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02 09:59:43

摘要:透过时下旅游业界的几组热词,足以窥见旅游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即旅游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域扩张趋势、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性追求,以及旅游产业驱动的技术化取向。新旅游时代的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调整专业人才的标准定位,改进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推进旅游教育的资源重组,落实专业教育的课程重建,实现校企合作的机制重塑。

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界新业态、新现象、新趋势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旅游+”等一系列令人应接不暇的新概念、新思维、新理念,涌动如潮。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旅游新时代。中国当前的旅游专业教育,在诸多层面已经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入手,探究主动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律,对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几组概念看旅游新时代

(一)新旅游与旅游新时代

在西方,“新旅游”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当初是用来描述一批在道德观念上更有批判意识,且意识到旅游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新型旅游者的,所以,这个概念早期也表述为新旅行者(Newtraveler)。将这个概念运用到更广泛意义上的“新旅游”,是奥利安娜•普恩(Aulianapoon),她在1993年《旅游、技术与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一方面,为了保持可持续性,旅游必须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新型游客的出现,旅游已经在变化中[1]。随着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如果这些新型旅行者构成了最初的小众市场,他们现在则更加普遍,并且“新旅行者”这个短语已经失去了某些新意与现时性。尽管奥利安娜•普恩在书中并没有明确表示新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但其思考角度显然是站在传统与未来可持续发展交汇点上进行的。即是说,所谓新旅游,不仅仅是时序意义上相对于过去旅游的区别,更是从内涵发展意义上对于传统旅游概念的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旅游业提供人力资源的旅游职业教育,其专业教育无论是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必然地服从于旅游业态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在这个意义上,旅游新时代既有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同时,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步共振。

(二)小众旅游到大众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行为便渐渐成为一种大众行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旅游时代。从市场营销的层面看,小众市场是一个小而集中、且目标性很强的市场,因为它往往具有专业化、精准化的特质而几乎不存在竞争性的问题。从意图与目标上说,旅游业中的小众市场通常是基于狭义的特殊兴趣旅游(Specialinteresttourism)[1]。这种小众市场起初可能是非主流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供应商增多,这些小众旅游市场亦可能成为主流,小众旅游也可能成为大众旅游。这就是旅游业的一个基本演变规律。在这个规律演变过程中,当小众旅游市场不再小众时,人们往往也无法从中找到一个明确的可以用数值判断的标准与尺度。但从概念意义上看,大众旅游时代的小众旅游,往往又是建立在知识碎片化与市场细分化基础之上的,所以,小众旅游市场往往是非常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尽管小众旅游一开始都是非常小的,但当竞争者意识到这个市场有利可图,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竞争中来,小众旅游产品便可逐渐演变成大众旅游产品。这也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一个规律。这是一个“裂变—聚合—再裂变—再聚合”的过程,这也正是当今旅游职业教育必须面对一个旅游行业、产业发展的现实规律。

(三)全域旅游与全域旅游与“旅游+”

关于全域旅游的概念,最早可溯到2015年8月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而对此概念的全面系统论述,则是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所作题为《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报告中。此后,经历了近些年的实践与探索,全域旅游的概念更是逐渐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2018年2月,由李金早主编,商务印书馆、中国旅游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当代旅游学》一书,对“全域旅游”这一概念作了如下界定:“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整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此书同时还对“全域旅游”的区域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全域旅游所指区域,可以是省、市、县等行政区域,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域的区域,为更有效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行政单元为申报对象,以市县级为重点和主体。”与全域旅游同时引起业界关注的一个概念是“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可见于2015年8月《中国旅游之声》发表的《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在该报告里,“旅游+”是作为一个能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3],形成新业态,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的新概念加以阐述。在此后的旅游实践创新发展过程中,“旅游+”作为一个崭新概念,对于推动新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巨大功能特征日益凸显。首先,它直接揭示了新旅游时代的市场导向功能,新旅游时代的到来,使得旅游业不仅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的作用往往促使旅游自身形成巨大的自调节、自平衡功能机制,进而搭建起功能强大的供需平台。其次,旅游以“+”的方式使其自身价值得以成为最大可能,基于旅游“+”可以实现参与、收益、分享、开发、创新诸多目标。第三,从本质上讲,旅游业是基于服务实现价值创造的产业,而“旅游+”的“+”往往正使创造价值、放大价值具有无限的可能。第四,新旅游时代,跨界融合成为旅游自身发展的基本模式,而“旅游+”不仅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诸如景区、交通、旅店、餐馆等旅游相关元素与其形成更多元、更深刻、更广泛的融合,而且诸如林业、农业、工业等其他产业领域均能以“+”的方式实现广泛、深入的跨界融合;第五,“旅游+”之“+”可以形成化学反应式的结构重塑,即以“+”的方式催生出基于传统旅游业领域的新旅游产品、新平台、新架构、新价值。最后,“旅游+”使旅游可以通过信息互联的方式,把和旅游与生俱来的动态性、开放性的边界无限扩大直到无界,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二、旅游新时代的旅游产业发展特征

