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分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23

医学技术分类

医学技术分类篇(1)

294例均为女性,为我院各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年龄:(20.30±1.65)岁,均为汉族、江苏籍贯,身高:(160.4±19.5)cm,体重:(49.53±13.42)kg。25.13%有不良饮食习惯,14.10%睡眠较差,47.38%不经常锻炼。有贫血病史15例,肝炎病史3例,胃炎病史12例,哮喘病史4例,癫痫病史1例,甲亢病史2例。

1.1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分布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九种体质分布情况是:平和质131例(判定为“是”与“基本是”),其中88例单纯平和质,43例兼夹偏颇体质。偏颇体质163例(平和质判定为“否”的人群中,某种偏颇体质判定为“是”与“倾向是”的例数之和),其中单纯偏颇体质(只有一种偏颇体质)52例,兼夹偏颇体质(两种或两种以上偏颇体质)111例。兼夹体质呈现从兼夹两种体质至兼杂四种体质的情况。

1.2不同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按偏颇体质类型出现频次来看,以阳虚质为最多(单纯阳虚质与兼夹阳虚质例数之和,下同),其次为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而以特禀质出现最少。

1.3与同类人群体质分类比较根据王琦对全国人群所作的体质调查,选取其中女性及(15~34)岁人群数据[3]与本调查结果进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本调查是将某种单纯体质与兼夹该种体质数据合并计算,王琦的调查是计算单纯某种体质的数据。笔者认为兼夹某种体质也是具备该种体质特点的,应与单纯该种体质数据合并计算。在本调查中,体质类型居前三位的是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全国女性人群中,体质类型居前三位的是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全国(15~34)岁人群中,体质类型居前三位的是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

2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年龄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年时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说明在青年阶段,随着形体发育逐渐完善,脏腑功能逐渐健全,表现出人体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充足、精力充沛的状态,此时是体质最为强健的阶段。本次调查中占44.56%。平和质,这一调查结果的出现符合上述的理论分析,说明我院女生的健康状况整体是良好的。尽管调查结果说明我院女生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但是也可看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阳虚质人群所占的比例与同类人群相比过高。阳虚质多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或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等所致[2]。结合我院女生的情况来看,除上述原因以外,笔者认为,一个原因是我院部分女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平时伙食水平较低,虽经一定补贴,仍不能改善营养状况,这造成了一部分女生的阳虚体质。另一个原因是女生户外运动的缺乏,运动可使气血运行加速,体质增强;当长期运动缺乏时,人体机能经常处于低下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气虚,日久渐至阳虚。第三个原因是部分女生盲目减肥,也可造成营养不良而导致阳虚。从调查结果还可看出,调查对象的气郁质所占的比例高于同类人群。结合我院女生情况来看,在高中时期普遍承受很大的升学压力,进入我院学习后,学习压力依然很大,同时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情感、家庭等诸多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思想压力较大,如不能进行适时的疏导,极易累积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气郁质的形成。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兼夹体质的人占总人数的52.38%。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阴阳之间总是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形成一类偏颇体质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另一类偏颇体质的形成,久之则个体表现为复杂的兼夹体质。回顾本次调查,也有不足之处值得注意:一是调查对象均具备中医知识,本次调查直接采用单独的亚量表进行调查,容易造成调查对象先入为主、对号入座的情况,影响体质判定的客观性;二是调查人数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样本的代表性。这些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需加以注意。

医学技术分类篇(2)

一、引言

当前,伴随新医改政策和“十三五”医疗规划实施的大潮,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却始终面临着医学信息人才缺失的挑战,培养一大批既懂医疗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不仅是加强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推进新医疗改革方案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医学专业人才中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并不是很多,计算机类的信息人才如果要进入到医药卫生行业工作,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熟悉与适应的过程。作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信息化人才的摇篮,我国各医药卫生类高校日益重视医学信息化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医学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而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跟不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当前乃至未来的社会正需要这种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不具备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综合技能的医技人员很难适应现在乃至未来信息化的工作环境。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授课教师缺乏医学背景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与开发等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并没有经过医学信息学知识的相关培训直接上岗。授课教师对医学信息技术特别是医学方面的知识缺少较深层次的理解,导致医学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停留在仅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的应用上,只满足于医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可,没有和医学专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高职院校向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是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基本程序设计等应用技术,会导致医学生不具备利用计算机从事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现在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家庭中笔记本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也已普及,中学信息技术类课程也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多省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增设了信息技术的考核,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如果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再不进行改革,不仅与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重复,而且更难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新形势。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的经验,结合国内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减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统考大纲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增加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将高职院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升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上来。

