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14

种植设计论文

种植设计论文篇(1)

1.3专业性在园林绿化种植工程中,施工的后期养护和季节性都对专业性具有很高的要求,而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在种植反季植物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培训和试验,避免施工过程里发生植物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或是土壤。而苗木在种植之后还需要一个养护的过程,必须对苗木进行精心的维护和修理,以保证种植的植物能够自然生长,并提高存活率。

2我国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的现状

如今不仅要求园林绿化能够平衡生态、完善环境,更要求园林绿化能够成为优秀的艺术品,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共同的享受。然而,与世界上的发达城市比较,我国的园林绿化比较落后。人均公共的绿地面积、城市的绿地率以及绿化覆盖率都比较低,而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普遍偏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进生态环境的建设阶段,使得园林绿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在居民区绿化、道路绿化和广场绿化等项目的施工过程里,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3植草施工的工艺

3.1种植场地的准备植被草坪厚度应该在二十厘米以上,在种植之前要先进性除杂的工作,清除各种杂物以及草根,还需对土壤实行深翻细耙。一定要先保证植物土壤没有污染物和建筑垃圾,如若有,必须将土壤变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质。

3.2杂草的处理处理杂草通常是使用人工方法和化学药剂等来进行除草的工作。最常用的药剂有五氯酚钠、草甘膦和二甲四氯等,这些药剂对一年或多年生长出的杂草祛除效果较好,然而在药剂的使用时,必须注意药剂的注意事项和使用量。

3.3施肥肥料是促进植物成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提高土壤肥力需使用到有机肥,放入到土壤中作为底肥,用以保证土壤长效性。通常每一千平方米的复合肥不能少于一百多斤。在施肥的过程中,需确保土壤肥料的均匀,操作的具体方法就是将施肥土壤划分为若干的区域,在每一区域都播种肥料,之后将肥料翻耕并混合均匀,保证成坪之后植物的长势一致。而对于膨胀土,最佳的改良方法就是使用饼肥和谷壳等有机肥来混入到土壤中,确保每平方米土壤中具有两到三斤有机肥,从而改良土壤的结构。为了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应在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加50到70g的复合肥。

4苗木种植的施工工艺

4.1种植场地的整理园林绿化的种植要严格的根据设计和施工规范,来进行具体的施工。在种植前,需对场地进行彻底的清理,在种植穴位中放入三斤左右的有机肥,并盖上厚重的植物土。树木的种植地点需根据绿化施工的图纸来设计确定,而土壤的底部需水平,坑壁需垂直,开挖需统一有序。其中,其准点要使用经纬仪来进行定位,以此同时要把标志桩也确定好,最后从基准点来结合绳尺的放样。

4.2苗木栽植的方法树苗栽植要按照植物本身的栽植时间来确定,比如说落叶类乔灌木,种植最佳的时间是秋冬季;而常绿类乔灌木,最佳的种植时间是春秋。假如从工期考虑需要作出调整的,则必须重视好后期养护的工作。在栽植树苗之前要对树苗整体进行修理,包括清除病虫树枝、疏枝打叶、清除并生枝和交叉枝。在检查种植穴能否达标时,色带莫纹造型要按照设计要求来定点定位。树苗在栽植时,放入到树穴中是应该以自然的形态来散开的,土壤填至到三分之一处时,轻轻地提起树干之后左右的摇动一下,其目的是使土壤松散,之后再继续填土。如若出现大土块或回填土,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土壤的打碎工作,在没有打碎之前,不允许进行回填工作。在栽植带土球树苗时,要将带土球树苗放置到栽植穴的正中间,之后进行填土,填土前要将土球捆绑物进行清除。在对模纹灌木进行栽植时,要适当地增加建植地高度,并逐株的进行种植,踏实之后,最后再浇水。

5植物栽植的技术

5.1栽植时间植物的栽植工作必须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一般来说,落叶植物的移载最好能够在隔年的春天发芽,假如是反季的植物需注意带上土坨,还需注意枝叶修建和浇水次数。而对花草种植时,要对花草栽植的条件和花草实际的境况进行了解,才能有效保障花草的成活率,并根据种植的规范来进行栽植工作。

5.2植物配置在进行植物的配置时,需考虑到的因素有:配置的各种植物是否协调、是否符合所建园林的意境以及色彩搭配,与园林是否整体协调等。单体的植物配置需注重轻微重叠,而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需注重比例的平衡,使得衔接起来的视觉效果能够完全融入到整体的园林环境中去。其次,土壤的改造需适应植物的生长,还有夏天植物和冬天植物间色彩的协调搭配。

5.3植物造景现在植物造景的技术有很多,使用最多的技术有:植物线条、美感、色彩和形体,这些都将作为植物造景的基础,也是由植物本身条件来决定的,就像藤木、草木和乔木等植物。植物能够用来表现景观创造的艺术,其中植物群的相互衬托、地形改造和空间分割能够为景观艺术的创造提高有力的条件。而园林绿地的构建方法是把树群、花群与树丛进行合理的创意和组合,然而前提是选择出适合的植物,能够和园林环境相协调,最终把美化环境和观赏相融合。因此,合格的园林绿化种植的施工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栽植的技术,而且还需具有优秀的审美意识。

种植设计论文篇(2)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由此,城市园林绿化也必须走节约型发展之路。种植设计在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不盲而喻,因此,节约型种植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概念

本文所说的节约型种植设计是指以植物为主要载体的建筑外环境绿化,以期其中的种植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人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3 国外节约型园林种植设计的研究进展

约18世纪中叶前,人们追求宏大气势而长期繁荣的极端规则式园林,之后,一种全新的园林形式,自然式风景园诞生,解放了长期以来占据西方主流地位的规则式设计思想。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节约型园林开始发展的时期。

