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53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1)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校长、好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出台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曾就此作过解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我国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进一步突显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轮岗政策明确要求:3年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县(区),重点推动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没有乡村学校的市辖区,重点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建立健全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既要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出明确要求,又要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进行政策引导。要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方面,制定优惠倾斜政策,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

在阻力中前行

教师轮岗政策的出台,在基层教师中引起了不小反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2014年9月,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长向全体教师宣布了即将开始的轮岗制度。平江中学的轮岗教师数量要达到全校教师总数的10%,就有30多名教师要轮岗到其他学校。按照规定,教师轮岗要去的学校,离本校不会太远,要考虑到教师上下班的交通问题。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是一定要进行的,这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于轮岗教师的今后职称评定,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有了整体构想。一部分愿意参加轮岗的老师,在会后很快提出了申请。这些教师将被优先考虑入选轮岗名单。根据轮岗规则,在轮岗名额不满的情况下,将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轮岗教师,再通过论证进行轮岗。双职工家庭,优先考虑一位轮岗,同一所学校以后尽量不出现双职工家庭。优先考虑在一个学校工作满10年的教师进行轮岗,在同一学校工作时间越长,轮岗的机会就越大。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轮岗,今后在评定职称时,将首先考虑教师的轮岗情况,轮岗的学校越多,职称晋升越快。政策宣布当场,即有部分教师表示,这是在推行教育大锅饭,不利于每个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不利于调动教师长远积极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并未发展到教师可以无顾虑轮岗的程度;有人认为,这给腐败者以可乘之机,今后学校的管理者手里又多了一个整人工具,可以任意给教师小鞋穿,排除异己,甚至认为会出现新的轮岗腐败……

平江中学物理教师朗舒表示了对轮岗制度的支持,他认为,轮岗制度能否执行好,关键是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首先,要让校长和中层干部都流动起来,管理层流动了,让排除打压异己的小帮派不能成型;然后,再让教师流动,教师就不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认为,教育不均衡是客观现象,但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教师。用轮岗来实现教育均衡,是教育政策的180度转向。以前的教育思路,是打造名校,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培养尖端人才;现在政策转向,让教师轮岗,教师要适应新的政策。

试点一直在完善

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选择部分地区进行改革试点。2013年以来,浙江、福建、陕西、江西、河北、贵州等省,已由多部门联合印发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早在2003年,沈阳市就鼓励教龄5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流动。此后,河北省、江苏省、武汉市、厦门市也纷纷试点。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也开始了教师轮岗的实践。教师轮岗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在“择校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让教师们流动起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从2010年暑期开始,在长春市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教师,必须在相应学区内进行交流。长春市教育局局长王树彬称:“我们的目标是:校校有名师,校校有骨干,各校师资水平旗鼓相当。”以往,为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常见的做法是教师支教;但支教毕竟是短期行为,人事关系不随迁,且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支教缺乏制度保证。仅靠教师们的“高风亮节”,并不能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现象。

教师轮岗则从制度上使名师成为共享资源。2006年,河北省出台指导意见,拟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和城镇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至8年,男满50周岁以下、女满4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流动到其他学校。2009年,厦门市出台规定,在思明区、海沧区分别试行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校际之间合理流动,试点完善后,在全市推行。轮岗制的实质就是把教师资源重新分配,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秀师资应是一种开放性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认为,教师流动是短期之内缓解“择校热”最有效的办法。让教师处于流动状态,使家长对名校、优质学校的期望值下降。此外,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也可以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推广传播,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江苏大学陈国祥教授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式的发展。一名教师从适应学校环境到熟悉学生情况,刚要进入成熟与提升阶段,就要考虑轮岗的问题了,这不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会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困难,轮岗年限要考虑延续性和系统性。

不乏成功经验

作为家长和学校,一方面肯定教师规模性流动有利于教育均衡,一方面又对政策的执行保持着谨慎:现实操作难度较大。江苏省一名乡镇学校校长道出了隐忧:名校老师到薄弱学校,我们很欢迎,但薄弱学校的老师到名校教学,也能享受同等待遇吗?一些专家也提出,强制性的流动也应尽可能柔性操作,适度照顾教师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当教师流动成为自觉自愿、权益得到保障时,流动才有活力。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2)

《意见》要求: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县(区)域内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公开招聘和聘用管理办法、培养培训计划、业绩考核和工资待遇方案,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和退休管理服务。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教师交流轮岗经历纳入人事档案。国家层面推动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为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各地也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探索教师队伍管理新机制。

