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防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40

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1)

1.降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但是否也可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呢?在过去十年间研究人员开展了几项为时较长的大型临床对照研究,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血管转归研究及各种试验并未发现强化降糖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且有些试验由于强化降糖,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治疗,至使糖尿病病死率明显增加而不得不提前终止了试验。

尽管相关研究没有发现强化降糖对心血管疾病的明显益处,但临床医生不能因此而忽视强化降糖对微血管和神经病变的有利作用,而且通过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以缓解大血管病变风险。因此在获得新的证据之前,仍然推荐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明显降低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此外,分析研究显示,病程短且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从强化降糖中获得心血管益处,因此对于这些不会发生明显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建议将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更低的水平;对于其他2型糖尿病患者(如病程长、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晚期动脉粥样硬化及年老体弱者),强化降糖则可能弊大于利,应该上调血糖控制目标,预防严重低血糖的发生,也不宜试图在短期内过快将其糖化血红蛋白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可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其程度直接与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周围血管病等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增加相关,因此改善胰岛素抵抗可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近年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阿卡波糖、那格列奈等药物均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2.调脂

2型糖尿病血脂谱特点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患者血脂控制目标是TG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患者调脂治疗首先是降低体重、增加运动、戒烟限酒及饮食控制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其次是药物治疗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以降低血清LDL为主的他汀类、胆汁酸螯合剂、普罗布考等,以降低TG及升高HDL为主的贝特类(苯扎贝特、吉非罗齐、菲诺贝特等)、烟酸类及其衍生物(阿昔莫司)脂肪酸等。研究表明,只有大幅度降低LDL-C,才能使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降低,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调脂治疗以LDL-C降低达标为首要目标。对于LDL-C已达标,而TG介于5.2~13.0毫摩尔/升之间,可考虑加大他汀类药物剂量,或加用烟酸/贝特类。如TG≥13.0毫摩尔/升,为了防止出现胰腺炎,应先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以降低甘油三酯,待TG

3.降压治疗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在显性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高达85%。在多项大型临床研究中显示,较严格地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血压靶目标应为130/80毫米汞柱,尿蛋白>1.0克/24小时者应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2)

人类跨入21世纪之初,心血管病给全球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1700万人,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最大的疾病[1]。

据报道,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我国年总死亡病因的51%,基本上10.5s死亡1人。

心脑血管疾病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主要是因为患者在发病早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病情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治疗,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我们不难懂得,要做到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必须从控制病因、消除各种危险因素、积极的预防及治疗相结合开始,而社区医疗满足了那些慢性患者、亚健康人群及高危人群防病治病的健康要求[2]。

现如今,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还是盲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社区的一级预防也变得尤为重要。

1 社区预防

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起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做到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就必须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1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开展以"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健康促进工作[3]。通过健康促进工作,加强社区居民对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危险因素的认知,组织居民学习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及治疗与预防,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逐步降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水平,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积极控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2采取健康教育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为心脑血管患者提供系统性、连续性的服务。

1.2.1以健康教育为首要控制措施。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合理的控制和治疗危险因素,能使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4]。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1.2.2开展心脑血管病的跟踪、随访工作,提供周期性就诊服务,实现社区心脑血管疾病管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增强疾病知识,建立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及联系电话。

1.3对未定期随访的患者或行动不便的心脑血管患者,定期进行入户随访,让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动态监测疾病情况,有血压和血糖测量条件的个人,建议其定期进行血压和血糖自我检测,根据血压及血糖的变化服用药物,降低80%的发病几率[5]。对长期卧床的、各种插管的患者,应指导家属做好各种管道的基础护理,做好肢体的功能训练,勤翻身、扣背,预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4加强对社区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进行科学的干预措施,主要是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等患者采取全面教育与个体指导相结合,提高防病治病的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告知患者及家属过劳、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吸烟、缺少运动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尽量避免,定期就诊。

1.5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加重病情。

1.5.1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劳逸结合。根据自己的身心情况锻炼身体,不少于30min/d的有氧运动,合理地安排运动时间及控制好运动量,要保持大小便通畅[6]。

