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47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83-02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中,大学对社会生产作出贡献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培养出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因此教育和知识的创新是其主要职能(陈劲等,2001)[1]。20世纪中期,在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大学服务于社会的方式有所变化,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科技的中心――硅谷,实现了科技到生产和商业的高效转化(李平,1999)[5]。科技园的兴建是当今世界大学发展的必然阶段,引领大学科技产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韩野,2003)[2]。大学科技园是将大学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及政府的资金整合,为大学的科技发展提供快捷的检验和应用平台,以此推动各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1 医学类院校大学科技园的特点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经历了约20年的发展,截至2014年共有115所部级大学科技园,以及诸多省级和市级大学科技园等,我们要对医学类大学科技园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

1.1 医学类院校的专业和人员特点

早期部级大学科技园多以重点大学为依托,规模较大、产业全面发展。医学类院校规模较小、学科门类较少,但专业之间壁垒较低、合作性强,更能有效地通过合作模式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马文峰,2011)[6]。徐州医科大学是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有3个校区,18个院系,24个本科专业,拥有14所附属医院,并且有特色和优势专业――麻醉学,是全国率先创设麻醉学本科专业的学校。医学类院校应以发展特色为主,重点发展部分前沿学科;以学科的交叉性和合作性为优势,跨专业合作模式成熟;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大学本身的专业特点对大学科技园的类型有影响,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属于专业类孵化器,应当从学科合作中寻找技术突破,重点发展部分特色技术(何晋秋&章琰,2005)[3]。

从人员本身特点来看,由于医学专业的经验性和严谨性,对于基础性知识、实践和操作的要求,各个专业学习周期长,学业压力大,在创新意识方面较为欠缺。学生的时间主要用在学习和考评上,创新教育很难跟上。并且医学类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愿意选择进入医院、药企或科研机构。此外,徐州医科大学学生还面临启动资金不足、社会经验不足、承担风险能力不够等问题。大学科技园的职能之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李双喜,2011)[4],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尚在创立初期,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发展,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在徐州医学院科技园中仅有7%的项目或企业是由本校师生牵头或创办,仅有一家能够企业能够达到产业化标准。

1.2 医学类院校产业化的特点

医学类院校的技术输出主要是药物生产和检验、医疗器械生产、健康监测等医疗技术和服务。徐州医科大学拥有14家附属医院,社会辐射能力强,通过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实现医疗技术的成果转化。根据梅萌(2002)[7]对孵化器的职能分析,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和其他综合类孵化器不同,成果转化主要是和外面企业合作,进行商业化运营。其合作企业呈现多样化,既有面向本校师生扶持性小型项目,也有面向全国(包括港、澳、台)的大型合作项目。下文将着重介绍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合作的具体实例。

2 医学类院校大学科技园企业合作实例分析

徐州医科大学大学科技园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一家省级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产业园,已经在该地区初具影响力。其运营主体为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有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投资、生产及营销、生物医药成果转让、非学历技能培训等。科技园在企业合作方面制定了“四模式一机制”的合作方针:“四模式”指的是资金入股、渠道合作、技术合作和协助发展四种发展模式,针对孵化初期技术力量不足、资金不足、渠道不足等问题;“一机制”指的是和科技部门联合组织科研项目或平台项目,提供启动资金等。具体如下。

(1)资金/技术入股参股模式:对发展前景好、具有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或企业,本机构按照项目所需资金或技术进行入股或参股;(2)渠道合作模式:对项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不需要资金和技术,但缺乏一定渠道或社会认可度的企业,本科技园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社会认可度,提供渠道或进行冠名,并占取股份;(3)自主培育壮大引进外来资金和团队模式:对发展前景好、周期较长、市场有需求的项目,科技园自主培育,待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显现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4)协助发展模式:对符合科技园发展集聚主题、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前期不需要资金或技术投入的项目,科技园提供信息咨询、科技咨询和项目平台申报服务,以及以低于市场价位的办公场所等工作。“一机制”指的是“联合科研基金机制”:很多企业缺少申报科研或平台项目的经验,本机构为其争取园区独立申报科研项目渠道的同时,和徐州市科学技术局设立联合科研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项目进行资助。下文讲重点分析三个案例来说明“四模式一机制”的运行理念和成效。

