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15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1)

对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一贯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对于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会。这些新理念和方法毕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实践所得——集思广益,只有了解了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进步,也才知道有许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电子白板、需要投影仪才能用。

2.经费问题

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近十几年,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虽然近几年来我县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给予报销,但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承担数目不小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开支。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改善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第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当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对培训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在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单位抽取一定的人员参加由国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的专门培训。这些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高认识,参与过课改,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对地方培训者进行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培训者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第三,地方继续教育培训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训教师每年必须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一定的调研,走入中小学课堂,及时挖掘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中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重视继续教育。

2.培训形式多样化

第一,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它注重在探讨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第二,专家引领教育方式。让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一起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通过专家们的示范以及在专家提供的新的理论指导下,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第三,集中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教师利用假期到指定的学校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通过集中培训,完成培训科目,最后通过考试而达到目的。第四,送教下乡模式。由相关部门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让一些经过培训的高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地区的乡镇上对教师进行短期的教育培训,使当地教师便捷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第五,远程培训模式。利用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一个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培训对课堂的生成、构建、发展、探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探求,都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3.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改进方案

第一,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这样便于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第二,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第三,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尝试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试行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履职考核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

4.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们的知识、观念必须更新。无论是老教师或是新教师都必须通过继续学习来达到教育思想的改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通过继续教育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

5.政府应加大继续教育经费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2)

国家对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逐渐重视,使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需求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切实了解教师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满足教师所需,使教师继续教育更加有效。

根据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有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并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量性研究,忽视质性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总体来看,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数研究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都是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各个环节问题的简单百分数统计,而缺乏相关因素分析。[1]另外,现有文献中很少采用质的研究、叙事研究和理论基础深厚的深度哲学研究。

2.需求调查多,操作方法研究少;整体性研究多,分类、分层研究少;研究中小学教师者多,研究继续教育师资力量者少。

纵观检索出的文献资料,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普遍采用调查问卷法,且问卷涉及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2]

(1)动力研究。包括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看法、所持态度与参与动机等。结论主要在于教师普遍已经认识到时代快速进步,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等理念,大都对继续教育怀有热情,除一部分客观上可以评职称等外部因素外,绝大多数教师还期望能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专业化能力。[3][4]

(2)内容的需求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客观来讲,继续教育的内容相对来说广泛。有些学者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了特定学科的需求研究[5][6];对比来看,有所侧重的研究与整体化研究的结果差异很大。不同的教师(如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务层次、城市与农村、小学与中学等)对各种学习内容所做的选择及其优先顺序均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7]

(3)方法的需求研究。有学者所做研究可知,目前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专家座谈、远程教育、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形式多种多样。总结论文中呈现出教师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百分比与优先顺序,可以发现,虽然不同教师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但总体上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是专家座谈和案例分析。[8]

(4)途径的需求研究。关于继续教育的组织时间、地点等方面,主要有集中培训、分散培训、业余培训等,其中愿意参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的教师占据多数,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期望在假期参加学习。[9]在地点上,小学教师更热衷于教师进修学校或市级继续教育机构,中学教师则倾向于省教育学院或师范大学。

(5)评价需求研究。继续教育的评价形式也是继续教育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方面,对于通常使用的综合测评、书面化考试、撰写结业论文、示范讲演、小组集体活动、写心得体会等,相当比例的教师倾向于综合测评型的考核形式,而对写心得体会或者书面化考试持消极态度。[10]

(6)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阻碍因素研究。大体上中小学教师认为的阻碍因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依次表现为工学矛盾、经费问题、继续教育的效果问题、学校管理问题、自身发展或家庭问题等方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广泛开展尚且时间较短,存在较多现实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随意性大,进行科学理论构建和效度分析得少;很多学者只是研究了现象或者热衷于解决问题,而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进行长时间跟踪调查的较少,大多数是横向对比研究;多数研究只是推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但很少能够给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性操作方案;目前研究主要针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却很少涉及进行教育的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很多学者对继续教育进行了综合性整体研究,分类、分层、分学科的研究尚且较少。[11]

目前,随着国家多教师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仍在较快发展,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纵观现有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侧重考虑以下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要提高问卷编制和实施的质量,注重量化调查与质性研究的协调结合,以深刻的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从内部深入挖掘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研究的重心要逐步由综合性的研究转向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次、分学科的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研究结果向模式化或理论化的升格,以期对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有更大的关照力度,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需求研究也要跟上。

参考文献:

[1]李莉.关于初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及需求的调查[J].农村成人教育,2000(10):33-34.

[2]蒋菁.江苏省通州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培训需求调研报告[J].继续教育,2002(3).

[3]肖建彬.继续教育:教师想要什么?——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J].教育导刊,2001(11):32-35.

[4]王丽君,王成全.农村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心理需求调查[J].河南教育,1998(6):11-12.

[13]卢真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研究报告[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6):29-35.

[5]张永和.江阴市经济开发区初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0):28-29.

[6]葛正义.安徽省中等卫校教师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中等医学研究,1998(11):13-15.

[7]王生清.生物学教师“十五”师训需求的调查[J].生物学教学,2001(6):31-32.

