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发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5:50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1)

其次,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教龄和职称的交互效应;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不同的职称教师在职业认同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教龄差异,一般来说,职称相对较高的教师其职业认同程度也比较高,反之亦如此。只是因为,职称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职业认同能力,如果同时具备了相应的教龄,其学术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也相应的提高了高校教师本身的职业认同感。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是其实现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术价值的重要身份标识,而高校本身在运作过程中也将不同职称的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分开了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也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求,从而使得职称与高校教师学术成就的高低和外在学术水平的衡量直接挂钩,这也是从外因上影响了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

最后,职业认同的发展还受显著学历差异的影响。地方高校教师学历的不同差异直接影响着职业认同程度的发展,显然,学历水平越高,相应的职业认同也就越高,其实,高学历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水平和能力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而在高校中,对于教师本身的学历要求也反映了这个因素,学历的高低直接关联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职业认同程度的差异不能等同于学历和知识能力的高低,在实际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教学经验,业绩和思维能力的运用,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等因素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地方高校的法学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否则不能据此得出教师本身正确的职业认同。

二、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现状考察和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2)

职业中学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不尽合理。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已多年,但至今仍没走出用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模式开展职业教育的框框。

(2)对学生产生疑问。

职业中学学生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差、思想消极、上进心弱、意志不强、情感脆弱、理解肤浅、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初中阶段处于班上靠后位置的思想和学习的“双差生”集中到职业中学的一个班级,该班级整体素质就不言而喻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花很多精力去组织教学,难以享受漫游在教育神圣殿堂的。

(3)对教学方法产生疑问。

部分教师不顾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和学生中多层次的知识需要,仍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拘泥书本,抱住老方法不放,“教死书,死教书”,只求学生适应他,而不主动地去适应学生。还有少数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对现今出现的更直观、更生动的现代教学手段(如电教、多媒体等)潜意识里存在强烈的抵抗情绪,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只沉醉于“私塾先生”的教学方法中。

(4)对教学成就产生疑问。

在职业中学中,有些具有强烈成就感的教师当看到普通中学教师的学生考取大学,桃李满天下时,内心的失落感很强烈,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自己的人生价值难以实现。这其实是教师的角色期望与教育现实之间发生了冲突,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厌恶甚至憎恨,激化师生矛盾。

二、改变城镇化发展中职业中学教师现状对策的分析

(1)教师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教师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善于把握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过激的情绪和冲动行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传授知识上,以情动人,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增强教学效果;稳定乐观的情感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稳定乐观的情绪也是生活愉快,人际关系融洽的必备条件。

(2)教师要增强耐挫力。

一般认为,能够忍耐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与心理平衡,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城镇化发展中职业中学教师在遭受挫折时,一定要面对现实,并且尽力克服所面临的挫折情境,不断积累克服挫折的经验,从而增强耐挫力。

(3)在教师中开展以“爱生、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

“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前提。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就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淡化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甚至发展到厌恶、憎恨学生的地步。只有对学生充满深情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而这种爱又能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和奉献。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3)

一、概念的界定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个人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潜力、外部机遇与制约因素以及对机遇与制约因素发展变化的预测,确立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和策略,制定发展计划、学习计划以及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等。

广义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综合了教师职业和生活的角色,包括从就业到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任何和工作有关的角色,甚至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狭义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从业过程中角色与地位的变动和升迁。

二、有关“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1.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特点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如下:(1)热衷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2)重视与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师培训与开发制度的紧密配合程度;(3)职业生涯设计的首要工作是理顺教师的学科方向;(4)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开放性;(5)职业生涯规划以专业发展需要及任职资格为标准;(6)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具有不同的规划。此外,张蓉在其硕士论文《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概括性的将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特点总结为四性:自我调适性;稳定性;阶段性;自主性。

笔者认为现有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真正显现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自身特有的、有别与其他教师的特点,今后其他学者可以多从职业特性这方面入手研究这个问题。

2.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研究

赵景欣、申继亮认为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梳理五个“W”是设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2)充分获得学校的内部信息是设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3)促进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是设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张义昌、于维英则认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的爱好、兴趣和能力;(2)职业生涯环境和利益导向;(3)不同年龄段的职业规划。

3.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原则的研究

陆露在其硕士论文研究中认为做教师职业规划时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注意避免好高鹜远,还要注意适时调整,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制定教师职业规划时应坚持挑战性、清晰性、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等原则。