2.1 大型跨地域合作项目

徐州医科大学的合作企业中,台湾佳生科技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最重要的合作对象之一。台湾佳生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物技术医药产业的技术服务支持,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具规模的委托试验机构之一。佳生进军大陆市场的第一个合作对象就是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双方共同建设仿药一致性评价平台。仿药一致性评价是指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节约医疗费用,保证用药安全。目前徐州及周边地区地区没有一家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仿药一致性评价机构,本项目如果成功合作,可以满足本地及周边省市的市场需求。佳生公司已经拥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但在大市场尚缺乏市场渠道和社会认可度。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利用本校及其附属医院的人才、场地资源,对合作建设的公司进行冠名病并占取一定股份,即采取“渠道合作模式”。在这一合作模式下,台湾佳生得到徐医附院所提供的药物受试者、相关医护人员和专家的支持,在开拓大陆市场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提供专业技术难题上的解决方案和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徐医佳生公司也成为了药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目前本项目已完成实验室建设并成功接到6家药企的订单,合同额已达600万,在这个项目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

2.2 小型本地项目

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除了在大型项目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小型本地项目上也有一定成效,以徐州市俊峰医疗科技有限公为例。胡俊峰教授是本校影像学著名教授,其专业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及医学仿真应用,学术成果丰富。胡教授所研发的全真模拟医疗器械(X光机、CT机等)完全按照医院所用的仪器仿制用于教学、实习、培训的仪器设备,从原理、结构和操作系统完全和医院仪器一致,并且可以做到医院病人信息的同步化,造价相对低廉,极大地方便了医科大教学、实习和准医师培训,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主动与胡教授合作,以资金入股的方式联合创办徐州市俊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产品销售到多家科研院所,营业额已达200万。徐州俊峰公司不仅在企业经营上获得成功,也为本校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胡教授在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的支持下,成功地创办企业,为全校师生树立典范。

2.3 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是针对小微型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徐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众创空间于在2016年年初建立,完全依托于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以健康产业为大方向,目前入驻企业小微型30余家,主要从事业务有肿瘤生物治疗、生化制药研发、听力诊断治疗等项目。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服务团队共有13人组成(高级职称5人),形成跨学科咨询服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团队力量。针对每家企业的特点进行合作,对拥有成熟技术和良好前景的项目,进行资金入股合作;针对发展前景好、周期长求的项目,选择自营的方式进行培育;针对符合健康产业发展主题、不需资金或技术投入支持的项目,采取协助发展模式。参与众创空间的企业一般没有渠道合作模式,在资金和技术上都有所需求,需要大学科技园的大力支持。

3 医学类大学科技园企业合作的发展前景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医学类大学科技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具有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如徐州医科大学,各专业之间相互支持,能有效地通过合作模式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发展特色,进一步强化学科之间的合作。其次,徐州医科大学大学科技园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拥有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态良好的城市生活区。且徐州目前正处于老工业基地转型时期,政府大力支持全民创新创业,应该努力把握发展时机。再次,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已经和台湾佳生等多家台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了解其他地区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情况,可借此扩展合作范围,有计划地扩宽引进企业的类型和地域,引进外资企业,在全球化经济中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

参考文献

[1] 陈劲,张平,尹金荣,等.中国大学科技园建园与运作模式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6):1-7.

[2] 韩野.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3(1):60-62.

[3] 何晋秋,章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8):27-29.

[4] 李双喜,赵镇,马文峰.大学科技园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初探[J].科技信息,2011(21):598-602.

[5] 李平.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比较[J].科学学研究,1999

(4):90-95.

[6] R文峰.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园发展思考[J].科技信息,2010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2)

关键词 移动医疗 移动互联网 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移动医疗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移动医疗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移动医疗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随着移动医疗用户的医疗健康服务业务的快速扩展,移动医疗的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起初的简单的信息展示逐渐向复杂的成熟型业务转型,升级。“‘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更是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医疗事业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跨界融合,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更是深远。

一、移动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医疗的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当前,移动医疗的应用模式主要有医院医生(B2B)和面向用户与患者(B2C)两种。B2B模式是一种医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应用模式,它除了包括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的医学知识库及医学工具等。而B2C模式主要在求医问诊、远程会诊等方面应用较多,也可应用于病情的咨询和病后随访等。近年来,移动医疗在国外的发展非常兴旺,且发展也日趋成熟,渗透的领域不断拓展,在急性中风、皮肤病治疗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优势。随着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深入,移动商业在其带动下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包括求医问诊、预约挂号、健康指导等方面。总的来说,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各种应用也在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中不断拓展及深入。

