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诗歌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01 10:16:04

民族团结诗歌

民族团结诗歌篇(1)

京剧、滇剧、花灯剧、话剧、白剧、舞蹈诗、舞剧、音乐剧、儿童剧、交响乐、音乐会等将轮番上演,点亮2016年开端。

历史剧 《护国忠魂》

百年前的几个滇军官兵,从现代人开凿的时光隧道中走了出来。在他们断断续续的回忆中,还原了蔡锷将军和云南滇军将士在重九起义及护国运动中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还原了蔡锷将军对云南这方水土这方人的情感,还原了百年前云南人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担当与胆识。

《护国忠魂》是云南省话剧团为“护国运动”100周年打制的纪念剧,剧情大气磅礴,台词精炼隽永,加之云南省话剧院的雄厚表演实力,使得这一剧目与云南人心中的百年护国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彝 歌》

彝族崇拜火,被誉为火的民族,舞蹈诗《彝・歌》选取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十月太阳历、火文化、虎图腾崇拜、毕摩、音乐舞蹈、服装服饰等元素,运用新颖的舞蹈创作手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力求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舞台效果呈现,刻画出一个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彝人世界,以不断挖掘、展示和传承彝族底蕴深厚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舞蹈诗《彝・歌》分为:序《开天》、上篇《彝》、下篇《歌》、尾声《传承》四个章节。

花灯剧 《天边一抹云霞》

这是一个纯真、质朴的亲情故事,重现上个时代纯净、朴素的人间真情,以及“跪乳之恩,反哺之义”的人文情怀。

李家的养女山花从小随母亲来到继父家,从小亡父的小山花重新获得了家庭的关爱,然而不幸突然降临,使这个久寒初暖的家庭重新陷入困境,小山花的继父在外做工时摔下了房顶,为给继父治病全家人耕尽钱财,欠下债务。妈妈为讨生计,外出打工,留下兄妹三人和年迈的奶奶。山花偏不信自己无法改变命运,她要让两位哥哥奔上好前程,于是主动退学,用稚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的希望。在山花精心护理下,继父的病渐渐好转,哥哥同济大学毕业,有了自己事业。当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终于走上正轨,山花却有了自己的选择。

滇剧 《选才记》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改革考试制度,亲举殿试选拔人才的故事,触发了强烈“表现”选才用人这个题材的创作欲望。《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六年,落第进士徐士廉在朝堂上击鼓鸣冤,指控当时的主考官李P徇私用情。宋太祖得知情况后,立即在讲武殿重新复试新科及第的进士。这一试果然分出了泾渭,李P的同乡、新科进士武济川应对失次,被撤去功名。而受屈的名士徐士廉对答如流,才能卓越,被钦点为进士。李P等考官则受到降级处分。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影响很大,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赵之世。”宋代文化高度发达,人才辈出,这一局面的开创者,正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根据历史上这一真实的故事,创作新编历史剧《选才记》,目的在于温故知新,让历史的烛光穿透时空,为今日增辉。

交响音乐会 《家园》

《家园》,由云南本土作曲家组成的创作团队合力完成,以交响乐形式绘就“和平之声、和谐之声、发展之声”, 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注入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艺术内涵和活力。《家园》交响音乐会的主题思想是以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云南为理念,以歌颂云南各民族大团结为主题,奏响云南各民族儿女之真情,展现云南和谐发展之风采。

《家园》交响音乐会的创作构思是以云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元素为素材,以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创作技巧,研究出新颖的符合表现云南各少数民族形象的和声语言和色彩,用鲜明的创作语言和色彩,用合理的结构和织体,以交响组曲、交响诗、交响套曲等形式,描写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节日情景,谱写云南民族和谐之声,打造一部具有独特云南民族风格的,能够代表云南各个民族和谐发展的交响乐《家园》。

京剧《天道行》

《天道行》是云南省京剧院新编剧目,该剧是一出以小生为主演的传统剧目,同时也是“叶派”表演艺术的代表作。该戏题材来自于“叶派”传统戏《双合印》,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梳理、整理改编,创作出一出崭新的新编传统京剧。该剧目编剧叶少兰、张志高,导演叶少兰,副导演蔡晓龙,音乐唱腔设计叶少兰、张耀鸾,舞美设计赵国良,服装设计蓝玲。3个小时的精彩演出,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坐镇指导,“梅花奖”获得者、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朱福领衔主演,并集结了省京剧院的多位优秀演员参与演出,可谓阵容强大。该剧讲述的是明代巡按董洪乔装相士私访,惩奸除恶的故事。

《诺玛阿美》

很久很久以前,哈尼族先民在美丽的家园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外敌入侵打破了原本的安宁与平静。哈尼族年轻英雄纳索临危受命,带领族人走上迁徙之路,在恋人戚姒和母亲的鼓励下成长为勇敢、担当的哈尼族头人。迁徙中哈尼人与其他兄弟民族不断交融,最终同仇敌忾,抵御外侮,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民族史诗。

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时间表

演出单位 剧目 演出地点 演出时间

云南省话剧院 话剧《护国忠魂》 昆明剧院 1月15日

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 舞蹈诗《彝・歌》 昆明剧院 1月17日 云南省京剧院 京剧《天道行》 昆明剧院 1月19日 大理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白剧《榆城圣母》 昆明剧院1月21日 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 儿童剧《战德与他的藏獒犬》 昆明剧院 1月23日 云南省花灯团 花灯剧《定西岭》 昆明剧院 1月25日

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遗展演中心 花灯剧《蝌蚪情缘》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1月16日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音乐舞蹈诗《心语香巴拉》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1月19日

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歌舞乐诗《目瑙纵歌》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1月22日

云南大德正智传媒有限公司 音乐剧《阿诗玛》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1月24日

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舞剧《诺玛阿美》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 1月27日

云南省滇剧院 滇剧《乡谣》 云南省滇剧院西南大戏院1月17日

玉溪市滇剧院 滇剧《选才记》 云南省滇剧院西南大戏院1月20日

玉溪市花灯剧院 花灯剧《天边一抹云霞》 云南省滇剧院西南大戏院1月22日

大理州弥渡县非遗展演中心 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 云南省滇剧院西南大戏院 1月24日

文山州广南县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 歌舞剧《寻梦世外桃源》 云南省歌舞剧院小剧场1月16日

腾冲市文广局 史诗剧《天地正气》 云南省歌舞剧院小剧场1月18日

普洱市澜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 歌舞诗《牡帕密帕》 云南省歌舞剧院小剧场1月23日

民族团结诗歌篇(2)

从2009年11月30日起,为期11天的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精彩节目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行政中心纷纷亮相。由省民委、省文化厅、省广电局主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承办的本届民族文化盛会不仅汇集了全省各地州市的十多个民族文艺精品,在会演人数、演出规模等方面也创下了历届之最。以“荟萃少数民族文艺精品、检阅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展示少数民族文艺风采”为主题的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得到包括专家评委、现场观众等各方好评的同时,为激发我省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我省原生态民族文化之花的又一次惊艳绽放。

各族喜相聚

歌舞庆盛世

四年一届的全省民族文艺会演是我省规格最高的民族文艺盛会,它将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和风采,充分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缘于此,它让我们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2009年11月30日傍晚时分,凯里市行政中心灯火辉煌 、锣鼓喧天,一片欢快景象。

“ 四年一次,实在难得呀!”来自凯里市文化艺术团的段金平一边挥舞着板凳舞一边如是告诉记者。在广场迎宾道两旁,凯里学院艺术系的李晓娟老师则带来了100多个学生有节奏地击起了撼山鼓,她说:“自己和这100多个学生都是少数民族、而且都是学艺术的,今天正是他们自己的盛会,所以大家都很有激情。”

