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2:10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1)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2)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3)

应邀出席论证会的课题评议专家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研究员,北京市考试研究院副院长臧铁军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

出席论证会的有关单位领导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学科主管徐美贞副研究员,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主编、课题组副组长郭海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校产办主任、课题组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陈鹏教授。

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赵明,课题组副组长、各地区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朱芒芒、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廑、内蒙古教育厅教研室田万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来平、黑龙江教育学院孙雷、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伟忠、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何立新、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邓危及课题组副组长兼秘书长、《教育艺术》常务副社长、《语文导报》副总编刘桂英等到会聆听专家评议。到会聆听评议的还有课题核心研究员孙廷锋、王金华、王炳新、何文宏、付立金、梦阳、王绍礼、范效彬,等等。正在北京参加校长部级培训的部分中小学校长也出席了论证会。论证会由课题承担人、课题组组长、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景民主持。

论证会开始后,首先由全国教规办学科主管徐美贞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接着,由评议专家组组长田慧生主持评议。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报告课题方案。评议专家对课题设计进行充分论证,并发表了评审意见。

专家们认为,“‘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少教多学”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教育本真的回归。它不仅指向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与课程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而且完全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抓住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摸索“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必将会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上是有价值的,在理论上也有长远的意义。专家们还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挑起了一副重担。因为,几十年来,历经多次教学、教材及课程改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专家们建议,要认真地学习语文教学的科学理念和优秀传统,认真地研究课程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找准研究的起点,明确研究的目标,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坚持正确方向,去探索符合语文学科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专家们指出:课题研究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方案设计合理、有序,研究内容比较全面,研究方法适当,研究团队力量雄厚,保障条件可靠。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4)

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语文作为其中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语文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已经写进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语文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加快我国广大地区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语文教育历史性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新课程改革又为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际,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现现状与问题,找出其具体解决对策,使语文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

教师决策是决策学中研究颇多领域,教师决策从本质研究出发,结合当前决策现状,研究如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决策,并对决策的评估、影响进行细化。教师决策研究反应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例如,对教师决策的研究涉及到这样一类课题:教师决策关心的内容结构(Klimczak,Balli和wedman,1995)、学习活动(Parker和Gehrke,1986)、课堂安排(Emmer,1982)、计划(Borko和Livingston,1989)、课程商议(Mccutcheon,1995)和课程内容(Mahhod,Biemer和Lowe,1991)。而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本质性的问题。教师决策的三个主要方面决策发生在教学的三个不同方面:计划和准备教学阶段、互动阶段和评价学习结果阶段。每个方面都牵涉到不同的因素。[1]

除了系统性教师决策研究之外,研究界对教师决策不同领域、不同现状进行研究。实施差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决策。国外已有的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研究是在差异教学的框架内,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本质、操作架构与策略、效果及问题等方面进行的分析。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差异教学过程,对职前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模式的专业特征及其演变、职后教师教学决策的实施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化。[2]教育艺术和教育科学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以及课程等教育研究领域内的诸多理论或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时,这些问题常常是中小学教师所关心的。《教师决策的实例研究》(Goidown E・Greewood and forrestW・Parkay,1989)一书首先对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作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的目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介绍,然后分类从课程、教学、纪律、班集体、学生调节、教育环境等方面介绍运用教育理论的典型实例,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成为一种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学习过程。现编译该书的指导部分以飧读者,希望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有所裨益。[3]另外,教师决策研究还有从社会发展角度研究,从学科特殊性角度研究,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领域外的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也是一门教师决策科学,要通过教师决策来对小学音乐教育做出更加科学的指导,从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决策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修养,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包括作品修养和文学理论修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在固守价值观念,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国学的初步理解和探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决策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个工程涉及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大的教学环境出发,在课外和课堂上进行决策都要依据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孤立的去判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

注释:

[1]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的认识论根源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4), 45

[2]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国外研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12(10),61