(三)缺少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截止目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举办了五十余次,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已相对完善,且已开发技术非常成熟的模拟练习软件和考评软件,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较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但是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授课所用教材与教辅资料等就非常少,网络学习资源几乎没有。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医学信息技术应用部分的教学资源缺乏,导致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实践锻炼。而学生在进医院实习前,如果没有熟练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等医学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实习和工作后就很难适应现代医院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三、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几点建议

(一)提升教师医学素养,建立高标准教师队伍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应用,还应了解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最大程度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学习最新的医学信息理念和技术,提升授课教师的整体医学素养。此外,健全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的制度,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可以分批次对部分信息技术类的授课教师进行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培训,报考并获得医疗信息化办公员、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医药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医疗网络管理(安全)员、医疗网络管理(安全)工程师、医疗网络管理(安全)高级工程师等全国医学信息技术岗位技能水平考试证书。另外,教师还可以参加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只有建立高标准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培养更多的医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医学特色课程群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在具体安排授课时,坚持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结合专业的原则,同时还需兼顾医学生毕业之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使得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符合高职院校医学生培养的需要。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二是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各个医学专业基本一致,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统考的内容为主;而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医学专业特色,如护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围绕护士工作站开展模拟场景的教学,让学生带着岗位的任务进行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的工作内容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熟悉了医院每个科室信息管理的流程,同时对护士的护理工作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感,提升了自我社会认同价值感和成就感。为了体现不同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重点,建议构建有医学特色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群,设置的课程名称可以由统一的《信息技术》加上医学专业的前缀,如《护理信息技术》、《药学信息技术》、《检验信息技术》、《临床信息技术》、《影像信息技术》和《卫生信息技术》等。

医学技术分类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79-02

科学技术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技术动力。该文从对于电子医学的概述入手,综合分析了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类型,包含了传感技术、全新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在家庭方便携带的医疗仪器中的广泛应用等内容。最后对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完整总结。

1 对于电子医学的概述

科学技术是各领域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持,同样也是医学技术和电子技术得到双方面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医学技术在现阶段已经逐步与电子技术得到了结合发展,带动了医学精密仪器的应用不断完善。医学技术与电子技术属于各自独立的学科,但是医学技术与电子技术本质上还是相互辅助和相互支持的。所以,电子医用设备的应用成为了医学事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支持动力[1]。

电子医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是在电子技术与医学领域结合发展下的产物,该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无法单一存在,包含了医学技术和电子技术以及工业科学等多方面内容,属于跨领域,多学科综合的新技术发展应用方向。该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研究学科,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型医学仪器的使用已经开始精细划分到了分子,这也进一步带动了医学精密仪器的精密程度进一步提升[2]。电子医学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大大提高医学水平,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3]。

2 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类型

医疗精密仪器中的电子技术主要以电子学原理为依据,运用不同类型的电子元器件来设计和制造可以达到医疗检查和治疗功效的设备,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有效实现了医疗检测以及治疗水平的有效提高。现代的电子技术应用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应用发展成果丰硕,电子技术拥有明显的低能耗和便于携带的优势,所以电子技术已经开始逐步突破了医用领域的技术应用束缚。现代医疗不仅仅针对患病人员,已经开始深入到病前检查和健康维护等多个领域,医疗保健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更多的关注,人们更重视“治未病”。除了家庭精密电子健康检查仪器以外,电子技术结合制造的医院精密仪器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提升了医院检测仪器的检测精准度,实现了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有效提高,为患者疾病检查提供更多支持,减少误诊问题。以下是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常见应用类型。