安蓉和王梅在论文《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别强调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必需遵循目标性与系统性原则;主体性与主动性原则;动态性与可调性原则;多元化与多主体评价原则;职业角色认同原则。职业角色认同原则是教师在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中至关重要的原则。

4.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作用的研究

熊雯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对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三点作用:有利于高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实现高层次激励作用。

也有学者分别从对教师和学校两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指出对教师有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作用;对学校则是有利于高职院校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有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和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的达成。

其他学者的不同看法则认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教育工作;帮助教师有效克服职业倦怠;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

三、有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

1.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划分研究

国外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学者弗兰西丝•富勒编制“教师关注问卷”,经历了众学者异彩纷呈的阶段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有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兰西丝•富勒的教师关注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成熟论、费斯勒的循环发展论等。

国内学者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目前主要理论有四种,即教师社会化发展论、教师一体化发展阶段论、教师发展时期论和教师自我更新取向发展阶段论。

大体上说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研究采用了延续时间轴的发展将其分为不同阶段的方式,以强调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变化具有时间段的特性,其中多以阶段性的静态表现研究为主。

2.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研究有:费斯勒教师影响因素论,分为个人环境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两大方面。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即:(1)与教师个人相关的因素;(2)与教师生活、工作相关的因素;(3)与促进教师发展的特殊活动相关的因素。另外,影响教师发展的个人因素有多方面,其中以教师认知发展、生涯发展与动机发展为最重要作用;而情境因素则包括影响教师发展的所有环境因素。

我国学者傅道春认为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刘洁认为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涉及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因素。

总结以上因素研究,可以归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种,即分别是来自于外界和个体内部的。且多以静态研究为主,鲜见对不同生涯发展阶段中主导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3.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途径研究

根据笔者查阅过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来看,现有的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基本途径的研究比较少,大致有两种主要的基本途径:一种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种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我国职后教育以在职教师的校本培训为主。张大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总结提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四种:(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姚瑶则提出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途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

四、小结

现有的研究发现,我国从2005年才开始关注起教师职业生涯理论的研究,目前对教师领域的职业生涯进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的学者有不少,但分青年、中年、老年阶段对高职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可以说,从青年教师的研究视角对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仍然是一片空白,笔者认为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发展,而研究重点也将放在对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上面。

参考文献:

[1]唐书怡.浅谈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消费导刊,2007,(9).

[2]练丽娟.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07.

[3]何华艳,唐玉凤.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本质与功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4]陈芳.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4)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5)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选择,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趋势和潮流,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普通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也逐渐成为学者探讨的焦点。本文尝试收集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体系。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主要集中在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上。学者们往往是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基础上,论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但对其内涵尚没有统一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李娟华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在具备教师专业化一般特征的同时,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应具备职业要求和条件,即职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职业伦理规范;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李建荣、米靖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师应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三是教师职业是自身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职业。吴敏豪持同样的观点。刘娜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的,其内容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应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具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职业学校教师都应具备研究的意识并付诸教学实践,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从现有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研究看,学者们普遍先以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念作为铺垫,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而形成自己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

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问题张小军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有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思想观念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及专业结构等显性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再次,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素质不高。郝文星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是:教师专业知能缺失,从教能力不足,职业道德有待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差,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自主受到限制,组织力量薄弱。王政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不足包括:专业知识培养的欠缺;专业技能培养的欠缺;专业态度、专业道德培养的缺陷。陈彩萍、员创治认为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层次低;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低;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训练。

职业教育教师群体专业化问题有的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吴全全认为,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基本是一种从学科性原则出发的、基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教学论模式。其中所学知识内容主要是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科学相关知识的叠加。因此,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吴敏豪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型教师比重较大;教师无暇深造和提高;师资培训资金短缺;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师评聘标准缺乏特色。贺文瑾、石伟平从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出发,指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二是职教师资来源问题;三是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中的问题;四是职教师资职后培训中的问题。王伟麟认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困境,一是职业院校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的欠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欠缺);二是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三是职校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角度指出了相关的问题:重视有形保障,忽视无形保障;强化刚性保障,淡化柔性保障;保障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性。

