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研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3:53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1)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同样是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时间中,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给予理论上的回答。我们除了对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优先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外,还要对某些具有超前性的、预见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理论性课题进行研究。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2)

通过四年多的实验,我们找到了一些造成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课题的提出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后,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倍感鼓舞,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民族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我国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通过亲情、民俗和家规年年相续,代代相传,源源流长五千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品德的形成、行为个性的发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针对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的研究,为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依据成为了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

二、研究是意义

基于对我国农村传统家庭教育的反思和我校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传统家庭教育和当前的家庭教育在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远大的理想抱负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正面影响,即正面教育作用,但也有许多的无法回避的负面影响,其中家庭教育的功利化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最大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功利化简而言之就是:家长替孩子设计人生,孩子们按照家长生存的经验和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为了物质上的生存而学习。家庭教育过分关注能实现个人物质愿望的学科成绩、考分,忽视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把学习的目标浅化为考上理想的学校,得到理想的文凭,得到赚钱的工作。个人理想、抱负倾向于自私自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我校是一所大部分学生是农村学生的乡镇中心校,文化经济相对落后,“望子成龙”是家长的普遍心理期望,这种期望出于亲子之爱,“爱之深、望之殷”,无可厚非。如果你问今天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重不重要”,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认它们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正是由于家长那颗奔腾不息的功利之心,常常不自觉地跟孩子强调发展智力,抓好分数的重要,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思想道德建设客观上受到弱化,家庭、学校教育形成不了强大的合力,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是学校在“跳独舞”,德育工作“2>5”现象仍然严重;盲目的功利心导致了家庭教育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孩子品德修养的缺失,家庭教育往往体现出用物质刺激或简单粗暴的言行,这使得孩子学习的自主心理需求丧失,成为为家长学习的“奴隶”。孩子个人理想、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正确轨道的偏离,致使他们学习兴趣丧失,智育也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只有重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国家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从而为孩子自主而快乐的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客观上成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瓶颈,成为了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功利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研究,寻找家庭、学校未形成强大教育合力的症结所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对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有着较大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传统的文化精华,也有糟粕。自古以来,“学而仕则优”,读书都是当官,成为上流人士的途径,教育的功利化动因显露无遗。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一穷二白促使人们更想通过读书找好工作来实现梦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好工作岗位有限,要想有好工作必须考上好的大学,促使人们把对孩子的教育目的理解为考出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对人的道德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功利化又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很早就有不少的专家发现并提出了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上海社科院青少所调查了上海“80一代”、“90一代”和“千年一代”(指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的近千户家庭,结果显示,“重知识轻德育”——家庭教育功利化趋势已蔓延至“千年一代”,令人担忧;《新民晚报》2005年05月29日15:09家庭教育功利化怪圈令人忧;《育儿周刊》警惕家庭教育功利化;教育时评:教育功利化是价值观错位的体现(2008年10月28日11:08大众网-生活日报)等都是很好的研究基础,给我们的研究增添了信心。

四、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进行家庭教育功利化成因的访问、座谈、问卷调查、分析其具体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观原因。

(2)结合问题产生根源,结合实际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形成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模式。重点着力于对家长主观思想的改变,引导正确认识育子目标,形成育子的科学方法。

(3)形成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改变家长的功利化教育思想,寻找家庭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改变家庭教育中的错误思想影响、行为引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主要采用访问、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家庭教育功利化的成因,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弄清功利化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2)行动研究法。主要采用访问、座谈、问卷调查、家教培训等行动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3)经验总结法。依据课题研究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分析概括事物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一般实践上升为理论概括,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成果。

(4)文献法。利用文献法,检索与收集相关理论基础,加以继承与创新。形成新规律、新观点,创造出新理论。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2004、5——2005、2)

(1)学习理论、收集文献资料,申报课题。

学习相关文章:上海社科院青少所调查近千户家庭显示家庭教育功利化蔓延至“千年一代”;《新民晚报》家庭教育功利化怪圈令人忧;《育儿周刊》警惕家庭教育功利化等,增强对课题的认识,明确研究方向。