(一)旅游产品需求的多样化

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服务性行业特征,旅游产品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公共服务产品。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社会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特征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小众旅游产品转化为大众旅游产品的概率在提高,周期在缩短。同志在中共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大众时代的到来,在旅游业界显现得日益突出。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正在被体验游、深度游、慢旅游所取代,传统旅游概念的吃、住、行、游、购、娱,已经不再能概括旅游的基本要素,李金早同志提出的商、养、学、闲、情、奇作为旅游新六要素,从旅游的主题、目标、方式、特色等方面对旅游产品需求作出了全新的概括和归纳,这也正是旅游产品多样化需求的某些直接反映。

(二)旅游产业开发的域扩张趋势

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的市场感召力、自调力、扩张力变得空前强大。随着全域概念的提出,旅游事实上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或产业群,旅游之域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张的集群,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已是一个可无限吸纳的产业集群。而“旅游+”概念的提出,则使把农业、工业、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等不同层面、不同方位的领域和产业行业吸纳进来成为旅游的有机要素。同样,“+旅游”则可以依托几乎所有的领域、行业、产业,形成全新的旅游产品甚至发展为新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开发的这种域扩张使旅游产品出现无限可能的同时,也为旅游职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机遇与挑战。

(三)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性追求

新旅游时代的到来,使得旅游开发模式本身更具多元化特征,一方面是旅游者往往可能直接助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另一方面又因旅游的全域化走向而使得旅游开发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种行动自觉。与此同时,社会力量也会把旅游开发当成一种创新创业的自觉行动。事实上,如今的旅游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其产业域几乎涵盖一二三产业的所有领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旅游开发的模式创新自然成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换言之,如果没有创新,旅游产品与产业开发均必然了无生机,行之不远。要想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谋求旅游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从开发模式到产品设计,都必须时时处处谋求创新。

(四)旅游产业驱动的技术化取向

在传统旅游时代,旅游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旅游职业人才似乎也无需太多的技术修养,只要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混迹于旅游行业就不成问题。但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旅游业的发展常常与技术革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也往往依托科学技术的更新。最突出的事实是,过去人们旅游往往依赖旅行社团组织,如今大多数人仅凭一只手机便能畅游天下,尤其是微信支付已全民普及,除了涉及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之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过程管理几乎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在一定意义上,“互联网+”带来的行业产业冲击力与驱动力在旅游业界恐怕是最为巨大的,“无人酒店”的出现,已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于旅游业的驱动力之巨大。

三、新旅游时代的高职旅游专业教育

(一)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旅游职业教育必须依据新旅游的业态发展趋势和特征,从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架构进行重新梳理。总体上讲,新旅游时代的旅游职业教育应当“明确一个愿景、培育一种精神、突出二维取向、坚持三全路径、塑造四型人才”。11.明确一个愿景明确一个愿景。新旅游时代使旅游行业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动态化、新锐化发展特征,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密切关注并适应超前预测行业产业发展,并能根据国际国内旅游行业产业发展动向,不断调整、更新专业结构与课程架构,始终保持能按照“本地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标准,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2.培育一种精神培育一种精神。职业教育必须按照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要求,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理应按照这个标准,造就忠诚于旅游专业行业的职业人。33.突出二维取向突出二维取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新旅游时代应坚持本土维度取向和国际维度取向双向并进。即学院培养的人才立足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通过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培养适合国际旅游业需要的国际型人才。44.坚持三全路径坚持三全路径。在人才培养路径上,要始终坚持教师与行业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有效促进高素质旅游行业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55.塑造四型人才塑造四型人才。在人才素质追求上,要着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以及企业实践岗位的锻炼,将学生塑造成有文化、会审美、技能强、能创新即文化型、审美型、技能型、创新型四型旅游职业人才。