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者们对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策略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措施张小军提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有: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职务证书的双重资格制度;高职院校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自治组织;为社会提供切实服务;拥有专业自;高职院校教师的动态发展。宋丽娜提出的对策是:明确科研和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立科研培训基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保证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王政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难,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策略:改变观念,提高职校教师地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措施陈彩萍、员创治针对我国职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可以通过社会化、校本化、师范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石伟平等人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来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后,提出了以下对策: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职教师资的职业待遇和职业声望;构建科学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造就新型职教师资;改革教师培训传统方式,建立三元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加强职教师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健全职教师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王玉苗等人提出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提供精致化的有效培训;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通过批判性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激活教师的缄默性知识。邓泽军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分析了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应对策略:努力激发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积极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黄川川等人从职业精神培养的角度提出:应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书标准”;实施“直通车工程”,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通道;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实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

总体而言,我国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经验的探索阶段。因此,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开展,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任重而道远。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不足

从总体看,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的内容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在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要予以重视。

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发现,尽管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与普教教师专业化研究相比,研究成果太少;就内容来看,许多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从不同层面去研究、剖析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如何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等问题。

重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从文献分析来看,在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中,模仿比较多,有些甚至是套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方法。只是改变了形式,其实质还是普通教育的研究。例如,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专业标准等的界定过程中,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有些完全是一样。毫无疑问,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相比,后者的研究成果更丰富、更完善。可以通过模仿和借鉴促进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发展,但是不能仅靠模仿或者套用研究模式、方法,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研究过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特色元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缺乏多元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相关的文献,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文献法,少数学者用到了比较法、调查法等。单一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说明的问题存在片面性。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侧面入手,积极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规律,应灵活地运用实证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展开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娟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教育探索,2006,(11):108-109.

[2]李建荣,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初探[j].职教论坛,2007,(3):55.

[3]吴敏豪.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27):52.

[4]刘娜.试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j].职教论坛,2006,(6):48.

[5]刘素婷.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9):94.

[6]张小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31.

[7]宋丽娜.中等职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4):48.

[8]郝文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0.

[9]王政.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浅议[j].科协论坛,2009,(1):168-169.

[10]陈彩萍,员创治.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7):84.

[11]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2.

[1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73-75.

[13]王伟麟.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j].职教通讯,2007,(8):63.

[14]吴铭.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探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4.

[15]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5):53-54.

[16]邓泽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及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6):24.

[17]黄川川,王文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6,(8):55-56.

作者简介: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6)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选择,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趋势和潮流,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普通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也逐渐成为学者探讨的焦点。本文尝试收集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体系。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主要集中在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上。学者们往往是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基础上,论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但对其内涵尚没有统一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李娟华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在具备教师专业化一般特征的同时,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应具备职业要求和条件,即职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职业伦理规范;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李建荣、米靖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师应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三是教师职业是自身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职业。吴敏豪持同样的观点。刘娜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的,其内容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应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具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职业学校教师都应具备研究的意识并付诸教学实践,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从现有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研究看,学者们普遍先以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念作为铺垫,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而形成自己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

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问题张小军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有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思想观念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及专业结构等显性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再次,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素质不高。郝文星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是:教师专业知能缺失,从教能力不足,职业道德有待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差,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自主受到限制,组织力量薄弱。王政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不足包括:专业知识培养的欠缺;专业技能培养的欠缺;专业态度、专业道德培养的缺陷。陈彩萍、员创治认为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层次低;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低;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训练。

职业教育教师群体专业化问题有的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吴全全认为,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基本是一种从学科性原则出发的、基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教学论模式。其中所学知识内容主要是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科学相关知识的叠加。因此,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吴敏豪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型教师比重较大;教师无暇深造和提高;师资培训资金短缺;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师评聘标准缺乏特色。贺文瑾、石伟平从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出发,指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二是职教师资来源问题;三是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中的问题;四是职教师资职后培训中的问题。王伟麟认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困境,一是职业院校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的欠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欠缺);二是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三是职校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角度指出了相关的问题:重视有形保障,忽视无形保障;强化刚性保障,淡化柔性保障;保障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性。

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者们对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策略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措施张小军提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有: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职务证书的双重资格制度;高职院校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自治组织;为社会提供切实服务;拥有专业自主权;高职院校教师的动态发展。宋丽娜提出的对策是:明确科研和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立科研培训基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保证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王政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难,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策略:改变观念,提高职校教师地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措施陈彩萍、员创治针对我国职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可以通过社会化、校本化、师范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石伟平等人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来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后,提出了以下对策: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职教师资的职业待遇和职业声望;构建科学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造就新型职教师资;改革教师培训传统方式,建立三元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加强职教师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健全职教师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王玉苗等人提出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提供精致化的有效培训;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通过批判性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激活教师的缄默性知识。邓泽军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分析了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应对策略:努力激发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积极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黄川川等人从职业精神培养的角度提出:应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书标准”;实施“直通车工程”,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通道;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实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

