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语课件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英语课件论文

篇(1)

    1.2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篇(2)

二、提高商务英语教师能力的建议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具备相应的教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应的价值观,熟悉市场环境中商务英语的需求和应用,积极参与商务社会活动,具备市场运筹能力和商务领导能力。通过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能力构成要素和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研究商务英语教师能力要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应该打造一支具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团队,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教师的商务实践能力,从而适应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体制的改革,提升商务英语教学的能力,制定专业的标准,做出整体的规划,从而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调整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对于商务英语学科的建设应该进行教材编写、加强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制定符合现有国情的ESP教学大纲,对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调整,提出明确的指导政策,积极地推进商务英语在我国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此外,专业标准的制定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专业标准要涵盖语言能力、商务专业知识和教学基础理论。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教师能力的设定。通过商务英语教师专业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商务英语教师也应该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自己的学习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特长,通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出能用英语讲授商务专业课的教师,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相关的院校应该为商务英语师资培训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逐步把教师送到国内或国外大学进修一门专业,建设一支专业知识过硬、英语水平高和能用英语授课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这样有利于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

篇(3)

    本文拟分析的一句名言的情况:当你拥有的唯一工具是一把锤子,所有问题开始像钉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解释和分析主题,分析了“锤子”我们是知道的方法,并讨论如何解决这类似于用在知道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的方式“钉子”的问题。

    Topic:“When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all problems begin to resemble nails” how might this apply to ways of knowing, as tools,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Solve problems with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tends to analyze the case of a famous saying: When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all problems begin to resemble nails. In this article, we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topic, analyze the “hammer” we have that is the way of knowing, and discus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resemble the “nails” using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in the process of pursue knowledge. Firstly, The definitions of The basic ways of knowing are provided. Then, It is indicated that how to solve problems with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篇(4)

(一)教学目标还是按照原来的专科学校模式来制定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这些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最终目标,其中培养实践能力是应用型大学和其他大学最重要的区别。然而,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在原来的专科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专科学校的影响,另外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会移植或使用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因此就与应用型大学的的教学实际相脱节,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大学英语教学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二)教师大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新的教学模式

姚吉祥通过实证调查安徽省1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实践能力,指出目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能力认知、能力认证、实践经历、环境因素、培养机制是影响安徽省1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五大因素(姚吉祥,2010:20)。新模式要求教师除了要进行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之外还要有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实践的方式多样,实践内容丰富,教师不能掌握所有的实践资源,无法完全传递学生所需要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会感到不满,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没有遇到过这种挑战。据我的问卷调查,只有31.5%的英语教师能够进行完全的实践教学,43.6%的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感觉不太实用,45.3的老师对于实践教学的备课量感到非常大而且效率不高。

(三)教师的主观原因使得实践教学受阻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0.4%的教师不想去带实践课,52.3%的教师认为这种课内容太复杂,不想备这种新课。12.4%的教师认为即使知道应该进行实践教学,但是还是以过去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实践教学的作用不是太大。另外,由于现在的高校以科研为主,教学次之的理念使得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实践教学无法用数字的方式进行评估,英语教师科研水平本身就比其他专业的教学要相对弱一点,因此大学英语更不可能很好地进行英语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应用。这都导致实践教学在主观上受阻。通过对几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查,80.7%的英语教师认为科研与教学相比,更加重视科研;64.2%的英语教师在科研的投入时间要比教学的时间长。

(四)国家及学校对大学英语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尽管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加强教师的实践性锻炼,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但这毕竟与真实的生产、管理还有一点距离。由于国家对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资金的投入和关注度都比较少,大学英语改革很少是有专门对新建应用型本科来制定的,因此对地方性高校的实用性不强,这些学校就处于一种既要符合全国的大学英语改革又要适应自己学校发展的两难尴尬地步。这些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一般会主要发展工科、理科、经济等应用型学科的实践教学,很少关注大学英语的实践教学,即使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但是也是在这些应用型科目的基础上来实施的,没有考虑到英语科目的特殊性。

