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1 01:59:22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1)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设计的研究”存在某些尚待处理的问题。由于每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均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其结论无法体现一般规律,仅适用于特定的具体环境。研究背景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导致相关教研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重复实验容易产生操作困难,并且“迭代循环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繁多的数据常使研究者无法取舍。该研究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其哲学根基、操作方式、成效标准也暂存认识分歧。尽管如此,“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把传统外语教育研究与学习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教育技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做出创新性和有效性的尝试,并因其显著的功效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2)

CBI教学模式(内容依托教学法)其核心理念是将语言教学构建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之上,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将学科或专业知识有机融合(Mohan,1986;袁平华、俞理明,2008)。在语言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感觉到语言是思考和获得新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词句和固定搭配的话,语言学习的效果会更好。CBI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语言的技能训练和意义的学习相统一,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新知,有利于学生把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Stryker&Leaver,1997)。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后,CBI教学模式逐渐融入国内外语教学环境,在主题式、保护式和辅助式等三种原始模式基础上不断按完善发展,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所接受。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CBI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目前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技术和手段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在外语教学中,而CBI主题依托教学模式因其操作简单,对学生语言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同时又能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受到很多CBI教学者的青睐。在CBI主题依托模式的语言教学中,学生围绕着事先设定的,和学科或专业相关的主题,进行思考、学习、展示,最终以语言训练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被激发,而教师也达到了语言教学的目的。

2.思辨能力研究

对于思辨能力(criticalthinkingskills)的定义,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多种界定。在国际教育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应是“德尔斐”项目组在《德尔斐报告》中提出的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倾向两个维度的双维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Facione,1990)、Anderson,Krathwohl&Bloom(2001)的六层能力模型以及Paul&Elder(2005)三元结构模型能力模型(即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其中《德尔斐报告》的重要意义在于促使人们认识到了好奇心、自信、诚实等性格和情感因素在思辨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Anderson,Krathwohl&Bloom能力模型中,创造能力成为思辨的最高层级,显示出思辨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而在Paul&Elder三元结构模型能力模型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智力标准的10个要素,综合以上各类思辨能力模型,可以归纳出思辨能力的内涵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任何形式的思辨行为都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两个维度,两者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第二,思辨能力有一定的质量标准,具有思辨能力的人应有足够的个人意愿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完成思辨行为的整个过程;第三思辨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当认知技能、情感素质等发展到一定水平,会为形成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对于国内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学术界普遍的声音是整体上思辨能力较弱,甚至是“缺席”状态(黄源深,2010;文秋芳等,2006)。导致这种现状的有多方面原因,既有受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影响的因素,也跟外语专业本身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近几年来,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日益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在外语专业方面,文秋芳等(2010)对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进行了探索,而在将英语教学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的结合方面,也有着很多成功的先例:例如“英语写作”(李莉文,2011)、“英语辩论”(林岩,2012)、“英语演讲”(任文,2013)等;商务英语专业典型的CBI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也被用来尝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杨德祥、赵永平,2011)。在过往的研究案例中,尚未有针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将依托CBI教学模式的口语教学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具体教学设计。因此,本文将根据广东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教学案例来就上述教学和测评模式做一个归纳和探讨。