总体而言,我国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经验的探索阶段。因此,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开展,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任重而道远。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不足

从总体看,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的内容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在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要予以重视。

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发现,尽管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与普教教师专业化研究相比,研究成果太少;就内容来看,许多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从不同层面去研究、剖析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如何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等问题。

重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从文献分析来看,在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中,模仿比较多,有些甚至是套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方法。只是改变了形式,其实质还是普通教育的研究。例如,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专业标准等的界定过程中,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有些完全是一样。毫无疑问,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相比,后者的研究成果更丰富、更完善。可以通过模仿和借鉴促进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发展,但是不能仅靠模仿或者套用研究模式、方法,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研究过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特色元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缺乏多元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相关的文献,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文献法,少数学者用到了比较法、调查法等。单一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说明的问题存在片面性。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侧面入手,积极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规律,应灵活地运用实证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展开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娟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教育探索,2006,(11):108-109.

[2]李建荣,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初探[j].职教论坛,2007,(3):55.

[3]吴敏豪.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27):52.

[4]刘娜.试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j].职教论坛,2006,(6):48.

[5]刘素婷.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9):94.

[6]张小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31.

[7]宋丽娜.中等职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4):48.

[8]郝文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0.

[9]王政.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浅议[j].科协论坛,2009,(1):168-169.

[10]陈彩萍,员创治.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7):84.

[11]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2.

[1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73-75.

[13]王伟麟.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j].职教通讯,2007,(8):63.

[14]吴铭.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探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4.

[15]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5):53-54.

[16]邓泽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及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6):24.

[17]黄川川,王文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6,(8):55-56.

作者简介: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7)

与普通高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目前中国整个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适合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很少。当欧洲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如火如茶进行着的时候,我们的职业教育却在艰难起步状态下摸爬滚打。在西方的职业学校,母语文化教学非常受重视,因为它是传承民族灵魂的途经。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它长期幽闭冷宫,学生不重视,学校不重视,社会也不重视,几乎查不到相关的理论书籍,这让从事职校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十分苦恼。好在无论哪种教育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好在还有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书籍可以参考借鉴。另外,职校语文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备课,这种备课能促使教师树立教育抖研的意识。

1、心理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思想的先导

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表现在自卑感强,一部分职校学生来自离异的家庭,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疑心重,感情脆弱,行为偏激。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是班里差生,有受到老师、同学歧视的经历,自我效能感差。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科学理论与职校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更密切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师备课时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的做法相对要好一些,汶川地震之后,一职专拟成立心理咨询室,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在职校教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中掀起了一股考心理咨询师的热潮,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学辅导,佟小晶等老师通过考试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些老师在做班主任或组织课堂教学方面显得更游刃有余一些,这是很值得其他职校老师借鉴的地方。

2、教育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的本源

职校语文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相比,有自身特点,它必须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尽管如此,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科学理论依然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形成的源泉。在本地,教师进修学院几年前曾经邀请部级教育名家到各职校学校做演讲,那次活动对许多老师触动很大,老师们普遍觉得参加工作以后疏忽了教育理论的学习,固步自封,几乎不了解其他国家、地区先进的职教理念,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其实,以讲座的方式定期对语文老师进行教育理论的辅导或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到各职业院校现身说法,讲授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企业得失的案例,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语文教师的备课、上课产生有益影响。

3、社会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参照

职校语文课有特殊的服务功能,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社会与企业的需要间接地影响着语文教师备课的方向。笔者亲历过一次企业招聘会,学生(计算机专业)要经过五关初试,才有资格到企业去接受面试和实习锻炼。在即兴问答环节,许多学生败下阵来,他们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都受到严峻考验。

活生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职校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关注有关社会学知识,并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面对新世纪、新的教育使命,职校语文教师更需要以前瞻的眼光,涵容历史与现实的博怀,去重新审视的教育观念,开拓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对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梳理整合,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完成。

那么如何汲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顶岗实习,把备课的地点转移到企业当中去,通过实践加深理论认识。以葫芦岛一职专为例,它的校办幼儿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也给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幼教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平台。

二、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职校语文教师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不论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上的需求或实际表现,均呈现阶段性变化和发展,而这个发展过程是教师备课的过程。其中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加强职校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优化进行。

