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美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5:51

小学生美术论文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1)

一、趣动,以趣激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操作同观察、思考、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部“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让他们的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并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想象、探索等,让学生在“动”中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以动激情,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如,《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的内容是认识三原色、三间色,学习色彩基本知识并进行调色练习。为了把枯燥单纯的色彩练习变得有趣,教师可以利用色与色相加会变成另一种颜色这一实际操作作为激趣点。在授课前,可以用小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拿出三个装有红、黄、蓝颜色水的玻璃杯,用剪成小块的白色布分别在三个杯中染一些颜色,这些白布渐渐变成五颜六色的彩布。学生看着用红、黄、蓝颜色像变魔术般地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都很兴奋,迫切地想探知其中的奥秘。趁着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就可以边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示的色彩,边讲授三原色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知色彩基本知识,进行色彩的练习,无形中掌握了色彩知识,知道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三原色演变而来的。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和色彩应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乐中求实。

二、趣练,以趣促创

小学生最喜欢的事莫过于玩了,玩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就更有兴趣,并且在做做玩玩中,他们乐于学习新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选择性,让每位小学生都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在表现中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如,在上《秋风瑟瑟》一课时,为了启发学生回忆见过的秋天景象,增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火红的枫叶随风舞动的场景,屏幕上映出了累累的果实、湛蓝的天空、嬉戏的小动物、小朋友秋游的景象等,学生就会被这迷人的秋景感染。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把秋天的美景中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画出来。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小学生要“愉快地思考,愉快地活动,愉快地成长”。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质。

作者:韩翠翠单位:江苏苏州市姑香苑小学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2)

1.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

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观的培养可以依靠教材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如在《五彩的烟花》特色栏目中,可以在学生沉浸在对美的欣赏与创造中时,向学生讲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让学生知道我国在这届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向在奥运会上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学习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懂得为祖国而奉献的美。通过审美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能力,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1.2培养学生心理健康

美蕴藏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审美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明白什么是健康理想的生活。美术教育工作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教材中发掘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在《我架神州游太空》一课中,可以让学生知道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亲近科学的情感,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理想信念。

2、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审美观培养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是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年增强,思维方式外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其想象力随年龄增长日渐丰富。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但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

2.1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认识

小学生的审美认识来源于粗浅的社会体验和学校的美术教育。小学生的审美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现代小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小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审美迷茫。美术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美术理论功底,还要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小学生审美心理形成过程,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纠正学生审美观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小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美术教师要坚持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教学,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群体教育。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实现相互影响和相互教育。

2.2美术教师应以积极向上的美学观引发学生的审美追求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3)

(一)、心理策略:培养意识,形成动手参与定势。 l、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我们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

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以情激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2、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感到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他们明白完成任务的迫切性,联系己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画一顶帽子》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

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彩塑课《青蛙》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青蛙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青蛙王国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做出的青蛙生动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青蛙的感情,也起到了环保的教育作用。

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3、选择创作途径。

(1)、观察比较法。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如五年级的《牵牛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牵牛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牵牛花,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2)、玩做结合法。学生天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如:《画熊猫》一课,让学生先用二年级学过的撕纸拼贴做做玩玩,再画下

来。《下雪了》一课可选择一个下雪天,让学生去雪中玩玩,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寓教于乐。在游戏之余,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创作便得心应手、各具其态。 本策略实施中要重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暴露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道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三)、环境策略: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4)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学校美术教育的管理体系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美术教育管理体系:校长室——教导处——美术科组——美术教师,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为美术学科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有效机制。

2.加强对美术教材的内部人文素质的挖掘力度

作为美术教师,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人文内涵,理清其表现特征,以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成为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①挖掘美术教材中版面形式的人文因素。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始终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美术教材的版面形式,能让你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给人耳目一新,不说内容单看那形式各异色彩绚丽的画面、每一课颇具审美价值的布局构图,就足以使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了。那“我喜欢的颜色”“编织的线”“面具”“飞向月球”让人感受到生活是那么美,生活着是那么快乐,美就在我们身边。