二、融入思辨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口语CBI教学与评测模式

1.教学设计

该教学设计以16个教学周为一个周期,每周2课时,4个课时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一个周期完成八个主题的训练。在整个教学周期开始之前根据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安排和学生学习意愿选取了8个主题作为教学内容。每两周完成一个主题的学习和训练。根据CBI主题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Stoller&Graber(1997)提出的“6-T”教学法应用到各个单元的教学中。具体设计如下:以theme(主题)贯穿每个单元的设置和教学训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以text(课文)作为学习素材和信息来源,既包括视听资源,也包括每单元开始前下发给学生的以商务文化和背景知识为主的阅读资料;以topic(话题)为手段进行基于内容之上的思考、表达和讨论;以thread(线索)为指引梳理和话题相关的资料,将其有机、紧密地串联,从而实现话题的完整性;以task(任务)为目标和驱动,来巩固和反思学习效果;以合适的transition(过渡)手段来对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话题进行自然的转换,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六个要素在CBI主题教学中紧密联系,又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整个CBI口语教学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为完成思辨能力的训练打下基础。下面以学生较为感兴趣的Marketing单元为例,来具体介绍单元教学的设计。首先,围绕Marketing这个主题,根据教材、相关听说资源和扩展资料的内容,确定下几个与主题密切联系的重要概念,例如targetcustomer、advertisingcampaign等,所有听说活动的安排按照主题的需要,围绕着重要几个概念展开话题。参照BEC中级口语考试的题型和模式,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英语表达水平,为每个主题设计的任务为minipresentation。每个单元任务共分两轮完成。在Marketing单元可以安排这样两道题作为单元任务:每个问题预设了两个论点作为第一轮任务的“规定动作”,学生能够必须要就这两个论点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可以自己再增加论点,数量不限。在每个主题单元全部4个课时结束前,给学生15分钟时间,按2人一组完成第一轮任务。现场给题,两个问题任选其一,5分钟准备,一个学生完成论述后,另一名学生必须根据前者的内容提出至少一个问题,而论述者必须给予回答,然后再互换角色。根据需要,听说类课程被安排在语音室进行,这样每一位学生的论述和提问会被现场录音,学生可以在课后下载、保存,以便反复回听。每一个学生要在单元结束后完成一份自评表和一份互评表。这样第一轮任务才算全部完成。第二轮任务内容与第一轮一样,同样是这两个问题,取消了提问环节,论点在内容上没有强制要求,数量上则要求必须达到3个或以上。时间上安排在下一个主题单元教学开始前5分钟,同样是在语音室完成,进行录音,由教师进行打分。到这里为止,一个主题单元的课堂教学和训练全部完成。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CBI主题教学模式的完整性,话题明确,线索清晰,任务扣题。同时又体现出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点在于同一个任务共分两轮完成;第二为了让学生的兴奋感保持在一个相对一致和较高的状态,两轮任务全部在教学现场进行。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目的实际是与其评测设计密切相关的,下一节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2.评测设计

每一个主题单元的任务都会有一个由三个部分构成的最终得分,分别是:自我评估分值(20%),同伴评估分值(20%)和教师评估分值(60%)。因为课程本身是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因而对学生口语水平的一个总体评价标准借鉴了文秋芳教授等“思辨能力模型”(2009)中对于思辨能力的五个标准,即清晰性(观点清楚)、相关性(切题、层次分明)、逻辑性(例证充分、合乎逻辑、条理清楚)、深刻性(深度和广度)、灵活性(多视角思考)。类似minipresentation这样的口语论述,虽然在表达时间上要求不高,但却是一个完整的、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在明确任务之后,首先要将课堂上有关问题和论点的资料进行快速整理和筛选,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因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点,因此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现思维层次性、条理化的过程,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提问环节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一个出色的问题需要提问者具有很强的理解、质疑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让论述者有机会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述。第二轮的任务完成实际是一个自我反思、质疑、完善的过程,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角度出发,这个环节其实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并非通过体验来学习,而是通过对体验的反思来学习”(Dowey,1933)。借鉴了李莉文博士在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中的设计(2011),在进行第二轮任务之前,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先完成两份评估。同伴评估表全部是描述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要完成这份评估表,需要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论述,仔细甄别、分析、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评估,这对于学生思辨能力有极大的提升。而自我评估表全部由封闭式问题构成,重点是在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形式进行完善和纠正,借助自我反思的形式提升语言训练的效果。学生要同时在论述者和倾听者两种角色间转换,只有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开放性和自信心才能完成任务。基于CBI主题教学模式设计的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连续八个不同主题单元任务的完成,让学生不断进行换位思考,沟通技巧、责任感、坚韧性等也会随之得到发展,继而使得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元思辨能力)得以提升。