7点半,随着10支代表团的入场,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准时启动。副省长刘晓凯及主办单位领导和各地州市代表团、观众共聚一堂参加了开幕式。

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举办和首届全省民族文化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检阅和规划我省民族文化的大好机遇,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大繁荣无疑是件双喜临门的大事。

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我省设立的四年一届的省级少数民族文艺重大活动,是全省各民族群众的文艺盛会。

据了解,和前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同的是,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首次尝试从省会贵阳转移到市州地举办。这样的尝试和改革,其意义不仅仅是强化文艺会演对地方民族文化工作的助推,同时也更直接地促成了对承办地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推介。

展多元文化风采

看民族文艺崛起

在11天的会演中,随着一个个精品节目的精彩上演,我省少数民族独具魅力、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得到了淋漓的展示和生动的表达。各代表团的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构筑民族团结的花环,用甜美的歌喉唱响了和谐社会的强音,用真情和汗水展示了贵州多元的文化生态和民族文艺的崛起,在歌舞声中回归民族文化的沃土。

从11月30日至12月10日每晚8时起,在凯里市行政中心演出大厅,9个市州地代表团和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轮番带来了民族风味浓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专场演出。在历史进程中,我省各少数民族纷纷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个性化展现这些特色,有的代表团将民族、美声、流行等演唱形式融于一体,有的将舞蹈、声乐、说唱等节目类型相结合,更多的代表团则选择了以大型歌舞剧(诗)这种较高难度的舞台表现形式编创节目。

作为首场演出的代表团,黔西南州在70多分钟时间里为观众奉献了大型民族歌舞《山舞水歌》。该剧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欧阳林说:“《山舞水歌》的出现,将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影响着黔西南的民族文艺发展,全省少数民族会演这个平台对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2月1日晚,安顺市代表团演出的苗族舞蹈诗《我的巴朗(身小)・我的家》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据该剧总导演、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编导彭学艳介绍,这是安顺市黄果树艺术团第一次排演舞蹈诗,他们采取了最古朴、最直接的方式,一方面强调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从服饰、音乐、舞蹈、意境等元素上下功夫,营造了一场如梦如幻的巴郎族人生存景象。

在铜仁梵净山脚下,土家族寨子人人碰面常说:“摘起花儿开嘞。”意思是祝福也是祝贺。铜仁代表团歌舞乐《四季花儿开》就是一曲地产的土家调子的名字。该剧在结构上按春夏秋冬来排列,有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摆手舞贯穿始终,田间地头的土家族农民演绎的最纯正的土家族民歌,真是名副其实的歌舞乐。舞蹈生活化、民俗化,是一部原生态和现代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剧目。

《风情凉都》是以六盘水市境居住的彝族、苗族、布依族原生态的歌舞元素创作编排的大型生态民族歌舞。整台节目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多角度再现了“凉都”六盘水绚丽多彩的地域风情和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

“一柱水冲天而起,彩虹漫天,美丽的仰阿莎诞生了……”

作为承办单位,黔东南州代表团在9日晚以这样的序幕拉开了苗族歌舞剧《仰阿莎》的神秘大幕。在该剧中出演主角仰阿莎的演员是苗族歌手阿幼朵。

苗族歌舞剧《仰阿莎》是根据流传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的同名苗族古代叙事长诗改编而成的。《仰阿莎》是传唱在贵州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部分苗族聚居区的一首苗族神话爰情叙事歌,被誉为苗族“最美丽的歌”。《仰阿莎》剧本创作荣获了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该剧融黔东南苗族歌曲、舞蹈、服饰三大资源优势为一体、再创苗族音乐美、舞蹈美、服饰美,升华出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黔南州代表团表演的布依族歌舞剧《刺梨花红》是一台探寻布依儿女人文精神家园的颂歌,一部关于文明进步与愚昧落后两种思想意识矛盾的传奇故事。该剧的成功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贵阳市代表团向观众和评委们捧出了他们倾情演绎的民族歌舞《和谐贵阳 民族风彩》。导演卢家麟介绍,这台节目是一台歌颂贵阳各民族人民团结拼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民族歌舞,是一幅蕴含丰富底蕴的贵阳民族文化。整台节目是由210多名演职人员历时3个多月精心编排而成的。

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是唯一的院校代表团。12月7日晚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大型歌舞剧《我爱贵州》隆重上演后,引来了众多观众的反响与好评。他们的舞蹈将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混搭,洋溢着青春和朝气,以现代元素与民族氛围完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深深打动了众多观看者。

毕节地区大型歌舞剧《夜郎魂》是在赫章歌舞团排演的歌舞诗《夜郎魂》基础上改编的。该剧分神秘夜郎、源、竹、王等章节,通过对赫章重大考古发现揭开千年古夜郎之谜。60多位舞者以虔诚的赞美之情将古夜郎风貌融入歌舞中。演出中,灵动的舞姿、浑厚的乐音,将观看人员带入了寻觅古夜郎千古之谜的迷途中……

会演精品纷呈

节目精彩不断

和上一届比较,本届会演上亮相的10台精彩节目均为各地最新编创的作品。大多数代表团创新编创理念、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以大型歌舞剧(诗)这种较高难度的舞台表现形式艺术地呈现我省各少数民族的寻根情结、存在状态和精神世界,让观众走近了他们的家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同时通过参加此次会演,也锻炼出一批编导、演员、舞美等艺术人才,为我省民族文化大繁荣奠定了基石。

民族团结诗歌篇(3)

自魏晋至隋,西曲民谣逐步传入歌诗曲调之中,一改传统歌诗雅言正声的特点。《乐书》云:“由魏抵隋,上下数百年间,偏方互据,析为南北。郊庙之外,民谣杂出。非哀思之音,则离析怨旷之曲也。故江左虽衰而章曲可传声西曲是也。”[1]而在民谣传入歌诗的过程中,帝王文学集团对风谣之喜好,则无过于齐梁萧氏文学集团;齐梁时代也比魏晋已还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调风谣对诗文创作的新变作用。因此,无论“永明体”还是“宫体”文学都带有明显引谣入诗的特征。从齐朝开国皇帝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钟爱民间风谣的喜好便在皇族生活与宫廷文化中张扬。“帝幸乐游宴集,谓俭曰:‘卿好音乐,孰与朕同?’俭曰:‘沐浴唐风,事兼比屋,亦既在齐,不知肉味。’帝称善。后幸华林宴集,使各效技艺。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张敬儿舞。俭曰:‘臣无所解,唯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2]593这里《子夜来》即是吴声十曲之一[3]640,因齐高帝萧道成好音乐,所以群臣弹琵琶、弹琴,且歌且舞,将吴歌西曲带入宫廷与君同乐。上之喜好对于国风来说无疑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倡导,萧道成素以恭俭闻名尚且如此,到武帝就不只是听听看看吴歌西曲便罢了。《乐府诗集》中载“:《古今乐录》曰:‘《估客乐》者,齐武帝之所制也。帝布衣时,常游樊、邓。登祚以后,追忆往事而作歌。使乐府令刘瑶管弦被之教习,卒遂无成。有人启释宝月善解音律,帝使奏之,旬日之中,便就谐合。敕歌者常重为感忆之声,犹行于世。宝月又上两曲,帝数乘龙舟,游五城江中放观,以红越布为帆,绿丝为帆纤,钅俞石为篙足。篙榜者悉著郁林布,作淡黄袴,列开,使江中衣,出。五城,殿犹在。齐舞十六人,梁八人。’《唐书•乐志》曰:‘梁改其名为《商旅行》。’”[3]699这里记载齐武帝萧赜喜欢作西曲,所作之《估客乐》和谐、哀婉、感忆,“犹行于世”,并且被后人记载于《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西曲歌里。流传到梁的时候,又被梁人改为《商旅行》,继续了它的传承。齐武帝的儿子郁林王萧昭业在父亲萧赜去世后“大殓始毕,乃悉呼武帝诸伎,备奏众乐”“,及武帝梓宫下渚,帝于端门内奉辞,辒辌车未出端门,便称疾还内。裁入阁,即于内奏胡伎,鞞铎之声,震响内外”。[2]136而东昏侯萧宝卷在被斩杀前还曾“在含德殿,吹笙歌作《女儿子》”[2]157。