[3]朱怡华,教育理论在教室决策中的应用,山东教育科研,1992(1),23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5)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还是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笔者在对硕博论文和其他文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两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研究主要从教材的价值功能、教材编制以及教材使用这三个层面展开,其中教材编制层面又包括了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和选文、练习、知识、助学等四大系统的具体研究。

(一)教材的价值功能

百年(1902――2010)来,关于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呈现递增的态势。新课改以来,由于理念的更新和发展,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价值与功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王文彦(2006)在语文教材建设一节中提出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1]。张静(2010)认为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领域,一是对教材的一般功能的研究,二是对语文教材的独特功能的研究;并且从教育学视域与社会学视域对语文教材的功能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相关研究[2]。此外,傅建明(2002)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教材功能,提出语文教材作为社会控制的中介,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合法化、维护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分层、保存和活化制度文化、政治社会化等功能[3]。

由此可见,学术界对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的研究是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新课改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集中在功能分类方面,是新课改之后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研究上,而对教材训练价值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教材的编制

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教育界在教材理论和教材编写上进行了种种尝试,编写了多种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改革以后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将教材引入竞争机制,新课改之后语文教材建设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语文教材的编制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选文系统。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在“选文”问题中,确认“选文”的类型是极其重要的。如陈启天(1920)将选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叫“模范文”;第二类“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重大问题的文章”,叫“问题文”;第三类“是学生自修的教材”,叫“自修文”[4]。在我国,教材的编排过于依照编者一相情愿的意图在进行着,缺乏权威的论证或者有效体系的保障。

2.练习系统。练习系统,也叫训练系统、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口头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和活动方案等。詹海玲(2008)根据练习的内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将其分为五类:语文基础练习、阅读相关练习、写作相关练习、口语相关练习和综合性语文练习[5]。新课改以后的语文教材中的练习系统和旧版有很大的区别,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进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语文学习方式,发挥每项练习活动的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3.知识系统。根据相关资料发现,语文知识开始列入教材最早开始于1935年夏D尊、叶邵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主要是用于读写训练的辅助作用。王文彦认为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6]。可以看出语文知识的分类大体上相同,都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汉语、文体、文学知识。近年来关于知识系统的研究中,大都是关于识字的量和质方面的研究,真正关于教材中识字编排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4.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方式的中介性、课程的承载性、教与学的意向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专门论述助读系统的著作较少,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对助读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高中和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的研究较少。

(三)教材的使用

在语文教育界王荣生老师较早提出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理论。他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论域里,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进行辨析,他把“内容问题”分作“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有联系而又区别。“课程内容”是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解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交际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则解决“实际教什么”的问题。赵梦轩(2012)认为新课改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是对传统“教教材”的一个超越[7]。

二、研究的方法

笔者通过对多种的研究方法的梳理,大致认为现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研究主要为“比较研究法”以及“历史研究法”两种。

(一)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实施,语文教材的种类开始多样化使得比较研究法在教材研究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李英娟(2005)从语文教师的视角对同一个教材(人教版)新课改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对新旧教材进行对照,力求联系课程理论、教材研究理论,深入分析其变化的实质[8]。

(二)运用历史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9]。有的研究者通过历史研究法梳理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发展脉络,比如李汉朝(2013)对民国不同历史时期小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分析,为正在进行的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提供一个新的途径[10]。采用历史研究法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影响。(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6]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静.语文教材功能研究概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50

[3]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詹海玲.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

[7]赵梦轩.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读与写杂志,2012(09)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6)

周老先生不仅在“小语界”发挥着旗帜般的作用,其“吾道一以贯之“的执着精神和人生态度更值得大家敬仰与学习。在先生从教65周年和80诞辰之际,本刊特设专栏以示祝贺。

鲍国潮

自从2000年在先生门下受业,再到2007年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已有15年。15年追随先生,阅读先生的道德文章,常想起孔老夫子的感慨:“时哉时哉!”是啊,一个“时”字,浸透历史风云,饱含人生感悟,更道尽了先生这一辈学人的命运。先生65年的教学生涯,其命运,确可以一“时”字言之,历经十年浩劫和各种政治运动,更目睹改革伟业,及至祖国振兴,然而,就是在这跌宕起伏的时势之中,先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应对时势,恒守师道,一以贯之,其为师之道,为学之法,已然成为一种现象,一种符号。知其为师之道,明其人生态度,扬其学术思想,是后学的责任。

