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实践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16

学习与实践论文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1)

学法指导与学习指导虽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区别。只提学法指导,眼里只有学法,容易走唯方法论的极端,在指导上,只见树木不见林。而学习指导,内涵却丰富得多。它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还包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少提学习指导,导致指导途径单一,缺乏综合效应,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急功近利

理论的片面性也导致了价值取向上的急功近利,要求学法指导能有立竿见影之效。见诸报刊有关学法指导的文章,在文中例举最多的课文是《精彩的马戏》《再见了,亲人》和《桂林山水》等几篇。从低段到高段均是同一模式:指导学法尝试学法独立应用学法。立竿见影好像其妙无穷。然而,文中段落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又有多少呢?这也就难怪似有立竿见影之效的学法难以迁移了!  (三)浅尝辄止

学法指导的不足,还表现在浅尝辄止上,不能深入下去,表现之一是对刚总结出来的学法还未运用就束之高阁,如同“小猴子下山”,学一个,丢一个,自然形不成“滚雪球”效应。表现之二是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句段,却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用想象、朗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因此,看似掌握了不少学法,但读写能力却不见有明显的提高。

二、提高学习指导效果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立足于“学习指导”来进行学法指导的实践,把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运用学法,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掌握学法,终生受用。但终生受用的技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磨练。要着眼于高效又舍得花“慢工”。学习在于积累,日积月累,自然会有开窍、顿悟的一天。再次,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深入和积累,不能总在一个层面上重复。如上面列举的三篇课文,虽构段方式相似,但学法指导应同中有异,体现不同年段的要求和课文的特点。低段《精彩的马戏》要体现引导学生读懂词句;四年级的《再见了,亲人》要体现抓住表现课文中心的词句段去概括中心思想;五年级《桂林山水》则要体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假如只满足于“扶半扶放”的教学程序,也就失去了学法指导的意义。  (二)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汉语比起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毛泽东同志曾说:“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在这里他老人家深刻地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甘苦。我们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终南捷径。  (三)要遵循心理规律

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小学生记忆力强而思维发展较慢,整个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既不精确也不深刻,对繁杂抽象的学法难以产生迁移的效果。因此,在学法指导上,要从大处着眼,宜粗不宜细,宜笼统而不宜条分缕析,要把小学的学法指导同中学区分开来。如中学分小说、散文、寓言、童话,可就文体特点指导学法,在小学则一律视为记叙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时,则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表现中心的词、句、段来理解。学法指导分类过细,由于学生思维跟不上,效果不会好。

其次,要根据迁移规律进行学法指导。每种学习方法,只有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来才有意义。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2)

教师的自我素质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要推广研究性学习,首先需要研究型教师。

(一)备课阶段

要备好课,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准备多个不同的研究方法供学生借鉴,就问题的引导、研究、解决做出预案,以免失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控制。

(二)课堂实践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战场。我们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材料的内涵,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独立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新知。

1、提出问题,确立研究方向。教师可根据文章篇幅长短留出给学生独立的阅读时间,并要求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由全体学生交流、评议、筛选,最后由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在其中要适时点拨、提示、引导。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写到荷塘中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话写得很美,美在哪里?学生回答:“很形象地把荷花描绘出来。”显然这样的回答不是分析。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细化分析:“明珠”写出了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美;“星星”写出了荷花在无垠的碧绿荷叶背景下,在悠悠夜风中的动态美;“刚出浴的美人”让人联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贵之美。

引导学生这样分析问题也许有些琐屑,但对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分析问题的套路是很有效果的。

3、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蝉》一文。教师指导学生课后翻阅资料、上网查询、实地考察,学生们会感到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很有趣味,都可以与课本联系起来,也能不自觉地提出问题;通过考察、整理,学生们初步感受到蝉这种物种生与亡的自然定律,联系自身的经历,提出个人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就自然地由被动转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了。

4、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这就把语文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运用自我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积极性,更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三)评价阶段

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评价既可由老师进行,也可由学生互相评判。评价时,只要有超越一般的知识的延伸、能力的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是最大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成一个课题,就收获了一份成长。

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

2、强化自我意识。要求学生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三、学校的支持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广与实践是在各个学校进行的,因此,学校应事先作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来支持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广与实践。