1.5.2饮食要平衡,多吃粗粮、杂粮,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坚果、鱼、瘦肉类、鸡蛋、牛奶、豆制品、芝麻、山药、银杏、葵花籽等,少吃动物油、奶油、糖、咖啡等,控制盐的摄入,少于5g/d,控制体重、多饮水。

1.5.3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处理各种应激事件,少生气、少发火,控制情绪,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1.5.4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粘稠度、血糖、尿及眼底、心电图等检查,若有异常遵医嘱服药。

1.5.5禁吸烟,少喝酒。因吸烟可使肾上腺素增加,导致血管的收缩、心跳加快、心脑供血不足,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脑的梗塞、猝死综合症等多种疾病。大量饮酒可导致肝脏损害、胃溃疡、神经系统的损害、大脑皮质的萎缩等。

1.5.6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避免呼吸道感染,预防感冒。

2 讨论

作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在社区尤为重要。它指导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达到预防、治疗、护理、保健、健康教育相结合[7]。

社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掌握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方法,确保医患之间要经常沟通、鼓励、和交流,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措施,注意心脑血管病的远期预防。

参考文献:

[1]吴桂兰,余同珍,叶彩英.健康教育工作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6,6(1):60.

[2]李连春,纪艳.王莉全科医师如何在社区开展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J].中国医药指南,2011(16).

[3]张培新,谢党恩.心脑血管病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07,(19):46-47.

[4]唐明德.社区预防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47.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3)

The Necessity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U Yan-feng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000,Hebei,China)

Abstract:Chinese will enter the age of aging, Depar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shows ascendant trend, du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 is very high, great spiritual and economic burden to society and family, so the activ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geographical factors, biological factors, must be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past emphasis on prevention of a kind of risk factors,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socialization and recei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Prevention and cure;Necessity

在多数欧美国家,高血压、冠心病与脑卒中为常见病,占人类死亡率的首位[1]。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有6.6%和5.5%上升至21.1%。1984年心脏病的猝死率达124.6/10万,脑血管病为116.3/10万,两者合并占总死亡率的44%,成为我国首要死亡原因。1986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的地区分布为:发病率以上海为冠,为207.53/10万,低次为吉林200.56/10万,河北180.46/10万,辽宁167.55/10万,黑龙江为157.55/10万,湖南145.54/10万,它们均显著高于全国(P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人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和肥胖,它是引起南北两地人群脑卒中和AMI死亡率与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及中国北方人群实际高血压患病率及平均体重指数远高于南方人群,而脑卒中发病率从南向北逐渐升高,从东向西逐渐降低,这个特征的出现,也证实了这种推断,因为我国高血压病分布是北高南低,东多西少。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仍在增加,专家呼吁迫切要求实施人群的大规模综合防治规划[2]。近来德国G.Stehlel与中国学者调查分析了德国、日本、中国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发现高血压患者患病率德国20%、日本为18%、中国为11%,吸烟率分别为37%、55%、69%。超重率分别为66%、17%、11%。比利时H.kestloot等经过37年观察了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认为,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某些东欧国家脑血管病死亡率却上升,这是由于摄入高饱和脂肪酸导致了脑血管病增加,在该人群中,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变化呈显著相关(P

总之,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主要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正是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中国将进入老龄化时代,系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极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所以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务之急。