(2)建立课题实验管理制度,实验分工。为了更好地的开展好实验工作,学校有专门的领导分管本课题工作,对实验教师的工作进行了细致地分工,做到了高度重视,认真管理。

(3)为了弄清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确定研究内容,进行了前期调查。

2、实验阶段(2005、3——2006、5)

(1)进行家庭教育功利化成因的访问、座谈、问卷调查、分析其具体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观原因。

我们采用了两人一组,到进行问卷调查、家访,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进行访谈后,进行了汇总分析,了解了家长的普遍认识,找到了产生家庭教育功利化的主要原因:

A、过分注重孩子的学识,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期间,新旧各种价值观念体系不断碰撞,实用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很深蒂固。在新旧道德体系、思想体系重构的过程中。在转型社会巨大的压力及机遇面前,我们的家长们也极易选择一种实用的教育方法,即使在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倾向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在此背景下,极易形成一种家庭教育的误区。

为准确地摸清我校家庭教育功利化的成因,课题组于2005年对家长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从问卷调查的96人中,认为孩子成才,最重要的因素是“孩子的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的仅有14人,占14.43%,认为“孩子的学识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的60人,占62.5%。家庭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的程度可见一斑。

B.忽视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和潜力,按照大人的主观愿望去规划孩子的未来

在本次的调查问卷中,涉及到这样一个题目,你孩子的成长道路,人生选择是由()决定的。96位被问卷的家长中,有35人选择了完全由家长决定,占36.4%,55人是家长建议,孩子选择,占57.2%,仅有6人是孩子自己选择。前两种回答,都有家长的参与成分而竟有36.4%的孩子的命运、前途和未来则完全是被家长所操纵,仿佛他们是家长们的私有财产,这是不尊重生命,不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的表现,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日渐公平的竞争中,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浅薄,后劲不足,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经济状沉的改善,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叹话为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感情倾注于下一代身上,父母们培养孩子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预期或多少都带有在下一代身上重塑自我的色彩。

C、家庭教育过分关注个人物质愿望的实现,把学习的目标淡化为考上理想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

不少父母总跟孩子做这样的想象推理:你在班上要考不了前三名、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得不到高收入,得不到高收入,就过不上幸福生活,家庭教育的功利性昭然若揭。在这种功利性教育目标的驱使下,特别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家长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大都十分迫切,大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甚至比学校还要苛刻,攀比心理往往使他们心态失去平衡,对子女的教育更是求全责备,学科学习(特别是所谓的主课)的成绩被相当多的家长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参照,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奢求‘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衡量孩子是否获得进步,主要应该看(),其中回答“学业成绩的变化”的家长有44人,占被调查者的45.8%,数量之大,可见一斑‘问卷6:你如果与孩子的老师交谈,你最喜欢的话题是()。回答:孩子的考试分数的有24人,占25%;问卷7:期末考试快到了,你怎样对孩子进行考前教育()。回答:考试一定要考好,成绩考好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有33人,占34.7%。一个个数据,铁一般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为数不少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考分,把学习目标彻底地物质化,这样的思想潜移默化贯穿于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淡化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盲目的功利心使家庭教育的手段落后,孩子品德修养缺失,家庭教育往往表现出物质刺激式的简单粗暴的言行,这使孩子的学习自主心理需求丧失,成为为家长学习的“奴隶”。孩子的个人理想、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偏离正确的轨道,于是家长们大都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传统经验对子女进行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具体体现出:

a、以知识教育代替智力开发。形成“智育至上”、“考分至上”的思想,重视学识,忽视能力的发展。

b、智力开发代替素质教育。把智力开发作为孩子受教育的全部内容,轻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进退十分敏感,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不以为然,忽视孩子心理情绪的发展变化,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不注意孩子在各个时期中思维、情绪、心理活动的特点与变化,教育方法死板、生硬,仅靠外部指令式的他律,而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内在的动机和主动的自律精神。

c、轻视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因此,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还不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成好逸恶劳、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缺乏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责任感,最终影响到学习本身,还导致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缺乏竞争力。