②挖掘美术教材中内容的人文因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这种观念,教材许多内容里穿插了不同时期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画,供学生感受了解欣赏,有质朴的装饰性很强的农民画,有极富童趣的马蒂斯的画,有世界艺术巨匠毕加索的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学习情境,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中能够逐步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在世界画家介绍方面一年级就有荷兰卡雷尔、法国马蒂斯等,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是那么的深入浅出,给予学生一片了解文化的天空。

③挖掘美术教材中课题的人文因素。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四年级美术课《学穿编》,体现了美术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欣赏感受这一环节中,教师从编织艺术的历史文化引入,让学生感受编织艺术的独特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揭示课题。通过观看中国地图,了解祖国是如此广阔,在这片富饶的国土上,有着丰富的编织材料,如竹、草、藤、柳等,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掌握了精巧的编织技艺,利用各地的材料,编制出了各种各样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活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激发学生走进艺术的领域,去探究编织艺术的美,认知基础穿编的规律并掌握技巧和方法,发现将经、纬线变化而穿编出来不同效果的图案,运用剪、粘、穿编等方法装饰剪纸作品,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收获成功,让他们了解美,懂得美。

3.培养人文素质的美术教学策略

①创设美景,以美促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需要人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最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6-0119-02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美术教师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美术知识与技能美化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该要求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相符,小学美术教师可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

一、生活教育理论分析

生活教育理论最早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对儿童开展的教育是儿童当下生活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以其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认为教师需将生活和教育整合。细化来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以下内涵:(1)生活具备教育价值;(2)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生活,并在改变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3)在教育方面,生活有决定作用,教育不可脱离生活实际。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可整合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美化生活,也可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术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审美素养,实现素质教育下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学与生活的整合,可降低教学的难度,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终身美术学习的观念[1]。

二、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

基于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多项优势,小学美术教师需深化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将其渗透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水平。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案例,阐述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中的渗透,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经验参考。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

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基础环节,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蕴含的美术知识,感悟生活中的美,并组织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美术知识与掌握的美术技能,创设校园艺术环境,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某小学美术教师设计以下两项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营造生活化美术教学环境,使学生时刻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魅力。

(1)书写美术日记。该美术教师要求学生每周书写两篇美术日记,应用绘画或线条,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或者表达自己今天的心情。每周选择几篇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美术日记展示在教室的美术角,引导学生利用美术知识记录生活,通过美术作品表达想法,整合美术与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核心美术素养。

(2)设计“艺术墙”。该美术教师将班级外侧的走廊作为“艺术墙”,将“艺术墙”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四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区域,由美术教师设定固定主题,学生根据主题制作美术作品,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甚至是涂鸦作品,展示于“艺术墙”中。根据小学美术教学的进程,定期更换“艺术墙”的设计主题,进行二期、三期“艺术墙”的设计。常用的“艺术墙”主题为童年、父母、梦想等,使学生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美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营造生活化、创造性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可利用语言、音乐或视频等手段,展示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开展美术学习。

在基于语言的生活情境创设中,教师可通过亲切生活化的语言,描绘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妈妈的生日》教学中,美术教师利用如下语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她时刻关心你是不是吃饱穿暖?在学校学习得怎么样?为你洗衣做饭,关注你的健康状况。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学生立即找到问题的答案,纷纷回答:“妈妈”“父母”“爸妈”。就此,教师给出本节课程的重点:“同学们猜对了,这个人就是妈妈,为了感谢妈妈对我们的爱,在妈妈的生日时,我们应该给妈妈什么礼物呢?”有学生要给妈妈唱歌,有学生要给妈妈画画,有学生要给妈妈做手工艺品。通过上述生活情境,教师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范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

在基于音乐的生活情境创设中,在美术教学时,教师可通过音乐进行课前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欢快氛围下,进行美术创作。例如,在《我的新朋友》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播放《找朋友》的音乐,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朋友的看法,并要求学生在《找朋友》的音乐下,完成一幅“朋友”的画像,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开展美术学习[2]。

在基于视频的生活情境创设中,视频内容直观形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卡通片》教学时,某教师将卡通片《熊出没》作为视频教学资源,要求学生以《熊出没》为基础,进行“熊出没之校园行”的创作,想象卡通片中的人物在校园学习与生活的情景,制作四格卡通。《熊出没》为学生生活中喜爱的动画片,以其为视频教学资源,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创作热情,强化美术教学效果。