学校应由上到下,从领导阶层,核心是校长,到教职工,都要转变思想,大力支持支持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广和实践;成立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对教职工进行定期培训,要提倡教师人人走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道路,鞭策教师破除科研神秘感,树立自信心,提高理论思维,增强科研意识;对图书馆,教学设备进行整合,统一调配、妥善安排教师与实验室和机房的使用,尽可能在图书设备上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空间和条件。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3)

2、两校交流对学习共同体的影响

二、学习共同体概述

1、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2、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3、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策略

1、构造学习共同体的基石:使命与愿景

2、构造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学习机制与团队学习

3、构造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民主与开放

4、构造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校长与管理团队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以民星中学与复旦附中为例

具体论述与内容

参考题目:

民星中学信息化工作平台使用的研究与实践

民星中学语文网络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研究

提高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教学行动与策略的研究

谈材料作文的审题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4)

[作者简介]闫爱静(1974-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吉林 四平 1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436号)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方高等教育公平性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B339)的结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06-02

20世纪80年代自主学习理论在西方得以系统地提出和实践,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意识的参与、控制并加以负责。自主学习理论对于提高学习者主体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步入社会后的终身学习能力,是目前西方世界非常重视的重要教育改革方法和措施。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根植于西方的自主学习理论所强调的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意识、自我计划、决策和反思能力等因素在我国大学生身上普遍表现薄弱,于是自主学习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正引发着不小争议。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自主学习理论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本土化融合。

一、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1.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自主学习理论最早由法国的Henri Holec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于1979年正式提出,即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的能力”;Little(1991)指出,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进行客观的批评性的思考,作出决策并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其他语言学家和研究者根据不同视角有着其他的提法,如independent learn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self-access learning 等,但这些概念的本质都体现了相同的自主性内涵:强调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的责任态度和能力。学习者要对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过程中方法和技巧的选用,学习结果的反思和评定等,无论客观环境如何,都要体现出高度自觉性、责任感以及相应的自主态度及能力。

2.自主学习的理论来源。自主学习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于20世纪60 年代提出, 后来在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l)、布鲁纳(Bruner)等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努力下得到丰富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成是学习者与原有的知识体系、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发现和探索从而形成新的论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找到了人类认知周围世界并进行知识积累和内化的客观规律,自主学习理论则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将因此进一步获得关于自身和周围世界更大的自由,是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升华。

二、自主学习理论的东西方文化对比分析

自主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欧美已经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原则,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都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普遍的教育目标,并取得了外语教学的满意效果。然而当自主学习理论被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时,其文化的普遍适应性受到质疑,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自主学习理论产生的土壤为典型的西方独立、民主、自由的文化背景,崇尚自我、满足自我需求、追求独立自主的个性主义(individualism)价值观几乎在所有人心中扎下了根,因而教育过程的独立、自主对于每个人接受起来也是自然和水到渠成的。学习者会自觉地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有意识地自觉选用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评定。

中国自古以来的漫长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剥夺了人们大量自我决定权,一切听命于上级,即君权、父权、夫权。人们总是在自我熟悉的定位上重复着听从、服从、执行的行为,使得人们自我决断的意识渐渐淡化和模糊。虽然新中国的建立,从制度上打破了这种权力压制,赋予人们主人翁的地位,以民主的形式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但人们潜意识里仍然无法摆脱依赖和听从的思维定式。而且中华民族很多优秀的传统如“师道尊严”“孝敬父母”的“敬”“听”“从”思想一直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不断延续和发展。教育过程中学生视老师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对其言听计从,这必然与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产生巨大冲突,或者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来说是个巨大的阻力。于是国内的有些研究者认为,盲目复制这种舶来品并不明智,国外的理智的语言学家也警告把这种学习理论不加以考虑地强加于东方文化,容易犯“教学法上的霸权主义”。很显然,如果找不到该理论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契合点,那么自主学习理论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束之高阁,要么将面临照抄照搬、盲目移植所产生的必然失败的后果。