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四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目前,本地各职业学校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主要是以下这几项:

1、说课说课可以改变教师抄教案、照本宣科的状况,强化教师备课意识,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学生、教法,提高备课质量。

2、教研教师能随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从中梳理、整合出教研课题,这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3、辩论与演讲辩论和演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机智,时常还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4、即兴作文教师的语言美有时能影响几代学生,即兴作文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修养,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思想魅力。

5、课件制作能够制作教学课件是当前职校语文教师应掌握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

6、写作能够教写作的老师未必自己写的出好文章,所以教师有必要平时加强写作强化训练。

7、三笔字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离传统越来越远,但写一手流利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依然是教师的独门功夫。

8、教学反思真正会备课的老师都会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一项基本功勤加训练,不断写教学随笔的过程,就是教师备课能力提升的过程。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8)

二、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1.高职教师专业精神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在对于职业的满意度方面,分别有36.9%和43.4%的教师对高职教师这一职业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有11.2%教师感到不太满意,有8.5%的人对自身的职业感到不满意,总体的满意率超过八成。对于职业的认识,有29.7%的人将教师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有49.2%的人将教师工作视为一种职业,有21.1%的人将教师工作视为谋生的工具,可以看出接近八成的教师能对职业保持一种积极或正常的心态。对于本职工作的态度,有33.1%和35.3%的人对于工作感觉热爱或比较热爱,接近了七成,有24.8%感觉一般,6.8%的人不喜欢本职工作。有23.5%的教师的工作动力来自于对工作的热爱,29.4%是为了职称的评定,33.7%是因为物质的回报,13.4%担心失去工作,超过六成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自于职称、收入这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素,这说明对于教师的激励要考虑人的本性因素。在对于工作的尽职情况方面,有51.6%和29.4%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比例超过八成,有17.6%的教师认为自身存在一定的欠缺,仅有1.4%的人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有23.7%的教师会经常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有28.2%的教师有时候会不定期地反思,有38.8%的教师偶尔会有反思活动,有9.3%的教师从没有进行过教学反思,可见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2.高职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状况调查分析

学历和职称是高职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2],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里有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在这方面,高职院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论文的发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在过去两年中,有72.9%的教师发表过论文,其中有42.8%的教师发表了1~2篇论文,有22.7%的教师发表了3~5篇论文,仅有7.4%的教师发表的论文数在5篇以上。不论是在论文的数量上还是的人员分布上,高职教师都存在着不足。而且从论文的内容上看,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较多,而关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3]。有11.5%的教师经常参与教研活动,35.6%的教师会有时参与教研活动,40.7%的教师只偶尔参与教研活动,而有12.2%的教师从未参与过教研活动。对于科研和教学研究,通过调查可知,有45.9%的教师会主动参与,有37.3%的教师属于被动参与,而未参与的人中,有16.2%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机会参与,0.6%的教师没有兴趣参加。这说明当下高职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甚至缺少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热情。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重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52.1%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校内实践活动,49.5%的教师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相关企业参与实践活动,7.4%的教师没有参与任何实践活动。由此能够了解,92.6%的高职教师能够不同程度地参与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

3.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认识调查分析

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有50.3%的教师有所了解或大致能说清楚,有38.4%的教师属于知道但还能说清楚,仅有11.3%的教师表示很了解并且能够明确阐释。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于专业发展虽然有认识但对其了解并不深刻。由调查可知,高职教师对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有14%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多补充文化基础及常识性的知识,有26%的人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有25%的人觉得自己要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有56%的人认为自己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和技术能力,大多数人(74.5%)认为自己要在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上增加学习。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最亟待提升的是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对于专业发展需要更新的知识内容,所调查的教师中大部分(占76.2%)认为需要着重加强自身专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其次是需要增加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占63.5%),再次就是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占20.1%),最后是其他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占11.6%)。有将近六成的人选择了前两种,前后两项比重悬殊。由此可见,在专业技能与知识层面上,目前高职教师最迫切需要提升的就是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大家对于参与实践有很强的意愿,特别是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学习。大多数高职教师的理念也随着人才培育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应用和实践技能越来越看重,更加注重抢占行业和专业发展的制高点。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的更新与发展:选择教育基本理论的占14%;选择课堂教学和技能的32%;选择教学和评审技术的占22%;选择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占40%;选择教学设计及课程开发技能的占64%;选择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占20%。其中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技能位居第一,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单纯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摒弃,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能够首要关注课程的自主开发。调查还发现教师们对于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需求偏低,只占了14%,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高职教育教学已经有了渐渐忽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倾向,这也是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应该引起重视。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许多的方式方法来促使其自身专业发展。通过调查可知,教师认可的途径比例按升序排列分为:约占32%的教师认可技术开发与服务,约35%的教师认可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及交流,约41%的教师认可教学实践锻炼,约52%的教师认可在职培训或深造,约65%的教师认可外出参观学习交流,认可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最多,占90%。从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具有多样性,并不单一。如今,专业发展途径中最被认可的方式是行业实践、挂职锻炼和外出学习交流参观,有计划地推荐选拔一批具有实力或发展潜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先参加在职培训、行业实践或挂职锻炼、外出学习交流等活动[4]。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开发与服务作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正逐渐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可和青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和改进,从而在有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1.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科研及知识更新能力欠佳