二、移动医疗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形式

(一)综合服务类

综合服务应用形式主要是指基于各种交流平台发展起来的便捷式就医平台及就医服务。其主要是通过手机应用终端,实现医院及病患之间就医指导与健康咨询平台的搭建,为客户提供预约挂号、预约支付、就诊提醒等在线智能医疗服务项目,便捷及“一站式”服务是其主要特点。综合服务类型应用一般是由医院机构合作开发,由于能够为客气提供“一站式”的移动综合医疗服务,因此在移动医院、医事通方面的应用比较突出。

(二)医患交互类

该应用是相应医疗数据库以及医生资源的整合应用,主要为客户提供远程的医疗咨询,在家庭医生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可是实现实时的医疗咨询与随访服务,春雷医生、“好大夫”等都是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应用例子。春雷医生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邀请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进行网上实名坐诊,实现数据库和优秀医疗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移动医疗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好大夫在线平台”,经过7年的运行和发展,患者和医生数量都在不在增加,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一个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转诊、预约加号等服务的医患沟通平台。

(三)信息化服务类

信息化服务类应用主要是指各种为医务人员提供用药查询、医学文献查询等帮助的信息数据库及网站。比如丁香园用药助手,就非常便于人员进行药品说明书、用药指南等查询;而杏树林网站推出的“医学文献”“医口袋”“病历夹”等APP也主要是为医务人员服务,倡导通过手机应用,进行查房方式的变革,实现移动查房方式的转型。

三、移动医疗发展前景探究

(一)移动医疗用领域的拓宽

随着移动医疗在医疗事业中优势的不断凸显,移动医疗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入,其应用不仅包括常见的病情监控、医学咨询、远程问诊等,还涉及电子病例查询、用药指导、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等领域,并且应用的领域还在迅速的扩展中。而随着社会经济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移动医疗的服务重心也在不断变化,逐渐从之前的患者疾病治疗向大众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与预防转变,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定制医疗服务,将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潮流。

(二)运营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由于移动医疗是基于互联网、信息等技术进行的一场医疗模式的变革,因此,运营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说随着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应用技术及模式也逐渐成熟,但是毕竟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技术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对医疗传感器、采集仪等设备的改进等,以及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技术的提高,对移动医疗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应该不断加强移动医疗相关支撑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促进移动医疗向更深入发展。

总而言之,移动医疗在医疗事业中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其优势也在不断的得到凸显,发展情景非常广阔。因此,应该对移动医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让其在医疗事业中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医疗服务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3)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河南中医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图像图像制作等专业课程教学及学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含课程安排、教课质量、学习质量及学习态度等计60多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随后对其统计分析。

1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及学习现状

从专业课教学体系讲,有77%的同学表示满意,66%的同学认为这些课程有必要学且对将来就业有用;针对专业课程教学认知现状,有 60%的同学对于本专业就业前景有压力。从课程教学难易程度讲,64%的同学认为程序设计类课程有难度,只有4%的同学认为所有课都没有难度;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79%的同学表示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氛围不活跃、缺少吸引力从而导致只有12%的同学有较大兴趣,30%的同学对自己所学课程有一定兴趣,39%的同学对自己所学课程兴趣一般,其余的则无所谓兴趣。

2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教师教育的角度看,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设置广而范,未能体现高职高专类教育特色,未能体现出专业特色。截止到2010年,全国各层次高校已有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达50万人[1],各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趋同,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本身,都未能充分重视由此导致的学生就业需求结构性的矛盾。而实际上高职高专应努力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有广发应用,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往往缺少行业背景知识,从而导致计算机在很多行业实际应用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例如在医疗信息行业,往往由于程序员不能较好的了解医疗知识和医院的管理流程而导致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满足医院等机构的需求,同样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太空虚,应该将其放到特定的行业背景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和实践任务来走“目标驱动型教学”之路。(2)在教学中未重点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的事实。软件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技能不够熟练,二是职业能力单一。高职教育要特别注意计算机技术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不但要能做事,而且要做得好、效率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也日益被社会看中,但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应当齐头并进,课程设置的功利性不能太强,应为学生长远发展负责。