现代人类疾病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3],必须完全破除以往单纯强调预防某一种危险因素,要采取社会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故此防治心脑血管病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积极预防高血压是减少这类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②防治动脉硬化;③年龄、地区及环境、心理因素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对策,进行社会化大规模防治;④国家及省、地、县各级要成立相应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专门执行对这类疾病的控制、预防、普查、普治;⑤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工作,呼吁从儿童时期抓起,广泛进行卫生宣传教育;⑥各地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区域环境,制定全面的具体的实施方案,有步骤的进行防治计划;⑦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膳食结构、行为方式、恶劣环境的防护等,避免进行单一因素的防治,是防治效果确切、合理。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4)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090-1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发病过程及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和总结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医治的48例不同种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4.5月,年龄最大75岁;体重最轻4.5kg,最重112kg,病种分为先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心脏肿瘤、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1.2方法先天性心脏病除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在非体外循环(CPB)下采用直接结扎手术,其余均在CPB心脏停跳下行畸形矫治手术。术后使用多巴胺、硝酸甘油微泵泵入,加强心肌收缩功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促进心功能恢复。瓣膜性心脏病在CPB心脏停跳下二尖瓣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或成形术,三尖瓣、肺动脉瓣采用成形术。术后使用多巴胺、硝酸甘油微泵泵入,加强心肌收缩功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促进心功能恢复,并逐渐过渡到口服地高辛、卡托普利等治疗,适当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同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冠心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大血管疾病在CPB或非CPB下行人工血管植入、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或补片修补术。心脏肿瘤在CPB心脏停跳下行肿瘤摘除手术。动脉导管未闭、冠状动脉搭桥、大血管疾病病人,手术后使用倍他乐克、尼福达、卡托普利、消心痛、硝酸甘油等药物减弱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控制血压等治疗[1]。

2结果

疗效显著,4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康复出院。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疾病,是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如不合理饮食、热量过剩、缺乏运动和吸烟等所产生的多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导致的,其发病规律是经历10多年或数十年的无症状隐袭起病与发展,而以突发致残或致死的后果结束病程。据统计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心血管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罹患这类疾病,自己很难自理生活,而且还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有研究表明,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预防的作用明显高于治疗。

意大利米兰大学曼西亚教授强调,虽然心血管疾病成因很多,但造成死亡的直接因素,不外乎中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起始时如能做好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便可延缓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若未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则20%会直接成为心血管疾患[2]。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就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十六个字概括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合理膳食,增加纤维膳食,且忌大鱼大肉,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多食豆制品,大豆里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科学生活,适当体育运动,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定期体检,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正在持续上升,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方法。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5)

1 饮食与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调整食物结构对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延长寿命具有一定的作用。普遍认为过多摄入动物脂肪、高热量饮食往往会导致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因而影响健康。长寿老人饮食的共同点是:主食细粮和杂粮搭配,副食中多食蔬菜及水果,适当地进食荤菜,食品多样化。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偏食、不过饱。因为老年人进餐过饱后会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高脂肪餐之后,出现高脂血症,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在狭窄部位产生血栓,诱发心肌梗死。老年人饮食原则上宜清淡且富有蛋白质等营养价值的食物,过多的糖类食物,也会使血脂增高。肥胖体质的人,每日要限制进食总热量。通过调查说明,过量饮食及摄入大量高脂肪食品都是有害的,食品合理的营养配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但不应过分控制,否则易引起食欲不佳,加重身体的消耗。

2 运动与健康

老年职工离退休后,失去了在职、再岗工作时快节奏的约束,过分的睡眠休息会带来一系列有害的影响。“养生之道,常欲小劳”,这是祖国医学对劳动与长寿关系的精辟论述。现代医学证明,适当的锻炼运动以及体力劳作,不但能增强离退休职工的体质,还具有防病延年的作用。Groon指出,人类的身体功能只有充分利用,才能利于健康和长寿。退休职工进入老年期后,由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全身容易沉积脂肪,易患高血压和冠心病,对健康不利,应适当选择一些合适的体育运动,每天进行锻炼,并持之以恒。一切正在患病及衰老的人,同疾病与衰老作斗争的方法,其中依靠运动是很重要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这一伟大的论断,如今已成为人们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座右铭,这是因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惟有在不停的运动中,机器内部的零件才不会生锈,才抵御了腐蚀。几乎所有长寿老人都强调:勤劳、好动是健康的源泉,长寿的秘诀。

3 烟酒与健康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6)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器官,位于胸腔的中部,由一间隔分为左右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又分为位于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两部分。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射血出心。心室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心血管疾病,也可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复杂,既有先天因素,又跟个人生活习惯相关。

1根据心血管病的病因如下分类

由致病成因而把心血管病分为先天和后天性两大类:

1.1先天性心血管病又叫先心病,在胎儿期心脏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牵连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