201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组织申报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这意味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将迈入快车道。《通知》要求,申报“县管校聘”示范区要符合以下条件:所在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将此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举措,采取切实措施实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政策,合理规划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工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大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取得工作实效,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省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影响。

实例分析

2014年,青岛市教育局首次实施校长、老师交流轮岗工作。全年,共有2915名校长、老师交流轮岗。据了解,青岛市教育局对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个聘期的校长和连续任教满6年的教师,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交流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进行轮岗交流;同时,首批设立15个名校长工作室和30个名师工作室,全面发挥名校长、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2014年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达到2915人,其中校长152人,占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12%,参与交流的教师中骨干教师占27%。

2014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要求从秋季开始,全市10%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进行交流,而且,今后教师晋升职称要和交流经历挂钩。市直属学校教师在太原市教育局划定的10个片区进行交流,交流时实行人走关系留的办法。这和之前太原市实施的“联盟校”交流一样,其编制及岗位仍然保留在原学校,执行规定年限的交流后,即可回原校继续工作。太原市自2010年8月开始试行“联盟校”政策,由部分优质公办初中学校与部分有潜力公办初中学校结盟,通过统一调配师资,教学资源共享,实行两校统一的教学管理。据了解,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部分潜力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方面有了提高,部分家长的择校目标开始转向潜力校。

太原市教研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周丽红说:“教师交流不是短期行为,涉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每个教师的日常生活。对于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学校来说,是削峰平谷,稀释了原本的资源优势;但是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说,仅靠教师流动解决均衡化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3)

据了解,该类教材的研发和出版,在全国教育界属独创。近年来,新余市明志小学在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德育教育方法――“‘十心十品’养成教育育人工程”,在广大学生中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校围绕学校办学愿景“用心养成我成材”,根据学校每个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开发了该套共计六本十二册的教材。此前,该校将办学愿景“用心养成我成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进行解读,并将其谱曲创作成《十心歌》童谣,在校园里传唱。

该校在校本教材《用心养成我成材》的每个课题末尾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家长、教师四个维度的评价机制,同时配以班级、年级、职能部门及学校四级评价奖励机制――十心养成荣誉心卡、荣誉心章、荣誉记录、荣誉证书、荣誉奖状――学生每获得班级导师发给的“荣誉心卡”,2枚同类心卡可以到年级组加盖相应的荣誉心章进行认证――每学期获得6颗心章以上可到德育处领取1张相应的荣誉证书――集满6张以上荣誉证书可获得与导师、校长合照和校长签名的荣誉奖状并在开学典礼颁奖。

北京东城启动教育系统干部教师交流轮岗

中国新闻网消息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系统干部、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正式启动,交流轮岗方式分为八种。

一是机关与学校之间干部双向交流轮岗方式,实行学校优秀干部与教委机关干部双向挂职(实职)培养的机制。二是教育研修机构与学校骨干教师双向交流轮岗,探索建立学校优秀教师兼任研修员与研修员下校兼课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机制。三是深度联盟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联盟校教师跨校兼课。四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衔接年级教师跨学段交流轮岗。五是优质教育资源带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组成优质教育资源带的相关学校,实施学生一体化管理,干部教师统筹安排,实现不同校区干部教师的交流轮岗。六是学区培养基地教师交流轮岗。在每个学区选择1~2所优质校,建立“教师培养交流基地”。学区内统筹一定比例为教师招聘指标给基地校,由基地校统一招聘、统一培养、统一储备、统一使用,形成学区内教师准入、培养、使用、交流的长效机制。七是城乡一体化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八是通过实施名师名校长工作室、“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名师导学团、学区联合备课、共同课题研究、远程教研、网络开放课程等多种方式,实现优秀教育经验、成果的资源共享。

2015年,参加交流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0%,参加交流的骨干教师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的20%;2017年,参加交流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参加交流的骨干教师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的50%;2020年,参加交流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的80%,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力争实现全覆盖。

今年首批参与教师交流轮岗的教师数量为1 618人,占全区专任教师总数的16%左右。其中611名骨干或高级职称教师,占轮岗教师总数的30%以上。2020年前,100%的教师将参与交流轮岗。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4)