2.1 传感技术在精密医用仪器中的应用

电子传感技术从宏观角度分析属于一种新型电子科技,可以应用该技术制造传感器,电子传感器可以及时感应到和分析出被测量物质的实际物理性能如何,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分析系统分析出其物理性质,进行数字化,转变为一种可供人类识别的信息。该类型信息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精密数据,同时自动将分析后的信号数据录入网络系统,让计算机进行该部分数据检测分析,这都属于检测仪器的功能性体现,该仪器不仅仅应用了电子技术,同时包含了物理、生物、化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属于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新型高科技产物。通过利用该种仪器可以对仪器的输出信息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可以对被检查者进行身体状况判断。

该种技术使用了高科技生物芯片,该芯片可以对不同生物集体进行样本采集、细胞检测以及化学排查,该芯片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硅类半导体材料,还有塑料和玻璃等非金属材料,该技术已经不仅仅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其他领域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2.2 全新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在医学精密仪器中的使用

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在医学精密仪器中的应用也逐步受到关注,该技术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例如:该技术的操作距离近、技术能耗低、使用成本低廉、技术应用距离较近,属于双向和多向结合的电子技术。该技术通常情况下都是应用在低功耗、近距离和快速传播的仪器当中。通常情况下,距离的增加与仪器的复杂程度、功效的消耗量之间呈正比,所以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属于实用型技术。医疗环境中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适用于长时间护理工作,可以应用该技术制造医生与病患之间便捷沟通通信工具,进而也可以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时掌握病人信息,提升病患治疗效果。

2.3 电子技术在家庭方便携带的医疗仪器中的广泛应用

家庭方便携带的医疗仪器是现如今医院和民众都需求的仪器,该种仪器利用电子技术,可以实现无线网络和蓝牙信息传递,让病人可以随时携带该种医疗仪器,该种仪器的制造费用成本较低,售价合理,便于携带而不影响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性,利用该种仪器,病患可以不用住院而得到医生的实时病情监测,同时该仪器也具有很好的精密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电子技术除用在数据监测和病患远程监控以外,还应用到病人身体检查中,该仪器也具有很高的精密性,由此才能确保检查和病情记录的真实和全面性,进而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

3 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现代的电子技术在医院的精密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已经拓展到了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人体检测、放射、病患远程监控等。在最前沿的医疗检测和治疗设备中都有电子技术的应用,例如,通过应用电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X光仪器的施工功效,提升仪器的分辨率与清晰度,进而才能清晰显示出病变位置,该类型电子设备还可以在核磁共振、超声检查以及电子内窥镜等设备上应用。还可以采用让对比度上升的灰阶模式,尽量减少病患在进行医学检查过程中的伤害。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目前已经在医学仪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属于医院精密医疗设备应用发展的良好开端,属于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所以需要政府对医学仪器相关工作提高关注程度,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进一步让电子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发挥最大价值,为患者的康复提供重要支持。通过研究和分析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医学技术分类篇(4)

1、哲学

哲学门类下设1个专业类,4种专业,分别为:

哲学类:哲学、逻辑学、宗教学、*学

2、经济学

经济学门类下设专业类4个,17种专业,分别为:

经济学类: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

财政学类:财政学、税收学

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

经济与贸易类: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

3、法学

法学门类下设专业类6个,32种专业,分别为:

法学类: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

政治学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社会学类: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女性学、家政学

民族学类: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理 论类: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

公安学类: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禁毒学、警犬技术、经济犯罪侦查、边防指挥、消防指挥、警卫学、公安情报学、犯罪学、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国内安全保卫、警务指挥与战术

4、教育学

教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2个,16种专业,分别为:

教育学类:教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华文教育

体育学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

5、文学

文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76种专业,分别为: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秘书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菲律宾语、梵语巴利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马来语、蒙古语、僧加罗语、泰语、乌尔都语、希伯莱语、越南语、豪萨语、斯瓦希里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世界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克罗地亚语、荷兰语、芬兰语、乌克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爱尔兰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马耳他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翻译、商务英语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

6、历史学

历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6种专业,分别为:

历史学类: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7、理学

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2个,36种专业,分别为: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