(三)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丰富学生的生活感悟,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细化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1)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布置作业,教师需结合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布置相应的生活化作业,确保学生可有效整合美术知识与生活实际。例如,某教师在《理想的居住环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对室内外居住环境的认识,设计自己理想的居住环境。上述作业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可使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布置作业,教师可将课后作业与学生实际生活联合,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例如,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布置如下课后作业:马上就是新年了,请你制作带有祝福的剪纸,送给长辈或亲朋,用剪纸作品装扮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祝愿。通过该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美术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39-02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切的体会到,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视,而且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美术这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据此展开论述,希望在解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欣喜地看到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仅影响了教师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打造高质量的美术课堂。

1.1 理论知识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机械性。美术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绘画,而且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小学阶段开设的美术课,既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涉及到绘画,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而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明显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情况,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美术学科学习,如果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1.2 课堂教学的气氛不够活跃。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美术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创新意义的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而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有效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机械性,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1.3 课堂教学方法不够丰富。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自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种多样,然而依然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方法依然相对比较单一,既不利于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教师应该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1.4 学生到大自然实践的机会不多。美术是一门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学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同理,学生进行实践也十分重要。创新是美术的灵魂,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应该反应不同的时代主题,时代是发展的,因此美术也应该不断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十分重要,让学生就学习的知识点展开绘画活动也十分重要,然而到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也十分必要,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才能有更多创新的灵感。而目前小学生到大自然中写生的机会较少,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与培养。

2.解决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的有效策略

上文对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为了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也为了通过美术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这些不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2.1 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灵活性。针对目前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存在机械性的情况,教师应该提高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的绘画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在提高美术理论知识教学灵活度的过程中,还要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绘画水平是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因此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绘画引起重视,还要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

2.2 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美术这门艺术的教学来讲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呢?教师应该将多种有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小学生十分喜欢的动画片形象展示出现,然后让学生分析该如何绘画,这样学生就会感觉美术课堂教学十分有趣,自然学生的身心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也就显得十分活跃。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7)

(一)选题背景

1、党中央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证明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教育,有着迫切的意义。

2、《课标》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会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学会尊重与理解世界美术文化的多样性。”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同时,《课标》中指出,美术课程应该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术课堂应该更多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多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促进小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传统的各种节日文化、剪纸文化等,还有流传在各地的民间艺术文化,这些,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各地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贵文化,将其融入到小学美术的教学中,以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文化。

3、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中,形成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小学美术的教学中,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并且结合课标,呼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文化理解素养属于一个广泛复杂的教育范畴,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不同,文化精髓也会发生各种转变,衍生出的美术作品都会散发出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本中包含了很多美术鉴赏方面的教学内容,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提高美术文化理解的主要内容。但是很多美术教学内容贯穿古今,包含世界各地的美术文化,小学生在美术理解和认知方面的经验不足,如果强势采用灌输的方式让他们学习,实际的文化理解素养提升效果并不理想。民间美术植根于民间,至今为止,很多传统民族美术文化依然活跃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也为很多小学生所熟悉。

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结合代表着天台地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内涵的天台抬阁艺术,提出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天台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上的双重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看,本课题的研究,将目光聚焦于的天台抬阁艺术,着力于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对于民间美术进课堂、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拓展课程等方面的理论,都能够起到充实和丰富的作用,为构建这方面的理论大厦提供动力。同时,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也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的价值。

其次,从实际上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意义:

第一,促进民间艺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早在2006年,天台抬阁艺术就已经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抬阁艺术在街头巷尾都已经很少出现,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见过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将其作为民间艺术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让这项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生的视野,让这项艺术从小学教育中的到发展和传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

第二,促进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抬阁艺术中,不仅包含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结合了音乐、美术、绘画、手工、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将其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项艺术的文化理解,同时,还能够借助多元化的艺术表现,促进学生的审美判断,并且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天台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对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产生实质的帮助。

