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水平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0

科学管理水平

科学管理水平篇(1)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引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提高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们掌握了科学的文化知识就会减少盲目性。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 宣传不到位。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对

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基本上没有做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是有也是走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的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三、我们应采用的科学管理的方式是那些呢

(一)形式多样,注重小孤傲,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的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出发,秋叶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弈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的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的系统中,人的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三)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 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四)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的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科学管理水平篇(2)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wwW.133229.COm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 科,张连生《运用科学管理手段 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3、《严格执法强化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总第121期

4、赫天虹 王 剑《企业安全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初探》;《化工施工技术》;

科学管理水平篇(3)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 科,张连生《运用科学管理手段 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3、《严格执法强化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总第121期

4、赫天虹 王 剑《企业安全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初探》;《化工施工技术》;

1998年第20卷第4期

科学管理水平篇(4)

公共服务能力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在既定的国家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汲取和运用各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众公共需求,完成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规范的目标和任务的能力。从21世纪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了人民生产与生活条件。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为例,2003年至2010年年增长率达28.2%。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仍存在明显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近些年来,中小河流洪涝灾害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损失的70%~80%。由于历史原因,三分之二的中小河流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1]。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实现高投入高产出,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公民和社会的需求,是今后公共管理界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和粤北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截止到2011年8月3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全国共有42个中央苏区县,其中福建省22个,江西省13个,广东省7个。该区域总面积9.96万平方公里,占闽粤赣三省总面积的21.33%,2009年总人口1814.58万,占三省总人口的10.25%。中央苏区县均位于赣粤闽三省交界的“东南丘陵”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2009年仅为27.8%,低于江西全省的43.2%、福建全省的51.4%和广东全省的63.4%,也低于全国的46.6%[2]。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具有很强的公2012年第2期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因此本文以DEA方法,对江西原中央苏区13县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角度,提出提升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的建议。

二、投资效率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及在本研究中运用的可行性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个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多个决策单元效率的评价方法,其通过借助已有数据,构建有效前沿面,并将各决策单元变量与所构建的有效前沿面进行对比,从而识别低效率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并给出其相对效率值,因此是一种以相对效果概念为核心的效率评价方法。其特点是适合评价多输入、多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并且无需考虑输入输出指标的单位量纲问题。DEA分析法在实际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对非纯盈利的公共服务部门评价方面,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3](P3)。DEA分析法不仅广泛应用于银行、城市、高校等多方面投资效率评价,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将其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效率评价,得到了更为客观的结论,通过评价各个决策单元的效率,为管理部门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管理信息。目前,虽然在水利设施投资效率中运用DEA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但DEA分析法对水利设施投资效率研究,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就DEA方法本身而言,可分为投入导向模型和产出导向模型两种效率评价方法,前者以现有产出情况下是否是最小投入为判断前沿面的标准,后者是以现有投入情况下产出是否最大为判断前沿面的标准。水利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本文从产出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即从在政府水利设施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水利设施产出效益最大化方面来评价水利设施投资效率。DEA分析法还可依据是否引入可变规模报酬的假定,分为不变规模报酬(CRS)方法和可变规模报酬(VRS)方法。其中VRS方法,可以将CRS方法中的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于公共服务提供规模不足的中国而言,显然VRS方法更为适合。

(二)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般来讲,DEA分析法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应当符合三个要求:首先是所选取的指标既要能够满足评价要求,还要客观反映评价对象效率的水平;其次是从技术上应该避免投入(产出)集内部之间具有相关性;最后是要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对原中央苏区县水利设施进行效率评价,其本质内涵在于考察各地在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获取更好的水利基础状况和质量方面的相对效率。水利设施既服务于农业生产(主要是防洪抗旱),也有服务于农村生活用水和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之功效,但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分析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效率。基于此,本报告选取4个指标来评价原中央苏区县的水利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效率,其中投入指标2个,为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源;产出指标3个,为本年度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

1.投入指标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是投入指标之一。目前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县级财政安排很少,民营经济参与较少,因此本文基础设施投资是指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数据源于江西省水利厅。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水利部门职工人数也是重要的水利建设投入指标。江西省水利厅自2009年开始编制“十二五”水利人才规划,对全省水利人才进行了自下而上的统计登记工作,本文人力资源数据源于各县水利部门统计上报资料。