三、对自主学习概念及其与东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20世纪80年代初由Henri Holec和其他语言学家提出的“学习者自主”的概念单纯强调了学习者在理想的状态下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理想自控状态,是一种狭义的概念理解,按照这一标准及目标,我国一些研究者曾经在中国学生身上做的所有研究几乎都显示出我国学生极低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结果必然导致自主学习理论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应用的挫败和悲观感,要想科学客观有效地采纳和利用该理论,我们必须对学习者自主概念的范围、程度进一步扩展,使其更具包容性,同时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与该理论的契合点,使其文化适用性更加广泛和具有灵活性。

著名语言学家Littlewood在考虑到自主学习概念的文化适宜性的时候曾指出三点东方特殊的文化传统,它们将影响东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模式及方法:(1)亚洲社会的集体主义导向,即以集体利益和荣誉而不是个人利益为奋斗目标,带着更强的动机与责任感进行学习活动。如为家庭、家族甚至是国家的荣誉和发展而学习,光宗耀祖、振兴国家,一直是我国很多学成者的巨大动力与鞭策。虽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从出于集体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产生的强烈学习动机来看,与自主学习理论所强调的积极主动地学习来说并不相悖;(2)基于权力与权威的教与学关系,即师道尊严。中国自古以师者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从而实现知识与思想的传播,因而师者的地位和权威一直受到重视与尊重。但是由于我国历史等级思想的局限导致学生畏惧权威、依从权威,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则需要从改变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教育及人类自身的科学再认识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对于勤奋的坚定信念,东方文化认为通过勤奋,跟借助天赋相比,同样甚至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等。鉴于此,我国传统的东方文化传统将使得我国学生产生不同于西方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信念和模式。

除以上Littlewood指出的东方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外,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有很多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他人的学习关系、学习意志力、学习技巧、治学原则等方面广为流传的积极经验及教诲,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熟能生巧”“铁杵磨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这些经验及教诲非常有效地激励我国学生汲取知识,完善自我,不断进步,对自主学习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实践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我国优势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运用现代科学的课程设计及管理模式,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将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四、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学习新模式

我国经济等综合能力相比西方还有很大距离,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并不理想,加之老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衡,大班教学带来的弊端不断呈现,因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仅仅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体现,也是迅速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质量,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瓶颈问题,更是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步伐切实可行的途径。2007 年7月我国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结合我国的特殊文化特点和国情,确立有我国特色的自主学习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要做到两个转变和两个结合:

1.两个转变。第一,教师角色意识和能力的转变。自主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颠覆形式之一就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彻底转变,教师由原来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宰和权威的地位退下来成为辅助者、协助者、设计者。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从意识和能力上同时转变,而角色意识的转变则是前提和基础,这一点对于数千年来一直作为教学权威和主宰的高高在上的教师角色来说并不容易,很多教师感觉无所适从。所以通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使教师转变意识是前提,同时还要对新增加的角色责任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提高,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新模式和方法的设计及实施,这对于自主学习理论的实践起着成败攸关的关键作用。

第二,学生自主意识及学习行为的转变。学生作为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进行角色转变是大学英语改革的目标和关键。我国的学生由于历史原因,习惯于听从、执行,并且学习行为多局限于记录、模仿、记忆和复述,让他们改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展开课堂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思考、抉择和评判是十分困难的。而且面对我国传统文化里“面子负效应”的问题,以及“重群克己,重他轻己”的思想,学生同样很难主动地把自己展示或暴露于众目的审视之下,所以要想让学生角色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和预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在角色意识上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培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意识,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的焦虑感降到最低,而且有效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和抉择的技巧和能力。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在能力和成绩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会呈现正增长。

2.两个结合。第一,任务型与合作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鉴于我国的文化历史背景,我国的学生不适合充当完全自主学习者,我国老师相对于西方教师必须有较多的介入和引导任务,做到不专制和不垄断的同时,又不放任,使学生成为不完全自主学习者。但是这种介入和指导绝对不同于以前的角色代替似的讲解和灌输。与当前众多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分析,任务型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实现教师的宏观指导和掌控,同时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锻炼学生复杂的思考和应用能力。而我国长期以来特有的重群克己的集体主义观念又使学生很难总是作为个体出来承担某种活动角色;相反,小组(集体)合作完成任务可以让同学们感觉更轻松自然、减轻焦虑,同时营造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所以任务型和合作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较为理想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有效方法。