物理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核物理、声学

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

天文学类:天文学

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海洋科学类: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军事海洋学

地球物理学类: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

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古生物学

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态学

心理学类: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类:统计学、应用统计学

8、工学

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分别为:

力学类:理 论与应用力学、工程力学

机械类: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工艺技术、微机电系统工程、机电技术教育、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仪器类:测控技术与仪器

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电气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源与照明、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水声工程、电子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医学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信工程及管理、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自动化类: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土木类: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水利类: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务工程

测绘类: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

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地质类: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矿业类: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资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

纺织类: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轻工类: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

交通运输类: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海洋工程类: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航空航天类: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适航技术

兵器类:武器系统与工程、武器发射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装甲车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

核工程类: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农业工程类: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林业工程类: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环保设备工程、资源环境科学、水质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烹饪与营养教育

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安全工程

生物工程类: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公安技术类: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公安视听技术、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火灾勘查、网络安全与执法、核生化消防

9、农学

农学门类下设专业类7个,27种专业,分别为: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烟草、应用生物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蚕学、蜂学

动物医学类: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

林学类:林学、园林、森林保护

水产类: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

草学类:草业科学

10、医学

医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1个,44种专业,分别为:

基础医学类: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医学、精神医学、放射医学

口腔医学类: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妇幼保健医学、卫生监督、全球健康学

中医学类: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哈医学

中西医结合类:中西医临床医学

药学类: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药事管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海洋药学

中药学类: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藏药学、蒙药学、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法医学类:法医学

医学技术类: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护理学类:护理学

12、管理学

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9个,46种专业,分别为: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保密管理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劳动关系、体育经济与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市场营销教育

农业经济管理类: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公共关系学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

工业工程类:工业工程、标准化工程、质量管理工程

电子商务类: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及法律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13、艺术学

艺术学门类下设专业类5个,33种专业,分别为:

艺术学理 论类:艺术史论

音乐与舞蹈学类: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 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

医学技术分类篇(5)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设备教学及维修、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39-03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积极研制与开发校本教材,从本院校与服务区的实际出发,增强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鼓励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而目前大多院校的课程建设研究只是初级阶段,基本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目前还没有使用效果更好、具有影响力的教材。所以院校应该根据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大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由院校和附属医院共同合作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教材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并由附属医院共同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鼓励教学一线教师积极采用国内外同类课程的优秀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吸收与消化,并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进行校本化处理,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特点,理论知识宜广不宜深,实践内容要以就业岗位职能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所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应对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必须深化课程改革,了解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毅.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9).

[2]刘燕,罗英辉.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

[3]强琛,尹晓宁,陈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医学技术分类篇(6)

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不断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完善教育制度,健全教育体系作为实现我县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根本保证。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本单位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把促进全员学习,建设学习型单位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落实专人负责,完善相关制度,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改进管理手法和手段,不断增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自觉性,要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规范和年度实施计划,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分达标率。

卫生局将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年度规划,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参与率,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纳入各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参与率达95%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达90%以上。乡镇卫生院,各防保所(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新农合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食品药品监督局,民营医院,学校医务室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参与率达90%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达85%以上。

二、规范管理,确保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和《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规范》,结合本单位、本辖区实际,成立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并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管理制度与配套措施。县卫生局安排县医学会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授予环节的审核和管理,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执行情况的管理检查,确保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强化约束机制,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卫生部和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职务聘任、执业注册、再注册、变更执业地点、医疗机构换验证、单位年度考核,医护人员定期考核的必备条件之一。卫生技术人员未完成年度规定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不予受理职(执)业资格注册和再注册,变更执业地点,不得进行医疗机构换检证,年度岗位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在申报晋升职称、竟聘岗位和注册、再注册、变更执业地点、医疗机构换检证时,必须提供《继续医学教育登记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由各医疗单位初审并加盖鲜章,县卫生局复审。

(三)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坚持“三性”、“四新”(即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原则。

1、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人事培训中心《2012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全员培训工作有关事项的函》文件精神,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全员采取以网络培训为主,面授培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全程20学时,请学员按射卫办[2012]17号登网步骤下载学习内容、注册、交费、提交、确认;各单位要传达到职工,认真按文件精神执行,继续教育学分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发证。