1841年出版道宁的《适宜于北美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景观应具有自然的简单和壮美。美国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钟情于简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和空间。强调依靠自然,强调乡土树种的运用Ⅲ。这时期园林种植形式上,设计思想和植物群落结构上明显已有了更多生态的意识和相应的措施。延斯・延森等一些美国景观设计师从19世纪末就开始尝试在花园设计中直接从乡间移来普通野花和灌木进行植物造景,创造了“草原式景观设计”(The Prairie Style.inLandscape Architecture)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概念:“设计不是想当然地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适合当地的景观、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其造价低廉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型园林的某些方面开始得到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园林设计师鲁滨逊(william Robinsonl838-1935)主张简化烦琐的维多利亚花园,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任其自然生长。从1929年开始,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人们的生活开支急剧下降,园林投入也相对紧缩。针对这种状况,丘奇开始了新园林设计模式的探索,趋向于简单化的勰决办法。丘奇1995年出版的《Gardens are for people:How to plan foroutdoor living》一书“一次花园之旅,捎带进行了一些评论”,讨论了花园设计应考虑的方面:精美的空间比例搭配,将绿地相对减少,增加了木板、砖块等铺装的面积;保留基地原有植物,以减少种植的投人;选用当地耐干旱的植物,以减少植物的养护费用;多采用遮荫乔木,使炎热地区的户外生活变得更加适宜。之后的埃克博所做的笔记――“景观设计史”,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阔背景下审视花园,并提到了当代对于低成本维护和功能性空间的需求…。这一时期,对于节约型种植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出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渐渐产生的。

1969年美国的麦克哈格(Lan.L Mcharg)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标志着生态设计理论上的奠基和成熟。此一时期的生态设计主要的英文表述是“ecology design”,包含节约。这一时期关于节约型园林的主要里程碑是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植物社会学家蒂克逊(Tixen)提出用地带性的、潜在的植物种,按环境“顶级群落”原理建成生态绿地的理论要点。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的概念,他的学生、国际生态学会会长、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宫胁昭教授用20余年时间在全世界600多个点实践该理论取得成功。用这种方法建成的生态绿地具有“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率”的优点,国际上称它为“宫胁昭方法”(Reconstruction 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forestbyMiyawaki):将所选择的乡土树种幼苗按自然群落结构密植近似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利用种群问的自然竞争,保留优势种。二三年内可郁闭,10年后便可成林,这种种植方式管理粗放,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976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R10bcrt Ricklefs发表论著《自然经济》(The Economyof nature),考虑自然的经济性。在自然进化系统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幸存下来的生态系统必然是经济、合算、高效、节约的。1979年,法国著名风景园林师米歇尔・高哈汝(Michel Corajoud)和雅克・古龙(Jacques Coulon)设计的巴黎北郊苏塞公园,设计师设计了第一个人工营建的沼泽景观。其演进几乎是完全自发进行。1985年阿兰・普罗沃和吉尔・克莱芒设计的巴黎雪铁龙公园,一隅营建了一片“荒地”,并非刻意地去养护管理那些野生植物,而是接受它们并给它们定向。使它们的优势得以发挥,营造优美独特的园林景观。此后,荒原、荒地景观在西方现代园林中大量涌现。节水型景观大量推广,美国更在1980年代就建立了“国家早生园地种植委员会”。用来指导全国的旱生园地种植计划。美国园林设计师J・罗伯特・安德森(J.RboertAnderosnl便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安德森的设计强调使用本土植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些园林种植几乎不需要任何灌溉。他还和美国国家野生花卉研究中心一起设计了一个土生植物园。在石板铺成的中心广场上,按需水量的大小排列了不同的植物上,按需水量的大小排列了不同的植物;在通往综合大楼的人口步道筑起了石头蓄水池,为滴灌植物储藏雨水;23个示范花园用来研究本土植物的习性等。屋顶绿化的盛行,日本1992年6月出版了《城市建筑绿化指南》,对城市建筑物的绿化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如新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000m2时,屋顶的1/5必须为绿色植物所覆盖。这一时期。节约型园林中的各个方面开始得到发展。

4 国内节约型园林种植设计的研究进展

中国向来就是个讲究节约的国家,明朝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造园专著《园冶》曰:“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高阜可培,低方宜挖”。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就避免了盲目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计成的这种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设计理念是我国最初的节约型设计理念。“小中见大、须弥介子、壶中天地”等可算的上是节地理念。到20世纪50-60年代建国初期,由于国际封锁的特殊背景。为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国家强调绿化结合生

产,相关研究有韦金笙1965年发表《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好材料――芍药》等。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所存在的规模小、类型单调、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稳定性差、易退化及管理和养护费用高等缺点。生态和园林两大领域的工作者结合国内外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从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条件的目标提出来一系列生态园林的理念。生态园林相关研究得到发展,节约型园林亦包含在生态园林中。马军山的《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研究》系统的对近百年来园林种植设计上发生变革的特征及其规律进行研究。

种植设计论文篇(3)

园林在我国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周礼》曾出现“园”和“圃”的概念,在此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园林景观,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晋隋以后私家园林相继出现,在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以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两种形式。在国外,园林艺术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它用来描述《圣经》中所罗门皇城的绝美景色。西方的景观艺术有别于中国的园林艺术,它蕴含着异域风情文化,与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不同的美感,但美在人心中是无差别的,是没有国界的。孙筱祥教授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详细地论述了园林的艺术特征,它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统一结合,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美与园林的有机统一。通过空间布局进行美的表现,使得静态美感与动态美感相结合,同时搭配色彩理论进行实践设计,以达到在园林设计中对美的追求。

二、以植物运用阐述园林艺术特征

植物是园林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园林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既可以体现自身的绿化作用,又可以进行艺术造景,同时对空间进行分割。在园林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植物的特性,可将植物大致分为灌木、乔木、花卉、地被。孙筱祥教授在书中阐述了两种园林种植设计,一种是规则式种植设计,另一种是自然式种植设计。在西方的园林设计中多采用的是规则式种植,讲究排列对称,其表现形式多为几何图形,这样的种植设计会产生一种阵列感和几何图案美。我国的园林种植多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这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息息相关,追求以小见大、移步换景的美感,讲究自然美和意境美,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节奏、韵律、对比达到统一,并通过设计配置使植物自身的色彩在不同季节中均有美的展现。