齐朝高帝赏西曲于宫中,武帝制曲并游作娱乐于宫外江渚上,郁林王与东昏侯迷恋西曲歌伎则不分时间、地点与场合。而尚歌西曲之群臣皆为士族文人,这样风谣西曲的韵调不仅由乡间闾里进入宫廷文化中,还进入到士族文化圈中,并由于永明年间南齐萧氏文学集团成员的倡导与实践,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萧子良文学集团主将周颙“著《四声切韵》行于时”[2]895,沈约“撰《四声谱》”[4]而形成“声律论”,倡于永明年间,因之而成“永明体”。我们知道“永明体”新体诗文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所以周颙、沈约等人是永明诗体新变的重要人物。钟嵘说沈约的诗“见重闾里,诵咏成音”[5]76而被乡间闾里喜欢,一方面说明沈约诗歌韵律别致上口,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所提倡的运用声律进行诗文创作与民风民谣密切相关。尤其是钟嵘所说的“蜂腰鹤膝,闾里已具”[5]28,更能为引谣韵入诗做有力证明,因为“蜂腰鹤膝”是沈约总结之“八病”中的两病,说“闾里已具”,恰恰证明沈约八病出处乃来自民谣。至此,经过萧齐帝王与萧子良文学集团的倡导、借鉴与发展,在南齐诗文创作中开始以引用民谣语言声、调、韵的形式,进行诗体新变的创作。也就是说,其引谣入诗是从声调、节奏和韵味三方面入手来追求民间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到萧梁一朝,萧衍父子喜欢民谣西曲则更有名。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西曲歌中至今还有梁武帝萧衍根据民谣编作的《襄阳踏铜蹄》、简文帝萧纲所作的《乌棲曲》四首、元帝萧绎所作的《同前》六首,以及沈约、萧子显、徐陵、庾信等人的西曲歌作品。这说明梁代萧氏帝王文学集团在声韵方面继续引谣入诗,承续了萧齐一朝的新变遗风。但与萧齐一朝不同的是,萧梁文学集团不仅从民谣语言声、调、韵的形式方面继续引入,更将民谣的咏情风俗与美人情结以及以此为诗歌内容的风尚也借鉴过来。这一点我们从梁武帝纵容宗室与士族在家豢养歌舞艺伎,每逢宴饮游作便有家伎侍陪,以及萧氏父子在“宫体”新变中的咏美人题材便可看出。如萧衍的《子夜歌》二首: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6]1516萧纲的《咏美人看画诗》: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谁能辨伪真。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所可持为异。长有好精神。

庾肩吾的《咏美人看画诗》:绛树及西施。俱是好容仪。非关能结束。本自细腰肢。镜前难并照。相将映渌池。看妆畏水动。敛袖避风吹。转手齐裾乱。横簪历鬓垂。曲中人未取。谁堪白日移。不分他相识。唯听使君知。[6]1993从以上美人题材的诗歌兼及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来看,萧氏文学集团喜欢同题作诗,如上面的萧纲和庾肩吾之《咏美人看画诗》,有着有意倡导吟咏同一题材的作诗倾向与和诗氛围。同时,相对于画家以画笔来赞颂美人之美而言,萧氏文学集团所带领的文人群体是用诗笔来吟咏美人,具有以语藻雕绘美人模态之美的特点。如果说萧衍文学集团对风谣的借鉴还处于语言形式美向内容题材的过渡阶段,那么从萧纲开始,已经大量借鉴风谣歌咏女色表现怜情的诗歌题材,从最初的引谣韵入诗发展为引谣情入诗。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齐梁诗歌音韵流畅、语调哀婉、声色俱佳、不雅不俗之特点,“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7],被后人评为缺少气骨与精神。不过这很正常,因为齐梁诗歌与弘扬气骨精神的诗歌走的是两条艺术道路:一条是形式唯美之路,一条是功利审美之路。而艺术赏鉴之路本来就应是多元而不该是一元绝对化的,可惜有些人实在是过于模式化、过于原则化,以致于走上审美的偏狭之路。

二、萧氏文学集团的市井原性与雅俗兼美

我们知道萧氏文学集团的领袖皆是素族、武将出身,在这个家族成为皇族之前,他们与市井生活是互为滋养的。好色狎伎、吟谣艳舞、嗜利经商、争强好胜、囤积居奇可以说就是他们的原生态本性。所以当他们以僭祚的方式成为皇族之后,一方面他们要向高门世族学习,将自己的生活形式雅化,一方面这个家族骨子里固有的市井原性又迫使他们将市井生活习惯通过权力影响渗透于宫廷文化与士族生活中,那么以他们为领袖的萧氏文学集团势必就具有了雅俗兼融的文化特征。前面已经说过,允许士族豢养家伎并形成吟咏家伎等美人题材的诗风是在萧梁帝王文学集团的倡导下昌盛于梁代的,而在齐朝时齐高帝则明令禁止或者控制士族豢养家伎,所以尽管齐朝也引谣入诗,但是咏家伎等美人题材的诗作尚为少见。甚至在萧齐时代,受齐高帝本人倡俭习惯及其用素族压制世族的政策影响,素族市井原性中尚简朴、重简约的一面也或多或少地被带入皇族生活中,进而影响了整个国家的风气。到萧梁时代,素族市井原性中诸多不好的习惯都被带入梁代的日常生活中。梁武帝不但不控制士族豢养家伎娱情取乐,有时还作为一种奖励,赏赐女伎给重臣及其儿子。如《南史•徐勉列传》载“:第二子悱卒,痛悼甚至,不欲久废王务,乃为《答客》以自喻焉。普通末,武帝自算择后宫吴声、西曲女妓各一部,并华少,赉勉,因此颇好声酒。”[2]1485而徐勉本是家贫清廉之人,尊官厚禄后才一点点提升家族生活的质量,而他却时时以“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2]1483而自励。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二儿子死后极其痛苦又不忘政务之时,也因皇帝奖励女伎而从此“颇好声酒”,不以狎伎不“清白”为耻辱,可见当时社会嗜酒、重色、迷声风气之重。而且,在当时士人喜欢男童,有男童侍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不光彩之事,因此在诗文作品中有所表现也是常态生活的自然摹写,我们不能完全用当下的眼光与道德观念臆断批判。梁武帝萧衍纵容六弟萧宏囤积居奇、暴敛成性的行为,使得萧宏的家里带有集市的性质,而且他在建康也确实“有数十处商邸”[8]400。其他士族看到萧宏这样的行为既在经济上获利,又备受皇帝宠爱,势必也竞相效仿。“温饱思淫欲”,有了钱自然就想方设法让自己更加快乐,这也势必助长社会嗜酒、重色、迷声风气的蔓延。无论是萧齐尚简朴、重简约的市井原性之布播,还是萧梁好色狎伎、吟谣艳舞、嗜利经商、争强好胜、囤积居奇的市井原性之影响,他们都直接影响了萧氏文学集团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转型与诗学变迁。萧氏家族凭借其帝王皇族的身份与号召力,以其素族市井原性的好尚引导士族群体生活的俗向发展,与雅正的士族文化共同构成一种新的文化范式———雅俗兼美的文化范式。文化范式的改变,标志着士人世界观的转变和审美观的变迁,他们因此而欣赏一种“不雅不俗”的生活与美,进而通过萧氏文学集团的诗文创作和文学活动发展并深化了这种导俗入雅、雅俗兼容的文化范式。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就鲜明地提出这种“不雅不俗”的文论观点“:三体之外,请试妄谈。若夫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应思悱来,勿先构聚。言尚易了,文憎过意,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独中胸怀。轮扁斫轮,言之未尽,文人谈士,罕或兼工。非唯识有不周,道实相妨,谈家所习,理胜其辞,就此求文,终然翳夺。故兼之者鲜矣。”[9]最后一句“兼之者鲜矣”和前面“言尚易了,文憎过意”、“不雅不俗,独中胸怀”从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倡导了雅俗兼工的美文观念,而萧子显作为齐朝的后裔,梁朝萧氏文学集团的旗手,他对雅俗兼工的倡导贯通了齐梁文学的主脉,突显出齐梁文人雅俗兼美的审美理念。