[8]陈一帆.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报告[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8):74-77.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45-03

一、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过程及高师院校的作用

(一)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过程

继续教育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英国《1944年教育法》中,英、美、法、德、苏联、日本等是研究教师继续教育较早的国家。在国际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背景下,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孕育期(1952―1956年)、萌芽期(1957―1965年)、停滞倒退期(1966―1976年)、恢复期(1977―1989年)、发展期(1990年至今)。

在恢复期,我国将中小学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学历补偿教育上。1990年,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有步骤地转移到开展继续教育上来。会上不仅论证了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遵循的原则、教学形式等。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正式开始。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提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依托当地高师院校与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二)高师院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高师院校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提供学历培训,本科函授为学历培训主体,教育硕士培训逐步兴起,在职攻读博士也在一些地区出现。学历培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国教师终身学习和学历提升的主渠道。近年来,高师院校承办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专家带着基础教育研究的课题,通过与基础教育合作,开展理论的本地化和操作化研究,以提高理论的实用性和辐射基层的能力。不少高校专家在以基层教师为主导的应用性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发挥现场协助和指导作用。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高师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职能

(一)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电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d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便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几十年来关于终身教育概念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现代终身教育理论揭示了人的学习的一般原理,即连续性和整体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清醒地认识到:“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与教育之间的区别。”这一观念的产生,使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联为一体,使教育成为人的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手段。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我国,终身教育思想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学生有不少是成年人,孔子的一生都在求学、在努力践行“终身教育”。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魏武(曹操)、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于瞑目而无见者也。”用大量的事例劝勉人们“终身学习”。如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之一。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我国目前正在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职前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已逐渐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不学习,教师就不能更新观念和知识,就不能提高技能,就不能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学习,教师就不能对教学中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归因;不学习,教师就不能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和改进;不学习,教师就不能对研究的结果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

(二)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高师院校应发挥其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 帮助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并将终身教育的思想传递下去。高校教师处于教育链的顶端,其教育思想、理念、知识结构对中小学教师起引领、示范作用,使其意识到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明白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是一劳永逸,而是分布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分布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一次培训、讲座传授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学习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培训的价值、效益扩大。普通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中小学生越早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自己、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越有利,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思想意义非凡。

2. 保障继续教育发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长期的师范教育中,高师院校积累了丰富的培养教师的经验,形成了自身的教育教学传统,建有一套系统、科学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这是县级教育培训机构所无法比拟的。高师院校是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主战场,高师院校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利于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避免重复课程学习的浪费和学习内容的断裂。

3.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在传授中小学教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授他们自己获取需要的知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高师院校从职前教育开始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注重职前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

三、教师职业专业化观念下高师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职能

(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师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业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我国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明确定义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5年,我国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提高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就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既要求有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求又师范专业所特有的理论知识、技能和能力。提高师范教育专业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建设(包括基

础学科、教育学科的建设),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高师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承担主要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目前正处于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高”的过渡性阶段,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在这个背景下,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显得极其重要和紧迫。为补偿中小学教师学历而成立的一些县级教育培训机构已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需要,高师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育、成长的摇篮,在教师职业专业化道路上,应承担主要作用。

1.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师资力量是高校的有利条件,特别是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但是高校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情了解不够,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不多。高校应发挥师资优势,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深入中小学教学实践,加强对中小学个学科课程的研究,关注中小学教学中的热点及难点。通过研究提出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路,引导各种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进行整合、优化,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培训。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讲授者,也是研究者。中小学教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往往以习惯代替理性思考,以经验代替理论。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并转化为教学能力,指导教学。中小学教师大多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能够形成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继续教育培训阶段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机。高师院校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专业学科知识、科研素养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基础教育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研究类型和研究特点;明确基础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掌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的一般方法,懂得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选择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等。高师院校还可以组织科研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及科研成果丰硕的专家教授为学员进行“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概述及课题申报的技巧与艺术”等专题讲座。

3. 加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在教学方面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学能力和专业学科知识,它们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可以由高师院校各学科教材教法教师提供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首先在高等学校中得以产生与使用,通过继续教育将这些优势资源传递给中小学教师,并通过他们向周边辐射。

四、从高校的职能审视高师院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高校担负着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高师院校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既是社会的需求使然,也是由高师院校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师院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师范性”,也就是如何培养教师的问题。高师院校的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基础学科研究是其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同时还为地方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五、改革创新,强化高师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优势

(一)更新观念、改革内部管理、加强联合,发挥高校模式优势

高校模式是我国当前主要的继续教育模式,在继续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然而不少高师院校领导把继续教育看做“低成本高收益”的工具,只是看重其“创收”价值。同时,高校成教历来承袭普通高教的人才培育导向,重知识轻实践,教学流程依然是强调知识传承的“讲、抄、背、考”过程。这种落后的观念和教育方式,严重制约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

高师院校领导及教师应意识到办好继续教育不仅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高师院校的职能,转变高师院校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和培训两大任务纳入共同建设和学科发展体系。改革内部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前沿性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学习,加强基础教学研究,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与政府职能部门相协调,同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协同其他教育机构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二)完善校本培训、顶岗培训模式,拓展高师院校优势

1. 完善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是以在职教师所在学校资源为依托的校内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它不同于以高校为基地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性,是对以高校为基地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很好的补充。

以浙江大学汪利兵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教育行动研究的校本师资培训模式:以学校为基地,要求中学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协助和指导下,从自己学校和班级的“教情”、“学情”出发,主动对实际工作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身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得到改进和完善。这种模式为我国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高师院校应借鉴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的经验,积极与地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协调,与中小学紧密合作,构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的校本模式。