第三,能够为小学美术拓展课程的构建,为美术教师课堂内容的创新,提供实际的帮助。将天台抬阁艺术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应用到课外拓展和实践中,这对小学美术拓展课程的构建能够形成帮助。此外,课题形成的民间艺术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也可以为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帮助。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题的研究,有着理论和实际上的双重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各个地方都对于自身本土的民间文化有了较多的关注,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研究已经比较丰富。王胜选在《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就提出了,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审美功能,都能够应用到小学美术教育当中,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刘欣奕的《民间工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究》也指出民间工艺与小学美术课堂融合,这个融合也可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综合效果.这也是对民间艺术的创新和传承,使我们的传统艺术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埋没。周扬的《地方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中,以河南安阳地区的美术资源为例,提出了将安阳美术资源应用到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对策,提出依靠安阳地区的美术资源,构建小学美术的地方特色课程,促进美术资源与美术课堂的融合。此外张莹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齐苗苗提出陕北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李莱针对云梦皮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可靠的理论借鉴。

但是,虽然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关于天台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融合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任何相关资料。这就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也为课题研究留下了空间,让本课题的研究,填补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融合研究的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概念界定及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天台抬阁艺术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进行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够对天台抬阁艺术形成全面的认识,知道抬阁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源流,明确抬阁艺术的教育价值。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认识到当前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现状,明确民间艺术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的具体方向。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针对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提出具体的实践对策和拓展策略,形成系统的天台抬阁艺术应用形式。

(二)概念界定

抬阁:抬阁,又称擡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特色传统民俗舞蹈。

天台抬阁:天台抬阁,因四个人扛抬着一个阁子式的台柜而得名。底座是坚固的方形木架,四角各竖一根竹杆,饰以彩条,顶上覆以蓬盖,披红挂绿,悬灯结彩。台上有一至数名长相漂亮的6至8岁儿童,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或神话人物。它是天台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基于天台抬阁艺术中的美术元素,与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将天台抬阁艺术中的美术表现、审美、教育、文化认知等功能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进而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丰富,促进小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天台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起来,为民间美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结合地方教学实际展开研究,有着很好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针对课题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1、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理论研究

主要针对天台抬阁艺术的特点、溯源、艺术表现形式等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天台抬阁艺术的美术教育功能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价值。通过这些研究,为课题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天台抬阁艺术在当地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现状研究

针对当地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学生展开问卷和访谈调查,针对学生对于天台抬阁艺术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当前小学美术课堂中天台抬阁艺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学生的认知现状,为接下来的实践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3、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

从理论基础和实际调查基础出发,提出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天台抬阁艺术在“造型·表现”中的应用研究

抬阁艺术走进美术课堂,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于天台抬阁艺术有着清晰的认知。因此,这部分的,将会引入天台抬阁艺术的主要造型、设计、色彩等表现,让学生针对天台抬阁艺术中的主要艺术表现有着一定的认知,从而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基础。

(2)天台抬阁艺术在“设计·应用”中的应用研究

在认识了天台抬阁艺术后,学生对于抬阁艺术的造型、结构、色彩等有了基础的认知以后,就可以接触天台抬阁艺术的具体制作过程。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制作天台抬阁艺术。可以首先以天台抬阁艺术原有的故事背景入手,设计制作出抬阁艺术的造型和表现。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创编,设计更多的抬阁艺术表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3)天台抬阁艺术在“欣赏·述评”中的应用研究

民间艺术的融入,除了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就需要在这部分的研究中,引入对于天台抬阁艺术的欣赏。包括对于审美的欣赏、色彩造型的欣赏、文化的理解等。通过欣赏与书评,提高学生对于天台抬阁艺术的审美判断。

(4)天台抬阁艺术在“综合·探索”中的应用研究

天台抬阁艺术,除了欣赏、设计和制作。还需要学生参与到其中,要有着更加深入的拓展和探索。因此,就需要通过综合探索,帮助学生理解天台抬阁艺术。比如通过让学生参与天台抬阁艺术的表演、走进艺术家聆听教诲、自编自演抬阁艺术大赛等。形成抬阁艺术在校园的进一步延伸。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将天台抬阁艺术的应用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抬阁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深度融合。