二、发挥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议

基于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发挥教师实践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制定符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特色的教学目标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与研究性大学和高职院校是不同的,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就不应该照搬以前的专科院校及其他种类的高校的教学大纲,而是根据自身特点,修订自己独特的教学大纲,以确立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应以一般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确定符合不同专业的、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例如,对于文科的学生,由于其英语相对较好,可以直接根据自己的专业来学符合专业发展的大学英语,除了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之外更加强调对本专业的词汇、文章和翻译的水平。而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太好,首先进行基础教育,然后再分层教学,对于好的学生进行工科知识的词汇、阅读和翻译的知识教学,同时模拟工厂或公司环境,培训学生的英语现场实践能力。

(二)加强英语教师对新的教育模式的认知

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对新的教育模式不是太了解,一时比较难于适应新的模式,因此对新的教学要求认识不足,一时不知该如何进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重课本和理论,而轻实践,而过去的专科大学英语教育方式更是很少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除了重视课本基本知识,更应该加强英语实践技能的训练,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按照各专业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深化大学英语教师人事激励机制改革

应该逐步完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教师的奖励和制约机制,大力鼓励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支持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建造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氛围,积极研究和探索按照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科研的贡献率进行绩效分配的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多给予大学英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职称晋升、出国培训、脱产进修等多出台激励政策,从而激发大学英语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

篇(5)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has not been stated definitely i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China, thus it easily leads to some semantic ambiguity on the policy in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property and aims. As English is not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colleges, its linguistic or philological scope in education can not be regulated and enlarge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build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according to the two reasons above.

Key words:language and philology; discipline; curriculum

迄今为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简称《基本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都没有将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这就使得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上缺少衔接,出现错位,也使得英语课程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因此,本文试对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 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

转贴于  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 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 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 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①没有自上而下建立英语语文学科,并在这一学科的统筹下,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语言认知水平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突出大、中、小学各自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及侧重点。②没有实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与对接。③没有实行与中国语文教育的衔接与对接,在缺少真正的“双语文”环境下,学习者不可能对两种不同质的语言做到准确地解码与二次编码,不可能通过移情实现对两种语文融会贯通。④没有明确界定语文的定义,使得一部分中国学生只把英语当作交际、特别是听说的交际工具,因而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过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可能全面地习得第二语文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可能主动吸纳英语语篇中所提供的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地将这些理念与中国的国情融合,真正实现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使得我国大、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标准或要求在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课堂内容教学上,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内容重复现象,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加速了人们对其功利效益的追求,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同时,“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实际上导源于英语学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至于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及时将“英语学科”改称“英语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

[4]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

篇(6)

2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以满足教学需求

把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单片机教学不再枯燥,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而且通过仿真实例可以使学生熟悉单片机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的能力。但是多媒体课件良莠不齐,必须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否则事得其反。首先,电子课件的开发工具有很多种,每种工具软件有各自的特点,要合理选择。在单片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结合了电子课件开发工具PowerPoint和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UES,使用PROTUES针对具体实例开发出仿真程序,同时把仿真结果动态的插入到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课件中,使得多媒体课件能够演示单片机工作的动态及结果,感性且直观,同时又增加了课件的趣味性。其次,要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以适应单片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内容多且杂、实践能力要求高、发展迅速的课程,为了适应数字系统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中动态仿真实例要尽可能的选择新事例,一方面能增加知识量,使课程和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7)

为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日语水平.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研究.在小增设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课外时问.进行有目标的训练.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培养用英语进行日头信息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文化索质.以适应我匡}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建设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理论依据