2. 完善顶岗培训模式。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教师素质较低,学校师资匮乏,不仅在人数上缺编,在学科结构上也缺编,不少教师同时担任几个班好几个科目的教学工作,他们抽身参加培训就只能把学生晾在一旁上自习。因而,学校领导大多不愿意教师参加脱产培训,继续教育不能很好落实。高师院校每年都有了一大批的师范生要进行教育实习,将高校师范生实习的时机与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是高师院校对教师继续教育职能的拓展。

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探索:浙江省政府在2008年实施的农村骨干教师“领雁工程”就把全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师范生顶岗实习合为一体。具体做法是:由政府提供专项经费,分级分期分批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培训2个月,其中教育教学理论学习4周,由高校组织相关专家专题讲座,然后到异地中小学教学实践4周,由中小学优秀教师专门指导,理论实践结合紧密,边学边用,培训学员满意度相当高。学员脱产培训2个月的工作由师范生顶岗实习。

顶岗培训模式优势明显,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困难重重。政府部门、高校、中小学三方首先要协调互动,科学组织培训计划,合理安排顶岗培训人员、时间,科学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保障实习、培训有序进行。其次,注重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检测,健全考评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完善顶岗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39―1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1993―10―31.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4)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为指针,以不断提高全体教师政治、业务素质为宗旨,建立与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逐步造就一支具有高尚师德、正确教育思想、较强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是:

(1)坚持为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正确方向,全面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业余、自学、短训为主,形式灵活多样。

(3)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努力优化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继续教育的有关要求与登记制度

1、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省具有合格学历的中小学在职教师。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时数,凡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每年培训不少于48学时,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可集中也可分散使用。中小学新教师一年试用期培训不少于120学时。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以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教育政策和法规,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及现代化科技教育等。

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类型有: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教师岗位职务培训或全员培训;骨干教评培训;其他类型培训等。中小学教师参加与教学业务对口的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视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5、建立和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中小学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学时效并获取相应的学分,由有关培训单位登记后,由任职学校归人教师业务档案,经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发给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凭证或证书(有关凭证或证书由省教委统一印发)。

凡按上述要求和程序获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的,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聘任、续聘等必备条件之一。在评聘教师时,教师继续教育的凭证或证书作为必备的申报材料之一提供有关部门审查。未按规定取得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者,不得晋升、聘任、续聘教师职务。

三、继续教育的职责与分工

1、省、市(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是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省教委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政策;制定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组织编写相应教材;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办学标准,审批有关培训机构的办学资格;确认全省性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资格,审验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指导、检查、评估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落实相应政策;实施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本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确认本辖区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资格,审验相应的教师继续育凭证或证书;指导、检查、评估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

2、对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是有关教育学院、高师院校及经过省教委批准的其他培训机构;对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是经省教委批准备案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省、市(地)两级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及经省教委批准的其他培训机构等。省小教进修教研室、省、市(地)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要加强对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与监督。上述培训单位要按照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要求,认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做好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有关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专、兼职师资应当由具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3、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任职学校的职责。各中小学应当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继续教育规划、本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需要以及不同层次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制定年度计划和管理制度,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其学习时间和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和其他条件。同时要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做好有关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并把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

4、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中小学教师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服从任职学校和培训单位的安排,努力完成继续教育所规定的任务;接受继续教育后应按有关规定继续为任职学校服务。此外,凡由任职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付学习等费用且脱产或半脱产学习1年以上及派出国(境)外进修学习的中小学教师,应当与任职学校就受继续教育后的服务等事项签订书面合同。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带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由省、市(地)、县(市、区)的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落实,教师进修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业务经费在“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经费”列支,教师任职学校支付的培训费用在学校相应的经费项目列支,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

四、继续教育的奖惩办法。

1、对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及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并在实际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在单位要予以表彰与奖励。

2、对侵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单位及其负责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情节轻重,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

3、对办学思想不端正,培训质量差,或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而乱办继续教育班的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其检查,停止办班,或取消其办班资格。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5)

继续教育是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创新型的社会、创新型的经济的保障。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推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作为一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新要求。十几年的继续教育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成绩显著但很多问题也应亟待解决。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积极性不高。①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对继续教育足够的认识;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加上现在升学率的要求大、各种名目繁多的评比,使得教师疲于奔命,因而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③培训经费负担较重,国家规定: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地方把本应该政府划拨的部分款项变成了由教师全额负担,从而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1.2 学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存在着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和落后地区教师存在着差异;重点学校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存在着差异;就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所学校的内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师学历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教师的综合质量反差巨大,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从而变相地造成中小学生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1.3 职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谓教师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本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职业技能决定了教师职业素质的优劣,对于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质量的好坏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书育人,必须学会运用最为科学和合适的手段,娴熟地驾驭职业技能,把应该传授的知识以最佳方式让学生掌握和领会。这种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而且还必须与一定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的最佳培养和完善时期不是在其接受师范教育之时,而是在他们从事教育工作一段时期之后,再进行继师范教育之后的再次职业技能培训。

1.4 思想素质的再培训工作也需要加强。

教师整体素质的改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业务水平的提高;②职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显得尤其重要。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在进行着新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在考验着人们的灵魂。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几乎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即使牺牲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也心安理得,这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对社会风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消极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在追逐金钱的驱动下,商品拜物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各行各业、文化教养各不相同的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竟然没有太大的区别。

1.5 时效性不强。

开展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教师专业知识得到拓展、更新、补充和提高,但实际效果却与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造成这种时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培训机构问题。培训机构缺乏一支数量充足、结构精良、业务精湛的培训队伍,很多培训者对新课程理念、教学技能缺乏深入的了解。②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继续教育的很多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理论空泛、内容陈旧。③方法单一。截止目前,很多培训机构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专家学者在台上大讲,受训者在台下听记,完后发证,没有多大实效。④培训机构对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和研究,组织不力,流于形式。

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始终重视师德建设。现在的教师培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把气力全部花费在学历以及技能培训上。实质上,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是推进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总动力,是教师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把握着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方向,从而也影响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进程。那么,如何扭转这个被动的局面呢?