2.产出指标水利基础设施的直接产出物有很多,既包括水库总量数、水库库容量,也包括装机总容量和固定机电排灌站数、喷滴灌装机容量、已配套机电井眼数等。但是,这些产出物的作用最终还是体现于服务农业生产。因此,本文将本年度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指标,这三个指标数据来源于江西省2011年的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资料。根据所选指标,截取了2009年和2010年原中央苏区县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三)DEA分析估算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从产出的角度(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产出最大化),运用DEAP-2.1软件,采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方法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原中央苏区水利基础设施效率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1.水利基础设施综合效率分析从表2可知,2010年江西省原中央苏区县水利基础设施综合效率整体较高,其均值为0.836。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对原中央苏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的大量投资,形成较好的基础分不开。但是13个原中央苏区县中,只有会昌县、瑞金市两个县(市)达到了综合效率最优(DEA有效),即这些县(市)达到了最佳的成本与产量,收益与产量的状态。上犹、宁都县效率也较高,这可能与这些县财力状况相对雄厚,水利设施基础较好,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较强有关。但是,黎川县效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该县水利职工人数多,人力成本高有关。在13个县中,该县无论从水利设施投资和各项灌溉面积指标来看均处于中等及偏下状态,但职工人数却高居榜首。#p#分页标题#e#

2.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效益简单而言,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上犹、崇义、安远、寻乌、石城、广昌6县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即意味着这6个县应当继续加大投入。但是,数据显示信丰、于都、宁都、兴国、黎川5县(市)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处于递减的规模报酬阶段,表明这些地区存在资金投入过剩或重复建设的情况,或者是人力资源投入过剩,未能充分发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对增强农业生产抗旱能力的作用。会昌和瑞金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说明其水利基础设施投入配置良好,仍可按照目前的投入配置水平进行投入以推动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

3.水利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效率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指由科技含量的提高而带来的产出成效,反映了对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在给定各种要素投入的条件下实现最大产出的能力,或者给定产出水平下投入最小化的能力。2010年原中央苏区县水利基础设施的纯技术效率值高达0.912,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水利建设,以科学技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有关。13个原中央苏区县(市)中,6县(市)达到了技术效率最优,即这些县(市)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产出成效,对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达到最优。4个县效率值在0.9以上或接近0.9,但是也有两个县效率相对较低,这表明其应当提高水利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以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公共物品不同阶段对能力的需求为分类标准,我们认为公共服务能力由规划能力、资源汲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执行能力四个能力构成。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编制规划,这就对应了公共服务规划能力。确定了规划就要筹集资源,相应的就要求资源汲取能力。获得了资源就必须考虑如何配置资源,从而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相应的就必须要有资源配置能力。但是资源配置并不等于实施,政府部门还必须运用配置的资源去完成目标、计划和任务,这就需要执行能力,至此就完成了公共服务和物品提供的全过程。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前原中央苏区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资源汲取能力低,导致水利设施建设财力不足政府财力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资源汲取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质与量。当前资源汲取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移支付少且增长缓慢,个别县出现负增长2010年和2011年江西省原中央苏区13个县水利资产投资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中不难看出,省级以上政府(含省级政府)对13个苏区县水利投资很少,2010年投资额无一个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有7个县在1%以下,甚至有两个县不到0.1%。从增长率来看,崇义县增幅很大,兴国和安远两个县增幅在50%以上,余者均在50%以下,于都、寻乌、瑞金市3县(市)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且于都县负增长率高达84%。虽然在前面DEA分析中,于都县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应当减少资金投入,但减少幅度太大,同样不利于提高水利设施综合效率。因此,水利设施投资太少,增长缓慢,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

2.地方资金配套不足,水利建设呈“马太效应”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分税制,在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乡统筹和村提留后,县乡财政明显减弱,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虽然现在实现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县财省管,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县财能力,但是由于原中央苏区各县大多数是部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不发达,因此在没有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下,与东部和中部其他地区的财政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根据国家现有政策,相关建设资金都需要当地财政配套。如果当地财力不足难以提供配套资金,就减少了上级政府资金投入的机会,形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3.民间资本参与不足当前大型水利工程、重点水利工程和流域水利工程的资金由上级政府投资,地方政府配套。小型水利工程并没有列入国家投资范围,而是由县、乡(镇)和群众自己筹资建设和维护,一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还主要靠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但是一方面原中央苏区政府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利设施投资,另一方面多种原因导致近年来投工投劳数量明显减少,政府财力有限,不堪重负,而这个问题在江西省是属于比较普遍的问题。