4、天台抬阁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拓展研究

在课堂应用研究之外,针对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拓展展开研究。例如打造天台抬阁艺术校本化课程,基于天台抬阁艺术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形成天台抬阁艺术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知网、万方、百度学术等文献数据平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找到当前学术界对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形成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支撑,为本次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现状。

3、总结归纳法:主要是通过对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和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找到当前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总结归纳,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4、案例分析法:以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教学为例,展开相应的研究。

(二)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研究

阶段

研究

时间

阶段目标

预期成果

准备

阶段

2020年10月

——

2020年11月

1.成立课题组,讨论课题研究的方向,全面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课题题目;

2. 进一步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针对天台抬阁艺术的内涵、价值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完成课题申报

2020年12月

——

2021年7月

实施阶段是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实质性段,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本实施阶段按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与要求逐步加深。

第一阶段:

(1)针对周边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和访谈,对天台抬阁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通过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根据调查报告,提出天台抬阁艺术在美术课堂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具体的对策。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针对课题实施的情况进行中期的总结和报告,反省存在的问题,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针对性地制订了第二阶段的研究方案。

研究论文

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通过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积累资料,做好阶段成果总结与分析。

论文

研究报告

总结

阶段

2021年8月

——

2021年10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对实践前后进行检测,做好统计分析。

结题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1. 课题负责人由天台县坦头中心小学陈慧雅担任,本人长期关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教育传承地域文化,积极推动地域文化发展。参与过市规课题和若干县课题的研究并都已结题。

2.参加课题组的成员都是学校的一线干部教师,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3.学校研学基础雄厚,研学人才集聚。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在人力、物力、财力研究经费上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曾润. 让传统民间美术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 308(12):109.

[2]索峰. 肘阁,抬阁的民间美术意蕴探微[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9(5):40-42.

[3]刘欣奕. 民间工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究[J]. 新课程(中), 2019(8).

[4]王洪强. 浅议传承民间技艺,构建小学美术特色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7):15-15.

[5]荣婷婷.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艺术, 2019(11).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8)

 

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二十几年中,谈谈我国美术教育和教学30年的发展变化。

七十年代,我读小学的县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基本由各科老师代上,教师往往是在小黑板上画几个简笔画到教室让学生临摹;八十年代初我上的县城中学对美术课也不太被重视,但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美术老师,于是,每周上一节美术课,成了我当年在繁重学习中期待的事。不过,班主任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所谓的主科,好在我父母理解,我就一直“不务正业”到现在。初中毕业,就考进了中等美术专业学校,开始了正式的专业美术学习。

八十年代,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教学条件差别很大,国内各地美术教学处于不一样的发展状态,记得在我以前工作过的中师,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中小学都没上过美术课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当年我给普通师范学生上课,第一节课是教学生怎么选购铅笔、画纸、橡皮等常识论文提纲怎么写。后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中小学普遍都开设了美术课,中师也开办了美术专业班,为提高美术教师水平,各地主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和讲课比赛;少年宫、私人画室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美术的地方。到了九十年代末,小学、中学美术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系统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但目前高校专科、本科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却有些脱节,相比较,当年中等师范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更适合中小学教学需要。现在高校毕业生专业性增强了却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提高,特别是专业美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更少,以至于有的毕业生在教学中抓不到重点难点。

九十年代,我上的大学每周有四天专业课,同学们还利用周末自己画画,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学习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观念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相比现在高校有的学生每周两天的专业课,还有学生逃课,觉得不可理解。看到现在美术高考的繁荣景象,使人并不乐观,在升学机率上升的同时,艺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而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美术,因基础不扎实的,也不太喜欢美术,以至于进了高校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以致到了毕业找工作都困难,于是有的学生不得不改行。加上多元复杂的环境给学生带来影响,使学生考虑的很现实,只考虑为找工作需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认为学设计都用电脑了,学理论和绘画没用,缺乏对美的认识,这其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高校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专业美院过分强调专业性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而有的综合类大学的公共课程开设太多,专业课不足,课程结构欠佳,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普遍重视技法不重视理论,更不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脱节。