三、萧氏文学集团的尚和思想与赏美意识

民族团结诗歌篇(4)

中国古代的诗歌焕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除旧布新的革新气象、敬祖绍宗的家庭美德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情趣,为人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为教育青少年平添许多生动教材。传统节日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充满无限生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赏析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语言精练、声韵优美、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隐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等的精辟见解和内蕴,给后人以深远的道德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何从世界竞争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古典诗词的育人地位,发挥它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在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歌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并产生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使用古代诗歌。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感受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着谦让有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思念亲人等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歌颂。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重拾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母语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迈雄奇,从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民族团结诗歌篇(5)

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一条洪荒年代就有的黑水河。在黑水河上段泾流过的区间,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弹丸小镇,她就是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古镇。沙溪盆地四周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色的青砖、灰瓦、白墙营造的白族村舍,又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跨越了两千多年时间的古道上的寺登街。寺登街这个跨越二千多年时间、连结和东南亚近万里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下的古集市,因了四千年白族文化历史的见证,于2001年10月11日被世界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公布并录入了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她和我国古长城、陕西大秦基督教宝塔及修道院和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大教堂位列伯仲之间。

蜚声海内外的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剑川石窟也就盘结在沙溪古镇紧倚的石钟山间。由于沙溪隶属的剑川县紧邻著名的玉龙雪山,境内又有老君山和海拔4212米的雪斑山,终年积雪,水冷草枯,农作物生长不济,故历史上一直比较寒苦贫脊,但是这里却文风鼎盛,四千年来人才辈出,星汉灿烂,源远流长。在这清一色白族聚居的坝子里,聚结着一个全国乡镇一级罕见的文学团体――沙溪诗社。沙溪诗社创立于1990年。现有社员近百人,其中虽有部分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但绝大多数是在田间陌上扶犁牵牛、春播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粮农。诗社社员中不但有年近九秩的乡里学究,也有稚气未脱的村童,儿孙绕膝的白族农家大妈。就是这样一个滇西北高原上水冷草枯的地方,这样一群稼穑田陌的白族子孙,由于二千年儒家文化的薰陶,白族诗书礼乐、耕读传家的美好风化,尽管他们的物质生产相对滞后,物质生活还正在温饱向小康的路上,但是他们却超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遵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化,在诗歌王国里构筑和追求着精神家园的皈依。

白族。不但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也是能诗善文的民族。不论是耕种、读书、欢度传统节日,重大社会活动,抑或是红白喜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他们口中笔下流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苦、乐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或长歌当哭或放歌抒情,沙溪诗社15年中创作了近万首诗,编选出版了《沙溪诗草》15集。《“古镇新韵”》集中反映了沙溪人文历史自然风物。这对于一个城市衣食足而礼仪兴的科班出身的诗歌团体也许并不是什么大的成果,但对于躬耕陇亩,汗水浇禾的农家诗社来说,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特别是在当今麻将风靡,不屑诗书的时下,更显得凤毛麟角。在他们的诗作中,既有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如歌颂中共“十六大”、“构建和谐社会”、“神舟上天”、“西部开发”、“建设文化大州”等重大题材;也有“自然风光”、“农村精神文明”、“故乡揽胜”、“七彩人生”的吟咏;同时还有相互之间的“题赠唱和”、“言事抒怀”、“校园诗歌”。似乎诗歌在沙溪的白族农民中已经成了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连孙子考上大学这样的家事也赋诗志喜。在文学的特色上,沙溪诗社创作的作品不但大都遵从近体诗的对仗、平仄、韵律,其中还保留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古老的白族“三七一五”的山花体诗作。即便是部分格律稍宽的古体诗,也大都上口押韵,特别是诗作大都吟咏人间情,身边事,读来又格外亲切,大有《诗经・十五国风》的遗韵。正如主席生前给元帅谈诗的《信》中所说一样,《古镇新韵》中的诗歌善于从民歌中吸收养料,这正应了一方水土产生一方文化的规律。剑川一年一度的石宝山万人歌会就在沙溪镇境内。届时万人云集,数千歌者都是独具才情的农民诗人,他们见景生情,随口咏唱,满山曲韵辞章。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沙溪诗社的应运而生和不断壮大,《沙溪诗草》的年年结集出版就是白族文化的新时代的必然。他们的诗作以及在诗作中的诗言志、歌咏情,是当代白族农民文化的一个窗口之一,是白族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和折射!

沙溪诗社的创立和发展,《沙溪诗草》的年年集结出版,凝结着州、县(乡)镇三级党委政府以及关心支持他们的有关部门的心血,凝结着诗社全体社员的共同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诗社的成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这些关爱。

让我们共同祝愿《沙溪诗草》这株大理文学园中的山茶傲雪绽放,花枝不断四时春。

民族团结诗歌篇(6)

在21世纪的今天,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探索梳理多民族文学融汇发展的规律,对于中国文学健康发展,走向未来,繁荣昌盛,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中国文学史存在的现状是一部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学史

自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大学体制逐渐形成,中国文学史成为各高等院校中文(或国文)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林传甲诸人在北京大学讲授该课,相关的教材、讲义、专著汗牛充栋,不计其数。然而,传统的各类《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现代及当代文学史,却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严重缺憾:一是介绍内容基本上是正统的书面文体,即所谓诗文词赋,以及小说戏曲之类,而对于数量十分广泛的民间口传文学则几乎不予理会。第二,除个别少数民族著名作家的汉字文献作品之外,主要内容皆为汉族作家文学,多民族文学作品几成空白。这就使得《中国文学史》多为名不副实,实际上只是“中国汉族文学史”或者是“中国汉字书面文学史”,与中国多民族文学实际情况不符,未能全面的反应其文学成就。

这种情形的产生,当然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简单归纳大概有这样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历史的原因。由于中国传统的问题等级观念,以诗文为正宗,予以特别重视,其余文体则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直到王国维先生强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2]其后,词曲小说之类方在大多数学者眼里占有一席之地。在此之前,元曲长期以来遭受的境遇,亦如王国维先生所论:“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元曲如此,其他民间俗文学为论者所不屑一顾更是十分自然了。