种植设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47-02

园林种植主要的构成要素有,花、草、树、木,景观,建筑,绿化等,这些都是为了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感觉心情舒畅的闲游玩赏、娱乐休憩的风景区。设计的过程考虑的因素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设计者要根据自然因素对建筑物的布置上,应该从审美的观点考虑,这样的建筑在这样的园林中是否适合,是否会给园林带来优势。还有很多方面暂不细说,就目前园林的设计,出现的绿化种植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1 园林种植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1.1盲目性

盲目性的追赶时代潮流对于园林设计是最忌讳的,设计者借鉴全国的设计模式,不计成本的使用大草坪的种植模式,不计后期管理的花销,忽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理念。近几年来,园林的设计掀起了“乔木―灌木―地被”的模式,这种模式片面的追求了视觉效果,过分强调了生态的效益,这种不足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要结合绿地的性质,绿地的面积,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兼顾种植的使用量和景观获得的效果。

1.2扩大性

园林设计者盲目的扩大树木的规格,主要是为了迎合领导者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将种植的艺术形态与潮流结合,还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完全不能保障种植实木的成活率,另外,有些树木被设计者私自砍伐甚至是被移走,破坏了生态环境,也让大树的生命就此了断了。

1.3忽略性

设计者将自己的想法过多的与种植植物的景观感受相结合,他们根本不就不能完全掌握种植植物对绿地的承受力,不切合实际的将一些片面的“完美”与“好”强加给绿地的主人。这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不科学的,设计者把绿地作为种植的主体,这固然很好,但是,严重的忽略种植景观的的真正意义就是大错特错了。

1.4追求性

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对高档的种植物不分贵贱的,盲目的进行场地的选择放置,这样不仅降低了树种的层次,对于观赏者来说更是一种奢侈,北方的杨树,柳树,槐树等都是耐寒树种,适应能力较强,生长的速度也很是快速,对于园林种植的设计有一定的效益,对生态也有一定的好处。在园林种植这方面应追求完美性,为种植树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1.5不明确性

树苗品种众多,名称各异,设计者在选择上有些困难。有些是进口的树苗,名字采用外文的形式,设计者有的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的现象,对于上了档次的树木就假装认识,根本没有明确性,只要获利,不管其他,鱼目混珠的现象随处可见,使得高档的品种被充当,低档的品种被限制,影响了园林种植项目的顺利进行。

2 园林种植设计原则的应用

2.1艺术性原则

园林的种植设计要求追赶园林艺术的美感,并且要求具有相应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如果将科学性融入进来会更加的有意义。种植设计是对艺术创造的延续,这个过程需要设计者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观点,由于设计者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甚至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维方式,这往往就是造成园林种植审美观差异的最常见要素,虽然设计方案众口难调,但只要遵循这两个要求,势必会适合众多的口味,改善这种现象。

2.1.1设计宗旨:达到园林种植设计的立意要求

我国的园林注重匠心独运,在设计上讲究立意新颖,设计与绘画要相通,理念要达成一致。在设计前,艺术创造者要对整个设计的过程有个大致的过脑,对整体的思路要明了,不可紊乱。园林的种植要与所创作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能让人如淋春风,如入仙境。另外,园林的创造必须以全局为重,部分要与整体达成一致,才能达到完美,艺术效果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晋代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巧密于精思,神仪在心”,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通过老一辈的艺术家对立意重要性的追求,对设计中的各个层面的构思也有了相应的创作。园林要“以立意为先,想象力次之”当然,立意需要严格的思维,而不是凭空的遐想,随心所欲的对创作趣味、自然条件及其功能的构思,达不到艺术的完美效果。园林的空间功能讲求合理性,对所在地域的山水环境要有大致的了解之后,通过设计者应有的设计理论对山水进行利用,对绿地进行营造,依山而得山林之意境,临水而得观水之意境,意因景而存在,景因意而活,景意相生相辅,形成一个美好的园林艺术形象。

2.1.2设计特色:当地植被与地方风格要同时突出

园林的植被受气候、环境、风俗、地方特色等很多因素的制约。每个地区的天气气候不一样,直接导致植被的温度,土壤,湿度,山脉的海拔等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区域种植。这种区域性的划分,从同一植物气候带所具有的同性到个性,就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植物特色。这种特色让本地区的风格凸显,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认识,浓烈的乡土气息,亲切的地方特色,让参观者深陷其中,其乐融融,从而产生的愉悦和快乐是不能够掩饰住的。这些具有鲜明地方性的植被在异地的使用,还可以使人联想到其自然分布地带的美景。植物种植设计中要重视当地植被的应用,借鉴当地植物被的植物层次和群落结构及乡土植物构成,从而在设计中体现出地方风格和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引用本地的外来树种,可以做到喜闻乐见和新颖奇特相结合。

2.2生态学原则

近年来,天气变化异常严峻,气候变化尤为突出,并伴随着环境污染的熏染,让原本具有生态意义的园林设计出现各种弊病,这种前车之鉴,当以教训,鞭策我们要重视生态,并逐步提高这种生态的重视度。园林生态理论依据这些因素,被广大的园林设计者紧紧地重视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园林界提出了生态学的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要与城市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要保持一个观点,让人类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将人类生活,环境质量以及资源的利用三者协调起来,通过这种调节的途径,应用到园林种植设计中。

2.2.1注重普遍绿化,重视生态效益

园林在种植设计中,注重植物的栽培,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以个体的身份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存活,在生态的倡导下这是一种特殊的要求。植物种类很多,考虑的因素相对也要全面一点,选择的种植植物要保证与这种植物的生存空间相适应,生长条件相吻合,种植地点也要被考虑进来。如果植物能够适应生长的环境,就能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种植的植物与当地的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才能保障植物发挥其优越的生态效益,并为当地的特色做了相应的宣传。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景观的硬质不断的扩大,使得生态环境被严重恶化,产生了全球的热岛效应,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缓解热导效应的侵袭,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注重绿化面积和生态效益,合理规划园林设计,加强大面积和大范围内的绿化效应,从而提高整体环境质量。

