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40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1)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在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一)培养教师多元文化知识,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二)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在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学习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民族音乐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出现了重技术轻人文的不良倾向,无论是民族乐器的教学还是民族音乐的欣赏教学,普遍重视音乐演奏技能的训练或是作品的技术分析,而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却被抛到九霄云外;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教育理念并未得到真正落实;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也未能得到学习者的理性认同。因此,要想真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者的理性认同必不可少。

理想的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塑造理想人格,这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而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从音乐本身的内涵中挖掘,成功的音乐教育应是音乐技能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因为,人文精神相对于人的终身发展而言,它比一般的学科知识更为基础。有学者认为:“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精神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人文精神的缺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力的重要内涵”。[1]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何等重要!

一、人文精神概念的争议

对于这个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学界曾经有过一场长达两年多的学术大讨论,目前国内学界对此看法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该词是从西方的“人文主义”(humanismus)翻译过来的,其含义基本等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另有以张汝伦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则认为“人文精神”一词本身就早于西方,对该词的理解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汉语字面入手的,他们认为“人文精神始终应该是自觉脱离了自然状态的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理想目标”。[2]总之,人文精神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人文关怀,它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人际间无功利的一种相互理解和尊重,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二、民族音乐教学在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独特贡献

(一)培养人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思考、判断、辨析能力,是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做出的积极反应,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独立性,一般包含数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与数理思辨能力相比,人文思辨能力有3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得出像“1+1=2”这样公认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通常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其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维护这一观点的主要说理方式。其三,思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民族音乐的教学恰好提供了这种思辨的契机。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地域间自然条件、社会风俗、语言等不同,音乐风格差别很大,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音乐,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多元音乐文化。如此丰富的多元音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良机。只有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我们才会经历“文化震撼”,才会对人类文化的巨大差异进行反思,从而认识到某一文化的局限性,进而认识自身的缺失。正如我国学者王铭铭在《甜蜜的悲哀》序言中所说的那样“通过边缘理解中心的缺失”。[3]人常常会囿于自己所推崇的文化而无视其它文化的存在,这样的偏见影响着人类的认识能力,而通过对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给人类情感带来的直接冲击,进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从而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精神能给予学生以丰厚的精神滋养

民族音乐植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理想,反映着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56个民族,其音乐风格鲜明,题材广泛。有些音乐,如新疆的木卡姆在律制上与汉族音乐有较大的差别;有些音乐与特定的民俗仪式紧密相连,如唢呐曲《百年朝凤》是用来娱神与超度亡灵有关;有些音乐与特定的地域环境有关,譬如同样是汉族音乐,北方的音乐往往旋律起伏较大,比较高亢,而南方的音乐旋律则相对比较平缓,感情比较细腻委婉。正所谓“北曲如抡枪,南曲如抽丝”。[4]由人类所创造的音乐亦无可避免地和地理空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音乐可以与归属感相连,用以加强某一地区的特征”, “音乐能够创造一个情感空间,这一空间内的群体在一起倾听音乐、一起跳舞,形成了这一空间的行为规范”。[5]还有些音乐反映了中国千百年来儒家的精神追求,如古筝曲《渔舟唱晚》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

从这些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厚的文化内涵是进行师生交流的谈资,如果教学中能够加以利用,必将能够促进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因为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发展人文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审视中,返观自身,做出选择,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三)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各自的音乐文化中亦反映出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间的差异也会造成文化误读,引起民族间、人际间的冲突。反之,如果能够尊重彼此的文化,则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增进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和沟通。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编导金越在成功地执导了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后,在南京的一次座谈会上感言,他说,2007年将原生态的歌舞引入春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年的两会期间,许多藏族的代表曾经亲口对他表示,藏族音乐进了春晚安定了边疆,团结了藏族同胞,藏族人民非常自豪,也非常感谢,作为藏族代表,他们对此表示了特别的谢意。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多民族音乐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与此类似的是,在当今的北美地区,如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在有意识地大力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此举在消除种族歧视、促进不同种族间的理解和团结发挥了其他政治手段难以奏效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蕴含着许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机,教师如果能够真正领会民族音乐的的文化内涵,是不难把握住这种契机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导致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偏差,这些偏差构成了当前民族音乐的教学困境,客观上造就了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