2014年7月16日,东城区正式启动首批干部教师轮岗交流,1612名干部教师在9月新学年开始,就走上了轮岗岗位。同时,东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启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东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校已经从2013年的54所增加至83所;优质教育资源校在东城区的覆盖比例已经达到80%。“所谓优质资源校,首先是百姓认可、社会口碑好的;其次,在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教学方面,达到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东城区推进教师“区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教师身份统筹管理,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障碍。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调研员刘顺利、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克强,这样总结东城区的教师轮岗制度:“推进教师轮岗制度,均衡教师资源,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刘顺利谈到,教师轮岗机制单一,是制约轮岗制度发展的一大瓶颈。多年前,东城区有600多位骨干教师,计划每年轮岗15%;但在交流轮岗时发现,教师们的轮岗积极性并不高。单一的轮岗形式,并没有形成教育共赢的局面。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5)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高水平的教师才会有高水平的教育,所以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体现了教师整体水平的差距。2012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意见共九条,其中第五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指出了通过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来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各地为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便逐步开始贯彻实行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从已有的实行情况看,很多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看到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与风险,需要我们去关注并加以解决,从而完善这一制度。

一、实然问题:不完善的制度面对复杂的现实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在我国从摸索到建立尚不足20年,关于它的研究还不深入,考虑到我国复杂的国情现实,各地只能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来操作执行,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来看,教师轮岗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轮岗教师的选定不够明确

目前在各地县域内教师轮岗交流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明确轮岗教师在对象和数量上的具体标准。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流动过程就是一个利益的再分配过程,所以教师轮岗制度很容易导致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1]。学校关注的是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本校的利益。若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参加轮岗,则很可能导致本校综合实力下降或者失去某一领域的传统优势,甚至影响其优秀文化的传承。基于这样的担忧,很多优质学校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很可能存在以下道德风险:将本校能力较差的教师冒充优质师资轮岗到其他学校。薄弱学校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道德风险:将本校能力一般的教师轮岗到别的学校,从而保留本校较好的教师,进一步保护自身利益。这样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将大大影响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效果。

2.城镇教师主动参与轮岗的积极性不高

在新制度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每个教师都不希望自己成为改革的“试验品”或者“牺牲品”。因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而当下由于我国受到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影响,城乡教师在薪酬和社会保障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对城镇教师来说,交流到乡村参加轮岗,好像更多的意味着“惩罚”或者“损失”,所以城镇学校、优质学校的教师主动参与轮岗交流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各地为鼓励优秀教师参与轮岗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在教师轮岗制度尚未常规化、完善化的时候,首先参加轮岗的教师未免显得有些前途未卜,所以大部分教师普遍抱着观望心态。

3.教师轮岗的操作程序不够透明、具体

鉴于教师轮岗制度还不够完善,操作程序不够明确,主观人为因素往往主导着轮岗过程的始终,主管此项工作的官员和校长正可借此进行权力寻租,滋生教育腐败。很多不愿参与轮岗交流的教师便想尽办法利用政策漏洞来暂时躲避,诸如以身体不适、怀孕等理由来延缓自己轮岗的时间,找不到正当理由的就可能“走后门”,让别人先成为改革的“试验品”。甚至一些被选去轮岗的教师,也会采取一些策略保护个人利益,如通过送礼托关系等手段来使自己轮到较好的学校。如果无任何权力资源可以用,恰好又交流到自己不满意的学校,那么他们就会满怀怨恨之情,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工作。

4.轮岗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国内各地方政府为了加大教师轮岗交流的政策力度,出台的教师轮岗政策通常将教师的轮岗、支教等与教师的评职晋级挂钩,与此同时对参与轮岗交流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却较为滞后也不够完善。这样就造成了部分教师在参与轮岗过程中,抱着很大程度的功利心态,即为了轮岗而轮岗,轮岗的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以轮岗之虚,谋晋升之实”。而对于那些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轮岗的优秀教师来说,由于不能及时地对他们的付出给于反馈和评价,便会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问题何以产生:教师轮岗制度的困境

1.各地普遍存在的重点学校制度

我国教育领域受长期以来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下至幼儿园,上到大学,全都有重点与普通之分。或通过历史的传承,或通过人为的塑造产生了一大批重点学校、名牌学校。这些学校既享有特殊的政策,优先获得社会资助,又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优良的师资和最好的生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得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重点学校的教师不想出去、普通学校的教师不想留下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存在重点学校这种制度的路径依赖,短时间内想通过教师轮岗交流而达到义务教育的均衡是不容易的。