2004年,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有机会进行更细的专业学习研究,图书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多,一些名画的原作可以在各种展览上和博物馆看到,加上网络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机会学习。但我感觉即使在师范类大学的美术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注重专业性,教学侧重于培养专业绘画工作者和研究型人才,忽略作为教师素质的培养,而现实却是大部分研究生最终进入高校担任教学工作,以至于有的研究生对高校教育教学不适应。我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感觉到在部分学校,教师也因职称、科研等压力,大量时间投入学外语,考计算机,发文章,参加画展等,而忽略了对美术教育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至于职称和专业水平高却不善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教师评优、评职称的导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构建美术教学理论课程链,把高校教育(特别是师范类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挂钩,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在专业教学中利用乡土教材和民间美术资源,从传统美术中挖掘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9)

(一)小学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得到传承。但现实情况中,我国传统文化普遍存在流逝现象,此类现象在近些年的文化保护工作中虽有减缓,却依旧未能改变,说明要消除这一现象就必须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尤其是要让新一代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这时,教育作为小学生获取信息、树立认知概念的主要渠道,其完全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桥梁,在教育中传播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文化传承力度,这一点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将教学视作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并在该渠道上开展教学工作,同步实现教学目的与文化传承目的[1]。

(二)小学美术是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

既然小学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则教师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告诉小学生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更应当让小学生去认识文化,培养小学生文化认知概念、增长小学生文化感兴趣程度等,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就成了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在美术教学平台上,小学生能知道我国各类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艺术特征、背景故事、文化内涵,这能让小学生对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同时传统文化内部丰富的情感、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表现形式等能引起小学生对文化的兴趣,长时间去追求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文化传承目的。

(三)传统文化是小学美术的“滋润剂”

在任何小学学科教学中可见,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其兴趣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兴趣使然,若小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消极、被动,如果强迫其学习还可能引起小学生内心抗拒,这一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不例外。而要保障小学生对小学美术保持良好兴趣,美术教学内容就不要太过单一,否则在小学生开展美术教学就会显得非常“干涩”,学习时觉得无聊,因此如何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不单一,更加丰富,是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这时传统文化就能充当“滋润剂”的角色,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生动的故事等,全部符合小学生喜欢追逐新鲜事物的天性,因此能有效调动小学生兴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对美术进行延伸思考

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还能让小学生对美术内容进行想象,而想象的产生会带动学生进行延伸思考,逐渐意识到“美术不单纯是人兴趣使然下的行为,同时也是彰显我国文化独有风采的渠道”,在这种认知下小学生就不再是单纯对美术感兴趣,而是对美术抱有较高的重视度,愿意去学习美术知识。因此在兴趣与重视度的双重保障下,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将得到有力保障。

二、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实施路径及方法

(一)实施路径

在小学美术教学基础上,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实施路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美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必要前提,不良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小学生无法产生体会,也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因此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无法实施。但相反,若教学模式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就会产生良好体会,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会让自己沉浸在传统文化与美术知识编织的场景中,在感知其中魅力的同时,逐渐喜欢上美术教学,因此教学模式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重要路径。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浸润的路径,即假设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只讲解课本知识,只字不提相关的传统文化,就说明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对教学进行浸润,相反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相关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则美术教学内容就不再单调,因此小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可见,教学内容是小学美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浸润后美术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若教师采用不当教学方法,则小学生就不会接受传统文化浸润后的美术教学内容,学习表现与以往并无不同,相反能更好地让小学生去接受浸润后的内容,还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可对教学有效性提供长期保障。