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模式。课堂上任务型与合作型教学方法的结合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判断和抉择的意识和能力,为课后相对完全的自主学习活动做了有效的训练和准备,使得学生更快地向完全自主学习者转变。而课后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序延伸,也是实现自主学习实践、培养自主学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终目标的必要而有力的保障。

当然,课后自主学习需要有强大和物质和技术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投入的不断提高,很多学校已经建立功能较为完备的自主学习中心,但是规模和人机比例远远无法与西方相比,所以结合我国国情,有效利用现有的设备支持,设计和布置要求学生独立选择、完成、评判和反思的学习任务,并加以监督和指导,做好自主学习的课堂和课后的有效衔接,将大大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自主学习理论无论对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是对于整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然而切实与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进行教学大纲的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开发才能保证其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有效实施并获得成功。这种结合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宏观及微观环节,其影响力甚至有一天将波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李红.学习自主性与中国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3]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02(3).

[4]戚宏波.学习者自主的理论溯源[J].山东外语教学,2007(6).

[5]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6]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7]Hedge 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Oxford:OUP,2000.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5)

毕业实习前三月,与实习单位联系,初步确定实习人数、带教老师研究方向,并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根据自身及实习单位实际填报实习志愿,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情况下于实习前半月公布实习分配名单。实习前一周,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毕业实习动员,宣讲专业思想及安全知识,强调实习纪律及注意事项。下发《指导老师学生版实习要求》电子版(主要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毕业实习计划,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其实施办法,论文评分标准等),详细规定了毕业实习全过程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和老师有据可查,非常有利于实习顺利完成,提高论文质量。为确保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我们建立了实习督导制度。前期督导重在了解学生是否及时到岗、是否及时查阅相关文献并做好开题准备工作;中期督导重在了解学生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实习进度;后期督导重在了解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进度。通过三次督导,从程序上保证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严格规范答辩过程,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6)

2.运用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教师需因材施教,抓住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灵活转化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感受现代科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时给学生教授现代科技的各类变化,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各种妙处,并激发学生思考身边物理应用的科技创新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科技”,教师可通过简单的道具,与学生一起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体验当“科学家”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7)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可以强化学生能力提高和终身体育原动力逐渐的形成。笔者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做好学生的单元学习评价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能有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正是由于过去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因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评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定内容的确定不仅要关注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体验,与人合作技能的发展,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给予个体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表现自己,拥有自信。

.新课程教学评价特点

..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

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运动扭伤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如果不被人挖出来,哪怕你再值钱,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课标”不是注重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总的信息反馈,为下一阶段教学的起点和目标提供依据,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新课程强调的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并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是学习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有正确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小组评价,对每名学生的成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体育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做最终的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运用单元学习评价的尝试

.单元评价内容与标准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设计了“单元学习评价表”,既注重了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也注重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见附表)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水平四)

第单元学习评价表(项目:)

班级姓名时间: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根据各水平目标中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体育与健康

知识与技能

课堂表现

学习态度

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

单元总

原始成绩

现有成绩

提高程度

自我

评价

小组评价

师评价

自我

评价

小组评价

师评价

自我

评价

小组评价

师评价

分全部做到或胜任

分大部分能达到

分基本达到但不胜任

分以下大部分达不到

自己的话

同学的话

老师的话

家长的话

.单元评价具体操作方法:

..评价流程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单元总评家长评价

..自我评价

体能项目评价。先测试与学习项目有关的体能原始成绩,要求学生如实填入表中。单元学习结束后,再测试把成绩填入,“提高程度”栏采用等级制填写,用累计记分法确定等级(例如:学习前成绩得分为分,学习后测试成绩得分,最后成绩应为分进步分分分,“提高程度”栏等级记作“”;如果学后成绩测试得分,最后成绩应为分—退步分分分,“提高程度”栏等级记作“”)。

“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评价。单元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运动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在本单元每节课学习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同学合作精神等内容的表现,分别填写四个等级””、“”、“”、“”。同时,针对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学习体会等方面,填入“自己的话”栏目。

..小组评价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每组人进行。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小组评价,根据组内成员在单元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结合平时在每节课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的表现,组内成员发表意见,最后由组长确定等级。同时把具有代表性的优点表扬和存在问题及建议填入“同学的话”栏目中。