三、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困境

当前,民族音乐的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受工具理性及西方音乐学科的影响,简单地将西方音乐的体系嫁接到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音乐的逻辑构成、轻音乐的文化内涵;重音乐的客观性、轻音乐的情境性等特征。具体而言,以下两点值得深思。

第一,对民族音乐本身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学活动热衷于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反而忘记了音乐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以广为流传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为例,一般的教学活动我们大多会简单介绍一下该曲的由来及唐代张若虚的诗,接下来就是连篇累牍的曲式分析,学生在如迷宫般的作品分析中浑浑噩噩,最后竟忘了该曲美在何处,难以体验到中国音乐的神韵,更不用说该曲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与我国儒家哲学之间的有机关联,以及特定的地域环境,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定的历史因素等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挖掘音乐意义,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支点。非常可惜的是,很多教师忘了这一点,许多学生对此也不以为然。

第二,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重技轻道,学生成了技术的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当前,民族器乐的教学热衷于演奏技能的训练,将掌握一定演奏技能技巧为唯一目的,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技能练习中逐渐成了技术的奴隶,所有的喜怒哀乐随着技能的掌握与否而变化。技能技巧,这种本该服务于音乐的工具转而成为了一种控制人的力量,学习者在技能技巧的规训下,演奏音乐成了一件很机械的事,总是担心某个动作或是某个乐段出现错误,音乐演奏成为演奏者的一种精神负担,更不要说享受音乐之美、之韵了。然而,这种情形在民间艺人中间却非常罕见。民族器乐大都来自民间,民间艺人的演奏往往能够随心所欲,享受音乐之美,抒发至性至情。

四、民族音乐教学的人文之路

由于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的生成方式、应用语境、音乐行为、音乐语言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有必要考虑这种差异,就民族音乐的人文精神培育而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首先,更新音乐认知观念,将音乐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注意挖掘音乐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话和交流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与文化紧密相连。音乐也是有历史语境的,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行为方式紧密相关,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往往跟特定地区、特定族群、特定的宗教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仍以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将该曲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这样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曲的由来是什么?该曲与中国古典文学有何关联?该曲有无作者?为什么?在该曲的历史演进中,所用的乐器发生了哪些变化?春、江、花、月、夜这些题材与中国绘画有何关联?这些关联说明了什么?该曲的音乐风格如何?与地域环境有何关系?你常在哪些场合听到该音乐,说出你的理由;《春江花月夜》反映了古人什么样的生活理想?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何联系?如果教师就以上问题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我想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思辨,在这样的质疑、争论、探索中,学生会真正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之博大之精深,进而从内心深处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伟大而震撼、欣喜。

第二,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情感先行,技术跟上”。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往往是演奏技艺。诚然,没有演奏技艺,就没有音乐艺术,表现艺术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但是,有了技术就会有艺术吗?未必。没有情感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未必会能让音乐感染人;如果没有情感的滋养,艺术只会是僵死的、机械化的、虚情假意、故作姿态的物理音响而已。从音乐学习心理角度看,如果一开始就过于强调乐器的演奏技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降低,对音乐会很快失去兴趣,这一点在学琴的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成人学琴其实也有这个问题,只是一般隐藏的较深,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做到“情感先行,技术跟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者能以高昂的热情进行学习,也才能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切身感知声音变化之玄妙,深入享受民族音乐之神韵,进而培育人文精神。

最后,改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提高音乐教师的文化阐释能力。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高师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在学生的培养上侧重于培养表演技能而非教学技能,因此造就了学生重技轻道的现实。而作为一个教师,首要的责任是育人,无论是高师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都面临这个问题。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于民族音乐教育中,需要教育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拥有一定的文化阐释能力。因此在音乐教育课程中有必要增加相应的人文课程,如美学、哲学、音乐人类学、文学等,因为这些课程与民族音乐紧密相关,也是人文思辨能力得以展开的知识基础。