2.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措施

2.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

2.1.1 举办培训班。将受训的教师组成教学班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培训班包括各种类别的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比较适用于新教师培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2.1.2 举办研修班。组织部分教师围绕某些教育问题展开集体研讨的培训形式。研修班一般时间不长,人数也不多,但人员素质一般要求较高,有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办班目的主要是通过教育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进行集体研讨,相互交流,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该形式适用于骨干教师培训、高级教师培训、专题研讨等。

2.1.3 举行教研活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研组和省、市、区、县教研室等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该方式专于思考,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学习方式。此形式十分灵活,而且针对性强,但需要较强的毅力,否则容易流于形式。自学方式常和其它形式培训相结合。培训机构或教师所在学校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对提高自学质量有重要影响。

2.1.4 举行知识补偿培训活动。知识补偿培训就是根据教师目前知识结构存在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培训的培训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问题培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适应的问题,需要补偿。对体育教师来讲,还存在理论积淀比较薄、文字能力不强、写作基本功差等问题,也需要补偿,采用知识补偿培训,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专业知识补偿培训应与学科培训想结合,主要从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基本技能、新兴运动项目运用的技能等方面入手,采用专题讲座、实践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理论积淀、文字能力、写作基本功等,也是教师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乏,将会阻碍新课程的顺利进行。针对理论积淀比较薄、文字能力不强、写作基本功差等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与实践 探究、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题讲座要从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写作技能方面入手。实践探究、自学辅导主要从实际运用(训练写作)入手,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理论,又能使他们的写作技能得到提高,达到专业知识补偿的目的。

2.1.5 举办网络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把培训有关的文件、培训计划、培训要点、培训内容、培训的要求、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调研的结果等到广域网上,使浏览网页的教师,通过浏览或下载进行自学的一种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实现了网络信息的共享,因此,也可称为网络共享式。

总之,上述的培训方式在形式上是相对独立的,在实际运用中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如果这些培训方式能够综合运用,对参与培训人员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途径。

2.2.1 教师进修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这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有省和地市教育学院、市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大都为独立设置的以师训、干训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机构,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2.2.2 远程教育进行培训。利用大众传播媒体等实现远距离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这一途径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2.2.3 开展教研、科研、学术团体活动。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又一重要渠道。我国面向基础教育的教研机构已形成省、地、县、乡、校五级网络,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也已形成一定规模,这些机构和团体对指导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科研、教研带学习、促提高、出成果是这一途径的重要特色。

其它培训的还有,比如普通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等也都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待开发的重要渠道。各种渠道间还应该能相互沟通,形成网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实施各种培训资源的优化组合,全面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还可以更加方便受训教师的学习等。

2.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类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学历达标的中小学教师。由于他们在师德修养、理论基础、教学技艺、教育经验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出现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层次的复杂性,其结构形式也必然呈现多层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以分为三大类型为宜,即适应型、提高型、变换型。

2.3.1 适应型培训。它的培训对象是刚从大学本、专科毕业走上教学岗位的见习教师和部分初级职务的教师。培训目的要求是,明确做一个本学科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巩固专业思想;正确理解本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所任课程的教材;初步掌握备课、上课、实验、辅导、批改作业等基本教学技能,适应所任课程的教学工作,明确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初步具备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适应型培训可采用新教师所在学校和教育学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各校教研组老教师的帮助下,结合教学实践,完成指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并逐项记入教师继续教育档案。教育学院要按照教学计划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教学经验,上好示范课和观摩课,组织好试讲、分析和评议,在较高的层次上给予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指导。

2.3.2 提高型培训。它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有培养前途的年轻的中级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的要求是使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深造,在思想品质、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教学技艺和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成为新的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提高型培训要根据上述目的要求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选用或编写所需教材。提高型培训宜在教育学院脱产进行,时间半年为宜,还可有一部分纳入学历教育。小学、初中教师读专科起点的本科,高中教师读在职硕士研究生或第二学士学位。对这些学员,应单独编班,区别于一般的学历教育班,设计适合需要的课程。

2.3.3 变换型培训。它的培训对象是所教学科变换或兼教第二学科的教师。培训目的要求是,掌握新教学科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熟悉教材和教法,具备胜任新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变换型培训的内容应由教师的知识基础和新教课程的差距来定。教师基础好、前后所教课程相近的,可以少培训,否则,就应多培训。这种培训可以通过函授或短期脱产学习取得单科结业证的形式进行。教育学院要制定各专业的单科教学计划,供参加培训的教师选择。

除了以上三种培训类型之外,还有增新型、研讨型等。

2.4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策略。

2.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参与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化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和教师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当好一名合格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4.2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认可制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就是任职资格制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与审核制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制度。