2、积极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丰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普及性,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方便地学习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推动远程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计生服务站,学校医务室,乡村医生,个体医生都要参加华医网与本专业有关内容的学习获取ⅰ类、ⅱ类学分。县人民医院于每年3月到市卫生局学会办购买华医网i、ⅱ类学分卡,县中医院购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i、ⅱ类学分卡,其它医疗单位(含个体、乡村医生)于每年3月由各单位、防保所(组)带上参学人员的花名册到县卫生局学会办购买华医网i、ⅱ类学分卡,每卡120元。

3、继续医学项目还包括:学术会议、专题培训、专题讲座、研讨会、临床病例(病理)讨论,专家会诊查房、新技术操作,撰写论文和著作、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院内专业讲座,县卫生局组织的水平测试,乡村医生培训等。

(四)严格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分为i类和ⅱ类学分。

ⅰ类学分为经卫生部、省卫生厅批准公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华医学会等一级学科学会举办,并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备案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卫生部、省卫生厅组织或授权举办的远程网络教育。

ⅱ类学分为省以下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认可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主办单位所举办的经公布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科研立项、进修学习等其它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经批准的学术交流,专题讲座、专题培训、水平测试以及经批准的远程医学教育和网站举办的学习活动;经县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的院内及片区专业培训。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实行累积制,即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专业学习每年达60学时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获得不少于25学分;乡村医生、个体医生每年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其中:ⅰ类学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不得少于5学分,中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不得少于10学分。ⅰ、ⅱ类学分不得互补。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省学分管理办法》认真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核和登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于每年3月将院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上报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审批,按批准项目、内容、学时不得随意扣减,同时每年3月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报送县卫生局备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人员及i、ii类学分报县卫生局复核;全县其它医疗机构院内、站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课题于每年3月报县卫生局学会办审批;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及i、ii类学分于每年12月报县卫生局学会办审批,批准后方能记入个人学分档案。

三、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于2012年7月前要建立医学科技教育网络平台,以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网上申报、评审和执行情况信息反馈,加快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反馈体系,实时了解和掌握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参与对象学分完成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紧紧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大力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一)县医学会要建立医疗卫生技术骨干人才库,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技术骨干及全员培训机制和制度。通过定期选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组织适宜技术推广等形式培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技术骨干。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按照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的在岗培训,每年3月报送培训计划到县学会办审核、备案,并参照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进行管理。县卫生局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九大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训,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轮训一遍,对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管理知识培训,对乡村医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二)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医学知识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人事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为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培训全科医师提供具有全科医学特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卫生人才的继续医学教育,同时增加护理、药学、检验等相关医学技术专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使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与管理紧密结合到医疗卫生各项重点工作中,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医学技术分类篇(7)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医学技术分类篇(8)

但是如何开展好医学继续教育,是摆在医院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首先大部分医疗工作者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并且缺乏主动性。认为继续教育只是拿个学分,完成指标就行。其次,医院在继续教育管理上不规范,在继续教育项目开展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效果监督检查与评估,学分授予标准不一。然后工作和继续教育的时间经常冲突,无法脱产学习,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我院针对上述难题,提出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医院继续教育管理流程,所有学分管理都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我院开发了医院继续教育系统,极大提高了继续的效率,使得继续教育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信息化。普通医疗人员更加清楚了解自己的学分获取情况,科教管理部门提高了审核效率。

1 系统设计

继续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学分登记模块和学分审核模块。登录系统后选择继教方式。继教方式包括继教班、科室业务学习、综述、外出进修四类,如图1。

登录继教班模块,首先选择学习类别,包括听课和讲课,然后选择继教级别,有部级,省级,市级。其中部级,省级学分属于一类学分,市级属于二类学分。然后必须填写起止日期,学习班名称,项目编号,学分和主办单位。一年内继教班一类学分最多给予10分,二类学分最多5分。