..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单元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情况,最后确定等级。同时,把观察到的学生表现,学习目标达成度,对学生优点和希望等内容,填写“教师的话”栏目。

..单元总评

单元总评有每位学生自己进行,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各评价内容的评价等级,确定自己本单元学。方法是:等级的分数段为—分之间,取平均值;等级的分数段为—分之间,取平均值;等级的分数段为—之间,取平均值;等级为分以下,取分。然后把各单项评价等级换算成分数后,将所有单项分数相加取平均值按“”、“”、“”、“”四个等级给予单元总评。例如:某同学成绩评价中有个“”,“”,个“”,个“”,总评分数应是(××××)/,在“单元总评”栏目中应填写“”等级。

..家长评价

在完成以上各项评价项目后,学生把单元评价表带回家,由学生家长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填入家长的评价。

.运用单元学习评价的注意事项

.单元学习项目内容的确定,一定要针对五大领域,并结合水平目标进行考虑,对“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有明确的、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作为支撑,选择项目内容比较容易,而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需要渗透到实际教学内容与活动之中,在选择单元教学项目时,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整合教材,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挖掘教材的内涵。同时,在整个运用单元评价表过程中,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促进体育教师不断学习,进一步了解学生,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施,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单元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课堂上能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关爱、尊重等行为较以往有较大改变。在过去体育课上,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教师上课”和“体育课中学生身顺而心违”现象会明显明显下降。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的运用,较好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中没有经历过,往往会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影响,出现诸如学生自我中心问题、类群效应问题、附和“权威”问题、以偏概全问题等等,因此,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就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工作,对同学的认识不清的要加以指导,在评价中要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同学之间的评价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对于和同学评价差矩大的要说出理由,不能不负责的对别人作出评价,以避免学生的类群效应。

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教师和参评者要多发现被评者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他们的不足一定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语言委婉、中肯。尤其是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评价的目的。

培养民主气氛,体现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下才有畅所欲言的环境,不搞一言堂,对不同的见解权要充分的理解和鼓励,言者无罪,有则改之,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带领下飞翔,让掌声、笑声、真情充满课堂,喜悦和自信写在脸上。

.在运用单元学习评价表时,应注意根据单元学习项目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确定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例如:学习单元学习内容为体操的垫上技巧,体能测试内容可选择坐位体前屈;单元学习篮球时,体能测试可选择米跑或立定跳远等。对于其他内容的自评和互评,体育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评、互评,课内外结合进行,“学习态度”和“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要根据单元学习项目特点,组织学生在课上或体育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完成。

单元评价表的运用,为学生的学期成绩评价提供详实的依据,在学期成绩评价时,按照单元总评的方法,把每个单元的总评等级也换算成百分制最后评定学期等级,同时结合《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可以更科学评价学生健康状况和水平目标达成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版

季浏等编著《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朱万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钟启泉等编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8)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通过搜集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单位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的资料数据,对其进行概括,揭示实践教学体系现存的问题,从而为其发展完善提出建议。基于不同的研究指向客体,本文分别以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有关专业课程、本科在读文科学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等为分析单位。

具体操作如下:按照能够反映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特点的原则,在苏州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类目中随机抽取20门课程,对专业实验课时及其占比等进行统计;对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实验类型、实验教学形式、实验考核形式及实验课成绩比重等进行分析;在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抽取197份本科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以及146份本科生单位实习总结进行内容分析;在苏州大学2014届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随机抽取60名,发放毕业论文设计题材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主要研究结果

(一) 实验与实践教学情况

1.实验教学。在选取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每门课程的平均实验学时为27个,平均每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3个,实验学时平均所占百分比为43%。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实验课时数方面体现出实验课程在其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具体实验类型上,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主要涉及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调研发现,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普遍涉及两个及以上实验类型,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或者“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组合模式。从各个类型实验所占比例来看,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加总起来占到六成左右,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约占40%。从实验操作展开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多以小组形式展开,每个小组人数以2-3人居多,突出组员的协作攻关。