2.4.3 加强培训者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培训队伍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不需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理论扎实、乐于奉献。培训机构可根据需求,聘请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基层教师、教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充实培训队伍。

2.4.4 构建科学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深化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所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

2.4.5 构建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式的灵活是保证参加培训人数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一环。继续教育机构应根据地点、人数和学员的实际需求,采取恰当、灵活的培训方式,如:专题研究、送教下乡、阳光师训、案例分析、参观考察、现场指导、录像观摩等。只有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才能真正让学员感受到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和乐趣。

2.4.6 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良好的培训环境对于激发学员兴趣、彰显教师技能、提高培训质量具有保障作用。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应采取一切措施,优先照顾和不断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经济投入、设施设备的投入,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要提高全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主动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式,建立科学的管理机构,加大对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各项硬件以及理论研究的投入,使继续教育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6)

本文作者从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国家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制定、农村文化和教育传统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影响、农村相关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等四个角度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引人深思,籍此希望引起更多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国家财政对其有限的关注和支持,相关政策制定等的滞后性,保守、封闭的农村文化和教育传统以及农村教师教育相关部门落后的管理机制等因素都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探究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对改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大量和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始在工作之余寻找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和充实自己,从而跟上时代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朗格朗更是在1965年召开的巴黎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富有远见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将人们这一实际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报告认为:数百年来,把一个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部分用于教育,后半部分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是一个从生到死不间断的终生过程,它应当是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终结一次性的终结型教育。终身教育思想为人们获得再次教育提供了机会,也对教育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继续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深入推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变化以及教育内容上的更替,给农村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熟悉的教育工作重新认知和学习。加之“根据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寄予教育的希望,不少人都认为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的良心,甚至应该成为世界的良心”[1],这如命令般的认知,使教师面临着改革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双重压力。教师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对自己的要求,参加继续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多集中在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上,而针对社会和教育改革需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的继续教育开展得并不顺利。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存在诸如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单位办学条件差、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等许多问题,这也使得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效果也大受影响。因此,深度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众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的财政关注和支持不够

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对农村教育也是越来越关注,但教育部门划拨给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和补充并不到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农村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更多,需要投入到继续教育中的经费数量也越来越大。由于国家和地方财政将基础教育一肩挑,基础教育的财政完全依靠单一的国家和地方财政保障,因此,并不宽裕的财政地方中能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资金就很难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了。

由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没有被纳入到基础教育系统作为财政投入的考量对象,所以教育财政无论在预算或是实际拨付支出上都没有明确的指标。教师继续教育资金短缺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培训单位和教师个人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一方面,就农村培训机构而言,自身贫瘠的地方财政能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经费投入常常难以充分到位。因为缺少资金,培训单位在设施增添上也就捉襟见肘,难以很好地改善办学条件。很多培训单位只有桌椅、黑板及粉笔等这样简单的教学设施,而图书资料、电视和广播、学术报告厅以及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先进教学设备普遍缺乏。此外,培训单位的后勤也因为资金的问题不能为受训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宿舍简陋、食堂生活差、没有开水供应这些因素都使得教师难以全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也消减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如此的办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很难满足大规模且高质量的师资培训要求。

另一方面,就农村教师个人而言,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中小学教师虽然工作在义务教育的教学前沿,但国家教育财政并没有把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作为义务教育的财政来给予支持,所以能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上的资金也就相当有限。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的进行,培训需面向的对象更广,人数也更多,原本就不多的经费用来承担教师培训费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所以教师自己出资培训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农村教师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不仅其工资较城镇同级别的教师的低很多,而且福利也差很多。再者,农村教师的家庭多为单职工家庭,其配偶多没有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教师薪金成为全家生活的主要资金来源。每次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的培训费以及不少的车费和住宿费用,成为受训的农村教师家庭不得不承担的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放弃培训的机会。

二、国家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制定滞后,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

虽然国家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2]也明确指出:“地方教育附加费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3] 但随着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取消及在农村地区税费改革和实行“一费制”以后,以地方教育财政为主要注入资金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经费来源。国家政策上也并没有根据这一变化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补充。尽管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变化对教师的要求早已超出了“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4]所规定的要求范畴,但国家在政策上对其的重视程度依然停留在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初期出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规定》和《教师法》的部分并不具体的规定上。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资金的缺乏已经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没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明确支持,教师继续教育的进展更加艰难。虽然国家也在开始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并在2008和2009连续两年将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作为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但国家最近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中并没有出现与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明确的指导性规定,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教师继续教育应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一个详细、明确和完整的规定。教师继续教育实质上成为了没有植被的裸地,没有属于自己的保障体系,这也造成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教育者没有积极性。因此,思考怎样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畴内给予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

师继续教育支持和关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三、保守、封闭的农村文化和教育传统影响着农村教育者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认知和接受

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在地域偏僻,经济、交通落后,文化保守封闭,所以大都安于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新课改带来的各种教育方面的变化并不乐意接受。而且,在农村,社会舆论与外界联系并不多,在教育评价上给予教师的压力远没有城市的大。同样,农村学生也不能像城市学生那样,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样化的现代科技媒介了解外面的信息,故也难在知识和观念上对教师的权威形成挑战。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们在农村长期的工作生活,教学习惯早已与农村文化交融,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意识早已积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认为以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完全能够在这方熟悉的土地上应付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即使部分教师在上级部门的强制要求下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也因为受训效果的不理想以及教师所在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无法将自己所学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付诸实践,最终被迫回到原来的路上,致使他们认为继续教育培训不实用,参加培训浪费精力和财力,更加拒绝参与。