D、在儿女身上重塑自我形象的意识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社会的进步,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许多家长深感知识浅薄,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叹都化为殷切的期望倾注在下一代身上。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人们在日渐公平的竞争中大显身手。优胜劣汰,时代的进步向人们提出了挑战。许多人开始感到知识不足,力不从心。随着大量国营企业的解体,大量企业工人的下岗,更使人们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一种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叹油然而生,随着下一代的成长,家长们便把自身的感叹都化为殷切的期望倾注在下一代身上。这时候父母们培养孩子的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带有在下一代身上重塑自我形象的色彩。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使传统的家庭教育带上了功利化的色彩。因而出现了以“神童”教育替代儿童早期教育的倾向。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的培养一度成为教育热点。这种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导致了儿童学习的厌倦,摧残了儿童的身体,影响了儿童智力的开发。出现10岁神童,20岁凡人的尴尬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F、传统的旧观念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文明思想已使封建时代许多陈腐的观念得以改变。人们不再有父母之命的婚姻,不再有男尊女卑的歧视。然而,“光耀门庭”“光宗耀祖”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是根深蒂固的。特别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一切。在“光耀门庭”“光宗耀祖”的思想驱使下,家长们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第一,分数至上。他们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将来的状元,是学术界的精英。因此,不管子女的爱好,不管子女的特长更不管子女的智力一味的以高分、高能、高标来要求儿童。大有不把孩子培养成天才誓不罢休之能示。调查访谈中,有这样一道题:小刚过去一直是学校科技组的积极分子。读六年级后,他妈妈禁止他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说是要保证他考起重点大学。在交谈中70%的家长说小刚妈妈是正确的。因为孩子读书是大事,只有读了重点中学,读重点大学的希望才更大。文凭越硬工作越好。将来孩子过得好,家长才光彩。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孩子今后发展的做法正是我们农村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具体表现。这种家庭功利化教育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阻碍了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实施。

G、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家庭教育功利化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相当大的。父母因爱好、性格、意识的不同而离异,孩子归属一方管理。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倾其所爱,来弥补对孩子的愧疚。望子成龙的心情愈发迫切,把自己的希望寄于孩子一身,在学习上施加重压,兴趣上培养特长。什么美术班,英语班,电子琴,让孩子整天忙于学习,疲于奔命。孩子们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孩子样样学,结果样样都不想学。科科考,结果科科都考不好。家长急于求成,脱离孩子实际的承受能力,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倦。过度的疲劳也使大脑记忆力减退。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哪里还有学习热情?玩耍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发泄是他们最大的快乐。试想这样的儿童怎能拥有坚强的意志?怎能有为祖国而发奋学习的动力?又怎能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H、家长的文化素质导致家庭教育功利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生的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95%以上没读过大学。很多家长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由于素质的关系,导致在教育和辅导孩子时方式单一,态度粗暴;看问题缺乏全面性。认为孩子要跳出“农门”,要过好日子就必须考出高分。学习是唯一的成才方式;分数是唯一的追求载体;挣大钱,当大官是唯一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很少关注孩子的品行、修养;很少关注孩子的为人、作风。为了分数,家长可拿电脑、游戏机、自行车、随身听等东西作奖品。这导致了儿童的心理发展以“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准绳。只为自己,不为他人。严重地影响了儿童世界观的塑造。

I、家长对“小皇帝”“小公主”爱的错位导致家庭教育功利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孩子们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据调查我们新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在孩子培养上所下的功夫也可谓史无前例。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上却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许多家长一谈到孩子的培养就想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认为只要盯住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学习,保证孩子学习就可以了。家长们热衷于“0岁方案”热衷于种种特长培训。其目的就是要叫孩子读一流的学校,将来干最好的工作,住最好的房子。

J、家长对新时期新型人才认识的偏差导致家庭教育功利化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时期。大量私人企业应运而生,社会文化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的家长茫然不知所措。错误地认为“人才”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单一的文凭。因此从小学开始孩子就得为获得文凭而拼命学习。他们忽略孩子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我校一名女学生,成绩很好,可她从不愿为班集体服务。理由是妈妈不许她当小干部,为了学习,家长要她“自己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其实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高超的专业水平,良好的道德素养,很强的综合能力,顽强的战斗意志的人。而这些都需要孩子在与人交往和集体活动的参与中获得。家长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对“人才”的误解。