3.效果反馈

以上教学和评测模式经过16个教学周的实践,从教学反馈的几个数据来看还是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以两份评估表和第二轮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数据来源,经统计,学生的论点完成度(1个论点有2-3句完整的论述支撑,完成度即为1)从1.1上升到了2.4;论述平均时长从46秒上升到了1分32秒;学生提问的个数从0.4个上升到了1.2个;回答问题的满意率从33%上升到了75%;正确使用连接词的人数比例从47%增加到了95%。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在英语表达方面比课程开始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全部八个主题教学结束之后所做的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的学习使他们比以前更喜欢深入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能够习惯别人对于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而在面对质疑时,也会更加自信和从容。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3)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托教育信息化的条件,翻转课堂应潮流而生,它的出现为高职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现代课堂构建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学情特点、教材内容、教师风格、教学目标等。此外,从宏观角度讲,教学设计不单单是为了实现某一知识点或某一单元的内容讲授,它应该被放置于整个教学环节中来,作为一个教学链条存在,并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与学活动的统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英语在职业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专业的英语教学,公共英语已经成为提高高职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学科。公共英语的内容相对基础,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并能够应对基本的职业要求,但是从目前的教学设计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第一,教师仍然牢牢把握着教学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延续着传统教学中“知识呈现—课堂练习—教学评价”的步骤。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决定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而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这样一来在英语课堂中,语言输出的主导者就变成了教师,而学生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英语应用能力迟迟得不到提高。第二,统一的教学设计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两极分化。学自然是要以学生的整体或者平均英语水平作为教学前提,这样在学生差异性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的情形,基于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在长期缺乏针对性的教学中,必然会出现负面情绪,并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课堂上缺乏互动。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既是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教师在口语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高职生来说,英语的应用性更为重要,但是在缺乏互动的课堂中,学生的英语知识无“用武之地”,这样必然会导致听、说、读、写能力的失衡发展,影响英语学习的整体效果。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翻转课堂。“翻转”不仅是对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翻转,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活动的翻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授”活动自然要先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集中压缩成教学视频,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利,让他们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而课堂上则成了教师答疑解难、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这样的翻转式教学,不仅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2.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手段,更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教学视频的制作与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切实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来制订学习计划;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交流经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孜孜探索的工作重点。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实现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统一,则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差异化教学原则。人本主义理论不仅强调个体之间的共性,更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就是体现了学生的差异性,而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利用全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诉求,并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确保个性化教学。第二,有效互动原则。课堂互动是知识输入与输出的主要手段,在传统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但是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入手,还应该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提高合作意识,同时深挖问题,避免课堂互动交流的表面化。第三,“授人以渔”原则。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一词一句一堂课的教学,而是应该从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四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1.课前分析。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分析:第一,课文分析。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从整体出发,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行把握,以保证翻转课堂环节的方向;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从细节出发,并对其中的典型字词句做好知识点分析,以做好教学视频内容的备选。第二,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翻转课堂上要充分把握高职生的学习情况,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在一些重点的句型、语法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做好教学突破。第三,教学目标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多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目标确定时应该突出层次,即知识目标要掌握常用单词、句型的用法,能力目标要能够根据文章结构做好写作练习,情感目标则需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情感,并用以引导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第四,教学重难点分析。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视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因此,教师将教学重难点制作成教学视频,可以集中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2.课前活动设计。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学视频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做好教学视频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在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保证视频内容的简洁性和集中性,通常教学视频的时间被限制在6~8分钟,并且只包含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其次,对于高职生而言,教学视频要符合其职业发展要求,例如在ICan’tAcceptNotTrying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进行了教学视频的设计,即教师以作者MichaelJordan的成功经历为基础,对文章进行细致分析,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文中的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的用法进行剖析;以Nothingseek,nothingfind为引子,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追求进行初步规划,并对如何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探讨,而学生通过对这些教学视频的观看,不仅可以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进行文章内容梳理,还可以从职业观、人生观的角度进行情感培养。最后,教师在应用视频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班级交流群,在群里教师可以上传微视频,学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师生之间还可以就重难点进行问答,从而提高翻转课堂交流的有效性。3.课堂活动设计。翻转课堂中的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问题设置。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会出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并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中,完成答疑解难。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在ICan’tAcceptNotTrying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先天优势与后天努力”角度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第二,自主探索。在问题探究中,教师应该打破课堂“垄断”的局面,以合作小组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加强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口语交流,而教师这时还应该做好合作指导,以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课堂参与机会。第三,成果展示。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如小组长进行讨论结果汇报,组员进行意见补充,这样不仅能够在展示中锻炼口语表达,还能够完成教学结果的共享。第四,反馈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小组合作结果进行评析,还应该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进行引导,如利用适当的教学延伸,提高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实践验证,采用翻转课堂后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微视频教学不仅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托现有的教学条件,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作者:唐芳 单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李艾伦.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1)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4)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目标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应用英语、熟悉国际商务基本知识、完成国际商务业务。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运用商务知识,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商务活动的各项工作。例如:商务接待与陪同;对公司产品进行营销推广;能在国内及国际展会上展示公司和产品;能熟练进行国际业务的洽谈并取得良好的谈判结果。