辽宁省内高等职业院校起步较晚,专业教师资源匮乏,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指导教师资源匮乏,心理辅导教师方面不足更是明显。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教师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非专业教师问题。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传统的理论灌输成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5],不注重在实训教学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教学评估中笔试成绩比重较大,很难贯彻实践教学理念。

2.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统一培训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高职教师具备强烈的职业发展动力和长远规划,然而依旧有22.9%的从业人员并未对职业目标进行有效规划,或者只满足于适应日常工作。仅有18.1%的教师对自身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而有38.8%的教师虽然考虑过职业目标却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数据显示出部分高职教师对于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调查还了解到,尽管超过60%左右的教师亟待提升课程创新与教学设计能力,然而与提升该能力相关的基础理论却并不为其所重视,需求比重最低,只有0.8%的教师认识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这就容易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殊性被忽略。

3.为人师表的素质修养有待提高,知识教育和品行教育需要双管齐下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所具备的且能够带入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6]。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有所了解或大致了解的占高职教师的50.3%;听说过,但无法名状的占38%;认识深刻并可以清晰解释的教师非常少。这就说明了大部分教师还是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的,然而对其了解还不够深刻,特别是高职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具体含义还无法解释清楚。对于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而言,学科理论基础素质和教学专业能力素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素质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到高职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步伐。同样也造成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严重阻滞,从而延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四、原因分析与对策

1.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激励不足问题

在调查中经过统计表明,有47%的教师认为本校关于激励教师职业精神的制度不完善,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存在偏低的状况,这也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和谐程度,严重影响到队伍建设的稳定性。专业发展的目标不明确,专业发展的意义不能够准确把握,长此以往这将直接导致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高职教师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使其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了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力军,高职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科学统筹教师个人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合理制定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7],使教师在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使他们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成就感,从而积极地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发展。

2.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理想问题

统计表明,有54%的教师认为本校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非常不理想。事实上,由于现行的高职院校从历史沿革来看主要分四种类型,一是老牌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专科院校,二是从中专升格而来,三是企业的职工大学转制而来,四是新成立的民办院校,这其中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够清晰,办学的定位不够明确以及办学特色不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影响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高职院校要转变思想,脱离过去的以学历教育和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办学思想,抓住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吸收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办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摒弃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开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机制;构建;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63-0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提出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规划,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新局面。

(二)南京市打造世界教育名城需要一支名师队伍

2013年,《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世界教育名城,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意见》(宁委发[2013]59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师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世界教育名城;基本建成“氛围浓厚、人才荟萃、充满活力、富有品位”的学习型城市。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建设世界教育名城,就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南京职校教师队伍缺少有影响力的名师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作为教师队伍的领跑者,职校名师队伍的培养,能起到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是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着力点,也是打造师资队伍的抓手和重要目标。近几年来,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加大了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但是,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情况看,现有教师队伍的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现有教师职称级别(如图1)还有待提升等。从近三年对全市17所职业学校教学督导的情况看,部分教师的理念落后,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不高;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这些均需名师引领,名师培养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方兴未艾,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内容的职校名师培养理论还有待丰富和完善,调研职校名师的现状,总结职教名师的内涵和外显特征,尝试提炼职教名师发展的规律,建构职校名师的一体化培养机制,这对于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对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推动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纲要》提出了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职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专家的引领,而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学名师的培养对整个中职队伍的专业发展能起到一个引领示范和指导的作用,能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因此,本课题以职校名师培养机制的构建来催生职校名师的产生,实际上是抓住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通过树立榜样,并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这正是职教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有利于提升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科研、管理、培训的质量和水平。教研室的主要职责就是开展职业教育教研、科研、管理和培训工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求研究人员以研究者的姿态去审视和创新工作模式,将自己的工作职责作为名师培养体系中的一个子因素进行系统思考,以培养对象的成长情况来考量工作质量,这样基于实际工作的实践研究,不仅对名师和名师培养对象的成长起到推动作用,也能让研究者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得到提升,从而有力提升教研室教研、科研、管理、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为职业教育名师培养工作提供有效的实践样式。我们将采用实践研究的方式,通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方法系统建构职校名师培养体系,并付诸实践,在行动研究中进行检验。因此其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地区职教系统培养师资队伍的实践活动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也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提供了实践依据。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一)名师