先心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在出生后成活的婴儿中为1.0%,在学龄儿童中约为2.5%,在住院的成人心脏病病人中约占10%,仅次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肺原性心脏病而居第4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及心内膜垫缺损等是先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在先心病病例中,95%的患者无明显原因,5%患者的母亲妊娠时有风疹史,有人推测下列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但尚未证实。羊膜病变、胎儿受压、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或患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钙过高症等)、长时间接受较大剂量的放射线、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或居住高原地区等因素均与发病有一定关系。另外,先心病跟遗传基因也有密切的关系,从现有资料看,约有5%的先心病发生于同一家族中,先心病也常与其他先天畸形并存。至于动脉导管未闭者中,部分病例是由于高原缺氧或患肺部疾病导致动脉导管未及时闭合有关。

为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要大力宣传近亲结婚的危害,提倡优生优育,从妊娠早期起即重视防治可能引起先心病的各种有关因素,合理安排生活,注意营养及劳逸结合。

1.2后天性心血管病出生后由于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心脏而致病,也称获得性心脏病。它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应,也就是说出生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心脏病。

后天性心血管病类型如下几种:

1.2.1动脉粥样性硬化常牵连各主动脉、各冠状动脉、各脑动脉、各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引起心肌血供障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1.2.2风湿类心脏病(风心病)在急性期导致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证,应称作风湿性心脏炎;在慢性期主要引起形成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应称作风湿性心瓣膜病。

1.2.3原发类高血压动脉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增高可影响心脏,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

1.2.4肺源类心脏病(肺心病)由于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导致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引起的心脏病。

1.2.5感染类心脏病各种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侵犯心脏而引起的心脏病。

1.2.6内分泌病类心脏病如功能亢进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性甲状腺心脏病等。

1.2.7血液病类心脏病如心脏病的贫血性等。

1.2.8营养代谢类心脏病如缺少维生素B1性心脏病等。

1.2.9心脏神经类病症为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1.2.10另外其他类如各种药物或化学制剂引起的中毒、结缔组织产生的疾病、神经肌肉类疾病、各类放射线、高海拔环境或其他物理因素所导致的心脏病,心脏肿瘤和不明原因的心肌病等。另外,有些遗传性疾病不仅常伴有结构缺损的先天性心脏血管,而且在后天心血管病变也可发生,如marfan综合征伴发主动脉夹层等。

因此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是很多方面的,不能简单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综合的考虑,全面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成因,采取适度适合多种形式的治疗成为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2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

有些患者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长期过量饮食脂类,醇类。同时又没有适当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体内脂类醇类物质就会逐渐增多;伴随年龄变大,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降低,引起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变沉积在血管壁,时间长了便使毛血管堵塞,久之,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和脂类醇类物质容易结合,造成血栓。在血管的拐角处容易血栓,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越来越多血栓,造成血管直径变小。心脏要维持供血量足够,就会增加血压,而引起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大了,血管便容易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血管疾病。

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广大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2.1按时起居按时早起早睡,不宜熬夜,睡前勿看紧张、恐怖的影视或纸媒。另外,冬天时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广大中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以防止栓塞。由于冬季寒冷时,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特别容易容易收缩、痉挛,造成供血不足,而可能引起栓塞,因此要十分注意穿衣保暖。

2.2身心愉快情绪激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首先要胸怀放宽,保持情绪起伏不大。心绞痛很多是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造成的。因此避免暴怒、惊恐、思虑过度以及大喜。养成下棋、散步、习练太极等良好习惯以养性怡情,控制自己的情绪。

2.3控制饮食油腻、脂肪、糖类过量,会加快动脉血管壁的胆固醇的沉积,容易导致动脉硬化,故不宜多吃。清淡饮食,容易消化的食物适量吃,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多餐少食,晚餐量宜少,肥胖病人应少吃,让心脏心脏负荷平稳。另外,我国民间素有进补的习惯,尤其是冬天。但这对中老年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却极不适合。因为冬天在运动少的情况下,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食量不均衡,很容易引起血脂增高,造成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2.4少酒戒烟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适量饮用可促进血脉流通,调和气血。不要喝烈性酒。造成心肌梗塞、中风的重要因素就是吸烟所以要戒烟。