总之,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着重技轻道的不良倾向,如果不加以扭转,民族音乐教育必将异化为追逐某种实利的工具,而所谓的弘扬民族文化有可能成为一张“空头支票”。民族音乐教学中充满着培育人文精神的良机,错失这些良机会使民族音乐教育空心化,既不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既阻碍了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潜力,使民族音乐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

[2]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香港:文汇出版社,1996 .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3)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种类而言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民间戏曲和民间乐器;民间歌曲的数量更是多达30万首以上,可见我国民间音乐不仅丰富多彩,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1]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外来文化开始渗入我国传统文化,现代青少年的价值观被外来文化强势冲击,造成其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轻视民族传统文化,领悟不了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将日常音乐教学中的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1 人文精神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性分析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和命运的关切,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人们对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高度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某个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更深深影响该民族的物质文明建设,一个国家国民人文素养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

1.1 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推理、辨析能力,培养思辨能力,是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做出的积极反应,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人文思辨能力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对人文的思考没有公认的、唯一的答案,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二是在思考人文问题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护是维护这一观点的主要说理方法;三是思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拥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差距使得每个民族在音乐风格和文化上也有不同的差异和特色。这些种类繁多的音乐构成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这种丰富的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有重要的意义。[2]可以通过学习民族音乐直观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进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思考,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

1.2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音、文化和音乐等,每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也都在音乐文化中体现出来。因此尽管每个民族在文化差异造成民族冲突,但是音乐是无界限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文化嘉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沟通,加强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许多民族音乐的学习蕴含着很多人文精神培育的机会,需要教师队伍真正领悟民资音乐的内涵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容,最终在教学活动中教授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1.3 给予学生人文精神滋养

民族音乐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理想,反映着不同民族生活的习俗,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音乐题材广泛,风格鲜明,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能够从这些多元的文化中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能在多元文化中审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理想。

1.4 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

民族音乐是每个民族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真实写照,每个音乐作品背后不仅反映着各民族思想感情和生活习俗,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学生可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深入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创作背景、传承方式等方面拓宽自身人文知识面,同时可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推行民族音乐,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承祖国优秀得到民族文化。[3]

2 分析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当前民族音乐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对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入

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在于对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忽视了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以熟知的《春江花月夜》为例,在常规教学中一般会重点介绍该曲的由来,然后进行曲式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理解相关的作品分析知识,对该曲的真正深层内涵知之甚少。对该曲的文化渊源、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殊的历史因素等知识更是不了解,这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忽视。

2.2 过于注重技术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音乐技巧的培养,使得学生被技术所牵绊,忽视音乐所蕴含的人文文化。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通常只注重演奏技能的训练,甚至将掌握演奏技巧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情绪被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控制,很y在音乐中表达真实的情感。这种机械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过于担心在演奏中某个动作出错而带来心理负担,使学生无法享受民族音乐之美,也无法从中领悟人文精神。

3 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

3.1 更新民族音乐的认知观念

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不仅将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情趣、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习性等因素融为一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风貌的写照。转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观念,想学生介绍我国悠久的民族音乐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4]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祖先就创造了音乐,我国的音乐与由原来的实用功能转变为观赏,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民族音乐演奏技巧方面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3.2 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改革

要深入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师队伍入手,提升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和素质是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的音乐课程设置依旧较为传统,只着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学目的有所偏离。因此,需要教师从培养自身音乐素养出发,深入挖掘和研究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将其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音乐素养包括教师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民族乐器表演能力、娴熟掌握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软件。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必须做到“情感与技术并行”,不能只注重技术忽视情感表达。