2.2.2复层混交群落,增加叶面积系数

园林景观除具观赏性、艺术性之外,还具有科学性、生态性。达到此效果就要求设计者把生态学,艺术学,审美学,文化学相融合灌输到整体园林的设计中,使植物的多样性,多结构,多功能,多层次充分发挥体现出来。其中有利的条件就是生态学原理,对于植物种植,植被种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依据其原理和植物的分布特性,遵守植物生长规律,结合科学的布局,复层混交达到完美的统一并改善生态环境。要想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改观,改善,就要有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复层混交结构的群落,不仅能提供不同生物(动物)的生态位,还能在视觉上形成丰富的变化从而可以形成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关系上的和谐。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及种类组成艺术而科学地进行植物种植。其主要的方法有:1)利用植物的枝叶减弱噪声,能够防风降尘;2)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辐射,以及蒸腾作用,达到吸收和吸附漂浮物及有害物质,调节小气候的成效。另外,还要有合理的生态结构配置,这种配置能够满足各种各样的园林植物的生态成长要求,从而为植物成长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提供合理的安排,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达成和谐的统一。因此,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再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好整个园林是相当重要的。

3 提升园林种植绿化设计水平的措施

首先,重视园林规划设计,建设起一流的园林城市,为提高城市的总体水平而努力。园林多元化发展,绿化为主打,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结合,着眼于高品位,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的园林景观。当前的一些园林安排设计随意性比较强,要很好的扭转这一趋势,搞好绿地园林系统的规划。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发展体现高水平园林设计,表现大气的园林风格。实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城市总体规划要把其纳入规划之中,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开发中尽可能多的扩大绿地的建造面积。严格控制一些建筑的密度,编制系列城市绿地建设规划系统,为发展社会城市经济而努力。另一方面,借鉴吸收一些外国的的先进经验,独到技术,园林规划的总体模式,结合国内现有经验。技术。模式使园林向多元化发展,

其次,园林做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园林的建园宗旨,文化属性,充分掌握了园林设计的主打,赋予了园林的精神文化的色彩,才能灵活运用并设计创造出独具风格特色的园林文化,体现其底蕴,弘扬其文化内涵,构造完美、绿化、人文、艺术相融合园林,和谐统一高水平之园艺独到文化,建造新时期,新形势中国特色独有的园林文化,为社会。为环境美化做一定的贡献。

4结论

园林的种植设计被当代人视为瑰宝,在绿地的园林规划中所占的比率相当大,种植的设计对园林的绿地工程项目影响深远,设计的好坏对整个园林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另外,在选择种植材料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好的植物材料,并且尽量设计出好的设计方案,通过艺术的手段让植物材料的本身特点凸现出来,将植物的功能与人的感觉协调起来,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高彬,高学思.自然要素在传统与现代园地景观中的塑造浅比――以佛山梁园与千灯湖公园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8(1).

[2]马辉.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桥设计理法研究[J].博士,2006.

[3]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J].硕士,2006.

[4]张晓红,陈锦忠. 浅谈园林色彩艺术[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5]张丽芳.包头市花坛花卉植物的筛选与养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0(1).

[6]郭祥.试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勘察设计,2005(1).

[7]郭飞.小议园林绿化设计的内涵及具体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8(26).

种植设计论文篇(5)

专业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实用性、研究性及时代性。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与手段也要随之不断的调整与更新及改革,以便促进不同时期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时代接轨,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园林专业的教学特色,除了具备上述专业教育的统一特点外,更多的则体现在其与多个学科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中。由于园林与建筑、规划、生态游憩、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有相互嵌入和补充的版块,随着整个园林学科的发展,知识结构体系也在不断的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园林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是以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的培养。

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由包含理论及设计两方面。包括园林植物造景的类型特点、表现技法、美学特性、生态学原理、植物造景的原则方式,以及植物造景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联系,逐渐掌握在已完成的地形、道路、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的绿地种植设计。

由于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设计学和植物学交叉结合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具有扎实的植物学科基础,即:能熟识各类树木、花卉的品种及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对园林树木、园林花卉仅停留在常见植物的表层认知上,对各类植物的生态特点、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均不了解,对怎么去运用和搭配组合植物没有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仅仅通过自身的审美来确定“好看”或者是“不好看”。由于对植物了解的不透彻,往往也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设计参考要素。例如:很多学生在对植物设计的应用中,局限于园林植物的花、果、叶的视觉观赏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的芳香、质感、姿态等特性,而这些特性通常是营造一个景观优美的生态植物群落所必不可少的信息。

(二)设计水平较低

首先是学生的设计表现手法、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绘制设计图时,内容表达不够规范、图样效果缺乏表现力。其次,所选园林植物种类单调,仅限几种常见品种。对于树种选择,没有统筹考虑,过于随意,没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三)相关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学生对于查阅相关专业书籍资料,扩展园林植物知识,缺少能动积极性。因此,在对植物景观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入,故而造成植物运用不当,设计说明文本编写不够详实、生动。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丰富学生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的理论知识。在园林绿化景观中,植物是极其重要的设计要素,是使园林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的关键。因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认知水平,包括对中外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了解;通过对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的了解,充分掌握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和园林植物的姿态、体重、质感等特性来营造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让观赏者也充分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其它感官,来享受植物的芳香、质感等特性,给我们生活增添的美。其次,需要通过加强植物配置方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的学习,并且与园林规划设计的造景手法紧密结合,来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突出植物种植与人工硬质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人们在欣赏时产生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学生将借景、框景、引景、漏景等造景手法同植物的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等配置方式充分利用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案例

园林植物造景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植物造景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种植设计、社会生活与种植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种植设计、审美意境与种植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结论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林业教育》.2011年02期

种植设计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图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图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图纸图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图以及其它效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图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图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图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图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图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图,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图,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图(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图量、图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图,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图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图、植物层次剖面图、植物效果示意性图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图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图,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图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图作图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种植设计论文篇(7)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嵌入式”教学及其内涵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介绍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嵌入式”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02:72-74.

[2]吴顺发.渗透性教学法探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1999,04:33-34.

[3]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2:71-73.