2.2 从“学”的角度来看,高职生在专业认识和自我认知中也存在着问题

(1)在学习上缺少与老师沟通的习惯,缺少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目前大多数软件类高职生在学习上缺少与老师主动交流问题的习惯,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易于归结为老师的水平及讲课方法不正确,而不能养成多提问、多求助,多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的习惯,在在学习上趋于封闭。学生一直以被动形式接受教育,让学生主动的去解决困难似乎是勉为其难,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探索精神方面,较强欠缺。(2)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信心。由于目前软件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专业,人数众多、门槛较低,竞争较大且就业前景模糊,从而导致不少软件类高职生对本专业前景缺少信心,这在调查中也能够明确体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以正确态度看待,总是受外界舆论及不对称信息的影响;二是在平时学习中一旦出现了听不懂、看不懂、学不会的情况,就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高职生感觉学校、社会甚至家庭等对自己不重视,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3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3.1 充分利用高校行业背景特色,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行业背景相结合,培养行业背景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随着各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趋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迫切需要改造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具有某一行业和领域背景的计算机复合型应用人才,将不失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出路的一个有益探索。

以河南中医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和全民医保的需求,在如今的网络与信息时代,古老的中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医药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这种既有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旺盛。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的中医药信息人才以满足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需求,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学院在学生低年级时在以计算机类骨干课程为主的同时增加中医课程包,涵盖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药综合知识等;等到了高年级时,学生就能够将课程实践与中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后,可以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以进入当前如火如荼的医疗信息化行业。

3.2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工学整合,使学校知识“社会化”。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主要原因在于应届生的校内理论素质和社会所需技能之间有较大差距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转化。为了提高广大同学的的就业竞争力,加快学生由“校园人”向“IT人”的转变,我们积极与社会相关企业联合开设校企合作班等,使我院学生离校前即可较早熟悉本专业社会需求形势、专业发展方向、实战技能要求等并开展针对性的培养。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我院与河南省新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校企人才培训计划”,合作共建了省内第一家医疗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为新星科技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更为广大学生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每年有几十位同学进入该公司工作,更有在合作班接受培训的同学参加我省事业单位招考进入信阳市人民医院信息科、洛阳石化医院信息科、新安县卫生局、开封市中医院信息科等部门,这些学生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3 根据学生层次和软件类专业特点,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据此探索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专业教学模式。一是案例教学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促使老师改进和提高教学实践质量[3]。二是实战项目教学法,这是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症结的一剂良药[4]。三是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2]。

参考文献:

[1]董振宇,王莉莉.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11月.第26卷第6期.

[2]曹清洪.高职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佟卫华.高职类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09,7.

[4]徐翠娟,王莉力.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分层次教学实践[J].教材教法,2008,7.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19-03

在医患关系紧张且各种冲突此起彼伏的时代背景下,心理情景剧的运用是能让医学生以各种不同的角色去体验患者身心感受、医生职业操守、医患关系动态变化及其动向的绝佳方式之一。医学生共情能力是有助于患者心理动态预测、心理角色换位思考、心理隐患发现、心理问题辅导与病态情绪化解,以及和谐医患关系创建的重要能力。心理情景剧的运用是促进医学生从知识学习者、医学技术理论掌握者,向医疗实践技能掌握者转化的重要内因手段,是把发现医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医学生发现患者心理隐患、医学生理解与有效化解心理问题统一的过程。由此培养他们“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与“认识、理解他人情感情绪的能力”,为“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患者康复和增进医生职业成就感”做出积极的努力[1]。

一、方法和工具

(一)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以某医学院的护理学、临床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为心理情景剧实验主体和实验对象,他们既是情景剧的演员、观众,情节推进中暴露心理问题的辅导员、指导者,也是心理情景剧的导演、场务与撰稿等,让他们在切身的多样性角色扮演中获得多种心理体验。

(二)实验步骤

1.情景剧主题确定

为有效监测医学生的心理现状、变化性规律,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创建负面宣泄与促进角色转换的体验性的仿真平台,结合医学生的专业及其未来可能从事的医疗职业岗位,特设计与创作三种类型的剧目:

第一类,医患情感共情的心理情景剧。这类情景剧又有两种:医患冲突的与医患和谐的。前者意在让医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换位体验中,去探索矛盾发生的关键心理结点,发现和掌握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走向的规律;后者是让医学生通过表演活动,把医患之间关系中的“高依恋回避者”与“高依恋焦虑者”置放在同一的平台上,在对“有、无主我分享”的表现中[2],有效地转化相互之间的消极评价,进而形成统一的积极评价。例如以患者为中心的“有效倾听”情景剧,是增进“医护患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促进医患“有效沟通”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实践方式[3]。

第二类,职业行为共情的心理情景剧。这是单纯的医疗人员之间的职业行为表演,以临床配合行为、不同科室之间的配合行为与同科室医疗人员的交流等为主,如手术室的医生和护士、麻醉师的表演,医生办公室内医生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关于医疗技术和行为的交流等。

第三类,医疗情境共情的心理情景剧。根据医院的情境创作和表演相关的情景剧,具有较强心理冲突的情境有:导医台情境、门诊室情境、各种专科技术的检查室内情境(如彩超室)、药房取药窗口情境与急诊过程中的情境等,通过“背景信息的激活”来获得“一种情景限制下的共振”[4],进而提升医学生在医疗情境下的共情能力。

2.情景剧操作步骤

为确保医学生心理情景剧参与的角色多样性、心理感受多向性与自身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的多启发性,特确定以下实验步骤:

第一步,师生共同创作剧本。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现状尤其是典型问题,组织学生创作主体针对性的剧本。

第二步,把心理辅导、心理知识教育、医学职业教育与自我反思教育统一起来,如根据表演实际可以随时叫停表演做针对性的讲解等。

第三步,每轮表演结束后,教师和表演学生都要结合个人实际进行总结,包括处理方法总结、问题查找总结与知识梳理等,为下一轮或下一次的主题干预活动打下基础。

3.实验原则

(1)全体性。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多个自己想要表演或适合的角色,让他们得到多样性体验。

(2)轮值性。由于每个学生表现的积极性、自身心理健康现状不同,教师或班干部直接排好表演的轮值顺序,让学生在自觉性和控制性并在的情景下开展共情干预活动。

(3)共享性。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能共享压抑情绪的发泄,也能在相互的借鉴中获得心理成长的经验。

(三)测验工具

(1)Davis人际反应指标量表。

(2)杰弗逊共情量表。

(四)数据分析方法

(1)整合数据分析方法。

(2)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3)Bootstrap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

根据喻爱芳等(2013)运用“Davis人际反应指标量表(IRI-C)”针对高职和本科护生的共情能力研究结果认为,“高职和本科护生均存在共情能力不足”,本科护生组的“(40.72±10.62)”总分及其“个人痛苦”与“观点选择”分项目得分,高于“高职护生组的(36.55±9.41)分”及其相关细节项目得分[5]。由此,认为对医学生需要开展积极的共情能力干预。

根据运用杰弗逊共情量表对护生共情能力心理情景剧实验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及实验前后的数据观察和对比,认为:

(1)学生共情能力实验后高于实验前。结合马丽莉等(2015)获得的实验后观察组“110.68分±11.87分”得分情况,呈现为两种关联结果:一是观察组得分实施后高于实施前“(P

(2)实验后女生共情能力干预效果高于男生。根据李丽红等(2013)研究认为,在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

(3)实验后共情能力与沟通能力实现了双赢性的提高。根据何方敏等(2013)关于护理研究生的共情“ (111.79±15.34)分”与沟通能力“(71.41±7.90)分”的“相关系数为0.370 (P

2.分析

本次心理情景剧一轮实验后,分别运用纸质问卷和网络访谈的方式对某医学院参与表演的护理学、临床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分别抽取了120名学生(男女生各60名,其中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均为女生),为了确保获得心理情景剧实施后的真实、全面与具有职业特点的访谈资料与结果,本文采用徐婷等(2013)的访谈与调研项目,包括 “让患者完整诉说病情、检查过程中温和有礼、探讨患者关心的问题、尊重患者意见和感受、诚实坦白”等访谈细节项目。本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男生57份,女生59份),有效问卷112份(男生54份,女生58份),有效率为93.3%,具有代表性。