其次,是客观条件问题,主要是语言障碍,由于汉民族数量众多,汉语影响力强大,成为境内乃至东亚地区主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地区和范围都有较大局限。因此,除了少量翻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或者少数民族作家直接用汉语创作的作品得以较广地流传之外,各民族丰富的文学成就多限于在本民族内部传播,大多不为其他民族所了解。学者们这种因语言问题而导致的知识结构缺陷,是造成学术研究和中国文学史书写不可回避的客观障碍。

此外,由于前面两种原因的结合,即客观障碍所造成的对民族文学成就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特征差异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及对不同文学体裁艺术表现手法的喜好程度等,都会形成对各民族文学、民间文学以及各种非主体文学样式有意无意的忽略。

二、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学史

作为中国文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成绩尤为突出,为中国文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不可忽视,更不可分割。

综观中国多民族文学历史长河,作家群星璀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百花盛开,成就辉煌,令人惊叹不已。古代文学虽然因客观原因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是书面还是口传文学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古代从先秦到明清,匈奴、鲜卑、羌、女真、蒙古、藏、彝、回、满、等各族均取得较大的文学成就,涌现了北魏宇文氏家族诗人、唐之元结、独孤及、元稹、金代元好问及完颜氏家族诗人、11世纪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元代耶律楚材、萨都剌、马祖常、贯云石、余阙、明代李贽、清代纳兰性德、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赵藩等大批各族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许多优秀的书面文学作品如南方土著人《越人歌》、古羌人的《白狼王歌》、鲜卑的《敕勒歌》、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蒙古的《蒙古秘史》、藏族的《仓央嘉措情歌》等曾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还有如举奢哲《彝族诗文论》、阿买妮《彝族诗律论》一类文学理论著述,说明其文学成就已经达到相当之高度。在民间口传文学方面,更是贡献突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许多作品影响广泛。其中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及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彝族长篇史诗《勒俄特依》《梅葛》以及羌族英雄史诗《羌戈大战》等,均显示出中国古代史诗的辉煌成就,破除所谓中国文学无长篇史诗之偏见与谬说,堪称中国文学之瑰宝。

五四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中国多民族文学更是不断走向繁荣,名家如林,精品倍出,族别广泛等成为突出的特点。这里有满族作家老舍、端木蕻良、启功、黄裳、马加、舒群、柯岩、叶广芩、巴音博罗,苗族作家沈从文、蒙古族的玛拉沁夫、萧乾[3]、李 、纳·赛音朝图克、席慕容,回族的穆青、郭风、木斧、张承志、霍达、白先勇,土家族的家族的黄永玉、彝族的李乔、吉狄马加,朝鲜族金哲,藏族的饶阶巴桑、益希单增、降边嘉措、扎西达娃、阿来,维吾尔族尼米希依提、包尔汗、特依甫江·艾里耶夫、铁木尔·达瓦买提,壮族的华山、黄勇刹,白族诗人晓雪,东乡族的汪玉良等等,闪光的名字数不胜数,其中许多著名作家不仅仅是作为现代文学中少数民族作家的杰出代表,同时也进入到中国第一流作家的行列。

多民族作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有许多作品影响深远。《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边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茫茫的草原》、《李双双》《黄河东流去》、《黑骏马》、《心灵史》、《鸡毛信》、《刘三姐》、《欢笑的金沙江》、《穆斯林的葬礼》、《冰山上的来客》、《格桑梅朵》、《尘埃落定》等早已为人耳熟能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此外,尚有难以统计的各民族作者在辛勤耕耘,从事文学创作,除汉语创作外,还有不少民族的作者用各民族的母语进行创作,或者使用双语创作。虽然各民族文学发展不完全平衡,但却各自具有其风格和独特的意义。到1997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在京颁发,以前从未获奖的珞巴、基诺、塔塔尔等三个民族作者获奖,形成我国56个民族都有作品获奖的民族文坛大团圆,标志着我国多民族文学不仅广泛,而且在质量和艺术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代文学中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崛起的象征。

三、多民族文学观的意义和价值

(一)多民族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形式多样,带给我们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当代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基础条件。20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的采风运动在民间文学搜集抢救和整理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1984年起,又启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搜集编撰工作并陆续分省区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

转贴于

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卷帙浩繁,资料十分广泛,其中也包括着各族民间文学。同样,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问题在五十年代即已提出,几经周折,1983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其后,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牵头编写的包含55个少数民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也陆续推出,该书为族别文学通史性质,所论古今贯通,可以一览各族文学概况,此后的研究更为深入,分期的 断代文学史也不断出现,如《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之类。2004年,《民族文学研究》和四川大学文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发起召开了“首届多民族文学论坛”,促进了对各族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观念的转变,随着论坛的逐年召开,加深了相互了解、沟通交流,认识的深化。

(二)促进文学创作借鉴和交流。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各民族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吸取精华,彼此差异正是特色所在。

就形式而言,各族文学就有许多可以互相借鉴之处,以口传文学为例,许多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蒙古族的数来宝,藏族的鲁体、谐体民歌,维吾尔诗歌的“阿鲁孜”、格则勒、柔巴依,苗族的“贾”、嘎别福、恰央,壮族的“欢”,朝鲜族的“阿里郎”、时调,满族的子弟书,侗族的大歌,琵琶歌、多耶,瑶族的信歌、香哩歌、石牌话,白族的打歌、白族调、大本曲,土家族的摆手歌、哭嫁歌,傣族的赞哈,僳僳族的莫瓜调、掰史掰,水族的双调、单调、诘俄伢,土族的家曲,达斡尔族的舞春,仫佬族的古条,撒拉族的撒拉曲儿,毛难族的罗海歌,仡佬族的排歌,京族的唱六八,赫哲族的伊玛堪,珞巴族的夹日,西北多民族地区的花儿等等,以民歌、说唱等艺术保存丰富的文学资料,也是一朵朵文学艺术争奇斗艳的奇葩。

通过对多民族文学成就的欣赏和了解,还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几乎每一个民族或成功的作家,都是在学习借鉴多民族文学和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都有着从多民族文化文学学习的经历,伟大诗人屈原深深地受到荆楚和南方巫觋文化与艺术的影响而创作楚辞,唐代巴蜀、西域等中原之外的多民族文化对李杜的深刻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生长在四川的苏轼随着游宦谴谪的行迹不断地吸取东西南北乃至岭南地区海南黎族文化的营养。在现代作家中,从郭沫若的《孔雀胆》、曹禺的《王昭君》,到王蒙的《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高樱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等名家名作中,都可以看到汉族作家学习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缩影。反之,古今少数民族作家同样也受到汉族及多民族文学的影响,历史上接受汉文化比较早的匈奴、鲜卑及其后裔都出现许多有影响的诗人,如著名的元结、元稹、元好问都是鲜卑后裔,金代初期实行借才异代政策,对促进其文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回、契丹、女真、满族都有许多从事汉文创作的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玛拉沁夫、张承志、吉狄马加、阿来等均是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汉族文学传统密切融合的佼佼者。古代苏东坡贬谪海南,传播中原文明的同时,也学习当地民族文化。当代艾青、王蒙在新疆与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并进行语言文学交流也已传为民族团结的佳话,这一切,都是多民族文学彼此交汇促进共同繁荣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中国文学的必然走向。