种植设计论文篇(8)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重要。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以植物设计为首要的原则,这也符合生态环境的建设目标,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才能让植物与环境融为一体。本文重点对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规划问题进行了阐述,探讨其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如何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希望那个通过文章的论述以后,可以让人们得到更加有益的参考。

1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首先在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加强对园林景观的规划,就要重视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在娱乐、休闲方面的要求,这样人们在欣赏景观时,才能感到身心的放松,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生活中,要想设计好一个园林景观,不能单纯的从设计者以及决策者的进行考虑,更重要的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考虑,如果单纯的只考虑设计的美观,而忽略了人们的喜好以及舒适程度,那么就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意义。无论是在人们所居住的小区住宅中,还是在城市的公园中,都应该考虑到这一问题,综上所述,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重视人们的生理需要,从理性以及感性两个方面出发对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进行设计,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熟悉人们的生活规律,掌握人们的行为规律,这样才能保证设计达到舒适性以及服务型的效果,同时还具备了艺术性的特点,让人们的身体以及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 要符合科学合理性原则

2.1 选择植物要适种

在不同的园林中,植物景观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是无论是何种变化,都要保证主体颜色是绿色,因为绿色总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绿色还能给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要求,所以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从科学化的角度入手,满足适种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栽种效果,让植物景观更好的满足现实的需要,以达到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而且不会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对植物品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那么就会有效的避免因为水土不服而造成的现象,同时还能w现出当地所具有的特色,在今后的植物种植过程中,这是相关设计人员应该重视的问题。

2.2 选择植物要因地、因时制宜

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以及时间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区域的场地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从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及栽种,环境条件的重要性是应该得到认识,例如环境、温度以及光照条件等,这些都是需要在科学化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植物还有改善环境的效果,以金鱼草为例,适当的栽种这类植物,可以起到净化环境的效果,可以去除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栽种合欢等植物,能够改善土地的盐碱化问题。

此外,在对植物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植物群落所蕴含的自然规律现象是十分重要的,植物所具有的关系是十分多样的,例如寄生关系,或者生物化学关系等,所以在植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的基础上,促进群落景观性与生态性的提高,才能防止出现植物的不利生长现象。

3 要符合艺术性原则

植物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遵从科学性的原则以外,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艺术性的原则,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需要经过细致规划才能得以实现的过程。需要根据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艺术构图,进行艺术搭配,达到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效果,这样才能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间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

4 要注重景观生态性

植物是有生命的,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是存在同环境间的“互动”的,所以会对其所处的空间、生态环境有所影响和改变,比如树林的除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和湿度、清除毒物等功能,所以在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特点,要尽可能使配置后的植物能够发挥其对环境的生态作用,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入手,然后结合景观场地的规划特点、建筑风格以及规划地的气候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要符合景观生态性。

5 要注重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

不同的地区具备不同的气候及土壤的特点,这些差别造就了不同的城市风情、文化传承及园林特色,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上,一定要遵循当地的文化,按照历史文化的延续性进行设计规划。不要盲目引进,也不要生搬硬套,否则达不到设计初衷,反而会弄巧成拙。只有重视景观资源的传承,按历史的文脉,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把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元素融入到植物景观设计中,才能体现景观的特色,才能容易识别,避免“千城一面”的设计出现,才能体现地域的文化特点。

6 要注重植物景观设计的经济性

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经济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成本的投入,不可无限增加,一定要兼顾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按厉行节约、方便管理的原则,结合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少花钱、多办事,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出现盲目的“高、大、上”的情况。

结束语

园林景观设计是个繁杂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植物景观设计更是千头万绪,这些情况都会给规划设计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这也是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但究其实质,还是对于其设计原则的忽视,所以为了避免和减少植物景观设计中出现更多问题,作为设计者和决策者一定要对这些设计中的基本原则要了然于胸,并且真正的运用在设计上,在设计决策时少一点主观臆断,多一些客观分析,这样才能做出具备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的植物景观设计,为人们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园林环境。

参考文献

种植设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19-02

1 现代造型的基础理论的核心——构成理论

作为造型概念的构成,在现代造型设计中的一个专门用语。构成研究的是视觉艺术的理论,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视其为核心理论基础。其研究的对象便是视觉形象,主要功能是研究塑造视觉形象的方式方法。构成理论源于西方,成熟于上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70年代末期被引入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现在已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设计中。

2 构成在园林种植设计中构成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2.1 种植设计中构成的地位

园林设计是造型艺术设计内容之一,园林设计主要是利用地形元素、水体元素、建筑元素、山石元素、植物元素等要素的配合来塑造园林景观的一种视觉造型艺术。植物元素是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材料之一,合理的配置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种植设计对整个园林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园林规划设计中种植设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作为造型理论的基础,对概念的产生、设计构思的形成和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园林种植设计中构成对园林植物的个体形象塑造、植物材料的相互配合,植物色彩合理运用,植物的空间形象处理等多个方面都肩负着指导作用,构成左右着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的方向。

2.2 种植设计中构成的作用

构成理论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方面内容组成,从三方面为构建形象提供理论依据。平面构成在园林种植设计中对种植规划的整体布局,对植物的平面、立面配置,对图形、文案的设计等方面起着支撑和引导作用。纯粹的造型理论为整个园林景观设计的构思提供了形成概念的依据。色彩要素是塑造园林景观的最重要元素之一,感观者首选要素就是色彩元素,合理的色彩搭配是人和园林景观产生共鸣的必备条件。