(二)规划能力不强,影响水利设施供需平衡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的前提。由于主客观原因,当前原中央苏区政府规划能力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主要领导制订规划的理念偏颇理念支配行为,制订规划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但是在制订规划时,有些政府主要领导对规划制定缺乏系统科学的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受政绩考核的影响,热衷于面子工程,忽视隐形工程,关注地上工程,漠视地下防洪排涝工程。

2.决策流程欠科学,公民利益诉求表达不够目前,除了一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定外,大多数水利设施供给数量、范围、地区和品种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这种决策结果深受上级政府偏好影响,加之资料难以有效收集,又缺乏众多平台了解利益主体的需求意愿,信息不对称,因此编制的规划不够科学,甚至存在重复投资现象,既降低了水利投资的效率,同时又影响了水利设施的供需平衡。随着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原中央苏区县从政府到公民参政的意识也逐步增强。但是,编制的规划在具体征询公民意见时,存在征询时间短、征询规划的必要信息公开不充分等问题。虽然原中央苏区各县(市)都拥有政府网站,也公开了许多政府信息,但是网站上作为规划征询所必须拥有的信息却是不充分的,再加之对规划提出建议也常常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大多数水利设施受益方并没有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资源配置能力弱,导致产出不高目前,中央苏区基础设施投资基本上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资源配置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资金来源分散,利用率不高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因,原中央苏区各县对同一资源配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不能协调统一,有限资源被分散,降低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决策者的公平与效率价值观,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认同以及管理能力都深刻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内容。县级政府资源的配置既包括宏观资源配置,也包括微观资源配置,宏观资源配置是政府将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配置;微观资源配置则是政府为完成某地区或某领域的某一项具体目标,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的配置。显然,政府微观资源配置和企业资源配置相似,主要受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影响。目前水利资金来源,涉及农业局、扶贫办、水利局、国土局、财政局、农业开发甚至烟草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所分配的资金数量不多,分散使用,效率不高,但是如果将这些资金予以整合,却能集中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p#分页标题#e#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现代水利,促进水利事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原中央苏区各县经济状况较差,难以有效地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甚至本地的人力资源大量外流。目前,这13个原中央苏区县水利人才存在“老、低、偏”现象。“老”是年龄结构偏老化。13个县的水利职工平均年龄40.5岁,35岁以下人员(含35岁)占总人数的34%,51岁以上的人员占总人数的19.0%。“低”是指人才队伍学历不高。13个县水利职工中,只有1位硕士,本科学历占人才总量的比例仅为9%,中专及其以下学历者占58%。“偏”是指专业结构不合理,偏离水利专业人才数量多。13个县中,系统接受过水利专业教育的人才所占比例不足30%。即使在专业技术人才中,非水利专业的人数比例也高达40.5%,县级水利局一般有5~7名管理干部,但大多数县只有1~2名水利专业干部,少数地方甚至只有一名水利专业毕业的干部。有的县二十余年来几乎未增专业技术人员,水管单位转制时,又流失不少专业技术人员。但是,新时期水利工作任务和范围有了较大扩展,对水利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水利人力资源队伍现状已制约了水利设施建设与后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执行能力不高,影响各项政策目标的实现执行能力是实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关键因素。原中央苏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执行能力不高,除了受人力资源因素影响外,还受管理体制和资金等因素制约。

1.资金缺口大,规划目标部分达成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中,上级政府拨付资金时基本上都要求地方政府予以相应的资金配套,这两者的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投资。但是,由于原中央苏区县财政薄弱,外引资金不多,虽然千方百计自筹资金,但还是缺乏足够的配套资金,导致建设项目一再延期,或者规模与质量打折。许多已建水利设施得不到维护,老化失修,病险水库得不到治理和加固,渠道淤塞,渗漏严重,不能发挥设计效益,利用系数低。