2.5劳逸适度最好不要重体力劳动或用力突然,不要过度劳累。走路、上楼梯、骑车等要舒缓,否则会加快心率,增高血压,造成心绞痛。不宜饱餐运动。性生活时处于高度兴奋,会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全身需血量,而冠状动脉供血造成相对不足,极易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要严格节制。在心肌梗塞治愈后,宜控制在每月1-2次。

2.6休息适当正常工作,平时但不宜劳累过度。心肌梗塞确诊后,要及时卧床休息,平卧位。在15日内,要安排人帮助病人的一切生活活动,绝对严禁病人自己翻身,病人翻身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肌梗塞部位破裂或心跳骤停。大小便宜在床上,保证大小便通畅。如果没有严重并发症,正常卧床2-3周后,便可半卧床上,每日3-4次。一周后如果十分稳定,病人可下床坐在椅子上,每日3-4次,每次约半小时,再一周后,病人可在卧室内散步。长期卧床对心脏恢复不好,适宜活动是必要的。三个月后可以进行轻便的体力劳动。

2.7体育锻炼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宜运动,减少运动量也会引起血流缓慢,血脂增高。适度安排适宜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冬天要日出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升高,不会因寒冷刺激而发病。运动应因人而宜,量力而行,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等。但是,由于睡眠带来人体各神经系统还处在抑制状态,活力稍差,晨起时锻炼突然加大,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所以要当心。

2.8治疗积极药物治疗要积极坚持,而对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病情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情都必须服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自从出现了经学激光治疗仪,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很多,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再借助物理疗法效果会更好。此外,也可选择高压静电疗。它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并复活人体细胞,改善人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高电位能使脂蛋白有效改善,使血液黏稠度降低,从而可以维持心血管疾病的良好血流状态,扩张脑血管,加快血流速度,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功能和复发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2008年第一期.刘正旭.《浅谈心血管病因及防治》.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7)

       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说:“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便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故事。

     对于这则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早晚会疾病缠身,总有一天会被病魔吞噬生命。就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而言,据我所知在心脑血管方面,还没有一种病可以彻底治愈。因此,我们能做的是在没病的时候尽量控制危险因素,推迟疾病的到来;在有病以后尽量控制病情,延缓病情的进展,推迟并发症的到来;在并发症到来时,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获得及时正确的救治。不难发现,以上也就构成了人生命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可以延长的时间逐渐缩短,生活质量逐渐下降,但医疗成本却呈几何增高。不幸的是,从国家和个人医疗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来看,第一阶段的开支几乎为零,第二阶段也为数不多,而第三阶段却消耗了几乎全部的医疗资源。实际上,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模式是效率最低的一种。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60年代也经历了心脑血管病节节攀升的时期,但在70年代以后随着预防保健意识的增强,伴随而来的是其心脑血管事件的下降。西方人向上述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加强了医疗资源的投入,也就是加强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使医疗阵线向健康人和早期慢性病患者前移,收到了举世瞩目的效果。其直接影响是使更多的青壮年人不至于被疾病剥夺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每一个人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节约医疗资源的同时大大增加了社会财富,使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够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仍然在强劲增长并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健康人在透支身体,慢性病患者不能面对病情积极治疗,医生都在争做“扁鹊”,钻研治疗并发症的尖端科技。究其原因,首先是国民保健意识的匮乏和认识误区,决定了医疗保健市场需求疲弱或畸形发展。多数国人即使在确诊慢性病以后仍然过于节约医疗开支,甚至讳疾忌医。举个例子,我前不久遇到的一个比较年轻的高血压病人,经济条件很不错,每天服用各种营养品和中药保健品的开支高达七八十元,但他只在血压过高头晕的情况下才服用两三毛钱一片的降压药,前一段时间因为脑出血开颅。当然,大多数人到了并发症阶段都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活命都能一掷千金,甚至倾其所有。因此,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医疗机构只关注能够获取高额利润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救命的阶段。同样,多数医生追求做扁鹊一样的医生,救人于危难之中,可以名利双收。