二、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设计

基于体验学习的四个基本阶段和体验学习的特点,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笔者对教学进行了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重组;二是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三是课程评估。

(一)基于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体验学习”的教学项目根据专业和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旨在创设能体验学习的教学情境。笔者根据所在院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打破传统商务英语按章节或是按照话题内容进行授课的方式,基于区域经济体对我们毕业生商务英语的能力需求,提炼教学内容为三大项目;根据体验学习的特点,体验学习应该是循环上升的过程。所以在每个教学项目中都设计了2个可循环学习的情境(如下图所示)。每个项目中学习情境的难度是递增的,学生可以在体验学习第一个情境的基础上,带着知识和技能进行第二个学习情境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布置任务,观察学生的体验学习,及时地修正知识和经验。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关的素材整理工作,精心设置体验任务并做好评估工作;同时,教师要把模拟的情境跟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结合,为学生的体验学习的延续做准备。

(二)根据学习情境和体验项目,改革课堂组织的单一性,固化教学方法

1.根据体验学习任务改变课堂组织的单一性。由于学习有一定的商务情境,任务都是有工作作为载体,所以教学的课堂也可以相应的情景化。如图所示,传统的教室在每个学习项目进行体验学习时,教师可以把教室模拟成相应的情境。

2.根据体验学习的特点,教学需综合运用以任务法为主的,以角色扮演、案例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现场演讲、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灵活组合。项目组需把适合每个项目的和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进行固化,使得培养效果能稳定。

(三)多元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评估在《形成性评价的概念》(TheConceptofFormativeAssessment)一文中,CarolBoston曾指出: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教室讨论活动、学生学业分析,作业和考试等。根据体验学习的特点,学生的体验成果不应该只是考试卷,而是完成任务后的多种成果,例如,模拟接待的对话、产品展示的视频、品牌营销的方案、商务谈判的过程等。评估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也应有不同。可以把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作品,成果和态度都作为评价的内容;把教师单一评价融入体验者自我评价和同组合作者的评价,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5)

二、行动研究在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设计中的实施效果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学会转变角色,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反思型学习等学习策略。学生们通过做教学设计,了解了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其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充分地实践了自己在电大学习期间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英语教学法的相关内容,真实地体验到了如何做基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研究,对于学生的教学职业生涯产生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并且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科研和个人发展都具有相当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们给于教学设计中的行动研究更多正面的评价。对6个分校连续5届157名毕业生进行的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毕业作业或设计,将行动研究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设计这一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问卷调查表数据显示63%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我学会了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89%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记录教学过程”;79%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从同行和学生中寻求思路以解决困难”;91%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做问卷调查表”;74%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88%的学生认为“我开始对教学研究感兴趣了”。

三、总结与反思

(一)存在问题

尽管行动研究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决策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1.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不熟悉,容易和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写作混为一谈。2.有的学生选题太大,无法在规定时间和有限条件下完成;有的学生选题脱离课堂教学实际;还有些学生选题过分相似等等。3.部分学生未能就提出的问题做仔细分析和文献综述,因此也就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4.很多同学对于项目实施阶段的跟踪监控不够,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对于项目研究的反思不够深入、全面。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6)

1.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分析教学内容必须先理清、确定知识点,技校专业英语的知识点一般分布在专业术语识记、文章阅读、语言表达等方面。接着,从知识点中分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其中应特别考虑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最后是对教材进行加工,根据社会发展动态、学生特点,根据教材存在的难、繁、旧、乏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简化、加工,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第一步。

2.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分析是为了了解学生目前所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最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开始前教师做到以下两点,就是对课堂教学设计做好了从实际出发的准备:

(1)分析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水平,掌握这个初始能力,才不至于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偏离学生实际,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无法顺利实施。