2.重建轻管,“建、管、用”脱节水利设施建设及后续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之水利人才队伍薄弱,管理粗放,从目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后续服务来看,建设、管理、使用脱节。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重建轻管,甚至无人管理。原中央苏区县小型水利工程名义上由乡镇、村管理,但实际上常常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很难组织开展较好的渠道清淤等水利建设,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效率降低。

四、政策和建议

(一)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减免配套资金与拓宽资金来源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水利投资机制,是保证水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存在着服务网络的外部性,收益和成本并不是由交易的一方承担而是由多方分摊[5],故水利基础设施既可以由政府提供服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服务。因此,应当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投资、政策引资、社会筹资、村集体出资、农民集资等投融资机制。一是鉴于中央苏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和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取消水利项目建设的配套资金要求。二是统筹规划,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合发改、国土、农发办、扶贫办、水利等部门分管的涉水资金,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设立县级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激励公民投资水利建设。宁都县设立“民办公助”项目补助资金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建立水利可持续发展基金专户,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水利资产,获得资金存入基金专户,用于水利再发展。

科学管理水平篇(5)

对市场主体进行依法经营教育既是工商部门的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义务。“思想通、百事通”,只有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增强法制观念,自尊自励自强,尊重法律,守法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才能赢得社会的敬重。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思想引导,推行“自制式”管理,一要引导市场主体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守法经营水平。有不少事实说明:只有把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促使执法和普法并举,才能达到最佳的执法效果。要定期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并通过电视、报纸、送法进社区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行政相对人了解什么行为要接受处罚、处罚多少,什么情况可以从轻、什么情况必须从重,从而帮助经营者树立牢固的守法经营意识,从根本上认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去除侥幸心理,决不以身试法,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二要拓宽与管理对象的沟通渠道。如通过建立局长接待日制度、定期不定期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与行政相对人的沟通和交流。对受过处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回访,了解其整改情况和依法经营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三要有效发挥各类群团协会和行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在会员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推进行业自律。积极指导个私协会、信用协会等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在披露信息、反映问题、内部自律和处置违法失信企业会员方面的教育、监督作用。提高会员的信用意识,大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风尚,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充分借助群团协会、中介组织与社会各界联系紧密的优势,通过办培训班、开交流会等方式,努力为群众提供实用的创业技能培训和咨询维权服务,着力解决创业者思路不够宽、信息不够灵、技能不够用的问题。广泛开展评选“创业之星”和“发展明星”等活动,有效挖掘、树立和宣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自主创业和服务创业的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支持创业的浓烈氛围,让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工商部门对他们的关心支持,携手打造和谐的经营环境。

二、实施情感护导,推行“平等式”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执法者自觉不自觉地怀有一种优越感,常持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对行政相对人大多采用灌输式、说教型、强制性的方式方法,这在人们的文化素养普遍升级、思辨能力普遍增强、认识水平普遍提高、思维方式普遍变化、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不仅已经显得极不适应,而且极易引起群众的反感,不利于工商部门树立执法为民的形象。

从某种角度而言,执法的最佳状态应是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和谐,执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的和谐,管理与服务的和谐。而要实现“和谐执法”的愿望,就要在监管中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实施“平等型”管理。每一个工商执法人员都要切实认识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于执法监管工作的始终,方式上依法执法,态度上与民为善,目的上促进和谐。一是转变监管理念。工商干部要从管制思维转向亲商思维,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百姓富裕为最高目标,以服务企业、服务大众为落脚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工商部门赢得和谐的外部空间:从人治思维转向法治思维、使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注意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人格权利和财产权利,尊重和维护当事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二是坚持换位思考。要视管理对象为父老乡亲,在监管中做到态度平和,语句温和,动情感人,说服教育感化违章者,使他们变被动服从为自觉遵守。要遵循嫌疑从无的原则,即在违法事实尚未查清前,应以认为行政相对人无违法行为的态度来看待,注意文明礼貌,不得粗暴对待行政相对人。即使是对实施了违法行为的行政相对人,也应遵循法定程序,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不因行政相对人较为激烈的陈述、申辩而加重其处罚,充分保证行政相对人应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要多考虑企业违法违规的程度,多考虑一些客观的因素。使违法者在受罚时不感到“疑无路”,而是看到“又一村”。要经常深入到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听取他们对执法程序、执法方式、执法作风的反映和意见,切实改进工作方法。特别要关爱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彰显人文关怀,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办法’,诚心诚意为他们办实事,尽心竭力为他们解难题。三是做到监管与服务和谐统一。要找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将服务寓于监管执法中,在执法中体现服务。要严格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不极端化,也不情绪化,体现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既要坚决制止以强化监管为由,随意抬高门槛,人为设置障碍,故意刁难企业和群众,又要切实防止在具体工作中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放松或削弱严格执法,损害法律的严肃性:既要敢于执法,又要善于执法,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惩戒处理和教育规范的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市场监管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树立和谐工商新形象。