生命姿态:吾道一以贯之

先生名为“一贯”。《论语》有云:“吾道一以贯之。”(《论语·为政》)这是任过县府幕僚的外祖父对其的希望,更成为先生一生从教的信条。从教65年来,先生心无旁骛,矢志不渝,以惊人的毅力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教育教学论文1400余篇,各类专著、教学用书170本,总字数3000余万。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存在?

先生的起点并不高。由于时代的原因,先生在上初中一年级未及半年时,参军入伍,成为部队的文化教员;转业后,于1954年至1956年在嵊县初级师范学校小教轮训班就读两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这便是先生的最高学历。随后二十多年,先生一直为时势所困。直到文革之后,先生才迎来语文教育研究的春天。可以这样说,先生真正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已经是人到中年了。

但先生相信勤能补拙,也相信事在人为。他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立体利用时间,形成他独具特色的治学方法。

一是广征博引,形成小学语文的“资讯形式”。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于是否形成富有学科个性的文献方法,小学语文一直被人视为“小儿科”,自然是没有什么文献方法。先生筚路蓝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先后编著了《语文教学研究改革概观》《语文教学方法论》等,这些著作对各地的语文教学改革信息作了最大程度的收集与整理,内容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及口语交际等诸多领域。这些经验的整理工作,看起来受到当时“信息论”“方法论”“系统论”等“新三论”思想的影响,好像只是一些信息的具体罗列,实际上从信息的积聚、筛选和编序之间,已充分表现出周一贯先生的语文教育价值判断,体现了一位语文学人的认识与思想水平。

二是深度解读,繁荣小学语文“教学评论”。2005年,周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呼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评论”,因为他认为,评论的繁荣可以推进小学语文研究品质的提升。事实上,90年代后期,周先生就把研究的视点转到了具体的特级教师研究上。在周先生看来,特级教师这一群体,是一个教育思想与实践探索的“富矿”,在他们身上,充满了教育学的变革与精进精神,读懂他们的变革性实践,可以形成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资源与实践参考。周先生的《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名师精品录》《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以及大量散见于各地报刊的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点评,以课堂教学思想发展脉络为经、以广大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实践探索经验为纬,展现出小学语文界一条星光璀璨的“人物长廊”,为小学语文界切准了时代脉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三是守望凝思,记录小学语文的“时代风云”。进入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更显百花齐放的态势,周先生正如同一位守望者,身处“容膝斋”,心怀天下事,忧心着小学语文的“家长里短”。从2007年迄今,每年他总会在《语文教育通讯》撰写刊物的年度述评,整理一年来的研究得失,分析动向,提炼经验,展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时代风云。

广征博引、深度解读、守望凝思,构成周先生独特的生命姿态,同时,也形成了他一以贯之的治学方法。先生曾自称为“三耕族”,即“目耕、笔耕、舌耕”,不错,先生一直以“耕耘者”的姿态,行走于语文教育之路上。他的生命姿态,已然与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合二为一。

语文哲学:道源自然

先生字“道源”,其深意,我辈不得而知。不过,却暗合了先生的语文教育哲学之思。有境界自成高格。周先生的研究,已然抵达“融会古今”的境界,这正与其道法自然的语文教育哲学有关。《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5年的教学与研究,先生深谙小学语文教育之道,亦须源自“自然”。然小学语文教育处于怎样的“自然”之中?换句话说,语文教育自成一“小宇宙”,却处于一个“大宇宙”中,须从“大宇宙”中建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从语文教育哲学的层面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方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在周先生看来,小学语文教育的“大宇宙”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语文教育传统经验的继承与弘扬,二是对儿童的认识与把握。在周先生的研究路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正是在这两端之间,努力构建着语文教育研究的当代形态。由此可见,先生的语文教学哲学,是一个在两极之间融通的结构,这形成了他研究的“大格局”。

