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题、网络建设、软件开发、资源建设、教学探索、技术应用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673-8454
  • 国内刊号:11-5572/TP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761
  • 创刊时间:199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27
  • 综合影响因子:0.378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前沿论坛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

摘要: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开始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各阶段特点和高校智慧校园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高校CIO体系建设经验,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CIO体系,为我国高校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1-5

Minerva大学“互联网+高等教育”探索研究

摘要:Minerva大学让本科教育与互联网互相融合并不断创新,探索了"互联网+高等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的本质进行了重新思考,在此基础上与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整合创新,创造了一所全新的"理想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实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样本。
6-8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创新探索

“互联网+远程互动课堂”促进校企融合资源共享

摘要:阐述在中央财政支持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建成的远程在线互动数字传输课堂,网络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意义、建设方案及核心技术。应用案例表明,该方案可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工作,深化校企融合及资源共享,对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同类高职院校有借鉴意义。
8-11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资源共享门户研究

摘要:我国各类教学机构创建了大量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在现有网络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门户,充分利用大数据、数据挖掘、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实现更高效的数字化资源共享。
12-14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新形式及其发展

摘要:"互联网+"是将社会各个领域与互联网的发展成果进行叠加和融合,产生新的运行模式,推动行业的进步,促进创新发展。"互联网+"成为当前我国的一个战略发展方向,也正在催生着教育行业的重大变革。本文基于国家的"互联网+"发展规划,指出了当前各种互联网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研究了线上教育对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重大作用,分析了慕课这一特定互联网教育形式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以及在推广慕课教育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5-17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专题研究

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实践——基于省级教育数据中心

摘要:尽管浙江较早建成了同城互备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并承载了电子学籍、成长记录、普高选课、教师培训等省级自建应用及国家系统的运行,支撑了全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但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为此,作者所在单位通过建设区域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制订信息标准,构建教育基础数据库,建立数据交换、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业务与数据的统一,逐步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共享"、"信息孤岛"等难题。
18-20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全面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应用,教育基础数据库基本形成。如何共享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建设本地通用系统和地方特色系统是下一阶段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需求、数据共享的支撑平台,并详细介绍了福建省数据共享的建设实践。
21-23

大数据时代高等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吉林大学资产管理与后勤处“云平台”的建设为例

摘要:大数据时代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理念进行理性分析,把握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变革,已成为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需要深入思考并切实贯彻的重要战略课题。本文以吉林大学资产管理为例,探讨如何以新的策略来应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所提出的挑战。
23-27

基于构件的管理信息系统云开发平台研究

摘要:本文研发了一种基于构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以平台即服务(Paa S)的模式提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服务。文章首先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研发了一系列高效可靠的可复用构件,使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功能可以通过直接组装构件的方式实现;接着研发了一种开发平台,让开发者可通过浏览器在云端组装构件,以迭代的方式快速构建和部署系统功能。对于不能用现有构件直接组装而成的业务,开发者可利用开发平台提供的新构件进行开发服务构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系统、研究生质量监控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敏捷开发实践表明,基于构件的Paa S开发模式,能够很好地契合敏捷软件开发理念,大幅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减轻系统的维护负担,提升系统的构建质量,降低系统整体成本。
28-32

高校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多媒体教室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最为主要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结合多媒体教室管理中实际存在问题与需求,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Web的高校多媒体教室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B/S结构,由教室信息、设备信息、故障信息和借用信息四个模块组成,运用ASP.NET、C#、AJAX等技术。经一年多的测试与使用,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强师生的服务满意度,为多媒体教室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构建思路。
33-36

高职院校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结构体系构建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多种可选方案,无论采用何种方案,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需要理解系统的结构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功能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系统的建设。只有通过建立源头唯一、全员维护的公共信息库,完成详细的用户角色功能需求,对整个系统进行架构和技术设计,并拓展公共模块、业务活动模块、特殊功能模块,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实现与上级管理部门的数据接口自动对接,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36-38

高职开放实训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开放实训室管理智慧化的需求,开发了开放实训室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训室课程表更新服务、门禁管理、考勤管理、信息、视频监控、管理软件平台、微信服务程序等模块。通过使用该系统,开放实训室管理规范有序,学生出勤率稳步上升,有助于教学管理水平和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9-41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资源建设与共享

基于知识地图的高中微课资源网站导航设计

摘要:知识地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对知识结构及其内在关系进行表征,在国际上得到了学习者和教师的普遍认可。高中教学存在班额大、知识点多、升学压力大等特点,传统教学难以满足,短小精悍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用于高中教学很有意义和价值。目前已存在很多微课资源网站,使用后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知识地图内涵,深入研究我国现有的微课网站导航,设计出基于知识地图的高中微课资源网站导航,以期提高高中生的微课资源学习效率,为高中微课资源网站建设提供微薄之力。
42-45

从网络资源再生和虚拟学习社区视角构思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行业英语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的解决策略。针对平台的建设,文章论述了网络资源再生理论和虚拟学习社区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带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包含资源共享和学习社区两个模块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其特色。文章认为,搭建这一平台能够促进行业英语资源的共享,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进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
45-48

基于省级精品教材的多元自主学习平台研究与构建

摘要:本研究以省级精品教材为核心,构建多元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自由选择的自主学习资源,记录自主学习轨迹,运用在线自我检查、自我测试及教师反馈,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主动反思。及时学习要点,提升自主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与互动,培养学习兴趣,着力营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自由探索的自主式、个性化学习环境,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49-5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探析

摘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如何设计有效的移动学习资源是关键。文章在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及移动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平台与移动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思路。
52-53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智慧校园

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智慧实验室构建探析

摘要:文章介绍了当前智慧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和核心功能,阐述了智慧实验室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实验室架构模型,设计了智慧实验室系统功能模块。该系统实现了对实验室设备、环境等进行智能监管的基本功能,为高校智慧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
54-56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电子支付平台的整合与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当前高校内部消费支付的财务管理现状,并对高校的消费支付类别、支付手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其次,就高校电子支付平台与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依存关系进行了论证,并对高校电子支付平台的总体架构和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对高校校内电子支付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技术展望。
56-58