除了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外,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对教师继续教育也存在认知误区。由于信息的闭塞,与外界缺少交流,农村教育系统中的一些领导者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也都还停留在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上,依然认为某一阶段的学历教育的结束是终生管用的,因而不愿支持和接受教育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加上国家也没有对教师继续教育有明确和硬性的规定,教师们不参加,还能省去经费的包袱,所以对其的督促和管理也就放松了。

以上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加深了农村教育者对教师继续教育认知上的错误,进而导致对其难以接受的结果,最终致使继续教育的成效不佳。

四、农村相关部门管理机制的落后是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

农村相关部门管理机制的落后造成教师继续教育在培训师资建设上落后。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多是没有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学新人或是已退休多年被返聘回来的老教师,这两类师资要么缺乏基层教育经验,要么与时代脱节,观念落后,都不兼具良好的经验和理论素养。在教学中,难以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去引导教师或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指导教师,担不起培训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教师的重任。

由于培训者存在业务上的缺陷,所以在需要教学反思和教学内容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开发上没有过硬的科研队伍。这就使得培训者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机械、呆板,缺少实效性,教学形式单一、乏味,缺乏技巧性,受训教师在培训中也就难以对继续教育感兴趣,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培训师资上的管理落后,受训教师接触到的教学内容没有实用性,教学形式和手段缺少新意和灵活性,这也使得教师对继续教育失去了信任。

教育管理机制的落后会使教育内容和手段在知识和实践领域快速变化的同时也越来越陈腐。所以,深入思考培训师资的建设和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发等问题,对增强教师继续教育效果都有着积极意义。

总之,无论大小的教育系统都会因为缺少足够的最新知识而存在严重的缺陷,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我们对其缺陷及其缺陷成因保持清晰的认识,促使其更加富有朝气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4.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Z].1999.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Z].1999.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1993.

[5](美)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李环,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田锐.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6,(5).

[7]郭玲.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例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7)

英国十分推崇杜威的教育理论,按照杜威的理论,学习如何教学的过程可以看作持续的经验重组的过程。因此,英国对教师实践智慧的关照和校本培训模式的推行十分重视。然而,我国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还是一种外控的理论传输性模式,疏离校本培训,缺乏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观照,致使教师智慧的提升缺乏实践的“田野”。

1.立足实践.加强校本培训

实际上,任何学校都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教育场景,都有着其他学校不可替代之处。这种鲜活的教育情景是教师耕耘的田园、智慧提升的摇篮。教师工作于此,生长于此,体验于此,也应提高于此。而教育理论只是一种普适的外在于学校的知识,不可能诊释学校的具体问题与矛盾。也正因如此.英国的一些培训才从学校的层面上生成了“以校为本”的“内发性”培训。返观我国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忽视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已经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软肋。其主要缘由在于,在教育过程中,培训双方关注视点的两维向度导致了理论和践的二元分离。高校或培训机构往往是实践的思考者和旁观者,负责教育理论的传授和诊释;中小学校或一线教师则是理论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负责把理论按照程序用之于实践。虽然在教育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隔离的沉病,并且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将二者统一起来.但是如何帮助教师获取实践知识,怎样指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个适宜的通道.尚未引起培训者的足够重视,也未进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层面。为此,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关照教育实践。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教学实践蕴涵着促使教师不断前行的巨大潜能和丰富养料。这种能力与机智的提升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得以实现,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教育场景。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采用行动研究、教育会诊以及教育叙事等方式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二是推行校本培训。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重培训机构,轻基层学校”的弊端进行过诸多地反思和批判,但是,就目前而言,基于教师所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教师继续教育依旧没有走出高等学校的“象牙塔”。因此,国家需要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进行政策和制度地规约,并与中小学校长的考核和经费的划拨挂钩,使校本培训真正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

2.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建设

以立法的形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不仅能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而且保障了教师享受继续教育的义务和权力。因此,通过教育立法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是许多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共同做法。英国教师继续教育之所以蓬勃开展,并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它有一套稳定的制度和法制保障。英国教育的立法对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时间、方式、权利、义务以及经费划拨和运行机制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规约。如新任教师工作日的五分之一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有一个学期的继续教育时间:新任主任教师必须进行转岗培训:中小学校要有五天的“教师专业发展日”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对教师继续教育给予了充分地重视。近年来,我国也颁布了一些关涉到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如《教师法》、《教育法》、《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1986年《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要求教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结合工作需要,努力进修,提高教育和学术水平。”1993年的《教师法》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作为教师的基本义务之一。1995年的《教育法》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些法规虽然都提及到了教师继续教育,但是.只能算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1999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是专门针对教师继续教育制定的文件。文件规定,“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该规定虽然对“新任教师培训”和“岗位教师培训”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但是,整个文件不足两千字.与英国上万甚至十几万字的法律条文相比显得有些笼统和粗糙。当然,政策文本的冗杂、细微、面面俱到也未必可取。然而,法律条文只有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法律的责任规定,往往容易使实际操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保障。由此可见,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尤其是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制订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8)

一、本校2005年度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条件和重点

      2005年本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国家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以贴近新课程、贴近教学实践、贴近一线教师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    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现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对2005年全校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工作目标