三、实施信息传导,推行“阳光式”管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对每一个公民或社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其职能、地位、工作性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信息的收集、整理、披露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实行政务公开。阳光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创新工商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一是实行阳光许可。建立许可公告制度。对保留实施的所有合法的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许可项目,一律向社会公布。而且对今后有权机关

新设定的工商行政管理许可事项,也要设定一项公布一项;未经公布的,一律不得实施。实行许可公示制度。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工商行政管理许可的事项、依据、数量、程序、期限、收费、结果等八项内容全部向社会公示,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对准予许可决定的查阅权,禁止搞“模糊公开”、“半关半开”。当然,对涉及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得对外公开;对未经批准的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决定及其全部申请材料不予公开。全面畅通行政许可公开的渠道。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以办公场所、服务大厅为主载体,设立许可公告栏、张贴窗或电子触摸屏等,同时利用电话、互联网等载体,公开、公示工商行政管理许可事项。二是实行阳光提示。要有针对性地对市场主体涉及的营业期限、人资期限、许可期限、年检验照时限、办理专项审批和登记变更、注销手续等相关事项,采用信息、提醒、辅导等方式,帮助其有序进入或退出市场。三是实行阳光执法。推广行政执法告知单制度,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告知相对人或者第三人应享有的权利、义务,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推行说理式执法,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做到“三个说清”:向行政相对人说清其违法事实和社会危害性,以案说法,使其深刻认识自身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向行政相对人说清处罚依据,努力促使其规范自身生产经营行为,以避免违法行为的再度发生:向行政相对人说清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方法,使其正确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实行阳光收费。坚持定费、收费√催费事权分离,实行民主评费、集体定费、微机收费、巡查催费制度。要在各收费窗口、主要市场以及业户集中区域设置公示板,将收费标准、法定依据进行公示,业户的缴费情况也进行公示,确保收费透明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让群众监督,使人民满意。

四、实施行政指导,推行“亲和式”管理

行政指导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通常采取解释、感化、说服、规劝、劝阻、警示等方式,是一种柔性行政行为。

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推行行政指导,运用非强制性的管理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注重工商部门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配合,避免了以往因过度使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管制性手段而频频引发的工商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对抗和矛盾,直接体现了社会和谐的一面。

实施行政指导,关键是将行政指导贯穿于监管的全过程,加强事前引导、事中规范、事后巩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能动作用,减少行政成本,消除违法状态。具体讲,要建立四项制度:一是轻微问题告诫制。即对市场主体违反市场秩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或轻微违法但无相应罚则的行为,予以行政告诫。告诫可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口头告诫主要针对能够即时改正的事项,采取口头告诫予以纠正。书面告诫主要是针对违法行为不能即时改正的事项,应制发《工商行政管理告诫书》,督促其尽快改正。二是行政约见制。对市场主体内部制度缺失,多次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等突出问题,或在市场巡查过程中发现市场主体存在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能影响其合法经营的,则书面约见其法定代表人或相关负责人进行谈话,督促其完善制度,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再次发生。三是管理责任建议制,即对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在依法处理的同时,提出与工商执法职能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促使其合法经营。并抄告相关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四是行政奖罚制。要按照规定的条件,对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贡献或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褒奖合法者,制裁违法者。如授予经营者“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或“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优质服务,从而对市场秩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对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失信行为、经检测确定为不合格的商品以及下架退市商品,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网络或者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引导帮助社会公众增强防范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监督,切实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科学管理水平篇(6)