登录科室业务学习模块,需要选择学习类别,听课或者讲课。听课一次得0.2分,讲课一次得1分,一个年度科室业务学习分满分为5分,需要科室护士长登录学分审核模块审核。

登录综述模块,必须填写综述题目,字数等信息。规定2千字为2分,大于1万字为5分,满分为5分。同样护士长需要审核。

登录外出进修模块,需要选择进修时间,进修单位等信息。规定进修不得少于6个月。获得学分证后,对于一类学分给予5个学分,二类学分给予20学分。

学分规定,每年一类学分需要5-10学分,二类学分需要达到15-20学分,总分须要达到25学分。三个条件需要全部满足才能合格,缺一不可。学分不可跨年。

医学技术分类篇(9)

2基于专利引证研究知识流入的理论框架

2.1基于专利引证研究知识流的现状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维度,使用专利引证对知识流动进行过分析。美国学者Jaffe和Trajtenberg从地域的维度,通过比较引证专利地理位置的异同来衡量知识外溢,并且研究了美国专利在世界各国中被引证的情况¨1;香港学者Fung和Chow从技术领域的维度来测度计算机、化工、电子电气领域的知识流强度口‘;韩国学者Kuei—kueiLai从技术领域维度发现了知识流动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方向性∞o;台湾地区学者郑秀玲,张淑卿从地域和引证时滞的维度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电子业专利引证所产生的知识外溢现象”1;我国学者杨中楷,梁永霞利用引证指标对我国专利引证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HJ。以上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知识流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得到了一定结论。但是,以往的文献都只是以国家或者某个产业为分析对象,基于单一维度的研究视角来分析知识流动,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知识流动的情况。本文拟通过对专利信息外部特征的挖掘,寻找可以研究知识流入的新维度,并将这些维度综合起来,构建一个基于专利引证的知识流人研究框架,从而更全面、更深入的反映知识流入的情况。

2.2知识流入研究框架

上文提到的学者们在研究知识流动时,分别用到了地域、技术领域和引证时滞三个维度,本文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研发主体,形成四个维度的知识流人分析框架,并引入各维度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以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知识流人情况。

(1)地域间的知识流入通过引证专利数据中的专利权人项(Assignee)中的国别代码可以判断该项专利所属的国家。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证各国专利的数量各不相同,对这些被引证的国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梯队格局。引证率是指对某一国家的专利引证次数与全部专利引证次数的百分比,以比较我国引证各国专利的程度。通过国家间的聚类、引证率的比较,可以确定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知识流入源头的组成、分布情况,以及知识流人的程度。

(2)技术领域问的知识流入通过引证专利数据中的当前美国分类号项CurrentU.S.Class)可以判断该项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技术领域的知识流人分为领域内部知识流入和领域外部知识流入。内部知识流人是指知识由同属于一个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流入,外部的知识流动是指知识由其他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向本领域研发主体流入。技术领域内部知识流入强度,指某领域专利引证该领域专利的次数与引证所有专利次数的比值。技术领域外部知识流人强度,指某技术领域专利引证其他领域专利次数与引证所有专利次数的比值。通过引用本领域和其他领域的情况来测度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原创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性。

(3)研发主体间的知识流入通过引证专利数据中的专利权人项(Assignee)可以判断该专利所属研发主体的类型。研发主体的类型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和个人,统计被我国引证的各类型研发主体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到知识源主体的组成类型以及各类型的重要程度,判断企业、科研院所和个人对知识流人的影响如何。

(4)引证时滞与知识流入专利引证时滞指的是某一专利引用其他专利,引用发生的时间与其他专利被授予的时间之间的时间段。通过引证专利数据中的授权时间项(IssuedDate)以及该项专利被我国专利引证的时间,可以得到我国专利的引证时滞。引证时滞能够反映出某专利对在先专利参考和继承的反应速度∞J。以引证频次和引证时滞两者为基础绘制时间序列图,比较引证时滞对引证频次的影响,以及判断引证的各国专利周期长短。