首先,尊重汉语文教育的历史,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基于历史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2007年1月17日,周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长文《在千年的视野里寻找语文教育的传统》,这篇文章标志性地体现了周先生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认识。他在文章中写道:“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是川流不息的时光之河,可以生生不息地一直流下去……如果我们不重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中国语文教学许多宝贵的传统经验,也会在时代新潮的冲刷下,由淡化而至消亡。这绝非危言耸听。”他指出,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有许多与汉字、汉语的学习规律相谐相融的地方。这是中国语文的“中国心”。由此,他提炼出“注重识字”“本于诵读…体察涵泳”“重视习练”等传统经验。这些经验的提炼,为当代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参考视点。2014年,周先生将多年收集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言论结集进行解读,从中国古代多种文论、诗话、文章学、教育学等著作中选取了600多条言论,以中国传统谈片的方式,从语文教育的当代视野出发,进行了个性化的读解,形成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言论读解》一书。该书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资料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当代语文教育思想的风起云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其次,尊重儿童学语习文的规律,不仅是一种良知,更是一种使命。2005年10月,周先生在《人民教育》上发表长文《小学语文应是儿童语文》,在文章中他大声疾呼:“今天的儿童,正在遭遇可怕的成人化的入侵,过早地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童心并非只作为童年阶段而存在,它可以在一生中发挥出神奇的力量。它是健全人格的开瑞,是终生活力、创造力的源头,是一辈子自由、幸福的基石,甚至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健壮活力的标志,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近年来,他四处奔走,宣扬“生本”理念,推进小学语文关注“生本”原点,回归常态。

再次,建构语文教育的当代形态,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传递。每一位研究者都是一种桥梁性的存在,都必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奉献自己的思想与实践。周先生自觉地扮演着这一学术传递者的角色,他的每一本著作,都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

如《语文教学优课论》与《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可谓是周一贯先生阅读课堂教学研究的“姊妹篇”。前者更多地侧重于课堂教学的价值研究,试图在认识上更加清晰地把握优课的特点、规律、风格,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试图在实践上更加有效地探索优课创作的观念、策略、方法。两书相映成趣,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深受小学语文教师的喜爱,对于推动课堂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训练论》《研究性阅读探索》《语文教研案例论》和《儿童作文教学论》则是周先生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和自觉探索。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发展一路充满了艰辛的探索,“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研究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案例研究”“回归儿童作文的本真”等命题都曾经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周先生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一方面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不断充实对这些命题的研究探索,丰富和深化对这些命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又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提供相关的路径与策略,这二者的有机融合使周先生总能超越同时期的研究水平,而令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具有穿透力,令自己的学术生命常青。

先生曾用“一分为三”的哲思表达他对语文教育“一分为二”对立思想的超越,而其研究的“大格局”不正也有鲜明的“一分为三”之意吗?

文化形象:君子周而不比

先生的书房里有一联云:“安步当车阅世事,方有胸中丘壑:清茶代酒养性情,才成笔底波澜。”这很能够反映先生的处世之道。作为一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周先生拥有鲜亮的文化形象。《论语·里仁》篇中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谓“周”和“比”,其实是一种交往的态度,君子以义合,称为“周”,小人以利合,称为“比”。周先生视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为终身事业。他甘于寂寞,低调处世,矢志不渝地追寻着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真谛。因此,他能以“义”团结一批人,共同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奉献智慧。