引言:

档案管理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己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式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也需要提升,将其科学化水平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是时展的趋势,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方法,应用在档案管理中,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将其信息水水平提升,进而将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

1、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

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实施档案挂历,有助于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得到应用。档案管理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使得档案管理更好为人们服务,实现其价值,将信息化科学技术应用在档案管理中,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提高其管理质量。但是目前的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有:

第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档案管理的发展,档案管理依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或者是标准,进而造成了档案管理标准化水平较低,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在实际管理中还出现了档案丢失、档案无序等问题,因此给档案管理工作,以及与档案相关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第二,观念落后

从目前的档案管理观念上进行分析,人们对档案管理存在很多的错误认识,认为档案管理知识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只要在管理中不发生丢失就可以,这是对档案管理没有正确认识的表现[1]。针对档案管理的目的进行分析,档案管理是为了实现档案的利用,通过档案的利用实现档案的价值,所以人们只有正确的认识档案管理,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档案的利用,实现其价值。

第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从我国的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当前大部分地区的档案管理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数据不完整、不标准等,造成档案管理资源共享度低。信息化水平较低,影响着档案管理的发展,影响着档案的利用效率,也影响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所以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提高档案管理文化水平是时展的趋势和需求。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又非常的丰富,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将其和管理中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可以促进档案管理最大程度的实现其价值。当前信息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如果将其应用在档案管理中,则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将档案管理的模式、渠道等完善,促进档案管理、当前信息的传播和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2]。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是档案管理健康发展的需求,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提升,管理水平需要提升,管理制度需要完善等。

2、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途径

档案作为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对档案实施管理,是为了对档案进行利用,实现档案的价值,为了更好的实现档案管理的价值,人提高其管理的科学化水IP,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管理理念

从当前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档案管理中的管理理念落后是影响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因素,所以在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中,首先需要将管理理念转变,然后转变档案管理的方式。在档案管理中,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实施定岗工作制,转变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态度,制定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奖惩制度等,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需要为档案管理建立管理制度,为档案管理提供保障。档案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机制完善,充分的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从法律等相关的方面,促进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并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约束,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的调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按照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实施档案管理,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转变档案管理方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效率低,而且工作的核心是档案的保管,即使这样,在档案管理中档案丢失、档案缺陷等问题经常出现,这不利于档案价值的实现,让档案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将档案管理的方式转变。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档案资源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第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中相关动作的执行者,所以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影响档案管理质量和档案管理效率的一大因素,所以也需要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上入手,加强其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进而促进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质量和档案管理水平上有较大的影响,为此为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还需要有专业的档案管理技能,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可以使用信息化进行档案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数据库建设、加密技术等的培训,提高其素质,为档案管理提供保障[3]。

在当前的档案管理中,还有现代化建设、改变档案管理的服务方式等等,可以将档案管理质量以及科学化水平提升,所以需要人们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强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设,提高其科学化水平,使其更高的为人们服务,实现其价值。

小结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源越来越多,而档案信息资源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使档案资源为人们服务,需要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加强其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将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进行完善和创新,更好的首先其价值,与时俱进的发展,提高其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水平篇(7)

作为我国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整体水平不仅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基础,同时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对档案管理进行详细研究,从而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定位,明确其工作路径,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

(一)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因此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渐被人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随着现代媒体发展和电子化技术的介入,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转变。在这个背景条件下,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要不断对档案管理模式、载体和相应渠道进行创新、完善,将档案收集、传播以及收藏等环节进行改革,才能对技术进行更好的发展和完善,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水平。

(二)促进档案管理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日常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工作困难。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档案资料的种类逐渐增加,在对其进行计划、管理、经营、销售等工作时,整体过程难度也有所增加,这些方面对档案的分类工作、管理工作、传输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想要这种情况得以改善或解决,就应该进一步增强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从而全面推动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途径

(一)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思想。想要将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进行有效提升,首先要在根本上转变传统管理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传统理念的局限性及相关问题,充分明确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树立更为正确的档案管理思想。只有不断加强人们的主观思想意识,才能在基础环节上对档案管理科学化进行提升。这就要求人们需要注意,在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档案室的成本投入、软件和硬件设备的使用。