2.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与以往管理体制约束教师流动的矛盾

在以往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中,实行的都是单位所有制,教师和学校之间形成一种隶属关系,教师本质上属于“单位(学校)人”。基于这样的管理体制,教师的人事归属和使用权限都在学校,学校理所当然地把教师视为本校资源,于是在轮岗交流过程中学校就不可能让属于本校的优质师资流失,而让教学能力一般,甚至是事业心和责任感都不强的教师通过轮岗交流到别的学校。这样就给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有效管控教师流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3.城乡教师的分层工资制度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教师也不例外。虽然现在已经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但目前很多地方执行和落实效果并不好,加之我国长期实行城乡教师分层工资制,城乡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同工同酬”。另一方面对于轮岗教师的流动成本又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偿,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城区教师就不可能主动选择轮岗,尤其是流动到乡村。相反,一些乡村教师却要想方设法进入到城区,进入到重点学校,从而造成优秀教师从乡村到城区的单向流动。

4.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制度

早在1984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文件中就指出了城乡教师编制差异的合理性,之后在2001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虽然对原政策有所更新和完善,但仍保留了原政策中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差异化,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师编制差异的状况,使得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城乡倒挂”现象制度化、合法化[2]。

这种城乡倒挂的具体表现为:在县域范围内的城乡中小学校的师生比分别为:城市小学为1∶13.5、农村小学为1:18;城市初中为1:19、农村初中为1:23,制定这样的师生比虽然是根据当时各地中小学教师实际数量及需要,也结合了农村地区学生少、学校散的现实状况。但在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长期影响下,对于教师来说,福利待遇更为优厚的城镇中小学无疑更加具有吸引力,便逐渐造成了城镇教师饱和、农村教师缺编的尴尬现实。广大农村教师在薪酬待遇本就不如城镇教师的基础上反而要面临着更加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此时城镇教师轮岗交流到农村的积极性必然不高,长此以往城乡中小学校间本就配置不均的师资问题只能愈演愈烈,制约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走出困境:完善教师轮岗制度的路径

1.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均衡城乡办学条件

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交流到这些学校的积极性。因此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大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渐缩小校际差距,使每所学校办学条件都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规范化,为教师流动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无锡市,因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无锡市南长区、北塘区等多个区在开展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校舍改造维修以及教学设备添置,全市所有中小学教育教学设备都达到省颁二类标准,基本满足了市民对良好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为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2.改革当前教育人事管理体制

继续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明确教师公务员身份,已成为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共识。如果教师的公务员身份得以确立,便从产权归属上实现了师资的国有化,这样教师的人事管理权将不再属于学校。教师将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聘任,学校仅拥有教师的合理使用权,这样学校便无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阻碍教师流动,教育主管部门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同时教师不合理的单向流动问题也迎刃而解,使得教师流动更加合理、有序。目前,教师的“县(区)管校用”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实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教师轮岗交流的程序性制度

教师轮岗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方能有序进行。因此,需要制定教师轮岗交流的专项法规,形成科学、透明的教师交流程序。国家或地方政府应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的必然性和义务性,明确教师交流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规范,形成科学、透明的交流程序,规范教师轮岗的实施程序、明确轮岗的期限、参与轮岗教师的具体条件(包括工作年限、业务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福利待遇等相关规定,让教师轮岗的实施有理有据。

4.实施合理的轮岗教师补偿制度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对于从城镇轮岗到乡村的教师,不仅不能减少其现有的各种福利待遇,而且要根据他们的额外付出或损失给予合理的补偿。以往的城乡分层工资制度和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教师轮岗的主要障碍,要想全面推动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就必须尽快完善薪酬和社保制度,在县域内实行城乡教师统一编制,实现“同工同酬”,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合理的轮岗教师补偿机制。因为很多来自城镇的教师由城镇学校交流到乡村学校,在交通、饮食等工作和生活诸方面都会遇到新的困难,必然增加额外的生活成本,要想解决教师从城镇到乡村轮岗交流的后顾之忧,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一切补偿的总和就是调节教师劳动力资源在城乡学校均衡配置过程中的“交换价格”――虽然这种价格并非通过市场形成,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交换价格,但其确实能起到调节教师劳动力流动的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也是利用行政手段带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的必要前提[3]。