(2)对主体进行层次分析。层次分析的目的在于预防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出现片面性。

3.阐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对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分类。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动作技能领域三大类。专业英语教学也应该学习基础教育从维度出发,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的编写。目前,大多数技校专业英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停留在模仿水平。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笔者编写了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的例子加以说明:例: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翻译出句子意思。完整的教学目标包含条件、对象、行为及程度四个部分。条件是学生形成某个行为结果时所处的情境。对象是某个、某部分或全班学生。行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某个能力。而程度就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目标的标准的具体描述。以上四个部分并无顺序上的限制,可根据教师需要自由排放。

4.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教学效率为导向,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及教学媒体等措施做出的合理选择、系统决策及综合安排。教学策略的制定应注意:教学策略的执行能否真正在省时低耗中,让学生习得最多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除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制定专业英语教学策略还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组织形式。常用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教学三种。现代化专业英语课堂提倡以自主体验、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组织形式来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学生潜能。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技校专业英语选择教学方法的宗旨应该是: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释放压力、积极探究、快乐创造,“在做中学,在学中用,为用而学”。教师可遵循以下几点选择教学方法,力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是以技校教育目的、技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为依据;二是以技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为基础;三是以技校学生特点、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四是与英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等)相结合;五是以教师自身性格特点及特长为前提条件;六是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系统、有效地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设计出成功的课堂教学。

(3)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呈现的载体,是师生传递信息的媒介,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目前,黑板与计算机多媒体是两大主流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加信息量等优势。教师设计课件时应针对专业英语特点,变枯燥难学为生动直观、变陈旧脱轨为现代实用、变照本宣科为学以致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黑板可以为学生长时间展示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因此板书设计也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5.建构教学过程

确立了教学目标,分析了教学任务、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仅仅完成了零零散散的组成部分,要想将它们设计成一个整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对教学过程进行构建:

(1)根据技校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专业英语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各个环节、步骤。

(2)根据技校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处理好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之间的兼容性;同时注意体现教师的“导”、学生的“学”。

(3)科学安排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层面,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连贯性与层面关系;最后简明扼要地表述设计意图及预期效果。

(4)科学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

(5)板书设计。

6.进行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价值判断和评定的活动。评价方式主要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它具有反馈信息、鉴别质量、指导教学新方向等功能。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7)

二、开发(Development)——准备教学材料或训练材料

廖莉芳等在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高达49%的教师反映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为缺乏合适的教材。[5]Hutchinson&Waters指出教材编写是专业英语教学区别于一般英语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笔者总结近几年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材料开发过程主要遵循内容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资料的整合和编写过程中,吸收了以下素材:国外生物和微生物专业权威原版教材、医药专业口语教材、制药时事新闻双语网站(生物谷),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的自编教材《药品说明书读写译》,以及结合笔者在澳大利亚CSIRO微生物研究所为期一年的留学经历,编写的《生物实验室英语—BiolaboratoryEnglish》等。另外英文原版教材光盘中的教学动画,BBCdiscovery系列--史上100个伟大发现中的生物学、医学和化学,都是非常好的听说训练材料,内含大量生物制药领域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另外,教学导入环节常采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和感染力较强的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刺激大脑视听功能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引起兴趣;教学过程力求松弛有度,遵循记忆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回忆,灵活插入包含专业词汇和知识的音乐或者广告MV,使学生陶醉和放松,并体会创意无处不在,设计问题和任务使学生思考和与人合作。鉴于此,还需要开发一些趣味性较大、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英文生物产品推广广告歌、MV等,并设计创意操,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看、听、说、做,反复操练,在加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教学材料或训练材料的开发需要在教学实践和积累过程中不断完善,现将笔者近几年开发的教材绘制框架图展示如表2。

三、执行(Implementation)