他积极推进语文课程的本土化,寻找语文教育的“天时”。语文教育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在文化发展中展现出五彩斑斓的地域风貌,关注语文教育的地域存在,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性,必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向更多元的视角、更丰富的风格发展。从2010年起,周先生在《教学月刊》开辟专栏,研究“浙派语文”。这一专栏,以“人物”“大事件”“专题”等各种丰富灵活的形式,对浙江历史上的著名语文人物、语文事件和语文思想发展作钩沉、梳理、解读,意在挖掘浙江这一人文重地的语文思想资源,重新梳理并认识浙江小学语文的历史根基,为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滋养。同时,周先生又积极呼吁加强对“越派语文”的研究,他以自己的理论勇气和学术底气为推动“越派语文”而不遗余力地努力着。他是一位“寻找者”,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语文教育的“天时”。

他全心培育语文课程的校本化,植根语文教育的“地利”。最多的时候,先生担任13个学校的顾问,指导学校教学研究工作,培育语文课程的校本特色。鲁迅小学的“亲近鲁迅”校本课程、北海小学的“诵读经典,品味越韵”校本教材、秀水小学的“绍兴民间文学”儿童读本,柯桥实验小学的“智慧教育”、柯桥小学的“生本课堂”、金近小学的“儿童文学教育”等等,无不渗透着他的智慧。全心培育语文课程的校本化,使他的文化形象有了更多的地气。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绍兴县教研室副主任期间,就跑遍绍兴农村,指导学校教学实践,乐此不疲。他也曾有机会进省城工作,但都放弃了,他想面向土地,扎根农村。

他精心指导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推动语文教育的“人和”。先生钟爱年轻人,他喜欢年轻人身上的蓬勃朝气。他总能发现每位青年教师身上的长处,总能按照他们的长处“点化”其语文之路。先生为许多教师的著作写过序言,为许多教师的课堂实录作过点评。在他的心目中,语文课程是一门个性化极强的课程,做好个体的工作其意义亦是十分重大。他在给屠素凤老师的专著《语文教学有效对话的实践探索》的序言中写道:“我们感到语文教育已经告别了粗糙的年代。今天一个肩负教育使命感的语文教师,都得学会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中发现黄金,都得在充满行动的思想和充满思想的行动中去成就自己。”他自己不正是最好的示范者吗?他总想着把“语文人”都团结起来,一起来奉献智慧。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I Jingrong

(Changchun Kuancheng Lanjiazhe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1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Language subjects research workers that language sub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t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substantial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 the past that pur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This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start, a brief analysis of primary moral language and its unique potential not fully developed,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rality; training

语文课程作为习得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一方面要使同学们掌握某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从祖国语言教育的视角最大程度的挖掘一切教育因素进而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观念和感情,使他们从小树立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远大志向。语文教学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1 文学与德育

当今文学理论研究指出,语言文字都是和它承载的意义密不可分的。文学一种社会,不是个体单纯的语言方式,而是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行为,是社会的产品。所有作品的创作者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表示着超越个体的阶级、民族以及群众的利益。利益涵盖经济权利、意志、愿望、感情等,他们是组成意识形态的基础内容。所以,文学具备意识形态特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它对个体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大超越其他课程。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质是这个学科的一大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是一种现实存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而且重点强调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虽然语文教学者对此观点各有不同,可是都一致承认“文以载道”的社会作用,认为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充最大程度挖掘本国语言的教育要素,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学科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1)感染性。语文学科德育是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施加影响。语文教材文学成分较多,提供情感教育的材料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分散性。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它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思想教育,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没有必然联系。

(3)隐蔽性。语文教育内容所选篇目尽管一般都有明确主题,但其表达方式往往是隐藏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很少直白的表述出来。文学性强的篇目尤为明显。

(4)复杂性。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材近年来范围不断拓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逐渐进入了中学教学视野。由此决定了语文的与内容的丰富复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投射与文学作品之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对课文解读者――教师的要求。

2 德育的教育传统

德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某个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影响,将某种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变成个人的意识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组成要素,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在阶级社会中体现明显的阶级性,得到所有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德育处于所有教育之首。

在我国,德育是促进全社会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它通常涵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层次。为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品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受到经济、政治以及青少年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特点的约束,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进。

3 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往往难以用真正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因而有实践丰富而理论苍白的遗憾。一门学科如果只是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辨,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和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心理学为发现和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正是由于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补充,使得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稳定性。