(二)改变管理方式。在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馆藏型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工作一般集中在档案管理和保存上,因此要格外注重档案的安全工作。只有人事或是管理工作上出现变动,才可能对档案进行调动,但是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问题和缺陷,对于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建设起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有效共享,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帮助。此外,档案资源不仅需要对量进行提升,还要将质进行优化,全面促进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的一项重要方式就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档案管理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实现工作的既定目标。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软件、硬件的成本投入,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同时,还应该建立起更适合计算机管理的系统,逐步完善自动化管理方式,全面节省档案管理工作的时间,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和关注,在这个背景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要求。随着档案管理在各个工作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其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增强,通过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连,必将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和发展方向帮助档案管理工作最终实现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1,31(1):174-176.

科学管理水平篇(8)

随着国家对档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加强和进步。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实,人类在使用档案信息的意识方面逐渐增强。我国对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主要要求,就是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落实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建立具有完善和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通过增强管理者的意识和综合素质,推动档案管理向科学化的水平方向发展。

一、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档案管理的时代要求

1.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制度,推动国家对档案管理的发展。使档案管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具体、规范的信息。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档案管理已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行行业业。其档案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利益,面对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和象征。档案将记载着人类的历史活动,是提升和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备和所需。档案会在国家的未来发展中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充分的发挥档案的价值与地位。

2.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了重要的信息工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接近100%。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明确了档案管理具有的社会责任,对信息和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信息化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档案管理赋予新的生命力更具网络化的信息特点,档案管理以科学化发展的水平造福社会和服务人类。

3.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推动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经过我国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改善,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相比,其工作依然存在很多的现状和不足。工作人员的意识和综合素质需要全面的加强与引导,因为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思考,他们的意识和综合素质不高、也缺少管理工作的人才。这种客观存在的现状与问题,都成为制约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由于信息发展水平的落后和管理制度的不规范,都无法实现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因此,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成为发展健康档案工作的需要。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1.找准一个定位

现阶段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有效路径就是找准定位,做好国家对社会的中心服务工作。从国家发展的需要看,未来的档案事业是我国发展的重点之一。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发展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的态度贯彻档案管理工作注重对国情的发展,通过档案管理工作增强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中心服务工作采取实时的跟踪,确保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与地位。在我国的山东省,国家提出对经济区的建设,促进和带动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实施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了落实工作的基础。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入,体现了管理工作对中心服务工作提供的服务与管理。

2.推进四个转变

在推进四个转变工作的过程中,首先从功能上进行转变,对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要做好安全和保护的工作。而档案的真正价值是将其利用和使用,如果将档案进行转型,充分的利用起来并且发挥它的效益和作用,成为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和要求;其次从管理手段进行转变,毕竟新时期下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和手段。将档案管理工作转变成网络的管理方式,提高它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而后从服务上进行转变,扩大档案能够利用和使用的范围,改善服务的措施和方法,管理好与社会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后从资源上进行转变,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利用丰富的资源发挥档案的作用,促进档案在资源上的共享。

三、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保障体系

1.强化科学发展观念

若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它的保障体系,必须强化科学发展的观念。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制约档案管理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应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念的认识,提高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了解档案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需加强档案的安全与保护意识,合理的管理档案信息。利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提高管理工作的保障体系与水平。

2.完善相应制度体系

提高档案管理的保障体系,完善它的制度与体系是加强管理水平的工作之一。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保证档案管理合法性的同时完善其法律制度与体系。形成以管理工作的创新为主的科学发展路线,将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党中央干部的业绩考核中。全方位的落实管理工作和完善法律制度,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保障体系提供有利的条件。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能够调动党中央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3.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科学管理水平篇(9)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

(一)档案管理科学化是我国发展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我国发展国家文化和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档案管理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包括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所有内容。档案的内容比较强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可以作为一种历史的鉴定和依据,同时也是保障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档案管理科学化是推动我国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情况下,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仍比较落后、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想要保证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只有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四)档案管理科学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要对档案的管理方式、管理样式、管理载体、档案传播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如今档案的管理应紧随时代的发展,掌握群众的需求变化,对档案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想要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档案管理层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并且重视这方面的管理和制度建设,这点在档案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改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档案管理中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对档案管理继续现代化改进,使档案由纸上传送到网络上,可以大大减少档案的存储空间、节省了维护费用、便于分类和查询。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实现对档案管理的全程监控。