     所以,提高我们名族的心脑血管健康水平不单单是医生的事,每一个普通人的健康意识和防病治病意识都有待提高。这不但需要我们政府和主流媒体正确地宣传、引导和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而且需要政府和媒体发挥监管作用,杜绝不良信息(特别是虚假商业广告)误导大众。当然医生的价值观也有待改变。上医治未病,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朴素的观念需要重提。一个好的医生应该能够早期诊断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并提示风险,告诉患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性,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改善生活方式并辅以药物治疗,做好个体化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另外,医生要关注患者循环系统的整体情况,心、脑、肾、眼以及下肢都有可能暴露并发症的早期征象。同样,慢性病患者常常并发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反过来加重慢性病的症状,令患者痛不欲生。因此,医生要像关注身体健康一样关注心理健康,及时诊治合并的心理疾病,充分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预计未来的二、三十年,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中国人的健康水平会有很大改善,人均寿命会进一步延长,每个人健康工作和生活的年限进一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生育率下降带来的劳动人口下降的冲击,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人口的老龄化及老年病将是突出问题,生老病死永远无法回避。医学的发展一方面要延长老年患者的寿命,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最后要让他们有尊严的死去。“扁鹊”仍有用武之地,人性化护理和临终关怀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8)

许教授: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常合并有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和高血压。曾有文献总结了2型糖尿病合并的病变:合并高血压为65.3%,心绞痛或心衰为22.4%,其他的心脏病为34.2%,脑血管病15.7%。有人分析了765例2型糖尿病的致死原因,结果发现死于心脑血管原因的为57%,心肌梗死的为44%,猝死的为5%,中风的为8%,癌症的为20%,肾衰的为1%~2%,直接死于高血糖的为1%。尽管这些死亡原因中有重叠,但这些资料完全能够说明,慢性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5%的患者在初次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有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较普通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增加了4倍。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致残和死亡的原因。

我院(306医院)于1997年报告了本院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疾病的资料,626例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血压49.6%,冠心病25%,脑血管病20%。

记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何特点?

许教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特点:第一是高,就是发病率高。比起其他病人来,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年龄提前、进展快、发病率高。非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要较女性提前10年,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种性别差异减弱或消失。第二是隐,是指冠心病发作不典型。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时并无心绞痛等症状,甚至在发生心肌梗死时,患者仍无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而表现为恶心、呕吐,或憋气、呼吸困难等。如此,容易引起误诊、漏诊,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三是难,因症状不典型而诊断难。因患者有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自主神经病变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而治疗难。糖尿病患者在心肌梗死时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及酮症酸中毒。降血糖过快引起低血糖则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用药困难,如硝酸甘油类药物、扩血管药物会加重患者原已存在的性低血压。心衰时用双胍类降糖药物容易引起乳酸酸中毒。

记者: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许教授:早期发现冠心病非常重要,注意以下几点会有所帮助,①没有原因的心率持续快于90次/分,要注意患者很可能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②卧位、坐位或蹲位时突然站起时头晕、视物发黑时,要注意患者很可能有立位性低血压。③当脖子酸痛、牙痛而又没有龋齿,不明原因的疲劳、咽痛、“胃痛”时要注意排除冠心病。④当一贯“居高不下”的血压突然降至正常,乏力、没有食欲、憋气、平卧不适时要注意排除心力衰竭。患者一旦有这些问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另一个需注意的问题是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罹患心脏病,都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如每年检查1次。应保留好自己的心电图记录,以便以后发病时或复查时作对照。自身的心电图对比非常重要。心电图正常并不等于心脏供血或心脏功能就是正常的,有时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运动后再复查心电图等。

记者:听说糖尿病与高血压是一对姊妹病,是吗?

许教授:是的!高血压与糖尿病都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据1991年全国抽样调查,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11%。近10年来,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了25%。1994年全国21万人口的调查显示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的患病率分别为2.51%和3.2%,局部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4.27%。糖尿病、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及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所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高血压促发或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更困难。有的学者将35%~75%的糖尿病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归因于高血压。

记者: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哪些关系?