3.3 加强民族音乐的推介

我国民族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音乐中作为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部分,它将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融合到音乐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历史和时代风貌。我国拥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且各个民族音乐设计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鲜明。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通过慷慨激昂的曲风唤起人们的抗日高潮和爱国情怀;《白毛女》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之间的斗争,类似这些优秀的作品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还有很多。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民族音乐使我国的音乐内容极为丰富,涉及77种体制、乐种、乐器、曲种等,这些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将这些和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传授给学生,让其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3.4 优化民族音乐教学环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越来越丰富,校方应借此开辟第二课堂,拓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加大民族音乐在校园的传播力度。例如,引导学生将民族音乐与街舞结合起来,促进民族音乐传播的同时提高写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抓住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关联,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加入到民资音乐传播队伍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独有魅力,在把握和理解民族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艺术修为和人文素养。

4 结语

纵观整个民族音乐发展时可发现,我国民族音乐起源、发展和演变均源于民族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中。我国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此,将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不可过于注重演奏技巧忽视音乐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培养,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吴旦.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探究[J].音乐大观,2013(03):169.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4)

音乐文化既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文化特质、情感特征,并且可以用直觉感受和交流的具有宏观上相似的世界艺术文化现象。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比如语言沟通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中国民族音乐将社会思潮、社会现状、人民勤劳劳动等文化以高超的音乐艺术方式展现给世界。中国民族音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也在随着各族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地改变。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即特殊性,包含各自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正是由于上述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的具体反映。[1]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形成的艺术系统的独特性是它保持自身个性,具有民族共同气质的基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能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得到完整保存,而且能使得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教学结构的调整、促进音乐实践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紧缺,并且我国民族音乐教育设备不完善;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传授音乐技能为主导思想,为应试教育服务。缺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音乐教学方向上依旧用传统保守的方法对待东西方的民族音乐教学,缺乏对多元化民族音乐对比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造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死板化,无法在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旧的观念,注重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正确理解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逐渐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回归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2]具体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并兼顾到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3]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普及。对于建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长远意义。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完善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设施,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是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转贴于

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性社会建设人才的责任,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在实现对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意志、创造能力的全面开发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转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以审美为目的的发展,加强基础民族音乐教育的管理,促进和谐社会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一支具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和谐思想意义的校园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主音乐文化体系发展做出贡献。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上的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通过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改革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制,调整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和创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修订民族音乐教学计划,整合民族音乐课程;逐步构建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科学和完善等措施,建立科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总第409期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5)

(一)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缺乏兴趣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多个领域引进了很多西方元素的事物,在经济,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此同时,让我国人民忽视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反而产生了“崇洋”理念。根据一些问卷调查,在对高校5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喜欢音乐的占95%,其中喜欢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有51名,占10.2%,喜欢网络流行音乐与通俗音乐的有225人,占45占%,钟情于外国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说唱音乐、爵士音乐等等)的有224人,占44.8%;另外一份通过对河北省某高校学生发放问卷与走访形式的调查,根据发放的300份问卷调查结果,在音乐教育中认为民族音乐占主导地位的50份,占16.67%,相信网络流行音乐占主导位置的130份,占43.33%,认为国外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的120份,占40%。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音乐并不在高校学生中流行,反而是网络流行音乐、国外流行音乐在学生中倍受欢迎,许多学生表示,网络流行音乐标志着时髦,国外流行音乐标志着洋气,中国民族音乐标志着俗气,很多大学生忽视民族音乐,表现出对民族音乐的无知。

(二)高校教学中民族音乐不受重视

在全国高校音乐教学中,中国民族音乐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第一,高校音乐课程教学都是以西方音乐理念为主体,中国民族音乐只能作为点缀,教材的主要内容都是介绍欧洲音乐文化,国外音乐占据教材的大部分空间,中国民族音乐内容少,在歌曲、声乐、欣赏等教材内容安排上基本上都是以西方音乐占主导地位;第二,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安排较少,缺乏教材,音乐课程多是国家民族音乐欣赏,介绍多是著名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很少有一些民族音乐技巧的课程。即使高校音乐教师都是以钢琴、小提琴、声乐教师为主,民族音乐教师为副,民族音乐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学校只有一名或两名甚至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直接影响了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第三,中国民族音乐在高校课程不占比例,现在多数是“以西为主,重西轻中”,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上和学习方法上很多还都是空白,以至于造成课程少,生源少,从而形成不受重视,无从发展的局面。第四,高校中对民族音乐评价方式不客观,一些高校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知之甚少,从而失去了民族音乐教学的根基,反而一味迎合所谓的潮流,看不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精髓,造成了教育断层,阻碍了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传承发展。