3 园林种植设计中构成理论的具体运用

3.1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比例、尺度,对称、均衡,统一、变化,节奏、韵律,调和、对比,联想、意境等内容。任何一个完美的造型都必须具备协调的比例尺度,正确的尺度和比例可以使造型完美,恰当的尺度和比例关系可以增强形象的变化。趋于对称形式的视觉形态会产生安定、均匀、自然、整齐、协调、庄重、典雅等性质的具有朴素风格的美的感觉,合乎人们常规的视觉习惯。均衡是在不对称中求平稳,使用均衡方法塑造的形象会变得生动活泼,有自然的美感,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动态的平衡。统一是共性的强调,追求严肃、规整、平静、和谐的艺术效果。变化是个性的强调,追求变化、活跃、刺激。在设计中需要统一性质的时候,最为单纯的统一才可以使美感更为强烈。但一味的统一缺少变化的设计,则会使观者感到缺乏趣味、会导致美感快速丧失,不能恒久。主要是由于缺乏刺激的因素,变化才是刺激产生的主要根源,变化才是调动观者兴趣的决定性因素,但变化需要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随意的变化,将会导致设计出现混乱和繁杂的局面。节奏的产生是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在视觉形象的设计中节奏是指以同一元素连续而规律的出现多次而产生的运动感。韵律则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变化的效果更加复杂,变化的幅度更加强烈。韵律与节奏构成形式的对比正如中国古代老称与天平之比,更为自由活泼,更具积极的生气和更具能量的魅力。对比是指造型元素个性的强调,调和是造型元素共性的强调。在视觉形象设计中往往从人们的视觉经验出发进而通过一定的手段刺激观者产生联想,进而使设计按照目的的需要产生意境。设计师需要利用观者思维过程的延伸产生联想,促使观者由当前形象的观察进而将思维延伸到另外的事物上。因而园林种植设计中应该尽力开发和利用植物造型的个性特征和整体特性,通过这些特征特性给人产生的联想来表现设计意图和艺术构思。

3.2 园林种植设计中平面构成基本形式的利用

种植设计中重复形式设计是在园林种植设计中连续使用一种植物材料的手法,也就是构成理论的相同的基本形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现象。这是一种能加强给人印象的视觉造型方式,可以形成强烈规律性质的节奏感,可以产生和谐与统一的视觉感受,但过多的重复会产生单调感。近似是重复构成的轻度变化,近似虽然没有重复构成那样严格的规律却仍不失规律感。近似方式塑造的形象整体有统一感,细部有轻度变化,所以可产生活跃、自然的美感。发射构成其实也是一种重复构成,但与重复构成又有一定的区别,发射构成的骨格单位形式是设置一个或多个中心,在发射中心的周围进行重复设置,最后形成向着发射中心或由中心向绕排列的构成形式。这样的视觉造型方式可以形成鲜明的视觉凝聚点,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发射构成可以很好的控制视觉形象集中于中心或者扩散于四周。特异构成也是一种由重复构成发展而来的构成形式,主要就是打破由于重复而产生的规律感,在秩序上形成轻度对比的关系。特异技术可以使设计中单调的画面变得异常活泼,一般将这种构成形式更多的用来表现设计的重点内容。特异中变化不宜过多,变化过多就破坏了规律了。但变化也不宜太少,太少会被规律埋没,引不起注意。对比构成是指在形象与形象之间或形象与空间之间的比较中,由性质相对的因素产生的状态,进而达到紧张、刺激、个性鲜明化。在设计中从事物的某一特殊点出发,强调、夸张其对比因素,以此形成个性鲜明设计的构成手法。

3.3种植设计中色彩理论的运用

3.3.1种植设计中色彩的属性的运用

色彩的属性是指色彩色相、明度、纯度等要素。种植设计中利用植物元素的色彩属性来解决解决植物的配置问题是种植设计的一项重要设计手段。在解决植物配置时配置效果显著与否问题,就可以利用色相和明度等要素的关系变化加以解决。所以在植物种植设计中应避免明度近似的植物种植在一起,尤其两种明度低的植物。色相相同,明度不同,配合效果显著。在植物种植时,如果高纯度色的暗色植物用得多,会使人感到空间比实际窄小。为使空间扩大,宜选用低纯色度的明色,反之亦然。

3.3.2种植设计中如何正确使用色彩的表情

种植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47-03

SummaryonDesignTheoryandPracticeofHealthcareGarden

HUANG BAO-baoCUI Rui-f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some related concepts on healthcare garden ofhome and abroad,the domestic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ealthcare garden and the foreig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could be learned to explore the design. Meanwhile,healthcare garde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China were reviewed.Finally,the paper explain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ealthcare garden in the hope of that the paper could play a helpful role in healthcare garden designing in future.

Key wordshealthcare garden;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experience;problems;outlook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园林的功能也在不断改变拓展。园林不仅承担环境维护、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功能,而且更担负维护人们健康的功能,保健型园林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1-4]。近几年来,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应用逐渐从在公园、疗养院、医院等场所发展到人居环境的各个地方。保健型园林是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园林形式,它使环境更加适于人们居住,最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5-8]。国内近几年也对保健型园林进行很多的研究,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从中吸取精华,以优化和组合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以及实践。

1国内外保健型园林的相关概念

保健型园林(healthcare garden)最早出现在欧洲发达国家,有专门培训这方面人才的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化的研究领域,由医疗专家和园林设计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创造一种保健的环境[9],服务的对象范围比较狭窄,同时国外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解重在对健康的恢复作用,而国内注重保健型园林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和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国内对保健型园林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程绪坷[5]提出保健型园林这一种园林形式,才逐渐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牛泽慧和徐峰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对保健型园林做出如下定义:保健型园林是以维护人民健康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为目的,以医学与环境心理学为指导,通过地形、保健型植物、建筑小品的运用来营造的具有保健效果的园林[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和对国外保健园林经验学习上,该文对保健型园林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总结:保健型园林作为一种潮流在城市各种公共绿地中进行设计应用,充分体现园林的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恢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它是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文化知识,以医学、中国传统养生学、环境心理学以及大众的行为心理特征和人们的实际需要为指导,通过园林的各种构成元素在“循证设计”[10]的方法论指导下营造的具有保健功效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这里循证设计中的“证”不仅包括现今专家在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影响所研究出的成果,也包括在实际实践中对保健型园林建设已存在问题吸取的经验教训。国外的康复园林和园艺疗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2.1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具备比较完整的营造理论,而且国外保健园林比较倾向于园林自身对健康的恢复作用。

2.1.1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为基础,康复景观、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的进一步发展。欧美的传统保健型园林是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作为指导,着重改善病人就医的环境,消除就医过程中的压抑情绪,充分发挥治疗的功效。环境心理学最初出现于美国,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近3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11]。它的研究范围包括:①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②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③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12]。