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程考核来看,80%的实验课程选用实验报告作为唯一考核方式,15%的课程以上机操作作为实验课考核内容,5%的课程将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结合作为实验课成绩。故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仍是以文字的实验报告为主,以上机操作为辅。在所有设置实验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实验课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比重低于50%的课程数占到被抽查课程总数的八成,可见,实验课成绩对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影响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重要形式,它在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本次选取的197份社会实践报告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间最长达60天,时间最少为2天,学生平均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为15天。按照实践区域划分,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统计表明,参与校内实践的学生比例约为17%,其中以校团委和社团实践居多;参与校外实践的比例超过八成以上,单位包括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社区等不同实践点。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主要以校外实践为主。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方面,83%的大学生通过自行联系参与社会实践,8%的学生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联络参与社会实践,有5%的学生由院系组织参与社会实践,剩余4%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数据表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依靠自己寻找实践机会,而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给予的支持较少。

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方面,38%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其快速适应社会,2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既能帮助其适应社会又能提高专业能力,29%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为动机参与社会实践,而单纯以满足教学要求而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最低,仅为1%。故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借实践机会提升自身能力、适应社会,同时又能服务和奉献社会。从社会实践结果评价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经历表示满意,仅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社会实践经历一般。同时,86%的社会实践单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示满意,14%的社会实践单位表示一般。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实践单位,都对学生社会实践情况总体较为满意。

(二) 单位实习

单位实习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必备环节。数据表明,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平均实习时间约为9周。但由于个人情况不同,学生实习时间极差较大:实习时间最长的学生一共参与了32周实习,实习时间最少则为3周,71%的学生实习时间集中在9-12周之间。在被抽查的样本中,学生统一选择分散实习,实习与专业对口率达41%,实习岗位差异较大,涉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基层社区等不同部门。

在参与实习的渠道方面,有58%的学生通过他人介绍参与实习,41%的学生自行联络参与实习,1%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实习。故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他人介绍或者自行联系的方式参与实习。从单位实习的收获来看,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所获得实习经验存在较大差异:认为增加个人社会交往经验、促进职业生涯探索的所占比例最高,达64%;认为实习经历仅仅帮助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的占16%;认为实习仅仅帮助其增加社会经验的占14%,而认为实习意义价值不大的占6%。

(三) 毕业论文设计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54%的学生回答毕业论文选题是由自己探索确立,36%的学生表示毕业论文选题由指导老师指定或者建议,有5%的学生回答毕业论文选题是综合老师建议与自身探索而确立的。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探索的方式确立论文选题,指导老师较少干预选题确立。在撰写毕业论文意愿方面,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动机。63%的被调查者表示强烈的意愿想要撰写好毕业论文,29%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在毕业论文准备时间方面,存在准备时间短暂的情形。50%的学生表示用时1-3个月时间为其毕业论文做准备,27%的学生准备时间不足一个月,16%的学生准备3-6个月,7%的学生准备半年以上。在运用软件方面,52%的学生表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办公软件使用较为熟悉,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不熟练办公软件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撰写。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最大困难方面,59%的学生表示知识储备不足是阻碍其论文撰写的最大因素,26%的学生认为时间投入不足是困难之一,15%的学生则认为经费不足、人力不足、物力不足是阻碍其论文撰写的因素。由此,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时间紧促是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平均多久一次与论文指导老师讨论论文情况,46%的学生表示至今从未讨论过,25%的学生表示平均一个月与指导老师就论文情况做讨论,20%的学生表示平均每周做一次讨论,9%的学生表示平均两个月做一次讨论。可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互动不够充分。

三、简要建议

针对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实验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充分挖掘实验与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潜力。由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性质特殊,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运用较为有限。但是实验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须从增加实验与实践相关课程着手。

2.丰富实验课考核形式,适度提高实验课成绩比重。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课考核应将实习报告与上机操作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同时适当提高实验课成绩在该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9)

重点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及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县级以上党员干部特别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同时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近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和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

二、学习形式

1、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组织专题辅导,根据实际安排时间由局党组书记上党课,进行专题辅导。

3、中心组至少开展三次以上专题学习(每阶段至少一次),事先撰写发言提纲,开展专题讨论。

4、结合实际,适时组织交流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学习。

三、学习时间安排

1、2009年3月9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关精神。

2、2009年3月11下午2:30—5:30,召开动员大会,学习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等。