    1、使全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观有新的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爱生育人意识有明显提高。

    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总体上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能力有所提高。为高中教师进入新课程,做好思想和专业准备。

3、继续扩展梯队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培训培养一批各学段各学科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常武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培养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二.条件:

本校设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有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学校有规范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定期的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重点工作

    1、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将继续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年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在继续加强对初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要抓好高中新课程师资的培训。本年度各教研组均应考虑和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2、继续开展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主要目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认真组织试用期新教师参加规定的集中和分散培训活动,学校将扎扎实实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新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各种教学研讨、评比活动,使他们尽快适应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开展教师职务岗位培训工作。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2004年晋升职称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4、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实施名师工程。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

    5、继续抓好全校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标工作。组织好教育硕士的报名、辅导和参考工作;以函授和自考为主要形式和途径,促进本校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学校将组织教师参加第三轮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积极做好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信息化骨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能力。

    7、学校将根据(武教人[2004]29号)文件精神。完善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  

二、本校2005年度校本培训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一.实施意见:采用必学和自学相结合的途径进行校本培训:

1.师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四五”普法教师读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泛开展以“爱生行动”为核心的各类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杨端清同志的录像报告,大力宣传和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配合今年区开展的“学生评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经常性检查、督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坚决杜绝教师队伍中体罚学生、等严重违反师德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以先进为榜样,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塑造礼中教师良好的师表群体形象。

⑴利用每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文件和材料。

⑵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德育天地》、《班主任》等,开展集体和自主学习、提高的培训工作。

⑶学习教育法规,掌握《德育大纲》要领,开展《师德规范》学习和测试活动。结合“师德标兵”,评选“十佳教师”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⑷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研讨活动,撰写论文,参加德育论文评选。开展德育参观活动,2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建设方面的讲座,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⑸学习《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进行必要的辅导。听法制教育辅导报告。

2.教学业务。实施教师本职岗位的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拓展业务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备课组长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发挥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校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⑴加强理论培训,主要辅导《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学习材料选编》等理论和经验。9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辅导报告。

⑵辅导《课堂教学评价表》,根据项目规范课堂教学,以“五认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训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和检测能力。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培训。组织参加教育局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

⑶组织示范课、汇报课、试验课实践活动和开展评议辅导讲座,提高操作能力。5月份开展“新课程研究”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

3.教育科研。培训教师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增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自觉性,提高教科研水平。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对教科研内容的选择,研究形式和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实施和研究成果的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⑴培训课题选择,设计报告,立项要点,研究成果,开展课题活动的能力。今年4月邀请专家来校作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⑵运用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方式,培养写作教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的能力。利用暑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教育年会的论文评选和各级论文竞赛活动。鼓励在正式报刊和经验总结。

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教科研培训。5月份培训“说课——上课——评课”的技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案例分析辅导讲座活动。

⑷开展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培训活动,发挥群体的合力优势的作用。

4.信息化素质培训。每位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使用计算机,了解有关网络信息内容,学习网的制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⑴组织教育现代技术知识讲座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利用校本师资开设多媒体课件培训班两期,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⑵组织电教评优课评比辅导讲座和多媒体课件评比讲座。开展网络信息技术评优课讲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考核办法:

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制订本校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序组织,统筹安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参加考核,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档案。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以专职为辅,兼职为主的校本培训师资队伍。

 

 

三、本校对校本培训进行管理的机构、制度和责任人

一.管理机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我校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成情况。组长:蒋卫山(校长),

成员:盛建锋(副校长)、余粮(副校长)、陈中良(副校长)、王建仁(教务主任)、李新其(总务主任)、尹建文(政教主任)、陈京疆(教科室主任)、陆惠芳(办公室副主任)。

二.培训制度

1、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承担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教师培训任务,教科室重点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

    2、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行政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会议上重点协商,期初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期中对各部门的各项计划进行评估,期终总结全学期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果。

    3、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工作岗位聘任相联系的制度。凡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及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4、学校要按要求建好校本培训档案,由教科室负责如实、及时填写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各种台帐资料。由校长办公到负责校本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加强对培训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学校

意见 

(公章)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教研

部门

审查

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意见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9)

一、本校2005年度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条件和重点

2005年本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国家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以贴近新课程、贴近教学实践、贴近一线教师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 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现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对2005年全校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工作目标

1、使全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观有新的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爱生育人意识有明显提高。

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总体上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能力有所提高。为高中教师进入新课程,做好思想和专业准备。

3、继续扩展梯队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培训培养一批各学段各学科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常武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培养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二.条件:

本校设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有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学校有规范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定期的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重点工作

1、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将继续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年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在继续加强对初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要抓好高中新课程师资的培训。本年度各教研组均应考虑和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2、继续开展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主要目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认真组织试用期新教师参加规定的集中和分散培训活动,学校将扎扎实实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新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各种教学研讨、评比活动,使他们尽快适应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开展教师职务岗位培训工作。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2004年晋升职称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4、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实施名师工程。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

5、继续抓好全校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标工作。组织好教育硕士的报名、辅导和参考工作;以函授和自考为主要形式和途径,促进本校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学校将组织教师参加第三轮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积极做好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信息化骨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能力。

7、学校将根据(武教人[2004]29号)文件精神。完善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

二、本校2005年度校本培训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一.实施意见:采用必学和自学相结合的途径进行校本培训:

1.师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四五”普法教师读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泛开展以“爱生行动”为核心的各类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杨端清同志的录像报告,大力宣传和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配合今年区开展的“学生评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经常性检查、督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坚决杜绝教师队伍中体罚学生、等严重违反师德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以先进为榜样,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塑造礼中教师良好的师表群体形象。

⑴利用每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文件和材料。

⑵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德育天地》、《班主任》等,开展集体和自主学习、提高的培训工作。

⑶学习教育法规,掌握《德育大纲》要领,开展《师德规范》学习和测试活动。结合“师德标兵”,评选“十佳教师”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⑷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研讨活动,撰写论文,参加德育论文评选。开展德育参观活动,2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建设方面的讲座,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⑸学习《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进行必要的辅导。听法制教育辅导报告。

2.教学业务。实施教师本职岗位的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拓展业务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备课组长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发挥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校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⑴加强理论培训,主要辅导《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学习材料选编》等理论和经验。9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辅导报告。

⑵辅导《课堂教学评价表》,根据项目规范课堂教学,以“五认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训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和检测能力。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培训。组织参加教育局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

⑶组织示范课、汇报课、试验课实践活动和开展评议辅导讲座,提高操作能力。5月份开展“新课程研究”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

3.教育科研。培训教师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增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自觉性,提高教科研水平。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对教科研内容的选择,研究形式和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实施和研究成果的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⑴培训课题选择,设计报告,立项要点,研究成果,开展课题活动的能力。今年4月邀请专家来校作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⑵运用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方式,培养写作教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的能力。利用暑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教育年会的论文评选和各级论文竞赛活动。鼓励在正式报刊和经验总结。

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教科研培训。5月份培训“说课——上课——评课”的技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案例分析辅导讲座活动。

⑷开展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培训活动,发挥群体的合力优势的作用。

4.信息化素质培训。每位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使用计算机,了解有关网络信息内容,学习网的制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⑴组织教育现代技术知识讲座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利用校本师资开设多媒体课件培训班两期,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⑵组织电教评优课评比辅导讲座和多媒体课件评比讲座。开展网络信息技术评优课讲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考核办法:

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制订本校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序组织,统筹安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参加考核,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档案。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以专职为辅,兼职为主的校本培训师资队伍。

三、本校对校本培训进行管理的机构、制度和责任人

一.管理机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我校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成情况。组长:蒋卫山(校长),

成员:盛建锋(副校长)、余粮(副校长)、陈中良(副校长)、王建仁(教务主任)、李新其(总务主任)、尹建文(政教主任)、陈京疆(教科室主任)、陆惠芳(办公室副主任)。

二.培训制度

1、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承担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教师培训任务,教科室重点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

2、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行政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会议上重点协商,期初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期中对各部门的各项计划进行评估,期终总结全学期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果。

3、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工作岗位聘任相联系的制度。凡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及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4、学校要按要求建好校本培训档案,由教科室负责如实、及时填写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各种台帐资料。由校长办公到负责校本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加强对培训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学校

意见

(公章)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教研

部门

审查

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意见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篇(10)

1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理论

从理论研究角度进行解读,对中小学教师实施继续教育是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优化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管理模式的构建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并且管理模式的构建将省级管理作为基础,希望能够借助省级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保证国家继续教育立法、方针政策等得到贯彻和落实,真正将继续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等全面执行,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全面优化提供相应的保障。从本质层面上进行分析,对中小学继续教育省级管理目标进行定位应该保证其与培训模式相适应,切实满足全省教师的实际需求,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开展。这样在省级管理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继续教育省级管理模式能够将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主要依据,将区域性继续教育的稳定运行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进而逐步建立将中小学继续教育行政和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二元架构。唯有如此,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才能够得到逐步的完善,在宣传机制、立法、业务管理机制、控制机制和行政管理机制的建设角度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能够在新时期取得新的发展成效,切实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优化。

2广西凭祥市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做出的探索

基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的指导,广西凭祥市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希望能够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并结合系统的理论指导对管理模式加以完善,促进继续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广西凭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在具体实践探索中,广西凭祥市从以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2.1基于“十三五”规划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创新

广西凭祥市为了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际效果,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区和凭祥市教育局关于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精神,基于“十三五”工作理念的指导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并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和未来教育改革探索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创新规划,以发展为主要追求,拓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工作影响力,希望在协同推进中改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提高教育质量。

2.2全面推进网络研修,落实各项培训任务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综合管理工作中,广西凭祥市为了能够保证网络研修工作的高效运行,并取得相应的成果,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后,加强对管理者培训建设工作的重视,并明确各项工作标准,让各级参与者都能够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形成系统的认识,进而为网络研修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促进各项培训任务的贯彻落实。唯有如此,才能够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促进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争取取得更好的继续教育成效。

2.3对多种继续教育项目进行整合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广西凭祥市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了适当的创新,积极组织开展工作坊项目,并且将工作坊项目作为整体,联合网络和校本两个方面的研修项目、送教活动等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体化探索,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对广西凭祥市中小学教师职教能力强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4多部门协同推进,增强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过程中,广西凭祥市教育局和教育机构针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做出了共同的努力,希望能够从多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良好的继续教育队伍,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进而真正发挥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职能和作用,实现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广西凭祥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了项目领导团队、培训管理者团队和研修引领团队,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面性,希望能够借助协同推进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效果。

3广西凭祥市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上一篇: 种植设计论文 下一篇: 储运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