K、家长的思想意识低下也是导致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原因

农村小学的家长多年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意识强。由于学习少,思想落后,目光短浅。在教育子女上,他们只注重孩子当前的利益。忽视孩子今后的发展;只重视个人的利益,忽略孩子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孩子拿了别人的钱回家,是不会受到责骂的。他们的家长说:“只要学习好,这些是小事。”至于孩子在家不尊重老人,在校不尊重老师,家长看见只一笑了之。他们从不把孩子没有热心助人的品质,没有尊老敬老的品质,当成是自己教育的失败。为了孩子的学习,他们可以请家教,送去参加培训。功利化的教育,让儿童人格不健全,心灵不纯洁,道德不高尚,人生观、价值观得不到很好的塑造。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功利化的矫正。

(2)探索改变现状的对策,形成操作模式

在调查了解清楚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功利化的成因后,我们开始了矫正策略的研究。课题组设计了家长指导的案例,实际的开展了家长培训,在现实家长培训工作中推广实验成果,形成了初步的指导模式。

1、选择好培训内容,切实开展好家长培训

对于存在于家长中的共同认识要通过集中培训来予以转变。课题组在实验班级建立了家长培训机构,由课题组成员担任培训主讲,定期开展了针对性的培训。

精心选择培训的内容。针对我校家庭教育功利化的成因我们着重选择以下几个主题进行培训:

a、家庭教育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b、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c、怎样正确处理“智和德”两者之间的关系;d、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习惯教育;e、如何调节家庭中的亲子关系;f、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庭环境。

按照培训序列安排进行认真的家长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改变错误的观念,促进家庭教育的改变。

2、开展好家长的个体辅导

针对家长的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访谈、书谈活动,深入学生家长家里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

3、及时开展家长间的交流活动,相互提高、相互促进

除了系统的培训活动外,我们还结合培训预期目标开展培训学习心得交流活动,让家长们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家庭教育的方法,达到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效果。

(3)修正实验成果

3、结题阶段(2006、6——2008、8)

(1)、整理总结课题各种资料,做好结题准备

(2)、申请结题

4、实验成果推广

六、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四年多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计划进行了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实验效果是十分明显。

(一)调查了家庭教育功利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出对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

课题组对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和书面问卷调查,广泛收集了家庭教育功利化产生的社会、家庭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的论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功利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和《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功利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调查报告。

(二)形成了论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功利化矫正对策》

在充分调查了解清楚家庭教育功利化产生的社会、家庭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后,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寻找矫正策略,通过反复的实验,形成了论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功利化矫正对策》。

(三)探索改变现状的对策,形成操作模式

课题组设计了家长指导的案例,实际的开展了家长培训,在现实家长培训工作中实验推广成果,形成了初步的指导模式。

七、思考

通过本实验,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工作还很多,实验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思想不断转变的过程。因此明天的路还更长,课题研究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调查报告——《“重知识轻德育”家庭教育功利化趋势已蔓延至“千年一代”,令人担忧》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3)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是主体,但不能让学生占为主导地位,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避免直接左右学生的决定,而应该适时地加以引导。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还没有意识到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教师认为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课讲完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1]。他们以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全和教学模式没有关系,把所有责任都推向学生,觉得是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不认真写作业的原因造成的,从来不在自身上寻找原因。因此,想要把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成创新教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下就是对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太过于盲目

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抄照搬的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书本上,或者是老师的想法里面,教师从来不考虑如何去倾听学生的想法[2]。大多教师都是以命令的口吻去告诉学生,这个你必须给我记住,那个你必须掌握,学生也就只有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住,根本没有掌握到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但不会提高学生成绩,还会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2、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毫无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当一个很好的听众,从来不问学生有没有听懂,有没有什么疑问,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知识全部装进学生的大脑里。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学生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厌倦了,他们已经不愿意只当一个听众,更多的时候是想当一个提问人[3]。每天上课所灌输的知识还没有消化完,下课又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这样不但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扩,因为学生除了去应付这些作业之外,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扩散自己的思维,只会应付差事罢了。