民族团结诗歌篇(7)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91-02

傣族作家文学在傣族文学史上是处在边缘化上的,傣族作家文学的真正兴起及代表一个民族作家文学发展程度的长篇小说的出现,还只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作家文学的产生,除了深厚的民间文学底蕴以外,还需文字的形成和使用及书面文学的出现。傣族文字产生的时间相对比较早,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具有自己古文字且文字系统较为成熟的民族之一,而且书面文学据考证出现的也比较早,傣族丰富的叙事长诗能够很好地传承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但直到解放前,傣族出现由文献记载的作家及作品却是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文艺创作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全国各少数民族包括解放前没有自己作家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和作家队伍,各民族的作家文学开始蓬勃发展,有些民族甚至出现了在全国和国外有影响的作家,有些民族出现了自己的作家群和文学评论家。在这一背景之下,成长了一批傣族作家,他们用汉语和本民族语文创作了一批在傣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类作品。下面对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傣族近代作家文学的形成及代表作家和作品

近代的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是以刀安仁的文学创作活动为代表的。这段时期,有的傣族文学史研究者如岩峰、王松、刀保尧在他们合著的《傣族文学史》中把它定为“刀安仁时代的傣族文学”。从傣族作家文学创作历程的角度来讲,傣族作家文学创作从这里才真正初见端倪。刀安仁是傣族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年轻时留学日本,随后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他还积极推进傣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为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还是个才华洋溢的作家,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有《游历记》、《抗英记》、《汉光武》等篇。此外,刀安仁还聚集和组织了一批傣族文人(即当时有写作能力的知识分子、民间艺人和佛寺僧侣)成立了傣族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组织,他们创作和改编了《汉光武》、《阿銮相勐》等傣剧剧本,为傣族戏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标志着傣族在十九世纪初已有了半专业的文艺团体,这在傣族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文艺团体在刀安仁的领导下,汇编了第一部傣族著名的诗歌集――《罕千桩》。他们根据傣族民间文学作品创作了十多部傣剧剧本,同时还翻译了《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等一大批著名的折子戏,并把它们移植成傣戏,这从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傣戏。

二、傣族现当代作家文学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社会从封建领主制(德宏等地的一些地方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直接跨入社会主义,党和人民政府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惠少数民族的政策措施,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恢复和发展经济、文化,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和共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共和国成立后,文学及文化领域发展仍呈现“事实上的不平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促使少数民族文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有大的飞跃,国家采取了民族文化保护和扶持政策,还制定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相关政策,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到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中培养文学作者,从开办专门发表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作品的刊物园地到举办各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励活动,从促进国内各兄弟民族间作家的相互交流学习到派出少数民族作家赴国外与各国作家进行交流,一系列有益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措施相继付诸实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已经并且正在得到不断的优化,傣族作家文学沐浴着这股社会主义文学春风开始蓬勃地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傣族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歌手、诗人。如德宏的庄相、刀保乾;西双版纳的康朗英、波玉温、康朗甩、岩敦等等。这些歌手、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在傣族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政治原因和生活F迫,直到解放前夕,这些歌手、诗人大都停止了歌唱、创作,一些正在成长的年轻歌手、诗人在老歌手们的影响下,也陷入了沉默。傣族文坛上便一片暗淡。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老歌手、老诗人们亲眼目睹家乡的新变化新气象及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党和政府平等政策的感召下,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感激和振奋,他们不再保持沉默,逐渐恢复了自己的创作和歌唱,并且创作出了一批比较好的作品。如康朗英创作的长诗《流沙河之歌》,波玉温创作的长诗《彩虹》,康朗甩创作的长诗《傣家人之歌》和庄相创作的长诗《幸福的种子》等。这些作品被誉为“傣族文学复兴的第一标志”。这些作品对当时的整个中国文坛均有较大的轰动,并引起全国文艺界、学术界对傣族文学的重视。

民族团结诗歌篇(8)

女高音章小敏出台唱的是石夫作曲的《长相知》(汉乐府《上邪》),长腔一甩,开口很有味道,是民族风格;接下来的《一杯美酒》是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由艾克拜尔填词,可惜卡拉OK味道太浓。上半场压轴节目是混声合唱《梦中的卓玛》(陈道斌词、黄耀国曲)与《大青藏》(孟卫东词曲)。演员出台,红袍、蓝袍,一色藏族服装,很好看。诵经一般的男声出来,随后是女声飘起,唱的是“天边跑牛羊”,歌声很动人。这首歌词曲具佳,诗意盎然则民族特色鲜明。

下半场开台是青主曲、瞿希贤编合唱的混声合唱《大江东去》。王燕手臂一挥,一放一收,唱队开口,一强一弱,很精彩;结尾又一收一放,唱队一弱一强,歌声很见威风。后面的《二泉映月》是萧白编合唱,蒋力重新填词,唱的是“秋月当头”“秋风萧瑟”等等,以“秋”为主,意象集中,歌词简洁明了。唱到高潮出来的是“人到黄昏万事休”,悲痛中好像有点颓废,结尾却回到“唱得忘了愁”,显得很豁达。这首词是目前配《二泉映月》声乐作品中相对成功的一首。

接下来是86岁老作曲家与二胡演奏家张锐演奏《二泉映月》。他上台用的是老丝弦胡琴,发音古朴,音色硬朗;后面一首刘天华《良宵》换了新丝弦二胡,音色纤绵柔和。两曲风格截然不同,显示出演奏家对民间与“新派”二胡的理解。

混声合唱《运杨柳的骆驼》,公牛词,徐坚强曲。女声“嘘――”一片出来,唱出个风动沙舞大漠意境,男低音哼唱固定节奏,表示骆驼走得懒洋洋;男高音唱出旋律,声部线条对比与层次分明。作品很器乐化,有新意、很时尚。再下面是陈道斌作词、章吉华作曲的混声合唱《伊犁姑娘》,作品主调写法,旋律不错。

这台音乐会的高潮是民歌手高保利出台唱《洞庭鱼米香》,电声加民乐做的伴奏很是精良,歌声一出更是音调高亢,风格纯正,引得观众鼓掌,大家猜想是不是在假唱?他第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没有用伴奏带清唱,证明他的嗓门与唱功的确不错。

民族团结诗歌篇(9)

一、引言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民的劳动艺术结晶,其中凝聚了诗人很多的思想情感和品德操行,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也都蕴含在其中,对当今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现在普遍忽视了文学课程的学习,造成了文学素养整体上偏低的现状,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涵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将中国的古典诗词带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让学生从中领悟更多的东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杜甫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杜甫一系列诗歌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杜甫诗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在中国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一个从广阔视角来通过诗歌反应社会战乱现实和人们的流离失所,“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了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们的悲惨经历,抒发了诗人的忧伤和气愤,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他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

从文学文献资料统计来看,杜甫的诗歌现存有一千四百多首,诗歌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个人的人生遭遇而进行创作的。在这些众多的诗歌里面,有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的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劳动人民的同情,有的则是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则是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眷恋之情。这些诗歌无不都深刻地体现了杜甫的爱国之情和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成了杜甫诗歌的主题。

杜甫的一生比较坎坷,屡试不第,献赋未成,所以仕途梦想也就此破灭,也让他对国家的统治忧心忡忡。生活艰难所迫让杜甫开始正视自己生活的现实,终于吟唱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在安史之乱以后,长安城沦陷,杜甫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到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杜甫的《春望》)这样感人至深的诗句。

杜甫的诗歌之中包含了这么多的爱国主义主题,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诗歌载体,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国学文化素养,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杜甫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学功用解读

(一)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在杜甫的大部分诗歌里面,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了赞美和歌颂,诗歌的高度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真挚性都达到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成为了后代诗歌创作的楷模。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对祖国大好河山,名川名山描写的诗篇,杜甫从二十岁起,先是在南方游走了吴越等地,之后又在北方游历了齐赵,过了“裘马清狂”的生活,亲自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的杜甫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只要是足迹可以到达的地方都有他的诗作问世。高耸的岱峰,险峻的剑门,秀丽的锦江,奇骏的山峡都出现在了杜甫的诗歌里面。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不同于其他的诗人,在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颂的时候总是会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抒发自己对于祖国命运的深刻关怀之情。在杜甫的诗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悲壮的景色描写,表达了诗人背井离乡,一直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年老多病,同时国事不宁,重新回到故乡也遥遥无期的忧伤之情。另外在诗歌《春望》中有这样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感人至深的名篇,如果没有心中那颗对于祖国的炽热的心,又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呢?