如币州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阅读能力培养又能兼顾其他语言能力的培养;采用哪些教学法可以史好地提高学习效果,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开始关注交际语言能力.即对语言规则的运用能力和在真实的语境中的语言行为。交际教学法就是在交际语言能力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交际法的主要特征有:(1)一切活动围绕交际.也就是说.都必须以交际目的为中心.都应该为交际目的服务主要模式以任务驱动(taskdriven)为主.即学生通过完成事先设置的任务达到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2)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即尽可能地重现语言使用的实际过程。语言环境和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劝小要总是纠正错误许多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此有小少论述.如应用语言学权威科德就认为“小犯错误就小可能学习语言”语言教学家Lravie、和Pearse认为成功的交际法教学模式下的交际活动的特点应包括:C1}活动的多样性(varietyoC2)大量增加个体学习者的语言实践。(3)在压力小(<low-stress)的情况下做练习。(劝给学习者充分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自治力(autonomy)(5)促进学习者之f日JI均相红作用(mterarlion)}<6)交际任务应简洁明f<clearandbrief)

根据交际法的理论.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强调语言与交际相与_依赖共存的关系语言学家者Halliday<1973)认为.语言小能独立于社会.而只能服务于社会。交际功能理论的创始者Hymes<1972)指出.语言有其社会及功能的规则.而正是交际能力使人们能使用语言,在特定语境下传递并理解信息.实现人际关系的交流。同时.他将“交际能力”归纳为四个力一而:1.合乎语法(‘随得说什么样的话符合语法);2.适合性(‘随得说什么样的话可以被人接受);3.得体性(‘随得说什么样的话在什么场合得体);生.实际操作性(‘随得某一语言形式真正使用的可能性)交际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强调语言的理解能力(interpretation)表达能力(ex-pressum)和相t1_沟通思想((negotiation)的能力

在交际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仃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它是交际法教学思想的-种发展形态(Hunan2000)}Hunan认为.以仃务为中心II`J教学是“""""""apieceofmeaningfocusedworkinvol-vir}learnersincomprehending,prcxlucingand/orinter-actinginthetargetlanguage""""""”语言交际的过程是

一个各种语言技能综合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使用仃务.学习者应用目的语(Ctargetlanguage)进行理解、交际PerSkehan<1998)提出了仃务为中心的教学的特点:意义是首要的;在交际中要有解决的问题;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有可比性;将完成仃务放在首位;以结果来评估仃务以仃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第一课堂建设的实践活动

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所有语言活动与学生本身有关.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是这些活动的中心.他们小再是语言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学生进行充分自主的交际活动.经历真正的交际情景.学习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态度"锻终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使得语言实践真实化和社会化。通过交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来,那么学习会变得史有效果。让他们设法用所学的语言去解决困难.克服困难.从中学会语言的实际应用.来处理人际之问的信息差<informa-Liongaps、推理差(reasoninggaps、观点差(opiniongaP}.体验真实和实用的英语主题小同的交际任务训练学生进行小同种类的交际活动.如信息差距活动(m-formationgapactivities);交际性游戏(commumcanongames);交际模拟练习(simulations);围绕主题练习(project-basedactivities)等我们引导学生自己查找信息.踊跃参与实践.这样.小仅练习了听力和日语表达.而}I_学到了相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制定了阶段性的目标:第一阶段:引发要说的欲望.去除羞涩感.初步奠定开日说的基础。第二阶段:激发兴趣.扩展话题范围.有计划有意识地拓宽知识而及词汇量第二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实战演习第四阶段:能够灵活地使用英语应对所有交际情景。

我们以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活动为主.设计了主题小同的交际任务.提前告知学生.以便他们经过一定时问的准备后进行交流。学生组成对子或分成小组.通过协商、讨论、以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完成任务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小仅训练了他们的英语日语表达能力.而}I_训练了他们积极思考、灵活应变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之「}JI均情感交流以及他们的人际交和能力。以下是我们开展的若十交际活动:

商店购物。活动之前,学生先准备好在商店所需用I均语汇和句烈如:I’dliketolookatoneofthosewatches.What’、thepriceofthisdictionary(myoushowmethatsweater,please等然后.将教室布置成商场.并准备好购物用的代币。活动时.学生分成店员与顾客进行买卖、洽淡在亲身体验购物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访淡外教先把学生分成若十小组.每组访淡的侧重点小同.如:有的了解文化风俗.有的了解校园生活等。学生根据侧重点设计问题.并进行分工。活动时请来外教与学生交流,并在小组中与_相交流访淡结果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提问.如们与人沟通等.这些无疑都是学生的宝贵学习经归J。

名片创作与交流。首先.学生设想自己今后的职业目标.为自己设计好名片.然后在活动中就自己的名片内容与同学相与_交流。山于每个学生的志向小同.通过自我介绍和与_相介绍.在了解对力一的职业设想或目标的同时促进了交流

在一年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日语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进行了跟踪考察和研究.并在学年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为:

对学习和使用英语兴趣有很大提高的占2000.有提高的占朽%一般的占2}00.没有提高的占700>认为英语水平有很大提高的占生%.有提高的占1600}-般的占怕%.没有提高的占1000;认为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非常好的占13.5%.好的占且%一般占招%.小好的占200;对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非常同意的占1100.同意的占77%一般的占700;小太同意的占200>认为进大学后英语学习力一法和中学有很大卜_别的占n.5%;有卜_别的占63.5%;一般的占1600;没有卜_别的占700;未选的占200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x}y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参与英语学习有强烈的愿望。他们认为参与课程之外的第二课堂活动史有利于营造英语学习的气氛.锻炼表达能力.增强交际能力以及扩展发散性思维。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有提高.但显著性小大。

篇(8)

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么,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差生的轻视。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

2.对英语中等生的忽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

3.对英语优等生的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二、建议

1.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充分敞开,最深切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2.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客观上迫使我们只能通过课程的形式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用渗透式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能由单一的消极的矫治性目标转向更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目标。

此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学科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避免那种只是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煞费苦心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学科教师却违背心理卫生原则,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学生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3.教学过程从横断面来看,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传递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活动;从纵向来看,教学活动由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按序排列,逐个展开,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师生的活动也都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因此,在每一个英语教学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⑴英语教学设计环节。英语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首先是目标设计。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之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英语教学展开环节。英语教学展开环节即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得失成败深刻地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因素,从学生角度看,最关键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策略问题。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指引学习方向,而学习方法策略则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方法策略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上。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⑶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英语考试考查是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鉴定分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之一是要改变评价目标,用新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即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此外,减轻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减少测验考试的频率和次数,也是给学生心灵减压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篇(9)

对于该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任务的进程获得成就感,可以较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该门课内实践教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已经采用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IT领域技术方向,运用文献检索方法,自行查找英文文献并阅读翻译,在课堂上用英文对其作报告,并制作英文PPT加以展示,并添加现场提问的环节,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学术答辩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实践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其他多元化的任务方式

除了培养学生英文文献检索、学术报告的能力之外,应用型本科IT专业学生是未来IT行业的建设者之一,该课内实践教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在IT行业中,企业对员工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必要且多样化的;如测试、编码等初级职位员工只需要阅读用户界面、操作说明等英文文献的能力;而对于技术研究等中级职位,不仅需要阅读能力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回复英文邮件等;在更高级别的工作如订单签订、项目谈判等事务中,则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计划添加多样的任务方式,如设计一些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的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训练学生英文简历的撰写,再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分小组扮演IT公司面试官和应聘者角色,对职场招聘进行场景模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工程实践中,软件企业开发人员常常需要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文档和用户指南,因此还可以考虑与软件工程的课程老师合作,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1.3灵活布置作业