(1)有效提升了医学生心理消极现象的自我化解能力。

心理情景剧的创作与表演实践中,直接地实现了医学生的自我心理动态解剖。尤其在就业压力、医患矛盾与购房等现实的综合时代背景下,各个专业的学生都积累甚至随机爆发了各种隐藏的心理负面现象。其中,75%的学生有就业焦虑,35%的护理女生对医患关系有担心,77%的男生对购房等物质现实有忧虑。表演活动让学生们在自我反思和相互引导中,不断达成各种消极心理的自我化解:一是优点发现化解。医学生在“真我”与“非我”的表演中,或发现自己原来没有发现的优点,或发现其他角色同学的优点,依靠逐渐成长的信心去战胜自己的消极心理。二是目标优化化解。针对医学生对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忧虑和迷茫等心理现象,运用心理情景剧让他们在角色性的扮演中,去获得尽可能全面的职业目标思考,并据此树立切合自己专业与个人实际的职业理想。

(2)培育了医学生职业性角色换位能力。

虽然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但却呈现为两种相对极端的职业性认知:一是受各种媒体关于医患负面新闻的影响,19%的学生对医疗职业持有恐惧性的消极认知;二是受医生等医疗人员“高收入”现象影响,43%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持有非现实性的幻想。通过医学生对职业行为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对医疗职业的真实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包括职业道德、医疗风险、职业价值、工作制度、作息规律、职业薪酬及其组成、职业岗位分工与专业技术技能学习等。通过对不同医疗角色的学习性诠释,如护士、医生、麻醉师、保洁与行政管理人员等岗位,尤其在多岗位角色的多样性尝试体验中,他们会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更切实的职业感受与培养职业素养。

(3)培育了医学生的医患角色换位能力。

根据心理情景剧的实验,63%的学生发现自己可能缺乏与患者沟通的耐心,41%发现自己对患者有效倾听能力不足,29%发现自己缺少尊重患者隐私的意识。通过医患角色换位表演,有效地矫正错误认识、引导错位认识、提升低端认识,尤其在角色的交锋中以及医患关系相关认识与医患关系处理的观点交锋中,培育医学生心理健康自我优化的能力,如面对医患纠纷的自我调整能力、面对同事关系的自我和谐能力、面对制度和职业道德的尊重和创造性的适应能力等。由此,让学生积极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见习过程中医院导师的技能和职业岗位教育,主动、快速、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对医疗职业的要求。

三、讨论与结论

为强化本文研究的全面性,对医学生心理情景剧相关实验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直接引用权威医学期刊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数据;二是采用教学实践的相关数据及其观察材料。

1.干预方法讨论

(1)引导性干预。

引导医学生在心理上完成从知识学习者向知识和医疗技术运用者的转化,是心理情景剧的共情引导的积极干预方式。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学生平时的各种行为表现与对学生常规的心理动态监测,有意识地创作具有共性引导的心理情景剧,引导他们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发展。所运用的技术有医疗情境与职业过程的具象化技术。

(2)矫正性干预。

把医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与医学见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等,融入心理情景剧的剧本创作与表演中,让他们在“有我”与“无我”的对话中,从医学生知识与实践错位、学校学习与医疗岗位职业不能对接、职业理想和职业现实的认知差距、技术学习与技能操作的距离,以及习惯性的偏见例如重学历、重理论知识、轻人体解剖学实验、轻医疗实践与轻针对性处方学习等方面,运用情景剧的角色体验去矫正学生认知,以推动他们切实地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所运用的技术有替身技术、角色互换技术与镜子技术等,让学生在“入我”与“出我”的心理训练中,培养正确认知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3)关注性干预。

运用心理情景剧通过医学生的“本我”与“非我”的表演,去充分展现他们内在的渴求性与外在的熏陶性关注需要,让他们得到心理上某种实际的需求甚或是虚荣性的需要。心理情景剧是激活与发挥医学生“叙事能力(Narrative Competence)”的心理医疗模式,让他们通过“吸收、解释、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去获得学习进步与个人心理成长的成功性关注。表演中表现为医学生特长的展示、个人优秀素质的发挥与其他的个人成果展现等。所运用的技术有角色技术、音乐技术与情绪交通灯技术等。

2.结论

心理情景剧是医学院对医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干预的实践性教育方式,通过实验认为:一是心理情景剧能有效培养医学生之间的共情能力,推动他们合作、探究与创新成长;二是心理情景剧能有效培养医学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共情能力,能从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的角度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三是心理情景剧能有效创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包括和谐的医院工作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等。

参考文献:

[1]姚婷,李勇,郭汉平.临床共情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2,(4):8―10.