(二)实施方法

在以上三大实施路径上,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实施方法分别为:扭转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挖掘教材与文化关系,浸润教育内容、发挥教师角色作用,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扭转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可知,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典型的不良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小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小学生既没有充足的能动空间去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又得不到教师的指导,使得其主动性表现较弱。这一条件下,建议小学美术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要点就是扭转师生地位,应当让小学生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使得小学生在教学中会有良好主观能动性表现,让传统文化能深度浸润美术教学,同时保障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作用能充分发挥。2.挖掘教材与文化关系,浸润教育内容。为了让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浸润,教师应当着眼于教学内容,积极、深入地挖掘美术教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相关关系上将两者结合,由此使得传统文化浸润到教学内容当中。例如某教师通过分析,在小学美术造型内容上选择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窗花”作为结合对象,教学中首先介绍了教材中美术造型的基本概念,其次待小学生有一定了解之后,引出“窗花”作为造型知识点的案例,开始讲解“窗花”经典造型的特征、背景故事,此举不但让小学生对美术造型有了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对“窗花”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理解,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剪窗花、不同节日里常见的窗花造型有哪些、不同窗花造型代表了什么意思。3.发挥教师作用,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可见,教师是作为引导者来开展工作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必须贯穿所有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旨在保持小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态度、活跃思维,也让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实际情况中,可应用于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中,且便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先进教学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两种:①生活教学法,采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生活有一定了解,知道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什么,再以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题,提出一个具有引导性,且贴合小学生生活的问题场景,这样小学生将会进入问题场景,通过自身在生活中的认知来进行想象与思考,而在想象与思考过程中,小学生就会逐渐体会美术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②小组合作教学法,采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将小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提出一个传统文化主题,这个主题能引导小学生相互讨论,在组内输出自身观点、认知,同时教师也参与讨论,不断提出新论点,并对小学生讨论方向进行指导,若发现小学生讨论受到阻碍或者出现偏差,要及时提供正确思路。而在小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组织小学生围绕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绘画,要求绘画成果体现出主题中的传统文化特征,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教学法,值得在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中使用。综上,本文对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进行了探讨分析,阐述了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文化浸润教育实施路径及方法。通过分析可知,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彼此结合能起到相互扶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质量,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而根据文中实施路径,采用相关方法,能让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全面实施,可起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实现文化传承目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生美术论文篇(10)

近年来,“艺考热”已经成为有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中,80%以上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从最初的“小三门”学科迅速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热门学科。艺术专业的迅猛扩招,导致考生逐年增加,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以山东近年的艺术高考人数统计为例:2002年艺术类考生3.2万人,2003年为5.6万人,2004年为9.3万人,2005年突增到14.3万多人,2006年增至16万人,2007年继续增到16.9万多人。[1]2006年全国艺术考生超百万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面对如火如荼的“艺考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火爆现象与教育体制的变化有关。扩招,在客观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的审美修养,也提高了艺术院校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学生总体质量下降,师资总体水平下降,也是值得注意的。”[2]

靳尚谊在发言中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扩招后的学生总体质量下降,二是扩招后的师资总体水平下降了,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观点中却关系到今天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于是,本文的论述也必然围绕着大中小学的生源质量和师资培养两个关键问题展开。

一、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艺术教育更加重视,教育部先后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相关的课程标准,并编写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并颁布实施。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方案也从2004年起,在山东、广东等四个省试点后并于2007年全国普及推广。但在近几年的新课改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隐藏在深层次的问题。

从客观上讲,现行的教育体制急需调整,中高考的升学指挥棒让中小学教育扭曲已久;各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有待配套和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配置较新的美术教具和图书画册是必要的。还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室,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推广实施需要几年时间,各地基层中学对新课改的接收和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

从主观上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育或教学的主体。那么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高中生是否真的都达到了《课程标准》在“鉴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北京育英中学的赵晓平老师在《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几种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一文中对该校高中二年级一班、八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原始情况做个比较。原始班级学生情况调查表:

从以上表格[3]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表示担忧,教学实际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试想,这种教学现状下毕业的中学生考进大学会是什么样的艺术素质!

那么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实际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山西省教委的张明远老师在《在困窘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一文中对参加“山西省第二届中小学音乐美术优质课评比”的教师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高中美术欣赏课本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但就目前统计,我省达到此项要求的教师不到15%。请看暑期省教委举办的美术教师培训班的几个统计数字:现有的360所正式高中学校,来参加培训者为179人,占应配教的49.72%;缺额教师为50.28%。其中,本科生18人,占所来人员总数的10.06%;大专生148人,占所来人员的82.68%;中专生13人,占所来人员的7.6%。以上数字,反映了我省高中美术师资的一般面貌,从中可见我们离标准要求的差距。”[4]山西省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师,大多来自本省高等美术院校和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然而,他们能否上好这门课呢?张明远在文章中举了四个典型的教学实例,并总结分析如下:“相比来看,第1例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要好得多,但由于来自普通美术院校,欠缺教育理论的系统知识和美术基础理论概念的准确归位;第3例虽然是专修本达到本科学历了,但欠缺美术史论和教育理论的准确把握;第2、4例是美术师范大专生,他们虽然接触过美术实践和教育理论,但若想胜任这门课,仍须对以上各门理论课做认真学习,系统掌握才行。”