发展相当成熟的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以及康复景观的设计实践经验和理论对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广义的园艺疗法包括通过五感(视、 听、嗅、触、味觉)来调节人的身体健康[13]。“五感”的用语最初见于佛教中的 “五根”,一般意义上的园林景观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视觉的,因为人的信息来源约80%源自视觉。由于医疗花园的特殊作用,园艺疗法中五感刺激的环境设计,将障碍人群融入一般人群考虑,充分开发除视觉以外的对景观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一起在同一区域共同体验环境。Marcus和Barnes在《疗养花园》一书中指出,设计成功的疗养花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4]:①不同类别的空间。包括适于个人独处的空间和适于群体交流的空间,这样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从而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减轻压力,多用绿色材料;②多用自然材料,减少人工材料,可以增强幸福感;③激励锻炼。有利于散步的环境可以减轻压力。④积极的引导。自然的植物、水景以及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可以给人积极的引导;⑤避免外界干扰。城市噪音、烟尘、人造光源应尽量减少。自然的光线、声音则是花园中的积极要素;⑥避免复杂抽象的景观。对于复杂抽象的环境,比如较为神秘复杂的环境,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能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但是对于身体或是精神需要疗养的人来说却难以忍受;⑦应避免复杂抽象的园林要素。在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的《康复花园》[15]文章中,介绍了康复花园设计的15个原则:创造更多锻炼和运动的机会、提供多种选择,寻觅私密空间,行为能力恢复自我训练、促进聚会交流的场所及设施,鼓励人们聚集到一起,强化社会交往,融于自然、可知性、可接近性、亲和性、安静、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性、积极向上的艺术性、探索性、目标点、私密性、全景、易于维护。

2.1.2自然环境健康绩效的两大经典理论。1990年WTO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健康的新定义标志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是下面两大经典理论:一是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解释康复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指出与自然接触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本能的益处;该理论认为人们注意力下降是由于压力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们情感和生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7]。二是康普兰夫妇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解释了景观复原作用的机理。该理论认为人们长时间的注视自身不感兴趣但是很重要的工作时,必须要高度集中精力,会导致人们神经中枢抑制机能过度使用,易让人产生疲劳感;人类自身对大自然环境具有天生的向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欣赏不需要专心注视[3],即自然环境对人们精神疲劳恢复具有明显效果[2]。两大经典理论的研究说明,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甚至是观看自然环境的图片均能减轻压力,提高诊疗效果,促进心理健康[16-17]。

2.2国外保健型型园林实践研究

国外保健型园林与中国不同,其更重视园林环境的治疗功效,营造大量具有治疗作用的园林形式。主要服务的对象为富人或疾病人群,服务的范围较窄,常为私人服务。针对患病和残疾人建造的保健型园林,例如医院附属花园。国外有不少医院设有附属花园,它们改变了医院中生硬冰冷的气氛,营造有助于病人康复的环境,例如疗养花园、五感花园、康复花园。园艺疗法园的不断创新应用也是对保健型园林的一种发展,同时近几年保健型疗庭院建设成为了欧美发展的一种热潮,例如禅宗花园、沉思花园、纪念性花园、野生生物花园等不同的保健型园林形式都进行了实践与应用。

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我国在保健型园林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直到1990年,上海园林局程绪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中指出了“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的分类,并提出保健型园林这种类型[5-6],此后国内才陆续开始进行相关研究。由于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国内保健型园林理论实践研究有其特有的特点。

3.1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3.1.1在造景元素方面。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因为我国有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而园林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植物。因而大部分专家把重点研究放在保健植物资源的开发以及养生保健型植物群落的构件上,力图把植物的保健功效发挥最大。其中主要根据植物对人的五感的功效对植物以及群落进行分类。李红武根据保健植物释放保健物质这一特性,结合园林美学的理论,给出园林保健植物定义:园林中的保健植物,是园林中那些含有抗菌素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能散发有益人体健康气体的活性植物的总称。这类植物具有保健、治疗、抑制或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对人类的身体和身心健康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18]。李伟强等介绍保健植物的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嗅觉型、触摸型、味觉型)及其保健作用:首先,视觉欣赏产生不同心理,从而起到保健作用;其次,杀菌有益物质的挥发起到的保健作用;最后,丰富的药用资源也具有保健作用[19]。殷利华等较详细地列举华中地区近50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呼吸保健型、食用保健型与接触感官保健型植物,并提出相应的运用方式,让保健植物在“健康小区”中扮演重要角色[20]。杨振华等根据康体植物的康体功能和其不同侧重点,将能用于营建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植物分为以下4种:杀菌消毒类,提神醒脑类,通经活络类,润肺养心类[21]。朱炜总结近几年学者对保健植物的研究,包括分类及其应用。提出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利用的对策:继续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内含物研究,认真探究保健机理、加大园林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力度,积极开展优良园林保健植物引种驯化、积极倡导“森林浴”和“园艺疗法”,努力营造保健型园林绿地[22]。贾平等总结观赏性保健植物的园林应用:营造保健生态社区、营造保健型室内空间、营造保的公共活动场健型地、营造保健型风景区(目前流行的“森林浴”、“生态旅游”等这些基于保健型园林理论而建立的)、园艺疗法的应用[23]。王 等通过归纳康复性园林绿地中植物的作用,提出植物群落生态设计、保健性设计、运用传统五行学说理论设计及意境设计等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的设计手法,并从抗污染、杀菌、保健、碳汇林树种等多方面总结北方可选用的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种类,对北方建设康复性园林绿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4]。刘志强等提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芳香疗法可推广至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百姓保健、疗疾。首先,建立芳香植物专类园;其次,建立植物保健绿地;再者,建立盲人服务绿地;最后,建立夜花园。芳香植物运用到园林应注意的问题:综合运用人体的五大感官,建立芳香特性应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利用人群相适应。香气浓度的控制(地形的控制)和芳香植物的种植形式[25]。李允菲提到利用色彩进行植物造景时,植物颜色的运用种类通常为3~4种。因此,在利用彩色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不能过于繁多,以免出现凌乱无序的感觉[26]。