[2]刘泽文,贺泽海.成人依恋、主我分享与人际吸引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3):79―84.

[3]李燕萍,张绍蓉.临床护理人员有效倾听能力他评量表的构建研究[J].重庆医学,2014,(36):148―150.

[4]王穗苹,陈@之,莫雷,等.语篇理解中背景信息的激活:情景限制的共振过程[J].心理学报,2004,(6):16―25.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6)

3、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让儿童未来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始。职高学学前教育专业很适合女生,学前教育既是对新生一代的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是父母安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社会和谐。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7)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尤其是近两年来,路桥建设等相关专业开始升温,这使路桥规划人员变得畅销起来。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2、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医学类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吃香。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3、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传统的美术、音乐、表演等专业已经渐渐显露出就业面狭窄等问题。

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了近年来的热门。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紧缺。

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用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懂物理和建筑,就无法搞建筑、装潢设计;不懂计算机就做不出数字化影音作品。文化课严重缺失的“跛脚”毕业生就业压力必然不小。

4、财务金融专业顺应潮流

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就现在来说,金融专业在中国的就业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

5、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前景好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银行的后台运作(网络运作)、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或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和网络营销(含国际贸易)、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等专业工作,或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以及在各级学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等工作。

6、民航管理专业薪资待遇好

学民航管理专业薪资较高。近年来,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再新增2600多架飞机,民航总局将投入超过5000亿的资金用于机场建设。

而民航业却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许多民营航空公司为此展开人才大战,高薪挖角。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国外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资水平更高。就民航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形来看,薪资普遍较高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7、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类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类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类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it行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类也成为了热门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发展前景相当大。

8、法律类

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法律类因此成为前景最好专业之一。在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法律类作为朝阳学科,其毕业生的就业大有发展前景。

由于政府部门对法学类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9、物流类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物流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物流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物流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搬运运输、船舶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使物流类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所以,物流类将成为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一。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8)

BAO Xuan, CAI Li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five aspects consist of orientation of market demand, basis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ost function as the goal, teacher's ability as a support and students' ability as a fundamental.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and perfect career.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knowledge;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9)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医学技术类就业前景篇(10)

A.理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力学类、电子信息类、心理学类等。

B.工学类:矿业类、地质类、机械类、仪器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化工与制药类、纺织类、轻工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兵器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

C.农林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林学、园林、森林保护、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

D.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

E.管理学类: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图书馆学、档案学等。

F.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保险学、贸易经济、金融工程、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G.法学类: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教育学、外交学、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学。

H. 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I.军事类测量工程、车辆运用工程、船艇指挥、弹药工程、导弹工程、导航工程、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很多同学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和区别。理科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科学水平;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理科和工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但更要求精益求精。理科专业的同学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由于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更得心应手。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注意兼顾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此外,要注意管理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部分专业在招生时更侧重文科生。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

(Status of employment)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相对文科生来说要好很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也在持续增加,那么相应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理工科专业岗位的需求正在向“日趋饱和”的方向发展,因此,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再加上近年来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面对这样的状况,理科生们要想在本科毕业时轻松顺利地就业,就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理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对于理科生来说,专业是其核心竞争力,甚至比学校的名气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专业技术性更强

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培养的内容技术性强,行业的社会分工非常明确,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将来主要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论是行业内的龙头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招人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理工科学生的技术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院校行业性更强

任何一个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不论是综合型理工科院校(重庆大学,电力、建筑、制造工业)还是典型的理工科院校(西北工业大学,航天、航空、航海).二本层次中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文行业)、昆明理工大学(资源行业),这些院校都有非常明确的行业背景。因此,这些院校的相关工科专业不但具有非常好的行业需求,同时也具备极强的专业培养能力。必须指出的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将来转型的机会更多,不论是考研换专业,还是从技术型工作到管理型工作的转型。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难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以至于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理工科学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

上一篇: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下一篇: 景观规划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