杜甫在诗歌中通过自己的亲身游历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通过这些诗歌,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要经常走出课堂之外,亲自去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和奇秀,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于祖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二)培养学生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杜甫一生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直生活在社会中的劳动人民阶层,一直饱受着贫穷和颠簸流离之苦,所以用一种忧郁的目光目睹了唐王朝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和劳苦人民悲惨生活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让劳动人民是九死一生,忍受着妻离子散的痛苦。

在杜甫前期创作的诗歌里面,很多是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进行批评,表达了自己对于百姓疾苦同情的名篇。比如诗歌《丽人行》:“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描写的是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表达了对于老百姓生活的无限关怀之情,也是对那个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经沦为胡虏,辗转到了祖国各地,亲自目睹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所以在这一时期杜甫创作的诗歌也都成为了经典,构成了杜甫诗歌的灵魂主题。在杜甫经过石壕村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征兵给人民带来的远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状;刚刚新婚不到一日的夫妇竟然成为了永别的惨状,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将士们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悲壮情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对渴望回到自己家乡的深刻思念之情。杜甫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让我们读起来有着一种患难与共的真实感,同样的遭遇也让杜甫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刻的同情。

教师通过对杜甫此类诗歌的归类和解读,可以让学生明白劳动人民群众的伟大和生活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永远和劳动人民心连心的思想观念,时刻想着劳动人民的疾苦,从心里树立起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意识,主张民族团结,反对战争和侵略。在自己的诗歌里面,杜甫反对唐王朝对吐蕃和南诏等少数民族进行压迫和侵略,同时也反对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原地区的侵略和骚扰。杜甫在诗歌中当时表现出来的这种睦邻友好和民族团结的态度,符合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趋势,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在杜甫后期的诗歌作品创作中,主要多是写安史之乱的,在诗歌中杜甫同样表达了自己维护民族团结和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在诗歌《塞芦子》中,杜甫反对军阀割据混战而提出了正确的军事策略。在诗歌《述怀》中,杜甫表达了想要通过拾遗这个谏官,帮助唐王朝评定叛乱,恢复祖国河山大一统的雄心壮志。“汉运初中兴”则是代指了唐王朝,表达了自己希望唐王朝可以再次恢复以前的模样,从而表达了自己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歌《北征》中,诗人杜甫还是时刻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杜甫的诗歌之所以有着这样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主题和人文之一精神,是因为作者生活在那动荡的社会中,生活面广,接触到了更多的下层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诗歌中进行了最真切的表达。除此之外,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以及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等的情怀都对杜甫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杜甫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集杜甫都能纯熟运用。杜甫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质量上乘,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教师通过对杜甫此类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心,从而也鞭策自己要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涵养。

三、结语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他自己一生所创作的一系列的诗歌中都时刻透着他那颗对于祖国炙热的心,诗歌中同时也反映出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诗歌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品读杜甫的诗歌,总是会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地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宝库中汲取营养,改革课堂教学手段,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新解读,帮助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人文素质涵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鲁金波 治国诗词殷鉴[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徐中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民族团结诗歌篇(10)

她领唱了国庆60周年庆典上唯一一首领唱歌曲《领航中国》

她一年主演五部歌剧

她领衔的《木兰诗篇》赴日本和俄罗斯演出,为中国歌剧赢得了盛誉

2011年,她值得我们期待……

LeiJia : I Pursue Mulan Border

文/郭蔷 图片提供/雷佳

雷佳,中国人民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青歌赛”、“金钟奖”等国内最高级别音乐比赛的金奖获得者,多次在国家重大演出活动中挑大梁。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雷佳,音质清澈、音域宽广、音色极具穿透力,被业内专家赞为最有灵性的歌唱者之一。

在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巡演之际,提纲主演花木兰的总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雷佳接受了本刊专访,畅谈了她对木兰这个角色的理解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感想。

《木兰诗篇》感动日本,震撼俄罗斯

大型原创歌剧《木兰诗篇》自2004年公演以来,曾在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等地演出,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2009年,《木兰诗篇》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再度亮相,担任艺术总监,把“木兰”的接力棒传给了总政歌舞团的新生代歌唱家雷佳手中。雷佳领衔主演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先后在福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日本、俄罗斯等地上演,并顺利完成献礼“七一”、“八一”,世博演出季、广州亚运会专场及“俄罗斯汉语年”演出。

作为雷佳的研究生导师,著名歌唱家里李双江谈起来很激动,他说:“雷佳太棒了!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郭蔷:雷佳你好,先祝贺你的《木兰诗篇》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并感谢你把中国的民族歌剧推向世界。

雷佳:谢谢,这只是我一个歌唱演员应该做的,中国的经典故事应该在世界经典著作中占一席之地。

郭蔷:你领衔主演的中国当代歌剧《木兰诗篇》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演出后,好评如潮,让深圳听众感受到“最中国声音”的魅力。《木兰诗篇》还将要巡演多少场?

雷佳:预计是巡演百场,现在已经巡演20多场了。国外的像日本、俄罗斯,中国的北京、上海、福建、湖南、沈阳等,沈阳的这次演出实际上是一场慈善演出,是为“青少年捐助基金会”募捐的。

郭蔷:歌剧版的花木兰与我们熟悉的戏剧版或电影版的花木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雷佳:每种艺术的看点都不一样,诠释的着重点也不同,在歌剧舞台上表演木兰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对木兰的理解加进去,通过歌剧这一个不一样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得到全新的体现,也让大家有一个全新的感受。

歌剧没有电影那么丰富的表现手段,只能靠旋律、歌声和舞台表现力来塑造人物、感动观众,其实也很有难度。指挥老师、音乐和演员要在同一个时间里段里同呼吸,这对一个演员的唱功和整个表演集体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郭蔷:听说《木兰诗篇》在国外大受好评,听说你在日本演出,因几近完美的“无扩音”演唱而被打了很高的分数?

雷佳:《木兰诗篇》在日本演出,场场爆满,两千个座位坐无虚席。首场演出吸引了日本皇太子前往观看,演出结束后,日本皇太子在后台见到我的时候,连呼“木兰”、“木兰”。日本著名指挥家、皇太子德仁的恩师堤俊作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看老师演的《木兰诗篇》,对他的震撼相当大,可以说彭老师开了个好头。

“无扩音”那场演出光是谢幕就用了40多分钟,返场五次。不少观众都看哭了。

郭蔷:在俄罗斯那次演出也非常成功是吧?