5.创造教师轮岗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不仅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层面之均衡,还要追求文化、精神等无形层面的均衡和特色[4]。教师流动不仅要付出物质成本如交通费用等,同时也面临着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压力和损失,而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失是难以通过经济上的倾斜性待遇来补偿的,而需要多措并举,形成教师轮岗交流的广泛共识,以深入一线、辛勤付出为荣,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因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让教师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得到安慰和鼓舞。

6.建立轮岗交流的科学考评机制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科学、全面地评价参与轮岗教师,不断激发参与轮岗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兑现作出的各项承诺,并根据轮岗教师的贡献进行奖励,给其相应的激励性发展空间,不断满足教师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同时也要通过严格规范的科学考评来约束部分仅心存功利而不踏实工作的教师。这样才能使轮岗教师在新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提高育人质量,真正促进整个义务教育动态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启兵.教师轮岗制度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6)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招生专业等基本情况进行严格把关,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人数,确保具有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违规招生、办学秩序混乱、资助和免学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学校,要视情节轻重予以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在招生开始前,分别公示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名单,未经公示的学校不得招生。未经主管部门同意,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异地分校、办学点。各地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设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监督举报电话,并在当地主要媒体和本部门官网上公布。

通知强调,加强东西部对口支援,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鼓励学校增加面向中西部地区跨省招生计划,为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机会。

(来源: 2016年5月6日新华网)

山东:

第三方评估助力青岛教育发展

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基础教育三年跟踪评估项目总结会上,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根据对青岛市8所学校追踪三年的教育综合质量评估,提出多项发展性建议。

青岛市市南区为推动管办评分离,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国内率先引进第三方教育评估机制,与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携手对青岛实验幼儿园、湖南路幼儿园、实验小学、金门路小学、太平路小学、第七中学、第五中学及市北区第五十三中学等8所学校展开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式教育发展评估项目。此次评估项目邀请国内外教育学各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配以专业的评估团队,以跟踪发展的评估模式执行评估项目。项目进行期间,课题组始终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大数据技术与教育评估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参评学校的地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经过三年深入开展评估工作,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产生了较大跨越。大会在总结青岛市基础教育评估项目完成情况的同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青岛教育教学发展所处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明确逐步实现由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的递进式发展的路径。

(来源:2016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江西: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交流轮岗工作

江西省教育厅近日下发《关于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自2014年江西省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已有60%的县(市、区)启动实施相关改革,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6039人。2014年,江西省在南昌县等11个县(市、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285人,其中校长172人,教师1113人。2015年,试点工作扩大到52个县(市、区),其中南昌市和宜春市已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两年来,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一批城区优质学校教师进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有效缓解了城镇学校大班额状况,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7)

2015年8月苏北某区教育局按照三部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和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对初中富余教师分流工作进行了实验改革探索。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39名初中富余教师已分流到小学,通过分流进一步优化了该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合理配置,实现区域内师资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而实地调查了解当前分流教师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思考应对策略,对稳定教师队伍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富余教师分流的现状与问题

1.教师对分流学校的印象

(1)分流教师对学校领导印象

分流前教育局组织召开了区域校长会,提高了小学校长对本次初中富余教师分流的认识及意义,各位校长非常欢迎分流教师的融入,在欢迎会上分析了本校的现状和远景规划,让分流教师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信心。有76.63%的分流教师对此感觉很好和较好,只有23.36%的分流教师感觉一般,没有感觉较差的。这说明了教师愿意接受新鲜环境,对小学校长的治校能力充满了期待和美好憧憬。

(2)分流教师对学校的整体感觉

50%的分流教师感觉小学氛围比较好,认为自己在这里有发展空间;23.15%的分流教师感觉一般,不如原来所在学校;还有26.85%的分流教师感觉小学不适合自己,没有原来想象的好,主要原因是中学课时量相对于小学明显轻松。据统计,很多农村中学主课教师只代一个班主课,每周只有六七节课或者更少,甚至部分富余教师充当门卫、宿舍管理、教学辅助等后勤人员。

(3)轮岗后所教学科与原来相比较

调查发现,73.27%的分流教师所教学科与初中一致,有26.73%的分流教师与初中不同,其中学校领导安排占15.84%,自己申请占10.89%。原因一是小学的语、数、英学科紧缺,原来在初中任教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师,到小学后改代主课;二是虽然小学每周课时量比初中多,但科目调整后,除主课外,副科教师任务轻。