(二)新旅游专业人才的标准定位

关于旅游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描述。比如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当今业界的一大热词,在旅游管理与服务的层面上,旅游专业人才主要应当是知识与技能的复合,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复合,是知性与悟性的复合,是服务技能与科技素养的复合。旅游业界有其自身具有层级意味的专业领域划分,比如旅游规划领域、旅游开发领域、旅游管理领域、旅游服务领域等。正因为业界具有这种领域划分,旅游人才从行业领域以来,还可根据不同的岗位领域对专业人才进行不同的类型定位,比如服务型与规划型、策划型与开发型、设计型与运营型、学术型与实操型等。毋庸置疑,一个优秀的旅游企业,一定是各型优秀人才的集合体,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旅游教育机构必须明确自己培养的人才主要着眼于什么领域和层级的人才。过去相当一个时期,人们在高职专业教育的追求上,往往过分强调其与未来岗位对应的精准性。随着旅游业态变化频率越来越快,这种精准化追求的结果则往往使得人才培养标准很难真正适应日新月异的职业岗位需求。因此,新旅游时代的高职旅游专业教育,重要的是要能就旅游人才的类型层次进行准确定位,至于具体的目标工作岗位,则不宜过早将其与人才培养标准精准对应。否则,所谓的精准追求的结果,只能是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三)新旅游高职教育的资源重组

旅游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人才培养目标是直接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其专业设置也往往与职业岗位群相对应。但历经近1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往往趋向于与职业岗位的精准对接,在此背景下,师资队伍中的学历专业则往往与作为受教育者的高职专业难以找到对应的匹配。或者说,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与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其专业教育体系往往很难找到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是按学术体系模式运行,另一个却是按照企业岗位实务体系模式运行,正如承载列车的两条轨道,尽管离得很近,却总是走不到一起,这就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尴尬。这种尴尬局面最终只能以倒逼的方式,促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双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双师(既有一定的学术素质,同时还应具有企业从业经历与实操技能;既要有教师资格,还要有旅游领域技能资质的双重素质的从教者)必须成为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师资标准。高职旅游专业师资必须照此标准进行重组培育。

(四)新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教育模式是任何一个教育层级或教育类型必须探讨的问题,每一种教育层级与教育类型都应有其特定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而每一种教育层级与类型,其具体的专业教育也理应有其最适合的教育模式。我们的研究与实践表明[4],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模式固然可以找到许多不同层面的教育模式,但是,“校企融通,产教融合”是各种具体教育模式中不可改变的模式理念。此模式的构建,要求对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育人合力,致力于有文化、会审美、技能强、能创新的高素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五)旅游高职专业教育的课程重建

适应新旅游时代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构建,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成果,从知识管理入手,对旅游职业领域的知识进行科学分类,做好知识地图绘制,建立课程资源库,并构建好知识导航系统,最终完成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构。

(六)旅游高职校企合作的机制重塑

借用“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方足以将校企合作机制目标表述得更为充分。如果将此概念运用在高职教育层面上,校企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可以十分形象地描述学校与企业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的集体或组织。至于其具体特征,笔者在《校企融通,三全育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餐旅专业群的实践探索》一书中,曾以“目标共同、命运共生、理念一致、价值趋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全面融通、全程贯通”八个关键词对校企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也许是不周全的,但它至少应当成为新旅游时代高职旅游专业重构的一个基本追求。

[参考文献]

[1]李力.旅游学要义[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7:181.

[2]李金早.当代旅游学(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2):244.

[3]李金早.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5-08-21(5).

[4]吴言明,麦旭.校企融通,三全育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餐旅专业群的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3.

作者:吴言明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下一篇: 临床医学课堂教学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