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时间:2022-12-27 10:13:02

摘要: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模拟机电行业或企业的实际岗位的分工和考核,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机电行业或企业的岗位职责,最终促进学生技能与综合品质的提高。本文主要从评价主客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方法等三个维度,谈谈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自从国家提出2025年实现“中国创造”的宏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逐渐确立了以社会与企业需求为本的办学理念。实践表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提高高职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机电类专业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型专业,是与工业化生产密切接触的学科;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等这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完全可以跨越校园围墙,让我们的教学接受现实的考验。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价值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信息载体,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否科学,关系到我们是否能真正提高机电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最终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发展,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可喜的是,建设就业导向性课程评价体系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潮流,比如“工作导向型”“项目课程链”等课程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高职教学的宏观环境,促进了以岗位为导向的多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评价是影响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促进教学与企业的融合,从就业质量方面倒逼课程结构的改革。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学非所用,得不到企业的认可,那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也存在严重偏差呢?只有机电类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多方共赢。

二、改变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是众多高职院校提出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建立符合行业和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置体系,就非常有必要。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的必要智力支持。其次,突出能力为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具有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销售、管理等基本能力。再次,机电类课程体系必须拓展学生的职业交流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综合素养。考核方法,也应当转变思路。传统的试卷考试考核方式和方法,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机电行业或企业的实际岗位接轨的操作考试应当成为考核的主要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一项完整的实际操作技能可能包括材料准备、操作演练以及操作结果呈现等多个环节,如果全程考核,时间和考核条件难以达到,可以抽取其中一部分,标准化方式评价。模拟机电行业或企业的实际岗位的分工和考核,是一种简捷有效的评价方式,能促进学生对将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团队合作精神等的直接感知,应当在机电类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行。

三、改变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就意味着摆脱了传统的以死板的理论知识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需要教师树立新型人才观,从评价的主客体、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等多个维度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课程评价往往由学校或教师单方面组成,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是被评价的对象,这严重束缚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随着高职院校日益与企业合作的加深,校企合作成为沟通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多数准毕业生都会在毕业前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实习学习。这迫切需要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或企业专家的评价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考核也更客观。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加苛刻。社会一般要求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知识与技能并重,并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现阶段课程评价改革要抛弃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的考核。如选择正确的测量工具,测量指定工件的尺寸;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能加工简单零件;准确绘制指定零件的工程图等等。

3.评价标准和方法多样化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方法依然采用总结性评价为主的方法,考证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据考核的主要部分。片面强调期末考试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监督和考核,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发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与机电行业的岗位需求接轨;让学生既成为考核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激励他们的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掌握就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他们踏入社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秀海,李丽萍,王雷.多种类型高职课程体系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211

[2]佟昀.构建接轨企业的课程评价体系[J]纺织服装教育,2012,(2)27:242-244

[3]侯玮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31):369.379

[4]郭江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6

作者:王延松 单位: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市场研究 下一篇: 高中生计算机素养的要求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