3数据来源

3.1数据样本

本文使用的专利统计数据来自USPTO中收录的我国2003—2008年医药技术领域已授权专利。USP—TO提供专利引证信息,进而获取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引证其他专利数据资料。2003—2008年问我国在USPTO已授权的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共247件,其引证专利的数量1347件,历年专利数量分布如表1所示。由于属于同一专利权人的专利引证(即自我引证)不属于知识流动,所以本文的专利引证资料已排除了自我引证数量。NBER(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依据科技领域的不同,把美国专利商标局中400多个美国专利分类号划分为六大类:化学类、计算机与通信类、医药类、电气电子类、机械类和其他。根据NBER提供的专利分类体系,可以把本文的专利进行领域分类,表2为NBER的医药类所对应的美国专利分类号。

3.2平均引证次数

引用其他专利次数可以反映出某专利对其他专利的参考和继承程度。由图2可知,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证其他专利次数都呈历年下降趋势,2003年每一个专利申请过程中会引用其他专利8.3次,而2008年每个专利引用的其他专利2.6次,是六年前的三分之一。另外,历年来我国此领域没有进行专利引证的专利数量在2006年已经上升到10件左右。引证其他专利次数的减少以及无引证专利数量的增加。体现出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对其他专利参考程度的降低,以及自主创薪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4知识流入分析研究

4.1知识流入的地域性分析

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引证专利分别来自29个国家(包括我国),将这29个国家的引证专利数量做聚类分析,聚类方法为Between—Groupslinkage(类间平均链锁法),距离的测度方法为SquaredEuclide-alldistanc(欧氏距离平方法),聚类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类间比较可知在这29个国家中,美国位于第一梯队,日本第二梯队,中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位于第三梯队,瑞士、西班牙、韩国、荷兰等国家位于第四梯队。对前三梯队引证国家的专利引证率进行统计,从图3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引证美国专利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专利,且逐年升高,2008年达到近80%的比重,而对其他国家专利引证率起伏变化不大。经过平均引证率的计算,得到我国对美国专利的平均引证率高达68%。对日本专利的平均引证率是8%,对我国专利的平均引证率是4%,德国2%,意大利1%,法国3%,英国3%,澳大利亚1%。国家之问在科技实力上的差异,是主导国与国之间知识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术落后国为了迎头赶上先进国家的科技水平,会通过引证一些先进国家的专利以产生知识扩散的效应,来学习其科学技术。根据《福布斯》2008公布的六大医药强国排名依次为:美国、日本、瑞士、德国、英国和法国。在当前世界医药行业的竞争力中,美国的实力为第一档次,且遥遥领先,日本、瑞士、德国、英国和法国为第二档次,以色列、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为第三档次【“。由于美国在医药业的强大实力,其专利品质比较高,且掌握关键技术,我国在引证专利时会倾向于美国专利,所以美国专利的引证量在历年都是最大的。从图3的专利引证率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对美国专利的引证率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当前一段时间内,美国都是我国知识流人的主要源头。从专利引证数量和引证率统计来看,我国位于第三梯队中,被引证数量仅少于日本,而根据《福布斯》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医药技术实力并没有进人世界前三档次。但我国专利发明者倾向于引证本国专利,医药技术领域知识在我国地区之间的流动是很密切的,这体现了Jaffe所称的地理性的集中现象。