本课题指在所属地区或领域内具有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被学生欢迎、同行认可的教师。本课题中的名师特指具有以上特质并获得市级学科带头人以上综合性荣誉称号的教师。

(二)培养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机制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本课题中的培养机制是指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管理制度、培训平台、教研活动、激励模式等综合性的策略和方式。

四、研究现状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国外教师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问题展开研究。名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目标,也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网络搜索和图书资料查询发现,基础教育名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和成熟,而职业教育名师研究成果则相对稀缺。经过梳理发现,对本课题具有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模式的研究

此类研究近期渐成热点。其中,美国学者伯林纳(Berliner)、司得菲(Steffy)等人根据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说: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美国学者奥恩斯坦等在《当代课程问题》中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种模式:个人引导式、观察和评估式、参与发展与改进过程式、培训式、探究式。我国学者钟祖荣等人认为教师的发展要经过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教师可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这些观点对于研究名师成长规律具有参考价值。

(二)名师内涵及其成长规律的相关研究

检索发现,此类研究文章较多,主要以名师的经验性报道和名师的成长叙事研究为主,对名师成长规律和培养策略的研究分量略少。中国青年出版社先后推出的《世界名师新经典》系列丛书、《教师专业成长》系列丛书,这些书籍能从不同维度帮助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岗位,破解教学难题、提升教师素养,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师工程》系列丛书,对名师的教学艺术、个性成长道路、教学策略、教育细节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这些书籍及论文,对界定名师内涵和特征,开发名师培训课程具有参考价值。不过,这些书籍和论文都是基于基础教育研究的,与中职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另外,王铁军教授《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中关于名教师成功机制的研究,丁琦的《中学名师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等都对本课题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研究

职业学校名师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有四类: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培养职校名师的文件、政策、计划和方案;二是近期涌现出来的职校名师的事迹报道;三是以职业学校教师素养提升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四是名师培养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如上海三联书店发行的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成果书系《职教名师能力提升――思想与探索实践》等。

总之,到目前为止,关于职业学校名师培养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在市级层面系统地构建名师培养机制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理论依据

1.教师专业成长理论。

(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有: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发展中的人;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这种观点为职业学校开展名师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2)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段论。主要有三阶段论:即职业阶段(合格教师)、专业阶段(优秀教师)、事业阶段(教育家);有四阶段论:准备期(新任教师)、适应期(合格教师)、发展期(骨干教师)、创造期(专家型教师);有五阶段论: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

结合南京市职业学校名师培养的实际,我们将名师专业化成长分为:准备期(新任教师)、适应期(合格教师)、发展期(市优秀青年教师)、成熟期(市以上学科带头人)、创造期(名师)这五阶段。

(3)教师专业化发展范式,有技术熟练者范式、研究型实践者范式和反思型实践者范式。其中技术熟练者范式的主要观点包括:专家与新手比较,即将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进行比较,挖掘专家教师所具备的特质,并认为专家的特质可以传递给一般教师,使其获得专业发展,进而成为优秀教师;教师教学效能核定(accountability),即用实证主义的方式考核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证效果;防教师(Teacher-proof)的课程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专家课程,以确保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师只能遵照执行,而无权自己开发课程。