二、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现状的原因分析

中国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然而民族音乐在高校的现实情况却与它的价值不相匹配,促进我们对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到目前为止,在高校却处于这样的情况,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多方面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被忽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与现在人们的审美心理有重要关系,当今社会之所以流行音乐泛滥,主要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琐碎的情感有关,流行音乐更容易引发他们对过往事情的回忆,引起内心强烈的情感。由于在校大学生受限于学校狭小的空间,缺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情感,不理解民族音乐包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因对民族音乐的感觉很奇怪很陌生,很难从民族音乐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其次,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少在短期内看不到它的经济价值,只把它当作修饰品和用来消遣、娱乐的工具,并没有在本质上认识到它的价值,这种思想的普遍存在,使得在音乐教学中偏重社会需求,如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等等,并采用西方音乐手法与形态授课,在教学中形成了国外音乐文化的氛围,没有把中国民族音乐放在其应有的地位,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与陶冶情操的培养,导致中国民族音乐不能在实践教学中受到重视。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6)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针对不同学校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如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具有防腐的多元文化知识,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即聘请了马头琴教师及达斡尔民族舞蹈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马头琴及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还邀请历史研究办公室的老师,为教师们进行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讲座,更加补充和丰富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走出去”即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7)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具有防腐的多元文化知识,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即聘请了马头琴教师及达斡尔民族舞蹈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马头琴及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还邀请历史研究办公室的老师,为教师们进行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讲座,更加补充和丰富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走出去”即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8)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3-02

声乐比赛对民族高校声乐教育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使得民族高校对自身在声乐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技术原则、评价体系与审美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给民族高校声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树立了新的风尚。

以才旦卓玛等为代表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是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卓越典范。民族声乐作品《小白菜》,数声“亲娘呀”的悲天哭地的唱腔,各声的音高情绪不尽相同,但一声胜似一声,有如天昏地暗,撕心裂肺之痛,有种要把亲娘从墓中哭喊出,满腹亲情与对亲娘的思念苦水不知从何说起的悲剧色彩。 一大批民族声乐教育家结合声乐比赛的实践撰写了大量有关声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歌唱技术训练中的几个误区》、《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练什么?怎么练?:谈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方法》、《试论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协调发展》、《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等等。

在比赛中的歌曲作品就其内容与风格而言千变万化,如果单凭个人意识中的“定型”思维去衡量、判断比赛者在“唱法”上的合适与否以及在表演水准的高下优劣,往往会置比赛者本身对某种作品演唱技巧与风格及对该作品独特的领悟于不顾,从而造成了对该作品在以后的教学与比赛中的“一成不变”,毫无创造性而言。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比赛对选手的导向作用,更不能忽视比赛对教师与选手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学潜能与艺术潜能的开发、艺术视野的拓展、艺术作品的表达能力。

现时代,我国的民族声乐比赛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层级越来越多元化,通过声乐比赛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音乐方面的杰出人才。但是通过声乐比赛我们也反思与在实践中检验出了我们声乐教育存在的得与失。

通过声乐比赛,很好的直接的看到自己与其他参赛选手之间存在的优势,更多的是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差距,看到了其它选手身上音乐元素的“特色”之处,看到了其它选手在比赛中对歌曲的选择与对自身风格的拿捏程度,尤其是作为在比赛中“旁观者”的老师,更能够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老师作为“旁观者自清”的基础上,又为以后自己在作为“教学实践者”的引导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第一手的“材料”,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上将自我的不断改善与丰富,对待不同的学生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品比如民族、美声、通俗歌曲也不应有同一模式。通过声乐比赛可使教师努力形成一个“民歌、戏曲、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古曲、歌剧构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科学、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培养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民族声乐人才的重要保证。”