2.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的认识

大多数教师对相关文件不了解。只有45.95%的分流教师是通过学校召开会议传达知道三部委下发的文件精神。他们对交流轮岗主要目的认识模糊。有36.36%的教师认为此次分流是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15.45%的教师认为交流轮岗是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个人成长;14.55%的教师认为交流轮岗是为了改变目前教师松散的工作现状;还有33.64%的教师认为交流轮岗属形式主义。

3.教师对分流方案的满意度

(1)分流教师对分流方案满意的原因

接近40%的分流教师满意此分流方案,其中有41.67%的分流教师认为此方案设计比较公平;其次有27.71%的分流教师认为此方案尊重教师人权,体现人性化;还有23.33%的分流教师认为此方案能够有效遏制人事调动中的腐败现象。经了解,此次初中教师分流,按照核定编制、设定岗位、考试考核、人员聘用、组织分流步骤进行,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量时,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减有增的办法,统筹安排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在分流过程中有效地杜绝了“假公济私”、变相惩罚和“走后门”等现象的发生。

(2)分流教师对分流方案不满意的原因

接近40%的教师对分流方案感觉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但是有45.54%的教师对此方案不满意;还有16.07%的教师对此方案没有自己的判断。原因一是目前虽然全区实施了绩效工资,但是初中学校教师多,多数教师工作量不满,校长又不能也不愿意把绩效工资差距拉的太大,教师虽然离家远一点,但是教师的工作量相对比小学轻松;二是部分教师担心小学课程不会教,又不愿意主动去研究等,造成部分教师不愿意分流到小学。

(3)分流方案需要完善

绝大部分分流教师认为分流方案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其中有50%的分流教师感觉分流方案的形式、对象、年限等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有15.45%的分流教师则认为要加大宣传,提高教师对交流轮岗价值观的引领;还有3.64%的教师认为区局更要对交流轮岗教师加强监督,细化评价体系。

4.分流教师的意愿

(1)愿意分流到小学任教的主要原因

44.83%的初中教师愿意到小学任教,其目的是为了尝试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有40.23%的初中教师到小学是为了照顾家庭,因为该区域农村中学绝大部分教师都住在城区。如该区的某中学,全校86名教师只有1名教师住在当地乡镇,其他教师都住在城区。这些教师早出晚归,很多孩子上学得不到照顾,因此,教师都愿意分流到城区小学;有8.05%的教师感觉初中有中考升学压力,而小学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故而愿意分流;6.90%的教师分流到小学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价值。

(2)不愿意分流到小学任教的主要原因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8)

结合江苏省海安县城区小学教师流动、试点乡镇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情况,以及笔者所了解的其他城市教师流动试点的经验,谈谈关于教师流动的设想。

一、构建学区化的管理模式

将区域内的学校联合成一个整体,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书记牵头,学区内有几个学校,就设立几个学区校长,每个学区校长负责一个学区的工作,由这几人组建一级管理层,其职能是对本学区里的整体发展进行决策和规划,并对学区内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各校区另设一名副校长,其职能主要是负责本校区的具体事务,落实一级管理层面的决策、规划,并将校区内的管理情况及时反馈至学区校长,此为二级管理。各校区根据年级、学科再设大年级组,一级管理层人员要直接在年级组蹲点,配合校区部门横向进行管理,此为三级管理。各学区之间教师的调配可以由学区管理委员会统一安排。在这样的学区管理机制当中,整个学区的管理就将相当于原先一个校的管理机制,只是范围扩大化了,但这种扩大却能有效地推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二、实行联盟办学体制

在县教育局主管下,以县内知名学校为牵头,将名校与弱校、名校与新校、城市与农村等通过结对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办学共同体联盟,共同开发课程,实现特定学区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农村教师到联盟内的城镇名校进行见习培训,名师、名校长可以实行“客座”教学,定期到薄弱学校开设讲座,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交流。这样的联盟组织,有效地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县内名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辐射示范作用,实现联盟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实施县局统一调度管理

教师归县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教师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校,由学校聘任,实行“县管校聘”,从而推动县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当然,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年逐区域实现。比如第一批,实现乡镇内教师流动,流动人员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50%;第二批,乡镇内流动教师不低于90%,县区域间专任教师交流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第三批,县区域间流动教师人数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0%,其中骨干教师力争全员流动。每一批流动时间4至6年。