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象及效果就更不能离开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第一,应该明确的是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的认知心理学派奖品的解释为个人依据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实施行为时所体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第二,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开展语文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小学阶段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水平不高。来到中学以后,养成道德习惯的人数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研究表明,小学阶段80%的学生基本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趋向成熟稳定的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动机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富有社会性内涵的价值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某种可塑性,要从同学们已具备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逐渐加强优良品质,巩固优秀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一切都说明小学时期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又是极其密切的。我们所说的德育,直接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德育体现着社会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另外,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语文中的德育问题,还有许多借鉴教育学、教育史、国外教育概况等领域的相关部分。为了掌握科学的研究数据,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调查的设计、展开、回收及分析。研究文学理论、美学等学科对于分析语文教材的文学意义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待于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8)

周一贯先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正如周先生自己所说:“我从教65年,有30年是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度过的。在以后所从事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中,虽然不再为孩子们上课,但与课堂仍然是缘分依旧,对探索课堂教学问题情有独钟。”因此,他将语文教育的研究视角主要锁定在语文教学上,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理论。我认为周一贯语文教学的思想具有“六性”特征。

兼容性是周一贯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特色。在他的语文教学思想里面,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两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他既能科学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批判继承,又十分重视传统的改造与发展创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从传统的角度说,它是最具传统精神的;从现代的角度看,它又是最具现代特征的。可谓是传统现代兼容并蓄,和谐发展。

实践性是周一贯语文教学思想的价值特征。周先生曾说过:“理性的思考既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可以作用于实践,在某种情况下,起着引领教学实践、指明正确方向、开辟前进道路的作用。而我们‘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就必须改变教研思路,即教师应当从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活动入手,去作深入的理性反思,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能力。”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倾其全力,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进行了大量的操作性研究和程序化设计,努力解决实践中的操作问题。

主体性是周一贯语文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周先生着力构建了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特征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强调“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

探索性是周一贯语文教学思想的发展动力。罗曼·罗兰说过“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日的信仰摧毁,替明日的信仰开路”。任何一项理论成果的取得,小到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大到建立一种理论体系,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这种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的探索,是对研究对象新的认识。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没有百折不回的意志,没有寻根究底的探索,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周先生就是思想的先行者。他的探索精神在于总是能用其敏锐的洞察力,见微知著,善于在我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无论是对已知世界的再认识,还是对未知世界的新探索,都具有永不枯竭的原动力。他的思想,他的理论,一直在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给人以全新的启示。

前瞻性是周一贯语文教学思想的立论基础。周先生总能及时捕捉到教育的前沿信息,总能站在教改的最前列,提出一个个新的命题,生成一个个新的理论观点。也总能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提出独到的见地,与社会语文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9)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娟.针对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两级分化现象的研究策略[J].学周刊,2016,05:52.

[2]李艳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05:104.

[3]张盼静.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6,05:185.

[4]张婷婷.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08:63.

[5]石丽君.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08:123.

[6]张琦.小学英语有效教学途径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学周刊,2016,08:178.

[7]骆北刚,陈伟娜.性别差异对小学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02:45-46+135.

[8]陈欢.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下旬),2016,01:130-131.

[9]刘顺利.小学英语歌谣情境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英语广场,2016,04:153-154.

[10]马毅新.让情感教育成为小学英语和谐课堂的催化剂[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6:123-125.

[11]彭熹.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6,09:178-179.

[12]张婧.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J].电子测试,2016,07:165-166.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刘珊珊.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07.

[2]邱菲菲.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J].学周刊,2016,17:154-155.

[3]易凤.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单词记忆方法[J].学周刊,2016,20:200-201.

[4]李文娜,梁付民.微信辅助小学英语教学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37-38.

[5]殷景芹.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47-48.

[6]顾诗月.也谈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207-208.

[7]林吉.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60.

[8]沈兰.兴趣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催化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61.

[9]谢洁红.农村小学新任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困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4:36-38.