执行是指讲授或分配教学材料,评估是指确信达到预定目标。执行过程具体到每节课,针对工作任务,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备课和准备教具,一堂好课必须追求细节,课堂上实施接近真实职业工作领域的专业英语使用情境,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体验的同时,灵活掌握专业英语的运用,如药店对话,医生与医药代表的对话,走入实验室根据英文实验手册操作试验,并用英语与实验合作者进行交流等。在这个阶段不仅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英语对的乐趣而且教师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笔者主要采用模块教学,在模块大方向的指导下,每次课采用话题教学,以话题引入教学,话题可以来源于制药行业时事新闻中英文对照(附英文原文,如盘点:跨国巨头中国研发中心哪家强?在引导学生关注制药世界十强企业的同时,带领学生朗读世界十强的英文名字,如辉瑞Pfizer,拜耳Bayer,罗氏Roche,强生Johnson&Johnson,诺华Novartis等)、焦点话题(如中国仿制药质量低于印度?埃博拉Ebola将入侵中国?等),以上话题主要来源于生物谷网站(/,中国专业的生物医药学网站,提供生物医药领域的资讯信息,以及与生物产业,新药开发,生物医药行业报告,生物医药人才招聘等综合服务),指引学生用英语关注行业发展和动向,站在国际视野提高头脑的敏锐性,在增强就业意识的同时扩宽专业英语学习渠道,体现语言的实用性。并运用思维导图法,在教案中绘制教学框架图,理清教学思路,使教学语言做到简单清晰明了,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正确发音的引导,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单词表,掌握单词的发音有利于记忆和运用词汇;然后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张口练习,纠正学生只会拼单词(spell),不会读单词(read)的不良学习习惯,告诉学生见到单词,fisrtreadit,thenspellit。掌握发音后重点解释和分析常用的生物学词汇,对单词进行构词分析,并举一反三。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有一定的特点,通过构词分析讲授能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单词的方法。下面以Unit1:LabEnglish(单元1:生物实验室英语),Module3: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模块3: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为例,谈谈笔者教学中的执行实例,主体内容的实施过程如下:准备:课前5分钟,分发PCR之歌和GTCAsong两首广告歌的歌词。导入:(1)Drama话剧(故事吸引):《policestory警察故事》:故事线索,hair—lab—DNA—amplyfyDNAinvitro—Xtechnique—matchuptheDNAinthehairwithasuspect—Arresthim!提问Xtechnique是什么?留下悬疑!(2)GTCAsong广告歌曲(试听陶冶):①给出三个关键词概括广告歌词中心大意,enzyme,GTCA,Xtechnique;②问题:数3个关键词出现次数?找出“GTCA创意操”动作?③看广告;④快速朗读歌词,边朗读,边回答问题,自然而然找出Xtechnique就是PCR技术,警察侦破案件就是用PCR技术。开始新课:通过视频和图片演示教学,展现PCR实验全过程,结合Bio-Rad公司PCR操作流程学习相关英文表达。穿插GTCA创意操:(A-T,G-C)健身操。学唱PCR之歌:Bio-Rad的另一首广告MV,囊括PCR技术整个过程和主要专业词汇,作为本节课总结和课后作业。整堂课以故事开始,在歌曲中结束,让学生感受到创意无处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无限乐趣。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8)

中学英语课文教学的目的绝不只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课文所传达的信息,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所包含的词语、词法、句型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语言教学只有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其功能和生命力。因此,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课堂作为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舞台,把课文内容作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议论、评价、延伸和借鉴等言语实践活动,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将课文内容作为话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外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而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造潜能和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话题:Why did the people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suffer a lot in the big flood in 1998? 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经过各小组发言,归纳出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such a disaster in the future?这一问题的提出再一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已见。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们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例如:动物保护问题----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男女平等问题----The secret is out;关注地球问题----Saving the earth;残疾人问题----Disability;世界粮食问题----Feed the world;垃圾处理问题----Dealing with waste 及自然灾害问题----Earthquake, Fire, Hurricane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9)

表现。本文将对两个问题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探讨问题设计中应注意的因素,使其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1.对比

1,1.问题设计

教师A:1.I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popular during the 1990s?

2.Was it about city life?

3. Did people think money was important in the 1950s?

4. Were young students angry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60s?

5. How much money can country music bring in?

6. Are country music singers all from Tennessee? Where are they from?

7. Why did the first country singers like to sing to the guitar?

8. Does country music change a lot today? Why?

教师B:1.Did American country music first appear in the early 1990s? Is it still popular today?

2.Why has country music become a big business now?

3.What do the modern values of the USA mean?

4.Wer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50s and in the 1960s about the same subjects? Wha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60s? Why?