3、2009年3月16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论科学发展)。

4、2009年3月18日全天,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5、2009年3月19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邓小平论科学发展);下午2:30—5:30,党组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心组成员准备发言提纲

6、2009年3月23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论科学发展);下午2:30—5:30,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7、2009年3月24日上午8:30—11:30,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下午2:30—5:30,中心组专题讨论、心得交流。

8、2009年3月25日下午2:30---5:00,刘开全同志作专题辅导。

9、2009年3月30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一、二、三)。

10、2009年4月6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四、五)。

11、2009年4月13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六、七)。

12、2009年4月20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八、九)。

13、2009年4月27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十、十一、十二)。

14、2009年5月4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15、2009年5月11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下午2:30—5:30,党组集中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16、2009年5月12日上午8:30—11:30,党组集中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下午:2:30—5:30,中心组专题讨论,心得交流。

17、2009年5月18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19、2009年6月1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20、2009年6月15日上午8:30—11:30,专题辅导。

21、2009年6月22日下午2:30—5:30,全体专题讨论、心得交流。

22、2009年7月6日上午8:30—11:30,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23、2009年7月20日上午8:30—11:30,集中学习市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与启示。

24、2009年8月20日全天,中心组专题学习,专题讨论,心得交流。

各种文件、会议精神,在文件收到及会议召开10天内组织传达。

根据工作进度,适时组织观看光碟,现场参观学习等。

四、学习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抓好学习。

2、做好“四个结合”,即坚持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通读原文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讨论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抓好县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

3、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围绕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学习,围绕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学习,围绕破解发展难题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干。在学习中思考工作,在工作中深化学习。

4、严格学习纪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处理好工学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双促进。”

五、学习范围

全体在职党员及干部职工,退休党员以自学为主。

学习与实践论文篇(10)

[作者简介]王义全(1973- ),男,河南夏邑人,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研究。(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师范生实践教学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8-JKGHAGH-5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57-02

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实践教学的改进多停留在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延长实践教学的时间等量的积累方面,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非常薄弱,它严重制约了所培养人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日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把“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如何用好这一学期的时间,甚至产生大于一学期的效果呢?这不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的问题。

一、分离: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论及实践教学的内容时,一般认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个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创新学分、毕业论文等环节”,“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三个子系统(或称模块)”。这些观点代表了我国实践教学的主流思想。虽然都认为实践教学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现状还是十分明显的。实践教学被看作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范畴,学生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以前必须先拥有教育理论,然后把学习的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在运用的过程中,验证、延伸和拓展理论。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进行学科理论的讲授,很多实践性内容和环节得不到表现。教学方式以教师单一讲授、理论的“灌输”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只充当“听众”,学习中少有自己的目的和选择,学生缺乏参与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更谈不上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也很普遍。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对教育实践不够重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学习,把实践教学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工作。

因为假定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以前已经完成,实践教学只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者对理论教学中所涉及的理论的验证和演示,在一定程度上使实践内容非常单调,实践形式单一。虽然规定实习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学生一般没有机会体验一个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全程工作,见习和实习常常仅仅局限于听几节课和上几节课,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导致学生只会说不会干,当学生面对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缺乏必要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影响则是教师为教理论而教,学生为学理论而学,抽象的、单一的理论知识难以应用到具体的、丰富的现实教育情景之中,很多师范生实习回来以后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大学里学的理论和基础教育的实践是两码事,所学习的理论不能解释和指导实践。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导致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实际教学工作,甚至缺乏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融合: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的潜课程

潜课程的概念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潜在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更多地强调其对学习者或者教育者的非预期性,然而随着对潜课程研究的深入,对潜课程的理解正在发生改变,其外延不断扩大,“人们把有些预期的课程也归为潜课程,这意味着潜课程的研究已由注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从课程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来看,教育理论课程对于师范生的理论学习来说是正式课程,而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则不同,它是指学习理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与教学实践有关的观念、态度、技能技巧及行为规范等。

1.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潜课程的可能性。知识有多种表现形态,根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把握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实践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确证的知识。虽然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两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具有理论的内在性,即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具有实践的关联性,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知识可以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对实践知识的掌握。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的隐性课程成为可能。