4.2知识流入的技术领域分析

根据当前美国分类号对引证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进行归类,如图4所示,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的引证专利覆盖了全部的六个领域。在这六个领域中,引证专利数量最大的是医药技术领域,超过l000件,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五个领域;其次是化学领域,接近200件;其他类的专利引证数量紧随其后。由图5知识流人强度的历年分布可以看到,从总体情况上,内部知识流人强度始终高于外部知识流人强度,但内部流人强度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同时外部流人强度在逐年增加。经计算,发现我国平均76%的知识流入发生在医药技术领域内部,表现出对领域内的知识体现出较为积极地继承态度。因为同属于一个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因为研究领域相似,所以知识在领域内部流动更频繁一些。另外,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平均有24%的知识流入起源于外部领域,且吸收其他领域知识强度正在逐年增长,随着技术多元化的发展,各个研发主体致力于寻求不同领域间的融合,以实现其技术的创新。在技术领域外部的知识流人中,平均50%的知识来源于化学领域,这说明化学领域与本领域的知识流动较为密切,体现了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与化学领域更为广泛的融合性。NBER将医药技术领域的专利分为四个领域,分别为制药、医疗诊断、生物技术和其他领域。对这些领域的引证专利进行统计,得到2003—2008年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证内部领域专利数量,分别为:制药332件,占总数的3l%;医疗诊断514件,占总数的47%;生物技术177件,占总数的16%;其他60件,占总数的6%。由引证细分领域的专利数量历年分布情况(图6所示),可以看到:从2003--2008年间这四个领域的变化情况大致相同,其中医疗诊断领域呈现下降态势;制药领域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变化趋势则保持一致。2003年医疗诊断领域的引证专利数量远远高于其他三类,进一步对该领域分析,发现我国医药技术领域2003年专利其中一件的引证专利数量高达256件,有254件属于医疗诊断领域,导致这一年医疗诊断领域专利的引证数量异常的高。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参考的技术集中在制药领域,紧随其后的是医疗诊断领域,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参考要少于医药和医疗诊断领域,这是因为生物技术在中国近50年医药产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起步比较晚的产业。

4.3知识流入的主体分析

通过对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引证的专利权人进行统计,如图7所示,企业占60%,科研院所占13%,个人占27%。说明我国医药技术领域流入的知识主要来自企业。分别对我国引证专利数量排名前五位国家(美国、日本、中国、英国和法国)的专利权人类型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可见,美国在三种不同研发主体的数量排名中,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说明我国医药领域专利所引证的专利技术,不论起源于企业、科研院所还是个人,大部分都来自美国。另外,对比其他国家被引数据,被引用比较多的还有日本的企业和中国的科研院所,其百分比分别达到13.5%和10.7%。由于美国的研发主体在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知识流人中占有主导作用,进一步研究美国研发主体的构成,发现企业约占58.9%,科研机构占12.9%,个人占28.2%。被引频次在五次以上的机构有11家,依次为:Merck&Co.公司,Genentech公司,HableyMedicalTechnology公司,加州大学,BeetonDickinson医疗公司,Monsanto公司,AmericanHomeProductsCorporation,德克萨斯大学。IneytePharma.ceuticals公司,McNeil—PPC公司。SherwoodMedical公司。其中医药行业的企业有6家,其他行业的企业3家,大学2所。

4.4知识流动的时滞分析

对我国医药技术专利引证时滞进行统计,发现2003--2008年间我国医药技术专利引用其他专利的平均时滞是12年(即引用的专利平均是在12年前申请的)。迸一步对引证美国专利、日本专利和我国专利的时滞进行分析,如图8所示,发现对三个国家专利的引证出现一个类似的现象,就是引证时滞在12年以内时专利引证频次较高,引证时滞在13年以上的专利引用频次随着时间落差的增加而下降。当引证时滞相同时,对美国专利的引证频次最高,且远远超过我国和日本,对我国专利的引证频次仅低于日本。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对美国专利的引证时滞为10年时引证频次达到最高点,之后持续减少;对日本和我国专利的引证则不同于美国,对日本专利引证时滞为3年时达到引证频次最高点,对我国专利引证时滞为6年时达到最高点。引证美国专利频次最高时的引证时滞要比相同情况下引证日本和我国的长,说明我国引证的美国专利生命周期较长,而引证的日本专利则较新。

5结论

本文采用专利引证数据作为衡量知识流人的手段,从定量的角度来测度我国医药技术领域知识流人的情况。对USPTO中已授权的2003—2008年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的引证情况进行统计剖析,得到以下结论:

(1)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引证其他专利的次数逐年减少,无引证专利数量逐渐增加。这体现出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对其他专利参考程度的降低,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2)我国医药技术领域专利引证的专利中60%来自美国,美国是知识流入的主要知识源。我国医药技术领域对美国专利的引证数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对其他国家专利的引证则较少。我国并不是医药行业的强国,但我国专利发明者在引用专利时对于本国专利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对本国专利的引证率高于英、法等发达国家,体现地理集中性现象。

医学技术分类篇(10)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1.2课程设置

上一篇: 人文地理学科体系 下一篇: 全球经济发展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