3、师生之间沟通太少

很多教师都只在乎一个数学答案,也就是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从来不会询问你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4]。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会的题宁愿去抄同学的,也不愿意去问老师解题的思路或是过程。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从而出现隔阂,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创新精神也就不复存在了,那又何来的创新教育呢?4、对数学没兴趣,没有创新意识数学本来就很枯燥,对于初次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那更是无聊。完全没有任何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也只不过是完成学习任务而已,对于数学完全没有兴趣,更不要说是创新意识了[5]。这样很难让创新教育在教学中展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要结合课本的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所学的创新教育观念,把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就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了。例如:10的22倍是多少?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解出这道题,那么可能有学生真的会在本子上列出一长串的加法算式,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出这道题。这样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得出答案,刺激他们的脑细胞,让他们对数学慢慢的产生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虽然没有被淘汰,但是已经开始慢慢的替换他的陈旧性。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这样不但会阻碍小学数学的发展,还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被遏制。只有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为创新教育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6]。教师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师提问12个14相加的的和是多少?算是怎么列?这时学生就应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到底要用什么方法才更简便。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上黑板列出算式,12个14相加,可以列出算式:12×14=168《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3、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之外,其次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无止境的去思考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7]。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不能一口就否定,这样很容易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修改错误。

三、结论

数学虽然是一门不那么被学生待见的学科,但是数学也有很多的乐趣。只有依靠教师的创新教育模式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数学不仅仅是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或是一些计算公式,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这样不管在遇到什么方面的难题时,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虽然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这很大的问题,但是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师积极的更换自己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引导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提问,只有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疑问,教师才能更好的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过程很辛苦很复杂,但是给创新教育方式的实施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让我国的小学数学质量得到相应的保证。

作者:魏亮明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双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季加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437-440.

[2]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70-71.

[3]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4)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机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却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作为一个有着一度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的古国来说,创新已不能不被重视。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本文拟对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和实施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正确认识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正如心理学家米德所说“一个20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也就完成了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欣慰,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2夯实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3还学生以自由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第三,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5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总之,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5)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6)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据小学生独有的心理身体发展特征,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各方面都暂不成熟,正是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指导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成长的大势所趋。而通过实践证明,小学语文由于其科目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寻找渗透点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也是老师教学的载体,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吃透教材。小学语文所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的培训过程中挖掘出文章深层次的含义,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以及《两只小狮子》中可以根据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其心理依赖;又例如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感情的表达总是非常直白,而在同学的相处中,不懂得包容,容易产生排遣或者嫉妒的情绪。那么,针对这一弊病,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在讲到《校园里的画》时,可以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受到教育,而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则有《争吵》和《将相和》等课文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又例如《蓝树叶》、《小公鸡和小鸭子》等可以使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法指导

所谓的学法指导,是指通过一定途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诱导和诊治,从而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提高自学能力。但是就小学生的学法指导来说,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都处于成长的过程中,知识体系并不完备,而除了知识储备的不足还有心理的不成熟,也就给学法指导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正是心理因素这一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启动和强化作用,也使之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最好的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例如在阅读课文《自己去吧》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比如说当小鸭子被妈妈要求自己去时,小鸭子是怎么想的?小鸭子又是如何学会游泳的?在小鸭子学会游泳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等等。只有想出问题,才能够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若是某一天,小朋友们的妈妈要你们自己去独立的做一件事情,你会不会像小鸭子这么勇敢呢?这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会教学生学会独立与坚强。

三、学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且自主学习与自我活动机会多。若是在一个人的小学过程中,有比较好的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定会养成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在日后学习其他东西时也能获益不浅。因此教师要时刻把握时机,巧妙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见缝插针,往往事半功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若是引导的好,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就会全身心的投入,体验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活动为教材,注意把握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会成长。例如在开展实践活动“我来露一手”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家炊具带到实验室,学生自己分组自备食材,进行一场烹饪大比拼。学生的厨艺如何暂且不提,参与度肯定会很高。而且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既分工又有合作,或是煮面条,或是包饺子,或是炒菜,团队协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可享受到劳动的快乐,在以后的家务劳动中,就会主动的动手,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树立集体意识。