3.1.2在指导思想方面。与国外的思想不同,我国的保健型园林的指导思想以传统的五行理论作为指导,着重植物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国内文献理论主要通过将景观与阴阳五行和传统养生文化进行对应,由于在园林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作一对应;还有文献研究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在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别介绍儒、道、佛三教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现今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传统丰富的养生智慧正在被研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牛泽慧等将园林景观特性与阴阳五行相对应,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一一对应,以此将景观通过五行细分与人体联系起来,人体健康机能(包括身体上与精神上)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景观进行调整[1]。杨 欢等试将传统中医理论用于指导康健花园的设计,并从阴阳平衡的应用和五行的应用2个方面提出新的康健花园设计框架与导则[27]。许 慧等回顾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他指出无论哪种养生法都离不开环境的依托,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古人利用环境养生的一个最好的例证。无论是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筑山理水,还是在园林品赏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一门养生艺术,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和艺术手法值得后人借鉴[28]。

3.1.3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由于国外保健型园林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国内在保健型园林的发展研究进程中经常吸取国外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主要是在园艺疗法、康复型园林、疗养院方面理论和实践方面。在国外理论和实践上述已经讲述,这里就不在解释。

3.2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研究

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保健型园林的建造形式主要是居民小区和植物保健园,比较单一。特别是在上海进行的实践比较多,例如上海市陆家嘴地区居民小区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依照人体脏器所对应的不同保健功能植物,将植被分别栽种到金、木、水、火、土5组不同的区域和方位;20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市杨浦区民星新村进行创建保健型生态园林的尝试;上海万里城生态保健社区的景观优化设计更是保健型园林的典范。近几年分别在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保健型园林建设的尝试。

3.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存在的问题

国内保健型园林发展较晚,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相对不足,再加上国内人口多、医疗条件较差等很多基本国情,致使其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理论不系统,主要研究植物的保健功效,对园林其他要素的保健功效研究很少。理论系统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设计。其次,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及人才培训机构,国内主要在居民小区进行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保健型园林的应用实践单一,而且只有园林设计师在根据保健学理论基础上独自完成,理论经验不全面。再者,虽然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论研究进步很多,也吸取很多有用的养生保健的经验,但是始终没有把保健型园林放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实践,更无法提高大众保健意识的作用。最后,理论研究与实践没有很好的对应,即有很多空洞的理论研究,但实践实例不多。由于实践不足且区域严重不平衡、反馈信息不足等原因,无法将使用者的需要结合到理论和实践中。

4对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总结保健型园林发展趋势,将对保健型园林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园林中的各组成要素,而非仅从植物自身考虑,要综合运用植物的各种功能,不能只强调运用植物的嗅觉保健作用;应综合运用园艺学、医学、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植物学等学科,还需要园艺师、设计师、理疗师、游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积极开展保健园林的研究与实践。②保健型园林形式不单单在居住小区或者医疗机构中出现,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各种公共绿地中。例如在休闲观光农业等旅游业中,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也会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同时也会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发展到更多的较发达地区,成为一种更加适合大众的公共园林形式。③随着当前全球高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在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从现在开始已经进入高龄化社会,预测到2014年,高龄人口的比例将占20%[8]。因此,保健型园林的规划将会充分考虑中老年这一群体,对老年人有关的保健园林将会成为关注焦点。④“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应用中,甚至具体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即人性关怀的细节处理。同时大众行为与心理的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运用到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实践中。⑤保健型园林中的“参与性”应该得到提高。让人们在自身体验中得到修身养性的结果,例如旅游项目“劳务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⑥充分开发应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养生智慧和经验。

5结语

通过对国内保健型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精华,丰富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建设,同时吸取对保健型园林案例的实地调查研究而发现存在问题的经验教训,改善和发展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6参考文献

[1] 牛泽慧,徐峰.保健型园林的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6(3):18-19.

[2] VELARDE M,FRY G,TVEIT M.Health Effects of Viewing Landscapes 2 Landscape Typ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199-212.

[3] SCOPELLITI M,GIULIANI M.Choosing Rest orative Environ ments Across the Lifes pan:A Matter of Place Experi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423-437.

[4] 刘自稳.健康,一个急需重视的课题[J].健康,2004(2):8-9.

[5] 程绪坷.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的探索[J].园林,1990(1):4-5.

[6] 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生态园林论文续集[J].1版.上海:园林杂志社,1993.

[7] HANSMANN R,HUG S,SEELAND K.Restorati on and Stress Relief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in Forests and Park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213-225.

[8] 章俊华.Landscape思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 陈立军.保健型园林营造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04,1(4):108-109,114.

[10] ULRICH R S.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J].Science,1984,224(46-47):420-421.

[11] 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8-21.

[12] 自考365.《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EB/OL].(2008-05-11)[2011-09-18].2006-04-/2008-05.

[13] 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0,16(69):17-19.

[14] MARCUS C C,BARHEA M.Healing Gardens: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9.

[15] 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罗华,金荷仙.康复花园[M].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

[16] ULRICH R S.Health benefits of Gardens in Hospitals[EB/OL].(2009-07-10)[2011-09-18].http://省略/SymposiumUlrich.pdf.

[17] HARTIG T,EVANS G W.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1(23):3-26.

[18] 李红武.园林保健植物分类及应用探讨[J].消费导刊,2008(5):186.

[19] 李伟强,包志毅,刘佳妮.保健植物的类型及其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7(4):146-148.

[20] 殷利华,陈春贵,姚忠勇.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J].江苏林业技,2005,8(4):50-53.

[21] 杨振华,秦华,黄丽霞.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造景应用[J].西南园艺,2005,33(5):30-31.

[22] 朱炜.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应用现状及前景探讨[J].东林业科技,2010(4):108-110.

[23] 贾平,王广生,黄泽飞,等.观赏型保健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177-180

[24] 王,张金丽,王超.北方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研究[J].北方园艺,2010(14):113-117.

[25] 刘志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91-93.

上一篇: 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 下一篇: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