教师流动是一柄“双刃剑”,合理的轮岗的确能焕发教育的活力,给学校带来新的生机。但当政策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其弊端就显现出来。首先,不在一个学校长留,教师很难产生学校荣誉感,从而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心态。其次,由于教学环境产生变化,许多教师无所适从,过几年适应下来,却又面临新的交流,长此以往,会令教师产生职业焦虑感和倦怠感。再次,教师从各学校融入,随之带来的还有各种教学风格,学校短期内很难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在师资的培养上,因与教师之间从属关系不牢固,而显得可有可无,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发展。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9)

现在多数校长都是任命产生的,其弊端已日益显露,饱受诟病。一是部分校长把这作为向上爬升的阶梯,根本不关心校务、事业,成天跟官员套近乎,拉关系,用公款四处打点,用公共资源为自己铺路,一旦条件“成熟”,立马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大窟窿给后任作“见面礼”。二是任命制已成为腐败的温床。基层中,不学无术的教师通过苦心钻营,投机倒把甚至行贿而担任校长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学校的事主要靠老师们完成,如果收了好处而随意任命校长,“校长”又任意糟蹋学校,则势必遭到老师们反对,又叫老师们怎么不消极怠工呢?

我们常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些“校长”因“来路不正”,目的不正,本身就“先天不足”,素质能力又不够,怎么可能“热爱教育事业”?怎么可能成为大家的领头羊?更为重要的是搞乱了人心――事实一再告诉老师们,不要素质、不要能力、不要事业心,只要有关系,就能当校长,就能有前途。他捞他的好处,我们混我们的吧!加之农村学校各种资源配置不均衡,如青年教师少、学科师资结构不合理、经费紧张等原因,使得农村学校运转极为艰难,这就尤其需要一个有事业心、有能力、公道、正派的校长出来力挽危局,做大家的主心骨和领头羊,而这样的人只能由老师选举产生!因为大家朝夕相处,彼此熟悉,谁事业心强,谁能力强,谁公道正派,大家心里最清楚!

因此,我强烈呼吁改变校长的任免方式――由全体教师选举、罢免校长,并用制度固定下来,坚决拒绝任命,坚决拒绝强加给学校、强加给教师的所谓“校长”。无论是从挽救农村薄弱学校,还是挽救教育公平正义,挽救后代,改变校长的产生方式,已是迫在眉睫。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应制度化、常态化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无疑是化解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良药,关键是如何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防止一阵风。应该把这个改革上升到政府法规或法律层面,作硬性规定,把它制度化、常态化,不因人废事,不人走政息。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能为交流而交流,为轮岗而轮岗,要与校长、教师的成长,薄弱学校的成长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不能为了完成任务,把刚刚走上岗位、涉世未深、立足未稳的青年教师全部推出去,不能把船到码头车到站、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全部请出去,不能把学校“反对派”、长期和校长唱对台戏的“冤大头”赶出去。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派一部分老、中、青教师出去交流、学习、成长。如学校的课改未见行动或起色,可派出教师到课改强校学习课改经验,学校缺体音美、艺术等小科教师,可派出有兴趣、有特长的教师去相关学校交流学习。我们平常总在培训教师,这不就是学习、培训、锻炼的好机会吗?它接地气呀!平常的培训听了、记了,过后就忘了,因为地气不浓。行政系统培养一个干部,总是不停地交流轮岗,上下交流,东西交流,南北交流,下基层,到农村,到边疆,到苦地方,几个轮回,干部就成长、成熟了。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也应该参考借鉴。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还应借助学校结对帮扶这个平台。一所强校和一所弱校结成兄弟学校,由强带弱,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弱校走出困境。通过强弱结对,达到强强联手,以彻底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如干部的交流任职、教师的交流培训、学生的交流互动、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等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目的。大家知道,内地对的扶助就是结对子,从干部的充实,到技术、资金、物质的帮助都是一对一。

教师交流轮岗个人总结篇(10)

思想上存在误区,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轮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不珍惜轮岗实习的机会,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思想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表现得自由散漫,纪律性差,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岗位和企业的热爱和忠诚。比如,在校内模拟岗位轮换训练时,有些学生对角色扮演不以为然,不写脚本,不认真参加训练,急于求成,一心想到企业真实岗位实习,可真正到了企业轮岗实习才发现自己严重自信不足。期望值过高,不安心基层服务岗位。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自视过高,对自己没有客观的定位,对实习的期望值过高,脏活累活不愿干,对销售助理、客服等基层服务工作岗位看不起、不安心工作,一心想接触关键的业务环节。比如,在广丰一店轮岗实习的一名女生,被企业安排在客服岗位轮岗实习,干了两天后她认为工作单调乏味,学不到东西,就以身体不适为由要求人力资源部调换到售后接车岗位,随后其他两名女生也提出类似要求,造成极坏的影响。