作业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作业一定要布置一些实用有意义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而非被迫地去做;关于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如根据笔者学生时期的应聘经验,可以告诉学生大中型IT公司的软件开发职位招聘的笔试题很重视动态内存方面的内容,有相当比例该方面的试题,也具有一定难度,而很多中文教材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往往讲解的不够详实,而英文教材文献六的“PointersandDynamicMemory”这一节对动态内存的思想介绍的较清晰,通过此类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不仅训练了计算机英语,又提升了学生应聘的竞争力。此外,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可以鼓励学生登陆各大著名IT外企的网站,上面会经常地提供其新技术和新产品宣传的英文视频和动画。这类视频短片直观而形象,学生不但学习了新技术和新词汇,同时还锻炼了听说能力,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外企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本专业领域的产品说明书等,上面有大量描述本专业技术的计算机英语,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篇(10)

重视基础、淡化专业分类是培养理科实验班人才的整体思路,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分阶段式培养,即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阶段的分流培养。在基础、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既能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又可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高素质生源。理科实验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学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国内理科实验班多采用“2+X”学制,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结合的模式。多数高校实验班学制是四年,采取“2+2”培养模式,前2学年为基础强化阶段,后2学年为专业培养阶段。从第3学年开始进行专业分流,根据学校确定的专业范围及容量,以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学生转入的专业。基础强化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覆盖面,主要强化对数理化及外语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开设一定的实验、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实验班的主要基础课程和有条件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单独组班、小班授课,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探索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培养阶段由所在学院为学生配备教授,担任其专业导师,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课题研究等指导工作。

二、理科实验班培养要求的特殊性

1.要求更扎实宽厚的学科基础。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职业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要在职场中适应这些变化,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因为基础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根基。大学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也不管要向哪个专业方向发展,都不能忽视扎实的基础知识。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封闭和狭隘,无法形成立体式、多向度的联系;眼界不够开阔,难以拓展新的学术空间。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具有有关学科或者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可能产生。”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由于知识结构封闭、狭窄等缺陷,知识与知识间缺少有机联系,无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产生互补增强的效果。理科实验班在高等教育基础阶段强调宽厚的学科基础,着眼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突出对数学、计算机应用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将为今后的拓展性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要求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高等教育应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侧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我国高校也开始重视探索自主学习的培养模式,并注重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科实验班的教育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理工科人才,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职场,都不可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育是有限的,推行和实现终身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让人们应接不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无论是面对知识更新还是应对分工精细化的社会,高素质人才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地掌握知识、寻求创新。

3.要求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急需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因而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要求高校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理科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更强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内在特质,既具有后天可开发和培育的共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实践创新品质包括实践创新动机、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思维。实践创新动机是指以创新为目的,通过实践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体的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实践创新精神是指学生个体在实践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活力、生气、意志和毅力;实践创新思维是学生个体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寻求独特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实践创新品质是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是理科实验班最重要的教育要求。

三、利用英语教学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1.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

知识结构是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个人生存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高校学生而言,知识结构更是影响着就业、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理科实验班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英语,这决定了英语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进行专业学习,甚至科学研究。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要更多地渗透文化,传播英语国家的文化。在理科实验班的基础英语教学中,需要重视一般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一是在教学中,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使学生了解语言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体会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并逐步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体悟和把握能力。二是以体会文化差异的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在理科实验班的英语教学中,要加强科技英语以及专业英语教学,注重从专业学习、深造以及职业发展的角度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及科技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外语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结合专业课程给学生开设专业英语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对国外科技研究成果和现状的了解离不开专业英语,发挥现有专业知识也离不开专业英语,因此,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对于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则显得特别重要,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将为专业培养阶段的专业外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理科实验班的一项特殊培养目标。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历来强调集体主义,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以及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我们始终没有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和教师都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本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突破创新。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在读写译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外,要着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改变视听说课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半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控制学习内容、速度,教师提供现场的指导和帮助,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自然过渡。对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监督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然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资源,不断进行自主学习。虽然这种后摄式自主模式还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自主学习模式,但它是达到更高层次自主学习的有效过渡手段,利于最终实现从“他主”到“自主”的转变。只要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理科实验班学生就具备了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 下一篇: 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