二、高等美术教育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评分析

通过对以上四个代表性例课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具有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很合理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美术鉴赏教学如此困窘的现状呢?我们把目光投向高等美术教育,因为90%以上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毕业于高师院校和美术学院,其中大部分毕业于高等师范大学(学院)美术系,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

接下来的探讨似乎又回到了本文的起点,分析高等美术教育现状,焦点不外乎两个:一是艺术高考扩招下学生的素质;二是进入大学后执行的教学质量。

仍以近年山东省的“艺术热”为例,2007年有艺术类考生16.9万之多,这么多人中难道都是因为酷爱艺术而选择“艺考”?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艺术?不喜欢的人为什么也选择这条升学之路?

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关键有一条――较低的文化录取分数线。近年各大美术院校的招生标准大同小异,只要专业考试过了关,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所有录取中最低标准,一般都在三四百分),就可以被美术院校录取了。三百多分的录取分数线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使得“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改学艺术专业”的学生抓到了一根救命草,纷纷加盟到艺术考生的队伍中,家长望子成龙,自然是全力支持。一时间,昔日门口罗雀的美术学院变得门庭若市,全国上百万人的“艺考热”使得艺术高考由昔日的“冷门”变成了又一道风光亮丽的“独木桥”。

遗憾的是,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就是从这批“艺考热”大军中“脱颖而出”的,他们中的部分考进了高师院校的美术系。试想,靠三百多分的文化成绩考进大学的莘莘学子们真的都喜欢美术吗?真的喜欢《美术鉴赏》课吗?真的都达到了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运用美术鉴赏方法熟练分析美术作品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大学的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低素质学生获得一种求饭碗的技术培训场所,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悲哀。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中,最受冷落仍未摆脱尴尬境地的可能要算美术史论与美术鉴赏的教学了。在大部分高校中,美术史论与美术鉴赏教学一直处于陪衬的地位,从张明远调查统计的山西省高等美术学院、美术师范本科和师范专科(三年)院校的一份课程设置统计对照表,从中可以窥探出它们在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实施情况: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史论的课时比重不足12%,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师范院校的艺术史论的课时比重仅占46%~53%,不少新专业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目的,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已经是一个不争事实。从以上美术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看出,它对于将来从事高中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不够的。因为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方能符合教学的要求。

再看那些专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的教学,虽然他们在公共课中有教育理论及心理学课程的安排,但美术史论课还没有普通高校多。原因何在?该校的师资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在教学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师范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误认作也是专业技能的提高。他们教学的目的,没有立足在培养具备全面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具有美术实践能力的师资目标上,而是步高等美术院校的路子,将培养具有高技能水准的美术专业人才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缺憾甚多就不足为怪了。

值得庆幸的是,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两会”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高校也纷纷对各自的美术教育专业进行调整。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新增设的美术教育学专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成功案例。潘公凯院长说:“成立美术教育学的目的就是想改变中国现有师范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师范美术教育的老师都是美术学院用培养职业艺术家的那套方法教的,到了师范学院后,他们沿用这套方法教中小学老师,于是把中小学老师教成了最差的艺术家。”[6]2006年随着中央美院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学全套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引进(哥大定位很明确:不是把中小学老师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培养成全民美育的教育者,使他们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史知识以及鉴赏艺术品,明白如何设置绘画、泥塑、剪纸等课程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增加动手能力),我们殷切地盼望着,各艺术主管领导和老师,能改变观念敞开胸怀,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尽快从失误和错位中走出,把艺术教育调整到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使得艺术教育能真正发挥其美育的功能,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艺术设计教育笔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杨修鸿.热潮下的冷思考.美术观察,2005年7期.

[3]赵晓平.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几种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

上一篇: 电工基础教学论文 下一篇: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