1.2企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轮岗实习的周期短、学生还不能独当一面,一些企业把轮岗实习的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不愿意培训学生,且同工不同酬。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工急缺的背景下,实习生成本低、比正式员工更易于管理,于是急于用人的企业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唤,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且缺乏技能、技巧的工作,不提供必要的培训,不安排师傅指导,或者即使是安排了师傅指导也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既无归属感、也学不到技能,轮岗实习的目的难以达到。

1.3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内轮岗实习师资严重不足。专任教师中有企业营销实战经验的太少,尽管聘请了企业精英指导学生实训,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太多,个性化指导难以实施,实习考核标准模糊,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对企业轮岗实习的学生疏于管理。尽管制定了相关的学生轮岗实习管理办法,但是受学生实习企业地点分散、人数较多、师资不足的限制,这些管理办法难以落到实处。一些老师甚至认为学生到了企业,就把责任移交给企业。而企业的师傅对于学生的指导与管理,缺乏必要的经验,导致轮岗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流于形式,加上沟通渠道不畅,造成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严重影响轮岗实习的效果。

2构建“三位一体”的轮岗实习管理模式

轮岗实习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的利益,应该明确三主体在轮岗实习中的角色定位,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涵盖实习前、中、后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体系,厘清三方的责、权、利,以共同将轮岗实习工作做好,实现共赢。

2.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在校内轮岗实习阶段,应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轮岗实习目的、任务、方法和考核办法、考核指标,并通过“有奖竞答”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去企业轮岗实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动员,并邀请已经工作的学生回校交流,让学生明确轮岗实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思想上对轮岗实习高度重视。要制定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岗实习的训练以及出勤考核,按照“德能勤绩”每周评选出“优秀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荣誉感。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应知考核”与“应会考核”相结合。采取抽签的形式考核业务流程中的某个环节或整个流程,以免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于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优先推荐到知名企业进行轮岗实习,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为轮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校应与企业、学生签署三方合同,明确轮岗实习期间,学校、企业、学生等三方的责、权、利,细化对实习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加班以及工伤损害等规定,保障轮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实习生到企业之前,学校应会同企业制定轮岗实习管理制度,选拔并培训一批精英作为实习指导教师,签署“责任状”以明确其职责,并与学校的专任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基本概况,共同制定轮岗实习计划,明确实习任务与考核标准与要求。学生上岗后,企业应对学生施行双重管理标准,既要有员工化的严格管理,又要有对实习生的宽容与教育。还要对学生轮岗实习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以便做好实习评价工作。对于表现不佳或严重违纪的学生,企业应及时和学校教师取得联系,让学生返校进行再学习。学校专任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进行调查、考察学生轮岗实习的实施情况,做好轮岗实习管理和沟通工作,并协同学校的就业管理团队,对于轮岗实习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授予“校企合作红旗单位”称号,并在推荐优秀毕业生轮岗实习以及校企合作办“订单班”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利益——低成本使用人才、储备优秀人才和选择合适人才的优先权。

2.3加强对轮岗实习的质量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

学校是轮岗实习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加强对轮岗实习的质量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在轮岗实习整个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制定可操作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并实行科学管理,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组织,有动员,目的明确;实习中有检查、有指导、有监督;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应该做好充分的师资准备,加强实训指导教师(包括学校的专任教师以及企业的指导教师)专业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强化训练。为减小因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差异在轮岗实习教学中的影响,应专门组织实训指导教师对实习指导书的编写标准进行研讨,并对所实习的业务流程的有关内容进行研讨和实际操练,对教师进行统一考核,力求做到每位教师持证上岗,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实习指导。在学生轮岗实习过程中,校内专任教师应定期与企业对口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协助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与存在的问题,定期通过电话、短信、QQ、微博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实习、生活及思想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奖勤罚懒。在学生实习结束之后,学校专任教师会同企业指导教师,要检査学生实习报告并批阅,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写出书面鉴定意见,评定学生成绩,评出一批“优秀实习生”,并将其实习报告装订成册,组织学生学习,激励学生重视轮岗实习。对于没有认真完成轮岗实习任务的学生,考核不予通过。

上一篇: 校园里的酸甜苦辣 下一篇: 评选团员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