雷佳: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演出挺难忘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剧院之一,《天鹅湖》、《睡美人》等,都是从这个剧院走向世界的。这个剧院没有扩音设备,能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是所有歌剧演员的梦想。马林斯基剧院和圣彼得堡市政府还给我们整个主创团队颁发了“卓越艺术家奖”。 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世界著名指挥家观看了整场演出后,激动地表示,中国艺术家们的演出太震撼了。

“第二代花木兰”感谢

歌剧《木兰诗篇》全球首演的主演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木兰”曾以歌声征服了美国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的观众。

当雷佳知道自己被亲点饰演花木兰时,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是因为彭老师已经完成得太好了,她创造了这个人物。动力是她给予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

郭蔷:据说是中国“第一代歌剧花木兰”扮演者老师亲自挑选了你来扮演她当年的角色?

雷佳:很感谢老师的信任,当时在总政歌舞团众多实力派里通过层层选拔最后选中我的原因,可能是我这些年来在歌剧方面做的努力很多,加上以前我有刀马旦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彭老师觉得我符合她心中的‘木兰’。在音乐指导方面,“歌剧花木兰”这个人物是彭团创造的,而我们接棒出演之后,彭团尽心尽力地指导我们排练,毫无保留,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日本的演出,她每场都看,每场都总结经验和不足,让我们每演一场都能有所进步。

郭蔷:演花木兰这个角色,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雷佳:其实我每次表演一个民歌剧目,每诠释一个角色的时候,都会从角色本身的心灵层面上去理解这个人物,我觉得花木兰这个人物,她的境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木兰身上有一种精神,除了孝和忠之外,木兰作为一个战功赫赫的人,最后选择归隐田园,足以证明了她是一个淡泊名利、追求平和宁静的人,我欣赏这种精神,也追求这种境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2005年,去美国的林肯艺术中心演出,获得了专家评审团的一致赞美,也被评为杰出艺术家。在过去的那么多年来,林肯艺术中心鲜有中国面孔,只有京剧大师梅兰芳去表演过。雷佳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说:“中国声乐在国外的演出成功,表明民族声乐也能唱响世界。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听众对歌剧的在产生兴趣,我会尽心尽力去传播这种艺术。”

郭蔷:在流行音乐充斥的华语乐坛,如何才能让大众更多的关注民族歌剧艺术?

雷佳:从商业的角度上看,民族歌剧艺术的确尚属于小众艺术,我们还有好多工作要做,这也需要大家共同来努力,比如说曲作者、编剧、演员、题材等。但我发现现在中国的观众已经越来越热爱我们民族音乐了,这可能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回归吧,这方面我们还是欣喜的,2010年7月30日,我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那场无扩音演出,现场观众达到满席,有些人都买不到票了,这说明中国的观众是热爱本民族音乐的。

郭蔷:很多人认为《木兰诗篇》是继“白毛女”、“江姐”之后又一民族歌剧经典形象。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外交流方面你有什么想法?

雷佳:我觉得中国的经典的东西要往外走。我第一次出国,大约是本世纪初吧,当时我问国外的观众“想听中国的哪首民歌”?结果发现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什么经典歌曲,我就想,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经典的民歌,应该让全世界知道。西方人需要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我想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郭蔷:《木兰诗篇》在国外获得的成功是具有时代的意义的,是么?

雷佳:是的,我觉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中国歌剧恰巧在这个合适的时代(全世界宣导和平的年代)推出《木兰诗篇》,以此作为开端,将中国的民族艺术推向世界,是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的民歌,大多是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流传下来的,有很强的生命力。处于这个时代,更应该用这个时代的演唱方式、音乐方式来表现和诠释古老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民歌绽放出新的光芒。

做有修为的歌者

2008年7月27日,一部被称为中华乐坛盛事、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具有特殊创举意义的音乐作品集《中华56民族之歌》在北京正式发行。雷佳担负重任领衔演绎。后来这部音乐作品集作为唯一的音乐国礼,赠送给来参加奥运会的外国元首还有文化使节,并受到格莱美评委会的高度赞赏。

郭蔷:60周年国庆庆典上,你的一首《领航中国》成为一大亮点。在那么重要而庄严的场合下演出,是一种什么心境?

雷佳:2009年对我来说,是个值得一辈子回味的一年。我与戴玉强老师联袂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领唱歌曲《领航中国》,这是庆典中唯一设置领唱的歌曲,也是历年庆典活动中首次出现“领唱”的形式。

我和戴老师为了能完美演绎这首歌,每天“狂练”,因为现场演出绝不容许失败。到了演出那一天,大冷的天,早上五点我们就开始准备化妆,当时现场没有更衣室,不得不躲到一辆准备放飞鸽子的车上换演出服,我就和一车鸽子一起等待着那喜悦的时刻……这次演出令我终生难忘。

郭蔷:你觉得一个歌手要成功,要必备哪些要素?

雷佳:天赋、功底、修为。不管你是歌唱演员还是电影演员,我觉得必须得懂得自律,一个歌手或演员的修为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他(她)的人生格局,也就是境界。

郭蔷:最难忘的演出经历是哪一次?

雷佳:其实很多次演出都让我很难忘,在日本东京国立剧院,60周年国庆庆典上的第一次领唱等等,但是我最难忘的还是2008年5・12大地震时,我们团第一时间去汶川慰问的那次,当时老师带团,我们的一个战友在救援过程中劳累过度去世了,当时的群众自发搭建了礼堂来悼念我的战友,阎维文老师唱了一首《无怨无悔》,一开声就哽咽了,从始至终地带着哭腔,亲临那种场面,谁都没办法不哭出来。

大善才能大美

我一直这样认为,一个有修为的人,一定是个有慈悲心的人,对雷佳的专访,让我看到这个甜美的湖南妹子身上有一种因善而美的特质。雷佳曾被授予“雷锋精神宣传员”称号,并参与了“山花工程”助学行动、“母亲水窖”等慈善工程。她也是“母亲水窖”的第一代代言人。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抗震救灾活动中,雷佳踊跃捐款并多次奔赴灾区进行慰问演出。

郭蔷: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会说名人或明星做慈善有做秀的嫌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雷佳: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做慈善是一个善举,不管是不是做秀,只要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弱势群体,让更多的有能力的人加入到慈善的队伍中来,这就是慈善的目的之一。我们不要计较过程,我们要看结果。

郭蔷:你个人也是一直在做慈善,你觉得做慈善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雷佳:我觉得在做慈善过程中,得到的益处就是,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能得到净化,每年我都和韩红一起去敬老院去慰问老人们,我们对这些老人们尽孝心后,内心会很温暖。

从戏迷到军中百灵

雷佳出生在洞庭湖畔的益阳。5岁时第一次登台表演赢得的掌声,激励她少年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艺术学院花鼓戏剧科表演专业。1997年,她又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师从邹文琴教授学习声乐。

在中国音乐学院五年的学习生活,她相继在音乐电视剧《瑶山情话》、电视连续剧《转移》中饰演角色;也曾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庆“七一”专场音乐会以及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党的八十华诞《红旗颂》大型文艺晚会上放歌。 2002年7月,雷佳以优异成绩考入总政歌舞团。

雷佳回忆说:“考总政的时候,李双江老师就跟我说,你的专业是第一,你不要考别的学校了,就读军艺吧,赶快回去准备文化考试。”但当时的雷佳也同时报考了中国音乐学院。没想到两所学校同时录取了她,最后雷佳选择就读中国音乐学院。2007年雷佳考入艺术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拜李双江为师。

雷佳被专家赞为最有灵性的歌唱者,她兼容并蓄,融戏曲、美声、民族于一身,她的嗓音既有民族声乐艺术家珠圆玉润之音域,大气、唯美的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被专家、观众誉为“天籁之音”。

雷佳简介

上一篇: 外科医学论文 下一篇: 项目实施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