(三)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档案人员素质主要就是针对管理思想的科学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档案工作者部门的不同、能力的不同,应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的、专业的培训,并以现代化的技术为标准。

(四)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首先,档案管理层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档案管理进行宏观的掌控,对档案管理进行制度化的建设;其次,相关部门必须将档案的管理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在对其进行管理中应根据原有的制度制定一套适合企业档案管理机制。并在档案管理中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施这种机制中应建立监督与考核制度,以保证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

(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档案的存放。档案一般都是内部流通的资料,只有人事方面的有变动才可以对档案进行调动。对于这种档案管理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方式。另外一点就是重视档案质量管理工作,让档案资源质量大大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六)加强档案创新活动,健全档案管理评价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高科技工具、全新的管理模式来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加大对档案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不断对档案进行不同程度的展示,将档案的宣传与利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价标准,建立完整、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三、档案管理发展的方向

(一)实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档案已经在我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逐步走向成熟。档案中数据和流程图的绘制软件开发者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处理,但是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软件的互通应用。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系统实现对档案信息的一体化处理,这将是档案管理近期的发展方向。

(二)专业管理团队打造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管理对于经济的重大影响,管理学专业也日益兴起,这必将会培养出大量的现代化管理人才。这样就为建设专业化的档案管理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中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将档案交由专业的人才管理,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就会大大推动档案管理的发展和作用。

(三)提高人们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档案的管理工作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我们建立档案的目的是让档案发挥其作用。而提高人们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是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加强人们对档案的重视程度就变得非常必要,也是我们在档案管理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我们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向国外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重视档案机制的建立,将档案管理经验与优势相结合,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满足人们对档案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水平篇(10)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档案管理过程中,因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管理问题层出不穷,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就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需求分析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促进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并最终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需求分析。提高我国的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各行各业都有着其实际的需求。当前已经入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整体进程,只有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高效服务。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档案管理的现状以及科学化管理的策略探究

(一)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从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在诸多层面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档案资料归档过程中对信息的归集缺乏重心等。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价值还缺少充分的认识,如完整地收集档案的信息,就必然会影响档案自身的价值。

对档案进行管理没有注重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由于缺乏完善以及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使得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理论的指导,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规范性目标就很难有效实现。没有了完善的制度就会制约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并很难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层面的问题的存在对档案管理效果有着很大影响。

再者,没有注重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水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需要有专业化的人员,但是在实际中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有限,没有注重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加强,在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上都相对比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档案管理的整体效率。还有就是档案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这些也会影响管理工作的效率。

另外,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注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档案管理没有注重信息化的建设,这会从根本上影响管理水平和效率。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数据上缺乏完整性,档案的共享度不高,以及软硬件的设备建设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这些都会影响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档案科学化管理的策略探究。加强对档案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要从多方面加以重视。

第一,加强对档案管理科学化观念的转变。要想将档案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就要充分注重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在档案管理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理性的分析,在思想观念上跟上时展步伐,要创新档案管理体制,及时更新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档案管理服务意识,实现档案服务的公益性以及社会性。

第二,对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目标的实现,就要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上进行落实。档案管理人员在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上要不断提高,不断加强档案管理理论以及业务技能的学习,注重专业化的培训,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一些基础知识技能。在对档案的编目以及文书立卷等方面都要做到熟练操作。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

第三,加强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目标的实现。在对档案的管理发展过程中,要从多方面重视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发展目标。在对档案的移交以及检查审批的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优化档案资料的保管环境以及保管条件。在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要加强投入,保障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业务的正常运转。

第四,档案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实现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目标,才能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效率相对比较低,影响了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就能促使档案信息共享功能的充分发挥。

第五,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对档案的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重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结合实际细化管理措施,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氛围。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注重档案管理的效率的提高,才能保障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实施中,要紧密地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丽艳.浅析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6(13).

[2]计晓丽.提升设备档案管理水平的理论思考[J].科学中国人, 2016(24).

上一篇: 创业培训会议 下一篇: 动画创意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