而在自己教学上存在的特色与优势的地方继续保持与发扬,不是一味的跟风最终造成的艺术生命昙花一现,不是艺术风格的单一乏趣,不是艺术水准低下不堪的局面。通过声乐比赛,作为参赛的选手即学生从中受益的也绝非一二,对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历练、自身水准的清醒认识、对平时学习状况的检验与反思都是有很大助益的,可以更快更准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舞台“表演”要领以及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能力,以便为以后更多的比赛这一实践舞台上的出色表演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一个由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境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广大的社会观众带来更加精良的、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

如果说声乐教育是理论的阵地的话,那么声乐比赛则是以理论走向实践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或步骤,同时也是一个检验与反思的环节,检验与反思的内容可谓多多:比如平时音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否,对音乐的分析得当与否,对在诠释音乐过程中技巧的把握与否,对社会主义民族音乐的政策、方针符合与否,与广大音乐欣赏者与受众群体在音乐追求层次上的契合与否,这些维度的检验及维度检验标准的设定绝非是仅仅在声乐教育中就能单独完成的,必须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烛照”,反思在声乐比赛过程中在以表演者或创造者、欣赏者或受众群体之间对音乐“信息流”路径是否通畅以及如何通畅,或者不畅的地方及不畅的症结之所在,在声乐比赛中把握音乐传播的本质,而“音乐传播的本质,是传授双方共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认可,并充分显示出人的创造性智慧和成功后共同获得的喜悦感。”

通过声乐比赛,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在平时的声乐教育中是否将“语言性”的因素与“音乐性”的因素、“表演性”的因素有机融为一体。由于声乐比赛中比赛者对同一曲目的主观理解的不同,而呈现出作品诠释的多样性,究竟这种多样性是否是在“可控的合理性”的范畴之内,这就不仅仅体现在舞台上比赛表演的合理性,更是对平时声乐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思,以便为以后在此反思基础上作进一步修正或改进,声乐比赛过程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艺术技巧、舞台陈设及对受众群体艺术“口感”的契合的追求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过于追求声乐比赛中的这些因素而忽视对艺术作品自身内涵的艺术挖掘,感官性的“金玉其外”必然不能取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最终会造成“败絮其中”与“行之不远”。

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最终都要“落脚”于对“人”的艺术的矫正,对“人”的艺术的熏陶,对“人”的艺术的升华,因此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仅仅是达此目的的途径而已,决不能将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当做一个终极目标来对待,否则将会南辕北辙甚至会误入歧途。

总而言之,声乐比赛对声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声乐教育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也就为广大的声乐比赛者、声乐教育者探索这些作用的规律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在探索这一规律中推动民族声乐教育、声乐比赛更快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余惠承.民族声乐演唱设计的基本途径与内容――以于学友编创的民族声乐作品《小白菜》为例[J].歌海2010(2).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9)

【中图分类号】J607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学校要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抓紧建设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使之不要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乐纪・策篇》也说:“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可见,音乐对道德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古代,在现代教育中,音乐作品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大多蕴藏着进步的思想内涵。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人的心灵发出震颤,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音乐的产生过程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课应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更加和谐文雅和充满爱心为教学目标。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思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总之,我们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应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我们自己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潜在挑战,面对多种文化冲突的加剧,我们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理智地借鉴国外的某些技术成分,与本民族的优秀成分融合,才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民族音乐是关系到民族意识、民族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教育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应竭尽全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施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俊民.中原文脉[M] .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篇(10)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矛盾、叛逆、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此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在使用良好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的熏陶。我国的民族音乐涵盖的范畴十分广阔,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初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主要体现在上册的《茉莉芬芳》和下册的《江南丝竹》、《梨园漫步》、《弦管和鸣》;八年级上册都围绕着中国民歌展开,下册则有《乐鸣江河》、《曲坛音韵》;还有九年级的《悠远古风》等。如今网络化的现实生活对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民族的音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应试教育”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等弊端,加强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索,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势在必行。

上一篇: 心血管病的防治 下一篇: 金融资产定价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