四、在学习中悟出道理

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差别是人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会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悟出道理。比如在讲到《掌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自卑忧郁的心理难题,将这种难题转达给学生,使其接受心理健康的考验。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假如文中角色和我们所想象中的不一样,她又会怎么做呢?那么在学生读想说的过程中,除了更加加深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之外,还会从文中角色中学会自信。很多语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细腻的人物内心心理刻画与描写。在课文《灰雀》中,小男孩与列宁的仅仅三次对话就讲人物内心心理活动刻画的栩栩如生。在让学生对小男孩的所作所为进行描述时,学生通过揣摩,潜移默化与感同身受,学会真诚。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是占着很大篇幅的一个部分。作文也是考验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程度如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那么教师在布置作文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让学生写《我的爸爸》等,通过写作,理解父母的辛苦,并懂得感恩。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有用的知识,更学会做人,是一个教师最大的荣誉。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之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钻研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君萍.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金色年华:下.2011(6)

[2] 臧保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创新杂志.2011(1)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7)

应邀出席论证会的课题评议专家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研究员,北京市考试研究院副院长臧铁军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

出席论证会的有关单位领导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学科主管徐美贞副研究员,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主编、课题组副组长郭海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校产办主任、课题组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陈鹏教授。

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赵明,课题组副组长、各地区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朱芒芒、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廑、内蒙古教育厅教研室田万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来平、黑龙江教育学院孙雷、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伟忠、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何立新、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邓危及课题组副组长兼秘书长、《教育艺术》常务副社长、《语文导报》副总编刘桂英等到会聆听专家评议。到会聆听评议的还有课题核心研究员孙廷锋、王金华、王炳新、何文宏、付立金、梦阳、王绍礼、范效彬,等等。正在北京参加校长部级培训的部分中小学校长也出席了论证会。论证会由课题承担人、课题组组长、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景民主持。

论证会开始后,首先由全国教规办学科主管徐美贞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接着,由评议专家组组长田慧生主持评议。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报告课题方案。评议专家对课题设计进行充分论证,并发表了评审意见。

专家们认为,“‘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少教多学”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教育本真的回归。它不仅指向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与课程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而且完全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抓住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摸索“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必将会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上是有价值的,在理论上也有长远的意义。专家们还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挑起了一副重担。因为,几十年来,历经多次教学、教材及课程改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专家们建议,要认真地学习语文教学的科学理念和优秀传统,认真地研究课程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找准研究的起点,明确研究的目标,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坚持正确方向,去探索符合语文学科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专家们指出:课题研究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方案设计合理、有序,研究内容比较全面,研究方法适当,研究团队力量雄厚,保障条件可靠。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8)

玩,是学生的天性,只有产生兴趣引发快乐,让学生去学,去体验,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功、快乐。

一、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方法传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想、大胆突破,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创造适合本校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游戏化、趣味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师通过精心的组织与构思引导学生想像青蛙的跳跃动作,再以情景游戏“青蛙捉害虫”开拓运动技能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乐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练习中,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地。

在“障碍接力”中将游戏内容故事化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故事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即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趣味性。

二、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易产生兴趣,思想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难的意志弱,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的形式单调,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按学生的差异分号层次,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在“投垒球”教学中,将学生请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男女各四个小组,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练习中,上等生成绩优秀的严格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中等生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生巩固动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对投掷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进行表扬,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面貌,有效的促进和调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

三、运用多种手段快乐教学

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挖掘其快乐的潜力。通常学生对慢跑、徒手操产生厌烦,如果采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效果就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会增加,教师注意教材安排的新颖性,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的快乐。

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练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启发和帮助,有效的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改变单一的课间操,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让班主任也参与课间操,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兴趣很高,提高了课间的锻炼效果。开放课外体育活动,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参与性,娱乐性、合作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自制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可指导和组织,让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不仅身心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9)

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根据自己从事小学德育教育多年的经验,下面我谈一下几点想法和认识: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认为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四、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小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纲要》教育部1993年颁布

[2]《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3]《校访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2005.5《教学与管理》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篇(10)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上一篇: 社群营销方案 下一篇: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