2.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潜课程的必要性。我国有学者把学术理论分为两类:科学理论和实用理论,其中又把教育理论归于实用理论。实用理论可以概括为:提出某种希望达到的目的,对各种指向目的的备择手段予以论证,得出在既定的环境中某种合适的手段,然后建议如何将这一合适手段去兑现目的。这与英国教育理论家赫斯特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教育理论应被描述成一种实践性理论,即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动准则的理论。实际上,教育理论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既有关于获得理性的认识纯理论的知识,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精神、理念;也有关于作出理性的行动实践性理论的知识,他们可以转化成实际操作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内在统一的,没有实践基础的教育理论是无根的文字游戏,没有理论依据的教育实践将成为缺乏理论支撑的经验活动。教育理论知识的特殊性是把理论学习整合为实践教学潜课程的内在要求。

3.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潜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实际教育情境与教育理论知识两者之间无法直接一一对应,实践总是责任理性或实践理性主导下的自由选择的实践,教育实践工作者无法把先前所学的知识直接拿来一一应用。实践教学不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也不是理论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实践教学的课程化,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为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根本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具体目标,整体规划专业课程,整体优化实践课程结构。以潜课程的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使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成为理论学习这一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织,使学生既能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又能在理论学习中学到实践技能,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

三、统一:以实践的方式学习理论,用理论引领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规律为我们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进行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对那些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理论应该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或者以实践的方式去领悟和体验。

1.整合教育理论内容。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结果中心”的灌输式理论学习,首先需要整合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第一,把某些教育理论课与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如《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很多,但是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却区别不大,基本上都是单纯以理论逻辑线索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不同的是选择的内容和安排的顺序稍有变化。如果我们采用以理论线索、教学设计线索和实践教学线索三个维度整体推进的整合方式,则会在学生学习课程与教学原理的同时,得到实践的锻炼,促进实践智慧的形成。第二,教育理论课程之间的整合。即改变教育理论课程中,明显存在的个别内容陈旧、部分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重复出现等弊端。如课程与教学问题,“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都在讲,“教育学”中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肯定没有后两门课程讲得深刻,我们可以把“教育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删除,给实践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的过程、原则、模式、策略、方法和评价等问题在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和学科教学论中都在学习,只有协调安排才能使二者发挥理论的合力。第三,把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相结合。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前者回答的是“教什么”,后者回答的是“怎么教”,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相整合,就是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这样既能避免教育理论课程的空洞说教,又能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突出“师范性”的特点。第四,把理论学习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培养大量优质师资,积极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师范大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师范大学生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以及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成熟的经验、真实的教学案例或存在的问题有选择地整合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之中。

2.改革教学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师范生实践智慧生成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由一个静听者、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实践者、批判者、反思者和构建者,让他们在个人实践的经验上建构自身的教育理论。

第一,自主研读、主题讲授、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相比,高等师范的课堂上存在的却是以被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以落后的教学理念传递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师范生缺少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意识、方法、技能和技巧,怎能适应以后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工作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系统感知教育理论、通过教师的主题讲授深化学生的理解或剖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通过这种“有缺漏”的教学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体验性,并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时间的保证。

第二,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学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在教育案例所描述的实际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包括作者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对该实例的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方式。

第三,适度引用模拟教学。在教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让学生在课后结合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轮流模拟试讲,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评议。模拟教学既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某方面教育理论的设计。如在学到教学方法中的“讲解法”时,我给学生留了一个小组作业:“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以4÷为例,给学生讲清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通过这种模拟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明白了:讲解法≠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机械被动的学习,对小学数学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在教态、语言、画线段图的方法、发问的策略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或提高。

3.坚持本科教学的理性品质。我国于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强调以实践的方式学习理论并不是要放松对理论的学习而停留在单纯的教学技能训练上。与此相反,我们特别要强调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既要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教,又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教,尽量避免实践的盲目性。抽象的、单一的理论知识虽然难以应用到具体的、丰富的现实教育情景之中,但却能够帮助师范生理解和把握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从而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奠定思想基础,能为处理问题提供某种可能性,因此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经验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英)赫斯特.教育理论[A].沈剑平,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Z].2001-08-17.

[5]靳玉乐.潜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6]马德滨.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7]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 本科毕业学位论文 下一篇: 职业高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