5.Do country music singers sing to the guitar? Are they all from Ten nessee?

1.2.问题类型及参与人数

问题类型

(约占问题总数%) 提问人数(人) 群体参与率(约%)

A班 B 班

A 班 B 班

A 班 B 班

直接获取信息型

50% 3%

4

3

14% 40%

间接获取信息型

32% 44%

5

4

20% 94.3%

探究型

30% 33%

4

6

32% 98%

学生插问(质疑)

4% 26%

2

9

4% 28%

1.3.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表现

课堂活动

参与人数(约占总人数%)

A 班

B 班

Note Taking(阅读笔记)

全部照搬课文

35%

5%

部分照搬课文

45%

15%

参照课文简明扼要

15%

46%

基本上不再翻阅课文,简明扼要

5%

35%

Summarizing The Text (概述课文)

重点不突出,近似朗读课文

35%

8%

能说出主要内容,但基本上摘录课文中

55%

25%

的相关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主要内容

10%

67%

Topic Discussion: Music, People and society(讨论:音乐、人和社会)

不参与

A班没有此项活动

0.01%

参与,但不太开口

12%

积极参与

78%

2.分析

两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数量相差无几,但A班的问题缺少探究性,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且在难度方面没有递进。从量化统计结果看,群体参与率不高,问答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质疑。后继课堂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课文概述抓不住重点,且不能用自己的话语陈述要表达的内容。

B班的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难度上层层推进,且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提问,学生必须在对课文有完整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此外,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一定深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所以提问人数虽然不多,但群体参与率较高,且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中很活跃,所以也容易发出质疑。由于问题设计的导读作用很到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在后继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活动质量高于A班。

转贴于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的问题设计产生的课堂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我们从上面两组问题设计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问题设计的预定目标各不相同。教师A的预定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一定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潜意识里在追求一种非常形式化的“课堂效果”,那就降低问题的风险性,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这种做法显然是受“为教而设计教”的传统理念的影响所致。教师B的预定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处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究课文的深层涵义,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的。该教师并没有刻意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渗透等。

3.讨论

3.1.教师应准确领会阅读的真正意义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搜寻信息,语言无论是以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交际。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读者对文意的捕捉、剖析、感悟、发挥等。教师的提问,要促使学生尽可能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就要设法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便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潜能,使他们对课文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应在为被提问者提供阐述观点的机会的同时,能给未被提问者提供评价、指正别人的机会,这样,才能保证这项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而没有促使其参与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提问就很容易变成“指定任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答案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我是否找到了那个位置?”上。提问一旦变成任务,阅读就变成被动活动。我们知道“Reading is anything but passive…It involves processing ideas generated by others that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language.”(D.Nunan,1999)。这种“指挥棒”式的问题,还有可能使未被提问的学生产生“这个问题与我无关”的想法,长期如此,思维的萌芽畏缩,参与意识渐弱,而学习一旦变成旁观活动,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3.2.不可忽视语言的输出量问题

语言学习需要输入和输出相结合(H.D.Brown,1987),否则就达不到学会运用之目的,而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课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是阅读课文,它还包含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而运用能力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的输出量。那么,课文教学中问题设计就应考虑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输出量问题。以上列举的两个问题设计,学生在作答时的语言输出量显然是有差异的,也正是这个差异,导致学生在后继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大不相同。这也反映出教师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3.3.教师角色转换的形式化在问题设计中的反映

问题设计过程中出现提问过于简单的现象,不仅是因为教师对课文教学及阅读的实质或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准,另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反感学生出错,反感学生“迟钝”,希望学生对提问快速作出反应,而且最好是正确的反应,以求体现“课堂气氛”或“课堂效果”。看上去教师在问答过程中引而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但实际上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种追求表面效果的做法,反映出教师本身并没有真正进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师生之间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关系:

Teacher:questioner, task assigner, inspector, controller

Student: information hunter, correct answer pursuer, careful error-protector

流于形式的教师角色转换对于构建师生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教学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

Teacher: facilitator with the tool of necessary questions, task presenter, organizer, participant and monitor

Student: question user, finder and active player, motivated risk taker

4.建议

4.1.问题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促使其在对文章进行感悟、释义、质疑、评价以及与同伴交流过程中达到与作者互动的目的。

