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扶持的形式,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减少跟风盲目种植的现象,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的战略目标。

(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通俗而言就是“南橘北枳”的思想。就算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中,其生产种植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而这就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农业种植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北方、南方气候条件不同,导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也会有些许差异,而且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这就要求在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作物的种植地点、生长周期、种植时期等,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采取更为科学的种植方式,从而使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得以切实提升。

(三)制定完善农业种植计划

上一篇: 旅游业发展分析 下一篇: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