研究型实践者范式包括:英国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腾豪斯(Lawrence Stenhouse)提出的“教师成为研究者”(Teachers as researchers)范式,指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检验、修正和完善;英国学者埃利奥特(Elliot, J,)提出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Teachers as action researchers)范式,指教师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改变自己原有的教育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监控、评价,从而修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埃利奥特区分了两种教师变革实践的方式:一种是“思先于行”(Reflection initiates action);另一种是 “以行促思”(Action initiates reflection)。埃利奥特建议从“教师成为研究者”转向“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即转向第二种研究方式,使研究与行动真正合二为一;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Kemmis, S,)提出的“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范式,指教师通过“促进者”即外来专家的帮助,形成自己的研究共同体,并由教师共同体来引导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育实践。

3.建构职校名师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运用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的方法,在反思南京市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现有实践的基础上,设计针对名师的培训项目,创新名师培训方式,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

4.创新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实践研究。通过对南京市职业学校现有名师工作室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等,重新设计制定具有区域特点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和运行模式。

5.创新教研模式,打造职校名师的实践研究。运用经验总结和行动研究策略,积极探索和总结利用常规教研和特色教研活动助推名师成长的实践样式。

6.职业学校名师管理制度的建构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探索和优化名师培养、考核制度,并努力使这些制度转化为行政决策。

7.职校名师成长个案研究。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选择具有名师培养潜力的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对象,通过系统化的培养,跟踪其成长轨迹,从而考察培养机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七、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以理实结合的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具体思路如下图2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一是收集分析职校名师培养相关的政策、制度、培养方案和实践方案。二是收集分析汇总名师培养和名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理论文献,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资料,概括提炼职业学校名师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名师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对南京市中职学校现有名师和名师培养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区域内名师发展数据库,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掌握名师发展的实然状态。

3.经验总结法。

反思总结南京市名师培养工作的实践经验,着重从名师培训方式、名师工作室运作模式、名师参与教研活动几方面分析总结得与失,从而在现有经验基础上优化提炼新的名师培养实践样式。

4.个案研究法。

选择不同类型的职校名师作为研究跟踪对象,以他们的成长经验为“向导”探索职校名师成长途径。

5.行动研究法。

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收集资料反馈修改方案再次实践,在此基础上螺旋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冯伟国.职校名师能力提升的培养思想与探索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4]檀传宝.走向新师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化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美】乔伊斯・P.高尔,M.D.高尔,沃尔特・R.博格.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英】贾奇・特布尔.高效能教师的9个习惯[M].罗怀宇,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8]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9]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王刚.名师成长的足迹[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者角色定位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教育者主要包括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两者的角色既相异又互补。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并非单纯行政人员,从岗位职责看,辅导员更加偏重管理服务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肩负重要职责;任课教师主要包含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属于教身份,专业课教师的岗位职责更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偏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教育者协同作用发挥现状研究

本论文将研究范围聚焦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开展了调研和访谈,围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作用发挥问题展开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研究结论。

2.1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认知度不高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可见,当前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如何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的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参考价值较高的研究资料不多。一是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点在于强调教育者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不论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还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多泛泛而谈育人理念,强调教师有育人的职责,专门针对职业道德教育展开教育者协作体系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少,主要表现在操作方案过于理论化,可操作性不够强,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研究没有找到有效的教育载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工作机制。

2.2教育者作用发挥未形成合力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可见,当前教育者之间尚未形成教育合力,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育者打单独斗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都不高,教育研究缺乏与职业特点的紧密结合,较少涉及职业道德认知、道德理论方面的教育研究。任课教师仅在专业课教学中偶尔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普遍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较少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较为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分析;辅导员则更多从职场礼仪、职场文化等角度泛泛而谈职业规范。总体而言,当前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既缺乏与专业特点的紧密结合,又无法满足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层次需求,系统性尚有待完善。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在关于教育形式、教学手段的调研中得出相关结论可见,绝大多数师生都更加青睐实践体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加认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讲讨论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形式,但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被调研师生一致认为当前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3教育者协同机制研究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培养

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成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明确育人角色,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教书和育人两者不可偏废,要正确处理教学、研究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教学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育人服务,不能将三者割裂而行。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德性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育人过程中。

3.2协调发挥教育者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作用

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配合机制。显性课程,诸如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都包含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元素,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自身所承担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活动中也包含着隐性教育的元素,教师在课程教学准备、研究、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隐性课程,诸如校园文化、职业道德典型案例等都渗透着职业道德的元素,同样需要教育者们形成合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以校园文化为例,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在文化育人环节肩负了重要使命。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应当熟悉和认同本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达到育人效果。为师者应当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格、科学的管理水平、健康的人格修养等等。

上一篇: 中学地理学论文 下一篇: 宏观经济政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