4.2.问题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让他们通过表述对课文的理解、评判、感想等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4.3.问题设计应考虑到与后继课堂活动的整合,为学生参与后继活动作好语料准备。

4.4.问题设计不是指挥棒和检测仪,关注师生间的合作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是问题设计的兼容价值之一。 参考文献

1. H.D. Brown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Hall, Inc.

2. D. Nunan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USA.

英语教学设计论文篇(10)

2基于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下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不应同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也不应仅仅局限于纠音,鼓励学生开口,用英语聊聊天,等等;相反,在口语实践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主动愿意开口表达思想,让学生真正主宰课堂,教师须处于配角位置去做好课堂引入。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教育部拟在北京英语高考中直减50分,接着部分地区试行取消高考英语,这使当代英语专业学生的未来雪上加霜。关于社会的实践应设计到英语专业口语课上,比如实用的模拟面试、个人演讲、小组讨论等,常见实用的口语交流应作用于英语专业学生。以下部分,笔者结合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来分析模拟面试、个人演讲、小组讨论与口语课的结合。

2.1模拟面试

面试是迈入职场的第一步。因此,把面试设计到英语专业口语课也会得到不错的教学效果。第一步,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常见的面试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分别整理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模拟有经验的面试者上台向其他同学传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准备答案阶段,就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学生可通过各种形式获取大量的语言输入,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向其他学生传授经验的前提。同样,在台上传授这个过程中,准备传授经验的学生有动力去表现好自己,让当听众的同学听懂,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促进他的语言输出。而对听众学生而言,台上的同学输入的是新的内容,而又可能是每位学生日后极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种情感会促使台下学生们的语言输入。第二步,就是真正的课堂模拟面试。通过第一步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熟悉,学生在模拟面试现场,可以根据对吸收的语言输入再综合自身储存的知识量来回答考官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检查吸收理解的过程。对于面试的学生而言,一般都有想被考官录用的心理,这种情感也同样可以促进主动地输出语言。总之,模拟面试能锻炼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也为学生进入社会第一步打开了一扇窗。

2.2个人演讲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社会交际中,演讲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输出形式。激情澎湃的演讲无疑能带动气氛,生动而智慧的演讲能启迪心智。演讲不仅能展现个人魅力,也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过程。因此,英语专业口语课加入个人演讲也是真正能促进学生输出语言,从而习得语言的教学方法。演讲是一种很重要的个人能力,可能会有些学生不喜欢在人前说话,因此,这个课堂任务,教师应鼓励让每位学生参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尽量过滤学生的负面情感。演讲结束后,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问,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听众学生对演讲者所输出语言的吸收情况,反过来,也是在考验演讲者口语输出能力。一般情况下,精彩的演讲方式和提问方式能活跃气氛,营造积极和谐的语言环境,这会带动学生积极主动提问,输出语言,从而不仅真正达到口语教学的目的,也锻炼了学生演讲能力、心理素质、个人表现能力。

2.3无人领导小组讨论

无人领导小组讨论是当今公司面试最后环节中最能突出人才的方式,同样,它也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获得可理解性的输入,此输入远比预先安排的语言输入更有效。因为,一方面,一些消极的情感会被过滤掉。学生是主角,教师一般不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是绝对的配角,因此学生在用英语讨论时没有太多的压力,不会过于焦虑、紧张,这就过滤掉了消极的情感,使学生更能无顾虑地投入到讨论中。另一方面,在讨论中,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因此,学生会更加集中精神去听,去吸收他人的语言输入,去开口输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口语课堂能经常有这些小组讨论,学生的心理和语言能力会得到持续的进步。小组讨论是一种间接的合作模式,会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有助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积极的情感会自动激励学生开口讲英语,不怕出错,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综合能力。所以,小组讨论活动更容易创造语言环境,更容易让学生自然地输出语言。除模拟面试、个人演讲、小组讨论三种教学活动外,教师可以根据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适时设计其他各种教学活动,比如情景表演,营造一种轻松有效的课堂语言环境,减弱学生的消极情感因素,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学生自己主动输入、输出语言,并且,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帮助。

上一篇: 消息二则教案 下一篇: 保险新人培训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