许教授: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①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高。高血压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血压正常者。一般是先发现高血压,再发现糖尿病。有些患者在发现糖尿病的同时发现有高血压。少部分患者先有糖尿病,再发生高血压。如在发现糖尿病若干年后血压逐渐增高,应注意检查肾脏功能。②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会引起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并使靶器官如眼底、心脏、神经系统病变加重。③一些降压药可以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以至加重高血糖,如失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

记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表现形式如何?

许教授: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表现形式不一:①仅有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正常或下降,表现为收缩期高血压和血压脉压差增加。②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加,脉压差不变。③单纯舒张压增高,脉压差变小。④卧位时高血压,立位血压时血压正常或降低,这些患者往往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记者: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什么?

许教授: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具有更严重的眼底病变和更高的眼底病变检出率、更高的黄斑水肿检出率,严重的眼底病变可以导致患者失明,因此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检查和定期复查眼底。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也有更高的肾脏病变检出率和更严重的肾脏受损,因此,控制好血压至关重要。

记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许教授:①加强血压监测,尤其是肾脏有了病变后,控制高血压更为重要,其重要性至少不亚于高血糖的控制。②测血压时须测定不同的血压,如卧位、坐位和立位,以免卧位高血压和立位低血压。③重视非药物治疗,如减肥、低盐、戒酒、戒烟、适当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④及时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国外的资料证明,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5年后,往往需要联合应用两种甚至三种降压药物才能有效控制好血压。⑤降压治疗要达标,控制血压应该更严格,美国的标准是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最近的研究资料认为,如果能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得更低一些,则更好。当然,也不能出现低血压。⑥降压药的选择要更加谨慎,观察要更加细致。因为一些降压药有升高血糖或加重血脂紊乱的作用。由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因此患者宜定期复诊,听取医生的意见。

英国于1998年9月报告了一项著名的研究结果。1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严格控制血压,使血压达到144/82毫米汞柱,降低了以下的危险性:任何心血管事件24%;糖尿病有关的死亡32%;中风44%;血管病变37%;心力衰竭56%;视网膜病变恶化34%;视力恶化47%。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血压的控制。

记者:您能不能谈谈糖尿病与脑血管病的联系?

许教授:高血糖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而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即使以往无糖尿病史,也往往有高血糖;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则可血糖更高。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越高,预后就越差。这说明糖尿病与脑血管病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特点:脑出血很少,脑梗死常见。多数为小灶梗死(腔隙性),因此发生偏瘫的患者较少。尽管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后发生偏瘫较少,但是这些患者的脑梗死容易复发。患者以往大多有高血压,发生脑梗死后,部分患者血压可以降至正常,甚至可以停服降压药。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9)

1.1冠心病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相关实验数据表明,来自不同种类细菌的DNA存在于同一个体的肠道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故动脉粥样硬化细菌的潜在来源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因此很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4-5]。Jie等的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肠杆菌科细菌和链球菌(EnterobacteriaceaeandStrepto-coccusspp)的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6]。Stepankova等进行的小鼠动物实验证明肠道细菌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有保护作用[7]。Chan等通过给载脂蛋白E基因祛除的小鼠喂饲高脂饮食12周,添加鼠李糖乳杆菌(Lgg)或替米沙坦(Tlm)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种补充剂都改变了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例,并显著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8]。此外,5种细菌(真细菌、厌氧菌、玫瑰红菌、示波螺旋菌和脱盐菌)已被证明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是有效的。相反,Kasahara等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区系的缺乏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增加[9]。此外,有研究表明Porphyromonasgingivalis(牙龈卟啉菌)和Aggregatibacteractinomycetemcomitans(放线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有关[10-12]。总而言之,某些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促进疾病进展的新因素,对保护动脉粥样硬化发挥一定的作用,而部分肠道菌群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损害。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主要来源于左旋肉碱、卵磷脂、胆碱,TMAO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成分。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生成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后者经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并被肝黄素单氧化酶(Fmo3)氧化为TMAO[13-14]。Gregory等[15]通过移植C57BL/6J、TMAO高产菌群(动脉粥样硬化易感肠道菌群)和NZW/LacJ、TMAO低产菌群(无动脉粥样硬化趋势肠道菌群)到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小鼠中,并且用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生长,二者实验结果相比,移植动脉粥样硬化易感肠道菌群的小鼠表现为膳食依赖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Li等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TMAO水平是短期(30天和6个月)和长期(7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16]。其他研究也强调TMAO参与了不同患者队列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7-19]。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TMAO是肠道菌群影响冠心病的重要机制的一部分,但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所涉及的详细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1.2高血压