[10]王洋.小学英语教材话题适切性的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14:53-55.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3][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10)

英语教材既是教师组织语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语言、开展语言活动的中心内容。为了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等,本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四类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文献范围和统计方法

本文选取1990-2013年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论文主要来源于《外语界》等外语类期刊、《课程教材教法》等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与教材类期刊、《教育导刊》等教育类期刊。经过严格筛选统计,最终确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论文206篇。本文运用的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卡方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趋势。数据显示, 1990-2013年间,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总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这表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教材种类的丰富和多样化,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越来越得到外语教学界的重视。经过SPSS数据统计和卡方检验, 1990-2013年间国内期刊上发表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数量有显著差异,其中2004-2013年间共发表相关论文70篇,占到论文总量的1 /3。四大类期刊中, 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与教材类期刊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关注度最高,共刊登相关论文100篇,占论文总篇数的47%。

(二)研究方法。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外语教学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本文运用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数据显示显示, 1990-2013年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中,非材料性研究占绝对优势,共186篇,占总篇数的93%,而实证性研究偏少,仅有10篇,占总篇数的5%。实证性研究在1995年才第一次出现。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以经验介绍、个人对教材的介绍与分析,以及教学法与教材探讨等主观分析为主,而以数据或者调查资料为基础的研究则非常少。

(三)研究内容。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我们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论文206篇大致分为6大类经卡方检验,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论文研究内容有显著差异。英语教材研究比例最大的领域是教材与教学,共有论文103篇,占论文总篇数的50%,表明一半的研究是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的探讨。其次是教材分析与评价,共有论文43篇,占论文总篇数的24%。而与教材编写相关的教材理论与编写原则、教材编写方法和具体问题则关注较少,分别有论文12篇和7篇。

四、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缺乏系统的教材编写理论和原则方法的探讨与分析。目前的研究中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编写理论与编写原则的探讨占总论文数量的比例很低,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分析与评价教材、探讨教材的使用和教材的介绍与推荐。尽管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出版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教材种类多样,且各成体系,但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此外,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编写理论与方法的关注也不够,没有及时引进介绍相关理论,更没有进行对比分析和借鉴性的实验应用。

(二)对学习主体研究薄弱。大量的研究以分析教材本身为主,介绍教材、评价教材、探讨如何使用教材和教材编写的相关问题,其研究对象是教材本身或者教学的主体(教师),而从学习主体(学生)的角度分析探讨教材的研究甚少,对此方面的实证调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当然,从教材本身和教师角度研究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教材的最终使用者是学生,从学生角度调查他们对于教材的感受、分析教材的使用情况,对于客观地评价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和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能够为教材编写提供真实的、丰富的素材佐证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亟待完善。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的研究方法以个人经验总结和观点陈述、理论思辨等非材料性研究为主,材料性研究起步较晚,主观经验色彩浓厚,缺少客观实证特征。实证研究可以加深研究的深度,拓宽研究广度,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还能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和材料支持,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发展和建设大有裨益。

(四)教材评价不够客观,外部评价偏少。系统教材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评价多为内部评价,很少有外部评价。教材的本质属性与第一要素是教学性,因为它能够决定或影响教材其他特性及功能的发挥。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三者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动态的统一过程。教师通过教材的传授,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仅仅从教材本身分析评价教材是不够的。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要求的角度来评价教材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客观地认识教材。此外,多数教材介绍和评价只谈教材的优点,对不足之处则避而不谈。这种以推广、促销为目的的教材评价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教材的。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教材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双重评价机制。

五、结束语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编写理论与原则方法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教材本身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理论和原则又应该源于实践调查和客观数据资料的支撑。而国内目前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层面上针对教材编写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相当薄弱。为推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的建设和教学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应加大对教材编写理论和方法层面上的研究,改善研究方法,并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中小学英语教材,为教材的编写设计和教学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2006.教育科学版高中英语教材编写思路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 (5): 39)41

上一篇: 检验科医生工作计划 下一篇: 平行四边形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