在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7亿,控制率仅为13.8%,高血压是促进卒中、冠心病以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0]。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Yang等[21]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压大鼠模型和一组高血压患者中,发现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均降低,这表明高血压与肠道失调有关,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可能是未来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同样,肠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压形成中的重要性也从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该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的粪便物质转移到小鼠后,无菌小鼠的血压升高[22]。亦有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较多的机会致病群,包括克雷伯菌属、链球菌属和副结核杆菌属,这些分类群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3]。这些数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压的发展中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与其他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相比,更多的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的生理功能。肠道内的细菌通过膳食纤维的厌氧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41(Gpr41)、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G蛋白偶联受体109A(GPR109A)和血管嗅觉受体78(Olfr78)的结合,研究了多种生物学效应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CVD、炎症和肠道内环境稳定的影响[24-25]。Pluznick等实验结果提示,Olfr78可能通过SCFAs介导高血压效应[26]。Pluznick又指出Gpr41和Olfr78在丙酸(一种短链脂肪酸)反应后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是相反的,即SCFA的降压和降压作用分别是通过与Olfr78和Gpr41的结合介导[27]。总之,血压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和均匀度密切相关,短链脂肪酸(SCFAs)在血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潜在方法。

1.3心衰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虽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以延缓HF的进展,但短期和长期死亡率仍然很高[28-30]。近年来,我们对HF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对其认识从血液动力学变化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转变,而肠道微生物群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肠道菌群和HF之间联系的关注[31-32]。Pasini等[33]比较了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和健康人粪便中的细菌和真菌,结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粪便中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念珠菌、弯曲菌和志贺氏菌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78.3%的CHF患者肠道通透性升高,中度和重度CHF患者肠道通透性高于轻度CHF患者,右心房压与肠道通透性呈正相关。在另一个动物实验中[34],心衰豚鼠在压力超负荷下,10种粪便菌群的丰度发生了变化,这些数据表明心力衰竭可以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肠假说”,即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低灌注和胃肠道充血,可导致心衰患者肠缺血或水肿,从而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功能、形态和肠道通透性都发生了改变,继发性肠道细菌移位和循环内毒素水平升高加速了全身炎症反应,而激活的炎性细胞因子促进了心衰的发生[35]。此外,TMAO还与HF的发展和预后不良有关。研究表明,在数百名参与者参与的两项队列研究中,升高的TMAO水平不仅可以预测CHF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36],还可以预测急性心衰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37]。Organ等[38]在小鼠实验中,使用主动脉缩窄手术诱发HF,并发现在饲喂TMAO或胆碱饲料的小鼠中,HF的症状和体征比对照饮食的小鼠更严重。服用TMAO和胆碱的小鼠血浆TMAO水平升高,这是因为肠道微生物将胆碱转化为TMA。TMAO可促进左室扩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TMAO通路,是否能降低HF患者的TMAO水平或减轻HF的症状,是否能长期改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与肠道菌群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濡养全身,与肠道微生物参与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一致。此外,中医学“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产生的作用,即肠道菌群代谢营养功能正常,则脾胃能正常行使其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肠道微生态紊乱或其代谢异常则脾失健运,容易产生湿热、痰浊等邪实。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防治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心衰、高血压及肥胖等,《灵枢》云:“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金匮要略》中记载“脾旺不受邪”;又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中医学认为脾气充盛,可拒邪于外或驱邪外出,可从脾胃调理五脏六腑而防治多种疾病,其机制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免疫防御的生理功能相契合[39]。故“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有许多契合点。

3基于“心脾相关”与肠道菌群的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的防治篇(10)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6(b)-0165-05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vascular reduction techniqu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上一篇: 社会调查的主要阶段 下一篇: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